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中》原文全文翻譯成白話文

漢書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中
南陽郡(1),秦置(2)。莽曰前隊。屬荊州。戶三十五萬九千三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萬二千五十一。縣三十六(3):宛(4),故申伯國。有屈申城(5)。縣南有北筮山(6)。戶四萬七千五百四十七。有工官、鐵官。莽曰南陽。犨(7),杜衍(8),莽曰閏衍。酇(9),侯國。莽曰南庚。育陽(10),有南筮聚(11),在東北。博山(12),侯國(13)。哀帝置。故順陽。涅陽(14),莽曰前亭。陰(15),堵陽(16),莽曰陽城。雉(17),衡山(18),灃水所出,東至入汝(19)。山都(20),蔡陽(21),莽之母功顯君邑。新野(22),築陽(23),故谷伯國(24),莽曰宜禾。棘陽(25),武當(26),舞陰(27),中陰山(28),水所出,東至蔡入汝(29)。西鄂(30),穰(31),莽曰農穰。酈(32),育水出西北,南入漢。安眾(33),侯國。故宛西鄉。冠軍(34),武帝置。故穰盧陽鄉、宛臨駣聚。比陽(35),平氏(36),《禹貢》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東南至淮浦入海,過郡四(37),行三千二百四十里(38),青州川。莽曰平善。隨(39),故 國。厲鄉(40),故厲國也。葉(41),楚葉公邑。有長城(42),號曰方城。鄧(43),故國。都尉治。朝陽(44),莽曰厲信。魯陽(45),有魯山。古魯縣,御龍氏所遷。魯山,滍水所出(46),東北至定陵入汝。又有昆水,東南至定陵入汝。舂陵(47),侯國。故蔡陽白水鄉。上唐鄉(48),故唐國。新都(49),侯國。莽曰新林。湖陽(50),故廖國也(51),紅陽(52),侯國。莽曰紅俞。樂城(53),侯國。博望(54),侯國。莽曰宜樂(55)。復陽,侯國。故湖陽樂鄉。
  (1)南陽郡:轄境為今豫南南陽地區及鄂北襄樊市等部分地區。郡治宛。(2)秦置: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置。(3)縣三十六: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路陵;見《功臣表》者,有特轅、隨桃、涉都;見《外戚表》者,褒新、廣陰,共六縣無考。(4)宛: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市。(5)屈申城:在今南陽市北。(6)北筮山:在今南陽市西南。(7)犨(chōu):故城在今河南魯山縣東南五十餘里。(8)杜衍:故城在今河南南陽西南二十餘里。(9)酇:故城在今湖北均縣東南。蕭慶國,武帝封。(10)育陽: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市南六十里。(11)南筮聚:在北籃山之東。(12)博山:故城在令河南浙川縣東南數十里順陽堡。(13)侯國:孔光國,成帝封。(14)涅陽:故城在今河南鎮平縣南。呂騰國,高帝封;最,武帝封。(15)陰:故城在今湖北光化縣西北。(16)堵(zhě)陽:故城在今河南方城東六里。秦名陽城,故王莽復舊。(17)雉:故城在今河南南召縣東南。(18)衡山:在雉縣東北,在今方城縣西北;非南嶽衡山。(19):「郾」之誤。郾,汝南郡屬縣,故城在今郾城縣西南。(20)山都:故城在今湖北襄陽西北。高後四年封王恬啟為侯。(21)蔡陽:故城在今湖北棗陽縣西南。蔡水出蔡陽東入淮。(22)新野:故城即今河南新野縣治。(23)築陽:故城在今湖北谷城東北。縣在築水之陽。(24)谷伯國:據《一統志》,谷城縣西北谷山有谷伯墓。高後封蕭延為侯國。(25)棘陽: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市南。縣城在棘水之陽。(26)武當:故城在今湖北均縣西北。縣南有武當山。(27)舞陰:故城在今河南泌陽縣西北六十里。(28)中陰山:在舞陽北。(29)蔡:當作「上蔡」。即汝南郡上蔡縣。(30)西鄂: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市北偏東。(31)穰:故城即今河南鄧縣治。(32)酈:故城在今河南鎮平縣東北。(33)安眾:故城在今河南鄧縣東北。長沙定王子丹國,武帝封。(34)冠軍:故城在今河南鄧縣西北四十里。武帝封霍去病之國。(35)比陽:故城即今河南泌陽縣治。比水過縣城南。(36)平氏:故城在今河南桐柏縣西北。(37)過郡四:「四」當為「七」,即南陽、汝南、六安、九江、沛、泗水、臨淮。(38)三千:疑誤。有說當作」二千」(王鳴盛說)。(39)隨:故城即今湖北隨縣治。春秋時隨國。(40)厲鄉:在今湖北隨縣東北。其北有平林聚,其東北有鍾山。(41)葉(she):故城在今河南葉縣西南三十里。(42)有長城:其上脫一「南」字(王念孫說)。(43)鄧:故城在今湖北襄陽西北。春秋時為鄧國。秦為縣。(44)朝陽:故城在今河南新野縣西南。在朝水之陽。 (45)魯陽:故城即今河南魯山縣治。在魯山之西南。(46)魯山:「堯山」之誤。堯山,在今魯山縣西。滍水:今沙河。(47)舂陵:故城在今湖北棗陽縣南。長沙定王子買國,武帝封。(48)上唐鄉:在今隨縣 西北九十里。(49)新都:故城在今河南新野縣東南。王莽國,成帝封。(50)湖陽:故城在今河南唐河縣南八十里。(51)廖國:春秋時國名。「瘳」一作「蓼」、「飂」。(52)紅陽:故城在今河南葉縣南。北有紅山。王立國,成帝封。(53)樂成:故城在今河南鄧縣西南樂鄉城。許延壽國,宣帝封。(54)博望: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市東北六十里。張騫國,武帝封;許舜,宣帝封。(55)復陽:故城在今河南桐柏縣西北。在桐柏大復山之陽。長沙頃王子延年國,宣帝封。
  南郡(1),秦置,高帝元年更為臨江郡,五年復故(2)。景帝二年復為臨江,中二年復故。莽曰南順。屬荊州,戶十二萬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萬八千五百四十。有發弩官(3)。縣十八(4):江陵(5), 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徒此。後九世平王城之。後十世秦拔我郢,徙陳。莽曰江陸。臨沮(6),《禹貢》南條荊山在東北(7),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陽水入兩,行六百里。夷陵(8),都尉治。莽曰居利。華 容(9),雲夢澤在南,荊州藪。夏水首受江,東入沔,行五百里。宜城(10),故鄢,惠帝三年更名。郢(11),楚別邑,故郢。莽曰郢亭。邔(12),當陽(13),中廬(14),枝江(15),故羅國。江沱出西,東入江。襄陽(16),莽曰相陽。編(17),有雲夢官。莽曰南順。秭歸(18),歸鄉(19),故歸國。夷道(20),莽曰江南。州陵(21),莽曰江夏。 若(22),楚昭王畏吳,自郢徙此,後復還郢。巫(23),夷水東至夷道入江,過郡二(24),行五百四十里。有鹽官(25)。高成(26)。洈山(27),洈水所出,東入繇。繇水南至華容入江,過郡二(28),行五百里。莽曰言程。
  (1)南郡:轄境約當於今湖北省中部、南部、西南部及四川巫山縣等地區。郡治江陵。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置。(2)臨江郡:有小誤。項羽分封時,以楚柱國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故當稱臨江國;高帝五年,敖子尉為漢所虜,復為南郡。(3)發弩官:主管教練發弩之官,(4)縣十八:《王子侯表》有尉文縣,無考。(5)江陵:故城即今湖北江陵縣治。(6)臨沮:故城在今湖北遠安縣西北。(7)荊山:在臨沮縣北。(8)夷陵:故城在今湖北宜昌市東南。(9)華容:故城在今湖北監利縣北。(10)宜城:故城在今湖北宜城縣東南。(11)郢:故城在今湖北江陵縣東北。(12)邔(qi)故城在今湖北宜城縣北。(13)當陽:故城在今湖北荊門縣南。(14)中廬:故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南。(15)枝江:故城在今湖北枝江縣東北。(16)襄陽:故城在今湖北襄樊市。(17)編:故城在今湖北甫漳縣東南。(18)秭歸:故城即今湖北秭歸縣治。(19)歸鄉:在今湖北秭歸東南。(20)夷道:故城在今湖北宜都縣治,《水經·江水注》雲,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21)州陵:故城在今湖北嘉魚縣西北。(22)若:故城在今湖北宜城縣東南。(23)巫:故城在今四川巫山縣北。(24)過郡二:過南郡、武陵郡。(25)有鹽官:《水經·江水注》.巫溪水南有鹽井。(26)高成:故城在今湖北松滋縣南。(27)洈山:在今湖北松滋縣西。(28)過郡:武陵、南郡。
  江夏郡(1),高帝置。屬荊州。戶五萬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萬九千二百一十八。縣十四:西陵(2),有雲夢官。莽曰江陽。竟陵(3),章山在東北(4),古文以為內方山。鄖鄉,楚鄖公邑。莽曰守平。西陽(5),襄(6),莽曰襄非。邾(7),衡山王吳芮都。軑(8),故弦子國。鄂(9),安陸(10),橫尾山在東北,古文以為陪尾山。沙羨(11),蘄春(12),(13),雲杜(14),下雉(15),莽曰閏光。鍾武(16)。侯國。莽曰當利。
  (1)江夏郡:轄境為今湖北東部及河南信陽市部分地區。王先謙曰:據《江水注》,郡治安陸;《續志》後漢治西陵。(2)西陵:故城在今湖北新洲縣西。(3)竟陵:故城在今湖北潛江縣西北。(4)章山:在今潛江縣西北、鍾祥縣南。(5)西陽:故城在今河南光山縣西。(6)襄:王陵為襄侯,故此當是封國。地點無考。後漢省。(7)邾:故城在今湖北黃岡縣西北。(8)軑(dai):故城在今河南光山縣西北息縣界。(9)鄂:故城在今湖北黃岡縣南。(10)安陸:故城在今湖北安陸縣西北。(11)沙羨:故城在今湖北武昌西。(12)薪春:故城在 今湖北蘄春縣西南。(13)(meng):故城在今河南羅山縣西。(14)雲杜:故城即今湖北京山縣治。(15)下雉:故城在今湖北陽新縣東。(16)鍾武:故城在今河南信陽市東南。錢大聽云:「《志》有兩鍾武,一屬零陵,一屬江夏。鍾武為侯國,蓋後來徙封,如舂陵侯本在冷道,後移於南陽也。」
  廬江郡(1),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別為國。金蘭西北有東陵鄉(2),淮水出。屬揚州。廬江出陵陽東南(3),北入江。戶十二萬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五萬七千三百三十三。有樓船官(4)。縣十二:舒(5),故國。莽曰昆鄉。居巢(6),龍舒(7),臨湖(8),零婁(9),決水北至蓼入淮(10),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決,過郡二(11),行五百一十里。襄安(12),莽曰廬江亭也。樅陽(13),尋陽(14),《禹貢》九江在南,皆東合為大江。(15),天柱山在南。有祠。沘山(16),沘水所出,北至壽春入芍陂(17)。皖(18),有鐵官。湖陵邑(19),北湖在南(20)。松茲(21)。侯國(22)。莽曰誦善。
  (1)廬江郡:轄境約當今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以北)及湖北省東部(黃梅、英山、羅田等縣)及河南東南部(商城縣)等小部分。郡治舒。(2)金蘭:《志》無此縣。故城在今河南商城縣南。周壽昌曰:「《志》無金蘭縣,疑轉寫脫漏。綜郡國領縣核之,校《百官表》及本《志》後序之數,尚少九縣,此蓋其一也。」(3)廬江:今青弋江。陵陽:在今太平縣西北。(4)樓船官:主管建造軍用樓船。武帝時,楊僕為樓船將軍。(5)舒:故城在今安徽廬江縣西南。(6)居巢:故城在今安徽桐城縣南。(7)龍舒:故城在今安徽舒城縣西南。(8)臨湖:故城在今安徽無為縣西南八十里臨湖圩。(9)雩婁:故城在今河南商城縣東北。「雩」,一作「虖」。(10)蓼:故城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北。(11)過郡二:廬江、六安。(12)翼安:故城在今安徽無為縣西南。(13)樅陽:故城即今安徽樅陽縣治。(14)尋陽:故城在今湖北廣治縣東北。(15)(qian):故城在今安徽霍山縣東北。(16)沘山:在天柱山東南。(17)壽春:故城即今安徽壽縣,芍陂:在今壽縣西南。(18)皖(huǎn):故城即今安徽潛山縣治。(19)湖陵邑:故城在今安徽太湖縣東南。(20)北湖:今泊湖。(21)松茲:故城在今安徽宿松縣東北五十里。(22)侯國:徐厲國,呂後封;六安共王子霸,昭帝封。
