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11外篇 在宥第十一》古文翻譯解釋成現代文

  外篇 在宥第十一

  【導讀】在,自在。宥,寬容。在宥,意即使天下人感到自在寬容。這是一篇以人性自然為基礎的無為政治論。
  文中先承《駢姆》、《馬蹄》、《胠篋》三篇之旨,重述仁義、聖智、刑罰等只能擾亂人心而導致「天下脊脊大亂」,絕聖棄智才能天下大治的主張;接著以廣成子教訓黃帝、鴻蒙教訓雲將的故事,闡明在上者應修道任物,無為而治,進而又提出「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點明要從哲學上領悟無為之道;最後轉而論天道與人道的關係。雖強調天道無為而人道有為亦不可廢,與後面《天地》、《天運》、《天道》諸篇之旨相銜接。但就本文結構而言,使人有脫節之感。故疑其為《天道》篇之錯簡。
  全篇敷衍無為而治之意,有正反,有虛實,抑揚開合,似斷非斷,變化無窮。其中對人心的描寫,細緻入微,蘇東坡稱「絕妙形容」(引自《南華真經評注》)。

  【原文】聞在宥天下1,不聞治天下也2。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3;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4。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5?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6,是不恬也7;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8,是不愉也9。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註釋】1在宥天下,任由天下的自然發展,不加人為的約束、促進作用。亦即以無為的態度對待天下。 2治,指用仁義、刑法進行統治。 3淫,過,失。 4遷,變。 5有,「何有」、「豈有」的省略,意即「何須」。 6欣欣焉,高興的樣子。 人樂其性,人們感到身心快樂。 7恬,靜。 《胠篋》篇說「恬淡無為」才是人的本性。堯使天下人都那麼高興,就成了「淫其性」了,故說「不恬」。 8瘁瘁(cui 翠)焉,勞累疲病的樣子。 苦其性,身心受苦。 這樣又成了「遷其德」了。 9愉,舒暢、愜意。 愉與樂,有程度上的差異。在作者看來,這種差異是本質的差異,愉是人本性中具備的,樂是外界條件造成的,是人為的,是超越人的本性所固有的。

  【原文】人大喜邪,毗於陽1;大怒邪,毗於陰。陰陽並毗2,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3,居處無常4,思慮不自得,中道不成章5。於是乎天下始喬詰卓鷙6,而後有盜跖、曾、史之行。故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7,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8。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9,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十!

  【註釋】1毗(pi 皮),偏。 2陰陽四句:陰陽調和,人的身體才能安康。偏於陽就表現為陰虛或陰虧病症,偏於陰就表現為陽虛或陽虧病症。陰陽並毗,就成了陰陽俱虛。一個人的身體如果陰陽平衡,自然能自行調節來適應四季氣候的變化。陰陽俱虛的人,熱時怕熱,寒時畏寒。 四時不至,指人體不能適應四季氣候而產生變化,有四時不分的感覺,故下句說與寒冬暑夏的天氣不能調和。 人之形,人的身體。 上四句說的喜怒是指人的心情,這四句則從心情不正常說到影響了人的身體。 3失位,失常。 4無常,不定。 句意指心神居處不定。 5中道句:做成一件事或寫成一篇文章都叫章。 中道不成章,即做事半途而廢。 6喬(qiao 橋),驕。 詰(jie 潔),挑剔別人的過錯。 喬詰,驕傲自大。 卓,出眾。 鷙(zhi 志),本指一種性情猛烈的鳥,這裡比喻不凡、超群。 卓鷙,出眾不凡。 7舉,盡。 天下,指夭下的名位、財物。 8天下,指天下的刑法。 不給,不夠。 9匈匈焉,亂哄哄的樣子。 終,專。 十彼,指老百姓。

  【原文】而且說明邪1,是淫於色也;說聰邪,是淫於聲也;說仁邪2,是亂於德也;說義邪,是悖於理也;說禮邪,是相於技也3;說樂邪,是相於淫也4;說聖邪,是相於藝也5;說知邪,是相於疵也6。天下將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7,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將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臠卷獊囊而亂天下也8。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9。甚矣,天下之惑也!豈直過也而去之邪十!乃齊戒以言之⑾,跪坐以進之,鼓歌以舞之。吾若是何哉⑿!

