《莊子10外篇 胠篋第十》古文全文現代文翻譯

  外篇 胠篋第十

  【導讀】本篇的中心是宣揚絕聖棄智的。文章以日常防盜之事起興譬喻,推論出聖智「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有不為大盜守者乎」的問題。然後以田成子利用聖智之法竊國,夏商週三代之賢者龍逢、比干、萇弘、子胥以聖智之法殺身,跖現身說法以明聖智為大盜必備條件,從而得出絕聖棄智的結論。文章後半部圍繞這一中心展開了正反論證。

  【原文】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1,則必攝緘縢2,固扃鐍3,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4,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5,不乃為大盜積者也6?

  【註釋】1為,因為。 胠(qū 區),撬開。 篋(qie 怯),箱子之類。大的叫箱,小的叫篋。 胠篋,把小箱子撬開。 探囊(nang 囊),摸袋子。 發匱(gui 貴),開櫃子。 胠篋、探囊、發匱,都是指偷竊行為。 為守備,進行防備。 2攝(she 設),綁緊。 緘(jiān 箋)、縢(teng 籐),都是綁東西的繩子。 3固,作動詞用,使之堅固。 扃(jiōng 炯陰平),從外面關門的閂、鉤等。 鐍(左右矞,jue 決),箱子上安鎖的環狀物。 扃鐍,門窗或箱櫃上用來加鎖的部件,相當於後代的鎖鑰。 4負,用背背。 揭,用手提。 擔,用擔抬。 趨,快走。 5鄉(xang 向),通向,早先。 6不乃,不正是。 也,邪,嗎。

  【原文】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1,雞狗之音相聞2,罔罟之所布3,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里。闔四竟之內4,所以立宗廟社稷5,治邑屋州閭鄉曲者6,曷嘗不法聖人哉7?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8,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9,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十。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⑾,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註釋】1昔者,從前。從下文看,應指齊簡公被殺(在魯哀公十四年)以前。 2雞狗句:表現一種寧靜太平的景象。 3罔罟三句:方圓二千餘里都是齊國人民打獵、捕魚、犁鋤耕種的地方。 罔罟(wǎng gǔ 網古),都是網,網鳥的叫罔,網魚的叫罟。 布,設置。 耒(lěi 磊),犁上的木把。 耨(nou),古代鋤草的工具。 刺,插。 4闔(he 合),總合。 竟,通境。 5宗廟,同宗之廟。 社,土地神的祠。 稷,谷神的祠。 這些都是每個國家必須設立的,故此多作為國家的代稱。 立宗廟社稷,即意味著建立國家。 6治,統治。 邑屋,根據《周禮·小司徒》「四井為邑」鄭注引《司馬法》:六尺為步,百步為畝,百畝為夫,三夫為屋,三屋為井,四井為邑。 州閭,根據《周禮·大司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 邑屋從土地方面說,州閭從戶口方面說。 鄉曲,偏僻的鄉村。 7曷,何。 法,傚法。 8田成子,春秋時齊國大夫陳恆。田、陳古音同。成子是他死後,後人給他的稱號。 齊君,指齊簡公。 盜其國,指田成子殺了齊簡公,奪取了政權(事見《左傳·哀公十四年》)。 9並與句:因為田成子是打著遵照聖人的禮製法度的旗號來「篡權」的,故此說他連聖人的禮製法度也偷用了。 十身處句:當時田成子當了齊相,立齊平公為傀儡。他的食邑比齊平公的還大。故說他安樂如帝王。 ⑾十二世:從田成子至齊王建共十二代。 齊王建是齊國最後的國君。齊國在公元前221年被秦所滅。可知本篇一定是作於齊國滅亡之後的。當時莊周已死,可見為莊周後學所作。 有,享有。

  【原文】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1,比干剖,萇弘胣2,子胥靡3。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4。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5?夫妄意室中之藏6,聖也;入先7,勇也;出後8,義也;知可否9,知也;分均十,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⑾,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則齒寒⑿,魯酒薄而邯鄲圍⒀,聖人生而大盜起⒁。掊擊聖人⒂,縱捨盜賊⒃,而天下始治矣。