  九江郡(1),秦置,高帝四年更名為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復故(2)。莽曰延平。屬揚州。戶十五萬五十二,口七十八萬五百二十五。有陂官、湖官。縣十五:壽春邑(3),楚考烈王自陳徙此。浚遒(4),成德(5),莽曰平阿。橐皋(6),陰陵(7),莽曰陰陸。歷陽(8),都尉治。莽曰明義。當塗(9),侯國。莽曰山聚。鍾離(10),莽曰蠶富。合肥(11),東城(12),莽曰武城。博鄉(13),侯國。莽曰揚陸。曲陽(14),侯國。莽曰延平亭。 建陽(15),全椒(16),阜陵(17),莽曰阜陸。
  (1)九江郡:在今安徽省中部。郡治壽春。王先謙曰:「據《淮水注》,秦立郡,治壽春,兼得廬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2)秦始皇二十四年置郡。楚漢之際為九江國,高帝三年復屬楚國,四年更名淮南國,文帝六年為九江郡,十六年復為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復為九江郡。(3)壽春:故城即今安徽壽縣。(4) 浚遒:故城在今安徽肥東縣東。(5)成德:故城在今安徽壽縣東南。(6)橐皋:故城在今安徽居巢縣西北。(7)陰陵:故城在今安徽定遠縣西北。(8)歷陽:故城即今安徽和縣治。(9)當塗:故城在今安徽懷遠縣東南。魏不害國,武帝封。(10)鍾離:故城在今安徽鳳陽縣東。(11)合肥:故城即今安徽合肥市。(12)東城:故城在今安徽定遠縣東南。文帝封淮南厲王子良、武帝封居股為侯國。(13)博鄉:故城在今安徽六安縣西。六安繆王子交國,元帝封。(14)曲陽:故城在今安徽淮南市東。王根國,成帝封。(15)建陽:故城在安徽滁縣東四十里。(16)全椒:故城即今安徽全椒縣治。(17)阜陵:故城在個安徽和縣西。文帝封淮南厲王子安為侯國。
  山陽郡(1),故梁。景帝中六年別為山陽國。武帝建元五年別為郡(2)。莽曰鉅野。屬兗州。戶十六萬二千八百四十七,口八十萬一千二百八十八(3)。有鐵官(4)。縣二十三(5):昌邑(6),武帝天漢四年更山陽為昌邑國(7)。有梁丘鄉(8)。《春秋傳》曰「宋、齊會於梁丘」。南平陽(9),莽曰黽平。成武(10),有楚丘亭(11)。齊桓公所城,遷衛文公於此。子成公徙濮陽。莽曰成安。湖陵(12),《禹貢》「浮於泗、淮,通於河」(13),水在南。莽曰湖陸。東緡(14),方與(15),橐(16),莽曰高平,巨野(17),大野澤在北,兗州藪。單父(18),都尉治。莽曰利父。薄(19),都關(20),城都(21),侯國。莽曰城榖。黃(22),侯國。愛戚(23),侯國。莽曰戚亭。部成(24),侯國。莽曰告成。中鄉(25)。侯國。平樂(26),侯國。包水東北至沛入泗。鄭(27),侯國。瑕丘(28),甾鄉(29),侯國。栗鄉(30),侯國。莽曰足亭。曲鄉(31),侯國。西陽(32)。侯國。
  (1)山陽郡:在今山東省西南部。郡治昌邑。陳直曰:《志》所載各縣,與居延漢簡所記戍卒山陽郡之籍貫頗有出入,如樊屬東平國,東邡、西邡二縣不見於《志》。(2)故梁……建元五年別為郡:故屬秦碭郡,楚漢之際屬楚國,高帝五年屬漢以屬梁國,景帝封梁孝王子定,九年薨,無後,國除;後為昌邑國,宣帝本始元年復故;元帝竟寧元年復為山陽國,成帝河平四年復故。(3)戶十七萬二千八百四十七,口八十萬一千二百八十八:《張敞傳》言,山陽郡戶九萬三千,口五十萬以上,可見宣帝時戶口不如元始之盛。(4)有鐵官:《成帝紀》言山陽鐵官徒於永始三年攻殺長吏,盜庫兵。(5)縣二十三:《王子侯表》有邵縣(《索隱》引),無考。(6)昌邑:故城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四十里。(7)昌邑國:武帝子劉髆至孫劉賀昌邑王,國除,復為山陰郡。(8)梁丘鄉:在今成武縣東北。(9)南平陽:故城今山東鄒縣治。(10)成武:故城今山東成武縣治。(11)楚丘亭:在成武縣西南,今曹縣東。(12)湖陵:故城在今山東魚台縣東南六十里。(13)河:當作「菏」,即菏水。(14)東緡:故城在今山東金鄉縣東北二十里。(15)方與:故城在今山東魚台縣西北。(16)橐:故城在今山東鄒縣西南。居延漢簡有兩簡提到「田卒昌邑國……」,陳直曰:「疑『』即『橐』字之簡寫,從石存其聲,從邑存其義。」(17)巨野:故城在今山東巨野縣東北。(18)單父:故城在今山東單縣治。(19)薄:故城在今山東曹縣東南 二十餘里。(20)都關:故城在今山東鄄城東北。(21)城都:故城在今 山東鄄城東南。王商國,成帝封。(22)黃:故城在今河南民權東,梁 敬王子順國,元帝封。(23)愛戚:故城在今山東嘉祥縣南。趙長年國,宣帝封。(24)郜成:故城在今山東成武東南數十里。(25)中鄉:地點無考。梁敬王子延年國,元帝封。(26)平樂:故城在今山東單縣東六十里。梁敬王子遷國,元帝封。(27)鄭:地點無考。梁敬王子罷軍國,元帝封。(28)瑕丘:故城在今山東兗州東北。(29)甾鄉:地點無考。梁敬王子就國,元帝封。(30)栗鄉:地點無考。東平思王子護國,成帝封。(31)曲鄉:地點無考。梁荒王子鳳國,成帝封。(32)西陽:「陽」乃「防」之訛。西防,故城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南。東平思王子並國,成帝封。
  濟陰郡(1),故梁。景帝中六年別為濟陰國。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2)。《禹貢》菏澤在定陶東(3)。屬兗州。戶二十九萬二十五,口百三十八萬六千二百七十八(4)。縣九:定陶(5),故曹國,周武王弟叔振鐸所封。《禹貢》陶丘在西南。陶丘亭(6)。冤句(7),莽改定陶曰濟平,冤句縣濟平亭。呂都(8),莽曰祈都。葭密(9),成陽(10),有堯塚靈台。《禹貢》雷澤在西北。鄄城(11),莽曰鄄良。句陽(12),(13),莽曰萬歲。乘氏(14)。泗水東南至睢陵入淮,過郡六(15),行千一百一十里。
  (1)濟陰郡:居延漢簡或作「濟陶郡」。在今山東省西部。郡治定陶。(2)定陶:故屬秦楊郡,楚漢之際屬楚國,高帝五年屬漢以屬梁國。景帝中六年分梁國為五國,濟陰為其一;後元年為郡。宣帝甘露元年更名定陶國,黃龍元年復故;成帝河平四年復為定陶國、哀帝建平二年復故。(3)菏澤:在今菏澤縣東南三十里。(4)戶二十九萬二十五,口百三十八萬六千二百七十八:濟陰郡面積小,戶口居漢各郡國的第九位,為當時人口最稠密之郡(譚 其驤說)。(5)定陶:故城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四里。春秋、戰國時稱「陶 」。(6)陶丘亭:其下脫「在甫」二字(王念孫說)。(7)冤句:故城在今 山東菏澤縣西南四十里。冤,一作「宛」;句,一作「朐」。(8)呂都:故城在今山東菏澤縣西南二十里呂陵集,(9)葭密:故城在今山東菏澤縣西北二十五里葭密集。(10)成陽:故城在今山東甄城縣東南,距菏澤東北六十里。(11)鄄城:故城在今山東鄄城縣北。春秋、戰國時名「甄」。(12)句(gōu)陽:故城在今山東菏澤縣北三十五里句陽店。(13) (du):故城在今山東成武縣西北二十九里。(14)乘氏:故城在今山東巨野縣西南約五十里。(15)泗(1):似應作「菏水」;班氏以此水為泗水的主源。過郡六:即濟陰、山陽、沛郡、楚國、東海、臨淮;還有泗水國,故「六」當作「七」。
  沛郡(1),故秦泗水郡。高帝更名(2)。莽曰吾符。屬豫州。戶四十萬九千七十九,口二百三萬四百八十。縣三十七(3):相(4),莽曰吾符亭。龍亢(5),竹(6),莽曰篤亭。榖陽(7),蕭(8),故蕭叔國(9),宋別封附庸也。向(10),故國。《春秋》曰「莒人入向」。姜姓,炎帝后。銍(11),廣戚(12),侯國。莽曰力聚。下蔡(13),故州來國,為楚所滅,後吳取之,至夫差遷昭侯於此(14)。後四世侯齊竟為楚所滅(15)。豐(16),莽曰吾豐。鄲(17),莽曰單城。譙(18),莽曰延成亭。蘄(19), 甄鄉(20),高祖破黥布。都尉治。莽曰蘄城。虹(21),莽曰貢。輒與(22),莽曰華樂。山桑(23),公丘(24),侯國。故滕國,周懿王子錯叔繡所封(25),三十一世為齊所滅。符離(26),莽曰符合。敬丘(27),侯國,夏丘(28),莽曰歸思。洨(29),侯國。垓下(30),高祖破項羽。莽曰育成。沛(31),有鐵官。芒(32),莽曰博治。建成(33),侯國。城父(34),夏肥水東南至下蔡入淮(35),過郡二(36),行六百二十里。莽曰思善。建平(37),侯國。莽曰田平。酇(38),莽曰贊治。栗(39),侯國。莽曰成富。扶陽(40),侯國。莽曰合治。高(41),侯國。高柴(42),侯國。漂陽(43),平阿(44),侯國。莽曰平寧。東鄉(45),臨都(46),義成(47),祁鄉(48)。侯國。莽曰會榖。
  (1)沛郡:轄境相當今安徽省北部,以及江蘇省東北部、河南省東部等小部分地區。郡治相。(2)故秦泅水郡,高帝更名:秦始皇二十三年置郡,楚漢之際屬楚國,高帝二年屬漢,更名,以屬梁國,景帝后以支郡收。(3)縣三十七:王先謙曰:見《侯表》者有浮丘、陵鄉、釐鄉三縣無考。(4)相:故城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北。(5)龍亢(gāng):故城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北七十五里龍亢集。(6)竹:故城在今安徽宿縣北符離集。(7)榖陽:故城在今安徽固鎮縣西北。馮溪國,高帝封。(8)蕭:故城在今安徽蕭縣西北。(9)故蕭叔國:春秋時宋蕭叔的封邑。(10)向:故城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北四十五里。(11)銍(zhi):故城在今安徽宿縣西四十六里。(12)廣戚:故城在今江蘇沛縣東。魯共王子將國,武帝封;楚孝王子勳,成帝封。(13)下蔡:故城即今安徽鳳台縣下蔡鎮。(14)昭侯:其上脫一「蔡」字。(15)竟:此字疑衍。(16)豐:故城即江蘇豐縣治。(17)鄲:故城在今安徽濉溪縣西南七十里鄲城集。景帝封周應為侯國。(18)譙:故城即今安徽毫縣治。(19)蘄(qi):故城在今安徽宿縣東南。縣有大澤鄉,陳涉起義處。(20)甄(zhui)鄉:在今安徽宿縣南。(21)虹:故城在今安徽五河縣西北。(22)輒與:地點無考。(23)山桑:故城在今安徽蒙城縣北。(24)公丘:故城在今山東膝縣西南十四里。魯共王子順國,武帝封。(25)所封:其上脫「文公」二字(王念孫說)。(26)符離:故城在今安徽宿縣東北。(27)敬丘:故城在今河南永城縣西北。武帝封魯共王子政為侯國。(28)夏丘:故城即今安徽泗縣治。(29)洨:故城在今安徽靈壁縣南五十餘里。趙敬肅王子周捨國,武帝封。高後封呂產亦在此。(30)垓下:在今靈壁縣東南五十里。(31)沛:故城即今江蘇沛縣治。縣城東有泗水亭。(32)芒:故城即今河南永城縣北大雅城。(33)建成:故城在今河南永城縣東南。呂釋之國,高帝封;長沙定王子拾,武帝封;黃霸,宣帝封;曹參號建成君,《索隱》以為此國。(34)城父:故城在今安徽毫縣東南城父村。高帝封尹恢為侯國。(35)夏肥水:今名西肥河。《淮水注》:夏肥水,上承沙水,於城父縣右出,東南流,逕城父縣故城南。(36)過郡二:沛郡、汝南。(37)建平:故城在今河南夏邑縣西南。杜延年國,昭帝封。(38)酇:故城在今河南永城縣西鄖縣鄉。蕭何初封於此。(39)栗:故城即今河南夏邑縣治。趙敬肅王子樂國,武帝封。(40)扶陽:故城在今安徽蕭縣西南約六十里。韋賢國,宣帝封。(41)高:地點無考。周成國,高帝封;梁敬王子舜,元帝封。(42)高柴:地點無考。梁敬王子發國,元帝封。(43)漂陽:地點無考。梁敬王子欽國,元帝封。(44)平阿:故城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南六十里平阿集。(45)東鄉:地點無考。元帝封梁敬王子方為侯國。(46)臨都:地點無考。元帝封梁敬王子未央為侯國。(47)義成:故城在今安徽懷遠縣東北十五里。成帝封甘延壽為侯國。(48)祁鄉:故城在今河南夏邑縣北祁邑鄉。梁夷王子賢國,成帝封。
  魏郡(1),高帝置(2)。莽曰魏城。屬冀州。戶二十一萬二千八百四十九,口九十萬九千六百五十五。縣十八(3):鄴(4),故大河在東北入海。館陶(5),河水別出為屯氏河,東北至章武入海,過郡四(6),行干五百里。斥丘(7),莽曰利丘。沙(8),內黃(9),清河水出南。清淵(10),魏(11),都尉治。莽曰魏城亭。繁陽(12),元城(13),梁期(14),黎陽(15),莽曰黎蒸。即裴(16),侯國。莽曰即是。武始(17),漳水東至邯鄲入漳,又有拘澗水,東北至邯鄲入白渠。邯會(18),侯國。陰安(19),平恩(20),侯國。莽曰延平。邯溝(21),侯國。武安(22)。欽口山(23),白渠水所出,東至列人入漳。又有浸水,東北至東昌入虖池河,過郡五(24),行六百一里。有鐵官。莽曰桓安。
  (1)魏郡:轄境約當今河北省南部,以及河南省北部、山東省西部等小部分地區。郡治鄴。(2)高帝置:故屬秦河東郡,漢高帝十二年分置。(3)縣十八: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畢梁、旁光、蓋肯、漳北、安檀五縣,無考。(4)鄴:故城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5)館陶:故城即今河北館陶縣治。(6)過郡四:過魏、清河、信都、勃海。(7)斥丘:故城在今河北成安縣東南。(8)沙:故城在今河北涉縣西北二里。(9)內黃:故城在今河南內黃縣西偏北。(10)清淵:故城在今河北館陶縣東北。(11)魏:故城在今河北大名縣西南。(12)繁陽:故城在今河北內黃縣西北。(3)元城:故城在今河北大名縣東。縣東有沙麓。(13)梁期:故城在今河北磁縣東北。(14)黎陽:故城在今河南浚縣東。(15)即裴:故城在今河北肥鄉縣西南。趙敬肅王子道國,武帝封。@武始:故城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16)邯會:故城在今河南安陽市西北。趙敬肅王子仁國,武帝封。(17)陰安:故城在今河南清豐北二十里。(18)平恩:故城在今河北丘縣西南。許廣漢國,宣帝封。(19)邯溝:故城在今河北肥鄉縣西。趙頃王千偃國,宣帝封。(20)武安:故城在今河北武安縣西南。 (21)欽口山:在今河北武安縣南。(22)過郡五:「五」當為「四」,即魏郡、廣平、巨鹿、信都。
