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文言文翻譯解釋

漢書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1)」。《榖梁傳》曰,言日不言朔,食晦。《公羊傳》曰,食二日。董仲舒、劉向以為其後戎執天子之使(2),鄭獲魯隱(3),滅戴(4),衛、魯、宋鹹殺君(5)。《左氏》劉歆以為正月二日,燕、越之分野也。凡日所躔而有變(6),則分野之國失政者受之。人君能修政,共(恭)御厥罰,則災消而福至;不能,則災息而禍生(7)。故經書災而不記其故,蓋吉凶亡(無)常,隨行而成禍福也。周衰,天子不班朔(8),魯歷不正,置閏不得其月,月大小不得其度。史記日食,或言朔而實非朔,或不言朔而實朔,或脫不書朔與日,皆官失之也。京房《易傳》曰:「亡(無)師茲謂不御,厥異日食,其食也既(9),並食不一處。誅眾失理,茲謂生叛,厥食既,光散。縱畔(叛)茲謂不明,厥食先大雨三日,雨除而寒,寒即食。專祿不封,茲謂不安,厥食既,先日出而黑,光反外燭(10)。君臣不通茲謂亡,厥蝕三既。同姓上侵,茲謂誣君,厥食四方有雲,中央無雲,其日大寒。公欲弱主位,茲渭不知,厥食中白青,四方赤,已食地震。諸侯相侵,茲謂不承,厥食三毀三復。君疾善(11),下謀上,茲謂亂,厥食既,先雨雹,殺走獸。弒君獲位茲謂逆,厥食既,先風雨析木,日赤。內臣外鄉(向)茲謂背(12),厥食食且雨,地中鳴。塚宰專政茲謂因(13),厥食先大風,食時日居雲中,四方亡(無)雲。伯(霸)正越職(14),茲謂分威,厥食日中分。諸侯爭美於上茲謂泰,厥食日傷月,食半(15),天營(營)而鳴(16)。賦不得茲謂竭,厥食星隨而下。受命之臣專征雲試(17),厥食雖侵光猶明,若文王臣獨誅紂矣(18)。小人順受命者征其君雲殺(19),厥食五色,至大寒隕霜,若紂臣順武王而誅紂矣。諸侯更制茲謂叛(20),厥食三復三食,食已而風,地動。適(嫡)讓庶茲謂生欲,厥食日失位,光莝莝(21),月形見(現)。酒亡(無)節茲謂荒,厥蝕乍青乍黑乍赤,明日大雨,發霧而寒。」凡食二十占,其形二十有四,改之輒除;不改三年,三年不改六年,六年不改九年。推隱三年之食,貫中央,上下竟而黑,臣弒從中成之形也。後衛州吁弒君而立(22)。
  (1)隱公三年:前720年。二月己巳:二月初一。日有食之:即日食。(2)戎:古族名。執:拘也。天子之使,指周大夫凡伯。魯隱公七年,周王使凡伯聘於魯,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3)鄭:春秋時鄭國。魯隱:魯隱公。鄭獲魯隱公,事見《公羊傳》隱公六年。(4)戴:春秋時小國。鄭國滅戴,事見魯隱公十年。(5)衛、魯、宋鹹殺君:魯隱公四年,衛州吁殺其君完。魯隱公十一年,魯羽父使賊殺公于氏。魯桓公二年春,宋督弒其君與夷。(6)躔(chan):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次。(7)息:繁殖。(8)班朔:即頒朔,周制,天子每年季冬把次年的歷書頒布給諸侯,稱頒告朔。也稱頒朔、告朔。(9)既:盡;完。(10)光反外燭:光不在中反而照明在外。燭,明也。(11)疾,厭惡;憎恨。(12)背:違背。(13)塚宰:官名。周代塚宰。相當於後之丞相。(14)霸:霸主。正:長帥之稱。(15)食半:食一半。(16)營:通「萓(ying)」,惑亂。(17)試:嘗試;試用。(18)若文王臣獨誅紂:韋昭曰,「是時紂臣尚未欲誅紂,獨文王之臣欲誅之。」(19)殺:亦讀曰「弒」(師古說)。(20)更:改也。(21)晻晻(yǎnyǎn):日無光。(22)衛州吁弒君:魯隱公四年,衛國州吁弒其君完。
  桓公三年「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1),既(2)」。董仲舒、劉向以為前事已大,後事將至者又大,則既。先是魯、宋弒君,魯又成宋亂,易許田,亡(無)事天子之心;楚僭稱王。後鄭岠王師(3),射桓王,又二君相篡(4)。劉歆以為六月,趙與晉分(5)。先是,晉曲沃伯再弒晉侯(6),是歲晉大亂(7),滅其宗國(8)。京房《易傳》以為桓三年日食貫中央,上下競而黃,臣弒而不卒之形也。後楚嚴稱王(9),兼地千里。
  (1)桓公三年:前709年。(2)既:盡也。日全食。(3)岠(ju):通「距」,通「拒」。王師:指周王室軍隊。(4)二君相篡:謂鄭厲公奔蔡而昭公人,高渠彌殺昭公而立子。(5)六月,趙與晉分:晉灼曰:「周之六月,今之四月,始去畢而入參。參,晉分也。畢,趙分也。日行去趙遠,入晉分多,故曰與。」畢、參,皆星宿名。二十八宿,是我國古代一種桓星分群系統,用來作為量度日、月位置和運動的標誌。古人又以天宿與地域對應,故有「趙與晉分」云云。(6)曲沃伯:本桓叔成師之封號,其後繼襲之。魯惠公三十年,晉大夫潘父殺昭侯而納成師,不克,晉人立孝侯,魯惠公四十五年,成師之子曲沃莊伯伐翼,殺孝侯。(7)是歲晉大亂:魯桓公三年,莊伯之子曲沃武公伐翼,逐翼侯於汾蚡,夜獲而殺之。(8)滅其宗國:魯桓公八年,曲沃武公滅翼,遂並其國。(9)楚嚴稱王:即楚莊公。
  十七年「十月朔,日有食之(1)」,《榖梁傳》曰,言朔不言日,食二日也。劉向以為是時衛侯朔有罪出奔齊(2),天子更立衛君(3)。朔藉助五國,舉兵伐之而自立,王命遂壞(4)。魯夫人淫失(泆)於齊,卒殺威公。董仲舒以為言朔不言日,惡魯桓且有夫人之禍,將不終日也。劉歆以為楚、鄭分。
  (1)(桓公)十七年:前695年。(2)衛侯朔:衛惠公(名朔)。《春秋》桓公十六年「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3)衛君:指公子黔牟。(4)朔藉助五國三句:此是魯莊公五、六年事。五國:指魯、齊、宋、陳、蔡等國。
  嚴公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1)」。《榖梁傳》曰,不言日,不言朔,夜食(2)。史推合朔在夜,明旦日食而出,出而解(3),是為夜食。劉向以為夜食者,陰因日明之衰而奪其光,像周天子不明,齊桓將奪其威,專會諸侯而行伯(霸)道。其後遂九合諸侯(4),天子使世子會之(5),此其效也。《公羊傳》曰食晦。董仲舒以為宿在東壁(6),魯象也。後公子慶父、叔牙果通於夫人以劫公(7)。劉歆以為晦魯、衛分。
  (1)莊公十八年:前676年。(2)夜食:日食於夜間。張晏曰:「日夜食,則無影。立六尺木不見其影,以此為候。」(3)日食而出,出而解:孟康曰:「夜食地中,出而止。」(4)九合諸侯:齊桓公九合諸侯是,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見《史記·齊世家》)。(5)天子使世子會之:魯僖公五年,齊、宋、陳、衛、鄭、許、曹等國諸侯合周王太子於首止(在今河南睢縣東南)。(6)東壁:即壁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的末一宿,有星二顆。(7)公子慶父:春秋時魯莊公弟共仲。莊公死後,慶父屢次作亂。
  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宿在畢(2),主邊兵夷狄象也。後狄滅邢、衛(3)。劉歆以為五月二日魯、趙分。
  (1)(莊公)二十五年:前669年。(2)畢: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八顆。(3)狄:古族名。邢:春秋時小國名。衛:春秋時國名。魯閔公元年,狄伐邢,次年滅衛。後齊立邢、衛,遷邢於夷儀(在今山東聊城西南),遷衛於楚丘(在今山東曹縣東)。
  二十六年「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宿在心(2),心為明堂,文武之道廢,中國不絕若線之象也(3)。劉向以為是戎侵曹(4),魯夫人淫於慶父、叔牙,將以弒君,故比年再蝕以見(現)戒(5)。劉歆以為十月二日楚、鄭分。
  (1)(莊公)二十六年:前668年。(2)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七方七宿第五宿。(3)線:縷也。(4)戎侵曹:事在魯莊公二十四年。戎:古族名。曹:春秋時小國名。(5)再蝕:再次日食。
  三十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後魯二君弒(2),夫人誅(3),兩弟死(4),狄滅邢,徐取舒(5),晉殺世子(6),楚滅弦(7)。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1)(莊公)三十年:前664年。(2)魯二君弒:謂魯子般為圍人所殺,閔公為卜所殺。(3)夫人誅:謂哀姜為齊人所殺。(4)兩弟:指叔牙、慶父。(5)徐:春秋時國名。在今江蘇泗洪縣南。舒:春秋時小國名。在今安徽廬江縣西南。魯僖公三年,徐人取舒。(6)魯僖公五年,晉侯殺太子申生。(7)楚滅弦:魯僖公五年,楚國滅弦。弦:春秋時小國名。在今河南息縣東南。
  僖公五年「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齊桓行伯(霸),江、黃自至(2),南服強楚(3)。其後不內自正,而外執陳大夫,則陳、楚不附(4),鄭伯逃盟(5),諸侯將不從桓政,故天見(現)戒。其後晉滅虢(6),楚圍許(7),諸侯伐鄭(8),晉弒二君(9),狄滅溫(10),楚伐黃(11),桓不能救。劉歆以為七月秦、晉分。
  (1)僖公五年:前655年。(2)江、黃自至:事在魯僖公二年。江、黃:春秋時二小國名。江國在今河南羅山縣西北。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西北。(3)南服強楚:魯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遂伐楚國,盟於邵陵。(4)陳、楚不附:邵陵盟後,齊以誤軍之罪而執陳轅濤徐,陳不服,楚亦不附。(5)鄭伯逃盟:魯僖公五年秋,齊侯與諸侯盟於首止,鄭伯逃歸不盟。(6)虢:春秋時邑名。在今河北任丘西北。晉滅虢,事在魯僖公五年。(7)楚圍許:事在魯僖公六年。許:春秋時小國名。在今河南省中部。(8)諸侯伐鄭:事在魯僖公六年。鄭國:在今河南新鄭。(9)晉弒二君:謂裡克弒奚齊及卓子。(10)狄滅溫:事在魯僖公十年。濕:周邑。在今河南溫縣西。(11)楚伐黃:事在魯僖公十一年。
  十二年「三月庚午,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是時楚滅黃(2),狄侵衛、鄭(3),莒滅杞(4)。劉歆以為三月齊、衛分。
  (1)(僖公)十二年:前648年。三月庚午:此年建丑,日食在四月庚午朔(當紀元前648年4月6日),《春秋》誤「四」為「三」。(楊伯峻引王韜說)(2)楚滅黃:事在魯僖公十二年夏。(3)狄侵衛、鄭:魯僖公十三年狄侵衛,十四年狄侵鄭。(4)莒、杞:春秋時二小國名。莒,在今山東莒縣。杞,在今山東濰坊市東南。