  【註釋】1龍逢、比干,均見《人間世》篇注。 2萇弘(chang hong 長宏),周敬王時大夫,與晉國范、中行氏有聯繫,後來晉趙鞅因與范、中行氏的矛盾而討伐周,周人因此殺萇弘。 胣(chǐ 侈),裂。 3子胥,姓伍名員。楚國人,後投靠吳王夫差。夫差與越王勾踐講和時,子胥反對,夫差不聽,賜劍給子胥自殺,並用馬皮做成貓頭鷹形狀的袋子,裝著子胥的屍體,拋到江水中去,故糜爛在江中。 靡,通糜。 4戮(lu 陸),殺。 以上幾句說明暴君利用了聖智之法來殺害賢臣,可見聖智之法被盜竊了。 5何適,到哪裡。 6夫妄意二句:妄意,猜想,推測。 藏,指室中所藏的東西。 聖,英明。 二句謂:能測度出房子裡藏有什麼,就稱得上英明。 7入先二句:帶頭進去,就稱得上勇敢。 8出後二句:最後離去,掩護撤退,就稱得上有義氣。 9知可二句:分析出能不能成功,就稱得上聰明。 十分均二句:分贓時分得平均,就稱得上仁惠。 ⑾聖人之道,即聖智之法。這裡說的聖人都是指儒家的聖人。 立、行,都有成功的意思。 ⑿唇竭句:嘴唇沒有了,牙齒就受凍。 竭,亡。 ⒀魯酒句:楚宣公朝會各國諸侯,魯恭公遲到,而且獻來的酒味道不濃。於是楚國出兵討伐魯國。梁惠王早想出兵攻打趙國,但一向怕楚國支援趙國,故此乘楚國出兵討伐魯國的機會攻打趙國,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 以上兩句說明事物總是有它的前因後果的,並為下句作鋪墊。 ⒁生、起,都是出現的意思。 ⒂掊(pǒu 剖上聲)擊,抨擊,猶說打倒。 ⒃縱捨,放走。 《老子》說:「法令滋章,盜賊多有。」與這句意思相同。《老子》從正面說,作者從反面說。

  【原文】夫川竭而谷虛1,丘夷而淵實2。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3!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4,則是重利盜跖也。為之鬥斛以量之5,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6,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7,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8,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9,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十?故逐於大盜⑾,揭諸侯⑿,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⒀,斧鉞之威弗能禁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註釋】1夫川句:兩山間的流水叫川,兩山間的流水道叫谷。川水乾涸則谷道空虛。 竭,盡。 2丘夷句:夷,平。 實,滿。 丘與淵是相對而言的,土高出來就是丘,深下去就成了淵。如果把山丘剷平,那麼深淵也會給填滿,因而也就不成其為淵了。 以上兩句是為下句起興的。作者認為,聖人與大盜也是相對的,聖人沒有了,大盜也不會產生。 3平,太平。 無故,無事。 4雖重二句:雖然有加倍的聖人來治天下,實則是大大有利於盜跖之流。 前句重字念chong,後句重字念zhong。 5斛(hu 胡),十斗的量器。 6為之權衡二句:權,秤錘。 衡,秤桿。 稱(chēng 撐),衡量輕重。 用斗斛量物,用秤稱物,本來是為了公平交易。但有人利用它,大斗入,小鬥出;大秤入,小秤出。從中刮削,把欺騙合理化。亦有像田成子那樣,小斗入,大鬥出,以此爭取群眾,準備好奪權的條件。因而作者認為,斗斛、秤都被盜用了。 下四句推而廣之,意思類同。 7符,符契。分則為兩片,合則成一體,雙方各執一片作證據來保證信用。 璽(xǐ 洗),印。秦朝以後專指皇帝的印。 8矯,正。 9彼竊三句:那些偷了一點錢的小偷要斬頭,而偷了整個國家的大盜卻做了諸侯,這些諸侯的門面上還打著仁義的牌號。 鉤,即《達生》篇「以鉤注者憚」之「鉤」。鑄金作鉤形,像後世銀錁之類。一解為衣帶鉤,指代不值錢的東西。 十是,此。 ⑾逐,追隨。 ⑿揭,拔取。 揭諸侯,攻打諸侯之國。 ⒀雖有句:軒,古代大夫以上官員乘的車。 冕(miǎn 免),古代大夫以上官員戴的禮帽。 軒冕,指代官爵。 弗,不。 勸,鼓勵。 句謂用賞賜官爵的辦法也無法勉勵他們不要這麼幹。 ⒁鉞(yue 月),形狀像斧頭而稍為大一點的一種武器。