  巨鹿郡(1),秦置(2)。屬冀州。戶十五萬五千九百五十一,口八十二萬七千一百七十七。縣二十(3):巨鹿(4),《禹貢》大陸澤在北(5)。紂所作沙丘台在東北七十里(6)。南(7),莽曰富平。廣阿(8),像氏(9),侯國。莽曰寧昌。廮陶(10),宋子(11),莽曰宜子。楊氏(12),莽曰功陸。臨平(13),下曲陽(14),都尉治。貰(15),(16),莽曰秦聚。新市(17),侯國。莽曰市樂。堂陽(18),有鹽官。嘗分為經縣(19)。安定(20),侯國。敬武(21),歷鄉(22),侯國。莽曰歷聚。樂信(23),侯國。武陶(24),侯國。柏鄉(25),侯國。安鄉(26),侯國。
  (1)巨鹿邵:在今河北省中部。郡治巨鹿。(2)秦置:秦始皇二十五年滅趙以為巨鹿郡。楚漢之際屬趙國,尋屬常山國,八閱月,復屬趙國,高帝三年屬漢,四年復以屬趙國,高後八年復故,文帝元年復屬趙國,景帝三年復故,四年復屬趙國,後以支郡收。王莽分巨鹿為和戎郡,《志》當有「莽曰和戎,四字。(3)縣十二: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甘、井、昆題三縣,無考。(4)巨鹿:故城在今河北平鄉縣西南。(5)大陸澤:在今河北巨鹿縣西。(6)沙丘台:在今平鄉縣東北。(7)南(luan):故城在今河北巨鹿縣北。(8)廣阿:故城在今河北隆堯縣東十二里舊城村。(9)象氏:故城在今河北隆堯縣北二十五里。趙敬肅王子賀國,武帝封。(10)廮(yǐng)陶:故城在今河北寧晉縣西南。(11)宋子:故城在今河北趙縣東北二十五里。(12)楊氏:故城即今河北寧晉縣治。(13)臨平:故城在今河北束鹿縣北。(14)下曲陽:故城在今河北晉縣西。(15)貰:故城在今河北束鹿縣西南。(16):後漢改為「鄡(qiāo)」。故城在今河北柬鹿縣東南。(17)新市:在今河北新河縣西南。廣川繆王子吉國,昭帝封,分堂陽置。(18)堂陽:故城在今河北新河縣北。(19)嘗分為經縣:後漢分堂陽縣西北二十里置經城縣。(20)安定:故城在今河北束鹿縣東北。燕刺子賢國,宣帝封。(21)敬武:故城即今河北趙縣東敬武壘。(22)歷鄉:故城在今河北寧晉縣東二十五里。廣川繆王子必勝國,宣帝封。(23)樂信:故城在今河北束鹿縣東南。廣川繆王子強國,宣帝封。(24)武陶:地點無考。廣川繆王子朝國,宣帝封。(25)柏鄉:故城在今河北柏鄉縣西南。趙哀子買國,元帝封。(26)安鄉:故城在今河北晉縣東。趙哀王子喜國,元帝封。
  常山郡(1),高帝置(2)。莽曰井關。屬冀州。戶十四萬一千七百四十一,口六十七萬七千九百五十六。縣十八(3):元氏(4),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窮泉谷(5),東至堂陽入黃河(6)。莽曰井關亭。石邑(7),井烴山在西(8),洨水所出,東南至廮陶入泜。桑中(9),侯國。靈壽(10),中山桓公居此。《禹貢》衛水出東北,東入虖池。蒲吾(11),有鐵山(12)。大白渠水首受綿曼水,東南至下曲陽入斯洨。上曲陽(13),恆山北谷在西北(14)。有祠。并州山。《禹貢》恆水所出,東入滱。莽曰常山亭。九門(15),莽曰久門。井陘(16),房子(17),贊皇山(18),濟水所出,東至廮陶入泜。莽曰多子。中丘(19),逢山長谷(20),諸水所出,東至張邑入蜀。莽曰直聚。封斯(21),侯國。關(22),平棘(23),鄗(24),世祖即位,更名高邑(25)。莽曰禾成亭。樂陽(26),侯國。莽曰暢苗。平台(27),侯國。莽曰順台。都鄉(28),侯國。有鐵官。莽曰分鄉。南行唐(29)。牛飲山白陸谷(30),滋水所出,東至新市入虐池。都尉治。莽曰延億。
  (1)常山郡:轄境在今河北省西部。郡治元氏。恆山在西,避文帝諱故改曰常山。(2)秦屬邯鄲郡:楚漢之際屬趙國,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趙歇既滅,遂因為郡,以屬趙國,高後二年復為常山國,文帝元年復屬趙國,景帝二年復故,中五年復為常山國,武帝元鼎三年復故。(3)縣十八:錢大昕曰:「《高紀》稱常山二十五城,《志》止十八縣,蓋後來稍分析之;襄國本王都所在,而《志》隸趙國,亦一證也。」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遽鄉縣,無考。」(4)元氏:故城在今河北元氏縣西北。(5)沮:「泜」 之訛。窮泉谷:在今內丘縣西。 (6)黃河:當作「漳河」。(7)石邑:故城在今河北石家莊市西南。(8)井陘山:在今井陘縣東南。(9)桑中:故城在今河北平山縣東南。趙頃王子廣漢國,宣帝封。(10)靈壽:故城在今河北靈壽縣西十里靈壽村。(11)蒲吾:故城在今河北平山縣東南。(12)鐵山:在今平山縣北。(13)上曲陽:故城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四里。(14)「谷」當作「岳」。(15)九門:故城在今河北稿城縣東北二十五里。(16)井陘:故城在今河北井陘縣西北。因井陘山(在今井陘縣東南)而得名。 (17)房子:故城在今河北高邑縣西南倉房村。(18)贊皇山:在今河北贊皇縣西南。(19)中丘:故城在今河北內丘縣西南。(20)逢山:故城在今內丘縣西。(21)封斯:故城在今河北趙縣西北二十里。趙敬肅王子胡傷國,武帝封。(22)關縣:故城在今河北奕城縣西北十里董堡丘。(23)平棘:故城在今河北趙縣東南約十里。(24)部:故城在今河北柏鄉縣北。(25)世祖即位,更名高邑:王念孫曰:「後漢所改郡縣,皆班《志》所不載,『世祖』以下八字,非班氏原文,蓋應助注語也;且當在『莽曰禾成亭』之下。」(26)樂陽:故城在今獲鹿縣東北。趙頃王子說國,宣帝封。(27)平台:地點無考。史玄國,宣帝封。(28)都鄉:地點無考。趙頃王子景國,宣帝封。(29)南行唐:故城在今河北行唐縣北。(30)白陸谷:「陸」當作「陘」,即白陘谷,在今阜平縣西界太行山脈中。
  清河郡(1),高帝置(2)。莽曰平河。屬冀州。戶二十萬一千七百七十四,口八十七萬五千四百二十二。縣十四(3):清陽(4),王都(5)。東武城(6),繹幕(7),靈(8),河水別出為鳴犢河,東北至修入屯氏河(9)。莽曰播。厝(10),莽曰厝治。鄃(11),莽曰善陸。貝丘(12),都尉治。信成(13),張甲河首受屯氏別河,東北至修入漳水。芯題(14),東陽(15),侯國。莽曰胥陵。信鄉(16),侯國。繚(17),棗強(18),復陽(19),莽曰樂歲。
  (1)清河郡:轄境在今河北省西南部與山東省西北部。郡治清陽。(2)高帝置:故屬秦巨鹿郡,高帝分置,仍置趙國,景帝中三年別為清河國,武帝建元六年復故,元鼎主年復為國,宣帝地節三年復故,元帝初元二年復復為國,永光三年復故,平帝元始二年莽又分清河地為廣宗國,其郡如故(全祖望說)。(3)縣十四: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修故、轑陽二縣,無考。」(4)清陽:故城在今河北清河東南。 (5)王都:錢大聽曰:「《漢志》言『王都』者,惟清河之清陽、信都之信都,若泰山之盧,則云『濟北王都』,江夏之邾,則云『衡山王吳芮都』,以郡與國不同名也,廣陵之廣陵,則云『江都易王非、廣陵厲王胥皆都此』;此外,無言王都者。淮南王安都壽春,則朱贛言風俗及之。」(6)東武城:故城在今河北故城縣西南。(7)繹幕:故城在今山東平原縣西北。(8)靈:故城在今山東高唐縣南。(9)修縣:故城在今河北吳橋縣西。(10)厝(cuo):故城在今山東臨清縣東。(11)鄃(shū):故城在今山東平原縣西南。呂後封呂它、景帝封來布為侯國。(12)貝丘:故城在今山東臨清縣南。(13)信成:故城在河北清河縣西北。(14)芯題:故城在今河北棗強縣南。陳直疑為「莎堤』之假借。(15)東陽:故城在今山東武城縣東北。清河綱王子弘圖,宣帝封。(16)信鄉:故城在今山東臨清縣東北。「信」,一作「新」。清河綱王子豹國。宣帝封;東平煬王子鯉,平帝封。(17)綴:故城在今河北南宮縣東南。(18)棗強:故城在今河北棗強縣東南。武帝封廣川惠王子晏為侯國。(19)復陽:故城在今河北故城縣西。
  涿郡(1),高帝置(2)。莽曰垣翰。屬幽州。戶十九萬五千六百七,口七十八萬二千七百六十四。有鐵官。縣二十九(3):涿(4),桃水首受灤水,分東至安次入河。遒(5),莽曰迺屏。榖丘(6),故安(7),閻鄉(8),易水所出,東至范陽入濡也(9),井州浸。水亦至范陽入淶(10)。南深澤(11),范陽(12),莽曰順陰。蠡吾(13),容城(14),莽曰深澤。易(15),廣望(16),侯國。鄚(17),莽曰言符。高陽(18),莽曰高亭。州鄉(19),侯國。安平(20),都尉治。莽曰廣望亭。樊輿(21),侯國。莽曰握符。成(22),侯國。莽曰宜家。良鄉(23),侯國。垣水南東至陽鄉入桃(24)。莽曰廣陽。利鄉(25),莽曰章符。臨鄉(26),侯國。益昌(27),侯國。莽曰有帙。陽鄉(28),侯國。莽曰章武。西鄉(29),侯國。莽曰移風。饒陽(30),中水(31),武垣(32),莽曰垣翰亭。阿陵(33),莽曰阿陸。阿武(34),侯國。高郭(35),侯國。莽曰廣堤。新昌(36)。侯國。
  (1)涿郡:在今河北省中部,及北京市房山縣。郡治涿縣。(2)高帝置:故屬秦漁陽郡,楚漢之際屬燕國,高帝分置仍屬燕國,武帝元朔二年復故,元狩三年復屬燕,昭帝元鳳元年復故。(全祖望說)(3)縣二十九:王先謙曰:「見《侯表》者有柳宿、曲成、陽興三縣,無考。」(4)涿:故郡即今河北涿縣治。(5)遒:故城即今河北淶水縣治。景帝封匈奴降王陸強為侯國。(6)榖丘:故城在今河北安平縣西南十五里角丘社。(7)故安:故城在今河北易縣東南。文帝封申屠嘉為侯國。(8)閻鄉:在今易縣西。(9)也:此字衍。(10)水:其上脫一「濡」字,(11)南深澤:故城在今河北安平縣西南。(12)范陽:故城在今河北定興縣西南四十里故城鎮。秦縣。景帝封匈奴降王代為侯國。(13)蠡吾:故城在今河北博野縣西南。(14)容城:故城在今河北容城縣北十五里城子村。景帝封匈奴降王徐盧為侯國。(15)易:故城在今河北雄縣西北十五里太平社。(16)廣望:故城在今河北清苑西南。中山靖王子忠國,武帝封。(17)鄚:故城在今河北任丘縣北偏東。成帝封高郭侯霸弟異眾為侯國。(18)高陽:故城在今河北高陽縣東。(19)州鄉:故城在今河北河間縣東北四十里。(20)安平:故城即今河北安平縣治。(21)樊輿:故城在今河北徐水縣東南。中山靖王子修國,武帝封。(22)成國:地點無考。董諜國,高帝封;中山康王子喜,昭帝封。(23)良鄉:故城在今北京市房山區東南。趙共王子交國,成帝封。(24)南東:當作「東南」。(25)利鄉:地點無考。中山頃王子安國,宣帝封。(26)臨鄉:故城在今河北固安縣南偏西。廣陽頃王子雲國,元帝封。(27)益昌:故城在今河北霸縣東北。廣陽頃王子嬰國,元帝封。(28)陽鄉:故城在今河北固安縣西北。廣陽頃王子發國,元帝封。(29)西鄉:故城在今河北啄縣西北。廣陽頃王子容國,元帝封。(30)饒陽:故城在今河北饒陽縣東北。(310中水:故城在今河北獻縣西北、在易水、(32)水之間,故曰中水。(33)武垣:故城在今河北河間縣西南三十五里,俗名元城遺址。(34)阿陵:故城在今河北任丘縣東北。高帝封部亭為侯國。(35)阿武:故城在今河北河間縣南。河間獻王子豫國,武帝封。(36)高郭:故城在今河北任丘縣西北十七里。河間獻王子賢國,宣帝封。(37)新昌:故城在今河北新城縣東偏南。燕刺王子慶國,宣帝封。
  勃海郡(1),高帝置(2)。莽曰迎河。屬幽州。戶二十五萬六千三百七十七,口九十萬五千一百一十九。縣二十六:浮陽(3),莽曰浮城。陽信(4),東光(5),有胡蘇亭(6)。阜城(7),莽曰吾城。千童(8),重合(9),南皮(10),莽曰迎河亭。定(11),侯國。章武(12),有鹽官。莽曰桓章。中邑(13),莽曰檢陰。高成(14),都尉治(15),高樂(16),莽曰為鄉。參戶(17),侯國。成平(18)。虎池河,民曰徒駭河(19),莽曰澤亭。柳(20),侯國。臨樂(21),侯國。莽曰樂亭。東平舒(22),重平(23),安次(24),修市(25),侯國。莽曰居寧。文安(26),景成,侯國。束州(27),建成(28),章鄉(29),侯國。蒲領(30)。侯國。