  十五年「五月,日有食之(1)」。劉向以為象晉文公將行伯(霸)道,後遂伐衛,執曹伯,敗楚城濮(2),再會諸侯(3),召天王而朝之(4),此其效也。日食者臣之惡也,夜食者掩其罪也,以為上亡(無)明王,桓、文能行伯(霸)道,攘夷狄,安中國,雖不正猶可,蓋《春秋》實與而文不與之義也(5)。董仲舒以為後秦獲晉侯(6),齊滅項(7),楚敗徐於婁林(8)。劉歆以為二月朔齊、越分。
  (1)(僖公)十五年:前645年。(2)伐衛,執曹伯,敗楚城濮:此上三事,並在魯僖公二十八年。城濮:邑名。在今山東鄄城西南。(3)再會諸侯:魯僖公二十八年五月盟於踐土,是冬會於溫。(4)召天王而朝之:晉侯不朝周王,而召周王使來。《春秋》謂「天王狩於河陽。」(5)與:心許;讚許。(6)秦獲晉侯:魯僖公十五年十一月,秦、晉戰於韓,秦獲晉侯(夷吾)以歸。(7)齊滅項國:事在《公羊傳》僖公十七年。項:春秋時小國名。在今河南沈丘縣。(8)楚敗徐於婁林:事在魯僖公十五年冬。徐:春秋時小國名。婁林:邑名。在今安徽泗縣東北。
  文公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大夫始執國政(2),公子遂如京師(3),後楚世子商臣殺父,齊公子商人弒君,皆自立,宋子哀出奔(4),晉滅江(5),楚滅六(6),大夫公孫敖、叔彭生並專會盟(7)。劉歆以為正月朔燕、越分。
  (1)文公元年:前626年。(2)大夫始執國政:謂東門襄仲。(3)公子遂如京師:事在魯僖公三十年,往報宰周公之聘。京師:指王城(今河南洛陽市)。(4)宋子哀:宋卿高哀。高哀由宋奔魯,事在魯文公十四年。(5)晉滅江:《春秋》文公四年「秋,楚人滅江」,言楚,而不是晉。江:春秋時小國名。在今河南羅山縣西北。(6)楚滅六:事在魯文公五年。六:春秋時小國名。在今安徽六安縣東北。(7)公孫敖:孟穆伯。其於魯文公七年為莒蒞盟。叔彭生:叔仲惠伯。其於魯文公十一年會郤缺於承匡。
  十五年「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後宋、齊、莒、晉、鄭八年之間五君殺死(2),楚滅舒蓼(3)。劉歆以為四月二日魯、衛分。
  (1)(文公)十五年:前612年。(2)宋、齊、莒、晉、鄭八年之間五君殺死:魯文公十六年宋弒其君杵臼,十八年夏齊人弒其君商人,是年冬莒弒其君庶其,魯宣公二年晉趙盾弒其君夷皋,四年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3)舒蓼:春秋時小國名。在今安徽舒城西南。沈欽韓曰:「舒蓼事在宣(魯宣公)八年,胡可以十五年日食應之?不得已,當言滅庸耳(在十六年)。」
  宣公八年「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1)」。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楚商臣弒父而立,至於嚴王遂強(2)。諸夏大國唯有齊、晉,齊、晉新有篡弒之禍,內皆未安,故楚乘弱橫行,八年之間六侵伐而一滅國(3);伐陸渾戎,觀兵周室(4);後又入鄭,鄭伯肉袒謝罪(5);北敗晉師於邲,流血色水(6);圍宋九月,析骸而炊之(7)。劉歆以為十月二日楚、鄭分。
  (1)宣公八年:前601年,七月甲子:七月晦日,(2)嚴王:楚莊王。(3)六侵伐:謂魯宣公元年侵陳,三年侵鄭,四年代鄭,五年代鄭,六年代鄭,八年代陳。一滅國:謂魯宣公八年滅舒蓼。(4)伐陸渾戎,觀兵周室:魯宣公三年,楚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洛,在周地觀兵(閱兵)。陸渾戎。古戎族之一。處在今河南省嵩縣以西。(5)鄭伯肉袒謝罪:事在魯宣公十二年。肉袒:脫去上衣,裸露肢體。以示謝罪。(6)敗晉師於邲:事在魯宣公十二年。邲:鄭地。晉、楚邲之戰,在今河南鄭州市之西北。(7)圍宋九月:事在魯宣公十五年。析骸而炊:極言被圍日久,糧草斷絕之困境。
  十年,「四月丙辰,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後陳夏徵舒弒其君(2),楚滅蕭(3),晉滅二國(4),王札子殺召伯、毛伯(5)。劉歆以為二月魯、衛分(6)。
  (1)(宣公)千年:前599年。丙辰:朔日。(2)夏徵舒弒其君:魯宣公十年五月,夏徵舒弒陳靈公(平國)。(3)楚滅蕭:事在魯宣公十二年。蕭:春秋時小國名。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4)晉滅二國:謂魯宣公十五年滅赤狄潞氏,十六年滅赤狄甲氏。(5)王札子殺召怕、毛伯:事在魯宣公十五年。(6)二月:「二日」之誤。錢大昕曰:「『月』當作『日』,謂食在四月二日也。經書『四月丙辰』,而不言朔,故知食二日。」王引之曰:「『二月』當作『二日』。……是月二日,日躔去東壁而入奎。東壁,衛也。奎,魯也。故曰『魯衛分』。若作二月,則義不可通。」
  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後邾支(肢)解鄫子(2),晉敗王師於貿戎(3),敗齊於鞍(4)。劉歆以為三月晦脁魯、衛分(5)。
  (1)(宣公)十七年:前592年。六月癸卯:六月乙亥朔,無癸卯,且是月無日食。王韜推算宣公七年六月癸卯有日食,而誤為十七年。(2)邾肢解朓子:魯宣公十八年,邾人戕鄫子於鄫,解其四肢,斷其骨節。(3)晉敗王師於貿戎:事在魯成公元年。貿戎:《左傳》作茅戎。戎別種。在 今山西平陸縣西南。(4)敗齊於鞍:事在魯成公二年。鞍:邑名。在今山東濟南市西北。(5)朓(tiǎo),晦而月現於西方謂朓。
  成公十六年「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後晉敗楚、鄭於鄢陵(2),執魯侯(3)。劉歆以為四月二日魯、衛分。
  (1)成公十六年:前575年。(2)晉敗楚、鄭於鄢陵:事在魯成公十六年六月二十九日。鄢陵:邑名。在今河南鄢陵縣北。(3)執魯侯:已解於上。
  十七年「十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後楚滅舒庸(2),晉弒其君(3),宋魚石因楚奪君邑(4),莒滅鄫,齊滅萊(5),鄭伯弒死(6)。劉歆以為九月周、楚分。
  (1)(成公)十七年:前574年。 (2)楚滅舒庸:事在是年日食之後。舒庸:群舒之一。在今安徽舒城西南。(3)晉弒其君:君,指厲公。事在成公十八年。(4)魚石:宋大夫。魯成公十五年魚石出奔楚,至十八年楚代未,取彭城而納之。(5)莒滅鄫,楚滅萊:兩事並在魯襄公六年。鄫、萊:皆春秋時小國名。鄫,在今山東棗莊市東。萊,在今山東昌邑東南。(6)魯襄公七年,鄭僖公會(鄭地),被其大夫子駟使賊夜殺。
  襄公十四年「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後衛大夫孫、寧共逐獻公,立孫剽(2)。劉歆以為前年十二月二日宋、燕分。
  (1)襄公十四年:前559年。 (2)衛大夫孫、寧共逐獻公,立孫剽:魯襄公十四年四月,衛大夫孫林父、寧殖逐出獻公(奔齊),而立剽(穆公之孫)。
  十五年「八月丁巳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晉為雞澤之會,諸侯盟,又大夫盟,後為溴梁之會,諸侯在而大夫獨相與盟(2),君若綴斿,不得舉手(3)。劉歆以為五月二日魯、趙分。
  (1)(襄公)十五年:前558年。(2)已解於上。(3)君若綴斿,不得舉手:謂君為臣下所控制,大權旁落。綴斿:即綴旒。
  二十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陳慶虎、慶寅蔽君之明(2);邾庶其有叛心(3),後庶其以漆、閭丘來奔(4),陳殺二慶(5),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1)(襄公)二十年:前553年。(2)陳:春秋時陳國。慶虎、慶寅:皆陳大夫。(3)邾:春秋時小國名。在今山東曲阜東南。庶其:邾大夫。(4)庶其以漆、閭丘來奔:事在魯襄公二十一年。漆、閭丘:邾之二邑。皆在今山東曲阜南。(5)陳殺二慶(慶虎、慶寅);事在襄公二十三年。
  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晉欒盈將犯君,後入於曲沃。劉歆以為七月秦、晉分。
  (1)(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此日食,為前552年8月20 日之環食。
  「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宿在軫、角(2),楚大國象也。後楚屈氏譖殺公子追舒(3),齊慶封脅君亂國(4)。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1)「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此是《春秋》誤記。九月庚戌朔既已日環食,十月不可能再食。(2)軫、角:皆星宿名。軫,南方七宿之未宿。角,東方七宿第一宿。(3)屈氏:楚貴族之一。譖(zen):誣陷;中傷。公子追舒:楚令尹子南,莊王之子。魯襄公二十二年,楚殺令尹子南。(4)慶封:齊大夫。魯襄公二十七年,慶封在內亂中當國執政。
  二十三年「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後衛侯入陳儀(2),寧喜弒其君剽(3)。劉歆以為前年十二月二日宋、燕分。
  (1)(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2)衛侯入陳儀:衛侯()前為孫林父、寧殖所逐,於魯襄公二十五年入於陳儀。陳儀:衛邑。在今山東聊城西南。(3)寧喜弒其君剽:魯襄公二十六年,寧喜(寧殖之子)殺剽,衛侯入於衛。
  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1)」。劉歆以為五月魯、趙分。
  (1)(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比食又既(2),像陽將絕(3),夷狄主上國之象也。後六君弒(4),楚子果從諸侯伐鄭(5),滅舒鳩(6),魯往朝之(7),卒主中國(8),伐吳討慶封(9)。劉歆以為六月晉、趙分。
  (1)「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七月甲子朔既已日食,八月朔不可能再食,必定有誤。(2)比:頻也。(3)陽:謂君。(4)六君弒:謂魯襄公二十五年齊崔杼弒其君光,二十六年衛寧喜弒其君剽,二十九年閽殺吳子余祭,三十年蔡太子班弒其君固,三十一年莒人弒其君密州,魯昭公元年楚令尹子圍縊殺其王。(5)楚子果從諸侯伐鄭:魯襄公二十四年冬,楚子與蔡侯、陳侯、許男伐鄭。(6)滅舒鳩:魯襄公二十五年,楚屈建率師滅舒鳩。舒鳩:群舒之一。在今安徽舒城東南。(7)魯往朝之:魯襄公二十八年,公如楚。(8)卒主中國:謂楚靈王以魯昭公四年與諸侯會於申。(9)伐吳討慶封:楚靈於申之會後,伐吳,執慶封而殺之。
