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篇 寓言第二十七
【導讀】從題目與開頭一段看,本篇是自敘全書的寫作特點的。故王夫之《莊子解》認為這是全書的序例。其實不然。從全篇看來,主要是講學道門路的。篇中列舉了五個寓言故事,說明學道要拋棄勤志服知之心;要忘祿忘親;要看破生死;要一切任之自然而不問其所以然;要態度謙虛,不可傲慢。還有十分重要的一條,作者沒有明說的,就是要讀《莊子》一書。關於寓言、重言、卮言的提出與論述,是作者文論觀點及本書寫作特色的自白,為後來研究者所重視。
【原文】寓言十九1,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論之2。親父不為其子媒3。親父譽之4,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5,人之罪也。與己同則應6,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為是之7,異於己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8。是為耆艾9,年先矣十,而無經緯本末以期來者⑾,是非先也⑿。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⒀。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⒁。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⒂,所以窮年⒃。不言則齊⒄,齊與言不齊⒅,言與齊不齊也。故曰:「言無言⒆。」言無言:終身言⒇,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有自也而可(21),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惡乎然(22)?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於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非卮言日出(23),和以天倪,孰得其久!萬物皆種也(24),以不同形相禪(25),始卒若環(26),莫得其倫,是謂天均(27)。天均者(28),天倪也。
【註釋】1寓言四句:寓言,托於別人而說的話。 重(zhong 眾)言,莊重之言,亦即莊語,是直接論述作者的基本觀點的話。 七,疑是「壹」之壞字(王煥鑣老師說),十一與十九對合。 九成是借他人之口說的,一成是作者直接論說的。《莊子》一書實際也基本如此。《天下》篇:「以重言為真。」說明是作者的真心話。 卮(zhī 支)言,司馬彪註:「謂支離無首尾言也。」支離的合音則為卮。 日出,時常出現。 和,合。 天倪,自然。可見卮言是穿插在寓言與重言之中,隨其自然,經常出現的一些零星之言。 這幾句是作者對全書寫法的說明。 2藉(jie 介),通借。 外,他人。 3媒,做媒人。 4親父二句:父親稱讚自己比不上別人稱讚更能令人信服。這個比喻說明為什麼要借別人的話來論說。 5非吾二句:為自己兒子說好話而別人不信,這並非是我的過錯,而是不信的人的過錯。 6應,贊同。 7同於二句:肯定與否都以是否與自己的看法相同為標準。 8以,用。 己,原作「已」,依《續古逸叢書》本改。 己言,自己的話。與「藉外論之」相對。 9耆艾,長壽的人。 十先,長。 ⑾經緯,本指織品縱橫的紋理。 本末,頭尾。 經緯本末,合指道理。 期,待。 來者,原作「年耆者」,依高山寺本改,意即後來人。 ⑿是非句:這種人只是年歲居人之先,但從道德、思想上並非比人成熟。 ⒀無人道,缺乏為人之道。 ⒁陳人,陳腐的人。 ⒂曼衍,支漫推衍,猶今說穿插、發揮。 ⒃所以窮年,所以能一直說到老。意即下文說的「得其久」。 ⒄不言句:大家都不說,則無所謂分歧,故說齊。 ⒅齊與句:第一個「齊」是承上句「不言」之意,第二個「齊」是齊同之意。不言與言,故不齊同。下句意同。 ⒆言無言,原本作「無言」,依高山寺本補。意謂說了一些等於沒有說的話。 ⒇終身四句:因為說的都是等於沒有說的話,所以終身說也等於沒有說;終身不說,也等於說了。 未嘗言,原本作「未嘗不言」,依《莊子補正》說刪「不」字。 (21)自,由,緣故。 (22)惡乎句:此句至「無物不可」一段,意多見於《齊物論》篇。說明一切事物都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是變化不定的。而且各有各的緣由,各有各的道理。對人的認識來說是不可知的,無須尋根問底。 (23)非卮言三句:不隨物變化、順其自然來進行發揮闡述,而是固執一說,怎麼能長久取得人們的信服呢! 日出,經常運用。 (24)皆種,都是種子,意即都可生長出新的事物。 (25)形,形式,狀態。 禪,代替。 相禪,新陳代謝。 (26)始卒二句:事物的變化,首尾相接,像環一樣,是找不到其中次序的。 始,開頭。 卒,結尾。 倫,次序。 (27)天均,見《天地》篇注。 (28)天均二句:事物的變化是不分先後輕重的,是一視同仁的,這就是自然本身的狀態。