  (1)勃海郡:轄境約當今河北省滄州地區與廊坊地區一部分,及山東省樂陵、無棣等縣。郡因在勃海之濱而得名。郡治浮陽。(2)高帝置:此說誤。是郡二十六縣,除文安、安次兩縣系武帝時削自燕國外,其餘二十四縣,戰國時為趙、齊二國之地,秦末楚漢之際為河問、濟北二郡之地,高帝時河間仍屬趙、濟北仍屬齊,文帝二年分趙為河間國,分齊為濟北國,三年濟北國除為郡,十五年河間國除為郡,此時有可能割取兩郡屬縣建立勃海郡。工先謙曰:「見《侯表》者,有廣山、瀋陽、獲、苴四縣,無考。」(3)浮陽:故城在今河北滄州市東南四十里。縣以浮水之陽而得名。(4)陽信:故城在今山東無棣縣東北十五里。(5)東光:故城在今河北東光縣東二十里。(6)胡蘇亭:在縣西南,亭得名於胡蘇河。(7)阜城:故城在今河北阜城縣東二十二里。本《志》上黨沾縣下「清漳水東北至邑成入河」句中之「邑成」,當為「阜城」之誤。(8)千童:故城在今河北南皮縣東南八十里。傳說秦始皇築此城,以志徐福率領重男童女千人入海求藥,見《元和志》。(9)重合: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西南三十里。(10)南皮:故城在今河北南皮縣東北八里。(11)定: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境,在千童故城東南三十里。武帝封齊孝王予越為定侯。(12)章武:故城在今河北滄州市東八十里。(13)中邑:故城在今河北滄州市東南四十里。(14)高成:故城在今河北鹽山縣東南二十餘里。成,一作「城」。(15)都尉治:漢代郡都尉輔佐郡太守,典領武職甲卒。其治所,往往不在郡治所,本《志》八十三郡中,注出都尉治所者有五十七郡。(16)高樂:故城在今河北南皮縣東南六十里董鎮村。(17)參戶:故城在今河北青縣西南三十里木門店。武帝封河間獻王於免為參戶侯。(18)成平:故城在今河北交河縣東北約五十里。(19)民曰:《志》別無用「民曰」之例,疑為「或曰」之誤。徒駭河:古代所謂「九河」之一,與今徒駭河無涉。(20)柳:故城在今河北鹽山縣東北五十里。武帝封齊孝王子陽已為柳侯。(21)臨樂:故城在今河北南皮縣東南。武帝封中山靖山子光為侯。(22)東平舒:故城即今河北大城縣治。此縣在代郡平舒縣之東,故加東字。(23)重平:故城在今河北吳橋縣東南三十里。(24)安次:故城在今河北安次縣西北。(25)修市:故城在今河北景縣西北。宣帝封清河綱王子寅為侯。(26)文安:故城在今河北文安縣東北三十里柳河鎮。(27)景成:故城在今河北交河縣東北六十里。宣帝封河間獻王子雍為侯。(28)束州:故城在今河北河問縣東北六十里。(29)建成:故城在今河北交河縣東北約五十餘里。(30)章鄉:當作「童鄉」,參考《功臣表》。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西北。成帝封鍾祖為童鄉侯。(31)蒲領:故城在今河北阜城縣東北。昭帝封清河綱王於祿為侯。
  平原郡(1),高帝置(2)。莽曰河平。屬青州。戶十五萬四千三百八十七,口六十六萬四千五百四十三。縣十九(3):平原(4),有篤馬河(5),東北入海,五百六十里。鬲(6),平當以為同津。莽曰河平亭。高唐(7),桑欽言漯水所出(8)。重丘(9),平昌(10),侯國。羽(11),侯國。莽曰羽貞。般(12),莽曰分明。樂陵(13),都尉治。莽曰美陽。祝阿(14),莽曰安成。瑗(15),莽曰東順亭。阿陽(16),漯陰(17),莽曰翼成。朸(18),莽曰張鄉。富平(19),侯國。莽曰樂安亭。安德(20),合陽(21),侯國。莽曰宜鄉。樓虛(22),侯國。龍(23),侯國。莽曰清鄉。安(24)。侯國。
  (1)平原郡:轄境在今山東省北部德州地區等及河北省吳橋縣。郡治平原。(2)高帝置:故屬秦齊郡,高帝六年分置,屬齊國,景帝后以支郡收。(3)縣十九: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陪前、高平、平、纂,見《恩澤表》者牧丘共五縣,無考。」(4)平原:故城在今山東平原縣南。(5)篤馬河:首受黃河,東北流,入勃海。(6)鬲:故城在今山東德州市東南。(7)高唐:故城在今山東禹城縣西南四十里,在今山東高唐縣東。(8)桑欽言漯水所出:桑欽說誤。漯水首受黃河於東郡樂昌縣境。(9)重丘:故城在今山東陵縣東北。(10)平昌:故城在今山東商河縣西北。王無故國,宣帝封。(11)羽:故城在今山東齊河縣西北。濟北式王子成國,武帝封。(12)般: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西南,今商河縣西北。(13)樂陵: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東南。(14)祝阿:故城在今山東濟南市西南。(15)瑗:故城在今山東齊河縣西。(16)阿陽:故城在今山東禹城縣西南約十里。(17)漯陰:故城在今山東禹城縣東。(18)朸(li):故城在今山東商河縣東北。(19)富平:故城在今山東陽信縣東南三十里。本名厭次,宣帝封張延壽為侯,改名富平。(20)安德:故城在今山東陵縣東南。(21)合陽:地名無考。梁喜國,宣帝封。(22)樓虛:當作「楊虛」。故城在今山東齊河縣西南。文帝封齊悼惠王子將閭為楊虛侯。(23)龍:故城在今山東齊河縣東北。武帝封韓說為侯。(24)安:即「安陵」,故城在今河北省吳橋縣東北。濟北貞王於樂國,武帝封。
  千乘郡(1),高帝置(2)。莽曰建信。屬青州。戶十一萬六千七百二十七,口四十九萬七百二十。有鐵官、鹽官、均輸官。縣十五(3):千乘(4),有鐵官。東鄒(5),濕沃(6),莽曰延亭。平安(7),侯國。莽曰鴻睦。博昌(8),時水東北至矩定入馬車瀆,幽州浸。蓼城(9),都尉治。莽曰施武。建信(10),狄(11),莽曰利居。琅槐(12)、樂安(13),被陽(14),侯國。高昌(15),繁安(16),侯國。莽曰瓦『亭。高宛(17),莽曰常鄉。延鄉(18)。
  (1)千乘郡:轄境在今山東省北部惠民地區、東營市等部分地區。郡治千乘。(2)高帝置:故屬秦齊郡,高帝六年分置,屬齊國,景帝后以支郡收。(3)縣十五: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隨城,見《外戚表》者有桑樂,二縣無考。(4)千乘:故城在今山東高青縣東北。(5)東鄒:故城在今山東高青縣西南。(6)濕:「漯」之訛。漯沃:故城在今山東濱縣西北。(7)平安:故城在今山東博興縣南。王舜封平安侯。(8)博昌:故城在今山東博興縣東南。(9)蓼城:故城在今山東利津縣西南。(10)建信:故城在今山東高青縣西北。(11)狄:故城在今山東高青縣東南。(12)琅槐:故城在今山東東營市附近。(13)樂安:故城在今山東博興縣東北。(14)被陽:故城在今山東博興縣西。齊孝王子燕國,武帝封。(15)高昌:故城在今山東博興縣西南數里。(16)繁安:地點無考。齊孝王子忠國,武帝封。(17)高宛:故城在今山東桓台縣西。高帝封丙猜為侯國。宛,一作「苑」。(18)延鄉:故城在今山東桓台縣西南。
  濟南郡(1),故齊(2)。文帝十六年別為濟南國(3)。景帝二年為郡(4)。莽曰樂安。屬青州。戶十四萬七百六十一,口六十四萬二千八百八十四。縣十四(5):東平陵(6),有工官、鐵官。鄒平(7),台(8),莽曰台治。梁鄒(9),上鼓(10),於陵(11),都尉治,莽曰於陸。陽丘(12),般陽(13),莽曰濟南亭。管(14),朝陽(15),侯國。莽曰修治。歷城(16),有鐵官。猇(17),侯國:莽曰利成。著(18),宜成(19)。侯國。
  (1)濟南郡:在今山東省濟南市以東一帶。郡治東平陵。(2)故齊:故屬秦齊郡,高帝時屬齊悼惠王肥國。(3)文帝十六年別為濟南國:文帝以齊悼惠王子辟先為濟南王。(4)二年:當為「三年」。全祖望曰:「高後元年封平昌侯大為呂王,七年改號濟川,見《史記》。則濟南即濟川。」(5)縣十四:王先謙曰:「見《侯表》者有河綦、常樂、德三縣,無考。」(6)東平陵:故城在今山東章丘縣西北。(7)鄒平:故城在今山東鄒平縣北。(8)台:故城在今山東歷城縣東北三十里。(9)梁鄒:故城在今山東鄒平縣北。(10)土鼓:故城在今山東章丘縣東北數里。(11)於陵:故城在今山東鄒平縣東南。(12)陽丘:故城在今山東章丘縣北。(13)般陽:故城即今山東淄川縣治。(14)菅(jiān):故城在今山東章丘縣西北。文帝封齊悼惠王子罷軍為侯國。(15)朝陽:故城在今山東濟陽縣東北。宰(一作「華」)寄國,高帝封;廣陵厲王子聖,宣帝封。(16)歷城:故城在今濟南市。(17)猇:故城在今山東鄒平縣西。趙敬肅王子起國,武帝封。(18)著(shī):故城在今山東濟陽縣西。著,一作「蓍」。(19)宜城:故城在今濟陽縣西北。燕倉國,昭帝封;淄川懿王子偃,武帝封。
  泰山郡(1),高帝置(2)。屬兗州。戶十七萬二千八十六,口七十二萬六千六百四。有工官。位水出萊蕪,西入濟。縣二十四(3):奉高(4),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有工官。博(5),有泰山廟。岱山在西北(6),充州山。茬(7),盧(8),都尉治。濟北王都也。肥成(9),蛇丘(10),隧鄉(11),故隧國。《春秋》曰「齊人殲於隧」也。剛(12),故闡。莽曰柔。柴(13),蓋(14),臨樂子山(15)。洙水所出,西北至蓋入池水。又沂水南至下邳入泗,過郡五(16),行六百里,青州浸。梁父(17),東平陽(18),南武陽(19),冠石山(20),治水所出,南至下鄧入泗,過郡二(21),行九百四十里。莽曰桓宣。萊蕪(22),原山(23),舀水所出,東至博昌入泲(濟),(24)幽州浸。又《禹貢》汶水出西南入泲(濟)。汶水,桑欽所言。巨平(25),有亭亭山祠。贏(26),有鐵官。牟(27),故國。蒙陰(28),《禹貢》蒙山在西南,有祠。顓臾國在蒙山下。莽曰蒙恩。華(29),莽曰翼陰。寧陽(30),侯國。莽曰寧順。乘丘(31),富陽(32),桃山(33),侯國。莽曰衷魯。桃鄉(34),侯國。莽曰鄣亭。式(35)。
  (1)泰山郡:轄境在今山東省中部泰安地區。郡治奉高。(2)高帝置:全祖望曰:故屬秦齊郡,楚漢之際屬齊國;尋為濟北國,五月復屬齊國,分置濟北、博陽二郡,高帝四年矚漢,改博陽曰泰山,仍屬齊國,文帝二年別屬濟北國,四年復故,十六年復屬濟北國,景帝四年復故,五年復矚濟北國。武帝元鼎元年獻泰山及其旁邑,其國如故;後元二年,並濟北入泰山。(3)縣二十四:王先謙曰:「見《侯表》者有德、五據、胡母三縣,無考。」(4)奉高:故城在今山東泰安縣東數十里。(5)博:故城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南。(6)岱山:即泰山。在泰安縣北。(7)茬(chi):故城在今山東長清縣東南。 (8)盧:故城在今山東長清縣西南約四十里。(9)肥成:故城即今山東肥城縣治。(10)蛇丘:故城在今山東肥城縣東南約七十里。(11)隧:當作「遂」,(全祖望說)。(12)剛:故城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三十五里。(13)柴:故城在山東泰安縣東南柴城堡。武帝封齊孝王子代為侯國。(14)蓋:故城在今山東沂水縣西北八十里。(15)臨樂山:在今沂源縣西南。(16)過郡五:「五」當為「四」,即泰山、琅邪、城陽、東海。(17)梁父(fu):以山名縣。故城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南。梁父山在縣城東北。(18)東平陽:故城即今山東新泰縣治。(19)南武陽:故城即今山東平邑縣治。(20)冠石山:在今平邑縣北。(21)過郡二:泰山、東海。(22)萊蕪:故城在今山東萊蕪縣東北。(23)原山:在今萊蕪縣北偏東。(24)東:實際上是東北流。(25)巨平:故城在今山東泰安縣南。(26)贏:故城在今山東萊蕪縣西北四十里。(27)牟:故城在今山東萊蕪縣東二十里。(28)蒙陰:故城在今山東蒙陰縣西南十五里。縣南有蒙山。(29)華:故城在今山東費縣東北六十里。(30)寧陽:故城在今山東寧陽縣南十餘里。魯恭三子恬國,武帝封。(31)乘丘:故城在今山東兗州市西。今《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作「桑丘」。(32)富陽:在今山東汶上縣北偏東。宣帝封六安夷王子賜、成帝封東平思王子萌為侯國。(33)桃山:故城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城陽孝王子欽國,成帝封。(34)桃鄉:故城在今山東汶上縣東北。東平思王子宣國,成帝封。(35)式:地點無考。《王子侯表》「式節侯憲」,下注泰山郡。《後漢書·劉盆子傳》「泰山式人,祖父憲封為式侯」,章懷註:式,縣名,中興後廢。
  齊郡(1),秦置(2)。莽曰濟南。屬青州。戶十五萬四千八百二十六,口五十五萬四千四百四十四。縣十二(3):臨淄(4),師尚父所封。如水西北至梁鄒入泲(濟)。有服官、鐵官(5)。莽曰齊陵。昌國(6),德會水西北至西安入如。利(7),莽曰利治。西安(8),莽曰東寧。巨定(9),馬車讀水首受巨定(10),東北至琅槐入海。廣(11),為山,濁水所出,東北至廣饒入巨定。廣饒(12),昭南(13),臨胸(14),有逢山祠。石膏山(15),洋水所出,東北至廣饒入巨定。莽曰監胸。北鄉(16),侯國。莽曰禹聚。平廣(17),侯國。台鄉(18)。
  (1)齊郡:轄境在今山東省北部淄博市一帶。郡治臨淄。(2)秦置:秦始皇三十六年滅齊,約於此時置郡;楚漢之際改名臨淄郡,屬齊國;漢復故,仍屬齊國,五年屬楚國,六年復為齊國;武帝元朔三年復故,元狩二年復為國,元封元年復故。(3)縣十二:王先謙曰:見《功臣表》者按道、清、新峙三縣,無考。(4)臨淄:故城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古城店(亦曰齊城)。(5)服官:三服官,主作天子之服,春獻冠幘縱為首服,紈素為冬服,輕綃為夏服。(6)昌國:故城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南數里。(7)利:故城在今山東博興縣東四十里利城鎮。(8)西安:故城在今山東桓台縣東。平帝元始元年封東平恩王孫漢為侯國。(9)巨定:故城在今山東廣饒縣北。(10)巨定:澤名。在今廣饒縣東。(11)廣:故城在今山東益都縣西南數里,縣酉有為山。(12)廣饒:故城在今山東廣饒縣東南:武帝封淄川靖王子國為侯國。(13)昭南:地點無考。(14)臨朐(qu):故城即今山東臨朐縣治。(15)石膏山:在臨朐縣西北。(16)北鄉:地點無考。淄川孝王子譚國,元帝封。(17)平廣:地點無考。淄川孝王子服國,元帝封。(18)台鄉:故城在今山東廣饒縣東。成帝封淄川孝王子畛為侯國。