  【原文】故曰:「魚不可脫於淵1,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2。」彼聖人者3,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4。故絕聖棄知5,大盜乃止;擿玉毀珠6,小盜不起;焚符破璽7,而民樸鄙;掊斗折衡8,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9,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十,鑠絕竽瑟⑾,塞瞽曠之耳⑿,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⒀;滅文章,散五釆,膠離朱之目⒁,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⒂;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⒃,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⒄。故曰:大巧若拙⒅。削曾、史之行⒆,鉗楊、墨之口⒇,攘棄仁義(21),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22)。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23);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24);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25)。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26),法之所無用也(27)。

  【註釋】1魚不可句:脫離了深淵就會給人捉住,故說「不可」。 這句為下文起興。 2示,顯示。 以上兩句引自《老子》。 3聖人,包括聖智之法而言。這是維護國家統治的重要工具,故稱「利器」。 4非所以句:因為公開出來給天下人知道,天下的「壞人」就會利用它。 明,公開。 5絕、棄,都是拋棄的意思。 6擿(zhi 至),同擲,扔掉。 句意謂珠玉一類的東西,把它扔掉、打爛,小偷就不會出現。 7焚符二句:把符燒了,把印砸爛,無法利用它來欺騙,那麼人們的品格就會變得純樸些。 鄙,樸野。 8掊斗二句:把斗和秤之類打碎折斷,人們就不會從中爭利。 9殫殘二句:殫(dān 丹),盡。 殘,破壞。 殫殘,徹底摧毀。 始可與論議,然後才能和他們談論大道(指作者那一套主張)。 十擢(zhuo 斫),拔。 擢亂,搞亂。 ⑾鑠(shuo 朔),銷毀。 竽(yu 余),像笙差不多的一種樂器。 瑟(se 穡),一種二十五根弦(一說二十七根)的樂器。 ⑿瞽曠,古代樂師,又稱師曠。 ⒀含,包藏不露。 聰,聽覺靈敏。 ⒁膠,粘合。 離朱,古時眼力最好的人。 ⒂含其明,把他們的明察隱藏起來。 ⒃攦(左右麗,li 麗),折斷。 工倕(chui 垂),堯時著名工匠,傳說規矩是他發明的。 指,手指。 ⒄巧,工藝技巧。這裡指天工之巧,而不是人工之巧。 ⒅大巧,指不著人為的天然本能,即天工之巧。 句意謂:真正的天然大巧似乎比人工雕琢小技顯得笨拙。言外之意是:靈巧其實只是小巧,能順天工之自然,不著人為才是大巧。 ⒆削,剷除。 曾,曾參。 史,史魚。見《駢拇》篇注。 曾、史之行,即指曾參與史魚那種孝順、忠直的品行。 ⒇楊,楊朱。 墨,墨翟。 均見《駢拇》篇注。 (21)攘(rǎng 壤),排斥。 (22)玄同,混同暗合。語出《老子》:「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塞兌、閉門、挫銳都是表示含藏不露,不顯鋒芒,就是「玄」的意思;解紛、和光、同塵都是表示混通為一,就是「同」的意思。 「玄同」是上文說的塞耳、膠目、含聰、含明意思的概括。 (23)鑠,通耀,光明,炫耀。 (24)累,重雜。 以上四句意思是說:文章五采,炫耀於世;竽瑟六律,鬧聲重雜。如果人們都不去顯示自己的聰明,那麼世界上炫耀的文采,重雜的樂聲也就不存在了。 (25)僻,邪僻。 (26)外立其德,顯露、炫耀自己的才能品德。 爚(yue 躍),炫耀。 爚亂,迷亂。 (27)法之句:統治國家的辦法是用不著這些的。 法,辦法。 這句總結上文。

  【點評】用田成子打著仁義的招牌弒君奪權、歷史上四個忠賢的臣子被殺戮、盜跖亦講道等事實,來論證聖人提倡仁義禮智是有利於大盜而危害了天下的。故力主絕聖棄智。

  【原文】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1、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2。甘其食3,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4,曰「某所有賢者5」,贏糧而趣之6,則內棄其親而外去其主之事7,足跡接乎諸侯之境8,車軌結乎千里之外9。則是上好知之過也十!