  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時吳子好勇(2),使刑人守門(3);蔡侯通於世子之妻(4);莒不早立嗣(5)。後閽戕吳子(6),蔡世子般弒其父,莒人亦弒君而庶子爭(7)。劉向以為自二十年至此歲(8),八年間日食七作(9),禍亂將重起,故天仍見(現)戒也(10)。後齊崔杼弒君,宋殺世子(11),北燕伯出奔(12),鄭大夫自外入而篡位(13),指(旨)略如董仲舒。劉歆以為九月周、楚分。
  (1)(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2)吳子:謂余祭。 (3)刑人:閽者。(4)蔡侯:即為太子所殺之蔡侯固。世子:世子般。 (5)立嗣:立太子。(6)戕(qiāng,舊讀qiang):殺害,殘害。(7)莒人弒君:指展輿攻殺其父而自立。庶子爭:展輿、去疾,二人皆非莒之嫡嗣,相互爭權奪勢,故雲庶子爭。(8)二十年:指魯襄公二十年。(9)七作:即七次。這個數字有問題。(10)仍:頻也。 (11)宋殺世子:謂宋殺平公太子痤,事在魯襄公二十六年。(12)北燕伯出奔:《春秋》昭公三年「北燕伯款出奔齊」。(13)鄭大夫:謂伯有。
  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1)。」董仲叔、劉向以為先是楚靈王弒君而立,會諸侯(2),執徐子,滅賴(3),後陳公子招殺世子(4),楚因而滅之(5),又滅蔡(6),後靈王亦弒死(7)。劉歆以為二月魯、衛分(8)。傳曰晉侯問於士文伯曰(9):「誰將當日食(10)?」對曰:「魯、衛惡之(11),衛大魯小(12)。」公曰:「何故?」對曰:「去衛地,如魯地(13),於是有災,其衛君乎?魯將上卿。」是歲,八月衛襄公卒,十一月魯季孫宿卒。晉侯謂士文伯曰:「吾所問日食從矣(14),可常乎(15)?」對曰、「不可。六物不同,民心不一,事序不類,官職不則,同始異終,胡可常也(16)?《詩》曰:『或宴宴居息,或盡悴事國(17)。』其異終也如是。」公曰:「何謂六物?」對曰:「歲、時、日、月、星、辰是謂。」公曰:「何謂辰?」對曰:「日月之會是謂(18)。」公曰:「《詩》所謂『此日而食,於何不臧』(19),何也?」對曰:「不善政之謂也。國無政(20),不用善(21),則自取適(謫)於日月之災。故政不可不慎也,務三而已:一曰擇人(22),二曰因民(23),三曰從時(24)。」此推日食之占循變復之要也。《易》曰:「縣(懸)象著明,莫大於日月(25)。」是故聖人重之,載於三經(26)。於《易》在豐之震曰:「豐其沛,日中見昧,折其右肱,亡(無)咎(27)。」於《詩·十月之交》,則著卿士、司徒,下至趣馬、師氏,鹹非其材(28)。同於右肱之所折,協於三務之所擇,明小人乘君子,陰侵陽之原也。
  (1)昭公七年:前535年。(2)先是楚靈王弒君而立,會諸侯:魯昭公元年,楚靈王弒君自立,四年會諸侯於申。(3)執徐子,滅賴:魯昭公四年,申之會,楚人執徐子,遂滅賴。賴:春秋時小國名。在今湖北隨縣東北。(4)招:陳成公子、哀公弟。《春秋》昭公八年「陳侯之弟招殺陳太子偃師」。偃師:陳哀公之子。(5)楚因而滅之:魯昭公八年九月,楚人圍陳,滅之。陳:春秋時國名。在今河南淮陽,(6)滅蔡:魯昭公十一年,楚師滅蔡。蔡:春秋時國名。先在今河南上蔡,後至今河南新蔡,又至今安徽鳳台。(7)靈王亦弒死:魯昭公十三年,楚公子比弒其君虔於乾溪是也。(8)二月:錢大昕曰:「『月』當作『日』。與宣十年同。」(9)士文伯:晉大夫伯瑕。(10)誰將當日食:古人迷信,以為日食是天譴,人將受其災禍。(11)惡之:意謂受其兇惡。(12)衛大魯小:謂衛受禍大,魯受禍小。(13)去衛地,如魯地:此就分野而言。楊伯峻曰:「古代將天空星宿分力十二次,配屬於各國,用以占卜其吉凶,分曰分野。娵訾為衛之分野,降婁為魯之分野。去衛地者,士文伯以此次日食,先始於娵訾之末。如魯地者,日行至降婁之始然後見日。」(14)從:謂如士文伯之言。(15)可常乎:常可以此佔之嗎?(16)胡:何也。(17)《詩曰》等句:引詩見《詩經·小雅·北山》。宴宴:安逸貌。盡悴(cui):憔悴。(18)日月之會:日、月的交會點。即夏歷一年十二個月的月朔時,太陽所在的位置。(19)引詩見《詩·小雅·十月之交》。臧:善也。(20)無政:無善政。(21)不用善:不用善人。(22)擇人:擇善人。(23)因民:因民之欲而利之。(24)從時:順四時之所務。(25)《易》曰等句:引文見《易傳·系辭上》。縣:通「懸」。(26)三經:謂《易》、《詩》、《春秋》。(27)豐之震曰等句:引文見《易·豐卦》九三爻辭。豐其沛:謂大其草舍。沛,通「茇(ba)」,草舍。昧:通「魅」,鬼怪。(28)於《詩·十月之交》等句:《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有「皇父卿士,番維司徒。……蹶維趣馬。橋維師氏,艷妻煽方處。」卿士:官名。總管王朝的政事。司徒:官名。主管地政和教育。趣馬:官名。主管豢養國王的馬匹。師氏:官名。主管教導國王和貴族的子弟。
  十五年「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1)」。劉歆以為三月魯、衛分(2)。
  (1)(昭公)十五年:前527年。楊伯峻曰:「此公元前五二七年四月十八日之日環蝕。此年實以周正之十二月為正月,若以周正計算,當五月丁巳朔。因當時曆法不大精密。」(2)三月魯、衛分:錢大昕曰:「『魯』當作『齊』。三月朔,為齊、衛分。若雲魯、衛,則當食於四月矣。依《三統歷》,推得是年三月丁巳朔。」王引之曰:「『魯』當為『齊』。周之三月,今正月,是月之朔,日躔去危而入營室。危,齊也。營室,衛也。故曰『齊、衛分』。若作『魯』,則為奎之分野。奎為二月之朔,日躔所在,非正月之朔矣。」
  十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時宿在畢,晉國象也。晉厲公誅四大夫,失眾心,以弒死(2)。後莫敢復責大夫,六卿遂相與比周(3),專晉國(4),君還事之。日比再食,其事在春秋後,故不載於經。劉歆以為魯、趙分(5)。《左氏傳》平子曰(6):「唯正月朔,慝未作(7),日有食之,於是乎天子不舉,伐鼓於社(8),諸侯用幣於社(9),伐鼓於朝(10),禮也。其餘則否。」太史曰(11):「在此月也(12),日過分而未至(13),三辰有災(14),百官降物(15),君不舉,避移時(16),樂奏鼓(17),祝用幣(18),史用辭(19),嗇夫馳(20),庶人走,此月朔之謂也。當夏四月,是謂孟夏。」說曰:正月謂週六月,夏四月,正陽純乾之月也。慝謂陰爻也,冬至陽爻起初,故曰復。至建巳之月為純乾,亡(無)陰交,而陰侵陽,為災重,故伐鼓用幣,責陰之禮。降物,素服也。不舉,去樂也。避移時,避正堂,須時移災復也(21)。嗇夫,掌幣吏。庶人,其徒役也。劉歆以為六月二日魯、趙分。
  (1)(昭公)十七年:前525年。楊伯峻曰:「此年六月無日食,日食在周正九月癸酉朔,而據《傳》文,亦在周正六月。傳文或是錯簡。此年應有閏,若閏在十月以後,則為周正十月癸酉朔。」(2)四大夫:謂三郕及胥童。胥童非晉厲公所誅,以導亂而死,慈總書四大夫。而厲公竟為欒書、中行偃所殺。(3)六卿:謂范氏、中行氏、智氏、韓、魏、趙。比周:密切勾結。(4)專:謂專政,專權。(5)魯、趙分:錢大昕曰:「『魯』當作『晉』。六月,日在實沈,為晉分,其前月,日在大梁,為趙分。(凡六月朔,為晉趙分,五月朔,為魯趙分,二文易訛,故特辨之。)」(6)平子:季平子。(7)慝(te):陰氣。(8)伐鼓於社:《左傳》杜註:「責群陰」。(9)用幣於社:《左傳》杜註:「請上公。」(10)伐鼓於朝:《左傳》杜註:「通自責。」(11)太史:史官。(12)在此月:《左傳》杜註:「正月謂建巳正陽之月也,於周為六月,於夏為四月。四月純陽用事,陰氣未動而侵陽,災重,故有伐鼓用幣之禮也。平子以六月非正月,故太史答以在此月也。」(13)過分而未至:過春分,而未夏至。(14)三辰:日、月、星。日月相侵,又犯是宿,故三辰皆為災。(15)降物:素服。(16)避移時:避正寢,過日食時。(17)奏鼓:伐鼓。(18)祝用幣:用幣於社。(19)用辭:用辭以自責。古人迷信日食為上天示譴,故自責。(20)嗇夫:官名。(21)須:等待。
  二十一年「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周景王老,劉子、單子專權,蔡侯朱驕(2),君臣不說(悅)之象也。後蔡侯朱果出奔(3),劉子、單子立王猛(4)。劉歆以為五月二日魯、趙分。
  (1)(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2)蔡侯朱:蔡平公之子。(3)蔡侯朱果出奔:魯昭公二十一,蔡侯朱出奔楚。(4)劉子、單子立王猛:魯昭公二十二年秋,劉子、單子擁立王猛,但猛未即位而死。
  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宿在心(2),天子之象也。後尹氏立王子朝,天王居於狄泉(3)。劉歆以為十月楚、鄭分。
  (1)(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十二月:當作「閏十二月」。以《左傳》文所載甲子推算,癸酉為閏十二月朔。(2)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五宿。(3)天王:周敬王。敬王避子朝之難,居於狄泉。狄泉:在故洛陽城中。
  二十四年「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宿在胃(2),魯象也。後昭公為季氏所逐。劉向以為自十五年至此歲,十年間天戒七見(現),人君猶不寤(悟)。後楚殺戎蠻子(3),晉滅陸渾戎(4),盜殺衛侯兄(5),蔡、莒之君出奔(6),吳滅巢(7),公子光殺王僚(8),宋三臣以邑叛其君(9)。它如仲舒。劉歆以為二日魯、趙分。是月斗建辰(10)。《左氏傳》梓慎曰(11):「將大水(12)。」昭子曰(13):「旱也。日過分而陽猶不克,克必甚,能無旱乎(14)!陽不克,莫(暮)將積聚也(15)。」是歲秋,大零(16),旱也。二至二分(17),日有食之,不為災。日月之行也,春秋分日夜等(18),故同道;冬夏至長短極(19),故相過。相過同道而食輕,不為大災,水旱而已。
  (1)(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2)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三宿。(3)楚殺戎蠻子:魯昭公十六年,楚子誘殺戎蠻子。戎蠻:師古曰:「戎蠻國在河南新城縣。」(4)晉滅陸渾戎:魯昭公十七年,晉荀吳率師滅陸渾戎。陸渾戎:戎族之一。在今河南嵩縣以西。(5)衛侯兄:衛靈公兄,名縶,魯昭公二十年為齊豹所殺。(6)蔡、莒之君:謂蔡君朱,莒君庚輿。魯昭公二十三年,蔡莒二君出奔魯。(7)吳滅巢:魯昭公二十四年,吳滅巢。巢,春秋時小國名。在今安徽安慶市北。(8)公子光殺王僚:魯昭公二十七年,吳公子光殺王僚。(9)宋三臣以邑叛其君:魯昭公二十一年,宋國華亥、向寧、華定入於宋南裡以叛。(10)斗:北斗星。建:北斗星斗柄所指曰建。辰:十二辰之一。建辰:指向辰。(11)梓慎:魯大夫。(12)將水:據《左傳》杜注,日食是陰勝陽,水屬陰,故言「將水」。(13)昭子:叔孫昭子。(14)日過分而陽猶不克三句:據《左傳》杜注,昭子以為日已過春分點,陽氣當盛而尚不勝陰,使得陽氣鬱積。待日復時,鬱積之陽氣發作,必然致旱。(15)陽不克二句:此與「日過分而陽猶不克」同意。(16)零(yu):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17)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18)春秋分日夜等:春分、秋分,日夜時間相等。(19)冬夏至長短極:冬至、夏至,日夜長短恰好相反。