  【註釋】1說(yue 月),通悅,喜愛,提倡。 淫,亂。參閱《駢拇》篇「亂五色」注。 2說仁四句:說明統治者提倡仁義就會使人們喪亂本性,違反天理。因為在作者看來,自然的德性無所謂愛憎,天理無所謂是非。而仁則有所愛,義則分是非,因而是亂德悖理的事。 3相,注視,這裡指精神上有所注重。 技,技巧,有巧偽的意思。 4淫,淫逸。 5藝,技能。古代稱多才多藝為聖。 6疵,毛病。 相於疵,注重在挑剔別人的毛病。 7之,此。 八者,指上述的明、聰、仁、義、禮、樂、聖、智。 8臠(luan 巒)卷,拘束忍性的樣子。 獊(左右倉)囊,借為搶攘,放縱喧嚷的樣子。 9之,指上述八者。 十豈,哪裡。 直,但,就。 過,過錯,作動詞用,把……看作過錯。 去,拋棄。 句意謂人們對於上述的八個方面,哪裡就認為是錯誤的東西而拋棄掉它呢!反而視如珍寶。 ⑾乃齊三句:說明人們把它看得十分隆重、珍貴。 齊,通「齋」。 ⑿吾若句:即若是吾何哉?意謂天下都如此,我又有什麼辦法呢?

  【原文】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1,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故貴以身於為天下2,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苟能無解其五藏3,無擢其聰明4,屍居而龍見5,淵默而雷聲6,神動而天隨7,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8。吾又何暇治天下哉9!

  【註釋】1臨蒞(li 立),到。 臨蒞天下,就天子之位。 2故貴四句:意謂對自身的珍重、愛護還甚於對天下的珍重、愛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 3解,散。 藏,通髒。 五臟是藏五性的,故此這裡借用來指五性。 無解五藏,即不可放縱情性。 4擢,舉用。 5屍居句:看來寂然不動,實如龍一般活現。 居,止。 屍居,寂然不動的樣子。 見(xian 現),通現。 6淵默句:看來深沉靜默,實如雷聲一般震動。 淵默,沉靜。 7神動句:雖動如神靈,但隨順天然。 8炊累,通吹ણ민謃㵠樓)。ણ민쥰襜⣀स秉駂꧴ﯼ줸秉飥⩣飾襜露ঠ梱꧄樿ॊ裀⣀࢑襐襏導ꦄ侮㦗੡릈ᦲ륤送룀⍊
  【點評】說明如果不得已而要當天子,就不要有心去統治天下,而任天下百姓之自然。人人心性安定,天下就自然太平;如果擾亂人心,天下就不可能長治久安。

  【原文】崔瞿問於老聃曰1:「不治天下,安藏人心2?」老聃曰:「女慎3,無攖人心4。人心排下而進上5,上下囚殺6,淖約柔乎剛彊7,廉劌雕琢8,其熱焦火9,其寒凝冰十,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⑾。其居也,淵而靜⑿;其動也,縣而天⒀。僨驕而不可系者⒁,其唯人心乎!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於是乎股無胈⒂,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⒃。愁其五藏以為仁義⒄,矜其血氣以規法度⒅。然猶有不勝也⒆。堯於是放讙兜於崇山⒇,投三苗於三峗(21),流共工於幽都(22),此不勝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23)。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畢起(24)。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25),誕信相譏(26),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27),而性命爛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28)。於是乎釿鋸制焉(29),繩墨殺焉(30),椎鑿決焉(31)。天下脊脊大亂(32),罪在攖人心。故賢者伏處大山嵁巖之下(33),而萬乘之君憂栗乎廟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34),桁楊者相推也(35),刑戮者相望也(36),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37)。意(38),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吾未知聖知之不為桁楊椄槢也(39),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40),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跖嚆矢也(41)!故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