【點評】說明本書寫作手法的特點、作用以及運用這些手法的原因。
【原文】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1。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2。」莊子曰:「孔子謝之矣3,而其末之言也。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4,復靈以生。鳴而當律5,言而當法。利義陳乎前6,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7。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8,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9!」
【註釋】1孔子四句:與《則陽》篇說蘧伯玉意同。 2勤志,努力實現自己的志願。 服,用。 服知,運用心智。 3孔子二句:謝,辭去。 之,指勤志服知。 謝之,改了那種態度。 末之言也,原本作「未之嘗言」,依高山寺本改。 末,最後。 二句意謂孔子後來改變了,最後還說過。所說內容如下。 4夫受二句:大本,指天道。 復,「復歸於樸」(《山木》篇)之「復」。 復靈,復得天地之靈氣。 二句意謂人的才智是天道所授予的,但要復得天地靈氣才有生氣。否則就如上文說的陳人一般了。這是孔子覺醒後的感歎。 5鳴而二句:一開口就是法令。 當,合。 6利義句:動不動就首先講利害、仁義。 前,先。 7直,只是。 以上四句是孔子對自己過去的言行的檢查。 8使人二句:乃,且。 蘁(wu 誤),違忤,不順從,逆。 二句意謂如果使眾人不僅口服而且心服,那麼誰還敢違逆,這樣就可以立刻使天下平定下來,而無須勤志服知了。這是假設之辭,也是孔子對自己過去否定之後的認識。 9彼,指得道無為而可以令人心服的人。
【點評】作者虛構孔子年進六十而悔過覺醒的故事,來否定勤志服知,並寫他用現身說法來吹捧得道的人。
【原文】曾子再仕而心再化1,曰:「吾及親仕2,三釜而心樂;後仕3,三千鍾而不洎,吾心悲。」弟子問於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4?」曰:「既已縣矣5!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彼視三釜、三千鍾6,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註釋】1曾子,曾參,孔子弟子。 仕,做官。 化,變。 2吾及親二句:及親,能養父母。 釜(fǔ 府),古代量器,又叫釜,流行於東周時的齊國。六斗四升為釜。 三釜,屬當時較低的俸祿。 二句意謂雖然官爵不高,但只要能養親,心裡就快樂了。 3後仕三句:後,指雙親死後。 鐘,古代量器,六斛四斗為一鐘。 三千鐘,說明官爵甚高。 洎(ji 計),及。 不洎,指不能養親。 《韓詩外傳》記述:曾子曰:「吾嘗仕齊為吏,祿不過鍾釜,而猶欣欣而喜者,非以為多也,樂其逮親也;親沒之後,吾嘗南遊於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欀題三圍,轉轂百乘,猶北鄉而泣涕者,非為賤也,悲不逮吾親也。」這是本文中曾參所說的最好說明。 4縣,通懸,系。 縣其罪,受其罪。指受利祿的牽累。 句謂曾參不追求爵祿的多少,只求養親,故說他不受利祿的牽累。 5既已句:曾參雖不受爵祿的牽累,但還是為養親而憂心,這也是一種受罪,故說「既已縣矣」。 6彼視二句:彼,即上文「吾且不得及彼」之彼」。 句謂彼看利祿如雀蚊虻在眼前飛過一樣,毫不在意。
【點評】寫曾參雖然輕祿,但未能忘祿、更不能忘親,故還是比不上得天道的人那樣對一切毫不介意。
【原文】顏成子游謂東郭子綦曰1:「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2,二年而從3,三年而通4,四年而物5,五年而來6,六年而鬼入7,七年而天成8,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9,九年而大妙十。生有為⑾,死也。勸公以其私⑿,死也有自也⒀,而生陽也⒁,無自也。而果然乎⒂?惡乎其所適⒃,惡乎其所不適?天有歷數⒄,地有人據⒅,吾惡乎求之⒆?莫知其所終⒇,若之何其無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應也(21),若之何其無鬼邪?無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註釋】1顏成子游、東郭子綦,均見《齊物論》篇。 2野,不文雅,指拋棄世俗的規矩禮節。 3從,順從,不固執。 4通,通達,指與外物沒有矛盾。 5物,物化,即與物不分彼此。 6來,使物(包括人)來歸附。 7鬼入,神化。 8天成,合於自然。 9不知死、不知生,齊生死。 十大妙,指領悟了大道的微妙。 ⑾生有為二句:人生而有為,則相當於死了。 ⑿勸公句:勸,助。 公,即《則陽》篇中「道者為之公」之「公」,指天道。 「私」字原本缺,依郭注及《闕誤》校引張君房本補。私,指個人的作為。 勸公以其私,用他個人的作用來幫助天道。