  北海郡(1),景帝中二年置(2)。屬青州。戶十二萬七千,口五十九萬三千一百五十九。縣二十六:營陵(3),或曰營丘(4)。莽曰北海亭。劇魁(5),侯國。莽曰上符。安丘(6),莽曰誅郅。瓡(7),侯國。莽曰道德。淳於(8),益(9),莽曰探陽。平壽(10),劇(11),侯國。都昌(12),有鹽官。平望(13),侯國。莽曰所聚。平的(14),侯國。柳泉(15),侯國。莽曰弘睦。壽光(16),有鹽官。莽曰翼平亭。樂望(17),侯國。饒(18),侯國。斟(19),故國、禹後。桑犢(20)。覆甑山,溉水所出,東北至都昌入海。平城(21),侯國。密鄉(22),侯國。羊石(23),侯國。樂都(24),侯國。莽曰撥壟,一作杖,一作枝也(25)。石鄉(26),侯國。一作正鄉(27)。上鄉(28),侯國。新成(29),侯國。成鄉(30),侯國。莽曰石樂。膠陽(31)。侯國。
  (1)北海郡:轄境在今山東省東北部濰坊地區。郡治營陵。(2)景帝中二年置:全祖望曰:故屬秦齊郡,文帝屬淄川國,景帝分置。(3)營陵:故城在今山東濰坊市南偏西。(4)或曰:傳疑之詞。(5)劇魁:故城在今山東昌樂縣西北。淄川懿王子黑國,武帝封。(6)安丘:故城在今山東安丘縣西南。(7)瓡:地點無考。城陽頃王子息國,武帝封。(8)淳於:故城在今山東安丘縣東北三十里。(9)益:故城在今山東壽光縣東南約十里。(10)平壽:故城在今濰坊市西南約三十里。(11)劇:故城在今山東昌樂縣西約十里。淄川懿王子錯國,武帝封。(12)都昌:故城在今山東昌邑縣西二里。高帝封朱咎為侯國。(13)平望:故城在今壽光縣東北約五十里,淄川懿王子賞國,武帝封。(14)平的:地點無考。淄川懿王子強國,武帝封。(15)柳泉:故城在今山東昌樂縣東南數里。膠東戴王子強國,宣帝封。(16)壽光:故城在今山東壽光縣東北約二十里。(17)樂望:故城在今山東壽光縣東南約四十里。饒:故城在今山東壽光縣東北(漢壽光縣東)。膠東戴王子成國,宣帝封。(18)斟:故城在今山東濰坊市東南。(20)桑犢:故城在今山東濰坊市南偏東。縣東在復甑山。(21)平城:故城在今山東昌邑縣南偏東。膠東頃王子邑國,成帝封。(22)密鄉:故城在今山東昌邑縣東南二十餘里。膠東頃王子林國,成帝封。(23)羊石:地點無考。膠東頃王子回國,元帝封。(24)樂都:地點無考。膠東頃王子訢國,成帝封。(25)一作:此以下七字,乃後人摻入(王先謙說)。(26)石鄉:地點無考。膠東頃王子理國,元帝封。(27) 一作正鄉:四字乃後人摻入(王先謙說)。(28)上鄉:地點無考。膠東頃王子歙國,元帝封。(29)新成:地點無考。膠東頃王子根國,元帝封。(30)成鄉:故城在今山東安丘縣北。高密頃王子安國,成帝封。(31)膠陽:故城在今山東高密縣西北。高密頃王子恁國,成帝封。
  東萊郡(1),高帝置(2)。屬青州。戶十萬三千二百九十二,口五十萬二千六百九十三。縣十七(3):掖(4),莽曰掖通。腄(5),有之罘山祠(6)。居上山(7),聲洋水所出,東北入海。平度(8),莽曰利盧。黃(9),有萊山松林萊君祠(10)。莽曰意母。臨朐(11),有海水祠。莽曰監朐。曲成(12),有參山萬里沙祠(13)。陽丘山(14),治水所出(15),南至沂入海(16)。有鹽官。牟平(17),莽曰望利。東牟(18),有鐵官、鹽官(19)。莽曰弘德。(20),有百支萊王祠。有鹽官。育犁(21),昌陽(22),有鹽官。莽曰夙敬亭。不夜(23),有成山日祠(24)。莽曰夙夜。當利(25),有鹽官。莽曰東萊亭。盧鄉(26),陽樂(27),侯國。莽曰延樂。陽石(28),莽曰識命。徐鄉(29)。
  (1)東萊郡:轄境在今山東省膠東半島煙台地區。郡治掖縣。(2)高帝置:全祖望曰:故屬秦琅邪郡,高帝分置,屬齊國,景帝后以支郡收。(3)縣十七:王先謙曰:見《功臣侯表》者有承父縣,無考。(4)掖:故城即今山東掖縣治。掖,一作「夜」。高帝時蟲達先封夜侯。(5)腄:故城即今山東福山縣治。(6)之罘山:即今芝罘島。(7)居山上:在今福山縣南、棲霞縣東南。(8)平度:故城在今山東平度縣西北六十里。武帝封淄川懿王子行為侯國。(9)黃:故城在今山東黃縣東二十餘里。(10)萊山:在今黃縣東南約二十里。(11)臨胸:故城在今山東黃縣西北。(12)曲成:故城在今山東掖縣東北約八十里。高帝封蟲達、武帝封中山靖王子萬歲為侯國。(13)參山:在今掖縣北約八十里。(14)陽丘山:在今招遠縣東北。(15)治水:即沽水,今稱大沽河。(16)沂:當作「計斤」。計斤:縣名,在今膠縣西南數里。海:今膠州灣。(17)牟平:故城在今山東福山縣西北。武帝封齊孝王子渫為侯國。(18)東牟:故城即今山東牟平縣治。高後封齊悼惠王子興居為侯國。(19)鐵官:傳說東牟縣有鐵官山,在縣西。(20):故城在今山東黃縣西南。(21)育犁:故城在山東煙台市西。(22)昌陽:故城在今山東文登縣南。(23)不夜:故城在今山東榮成縣北偏西。(24)成山:即今成山角。(25)當利:故城在今山東黃縣西南、漢陽樂縣南。(26)盧鄉:故城在今山東平度縣西北、漢平度縣東。平帝封陳鳳為侯國。(27)陽樂:故城在今山東掖縣西南。膠東頃王子獲國,成帝封。(28)陽石:故城在今山東掖縣東南。武帝以封公主,見《武紀》。(29)徐鄉:故城在今山東黃縣西北十餘里。
  琅邪郡(1),秦置(2)。莽曰填夷。屬徐州。戶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六十,口一百七萬九千一百。有鐵官。縣五十一(3):東武(4),莽自祥善。不其(5),有大一、仙人祠九所,反明堂(6),武帝所起。海曲(7),有鹽官。贛榆(8),朱虛(9),凡山(10),丹水所出,東北至壽光入海。東泰山(11),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有三山、五帝桐。諸(12),莽曰諸並。梧成(13),靈門(14),有高杯山(15)。壺山(16),浯水所出,東北入淮(17)。姑幕(18),都尉治。或曰薄姑。莽曰季睦。虛水(19),侯國。臨原(20),侯國。莽曰填夷亭。琅邪(21),越王勾踐嘗治此,起館台。有四時祠。祓(22),侯國。櫃(23),根艾水東入海(24)。莽曰拔同。瓶(25),侯國。邞(26),膠水東至平度入海(27)莽曰純德。雩假(28)。侯國。黔陬(29),故介國也。雲(30),侯國。計斤(31),莒子始起此,後徙莒。有鹽官。稻(32),侯國。皋虞(33),侯國。莽曰盈廬。平昌(34),長廣(35),有萊山萊王祠(36)。奚養澤在西(37),秦地圖曰劇清池,幽州藪。有鹽官。橫(38),故山,久台水所出(39),東南至東武入淮。莽曰令丘。東莞(40),術水南至下邳入泗(41),過郡三(42),行七百一十里,青州浸。魏其(43),侯國。莽曰青泉。昌(44),有環山祠。茲鄉(45),侯國。箕(46),侯國。《禹貢》濰水北至都昌入海(47),過郡三(48),行五百二十五里,充州浸也。(49),夜頭水南至海。莽曰識命。高廣(50),侯國。高鄉(51)侯國。柔(52),侯國。即來(53),侯國。莽曰盛睦。麗(54)。侯國。武鄉(55),侯國。莽曰順理。伊鄉(56),侯國。新山(57)。侯國。高陽(58),侯國。昆山(59),侯國。參封(60)。侯國。折泉(61),侯國。折泉水北至莫入淮(62)。博石(63),侯國。房山(64),侯國。慎鄉(65),侯國。駟望(66),侯國。莽曰泠鄉。安丘(67),侯國,莽曰寧鄉。高陵(68),侯國。莽曰蒲陸。臨安(69),侯國。莽曰誠信。石山(70)。侯國。
  (1)琅邪郡:轄境在今山東省東部。(今青島市,濰坊地區與臨沂地區一部分,及江蘇贛榆縣)。郡治東武。(2)秦置:秦始皇二十六年置郡;楚漢之際屬齊國;高帝四年屬漢,以屬齊國,五年屬楚國,六年仍屬齊國;高後七年為琅邪國,文帝元年復屬齊國;景帝后以支郡收。(3)縣五十一: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考有龍匠、海常、麥、蕢、原洛、挾術、庸、膠鄉、要安、、茲、蒲十一縣,無考。(4)東武:故城即今山東省諸城縣治。(5)不其:故城在今山東即墨縣西南二十六里不其社。(6)明堂:在今嶗山縣西北。(7)海曲:故城在今山東日照縣西十里。(8)贛榆:故城在今江蘇贛榆縣北,臨海州灣。(9)朱虛:故城在今山東臨胸縣東南。(10)凡山:在今山東臨朐縣東北。(11)東泰山:在今山東臨胸縣南、沂源縣東。(12)諸:故城在今山東諸城縣西南三十里。武帝公主邑。(13)梧成:故城在今山東安丘縣西南六十里峿山北。(4)靈門:故城在今山東諸城縣西。(15)高柘山:在今安丘縣西南,其西有壺山。(16)壺山:在高拓山西。(17)淮:「濰」字之省。(18)姑幕:故城在今山東諸城縣西北五十里。(19)虛水:地點無考。城陽頃工於禹國,武帝封。(20)臨原:故城在今山東臨胸縣東二十餘里。淄川懿王子始昌國,武帝封。(21)琅邪:故城在今山東膠南縣西南。其東南有琅邪台。(22)祓:故城在今山東膠縣西南木馬城。武帝封城陽頃王子霸。(23)櫃:故城在今山東膠縣南。(24)海:指膠州灣。(25)瓶(ping):故城在今山東臨胸縣東南。孫單國,文帝封;甾川靖三子成,武帝封。(26)鄭:故城在今山東膠縣西南六十餘里。(27)東:膠水實際上是北流入海(今萊州灣)。(28)雩假:地點無考。城陽頃王子澤國,武帝封。(29)黔陬(zōu):故城在今山東膠縣西南約四十里。(30)云:地點無考、齊孝王子信國,武帝封。(31)計斤:故城在今山東膠縣西南數里。(32)稻:故城在今山東高密縣西數十里。齊孝王子定國,武帝封。(33)皋虞:故城在今即墨縣東北五十里皋虞社。其東有田橫島。膠東康王子建國,武帝封。(34)平昌:故城在今山東安丘縣東南約六十里。(35)長廣:故城在今山東萊陽縣東約三十里。(36)萊山:在今萊陽縣北。(37)奚養澤:在今萊陽縣東北。(38)橫:故城在今山東諸城縣東南四十里。縣東南有故山。(39)久台水:源於故山,北流,入濰水。(40)東蕪:故城即今山東沂水縣治。(41)術水:源於東泰山,南流。(42)過郡三:琅邪、城陽、東海。(3)魏其:故城在今山東臨沂縣東南。周止國,高帝封;竇嬰,景帝封;膠東康王子昌,武帝封。(43)昌:故城在今山東諸城縣東北約二十里。高帝封張卿、武帝封城陽頃三子差為侯國。(44)茲鄉:故城在今山東諸城縣雲北約六十里。城陽頃王子宏國,宣帝封。(45)箕:故城在今山東莒縣北約百里。城陽荒王子文國,宣帝封。(46)昌都:「都昌」之倒。(47)過郡蘭:琅邪、高密、北海。(48)婢:「稗」之誤。稗縣,在今山東宮(版 權所 有https://FanYi.Cool 古文翻譯庫)縣東南約五十里。(49)高廣:故城在今山東莒縣南偏東,三十餘里。城陽荒王予勳國,宣帝封。(50)高鄉:故城即今山東莒南縣治。城陽惠王子休國,宣帝封。(51)柔:地點無考。城陽荒王子山國,宣帝封。(52)即來:地點無考。城陽荒王於餃國,宣帝封。(53)麗:《王子侯表》作「麗茲」。故城在今山東諸城縣南約三十里。高密頃王子賜國,成帝封。(54)武鄉:地點無考。聲密頃王子慶國,成帝封。(55)伊鄉:地點無考。城陽戴王子遷國,元帝封;東平思王孫開,成帝封。(56)新山:故城在今山東莒縣西南約三十里。稱忠國,元帝封。(58)高陽;故城在今山東莒縣東南約三十里。薛宣國,成帝封。(59)昆山:故城在今山東五蓮縣東約二十里。城陽荒王子光國,元帝封。(60)參封:地點無考。城陽戴王子嗣國,元帝封。(61)折泉:故城在今山東五蓮縣西北約十里。(62)莫:當作「箕」,即箕國。淮:即濰。(63)博石:地點無考。城陽荒王子淵國,元帝封。(64)房山:故城在今山東昌樂縣東南約二十里。城陽荒王子勇國,元帝封。(65)慎久地點無考。王先謙曰:《表》無慎鄉,武帝封膠東頃王子共為順陽侯,錢玷以為即此,蓋是。(66)駟望:地點無考。泠廣國,無帝封。(67)安丘:故城在今山東安丘縣東南約十餘里。張說國,高帝封;高密頃王子常國,成帝封。按:漢代有兩個安丘,在今安丘縣東南者屬琅邪郡,在西南者屬北海郡。(68)高陵:地點無考。翟方進國,成帝封。(69)臨安:地點無考。膠東共三子閔國,成帝封;(70)石山:地點無考。城陽戴王子玄國,元帝封。
  東海郡(1),高帝置(2)。莽曰沂平。屬徐州。戶三十五萬八千四百一十四,口百五十五萬九千三百五十七。 縣三十八(3): 郯(4),故國,少吳後,盈姓。蘭陵(5),莽白蘭東。 襄賁(6),莽曰章信。下邳(7),葛峰山在西,古文以為嶧陽。有鐵官。莽曰閏儉。良成(8),侯國。莽曰承翰。平曲(9),莽曰平端。戚(10),胸(11),秦始皇立石海上以為東門闕(12) 有鐵官。開陽(13),故國。莽曰厭虜。費(14),故魯季氏邑。都尉治。莽曰順從。利成(15),莽曰流泉。海曲(16),莽曰東海亭。蘭祺(17),侯國。莽曰溥睦。繒(18),故國,禹後。莽曰繒治。南成(19),侯國。山鄉(20),侯國。建鄉(21),侯國。郎丘(22),莽曰就信。祝其(23),《禹貢》羽山在南,鯀所殛。莽曰猶亭。臨沂(24),厚丘(25)莽曰祝其亭。容丘(26),侯國。祠水東南至下邳入泗。東安(27),侯國。莽曰業亭。合鄉(28),莽曰合聚。承(29),莽曰承治。建陽(30),侯國,莽曰建力。曲陽(31),莽曰從羊。司吾(32),莽曰息吾。於鄉(33),侯國。平曲(34),侯國。莽曰端平。都陽(35),侯國。陰平(36),侯國。那鄉(37),侯國。莽曰徐亭。武陽(38),侯國。莽曰弘亭。新陽(39),侯國。莽曰博聚。建陵(40),侯國。莽曰付亭。昌慮(41),侯國。莽曰慮聚。都平(42)侯國。