  【註釋】1崔瞿,未詳何人。 2安,怎樣。 藏,畜,養。這裡有安頓的意思。 3女,通汝,你。 4無,通毋。 攖,引動。 5排下,不願居處在低下的職位。 進上,向上爬。 6上下句:為了勢位的上下高低而苦煞心機。 囚殺,絞殺。 7淖(chuo 啜)約,軟弱。 柔,順,屈從。 乎,於。 彊,即強字。 句謂勾心鬥角中強者勝而弱者敗。 8廉,稜。 劌(gui 貴),利。如《荀子·不苟》「廉而不劌」之「廉」、「劌」。 廉劌,尖利。 雕琢,刻削。 這句是寫人情心理的尖利刻薄。 9其熱句:猶今說火熱。 十其寒句:冷若冰霜。 ⑾疾,快。指心神活動迅速。 撫,觸及,到。 句謂它的速度可以在一俯一仰之間就馳逐於四海之外。 ⑿淵而靜,根據郭注「靜之可使如淵」以及「淵」與下句「天」字協韻,應作「靜而淵」。 淵,比喻深不可測。 ⒀縣,通玄。 而,如。 玄而天,玄妙如天那樣莫測。 ⒁僨(fen 奮),緊張而興奮。 驕,馬放縱奔跑的樣子。 僨驕,指心機的僨發,神思的奔馳。 不可系,無法約束。 ⒂胈(ba 拔),股上小毛。(見馬敘倫《莊子義證》) 這兩句說明堯、舜奔走勞苦,而使得皮毛都為之脫落。 ⒃養天下之形,養天下人的身體。 指堯、舜為天下人的衣食而奔波。 ⒄愁其句:為了推行仁義而令心性愁苦。 ⒅矜,盛。 規,規定,建立。 句謂為了建立法度而血氣激奮。 ⒆不勝(shēng 升),不堪。 ⒇放,流放。 讙兜(huān dōu 歡兜),傳說是帝鴻氏之子,又稱渾沌,是共工的同黨。 崇山,在湖南省大庸縣境。 (21)投,放。 三苗,古代國名,傳說在洞庭湖與彭蠡湖之間。這裡指代三苗的國君,傳說他是縉雲氏之子,又稱饕餮,是堯時諸侯。 三峗(wei 危),山名,在甘肅天水一帶。〔按:「三峗」又作「三危」。〕 (22)共(gōng 供)工,傳說堯時的造反者。 幽都,幽州。據《尚書》、《孟子》記載,混沌、饕餮、窮奇(共工)、檮杌(鯀)四凶作亂,堯不能征服,而後舜才把他們流放了。 (23)施,延。 三王,夏、商、週三代的君王。 駭,驚動。 (24)畢,都。 (25)否(pǐ 痞),惡,壞。 (26)誕,荒誕。 信,誠實。 (27)大德二句:大德,天道。 不同,指不能統一人心。 性命爛漫,指人的天性大受傷害。大傷為爛。水害為漫。 (28)求,借為賕,財貨。 (29)釿(左右斤,jīn 斤),通斤,斧頭。 制,斷。 句謂用斧鋸把人砍斷、鋸斷。說明施用酷刑。 (30)繩墨,指法度。 句謂依法度處死。 (31)決,斷。 (32)脊脊,通藉藉,互相踐踏、欺壓。 (33)嵁(kān 堪),深。 嵁巖,即深巖。 句謂賢者隱居山林。 (34)殊,身首異處。 相枕,指屍體交加。 (35)桁(hang 杭)楊,架綁在腳和頸上的刑具。猶今說的枷鎖。 相推,相推而行,說明擁擠。 (36)相望,表明不是個別行刑,而是集體屠殺。 (37)離跂,闊步。 攘臂,見《人間世》篇注。 桎,腳鐐。 梏,手銬。 (38)意,通噫。 (39)椄槢(jiē xi 接習),木尖。 句謂聖智的作用像枷鎖、木尖一樣,只能加強殘酷的統治。 (40)鑿(zuo 作),榫眼。 枘(rui 銳),榫頭。 句謂仁義成了加固桎梏的關鍵。 (41)嚆(hāo 蒿)矢,響箭。古時盜賊搶殺,先發響箭作為信號。 句謂曾、史之流是暴君盜賊出現的信號。

  【點評】本段說明:人心總是想向上爬的,如果一加煽動,就會互相鬥殺。所以,只要不搞亂人心,天下就可以大治。而聖人、儒墨用仁義煽動人心,造成了天下大亂。可見聖智、仁義成了酷政的幫兇。因此要在宥天下,必須絕聖棄智。