  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宿在心(2),天子象也。時京師微弱,後諸侯果相率而城周(3),宋中幾亡(無)尊天子之心,而不衰城(4)。劉向以為時吳滅徐(5),而蔡滅沈(6),楚圍蔡,吳敗楚入郢,昭王走出(7)。劉歆以為二日宋、燕分。
  (1)(昭公)三十一年:前511年。(2)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五宿,(3)諸侯果相率而城周:魯定公元年,晉魏舒合諸侯之大夫於狄泉以城周。(4)中(仲)幾:宋大夫。衰(cuī):由大至小,依照一定的等級遞減。(5)吳滅徐:事在魯昭公三十年。(6)蔡滅沈:魯定公四年,蔡國公孫姓率師滅沈。沈:春秋時小國名。在今河南上蔡東南。(7)楚圍蔡等句:其事並在魯定公四年。郢:青秋時楚都。今湖北江陵。
  定公五年「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後鄭滅許(2),魯陽虎作亂,竊寶玉大弓(3),季桓子退仲尼(4),宋三臣以邑叛。劉歆以為正月二日燕、趙分(5)。
  (1)定公五年:前505年。三月:《公羊》作「正月」,誤。(2)鄭滅許:魯定公六年,鄭游速率師滅許。許:春秋時小國名。在今河南省中部,多次移動。(3)陽虎:春秋時魯人。為季氏家臣。欲去三桓而作亂,失敗,取公宮寶玉大弓,出奔至齊,後又至晉。(4)仲尼:孔子之字。(5)燕、趙分:錢大昕、王引之以為「趙」當作「越」。蘇輿以為「趙」字不誤,「正月」乃「三月」之誤。施之勉以為,錢、王說,是;蘇氏說,誤。施氏曰:「(劉)歆說春秋日食,以占列國分野。正月為燕越,二月為齊越,三月為齊衛,四月為魯衛,五月為魯趙,六月為晉趙,七月為秦晉,八月為周秦,九月為周楚,十月為楚鄭,十二月為宋燕,具見於《志》。」
  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後晉三大夫以邑叛(2),薛弒其君(3),楚滅頓、胡(4),越敗吳(5),衛逐世子(6)。劉歆以為十二月二日楚、鄭分(7)。
  (1)(定公)十二年:前498年。楊伯峻引王韜《春秋日食辨正》云:「是年正月二十七日丁酉冬至,中間有閏,推得十月丙寅朔日食。《經》書十一月,蓋失一閏也。」王夫之《稗疏》說同。(2)晉三大夫以邑叛:魯定公十三年,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叛,荀寅、土吉射入朝歌以叛。(3)魯定公十三年,薛殺其君比。薛:春秋時小國名。在今山東微山縣東北。(4)楚滅頓、胡:魯定公十四年,楚公子結率師滅頓。十五年,楚人滅胡。頓:春秋時小國名,在今河南項城縣西之南頓故城。胡:春秋時小國名。在今安徽旱陽縣。(5)越敗吳:魯定公十四年五月,於越敗吳於欈李。(6)魯定公十四年,衛太子聵出奔宋。(7)十二月:當作「十月」。錢大昕曰:「當作『十月』,『二』字衍。十月朔為楚鄭分,十二月則為宋燕分矣。」王引之曰:「周之十月,今八月。八月二日,日躔去軫而入角。軫,楚也;角,鄭也,故曰楚鄭分。桓公十七年十月朔,日有食之,劉歆以為楚鄭分,是其證也。若作十二月,則為今之十月。十月之朔,日躔去心而入尾,當雲宋燕分,不當雲楚鄭分矣。」
  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宿在柳(2),周室大壞,夷狄主諸夏之象也。明年,中國諸侯果纍纍從楚而圍蔡(3),蔡恐,遷於州來(4)。晉人執戎蠻子歸於楚(5),京師楚也(6)。劉向以為盜殺蔡侯(7),齊陳乞弒其君而立陽生(8),孔子終不用。劉歆以為六月晉、趙分。
  (1)(定公)十五年:前495年。(2)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三宿。(3)諸侯果纍纍從楚而圍蔡:魯哀公元年,楚子、陳侯、許男圍蔡。纍纍:不絕之貌。(4)蔡恐,遷於州來:魯哀公二年,蔡遷於州來。洲來:楚邑,今安徽鳳台。(5)晉人執戎蠻子歸於楚:魯哀公四年,晉人執戎蠻子赤歸於楚。楚:邑名。(6)京師楚也:有二說。一說以楚為京師(師古說)。一說歸於京師,「非真京師楚」(沈欽韓說)。(7)盜殺蔡侯:魯哀公四年,蔡公孫翩殺蔡侯申。翩非大夫,故賤稱其盜。(8)陳乞弒其君而立陽生:魯哀公六年,齊陳乞弒其君荼。荼,景公之子。陽生,荼之兄。
  哀公十四年「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1)」。在獲麟後(2)。劉歆以為三月二日齊、衛分。
  (1)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2)獲麟: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
  凡春秋十二公(1),二百四十二年(2),日食三十六。《榖梁》以為朔二十六,晦七,夜二,二日一。《公羊》以為朔二十七,二日七,晦二。《左氏》以為朔十六,二日十八,晦一(3),不書日者二。
  (1)十二公: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2)二百四十二年:自前722年至前468年。(3)自「日食三十六」至「晦一」:錢大昕曰:「案劉歆所說,隱三年,莊二十五年,二十六年,文十五年,宣八年,十年,成十六年,襄十四年,十五年,二十三年,昭七年,十七年,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一年,定五年,十二年,哀十四年,皆食在二日,正合『十八』之數;至莊十八年,宣十七年,兩食皆在晦,此云『晦一』,當是誤『二』為『一』也。《經》書日食三十有六,並十四年一食數之,實三十有七,除去食晦與二日者,則十有七,此云『十六』,亦恐誤。」
  高帝三年十月甲戌晦(1),日有食之,在斗二十度(2),燕地也。後二年,燕王臧荼反(3),誅,立盧綰為燕王(4),後又反,敗。
  (1)高帝三年:前204年。十月甲戌:十月三十日。(2)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一宿。(3)臧荼反:事在高帝三年。(4)盧綰:本書卷三十四有其傳。
  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在虛三度(1),齊地也。後二年,齊王韓信徙為楚王(2),明年廢為列侯(3),後又反,誅。
  (1)虛:星宿名。二十八宿名。北方七宿之第四宿。(2)韓信:淮陰人,封為淮陰侯。本書卷三十四有其傳。(3)廢為列侯:韓信貶為淮陰侯,事在高帝六年。
  九年六月乙未晦(1),日有食之,即,在張十三度(2)。
  (1)(高帝)九年:前198年。(2)張: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五宿。
  惠帝七年正月辛丑朔(1),日有食之,在危十三度(2)。谷永以為歲首正月朔日,是為三朝(3),尊者惡之。
  (1)惠帝七年:前188年。(2)危: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五宿。(3)歲首正月朔日:漢初(太初以前),以十月建亥為歲首,正月非歲首。
  五月丁卯(1),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幾盡(2),在七星初(3)。劉向以 為五月微陰始起而犯至陽,其占重。至其八月,宮車晏駕(4),有呂氏詐置嗣君之害。京房《易傳》曰:「凡日食不以晦朔者,名曰薄。人君誅將不以理,或賊臣將暴起,日月雖不同宿,陰氣盛,薄日光也。」
  (1)惠帝七年五月丁卯:五月二十九日。(2)幾盡:將近全食。(3)七星: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四宿,即「星」。(4)宮車晏駕:謂帝死。
  高後二年六月丙戌晦(1),日有食之。
  (1)高後二年:前186年。
  七年正月己丑晦(1),日有食之,既,在營室九度(2),為宮室中。時高後惡之,曰:「此為我也!」明年應(3)。
  (1)(高後)七年:前181年。(2)營室:即「室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六宿。(3)應:謂高後崩應了無意。
  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晦(1),日有食之,在婺女一度(2)。
  (1)文帝二年:前178年。(2)婺女:即「女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三宿。
  三年十月丁酉晦(1),日有食之,在斗二十二度(2)。
  (1)(文帝)三年:前177年。(2)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一宿。
  十一月丁卯晦,日有食之,在虛八度(1)。
  (1)虛: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四宿。
  後四年四月丙辰晦(1),日有食之,在東井十三度(2)。
  (1)(文帝)後四年:前160年。丙辰:《文紀》作「丙寅」,誤。(2)東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宿之第一宿。
  七年正月辛未朔(1),日有食之。
  (1)(文帝)後七年:前157年。
  景帝三年二月壬午晦(1),日有食之,在胃二度(2)。
  (1)景帝三年:前154年。壬午:《景紀》作「壬子」,誤。(2)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三宿。齊召南曰:「《紀》於四年十月戊戌晦書食,《志》不書。」
   七年十一月庚寅晦(1),日有食之,在虛九度。
  (1)(景帝)七年:前150年。
  中元年十二月甲寅晦(1),日有食之(2)。
  (1)(景帝)中元年:前149年。(2)日有食之:《景紀》未書。
  中二年九月甲戌晦(1),日有食之。
  (1)(景帝)中二年:前148年。
  三年九月戊戌晦(1),日有食之,幾盡,在尾九度(2)。