  (1)東海郡:轄境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與江蘇省東北部。郡治郯縣。(2)高帝置:全祖望曰:故秦郡;楚漢之際改名郯郡,屬楚國;高帝五年屬漢,復故,仍屬楚國;景帝二年復故(以過削)。(3)縣三十八: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闢土、東平、運平、文成、翟、彭東、淮淯、參、鬷、沂陵、江陽、平邑、合陽、藉陽、就鄉十五縣,無考。(4)郯(tan):故城在今山東郊城西北數里。(5)蘭陵:故城在今山東棗莊市東南。(6)襄賁:故城在今山東蒼山縣南約三十里。(7)下邳:故城在今江蘇邳縣南偏西,約五十里。(8)良成:故城在今江蘇邳縣東約十里。魯安王子文德國,昭帝封。(9)平曲:故城在今江蘇東海縣東南約二十里。(10)戚:故城即今山東微山縣治。高帝封李必為侯國。(11)朐:故城在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約十里。(12)東門闕:據《史記·秦始皇本紀》,「闕」字衍。(13)開陽:故城在今山東臨沂縣北十餘里。(14)費(bi):故城在今山東黃縣西北二十里。(15)利成:故城在今江蘇贛榆縣西約六十里。(16)海曲:「曲」乃「西」之誤。故城在今江蘇灌南縣東南數里。武帝封李廣利為侯國。(17)蘭祺:地點無考。魯安王子臨朝國,昭帝封。(18)繒:故城在今山東棗莊市東北約五十里。(19)南成: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南約七十里,城陽共王子貞國,武帝封。「成」,一作「城」。(20)山鄉:地點無考。魯孝王子綰國,宣帝封。(21)建鄉:地點無考。魯頃王子康國,成帝封。(22)即丘:故城在今山東臨沐縣西約四十里。(23)祝其:故城在今江蘇贛榆縣西北約五十里。(24)臨沂:故城在今山東臨沂縣北約五十里。(25)厚丘:故城在今江蘇沐陽縣北四十里厚丘鎮。(26)容丘:故城在今江蘇邳縣北約五十里。魯安王子方山國,昭帝封。(27)東安:故城在今江蘇東海縣西北約三十里。魯孝王子強國,宣帝封。(28)合鄉:故城在今山東滕縣東北。(29)承:當作「禾」,因承水而得名。故城在今山東棗莊市東南嶧城附近。(30)建陽:故城在今山東棗莊市西南。魯孝王子鹹國,宣帝封。(31)曲陽:故城在今江蘇沐陽東偏南。(32)司吾:故城在今江蘇宿遷縣北六十里司吾鎮。(33)於鄉:地點無考。泗水勤王子定國,元帝封。(34)平曲:地點無考。東海郡有兩個平曲,一是縣,一是侯國。公孫渾邪周堅國,景帝封;廣陵厲王子曾,宣帝封。(35)都陽:故城在今山東棗莊市南約六十里,城陽戴王子音國,元帝封。(36)陰平:故城在今山東棗莊市南偏西,約五十里。楚孝王子回國,成帝封。(37)鄉:故城在今山東泗水縣東南約三十里。魯頃王子閔國,成帝封。(38)武陽:地點無考。蕭則國,文帝封;史丹,成帝封。160(39)新陽:故城在今山東棗莊市西北二十餘里。魯頃王子永國,成帝封。(40)建陵:故城在今江蘇新沂縣南郊。張釋國,高後封;衛綰,景帝封;魯孝王子遂,宣帝封。(41)昌慮:故城在今山東膝縣東南六十里。魯孝王子宏國,宣帝封。(42)都平:地點無考。城陽荒王子丘國,宣帝封。
  臨淮郡(1),武帝元狩六年置(2)。莽曰淮平。戶二十六萬八千二百八十三,口百二十三萬七千七百六十四。縣二十九(3):徐(4),故國,盈姓(5)。至春秋時徐子章禹為楚所滅(6)。莽曰徐調。取慮(7),淮浦(8),游水北入海。莽曰淮敬。盱眙(9),都尉治。莽曰武匡。厹猶(10),莽曰秉義。僮(11),莽曰成信。射陽(12),莽曰監淮亭。開陽(13),贅其(14),高山(15),睢陵(16),莽曰雕陸。鹽瀆(17),有鐵官。淮陰(18),莽曰嘉信。淮陵(19),莽曰淮陸。下相(20),莽曰從德。富陵(21),莽曰(22)虜。東陽(23),播旌(24),莽曰著信。西平(25),莽曰永聚。高平(26),侯國。莽曰成丘。開陵(27),侯國。莽曰成鄉。昌陽(28),侯國。廣平(29),侯國。莽曰平寧。蘭陽(30),侯國。莽曰建節。襄平(31),候國。莽曰相平。海陵(32),有江海會祠。莽曰亭間。輿(33),莽曰美德。堂邑(34),有鐵官。樂陵(35),侯國。
  (1)臨淮郡:轄境在今江蘇省北部,及安徽省一小部分。郡治徐。(2)武帝元狩六年置:全祖望曰:楚漢之際屬楚國,高帝五年屬漢,仍屬楚國,六年屬荊國,十二年屬吳國,景帝四年屬江都國,武帝元狩二年屬廣陵郡,六年分置郡,仍置廣陵國,宣帝五鳳四年復故。(3)縣二十九: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皋琅、南陵,見《恩澤表》者有扶平,共三縣,無考。(4)徐:故城在今江蘇泗洪縣南十餘里。(5)盈:同「嬴」。(6)楚:當作「吳」。(7)取慮:故城在今江蘇睢寧西南,接安徽省境。(8)淮浦:故城在今江蘇漣水縣西數里。(9)盱眙(xūyi):故城在今江蘇盱眙縣東北約三十里。(10)厹(qiu)猶:故城在今江蘇宿遷縣東南約三十里。(11)僮:故城在今安徽省泗縣東北五十餘里。(12)射陽:故城在今江蘇寶應縣東偏北,約六十里。縣有射陂。(13)開陽:地點無考。(14)贅其:故城在今江蘇盱眙縣西南。(15)高山:故城在今江蘇盱眙縣南。(16)睢陵:故城在今江蘇泗洪縣東南洪澤湖畔。(17)鹽瀆:故城在今江蘇鹽城縣治。(18)淮陰:故城在今江蘇淮陰市西南約十里。縣東南有南昌亭。(19)淮陵:故城在今安徽五河縣東南、女山湖北。(20)下相:故城在今江蘇宿遷縣西南數里。(21)富陵:故城在今江蘇洪澤縣西北十餘里。(22)東陽:故城在今江蘇金湖縣西南東陽鎮。(23)播旌:地點無考。(24)西平:地點無考。(25)高平:故城在今江蘇泗洪縣東南約三十里。魏相國,宣帝封;王逢時,成帝封。恩澤樂通侯欒大,《表》注高平,蓋賞析置樂通縣。(26)開陵:地點無考。建成及成娩國,並武帝封。(27)昌陽:地點無考。泗水戾王子霸國,成帝封。(28)廣平:地點無考。薛歐國,高帝封;廣陵孝王子德,元帝封。(29)蘭陽:地點無考。高帝封廣陵孝王子宣國,元帝封。《表》以陽誤為「陵」。(30)襄平:地點無考。紀通國,高帝封;廣陵厲王子置,元帝封。(31)海陵:故城在今江蘇秦州市。(32)輿:故城在今江蘇儀征縣北十餘里。(33)堂邑:故城在今江蘇六合縣西北約二十里。(34)樂陵:地點無考。史高國,宣帝封。
  會稽郡(1),秦置(2)。高帝六年為荊國(3),十二年更名吳(4)。景帝四年屬江都。屬揚州。戶二十二萬三千三十八,口百三萬二千六百四。縣二十六:吳(5),故國,周太伯所邑;具區澤在西(6),揚州藪,古文以為震澤。南江在南(7),東入海,揚州川。小莽曰泰德。曲阿(8),故雲陽。莽曰風美。烏傷(9),莽曰烏孝。毗陵(10),季札所居。江在北,東入海,揚州川。莽曰毗壇。余暨(11)。蕭山,潘水所出,東入海。莽曰余衍。陽羨(12),諸暨(13),莽曰疏虜。無錫(14),有歷山,春申君歲祠以牛。莽曰有錫。山陰(15),會稽山在南,上有禹家、禹井,揚州山。越王勾踐本國。有靈文園。丹徒(16),余姚(17),婁(18),有南武城(19),闔閭所起以侯越。莽曰婁治。上虞(20),有仇亭。柯水東入海。莽曰會稽。海鹽(21),故武原鄉。有鹽官。莽曰展武。剡(22),莽曰盡忠。由拳(23),柴辟(24),故就李鄉,吳、越戰地。大末(25),谷水東北至錢唐入江。莽曰末治。烏程(26),有歐陽亭(27),句章(28),渠水東入海。餘杭(29),莽曰進睦。鄞(30),有鎮亭,有鮚埼亭(31)。東南有天門水入海(32)。有越天門山(33)。莽曰謹。錢唐(34),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35),行八百三十里。莽曰泉亭。鄮(36),莽曰海治。富春(37),莽曰誅歲。冶(38),回浦(39)。南部都尉治。
  (1)會(gui)稽郡:轄境相當於今江蘇省東南部、上海市、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省。郡治吳。(2)秦置:秦始皇二十五年置,楚漢之間分置吳郡,詳《高帝紀》。(3)荊國:高帝以故東陽郡、鄣郡、吳郡五十一縣,立劉賈為荊王。(4)十二年更名吳:高帝十二年詔立劉濞為吳王。(5)吳:故城在今江蘇蘇州市。(6)具區澤:今太湖。(7)南江:今吳淤江。(8)曲阿:故城在今江蘇丹陽市。(9)烏傷:故城即今浙江義烏縣治。(10)毗陵:故城在今江蘇常州市。(11)余暨:故城即今浙江蕭山縣治。(12)陽羨:故城在今江蘇宜興縣南五里。(13)諸暨:故城即今浙江諸暨縣治。(14)無錫:故城在今江蘇無錫市。(15)山陰:故城在今浙江紹興市。(16)丹徒:故城在今江蘇鎮江市東。(17)余姚:故城即今浙江余姚縣治。(18)婁:故城在今江蘇昆山縣北。(19)南武城:在今江蘇昆山縣西北武城村。(20)上虞:故城即今浙江上虞縣治。縣東北有仇亭。(21)海鹽:故城在今浙江平湖縣東北郊。(22)判:故城在今浙江嵊縣西南數里。(23)由拳:故城在今浙江嘉興市南部。(24)柴辟:在今浙江嘉興市西南。(25)大末:故城在今浙江衢縣東北。(26)烏程:故城在今浙江湖州市南。(27)歐陽亭:在今浙江湖州市東北。(28)句章:故城在今浙江寧波市西北二十餘里。(29)餘杭:故城即今浙江杭州市西餘杭鎮。(30)鄞:故城在今浙江鄞縣東南五十里鄞山下。(31)鮚埼亭:在漢代鄞縣南。(32)天門水:東北流,至今浙江鎮海縣入海。(33)天門山:在今浙江奉化縣東南。(34)錢唐:故城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郊。(35)海:指令杭州灣。(36)鄮:故城在今浙江鎮海縣南數里。(37)富春:故城即今浙江富陽縣治。(38)冶:故城在今福建福州市。(39)回浦:故城在今浙江臨海縣東南約五十里。
  丹陽郡(1),故鄣郡。屬江都(2)。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陽。屬揚州。戶十萬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萬五千一百七十一。有銅官(3)。縣十七:宛陵(4),彭澤聚在西南。清水西北至蕪湖入江。莽曰無宛。於潛(5),江乘(6),莽曰相武。春榖(7),秣陵(8),莽曰宣亭。故鄣(9),莽曰候望。句容(10),涇(11),丹陽(12),楚之先熊繹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石城(13),分江水首受江,東至余姚入海(14),過郡二,行千二百皇。胡孰(15),陵陽(16),桑欽言淮水東南,北入大江。蕪湖(17),中江出西南,東至陽羨入海(18),揚州川。黝(19),漸江水出南蠻夷中(20),東入海。成帝鴻嘉二年為廣德王國。莽曰訴虜。溧陽(21),歙(22),都尉治。宣城(23)。
  (1)丹陽郡:轄境約當於今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以東),以及江蘇省、浙江省等一小部分。郡治宛陵。「陽」,假借為「揚」。(2)故鄣郡,屬江都:全祖望曰:故屬秦會稽郡,楚漢之際分置鄣郡,屬楚國,高帝五年屬漢,仍屬楚國,六年屬荊國,十二年屬吳國,景帝三年屬江都國,武帝無狩二年為郡;六年屬廣陵國,元封二年更郡名,仍屬廣陵國,宣帝五風四年復故,成帝鴻嘉二年分丹揚之黟縣為廣德國,其郡如故,四年復屬於郡,平帝元始二年復為國,其郡如故。(3)銅官:《輿地誌》云:宛陵縣銅官山.漢採銅所治也。(4)宛陵:故城即今安徽宣城縣治。(5)十潛:故城在今浙江臨安縣西於潛鎮。(6)江乘:故城在今江蘇句容縣東北。(7)春榖:故城在今安徽繁昌縣西北,江畔。(8)秣陵:故城即今江蘇江寧縣南秣陵關。(9)故鄣:故城在今浙江安吉縣東北。(10)句容:故城即今江蘇句容縣治。(11)徑:故城在今安徽徑縣西北郊。(12)丹陽:故城在今安徽當塗縣東北之小丹陽。(13)石城:故城在今安徽馬鞍山市東。(14)分江水首受江,東至余姚入海:此注大誤。自丹陽郡石城縣至會稽郡余姚縣,不可能有一條水相連而入海。(15)胡孰:故城在今江蘇江寧縣東南湖熟鎮。(16)陵陽:故城在今安徽太平縣西北二十餘里。(17)蕪湖:故城在今安徽蕪湖市東約三十里。(18)海:指太湖。(19)黝:「黟」之訛。故城在今安徽黟縣東北郊。因縣南黑嶺產石墨而得名。(20)漸江水:今新安江。東流入浙江(今桐江、富春江),再入杭州灣。(21)溧陽:故城在今江蘇溧陽縣西北三十餘里。(22)歙:故城即今安徽歙縣洽。西部都尉治。(23)宣城:故城在今安徽宣城縣西約三十里。
  豫章郡(1),高帝置(2)。莽曰九江。屬揚州。戶六萬七千四百六十二,口三十五萬一千九百六十五。縣十八:南昌(3),莽曰宜善。廬陵(4),莽曰桓亭。彭澤(5),《禹貢》彭蠡澤在西。鄱陽(6),武陽鄉右十餘里有黃金采。鄱水西人湖漢。莽曰鄉亭。歷陵(7),傅陽山、傅陽川在南(8),古文以為傅淺原。莽曰蒲亭。余汗(9),余水在北,至鄡陽人湖漢。莽曰治干。柴桑(10),莽曰九江亭。艾(11),修水東北至彭澤入湖漢,行六百六十里。莽曰治翰。贛(12),豫章水出西南,北入大江。新(13),都尉治。莽曰偶亭。南城(14),盱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漢。建成(15),蜀水東至南昌入湖漢。莽曰多聚。宜春(16),南水東至新入湖漢。莽曰修曉。海昏(17),莽曰宜生。雩都(18),湖漢水東至彭澤入江,行千九百八十里。鄡陽(19),莽曰豫章。南野(20),彭水東入湖漢。安平。(21)侯國。莽曰安寧。