  【原文】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山1,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2。吾欲取天地之精3,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4,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5,物之質也6;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7。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8,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9,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十,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捐天下⑾,築特室⑿,席白茅⒀,閒居三月,復往邀之⒁。廣成子南首而臥⒂,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⒃,再拜稽首而問曰⒄:「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⒅?」廣成子蹶然而起⒆,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⒇;至道之極(21),昏昏默默(22)。無視無聽(23),抱神以靜,形將自正(24)。必靜必清(25),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26),閉女外(27),多知為敗(28)。我為女遂於大明之上矣(29),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30),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31)。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32)。」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廣成子曰:「來!余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33),而人皆以為有極(34)。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35);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36)。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37)。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38),以游無極之野(39)。吾與日月參光(40),吾與天地為常(41)。當我緡乎(42),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43)!」

  【註釋】1廣成子,未詳何人。一說即老子。 空同,或作崆峒,似是虛設山名。 2精,精華。 3吾欲三句:參閱《逍遙游》篇關於神人的一段描述。 五穀,黍、稷、菽、麻、麥。 4官,掌管。 陰陽,指陰陽變化,如水旱之類。 遂,成就。 群生,各種生物。 5而,你。 6物之質,萬物的本質,即黃帝所問的「至道之精」。 7物之殘,事物的渣滓,即上面說的民人、群生。 8雲氣二句:正常情況下,雲氣凝聚才會下雨,草木衰黃才會落葉。現在說不凝聚就下雨,不衰黃就落葉,可見反常。 9荒,昏。 益以荒,越來越昏暗。 十佞(ning 濘)人,智巧的人。 翦翦(jiǎn 剪),狹隘的樣子。 ⑾捐,棄,拋棄不管。 ⑿特室,獨居的房子。 ⒀席,通藉,墊。《易·系辭上》:「藉之有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席白茅,即藉用白茅,用白茅墊鼎,表示潔淨恭謹,而且不易跌倒。 ⒁邀,通要,求。 ⒂南首,頭向南面。 ⒃下風,風的下方,如「甘拜下風」的「下風」。表示謙虛而甘居人下。 膝行,跪著用膝蓋行路。 ⒄稽首,磕頭到地,表示謙恭。 ⒅長久,指壽命。 ⒆蹶(jue 決)然,迅速起來的樣子。 ⒇窈窈冥冥,深藏的狀態。 (21)極,尖端,精髓。 (22)昏昏默默,看不見聽不到的狀態。說明至道是難見莫測的。 (23)無視二句:說明學道的態度方法。 無,毋。 (24)形,形體。 自正,自然正常、健康。 (25)必靜二句:要清靜就得使形體免於勞作,不用勞作才能神情清靜。二者相輔相成。 (26)內,指內心活動。 (27)閉,《道藏》成疏本、《輯要》本、褚伯秀本均作「閒」。閒,放鬆。 外,指感官、言行。 (28)多知,好智。 (29)我為四句:為女,與你。 遂,達到。 大明,異常光明,是至陽的景象。 原,本。 至道之精是陰陽之本,可見陰陽也是從至道產生的。 窈冥,是至陰的景象。 至陽、至陰都以至道為根本,至道的境界比「大明」還要光明,比「窈冥」還要深邃,故說「之上」、「之門」。 (30)天地四句:官,掌管。 藏,蓄,如上文「安藏人心」之「藏」。 四句意謂:天地有至道掌管,陰陽為至道所蓄藏。萬物自然生長,無須勞神。因此,自身謹慎保養就可以了。 (31)我守句:我堅信天道,與萬物調和相處。 (32)常,通嘗,曾。 (33)無測,不可測。 (34)極,限。 (35)皇,「三皇五帝」之「皇」。 王,「施及三王」之「王」。 兩者地位雖然相等,但作者認為上古淳樸而後世多詐,故有上下的區別。 上文說「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對「王」原有貶意,而這裡說「得吾道」為王,應是從地位說。 (36)見(xian 現),通現。 見光,顯露光芒。 為土,為生死於土的東西,如下句的「百昌」。 (37)百昌,百物。 反,通返。 反於土,指物死後返歸於土。 (38)無窮之門,至道境界的入口處。 無窮,與下句的「無極」都是指至道。 (39)野,境,區域。 (40)參光,同樣光明。 (41)常,久。 句謂壽同天地。 (42)當我二句:當我,與我同時。 遠我,早死於我。 緡(min 民)、昏,都是無心的意思。 二句謂:對於與我同時或早已不在的,我都不把他們放在心上。 (43)人其二句:得至道的人,視生死如一,精神長在,故能獨存。