  (1)(景帝)中三年:前147年。(2)尾: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六宿。齊召南曰:「《紀》於中四年十月戊午書食,《志》不書。」
  六年七月辛亥晦(1),日有食之,在軫七度(2)。
  (1)(景帝)中六年:前144年。(2)軫: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末宿。
  後元年七月乙巳(1),先晦一日(2),日有食之,在翼十七度(3)。
  (1)(景帝)後元年:前143年。七月乙巳:七月二十九日。(2)先晦一日:是年七月晦日為丙午(三十日)。即乙巳(二十九日)。《景紀》但言「晦」,不言「先晦一日」。(3)翼: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六宿。王先謙曰:《史記·景帝紀》後三年,日月皆蝕,赤五日。十二月,日如紫。本書《景紀》及《志》皆不載。
  武帝建元二年二月丙戌朔(1),日有食之,在奎十四度(2)。劉向以為奎為卑賤婦人,後有衛皇后自至微興(3),卒有不終之害(4)。
  (1)建元二年:前139年。(2)奎: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一宿。(3)衛皇后:衛子夫。《外戚傳》有傳。至微:極為微賤。(4)不終:自殺而不終其位。
  三年九月丙子晦(1),日有食之,在尾二度(2)。
  (1)(建元)三年:前138年。(2)尾: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六宿。
  五年正月己巳朔(1),日有食之(2)。
  (1)(建元)五年:前136年。(2)日有食之:《武紀》不書。
  元光元年二月丙辰晦(1),日有食之(2)。
  (1)元光元年:前134年。 (2)日有食之:《武紀》不書。
  七月癸未(1),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八度(2)。劉向以為前年高園便殿災(3),與春秋御廩災後日食於翼、軫同。其占(4),內有女變,外為諸侯。其後陳皇后廢(5),江都、淮南、衡山王謀反(6),誅。日中時食從東北,過半,晡時復(7)。
  (1)(元光元年)七月癸未:七月二十九日。(2)翼: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六宿。(3)高園:漢高帝陵園。(4)占:預測吉凶。(5)陳皇后:武帝皇后。《外戚傳》有傳。(6)事詳《景十三王傳·江都王傳》、《淮南衡山王傳》。(7)晡(bū)時:下午三時至五時。
  元朔二年二月乙巳晦(1),日有食之,在胃三度(2)。
  (1)元朔二年:前127年。二月乙巳晦:《武紀》作「三月乙亥晦」。(2)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三宿。
  六年十一月癸丑晦(1),日有食之(2)。
  (1)(元朔)六年:前123年。(2)日有食之:《武紀》不書。
  元狩元年五月乙巳晦(1),日有食之,在柳六度(2)。京房《易傳》推以為是時日食從旁右,法曰君失臣。明年丞相公孫弘薨(3)。日食從旁左者,亦君失臣;從上者,臣失君;從下者,君失民。
  (1)元狩元年:前122年。 (2)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三宿。(3)公孫弘:本書卷五十八有其傳。
  元鼎五年四月丁丑晦(1),日有食之,在東井二十三度。
  (1)元鼎五年:前112年。
  元封四年六月己酉朔(1),日有食之(2)。
  (1)元封四年:前107年。 (2)日有食之:《武紀》不書。
  太始元年正月乙巳晦(1),日有食之(2)。
  (1)太始元年:前96年。(2)日有食之:《武紀》不書。
  四年十月甲寅晦(1),日有食之,在斗十九度(2)。
  (1)(太始)四年:前93年。(2)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一宿。
  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1),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亢二度(2)。晡時食從西北,日下晡時復(3)。
  (1)征和四年:前89年。(2)亢: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二宿。(3)日下晡時:黃昏之後。
  昭帝始元三年十一月壬辰朔(1),日有食之,在斗九度,燕地也。後四年,燕刺王謀反(2),誅。
  (1)始元三年:前84年。(2)燕刺王:燕王劉旦。《武五子傳》有其傳。
  元鳳元年七月己亥晦(1),日有食之,幾盡,在張十二度(2)。劉向以為己亥而既,其占重(3)。後六年,宮車晏駕(4),卒以亡(無)嗣。
  (1)元鳳元年:前80年。己亥:《昭紀》作「乙亥」,誤。(2)張: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五宿。(3)占重:謂預測後果極為嚴重。孟康曰:「巳,土;亥,水也。純陰,故食為最重。」孟氏只言日食最重,尚未說及占重。(4)宮車晏駕:謂昭帝崩。
  宣帝地節元年十二月癸亥晦(1),日有食之,在營室十五度(2)。
  (1)地節元年:前69年。(2)營室:即「室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六宿。
  五鳳元年十二月乙酉朔(1),日有食之,在婺女十度(2)。
  (1)五鳳元年:前57年。(2)婺女:即「女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三宿。
  四年四月辛丑朔(1),日有食之,在畢十九度(2)。是為正月朔,慝未作,《左氏》以為重異。
  (1)(五鳳)四年:前54年。朔:《宣紀》作「晦」。(2)畢: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五宿。
  元帝永光二年三月壬戌朔(1),日有食之,在婁八度(2)。
  (1)永光二年:前42年。(2)婁: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二宿。
  四年六月戊寅晦(1),日有食之,在張七度(2)。
  (1)(永光)四年:前40年。(2)張: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五宿。
  建昭五年六月壬申晦(1),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因入。
  (1)建昭五年:前34年。
  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1),日有食之,其夜未央殿中地震(2)。谷永對曰:「日食婺女九度,佔在皇后。地震蕭牆之內(3),咎在貴妾。二者俱發,明同事異人,共掩制陽,將害維嗣也。亶(但)日食,則妾不見(現);亶(但)地震,則後不見(現)。異日而發,則似殊事;亡(無)故動變,則恐不知。是月後妾當有失節之郵(尤)(4),故天因此兩見(現)其變。若曰,違失婦道,隔遠眾妾,妨絕繼嗣者,此二人也(5)。」杜欽對亦曰:「日以戊申食,時加未。戊未,土也,中宮之部。其夜殿中地震,此必適(嫡)妾將有爭寵相害而為患者。人事失於下,變象見(現)於上。能應之以德,則咎異消;忽而不戒(6),則禍敗至。應之,非誠不立,非信不行。」
  (1)建始三年:前30年。(2)未央殿:未央宮大殿。(3)蕭牆:門屏,古代宮室用以分隔內外的當門小牆。(4)郵:同「尤」,過也。(5)此二人:指許皇后、班婕好。參考《谷永傳》、《外戚傳》。(6)忽:疏忽;不重視。
  河平元年四月己亥晦(1),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東井六度。劉向對曰:「四月交於五月,月同孝惠(2),日同孝昭。東井,京師地,且既,其占恐害繼嗣。」日蚤(早)食時,從西南起。
  (1)河平元年:前28年。(2)月同孝惠:何焯曰:「孝惠時以十月為歲首,今食於夏正之月,雖變之大者,月固不同也。」何說是。
  三年八月乙卯晦(1),日有食之,在房(2)。
  (1)(河平)三年:前26年。(2)房: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四宿。
  四年三月癸丑朔(1),日有食之,在昴(2)。
  (1)(河平)四年:前25年。(2)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四宿。
  陽朔元年二月丁未晦(1),日有食之,在胃(2)。
  (1)陽朔元年:前24年。(2)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三宿。
  永始元年九月丁巳晦(1),日有食之(2)。谷永以京房《易占》對曰:「元年九月日蝕,酒亡(無)節之所致也(3)。獨使京師知之,四國不見(現)者,若曰,湛(沈)湎於酒,君臣不別,禍在內也。」
  (1)永始元年:前16年。(2)日有食之:《成紀》不書。(3)酒無節之所致:《補注》引葉德輝曰:《開元占經》九引京房《易傳》曰:『人群荒酒無節,則日蝕,乍青,乍黑,乍赤。』」
  永始二年二月乙酉晦(1),日有食之。谷永以京房《易占》對曰:「今年二月日食,賦斂不得度,民愁怨之所致也。所以使四方皆見(現),京師陰蔽者,若曰,人君好治宮室,大營墳墓,賦斂茲(滋)重(2),而百姓屈竭(3),禍在外也。」
  (1)永始二年:前15年。(2)茲:通「滋」。更加。(3)屈竭:竭盡。
  三年正月己卯晦(1),日有食之。
  (1)(永始)三年:前14年。
  四年七月辛未晦(1),日有食之。
  (1)(永始)四年:前13年。
  元延元年正月己亥朔(1),日有食之。
  (1)元延元年:前12年。
  哀帝元壽元年正月辛丑朔(1),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營室十度,與惠帝七年同月日。
  (1)元壽元年:前2年。
  二年三月壬辰晦(1),日有食之。
  (1)(元壽)二年:前1年。三月:《哀紀》作「夏四月」。
  平帝元始元年五月丁巳朔(1),日有食之,在東井。
  (1)元始元年:即公元1年。
  二年九月戊申晦(1),日有食之,既。
  (1)(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
  凡漢著紀十二世(1),二百一十二年(2),日食五十三,朔十四,晦三十六,先晦一日三。
  (1)漢十二世:高帝、惠帝、呂後、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2)二百一十二年:自前206年至公元6年。