  (1)豫章郡:轄境約當於今江西省。郡治南昌。(2)高帝置:全祖望曰:故屬秦九江郡,楚漢之際分廬江置豫章郡,屬九江國,高帝五年因之,屬淮南國,文帝六年復為郡,十六年復屬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復故。(3)南昌:故城在今江西南昌市。(4)廬陵:故城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約四十里。(5)彭澤:故城在今江西湖北縣東約四十里。(6)鄱陽:故城在今江西波陽縣東北約四十里。(7)歷陵:故城在今江西德安縣東北郊。縣東北約六十里有廬山。(8)傅陽山:在今德安縣西北十餘里。(9)余汗:故城即今江西余於縣治。(10)柴桑:故城在今江西九江市西約十里。縣因柴桑山而得名。(11)艾:故城在今江西修水縣西約五十里。(12)贛:故城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十餘里。(13)新(gan)):故城即今江西清江縣治。(14)南城:故城在今江西南城縣東南二十餘里。(15)建成:故城即今江西高安縣治。(16)宜春:故城即今江西宜春縣治。(17)海昏:故城在今江西永修縣西北數里。(18)雩都:故城在今江西於都縣東北郊。(19)鄡陽:故城在今江西波陽縣西北約七十里。(20)南野:故城在今江西南康縣南二十餘里。(21)安平:故城在今江西安福縣東南約四十里。長沙孝王子習國,元帝封。
  桂陽郡(1),高帝置(2)。莽曰南平。屬荊州。戶二萬八千一百一十九,口十五萬六千四百八十八。有金官(3)。縣十一:郴(4),耒山(5),耒水所出(6),西南至湘南入湖。項羽所立義帝都此。莽曰宣鳳。臨武(7),秦水東南至湞陽入匯(8),行七百里。莽曰大武。便(9),莽曰便屏。南平(10)。耒陽(11),春山(12),春水所出(13),北至酃入湖,過郡二(14),行七百八十里。莽曰南平亭。桂陽(15),匯水南至四會入郁(16),過郡二(17),行九百里。陽山(18),侯國。曲江(19),莽曰除虜。含洭(20),湞陽(21),莽曰基武。陰山(22)。侯國(23)。
  (1)桂陽郡:在今湖南省南部、廣東省北部等部分地區。郡治郴。(2)高帝置:全祖望曰:故屬秦長沙郡,義帝都,高帝二年分長沙置,五年屬長沙國,景帝后以邊郡收。(3)金官:王先謙曰,或作「鐵官」。(4)郴(chēn):故城在今湖南郴州市。昭帝封楚王孫暢為郴侯。(5)耒山:在今湖南汝城縣南。(6)耒水:源於今湖南汝城縣南,北流與湘水會,至益陽入湖。(7)臨武:故城在今湖南臨武縣東數里。(8)秦水:東南流至洭陽與漲水會,南流至番禹(今廣州市)入海。(9)便:故城即今湖南永興縣治。(10)南平:故城在今湖南蘭山具東北約十里。 (11)耒陽:故城即今湖南未陽縣治。 (12)舂山:在今湖南新田縣北約四十里。(13)春水:今名春陵水。與湖水會,入湖。(14)過郡二:桂陽、長沙。(15)桂陽:故城即廣東連縣治。(16)匯:「洭」之訛。(17)水東南流,至湞陽與秦水會,至四會入郁水。(18)過郡二:桂陽、南海二郡。(19)陽山:故城在今廣東陽山縣東約四十里。長沙孝王子宗國,元帝封。縣東南有陽山關。(20)曲江:故城在今廣東韶關市東南數里。(21)含洭:故城在今廣東英德縣西北約六十里光。(22)湞陽:故城在今廣東英德縣東數里。(23)陰山:故城在今湖南攸縣西南約二十里。(24)侯閏:王先謙曰,《表》無,當衍。
  武陵郡(1),高帝置(2)。莽曰建平。屬荊州。戶三萬四千一百七十七,口十八萬五千七百五十八。縣十三:索(3),漸水東入沅。孱陵(4),莽曰孱陸。臨沅(5),莽曰監元(6)。沉陵(7),莽曰沅陸。鐔成(8),康谷水南入海(9)。玉山(10),潭水所出(11),東至阿林入郁,過郡二(12),行七百二十里。無陽(13),無水首受故且蘭,南入沅,八百九十里。遷陵(14),莽曰遷陸。辰陽(15),三山谷(16),辰水所出,南入沅,七百五十里。莽曰會亭。西陽(17),義陵(18),鄜梁山(19),序水所出(20),西入沅。莽曰建平。佷山(21),零陽,(22)充(23)。酉原山(24),西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歷山(25),澧水所出,東至下雋人沅,過郡二,行一千二百里。
  (1)武陵郡:轄境約相當於今湖南省西部,貴州省東部,以及湖北與廣西一小部分。郡治義陵。(2)高帝置:秦昭王置,名黔中郡,漢高帝五年更名武陵郡。(3)索:故城在今湖南常德市東北約五十里。(4)孱陵:故城在今湖北公安縣西三十餘里。(5)臨沅:故城在今湖南常德市西郊。(6)監元:當作「監沅」。(7)沅陵:故城即今湖南沅陵縣治。(8)鐔成:在今湖南靖縣西南一帶。(9)康谷水:今名洛清江。源於今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南流與譚水會,再與郁水會,東入海。(10)玉山: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西南,湘、桂界上。(11)潭水:今名融江。(12)過郡二:武陵、鬱林。(13)無陽:今湖南芷江縣一帶。(14)遷陵:故城在今湖南保靖縣東北十餘里。(15)辰陽:故城在今湖南辰溪縣西南十餘里。(16)三谷山:在今貴州思南縣東七十餘里。(17)酉陽:故城在今湖南永順縣南約六十里,因在酉水之陽而得名。(18)義陵:故城即今湖南漵浦縣治。(19)鄜梁山:在今漵浦縣南。(20)序水:今名漵水。(21)佷(heng)山:故城在今湖北長陽縣西三十餘里。(22)零陽:故城在今湖南慈利縣東北約十里。(23)充:故城即今湖南桑植縣治。(24)西原山:在今湖北鶴峰、宣恩二縣間。(25)歷山:在今湖南桑植縣西北,湘鄂界上。(26)過郡二:武陵、長沙。
  零陵郡(1),武帝元鼎六年置(2)。莽曰九疑。屬荊州。戶二萬一千九十二,口十三萬九千三百七十八。縣十:零陵(3):陽海山(4),湘水所出(5),北至酃入江,過郡二(6),行二千五百三十里。又有離水(7),東南至廣信入鬱林,行九百八十里。營道(8),九疑山在南。莽曰九疑亭,始安(9),夫夷(10),營浦(11),都梁(12),侯國。路山(13),資水所出,東北至益陽入沅,過郡二(14),行千八百里。冷道(15),莽曰冷陵。泉陵(16),侯國。莽曰博閏。洮陽(17),莽曰洮治。鍾武(18)。莽曰鍾桓。
  (1)零陵郡:轄境在今湖南省南部,與廣西東北部。郡治泉陵。(2)武帝元鼎六年置:分桂陽置。(3)零陵:故城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約七十里。(4)陽海山:在今廣西桂林市東約七十里。(5)湘水:東北至酃與來水會,北流至益陽人湖。(6)過郡二:零陵、長沙。(7)離水:今名漓江、桂江。(8)營道:故城在今湖南寧遠縣南約三十里。(9)始安:故城在今廣西桂林市。(10)夫夷:故城在今湖南邵陽縣西數里。(11)營浦:故城在今湖南道縣東北約十里。(12)都梁:故城在今湖南武岡縣東北約十里。長沙定王子遂國,武帝封。(13)路山:在今湖南武岡縣南約七十里。(14)過郡二:零陵、長沙。 (15)冷道:故城在今湖南寧遠縣東約四十里。(16)泉陵:故城即今湖南零陵縣治。長沙定王子賢國,武帝封。(17)洮陽:故城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北四十餘里。武帝封長沙定工子狩燕為侯國。(18)鍾武:故城在今衡陽縣西數里。
  漢中郡(1),秦置(2)。莽曰新成。屬益州(3)。戶十萬一千五百七十,口三十萬六百一十四。縣十二:西城(4),旬陽(5),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南鄭(6),旱山(7),池水所出,東北入漢。褒中(8),都尉治。漢陽鄉。房陵(9),淮山(10),淮水所出(11),東至中廬入沔。又有築水,東至築陽亦入沔。東山(12),沮水所出,東至郢入江,行七百里。安陽(13),(14)谷水出西南(15),北入漢。在谷水出北(16),南入漢。成固(17),酒陽(18),有鐵官。鍚(18),莽曰鍚治。武陵(19),上庸(20),長利(21)。有鄖關(22)。
  (1)漢中郡:轄境約當於陝西省南部,以及湖北省西北一小部分。郡治初為南鄭,後移西城。(2)秦置:戰國時楚有漢中郡,秦取之。(3)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4)西城:故城在今陝西安康縣西北部。「城」,或作「成」。(5)旬陽:故城即今陝西旬陽縣治。縣西有旬關。(6)南鄭:故城在今陝西漢中市。(7)旱山:在今漢中市南界。(8)褒中:故城在今漢中市西北約四十里。(9)房陵:故城即今湖北房山縣治。(10)淮山:即維山。在今湖北保康縣東。(11)淮水:即維水。(12)東山:在今湖北房山縣東南。(13)安陽:在今陝西城固縣北。(14)鬵(xin)谷水:「谷」字。鬵水,出漢代成固縣南。(15)在谷水:「在」為「左」之誤。左谷水,即今湑水河。(16)成固:故城在今陝西城固縣東郊。(17)沔陽:故城在今陝西勉縣東郊。(18)鍚(yang):故城在個陝西白河縣東郊。(19)武陵:故城在今湖北竹溪縣東約六十里。(20)上庸:故城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約二十里。(21)長利:故城在今湖北鄖西縣約二十里。(22)鄖關:在今湖北鄖縣治。
  廣漢郡(1),高帝置(2)。莽曰就都。屬益州。戶十六萬七千四百九十九,白六十六萬二千二百四十九。有工官。縣十二:梓潼(3),五婦山(4),馳水所出,南入涪,行五百五十里。莽曰子同。汁方(5),莽曰美信。涪(6),有孱亭(7)。莽曰統睦。雒(8),章山(9),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有工官。莽曰吾雒。綿竹(10),紫巖山(11),綿水所出,東至新都北入雒,都尉治。廣漢(12),莽曰廣信。葭明(13),郪(14),新都(15),甸氏道(16),白水出徼外(17),東至葭明入漢(18),過郡一(19),行九百五十里。莽曰致治。白水(20),剛氐道(21),涪水出徼外,南至墊江入漢(22),過郡二(23),行千六十九里。陰平道(24),北部都尉治。莽曰摧虜。
  (1)廣漢郡:轄境約當今四川省北部,及甘肅省東南一小部分。郡治雒縣乘鄉,在今金堂縣東。「乘」,一作「繩」。(2)高帝置:高帝六年分巴、蜀二郡置廣漢郡,武帝又割廣漢置健為郡。(3)梓潼:武帝元鼎元年置縣。以縣東倚粹林,北枕潼水,因以為名。故城即今梓潼縣治。(4)五婦山:在梓潼縣西北百餘里。(5)汁方:一作「什方」。故城即今四川什邡縣治。(6)涪:故城在今四川綿陽縣東北郊。(7)孱亭:在今四川鹽亭縣治。(8)雒:故城在今四川廣漢縣北郊。(9)章山:在今四川什邡縣西北約八十里。(10)綿竹:故城在今四川綿竹縣東南約四十里。(11)紫巖山:在今綿竹縣西北約四十里。(12)廣漢:故城在今四川射洪縣南約三十里。(13)葭明:故城在今四川廣元縣南約八十里。(14)郪:故城在今四川三台縣南約六十里。(15)新都:故城在今四川新都縣治。(16)甸氐道:故城在今四川平武縣西北百餘里。道,少數民族聚居之縣稱道。(17)白水:今白龍江。(18)漢:西漢水,即今嘉陵江。(19)過郡一:「一」,當作「二」。即武都、廣漢二郡。(20)白水:故城在今四川廣元縣西北約八十里白水鎮。(21)剛氏道:在今四川平武縣東。「氏」,「羝」之省文。(22)墊江:故城即今四川合川縣治。(23)過郡二:廣漢、巴郡。(24)陰平道:故城在今甘肅文縣西北部。
  蜀郡(1),秦置(2)。有小江入(3),並行千九百八十里。《禹貢》桓水出蜀山西南(4),行羌中,入南海。莽曰導江。屬益州。戶二十六萬八千二百七十九,口百二十四萬五千九百二十九。縣十五:成都(5),戶七萬六千二百五十六。有工官(6)。郫(7),《禹貢》江沱在西,東入大江。繁(8),廣都(9),莽曰就都亭。臨邛(10),僕千水東至武陽入江,過郡三(11),行五百一十里。有鐵官、鹽官。莽曰監邛。青衣(12),《禹貢》蒙山溪大渡水東南至南安入渽(13)。江原(14),(15)水首受江,南至武陽入江。莽曰邛原。嚴道(16),鄧來山,鄧水所出,東入青衣,有木官(17)。莽曰嚴治。綿虒(17),玉壘山(18),湔水所出,東南至江陽入江(19),過郡三(20),行千八百九十里。旄牛(21),鮮水出徼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筰入繩(22),過郡二(23),行千六百里。徙(24),湔氐道(25),《禹貢》岷山在西徽外,江水所出,東南至江都入海,過郡七(26),行二千六百六十里。汶江(27)渽水出徼外,南至南安(28),東入江,過郡三(29),行三千四十里。江沱在西南,東入江。廣柔(30),蠶陵(31)。莽曰步昌。