  【點評】本段主要說明:把自身看得比統治天下還重要的人才可以統治天下。所以黃帝問如何治天下,而廣成子不答;黃帝問如何長生,廣成子回答說:清靜無為,不要把統治天下當作一回事,成為自身的負擔。實際上就是要無為而治。

  【原文】雲將東遊1,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2。鴻蒙方將拊脾雀躍而游3。雲將見之,倘然止4,贄然立5,曰:「叟何人邪6?叟何為此?」鴻蒙拊脾雀躍不輟7,對雲將曰:「游8!」雲將曰:「朕願有問也9。」鴻蒙仰而視雲將曰:「吁十!」雲將曰:「天氣不和,地氣鬱結,六氣不調⑾,四時不節。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⑿,為之奈何?」鴻蒙拊脾雀躍掉頭曰⒀:「吾弗知!吾弗知!」雲將不得問。又三年,東遊,過有宋之野⒁,而適遭鴻蒙。雲將大喜,行趨而進曰:「天忘朕邪⒂?天忘朕邪?」再拜稽首,願聞於鴻蒙。鴻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⒃,游者鞅掌⒄,以觀無妄⒅。朕又何知⒆!」雲將曰:「朕也自以為猖狂⒇,而民隨予所往;朕也不得已於民(21),今則民之放也!願聞一言。」鴻蒙曰:「亂天之經(22),逆物之情(23),玄天弗成(24),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25),災及草木,禍及止蟲(26)。意!治人之過也。」雲將曰:「然則吾奈何?」鴻蒙曰:「意!毒哉(27)!僊僊乎歸矣(28)!」雲將曰:「吾遇天難,願聞一言。」鴻蒙曰:「意!心養(29)!汝徒處無為(30),而物自化。墮爾形體(31),吐爾聰明(32),倫與物忘(33),大同乎涬溟(34)。解心釋神(35),莫然無魂(36)。萬物云云(37),各復其根(38),各復其根而不知(39)。渾渾沌沌,終身不離(40)。若彼知之(41),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42),物固自生。」雲將曰:「天降朕以德(43),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再拜稽首,起辭而行。