  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戊午(1),晨漏未盡三刻(2),有兩月重見(現)。京房《易傳》曰:「『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3)。』言君弱而婦強,為陰所乘,則月並出。晦而月見(現)西方謂之脁(4),朔而月見(現)東方謂之仄(側)慝(匿)(5),仄(側)慝(匿)則侯王其肅,脁則侯王其舒。」劉向以為脁者疾也。君舒緩則臣驕慢,故日行遲而月行疾也。仄(側)慝(匿)者不進之意,君肅急則臣恐懼,故日行疾而月行遲,不敢迫近君也。不舒不急,以正失之者,食朔日。劉歆以為舒者侯王展意顓(專)事,臣下促急,故月行疾也。肅者王侯縮朒不任事(6),臣下弛縱(7),故月行遲也。當春秋時,侯王率多縮朒不任事,故食二日仄(側)慝(匿)者十八,食晦日脁者一,此其效也。考之漢家,食晦脁者三十六,終亡(無)二日仄(側)慝(匿)者,歆說信矣。此皆謂日月亂行者也。
  (1)建始元年:前32年。八月戊午:八月二十七日。(2)晨漏未盡三刻:古時以漏壺為計時器。因壺部件上刻符號表時間,晝夜百刻。晨漏未盡三刻,乃大清早。(3)《易傳》曰等句:引文為《易·小畜》上九爻辭。貞:占卜。厲:禍患。幾:疑惜為「既」。月既望:月望之後。征:征伐。(4)脁(tiǎo):夏歷月底月現地西方。(5)側匿:夏歷每月初一早晨,月現於東方。參考「朒」。孟康曰:「脁者,月行疾在日前,故早見。側匿者,(月)行遲在日後,當沒而更見。」(6)朒(nu):行動遲緩貌。引申為退怯貌。(7)弛縱:放縱。
  元帝永光元年四月(1),日色青白,亡(無)景(影)(2),正中時有景(影)亡(無)光(3)。是夏寒,至九月,日乃有光(4)。京房《易傳》曰:「美不上人,茲謂上弱,厥異日白,七日不溫。順亡(無)所制茲謂弱(5),日白六十日,物亡(無)霜而死。天子親伐,茲謂不知,日白,體動而寒。弱而有任,茲謂不亡,日白不溫,明不動。辟愆公行(6),茲謂不伸,厥異日黑,大風起,天無雲,日光暗。不難上政,茲謂見過,日黑居仄(側),大如彈丸(7)。」
  (1)永光元年:前43年。(2)無影:日下無影。(3)無光:無光曜。(4)是夏寒等句:《元紀》不載。亦見《劉向傳》。(5)順無所制:君順從於臣下,無所能制。(6)辟愆公行:君有過失而公行之。辟(bi):君。愆(qiān):罪過;過失。(7)日黑居側,大如彈丸:這是關於太陽黑子的記載。比其稍早的帛書天象圖(馬王堆漢墓出土)中紅太陽裡站著一隻烏黑的鳥,乃關於太陽黑子形象化的記載。
  成帝河平元年正月壬寅朔(1),日月俱在營室,時日出赤。二月癸未(2),日朝赤,且入又赤,夜月赤。甲申(3),日出赤如血,亡(無)光,漏上四刻半,乃頗有光,燭地赤黃(4),食後乃復。京房《易傳》曰:「辟不聞道茲謂亡,厥異日赤。」三月乙未(5),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6)。京房《易傳》曰:「祭天不順茲謂逆,厥異日赤,其中黑。聞善不予,茲謂失知,厥異日黃。」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故聖王在上,總命群賢,以亮天功(7),則日之光明,五色備具,燭耀亡(無)主(8);有主則為異,應行而變也。色不虛改,形不虛毀,觀日之五變,足以監(鑒)矣。故曰「縣(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之謂也(9)。
  (1)河平元年:前28年。(2)二月癸未:二月十三日。(3)甲申:(二月)十四日。(4)燭:照也。(5)三月乙未:三月辛丑朔,無乙未。(6)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這也是關於太陽黑子的記載。(7)亮天功:順天道之意。(8)燭耀:照耀。(9)以上言日月亂行,日光有異附見。
  嚴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現),夜中星隕如雨(1)」。董仲舒、劉向以為常星二十八宿者,人君之象也;眾星,萬民之類也。列宿不見(現),像諸侯微也;眾星隕墜,民失其所也。夜中者,為中國也(2)。不及地而復,像齊桓起而救存之地(3)。鄉(向)亡(無)桓公,星遂至地,中國其良絕矣(4)。劉向以為夜中者,言不得終性命,中道敗也。或曰象其叛也,言當中道叛其上也。天垂象以視(示)下,將欲人君防惡遠非(5),慎卑省微(6),以自全安也。如人君有賢明之材,畏天威命,若高宗謀祖己(7),成王泣《金縢》(8),改過修正,立信布德,存亡繼絕,修廢舉逸(9),下學而上達(10),裁什一之稅(11),復三日之役(12),節用儉服,以惠百姓,則諸侯懷德,士民歸仁,災消而福興矣。遂莫肯改寤(悟),法則古人(13),而各行其私意,終於君臣乖離,上下交怨。自是之後,齊、宋之君弒(14),譚、遂、邢、衛之國滅(15),宿遷於宋(16),蔡獲於楚(17),晉相弒殺,五世乃定(18),此其效也。《左氏傳》曰:「恆星不見,夜明也;「星隕如雨,與雨偕也。」劉歆以為晝象中國,夜象夷狄。夜明,故常見(現)之星皆不見(現),像中國微也。星隕如雨」,如,而也,星隕而且雨,故曰「與雨偕也」,明雨與星隕,兩變相成也。《洪範》曰:「庶民惟星。」《易》曰:「雷雨作,解(19)。」是歲歲在玄枵(20),齊分野也。夜中而星隕,像庶民中離上也。雨以解過施,復從上下,像齊桓行伯(霸),復興周室也。週四月,夏二月也(21),日在降婁(22),魯分野也。先是,衛侯朔奔齊,衛公子黔牟立,齊帥(率)諸侯伐之,天子使使救衛。魯公子溺專政,會齊以犯王命(23),嚴弗能止(24),卒從而伐衛,逐天王所立(25)。不義至甚,而自以為功,民去其上,政繇(由)下作,尤著,故星隕於魯,天事常象也。
  (1)莊公七年:前687年。四月辛卯:四月五日。恆星:常見之星。(2)中國:指中原地區的國家。(3)齊桓: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4)良:猶:「信」。(5)遠:離也。(6)省:察也。(7)高宗:謂殷王武丁。祖巳:武丁之臣。師古曰:「殷之武有雊雉之異,而祖己訓諸工,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訓》。」(8)成王:周成王。《金縢》:《尚書》篇名。師古曰:「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之書為王請命,王翌日乃瘳。後武王崩,成王即位,管、蔡流言,而周公居東。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王啟金縢,乃得周代武王之說,(成)王執書以位,遣使者逆(周)公。(成)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9)逸:逸民。(10)下學:謂博謀於群下。上達:謂通於天道而畏威。(師古說)。(11)裁:決定。什一之稅:十分稅其一。(12)復三日之役:一年只要老百姓服役三天。(14)法則:傚法;學習。(15)齊、宋之君弒:魯莊公八年,齊無知弒君諸兒,十二年宋萬弒其君捷。(16)譚、遂、邢:皆春秋時小國名。譚,在今山東章丘縣西。遂,在今山東泰安市西南。邢,初在今河北邢台市,後移至今山東聊城西南。衛:春秋時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魯莊公十年齊侯滅譚,十三年齊人滅遂,魯閔公二年狄人入衛,魯僖公二十五年衛侯鍛滅邢。(17)宿遷於宋:魯莊公十年宋人遷宿而取其地。宿:春秋時小國名。在今山東東平縣東南。(18)蔡獲於楚:魯莊公十年楚敗蔡師於莘,以蔡侯獻舞歸。(19)晉相弒殺,五世乃定:晉國相繼弒殺奚齊、卓子、懷公。自晉獻公至文公返國,凡易五君乃定。(19)《易》曰等句:引文為《易傳·解卦》象辭。解之上卦為震,下卦為坎。震為雷,坎為雨。(20)歲:歲星(木星)。玄枵: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子,與二十八宿相配為女宿、虛宿至危宿。(21)週四月,夏二月:周歷的四月,是夏歷的二月。(22)降婁: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戌,與二十八宿相配為奎宿和婁宿。(23)會師以犯王命:魯莊公三年,公子溺(魯大夫)會齊師伐衛,天子救衛,而溺伐之,故云「犯王命」。(20)嚴:魯莊公。弗能止:不能阻止。(21)逐天王所立:放逐衛公子黔牟。
  成帝永始二年二月癸未(1),夜過中,星隕如雨,長一二丈,繹繹未至地滅(2),至雞鳴止。谷永對曰:「日月星辰燭臨下土,其有食隕之異,則遐邇幽隱靡不鹹睹(3)。星辰附離於天(4),猶庶民附離王者也。王者失道,綱紀廢頓,下將叛去,故星叛天而隕,以見(現)其象。《春秋》記異,星隕最大,自魯嚴以來(5),至今再見(現)。臣聞三代所以喪亡者,皆繇(由)婦人群小。湛(沈)湎於酒。《書》云:『乃用其婦人之言,四方之逋逃多罪,是信是使(6)。』《詩》曰:『赫赫宗周、褒姒滅之(7)。』『顛覆厥德,荒沈於酒(8)。』及秦所以二世而亡者,養生大(太)奢,奉終大(太)厚。方今國家兼而有之,社稷宗廟之大憂也。」京房《易傳》曰:「君不任賢,厥妖天雨星。」
  (1)永始二年:前15年。二月癸未:二月二十八日。(2)繹繹:光采貌。(3)遐爾:遠近。(4)附離:依附。即」附麗」。(5)魯嚴:魯莊公(6)《書》雲等句:引文見《尚書·周書·牧誓》。此言殷紂王惑於妲己,信用逃亡罪人。(7)《詩》曰等句:引詩見《詩經·小雅·正月》。宗周:周人稱鎬宗為宗周,也稱西宗為宗周。褒姒:周幽王的寵妃。滅(xue, 又讀mie):本義為滅火,引申為滅亡。(8)「顛覆厥德」二句:見《詩經·大雅·抑》。荒:謂荒廢政事。沈於酒:耽酒;沈湎於酒。
  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1)」。董仲舒以為孛者惡氣之所生也。謂之孛者,言其孛孛有所妨蔽(2),暗亂不明之貌也。北斗,大國象。後齊、宋、魯、莒、晉皆弒君(3)。劉向以為君臣亂於朝,政令虧於外,則上濁三光之精(4),五星贏縮(5),變色逆行,甚則為孛。北斗,人君象;孛星,亂臣類,篡殺之表也。《星傳》曰「魁者,貴人之牢(6)」。又曰「孛星見北斗中,大臣諸侯有受誅者」。一曰魁為齊、晉。夫彗星較(皎)然在北斗中(7),大之視(示)人顯矣,史之有占明矣,時君終不改寤(悟)。是後,宋、魯、莒、晉、鄭、陳六國鹹弒其君(8),齊再弒焉(9)。中國既亂,夷狄並侵,兵革從(縱)橫,楚乘威席勝(10),深入諸夏(11),六侵伐(12),一滅國(13),觀兵周室。晉外滅二國(14),內敗王師(15),又連三國之兵大敗齊師於鞍(16),追亡逐北(17),東臨海水,威陵(凌)京師(18),武折大齊(19)。皆孛星炎(焰)之所及,流至二十八年(20)。《星傳》又曰:「彗星入北斗,有大戰。其流入北斗中,得名人(21);不入,失名人。」宋華元(22),賢名大夫,大棘之戰,華元獲於鄭(23),傳舉其效雲。《左氏傳》曰有星孛北斗,周史服曰(24):「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死亂(25)。」劉歆以為北斗有環域,四星入其中也。鬥,天之三辰,綱紀星也。宋、齊、晉,天子方伯,中國綱紀。彗所以除舊布新也。斗七星,故曰不出七年。至十六年,宋人弒昭公(26);十八年,齊人弒懿公(27);宣公二年(28),晉趙穿弒靈公。