  (1)蜀郡:轄境在今四川省中部。郡治成都。(2)秦置:秦惠王二十七年滅蜀置蜀郡。高帝始建國三郡之一。武帝元鼎六年以筰都地置沈犁郡,天漢四年省入蜀郡;又以冉地置汶山郡,宣帝地節三年省入蜀郡。(3)入:「八」之誤。(4)桓水:源於蜀山,東南流,過武都、廣漢二郡,會入西漢水(今嘉陵江),南流至江州(今重慶市)入江水。蜀山:在今四川若爾蓋西北邊界。(5)成都:故城在今四川成都市。(6)工官:錢大昭曰,成都、廣漢之工官,皆治金銀器。《貢禹傳》:蜀漢主金銀器,歲各用五百萬。(7)鄲(pi):故城在今四川鄲縣北郊。(8)繁:故城在今四川彭縣北郊。(9)廣都:故城在今四川雙流縣東南約三十里。(10)臨邛:故城即今四川邛崍縣治。(11)過郡二:蜀郡、犍為。(12)青衣:故城在今四川名山縣北三十餘里。(13)蒙山溪:疑有奪文。蒙山,在青衣縣北約百里。大渡水:即青衣水。渽:即沫水。(14)江原:故城在今四川崇慶縣東南約三十里。(15)嚴道:故城即今四川榮經縣治。秦時即有嚴道之名。(16)木官:當作「桔官」(王念孫說)。(17)綿虒:故城在今四川汶川縣南約四十里。(18)玉壘山:在今汶川縣東南。(19)江陽:故城在今瀘州市。(20)過郡三:蜀郡、廣漢、犍為。(21)旄牛:故城即今四川漢源縣治。(22)大筰:故城在今四川鹽邊縣東南。(23)過郡二:蜀郡、越雟。(24)徙(si):故城在今四川天全縣東南郊。(25)湔氏道:故城在今四川松潘縣北約三十里。(26)過郡七:王念孫曰:趙一清《水經註釋》雲,今本《漢書》誤也;宋本是「過郡九,行七千六百六十里」。按:江水,自蜀郡至江都,所過蜀郡、犍為、巴郡、南郡、長沙、江夏、豫章、廬江、丹陽、會稽、廣陵等十一郡國。(27)汶江:故城在今四川茂汶縣北郊。(28)南安:故城即今四川樂山縣治。(29)過郡三:「三」當為「二」,即蜀郡、犍為郡。(30)廣柔:故城在今四川汶川縣西北約五十里。(31)蠶陵:故城在今四川茂汶縣西北約八十里。
  犍為郡(1),武帝建元六年開。莽曰西順。屬益州。戶十萬九千四百一十九,口四十八萬九千四百八十六。縣十二:僰道(2),莽曰僰治。江陽(3),武陽(4),有鐵官。莽曰戢成。南安(5),有鹽官、鐵官。資中(6),符(7),溫水南至鱉入黚水,黚水亦南至鱉入江。莽曰符信。牛鞞(8),南廣(9),汾關山(10),符黑水所出(11),北至僰道人江。又有大涉水(12),北至符入江,過郡三(13),行八百四十里。漢陽(14),都尉治。山闒谷,漢水所出(15),東至鱉入延。莽曰新通。(16),莽曰孱。朱提(17),山出銀。堂琅(18)。
  (1)犍為郡:轄境約相當於今四川南部宜賓、自貢等地區。,雲南省東北部,以及貴州畢節與遵義地區一部分。郡治僰道,昭帝時移理武陽。(2)僰(bo)道:故城在今四川宜賓市西南部。(3)江陽:故城在今四川滬州市。(4)武陽:故城在今四川彭山縣東郊。(5)南安:故城即今四川樂山縣治。(6)資中:故城即今四川資陽縣治。(7)符:故城即今四川合江縣治。縣東郊有符關。(8)牛鞞(bǐng):故城即今四川簡陽縣治。(9)南廣:在今四川筠連縣一帶。(10)汾關山:在今雲南威信縣東,雲南與四川交界處。(11)符黑水:今南廣河。(12)大涉水:今赤水河。(13)過郡三:「三」當為「二」,即犍為、牂柯。(14)漢陽:在今貴州威寧、水城一帶。(15)漢水:今名三岔河。(16):在今雲南宣威以北。(17)朱提(zhūshi):故城在今雲南昭通市。「提」,或作「輺」。(18)堂琅:故城在今雲南巧家縣東約五十里。「琅」,或假借為「狼」。
  越雟郡(1),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集雟。屬益州。戶六萬一千二百八,口四十萬八千四百五。縣十五:鄧都(2),南山出銅。有鄧池澤(3)。遂久(4),繩水出徼外(5),東至僰道入江,過郡二(6),行千四百里。靈關道(7),台登(8),孫水南至會無入若(9),行七百五十里。定莋(10),出鹽。少北澤在南。都尉治。會無(11),東山出碧(12)。莋秦(13),大莋(14),姑復(15),臨池澤在南(16)。三蜂(17),蘇示(18),夷江在西北。闌(19),卑水(20),街(21),青嶺(22)。臨池在北。僕水出徼外(23),東南至來惟入勞(24),過郡二(25),行千八百八十里。有禺同山(26),有金馬、碧雞。
  (1)越雟(suī)郡:轄境約當今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雲南省一小部分。郡治邛都。郡以越地的雟水得名。(2)邛都:故城在今四川西昌縣東郊。(3)邛池澤:今邛海。(4)遂久:在今雲南麗江縣一帶。(5)繩水:今金沙江。(6)過郡二:越雟、犍為。(7)靈關道:故城在今四川峨邊縣南約五十里。(8)台登:故城在今四川冕寧縣東南約七十里。(9)孫水:今安寧河。若水:今雅礱江。(10)定莋:故城在今四川鹽源縣附近。(11)會無:故城即今四川會理縣治。(12)東山:在今四川會理縣東南。(13)莋秦:在今四川冕寧縣一帶。(14)大莋:在今四川鹽邊縣一帶。(15)姑復:在今雲南永勝縣一帶。(16)臨池澤:今程海。(17)三絳:故城在今雲南永仁縣東四十餘里。「絳」,一作「縫」。(18)蘇示(qi):故城在今四川西昌縣西北六十餘里。「示」與「示」不同。(9)闌:故城在今四川越西縣東北。(20)卑(bān)水:在今四川昭覺縣一帶。(21)街:故城在今四川美姑縣東百餘里。北有臨池。(22)青嶺:故城即今雲南大姚縣治。「臨池在北」是錯簡,當在「街」下。(23)僕水:今元江。其上流為貪水,下游為麋水(今紅河),不入勞水(今李仙江、黑水河)。(24)來惟:在今越南西北菜州境。(25)過郡二:越雟、益州。(26)禹同山:在今雲南大姚縣北、永仁縣西。
  益州郡(1),武帝元封二年開。莽曰就新。屬益州。戶八萬二千九百四十六,口五十八萬四百六十三。縣二十四(2):滇池(3),大澤在西,滇池澤在西北(4)。有黑水祠。雙柏(5),同勞(6),銅瀨(7),談虜山(8),迷水所出,東至談稿入溫(9)。連然(10),有鹽官。俞元(11),池在南,橋水所出(12),東至母單入溫(13),行千九百里。懷山出銅。收靡(14),南山臘谷(15),塗水所出(16),西北至越雟入繩(17),過郡二(18),行千二十里。榖昌(19),秦臧(20),牛蘭山(21),即水所出(22),南至雙柏入僕,行八百二十里。邪龍(23),味(24),昆澤(25),葉榆(26),葉榆澤在東(27)。貪水首受青嶺,南至邪龍入僕,行五百里。律高(28),西石空山出錫,東南畎町山出銀、鉛。不韋(29),雲南(30),雟唐(31),周水首受激外(32)。又有類水,西南至不韋,行六百五十里。弄棟(33),東農山(34)、毋血水出(35),北至三絳南入繩(36),行五百一十里。比蘇(37),賁古(38),北采山出錫(39),西羊山出銀、鉛(40),南烏山出錫(41)。毋棳(42),橋水首受橋山(43),東至中留入潭(44),過郡四(45),行三千一百二十里。莽曰有棳。勝休(46),河水東至毋棳入橋。莽曰勝焚。健伶(47),來唯(48)。從山出銅。勞水出徼外(49),東至麋冷入南海(50),過郡三(51),行三千五百六十。
  (1)益州郡:在今雲南省中部及西北部。郡治滇池。(2)縣二十四:《昭帝紀》與《西南夷傳》皆載始元元年益州郡廉頭、姑繒反,而《志》中無此二縣,或是改名,或是並省,今不得知。(3)滇池:故城在今雲南澄江具西三十餘里。(4)滇池澤:即今滇池。(5)雙柏:在今雲南雙柏縣等地。(6)同勞:在今雲南陸良縣等地。(7)銅獺:在今雲南馬龍縣等地。(8)談虜山:在今雲南馬龍縣北。(9)溫水:今南盤江。(10)連然:故城即今雲南安寧縣治。(11)俞元:在今雲南澄江縣境。(12)橋山:今名曲江。源於橋山(在今江川縣西南)。(13)毋單,在今雲南澄江縣等地。(14)收:「牧」之誤。牧靡:在今雲南尋甸縣等地。 (15)南山臘谷:在今尋甸縣西南。(16)塗水:今牛欄江。 (17)繩水:今金沙江。(18)過郡二:益州、越雟。(19)榖昌:故城在今雲南昆明市東北郊。(20)秦臧:在今雲南富民、綠豐等地。(21)牛蘭山:在今武定縣境。(22)即水:今綠汁江。(23)邪龍:在今雲南巍山縣至下關市一帶。(24)味縣:故城即今雲南曲靖縣治。(25)昆澤:故城即今雲南宜良縣治。(26)葉榆:故城在今雲南大理縣西北嘉洲。(27)葉榆澤:今洱海。(28)律高:在今雲南開遠市東北一帶。(29)不韋:故城在今雲南保山縣東北約三十里。(30)雲南:故城在今雲南祥雲縣東南約三十里。(31)雟唐:故城在今雲南保山縣北約百里。(32)周水:今怒江。(33)弄棟:故城在今雲南姚安縣北約二十里。(34)東農山:在今姚安縣東南。(35)毋血水:今龍川江。(36)三蜂:縣名。在今雲南永仁縣東。(37)比蘇:在今雲南雲龍縣北。(38)賁古:故縣在今雲南蒙自縣東南郊。(39)采山:在今個舊市北郊。(40)羊山:在今個舊市西約八十里。(41)鳥山:在今個舊市東南。(42)毋棳:在今雲南通海縣東南。(43)橋水:今曲江。橋山:在今通海縣西北、江川縣西南。(44)中留:故城在今廣西武宣縣南。潭水:今黔江。(45)過郡四:「四」當「三」。即益州、牂柯、鬱林。(46)勝休:在今雲南江川縣北。(47)健伶:在今雲南晉寧縣。「健」,一作「建」。(48)來唯:故城在今越南西北萊州附近。(49)勞水:今名李仙江、黑水河。(50)麋冷:一作「伶」。縣名。在今越南河內附近。南海:指北部灣。(51)過郡三:越雟、益州、交趾。
  牂柯郡(1),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同亭。有柱蒲關,屬益州。戶二萬四千二百一十九,口十五萬三千三百六十。縣十七:故且蘭(2),沅水東南至益陽入江(3),過郡二(4),行二千五百三十里。譚封(5),溫水東至廣郁入郁(6),過郡二(7),行五百六十里。(8),不狼山(9),水所出(10),東入沅(11),過郡二(12),行七百三十里。漏臥(13),平夷(14),同並(15),談指(16),宛溫(17),毋斂(18),剛水東至潭中入潭(19)。莽曰有斂。夜郎(20),豚水東至廣郁(21),都尉治。莽曰同亭。毋單(22),漏江(23),西隨(24),麋水西受激外(25),東至麋泠入尚龍溪,過郡二(26),行千一百六里。都夢(27),壺水東南至麋伶入尚龍溪(28),過郡二(29),行千一百六十里。談稿(30),進桑(31),南部都尉治。有關。句町(32)。文像水東至增食入郁(33)。又有盧唯水、來細水、伐水。莽曰從化。
  (1)牂柯郡:轄境包括今貴州省中部與西南部,廣西西北部:雲南省東南部。郡治故且蘭。(2)故且蘭:在今貴州福泉縣等地。(3)沅水:今清水江。東南:實是東北流。(4)過郡二:「二」當作「三」,即牂柯、武陵、長沙。(5)鐔封:在今雲南文山縣等地。或說在今廣西西林、凌雲間南盤江南岸。(6)溫水:今南盤江。廣郁:鬱林郡縣名,在今廣西鳳山縣西南。案:溫水不在廣郁入郁水;而是至桂林郡中留縣境會入潭水,再至布山縣境入郁水。(7)過郡二:「二」當作「三」,即牂柯、益州、桂林。(8):故城在今貴州遵義市西郊。(9)不狼山:在遵義市西。有說不狼山為大樓山。(10)水:今湘江。有說為正安至綏陽的芙蓉江。(11)沅:「延」之誤。延江水,下游今稱烏江。(12)過郡二:牂柯、犍為。(13)漏臥:在今雲南羅平縣等地。或說在今雲南廣南等地。(14)平夷:在今貴州畢節縣等地。(15)同並:在今雲南彌勒縣等地。或說在雲南沾益等地。(16)談指:在今貴州貞豐縣等地。(17)宛溫:在今雲南丘北縣南。或說在今貴州興義等地。(18)毋斂:在今貴州獨山縣等地。(19)剛水:今都柳江。潭中:桂林郡縣名,故城在今廣西柳州市東南郊。潭水:今柳江。(20)夜郎:在今貴州關嶺縣等地。(21)豚水:今北盤江。(22)毋單:在今雲南路南、彌勒等地。(23)漏江:在今雲南滬西縣。或說在今彌勒至開遠間地。(24)西隨:在今雲南金平縣等地。(25)麋水:今紅河。(26)過郡二:牂柯、交趾。(27)都夢:在今雲南文山縣等地。(28)壺水:今盤龍河。(29)過郡二:牂柯、交趾。(30)談稿:在今貴州盤縣等地。或說在盤縣、普安、晴隆等地。(31)進桑:在今雲南屏邊縣境。或說在雲南蒙自。縣西有進桑關。(32)句町:故城在今雲南廣南縣等地。或說主要在今雲南富寧。(33)文像水:今西洋江。增食:桂林郡縣名。故城在今廣西隆安東。
  巴郡(1),秦置(2)。屬益州。戶十五萬八千六百四十三,口七十萬八千一百四十八。縣十一:江州(3),臨江(4),莽曰監江。枳(5),閬中(6),彭道將池在南,彭道魚池在西南。墊江(7),胸忍(8),容毋水所出,南入江。有桔官、鹽官(9)。安漢(10),是魚池在南。莽曰安新。宕渠(11),符特山在西南(12)。潛水西南入江(13)。不曹水出東北徐谷(14),南入。魚復(15),江關,都尉治。有桔官。充國(16),涪陵(17)。莽曰巴亭。
  (1)巴郡:在今四川省東部。郡治江州。(2)秦置:故巴國。秦惠王置巴郡。(3)江州:故城在今四川重慶市江北。(4)臨江:故城即今四川忠縣治。(5)枳:故城在今四川涪陵縣東郊。(6)閬(lang)中:故城在今四川閬中縣西郊。縣南有閬中山。(7)墊江:故城即今四川合川縣治。(8)朐忍:故城在今四川雲陽縣西。(9)桔官:據陳直考證,西漢桔官的組織有長、丞、監等官,長、丞之秩為三百石。(10)安漢:故城在今四川南充市東北郊。(11)宕(dang)渠:故城在今四川渠縣東北約六十里。(12)符特山:在今渠縣城西北郊。(13)潛水:今名南江、渠江。(14)不曹水:今後河。徐谷:在今萬源縣東北約六十里。(15)魚復:故城在今四川奉節縣東約二十里。(16)充國:故城在今四川南部縣西北。(17)涪(fu)陵:故城即今四川彭水縣治。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