  【註釋】1雲將、鴻蒙,都是虛設人名。 2扶搖,從下捲向上的暴風。 扶搖之枝,暴風的餘風。 這是以樹作比喻,暴風中心如樹幹,餘風如樹枝。 3脾,通髀。 拊,拍擊。 拊脾,拍股。 雀躍,像小雀一樣跳躍。 4倘然,忽然。 5贄(zhi 至)然,不動的樣子。與《田子方》篇中的「慹(上執下心)然似非人」的「慹然」意同。 6叟(sǒu 擻),對長者的稱呼。 7輟(chuo 啜),停止。 8游,意即叫雲將一起游而無須多問。 9朕(zhen 振),我。 十吁,感歎詞。表示嫌雲將多事。 ⑾六氣二句:六氣,陰、陽、風、雨、晦、明。 不節,節令不正常。 ⑿今我句:六氣失調,天氣反常,萬物就不能生長。故雲將要調合六氣的精華,使風雨寒暑適時,一切生物正常生長。 ⒀掉頭,搖頭。表示否定。 ⒁有,語助詞,無義。 有宋,宋國。 ⒂天,對鴻蒙的尊稱。與黃帝稱廣成子「可謂天矣」意同。 ⒃猖狂,無所束縛的狀態。 ⒄鞅掌,《詩·小雅·北山》毛傳:「鞅掌,失容也。」故可引申為放任隨便的意思。 ⒅無妄,真實。指萬物的本來面目。 ⒆何知,哪裡懂得。意即不理睬雲將問的那一套。 ⒇朕也自二句:我也是原來想自由而游的,但老百姓總是跟隨著我跑。 以為,認為,想。 (21)朕也二句:我對老百姓實在沒有辦法(指「民隨予所往」一事),現在可暫時擺脫他們了。 放,脫,擺脫。 (22)經,常。 (23)逆,違反。 情,性。 (24)玄天,老天爺。因為天是玄妙莫測的,故稱玄天。 弗成,不會使你成就。 (25)解,散。 句謂鳥獸都被驚動。 (26)止蟲,崔本作「正蟲」,即貞蟲。雌雄沒有交合的蟲,如細腰蜂之類。 (27)毒,害。 毒哉,感歎雲將受毒害太深而又難於覺悟。 (28)僊僊(xiān 仙),輕飄飄的樣子。 句意謂叫雲將飄回去。 (29)心養,即養心。為了突出「心」字,所以提賓。 這是叫雲將加強內心的修養。 (30)徒,只,只要。 (31)墮,通隳,廢。 爾,你。 墮爾形體,即忘身。 (32)吐,通杜,絕。 (33)倫,類同。 倫與物忘,指自己連同萬物都要忘卻。 (34)涬溟(xing mǐng 幸酩),混混沌沌的狀態。 (35)解、釋,都有放棄、忘卻的意思。 句謂無所用心,無所用神。 (36)莫,通漠。 莫然,茫茫然。 無魂,連魂魄都沒有,亦即忘心。 (37)云云,種種,眾多的樣子。 (38)根,本。 句謂各自恢復它們的本性。 (39)不知,指自身沒有意識到。 (40)不離,指不失本性。 (41)若彼二句:如果他們都意識到如何恢復自己的本性,而不是渾渾沌沌,就說明了他們又失去了自己的本性。 (42)窺(kuī 虧),注視。 其,指物。 情,情狀。 (43)天降二句:天(指鴻蒙)把天道傳授給我,用沉默(不言之教)來感化我。 因為把鴻蒙比作天,故把他的傳授稱之為降、為示。 降,下達。 示,指示。

  【點評】鴻蒙這個名字就意味著是最大的愚昧者。他對雲將說的一大套,不外也是說明:愚昧無知,無為任物,才可以養育群生。

  【原文】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同於己而欲之1,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2。夫以出乎眾為心者,曷常出乎眾哉3?因眾以寧所聞4,不如眾技眾矣5。而欲為人之國者6,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7。此以人之國僥倖也8。幾何僥倖而不喪人之國乎?其存人之國也,無萬分之一;而喪人之國也,一不成而萬有餘喪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9!夫有土者,有大物也十。有大物者,不可以物⑾。物而不物⑿,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⒀,豈獨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獨往獨來⒁,是謂獨有⒂。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註釋】1欲,喜愛。 2以,因。 出乎眾為心,用意在出人頭地。 3曷,何。 句謂實際上並沒有出眾。 4寧,安。 所聞,所知。 句謂因為眾人的附會而安於自己的見解。 5不如句:比不上眾人的技巧多。意即眾人贊同你並非說明你出眾,反而說明你不如眾。 6為人之國者,當一國的統治者。 7其患,指當國君的害處。 8僥(jiǎo 餃)幸,由於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猶今說碰運氣。 9有土者,指君王,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十大物,指天下,國家。 ⑾不可以物,不能拘泥於物。 ⑿物而二句:雖然天下、國家是一個大物,而我不拘泥於物,故此能夠主宰大物。意即要站在道的高度,超出物外,才能統治天下、國家。 ⒀明乎句:明白主宰物質的是非物質的東西(即道)。 ⒁獨往句:由於注重精神,故能擺脫萬物的牽累而獨往獨來。 ⒂獨有,說明是眾人所辦不到的。

  【原文】大人之教1,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為天下配。處乎無響2。行乎無方3。挈汝適復之撓撓4,以游無端5,出入無旁,與日無始6。頌論形軀7,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8。無己,惡乎得有有9。睹有者十,昔之君子;睹無者,天地之友。