  (1)文公十四年:前613年。「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引自《春秋》。這是世界上哈雷彗星的最早記載。哈雷彗星平均週期約76.2年。自秦始皇七年至清末宣統,有連續不斷的記載,共32次回歸的文字記錄。孛:星芒四出掃射的現象,因即以為彗星的別稱。」(2)孛孛:光芒四射貌。(3)齊、宋、魯、莒、晉皆弒君:魯大公十四年齊公子商人弒其君捨,十六年宋人弒其君杵臼,十八年襄仲殺惡及視,莒弒其君庶其,魯宣公二年晉趙穿攻靈公於桃園。(4)三光:日、月、星。(5)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6)魁者,貴人之牢:王先謙曰:「天理四星在斗魁中,為貴人之牢,詳《天文志》。」(7)較:通「皎」。明顯。(8)宋、魯、莒、晉弒君事:已解於上。魯宣公四年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十年陳夏徵舒弒其君平國。(9)齊再弒:謂齊公子商人弒其君捨,閻職等又殺商人。(10)乘威席勝:乘著與憑借戰勝的威勢。(11)諸夏:指中原地區。(12)六侵伐:謂魯宣公十二年春楚子圍鄭,夏戰勝晉師於邲,十三年楚子伐宋,十四年楚子圍宋,魯成公二年楚師侵衛,遂侵魯師於蜀,六年楚公子嬰齊率師伐鄭。(13)一滅國:謂魯宣公十二年楚子滅蕭。(14)晉外滅二國:謂魯宣公十五年晉滅赤狄潞氏,十六年滅赤狄甲氏。(15)內敗王師:謂魯成公元年晉敗王師於貿戎。(16)連三國之兵大敗齊師於鞍:魯成公二年,晉郤克會魯季孫行父、衛孫良夫、曹公子首及齊侯戰於鞍,齊師敗績。鞍:齊地。在今山東濟南市西北。(17)追亡逐北:追擊敗逃之敵。(18)威凌:威脅,侵侮。(19)武折:打敗。(20)二十八年:自魯文公十四年星孛,至成公六年楚公子嬰齊率師伐鄭(前613 前585)。(21)得名人:謂得名臣。(22)華元:宋大夫。(23)華元獲於鄭:魯宣公二年,宋華元率師及鄭公子歸生戰於大棘,宋師敗績,華元被鄭所獲。大棘:宋地。在今河南睢縣南。(24)史服:周太史叔服。(25)「不出七年」云云:據《左傳》杜注,後三年宋弒昭公,五年齊弒懿公,七年晉弒靈公。(26)昭公:即杵臼。(27)懿公:即商人。(28)宣公二年:前607年。
  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於大辰(1)」。董仲舒以為大辰心也,心為明堂,天子之象。後王室大亂,三王分爭,此其效也。劉向以為《星傳》曰「心,大星,天王也。其前星,太子;後星,庶子也。尾為君臣乖離(2)。」孛星加心,像天子適(嫡)庶將分爭也。其在諸侯,角、亢、氐(3),陳、鄭也;房、心(4),宋也。後五年,周景王崩(5),王室亂,大夫劉子、單子立王猛,尹氏、召伯、毛伯立子鼌,子鼌楚出也(6)。時楚強,宋、衛、陳、鄭皆南附楚。王猛既卒,敬王即位,子鼌入王城,天王居狄泉,莫之敢納。五年,楚平王居卒(7),子鼌奔楚,王室乃定。後楚帥(率)六國伐吳,吳敗之於雞父,殺獲其君臣(8)。蔡怨楚而滅沈,楚怒,圍蔡。吳人救之。遂為柏舉之戰,敗楚師,屠郢都,妻昭王母,鞭平王墓(9)。此皆孛彗流炎(焰)所及之效也。《左氏傳》曰:「有星孛於大辰,西及漢(10)。申曰(11):『彗,所以除舊布新也(12),天事恆象(13)。今除於火(14),火出必布焉(15)。諸侯其有火災乎?』梓慎曰:『往年吾見,是其征也(16)。火出而見(17),今茲火出而章(18),必火入而伏(19),其居火也久矣(20),其與不然乎(21)?火出,於夏為三月(22),於商為四月,於周為五月。夏數得天(23),若火作,其四國當之,在宋、衛、陳、鄭乎?宋,大辰之虛(墟)(24);陳,太吳之虛(墟)(25);鄭,祝融之虛(墟)(26):皆火房也(27)。星孛及漢;漢,水祥也(28)。衛、顓頊之虛(墟),其星為大水(29)。水,火之牡也(30)。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31)?水火所以合也(32)。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不過見之月(33)。』」明年「夏五月(34),火始昏見,丙子風(35)。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36)。七日其火作乎(37)?』戊寅風甚(38),壬午太甚(39),宋、衛、陳、鄭皆火。」劉歆以為大辰,房、心、尾也(40),八月心星在西方,孛從其西過心東及漢也。宋,大辰虛(墟),謂宋先祖掌祀大辰星也。陳,太吳虛(墟),伏羲木德,火所生也。鄭,祝融虛(墟),高辛氏火正也。故皆為火所捨。衛,顓頊虛(墟),星為大水,營室也。天星既然,又四國失政相似,及為王室亂皆同。
  (1)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大辰:即心宿二,又名大火。(2)尾: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六宿。(3)角、亢、氏:皆星宿名。依次為東方七宿之第一、二、三宿。(4)房、心:皆星宿名。為東方七宿之第四、五宿。(5)周景王崩:崩於前520年。(6)出:姊妹之子曰出。(7)楚平王居卒:卒於前516年。(8)楚率六國伐吳等句:魯昭公二十三年,楚人率領頓、胡、沈、蔡、陳、許之師,與吳師戰於雞父,楚敗,鬍子髡、沈子逞滅,陳大夫夏齧被獲。雞父:楚地。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南。(9)柏舉之戰等句:魯定公四年四月,蔡公孫勝率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沈乃楚之與國,故是秋,楚為沈而圍蔡。冬,吳興師救之,與楚戰於柏舉,楚敗。吳師入郢(楚都),君捨乎君室,大夫室乎大夫室,妻楚王之母,撻平王之墓。柏舉:邑名。在今湖北麻城東北,(10)星孛……及漢:彗星長尾西及於銀河。漢:銀河。(11)申:《左傳》作「申須」。魯大夫。(12)彗(星):俗稱掃帚星。掃帚去塵,故云「除舊布新」。(13)恆:常。古代迷信,有事善象吉、事惡象凶之說。(14)今除於火:言今大火之星將不現。(15)火出必布:言大火之星再現,必定布散為災。(16)往年吾見,是其征也:言去年我見彗星,徵兆已見。(17)見:謂見彗星。(18)今茲火出而章:今年大火星出現而彗星更明亮。(19)伏:謂火災亦無。 (20)其居火也久:彗星與大火星相居已久(二年已二次)。(21)其:作「豈」用。與:句中助詞,無義。(22)火出,於夏為三月:火星出現,於夏正為三月。(23)夏數得天:意謂夏正與自然氣象相適應。夏正大體上立春在正月。(24)虛:通「墟」。分野。(25)陳,太昊之墟:傳說太吳氏居陳。太昊:《左傳》作「大皞」。(26)鄭,祝融之墟:《左傳》杜註:「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鄭。」(27)房:捨也。(28)漢:本為水名。(29)其星為大水:《左傳》杜註:「衛星營室。營室,水也。(30)水,火之牡:言水、火相配,水為雄,火為雌。牡,雄也。張晏曰:「丙與午,南方火也,子及壬,北方水也,又其配合。(31)若:或也。作:謂發火災。(32)水火所以合:《左傳》杜註:「丙、午,火;壬、子,水。水火合而相薄,水少而火多,故水不勝火。(33)見之月:《左傳》杜註:「火見,周之五月。」(34)明年:謂魯昭公十八年。(35)丙子:(五月)七日。(36)融風,火之始:張晏曰:「融風,立春木風也,火之母也,火所始生也。」(37)七日其火作乎:張晏曰:「自丙子至壬午凡七日,既其配合之日,又火以七為紀。」(38)戊寅:九日。(39)壬午:十三日。太甚:更甚。(40)房、心、尾:皆星宿名。東方七宿之第四、五、六宿。
  哀公十三年「冬十一月,有星孛於東方(1)。」董仲舒、劉向以為不言宿名者,不加宿也(2)。以辰乘日而出,亂氣蔽君明也。明年,《春秋》事終(3)。一曰,周之十一月,夏九月,日在氏(4)。出東方者,軫、角、亢也(5)。軫、楚(6);角、亢,陳、鄭也(7)。或曰角、亢大國象,為齊、晉也。其後楚滅陳(8),田氏篡齊(9),六卿分晉(10),此其效也。劉歆以為孛,東方大辰也,不言大辰,旦而見(現)與日爭光、星入而彗猶見(現)。是歲再失閏,十一月實八月也。日在鶉火(11),周分野也。十四年冬,「有星孛」,在獲鱗後(12)。劉歆以為不言所在,官失之也。
  (1)哀公十三年:前482年。(2)不言宿者,不加宿:只言有星孛於「東方」,未言何宿,故此云「不加宿」。(3)《春秋》事終:《春秋》絕筆於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4)氐: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四宿。(5)軫、角、亢:皆星宿名。軫,南方七宿之未宿。角、亢:東方七宿之第一、二宿。(6)軫,楚:謂軫乃楚國之分野。(7)角、亢,陳、鄭也:角、亢,乃陳、鄭之分野。(8)楚滅陳:魯襄公十七年,楚公孫朝率師滅陳。 (9)田氏篡齊:齊康公十九年(前386),田和執政。前379年,齊康公卒,田氏並齊。(10)六卿:范氏、中行氏、智氏、韓、魏、趙。六卿掌權而晉衰,後范氏、中行氏、智氏滅,韓、魏、趙兼併其土地人眾,至晉靜公時三家分晉。(11)鶉火: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午,與二十八宿相配為柳宿、星宿和張宿。(12)有星孛,在獲麟後:《春秋》載:「(魯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冬)有星孛」。
  高帝三年七月(1),有星孛於大角(2),旬餘乃入(3)。劉向以為是時項羽為楚王,伯(霸)諸侯,而漢已定三秦(4),與羽相距(拒)滎陽(5),天下歸心於漢,楚將滅,故彗除王位也。一曰,項羽坑秦卒,燒宮室,弒義帝,亂王位,故彗加之也。
  (1)高帝三年:前204年。 (2)大角:即牧夫座a星。北天第一亮星。古時以大角作為定季節、定方向的恆星。(3)旬:十日。旬餘:十多天。(4)三秦:指關中。(5)滎陽:縣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北。
  文帝后七年九月(1),有星孛於西方,其本直(值)尾、箕(2),末指虛、危(3),長丈餘,及天漢(4),十六日不見。劉向以為尾宋地(5),今楚彭城也。箕為燕,又為吳、越、齊。宿在漢中(6),負海之國水澤地也。是時景帝新立,信用晁錯,將誅正諸侯王,其象先見(現)。後三年,吳、楚、四齊與趙七國舉兵反(7),皆誅滅雲。
