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禪宗典籍《六祖壇經》03.【疑問品第三】古文原文翻譯

壇經 ◎疑問品第三

【原文】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1,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2,佈施3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唸唸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4,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唸唸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慧能與說,世尊在捨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裡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5,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倦。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唸唸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慧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註釋】
1梁武帝:南朝梁開國皇帝蕭衍,篤信佛教,曾三次捨身同泰寺。
2度僧:幫助佛教信徒正式出家為僧。
3佈施:這裡指向寺廟施捨財物等。
4法身:佛的真身。性宗和相宗的具體解釋有所不同。
5十惡八邪:十惡指殺生、偷盜、邪淫、貪心、嗔心、癡心、綺言(花言巧語或風流話)、妄言、惡口(惡毒語言)、兩舌(挑撥是非)。八邪指邪語、邪見、邪思、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譯文】
一天,韋刺史為慧能大師準備了聚餐法會,吃完了齋飯,刺史請大師升上座坐好,自己和官僚、學士及百姓莊重地向大師行禮,然後叩問:「弟子聽了和尚您講解佛法,感到實在奧妙得不可思議,但還有一些疑問,希望您大發慈悲再給解說一下。」大師說:「有疑惑就問吧,我應當給你解說。」韋公說:「和尚您說的,是不是達摩大師的宗旨呢?」大師說:「是。」韋公說:「弟子聽說達摩開始度化梁武帝時,梁武帝問道:『我一輩子都在建造寺廟,剃度僧人出家,施捨財物,佈施齋飯,這些善行有什麼功德呢?』達摩說:『其實並沒有功德。』弟子還沒有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希望和尚給解說一下。」大師說:「的確沒有功德,不要懷疑先輩聖人的話。武帝心懷雜念,不懂真正的佛法,建造寺廟,剃度僧人,佈施財物,施捨齋飯,這只能叫希求福報,不能把追求福報當做功德,功德存在於法身中,不在於表面的行善事以求福報。」大師又說:「認識到自己有佛性是功,平等待人接物是德,每一個心念都沒有滯礙,總是能認識自己的本性,予以巧妙地運用,這叫功德。內心謙虛是功,外在的行為有禮是德。憑自己的本性成就萬種佛法是功,自心本體離棄妄念是德。不離開自己本有的佛性是功,在運用時不受外界污染是德。如果想要得到功德法身,只要根據這樣的原則去做,那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是想修功德的人,心裡從來不輕視別人,經常採取尊重別人的態度。如果心裡總是輕視別人,自我的念頭就難以斷絕,就沒有功。自己的本性虛妄不實,就沒有德。這是妄自尊大,老是輕視一切的結果。善知識們,每一個念頭都不離開佛性是功,心思行為公平正直是德。自己修行佛性是功,自己修行法身是德。善知識們,功德要從自己的本性中發現,不是靠佈施財物供養佛像能求得到的。這就是求福報與功德的區別,武帝不能認識真理,並不是我的祖師說錯了。」刺史又問:「弟子經常見僧人和俗家信眾們口念阿彌陀佛,希望來生能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請教和尚,真的能托生到那兒嗎?請您解除我的疑惑。」大師說:「使君請聽,慧能給你講,當世尊在捨衛城的時候,就講說過引度眾生往生西方淨土的經文,經文裡說得清楚,西方離這兒並不遠。但如果一般地計算里程,那就有十萬八千里那麼遠,這是指眾生身上的十惡八邪,因此說遠。說遠是針對根性低下的人,說近是針對智慧高明的人。人可分為兩種,但佛法並沒有兩樣。人或執迷或覺悟有分別,所以認識也就有遲鈍和快捷的不同。執迷的人靠口裡念誦佛號希望來生能在西方,覺悟的人則重視讓自己的心靈潔淨。所以佛這樣說:『只要心念純潔了,也就是到了清淨的佛土了。』使君你是東方人,但只要你心靈純潔,就沒有罪過;即使是西方淨土的人,心靈不純潔也會有罪過。東方人造作下罪孽,想通過念誦佛號以托生西方,那麼西方人造作下罪孽,他念佛號又希望托生到什麼國土呢?凡夫愚眾不了悟自己的本性,不認識自己身中的淨土,只是想東方想西方,而覺悟了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得到淨土,所以佛說隨便在哪裡都能獲得安樂。使君你只要心裡沒有不善的念頭,西方離這兒並不遙遠;如果有不善的心思,想靠念誦佛號投生極樂世界那是難以實現的。現在我奉勸各位善知識,先除掉自己身上的十惡,那就已經走過十萬里了,再除掉八邪,那就又走了八千里,每一個念頭都能認識自己的佛性,保持行為公平正直,那麼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只是彈指一揮間的事,立刻就能見到阿彌陀佛。使君只要修行十善,又何須乞願投生西方?如果不能斷除十惡之心,又有哪一位佛會來迎請你呢?如果覺悟了『無生無滅』的頓教佛法,看見西方淨土就在一剎那間;如果不能覺悟道理,想靠念誦佛號以求托生西方,那路途遙遠得很,怎麼能到達!慧能可以給大家把西方在剎那間移來,目前就能看見,大家願意見嗎?」眾人都禮拜說:「如果能在這兒就看見西方淨土,又何須乞願來世投生,請求和尚大發慈悲,就把西方顯現在眼前,讓我們都看一看。」