  【註釋】1大人六句:得天道的人對別人的教育、感化,像形體對於影子,聲音對於迴響一樣,凡有問道的都和盤托出,與天下人都合得來。 大人,指得道的人。 響,迴響。 盡,傾盡。 所懷,心裡所有的東西。 為,與。 配,合。 2無響,靜寂。 3無方,沒有定向。說明隨便、自由。 4挈汝句:挈(qie 切),攜帶。 適,復,往返。 撓撓,紛亂的樣子。 句謂我帶著你往返於紛亂的世界之中。 5無端,沒有盡頭。 6與日句:隨著時間的變化日新月異,循環往復,無所謂終始。 與,隨。 日,時間。 7頌論二句:頌論,言談。 形軀,指形態舉動。 合,符合。 大同,大道。因為大道體現了萬物的同一性,故稱大同。 8大同句:符合於大道,即與天地萬物混然一體,故無己,不再顯示個體的特殊性。 9有有,把所佔有的看作為己有。 連自身都看作無,當然就不會把所佔有的看作為自己所有的了。 十睹有四句:睹(dǔ 堵),看。 睹有,著眼於有。 睹無,著眼於無。 君子,指講仁義的儒者。 天地之友,與天地相配的得道者。

  【點評】「明乎物物者之非物」是本段核心。物物者,萬物的主宰者,即大道。大道是非物質的、虛無的,是與萬物混同一體的。以此作為指導思想來治國,就必須剷除高明過人的念頭,做到與眾混同,而不要去顯示自己。

  【原文】賤而不可不任者1,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2,民也;匿而不可不為者3,事也;粗而不可不陳者4,法也;遠而不可不居者5,義也;親而不可不廣者6,仁也;節而不可不積者7,禮也;中而不可不高者8,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9,道也;神而不可不為者十,天也。故聖人觀於天而不助⑾,成於德而不累⑿,出於道而不謀⒀,會於仁而不恃⒁,薄於義而不積⒂,應於禮而不諱⒃,接於事而不辭⒄,齊於法而不亂⒅,恃於民而不輕⒆,因於物而不去⒇。物者莫足為也(21),而不可不為。不明於天者(22),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23);不明於道者,悲夫!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24),天道也;有為而累者(25),人道也。主者(26),天道也;臣者(27),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28),不可不察也。

  【註釋】1任,用。 2因,依,順。 3匿,微小。(見《爾雅·釋詁》) 4陳,施,實行。 5遠而二句:義理與實際雖然有較遠的距離,但也不可不遵守。 居,守。 6親而二句:親親就是仁,故仁本來是對親人來說的,但又不可不推廣。意思近似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節而二句:節,節度規矩。 積,多。 禮的儀式本來是有一定節度規矩的,但又不能不那樣繁多,因為過於簡略就顯得無禮。 8中而二句:有德的人,雖然順合於世,但思想行為高尚。否則,只是順合於世,就是世俗之人,而稱不上有德。 中,順,合。 9一而二句:一,固定,永恆不變的。 易,變。 道的本質是永恆的,但又是不斷變化的。 十神而二句:天機是神妙的,但又總是在顯示它的作用。 ⑾故聖人句:因此聖人傚法自然,無須幫助。意即順乎自然,無須有所作為。 觀,看,傚法。 助,幫。 ⑿成於句:德性自然形成,而無須操心。 累,勞,操心。 ⒀出於句:順自然之道而生,不必有意圖謀。 ⒁會,合。 ⒂薄,迫,近。 積,多。 不積,不以為多。 ⒃應,當。 諱,違。 句意謂該行禮時則行禮,無須違避。 ⒄接,接受。 辭,推辭。 ⒅齊於句:根據法令統一規定而不要亂搞。 齊,劃一。 ⒆恃於句:對老百姓要依靠而不能輕視。 ⒇因於句:對萬物要利用而不應拋棄。 (21)物者二句:物是卑賤而不值得要的,但不能不要。這是說明上句「不去」的原因。 (22)不明二句:對天道不領會,德性就不可能純真。 (23)自,由。 無自而可,一切都行不通。 (24)尊,尊貴。 (25)累,勞累。 (26)主者,主要的。 (27)臣者,次要的,輔助性的。 (28)去,離,距離。

  【點評】這段主要說明天道與人道的關係。天道無為,人道有為;天道為主,人道為次;天道為上,人道為下。作者著重強調的是天道,故此說:「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但又沒有完全抹殺人道。任物、因民、陳法、居義、廣仁等都是屬於有為的人道的,不能不要,只是人道有局限性、片面性,因而不如天道那樣周全博大罷了。這些觀點,與全篇意旨不合。

  外篇 在宥第十一(終)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