  【註釋】1昔者句:以下所列十二個都是傳說時代氏族的首領。有些後代稱之為「帝」、為「皇」。 2結繩,遠古時代沒有文字,故用結繩的辦法記事。大事打一個大的繩結,小事打一個小的繩結,有多少件事打多少個結,不同類的事又有不同的結法。現代少數民族中還有類似的辦法。 3甘,作動詞用。 甘其食,對所食的東西感到可口。 下文三句類同。 4延頸,伸長脖子。 舉踵,提起腳跟。 都是一種嚮往、企慕的神態。 5某所,某個地方。 6贏(ying 盈),裝足。 趣,走向。 句謂裝足乾糧往賢者那裡跑。 7內,與下句的「外」,都是從家庭說,意指家內家外。 去,拋棄。 去其主之事,拋棄了為主子服務的工作。 8足跡句:競相追隨,足跡相接,遍及各諸侯的國土。 9軌,車轍。 結,交。 句謂他們所坐車子走過的痕跡,遠至千里之外。 十上,指最高統治者。 好知(hao zhi 浩志),推崇才智。

  【原文】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1,則鳥亂於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2,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3,則獸亂於澤矣;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4,則俗惑於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5,下爍山川之精6,中墮四時之施7,惴耎之蟲8,肖翹之物9,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捨夫種種之民而悅伕役役之佞十;釋夫恬淡無為而悅夫哼哼之意⑾,哼哼已亂天下矣!

  【註釋】1弩(nǔ 努),一種安有機械的弓。 畢,一種小而又有長柄的網,是用來捕鳥獸的。 弋(yi 亦),一種帶著繩子的箭,是用來射鳥的。 機變,機巧變詐。 2鉤,魚鉤。 餌(ěr 耳),釣餌,引魚上鉤的食物。 罾(zēng 增),一種用竹竿或木棍做支架的方形魚網,如倒傘狀放入水底,有魚則吊起。 笱(gǒu 苟),竹做的捕魚工具,籠狀,放在流水的地方,魚從籠口進去而不能出。 3削格,用堅硬的竹或木做的一種捉野獸的器具,野獸踏中其中的機關,腳就會給鉗住而不能脫。 羅落,羅網。 落,通絡。 罝(jū 居),捕獸的網。 罘(fu 浮),通罦,一種安上機關可以翻弄的捕獸網。 4知詐,智數巧詐,猶今說詭計多端。 漸(jian 踐),劇。 漸毒,異常惡毒。 頡(jie 傑),借為黠。 頡滑,奸黠。 堅白,見《齊物論》篇注。 解垢(xie gou 懈夠),通邂逅,本為不約而遇合的意思,這裡指說話沒有依據,亂說亂碰。 同異,見《天下》篇注。 5悖(bei 倍),亂,搞亂。 明,光。 6爍(shuo 朔),熔化。 精,精靈。古人認為山川都有精靈。 7墮,通隳(huī 恢),破壞。 施,運行。 四季的運行正常,則涼熱得時,風調雨順;四季運行受到破壞則氣候反常。 8惴耎(zhui ruǎn 縋軟),蟲動的樣子。 9肖翹,輕微。 十捨,捨棄。 種種,純樸的樣子。 悅,喜愛。 役役,奔波勞困而不休息的樣子。 佞,巧,狡猾。 ⑾釋,廢棄。 恬(tian 田)淡,清靜寡慾。 啍啍(zhūn 肫),通諄諄,教誨人的口氣。

  【點評】作者認為:在道德最高尚的時代,人們都是淡情寡慾,無所作為的。而三代以後,由於統治者好智、無道,因而擾亂了天下。指出文明造成自然界平衡的破壞,是作者天才的發現。但一概地反對好智,頌揚原始社會的無知狀態,引導人們向後看,又是違背歷史前進方向的。

  外篇 胠篋第十(終)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