也就是《大宗師》篇中所反對的「以人助天」、「以心捐道」。 ⒀死也句:自,由。 句謂有些人死是有原因的,就是因為有為,因為勸公以其私。 ⒁而生陽二句:陽,即下文「強陽」之意。 生陽,生動,生得活潑。 要真的活著,活得好,就要無為,無為當然也無由。下面接著說明人生無由。 ⒂而果然乎:怕讀者不信,故特作這一設問,引起下文。 ⒃惡(wū 烏),何。 適,適意。 ⒄歷數,時歷度數,如年月日時之類。 ⒅人據,人所佔據,指邦國地域。 ⒆吾惡句:人生亦如天有歷數、地有人據一樣自然而然,故無所追求。 ⒇莫知四句:無命即死,有命即生。既然人物的生死變化都是循環不已的,無所謂終結,怎麼會有死?無所謂開端,怎麼會有生? (21)有以四句:人對死者的形影聲色有時會與之相召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怎麼說沒有鬼存在?但又有不見與之相召應的,怎麼說一定有鬼存在?可見這一切都是不可知的。因而更不必帶有任何目的去追求。 以,與之。 相應,相感應,如相夢見等。
【點評】說明修道如果能領悟到萬物變化循環不已的道理,並以此看破生死,就算是領悟到天道微妙的地方了。
【原文】眾罔兩問於景曰1:「若向也俯而今也仰2,向也括撮而今也被發3;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4?」景曰:「搜搜也5,奚稍問也6!予有而不知其所以7。予,蜩甲也8,蛇蛻也,似之而非也。火與日9,吾屯也;陰與夜十,吾代也。彼⑾,吾所以有待邪,而況乎以無有待者乎!彼來則我與之來⑿,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強陽則我與之強陽⒀。強陽者,又何以有問乎⒁!」
【註釋】1罔兩,影外暗影。 景,通影。 2若,你。 向,昔。 3括撮(cuō 搓),束結,指把頭髮束結起來。 被,通披。 披髮,散發。 4何也:影子隨人而動,罔兩不理解,故發問。 5搜搜句:搜搜,運動的樣子。 句意謂自然而然地運動罷了。 6稍,借作屑。 奚屑問,哪裡值得問。 7予有句:影子自謂知有俯仰行止等現象,但自己也不曉得為什麼會這樣。 所以,原因。 8蜩甲二句:蜩(tiao 條)甲,蟬蛻的皮殼。 影以蟬蛻和蛇蛻來比喻自己。蟬蛻像蟬,蛇蛻像蛇,影子像人。雖然像,但卻不是真的。 9火與二句:有火光與太陽光,影子就集中顯明。 屯,聚。 十陰與二句:陰暗或者夜晚,影子就消失不見。 代,謝,消失。 ⑾彼三句:彼,指形。 待,依賴。 形體是影子所依賴的,但還是不知道它何以要這樣運動。對於無所依賴的天道,更是不能「知其所以」了。 ⑿彼,指形體。 ⒀強陽,運動的樣子。 ⒁又何以句:運動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現象,因此有什麼好問的呢?
【點評】《齊物論》篇中說:「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這段就是根據這一理論。說明學道只須知其然,而不應問其所以然。作者在這裡再一次申述了他的不可知論。
【原文】陽子居南之沛1,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2,至於梁而遇老子3。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4:「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陽子居不答。至捨5,進盥漱巾櫛6,脫屨戶外,滕行而前7,曰:「向者弟子欲請夫子,夫子行不閒,是以不敢;今閒矣,請問其過8。」老子曰:「而睢睢盱盱9,而誰與居!大白若辱十,盛德若不足。」陽子居蹴然變容曰⑾:「敬聞命矣!」其往也,捨者迎將其家⑿,公執席⒀,妻執巾櫛,捨者避席⒁,煬者避灶⒂。其反也⒃,捨者與之爭席矣⒄!
【註釋】1陽子居,姓楊名朱,字子居。 之,往。 沛,今徐州。 2邀,迎截。 郊,〈說文》:「距國百里為郊。」故遠地亦可稱之為郊。 3梁,即大梁,在今開封。 4中道,途中。 5捨,旅舍。 6盥(guan 貫),洗手器。 漱,漱口。 盥漱,引申為洗手漱口的用具。 櫛,梳。 巾櫛,洗臉梳頭的用具。 指陽子居捧進給老子。 7膝行,跪著行。 以上幾句都是表現陽子居十分恭敬慇勤。 8請問句:上述老子批評他不可教,故今特向老子請問自己的過錯在哪裡。 9而,你。下同。 睢睢(suī 雖),仰視的樣子。 盱盱(xū 虛),張大眼睛的樣子。 都是一種傲慢的神態。 十大白二句:大白,非常清白。 辱,污穢。 盛德,道德高尚。 說明盛德的人與人相處時,並不標榜自己,而是以謙恭卑下自居。老子以此警誡陽子居。 二句語意見於《老子·第四十一章》。 ⑾蹴(cu 促)然,恭敬的樣子。 變容,改變態度。 ⑿捨,指旅舍主人。 將,奉,侍候。 ⒀公,旅舍的男主人。 下句的「妻」,即公之妻。 ⒁捨者,旅客。 避,讓。 ⒂煬(yang 揚),烤火。 以上都說明周圍的人見陽子居傲慢而畏避。 ⒃反,通返。 ⒄捨者句:說明陽子居態度改變而他人不畏。
【點評】說明學道必須從改變傲慢的態度做起。
雜篇 寓言第二十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