【原文】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1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2,喜捨名為勢至3,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4。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5,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6,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7,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8,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註釋】
1色身:指人的肉體,佛教認為是由地、水、火、風四種要素(色法)組成。
2觀音: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因此稱觀世音為觀音。
3勢至:即大勢至菩薩,他能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讓地獄、餓鬼和畜牲三惡道中的眾生都「得無上力」,故名「大勢至」。
4彌陀:梵語音譯,意譯為無量壽、無量光,大乘佛教稱如來佛之名。
5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生貪心、不生嗔心、不抱邪見、不說綺語、不說妄語、不說粗口、不兩舌。
6六欲諸天:欲界的六重天、四大天王。
7鑽木取火:傳說遠古時人發明的取火方法,這裡比喻通過修行而見佛性。
8饒(rao)益:有利於別人的言行活動。

【譯文】
大師說:「大眾,世人自己的色身就是一座有門的城池,眼、耳、鼻、舌也是門,這是外邊的五個門,裡邊還有一個門,就是意。心是土地,本性是國王,國王居住在心的土地上,本性在國王就在,本性離去國王也就沒有了。本性在,身體和精神就存在,本性離去了,身體和精神也就毀壞了。佛就在本性裡產生,不要向身體外面去追求。自己的本性迷惑那你就是俗人,自己的本性覺悟那你就是佛,慈悲為懷你就是觀音菩薩,樂善好施那你就是大勢至菩薩,心靈純淨你就是釋迦牟尼佛,公平正直你就是阿彌陀佛。計較人與我的利害就出來須彌山,產生邪惡之心念就是海水滔滔,有煩惱就是波浪洶湧,有毒害之心意就是惡龍傷身,滿心虛妄之見就出來鬼神作祟,追逐紅塵名利就有魚鱉橫行,貪婪嗔怒就是地獄,愚昧癡迷就是畜牲。善知識們,經常實行十善,天堂就到眼前;去除人與我的利害計較,須彌山就立刻倒塌;去掉了邪惡之心念,滔滔海水就立刻乾枯;煩惱沒有了,波浪就止息了;毒害之心意忘卻了,作怪的魚鱉蛟龍也就絕跡了。從自己的心地上覺悟佛性接近如來,就會放射出本性的智慧大光明。這種光明對外照得六門清淨,把六欲諸天都破除了。自己的本性被光明向內照耀,貪、嗔、癡三毒也就立刻被去除了,入地獄的罪孽也在瞬間被消滅了。達到這樣內和外都光明透徹的境界,和西方淨土毫無差別。如果不這樣修行,又怎麼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呢?」大家聽了大師如此講解,都清楚地認識了自己的佛性,一起向大師禮拜,感歎叫好,齊聲讚美:「但願法界眾生,凡聽到大師講解的都能立刻覺悟。」大師又說:「善知識們,如果真要修行,在家修行也行,不一定非要出家到寺廟裡來。在家裡能修行,就像東方人心地向善;在寺廟裡不修行,就像西方人心地向惡。只要心底潔淨了,就已經達到了自己本性中的西方淨土。」韋公又問:「在家裡怎樣修行呢?希望您再給予教導。」大師說:「我給大家念一首《無相頌》的偈語,只要根據這裡面說的修行,就像和我在一起一樣。如果不照此修行,即使剃了頭發出了家,對於佛道又有什麼益處呢!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夜半逾城大師又說:「善知識們,大家一定要按照這篇偈語來修行,認識自己的本性,就可以直接成就佛道。修佛法是不能遲延的,大家先散會歸去吧,我也要回曹溪了。大家如果還有什麼疑惑,再來問我吧。」當時,韋刺史,各位官僚,參加聚會的善男信女們,各自都獲得開悟,信仰,接受,照偈語去修行。

【評析】
疑問品也叫決疑品,這一品講的是慧能為信眾們答疑解惑,指出要獲得覺悟之關鍵是明心見性,並將這一宗旨落實到人生的每時每刻,一言一行。功德在自性中,不是靠修福能得來的。世人愚癡顛倒,執迷不悟,只求人天福報,不求出離生死,在這裡,六祖一言中的,清晰地闡述了功德與福德的不同之處,告誡禪宗學人: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又說: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萬法不離自性,在眾生本具的清淨自性中,萬德莊嚴,萬法具足,在上一品中六祖就講: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因此,西方極樂世界也當然在自性之中了!路遙如何得達?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