  (1)文帝后七年:前157年。 (2)本:本體。直:通「值」。當也。尾、箕:皆星宿名。東方七宿之第六、七宿。(3)未:尾也。虛、危:皆星宿名。北方七宿之第四、五宿。(4)天漢:銀河。(5)尾宋地:謂尾乃故宋之分野。(6)漢:銀河。(7)四齊:膠東:膠西、菑川、濟南四個王國,原由齊王國分出,故雲四齊。
  武帝建元六年六月(1),有星孛於北方(2)。劉向以為明年淮南王安入朝(3),與太尉武安侯田蚡有邪謀(4),而陳皇后驕恣(5),其後陳後廢,而淮南王反,誅。
  (1)建元六年:前135年。 (2)有星孛於北方:《武紀》不載。(3)淮南王安:本書卷四十四有其傳。(4)田蚡:本書卷五十二有其傳。(5)陳皇后:武帝之後。本書《外戚傳》有其傳。
  八月,長星出於東方(1),長終天,三十日去(2)。占曰:「是為蚩尤旗(3),見(現)則王者征伐四方。」其後兵誅四夷,連數十年。
  (1)長星:彗星之屬。參考《文紀》注。(2)去:隱去。(3)蚩尤:傳說是黃帝時的一個部落首領,曾與黃帝戰於涿鹿,被擒殺。
  元狩四年四月(1),長星又出西北,是時伐胡尤甚(2)。
  (1)元狩四年:前119年。 (2)胡:指匈奴。
  元封元年五月(1),有星孛於東井(2),又孛於三台(3)。其後江充作亂(4),京師紛然。此明東井、三台為秦地效也。
  (1)元封元年:前110年。 (2)東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一宿。(3)三台:星官名。或寫作「三能」。屬太微垣,共六星。(4)江充作亂:即巫蠱事件。事見本書《武五子傳·戾太子傳》。
  宣帝地節元年正月(1),有星孛於西方,去太白二丈所(2)。劉向以為太白為大將,彗孛加之,掃滅象也。明年,大將軍霍光薨(3),後二年家夷滅(4)。
  (1)地節元年:前69年。(2)太白:即金星。它為全天最亮的星辰,光色白,故名。(3)霍光:本書有其傳。(4)家:謂霍光之家。
  成帝建始元年正月(1),有星孛於營室,青白色,長六七丈,廣尺餘。劉向、谷永以為營室為後宮懷任(妊)之象(2),彗星加之,將有害懷任(妊)絕繼嗣者。一曰,後宮將受害也。其後許皇后坐祝詛後宮懷任(妊)者廢(3)。趙皇后立妹為昭儀(4),害兩皇子,上遂無嗣。趙後姊妹卒皆伏辜。
  (1)建始元年:前32年。(2)懷妊:懷孕。(3)許皇后:成帝之後。《外戚傳》有其傳。祝詛:訴於鬼神,使降禍於憎惡之人。(4)趙皇后:即趙飛燕。《外戚傳》有其傳。
  元延元年七月辛未(1),有星孛於東井,踐五諸侯(2),出河戍北率行軒轅、太微(3),後日六度有餘,晨出東方。十三日夕見西方,犯次妃、長秋、斗、填(鎮)(4),蜂(鋒)炎(焰)再貫紫宮中(5)。大火當後(6),達天河、除於妃後之域(7),南逝度犯大角、攝提(8),至天市而按節徐行(9),炎(焰)入市(10),中旬而後西去,五十六日與倉(蒼)龍俱伏(11)。谷永對曰:「上古以來,大亂之極,所希有也。察其馳騁驟步,芒炎(焰)或長或短,所歷奸(干)犯,內為後宮女妾之害,外為諸夏叛逆之禍。」劉向亦曰:「三代之亡,攝提易方;秦、項之滅(12),星孛大角。」是歲,趙昭儀害兩皇子。後五年,成帝崩,昭儀自殺。哀帝即位,趙氏皆免官爵,徒遼西(13)。哀帝亡(無)嗣。平帝即位,王莽用事,追廢成帝趙皇后、哀帝傅皇后,皆自殺。外家丁、傅皆免官爵,徒合浦(14),歸故郡。平帝亡(無)嗣,莽遂篡國。
  (1)元延元年:前12年。七月辛未:七月六日。(2)五諸侯:星名。屬井宿,共五星。(3)軒轅:星官名。亦稱「權」。屬星宿,共十七星,其中四星在天貓座內,十三星在獅子座內。太微:即太微垣。星官名。我國古代三垣。位於北斗七星的南方,在紫微垣下的東北角。(4)次妃、長秋:皆星名。在紫宮中。斗:北斗。鎮:鎮星,即土星。(5)蜂:通「鋒」。鋒焰:猶芒焰。紫宮:「紫微垣」之簡稱。星官名。我國古代三垣中的中垣。位於北斗七星東北。共包含37個星座,另有附座2個。眾星分東西兩區,以北極為中樞,成屏藩之形,猶如兩弓相合,環抱成垣。紫微宮為皇宮之意。(6)大火當後:王先謙曰:「噹」字宜衍。(7)除於后妃之域:王先謙曰:「彗有除舊布新之意,在后妃之域,縱橫馳聘,若掃除然。」(8)大角、即「牧夫座a星」、北天第一亮星。攝提:星官名。屬亢宿,共六星。(9)天市:即天市垣。我國古代三垣之下垣。位於房宿和心宿東北,在紫微垣下的東南角。相當於現今的武仙座、巨蛇座和蛇夫座的一部分。分東西兩區,以帝座為中樞,成屏藩之狀,星名都以各地方諸侯命名。(10)市:疑即市樓。星官名。屬天市垣,共六星。(11)蒼龍:亦稱「青龍」。四象之一。由角、亢、氏、房、心、尾、箕七宿組成。古代在春分前後的黃昏觀測天象時,蒼龍七宿正在東方,故亦稱「東方七宿」。(12)秦、項:秦朝、項羽。(13)遼西:郡名。治陽樂(在今遼寧義縣西)。(14)合浦:郡名。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縣東北)。
  釐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是月六退飛過宋都(1)」。董仲舒、劉向以為象宋襄公欲行伯(霸)道將自敗之戒也(2)。石陰類,五陽數,自上而隕,此陰而陽行,欲高反下也。石與金同類,色以白為主,近白祥也。水鳥,六陰數,退飛,欲進反退也。其色青,青祥也,屬於貌之不恭。天戒若曰,德薄國小,勿持炕陽,欲長諸侯(3),與強大爭,必受其害。襄公不寤(悟),明年齊威死(4),伐齊喪(5),執滕子(6),圍曹(7),為盂之會,與楚爭盟,卒為所執。後得反(返)國(8),不悔過自責,復會諸侯伐鄭,與楚戰於泓,軍敗自傷,為諸侯笑(9)。《左氏傳》曰:隕石,星也;退飛,風也。宋襄公以問周內史叔興曰:「是何祥也?吉凶何在?」對曰:「今茲魯多大喪(10),明年齊有亂,君將得諸侯而不終。」退而告人曰:「是陰陽之事,非吉凶之所生也。吉凶繇(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11)。」是歲,魯公子季友、鄫季姬、公孫茲皆卒(12)。明年齊威死(13),適(嫡)庶亂(14)。宋襄公伐齊行伯(霸),卒為楚所敗。劉歆以為是歲歲在壽星(15),其沖降婁(16)。降婁,魯分野也,故為魯多大喪。正月,日在星紀(17),厭在玄枵(18)。玄枵,齊分野也。石,山物;齊,大岳後(19)。五石像齊威卒而五公子作亂(20),故為明年齊有亂。庶民惟星,隕於宋,像宋襄將得諸侯之眾,而治五公子之亂。星隕而退飛,故為得諸侯而不終。六象後六年伯(霸)業始退,執於盂也。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言吉凶繇(由)人,然後陰陽沖厭受其咎。齊、魯之災非君所致,故曰「吾不敢逆君故也」。京房《易傳》曰:「距(拒)諫自強,茲謂欲行,厥異退飛。適(嫡)當黜,則退飛。」
  (1)僖公十六年:前644年。宋:春秋時宋國。鷁(yi):鳥名。即鷁。朱都:商丘。在今河南商丘東南。(2)宋襄公:春秋時宋君。前650��前637年在位。(3)長(zhǎng):作動詞用。當領導人。(4)齊威:「威」乃「桓」之誤。齊桓:即齊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5)伐齊喪:魯僖公十七年齊桓公卒,十八年宋襄公以諸侯伐齊。齊喪:指齊桓公之喪。
  (6)執滕子:魯僖公十九年三月,宋人執滕子嬰齊。滕,春秋時 小國名。在今山東滕縣西南。(7)圍曹:魯僖公十九年秋,宋人圍曹。曹,春秋時小國名。在今山東定陶西北。(8)為盂之會等句:魯僖公二十一年春,為鹿上之盟。秋,會於孟,楚執宋襄公以伐宋,秋,會於薄以釋之。鹿上、盂、薄:皆宋地。鹿上,邑名。在今安徽阜南縣南。盂,邑名。在今河南睢縣盂亭。薄,即毫,邑名。在今山東曹縣東南。(9)復會諸侯伐鄭云云:魯僖公二十二年夏,宋公、衛侯、許男、滕子伐鄭。十一月,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敗,襄公傷股。二十三年襄公卒。時人笑之。泓,水名。約在今河南柘城縣北。(10)今茲:謂今年。(11)逆:違背。(12)是歲……皆卒:魯僖公十六年三月公子季友卒,四月季姬卒,七月公孫茲卒。季姬:嫁與鄫的魯女。公孫茲:叔孫戴伯。(13)齊威:「威」乃「桓」之誤。(14)齊桓公死,齊國內嫡庶爭權奪勢非常激烈。(15)歲:歲星。即木星。壽星: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辰,與十二宿相配為角宿和亢宿。(16)沖:向著;朝著。降婁: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戌,與二十八宿相配為奎宿和婁宿。(17)星紀: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丑,與二十八宿相配為斗宿和牛宿。(18)厭:抑制。玄枵: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子,與二十八宿相配為女宿、虛宿至危宿。(19)齊,大岳後:師古曰:「齊,姜姓也,其先為堯之四岳,四岳分掌四方諸侯。」(20)齊威:「威」乃」桓」之誤。五公子:謂無虧、元、昭、潘、商人。
  惠帝三年(1),隕石綿諸(2),一。
  (1)惠帝三年:前192年。 (2)綿諸:道名。在今甘肅天水市東。
  武帝征和四年二月丁酉(1),隕石雍(2),二,天晏亡(無)雲(3),聲聞四百里。
  (1)征和四年:前89年。二月丁酉:二月三日。(2)雍:縣名。在今陝西鳳翔南。(3)晏:晴朗。
  元帝建昭元年正月戊辰(1),隕石樑國(2),六。
  (1)建昭元年:前38年。正月戊辰:正月二十九日。(2)梁國:王國名。治睢陽(在今河南商丘東南)。
  成帝建始四年正月癸卯(1),隕石槁(2),四,肥累(3),一。
  (1)建始四年:前29年。正月癸卯:正月二十六日。(2)槁:當作「稿」。縣名。漢時屬真定國。在今河北欒城北。(3)肥累:縣名。漢時屬真定國。在今河北晉縣西。
  陽朔三年二月壬戌(1),隕石白馬(2),八。
  (1)陽朔三年:前22年。二月壬戌:二月二十七日。(2)白馬:縣名。在今河南滑縣東。鴻嘉二年五且癸未(1),隕石杜衍(2),三。
  (1)鴻嘉二年:前19年。五月癸未:五月六日。(2)杜衍:縣名。在今河南南陽市西南。
  元延四年三月(1),隕石都關(2),二。
  (1)元延四年:前9年。(2)都關:縣名。在今山東鄄城東北。
  哀帝建平元年正月丁未(1),隕石北地(2),十。其九月甲辰(3),隕石虞(4),二。
  (1)建平元年:前4年。正月丁未:正月十四日。(2)北地:郡名。治馬領(在今甘肅慶陽西北)。(3)九月甲辰:九月十五日。(4)虞:縣名。在今河南虞城北,稍東。
  平帝元始二年六月(1),隕石鉅(巨)鹿(2),二。
  (1)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2)巨鹿:縣名。在今河北巨鹿西南。
  自惠盡平(1),隕石凡十一(2),皆有光耀雷聲,成、哀尤屢(3)。
  (1)自惠盡平:自惠帝至於平帝末年。(2)隕石十一:本書之《紀》只載征和四年、陽朔三年二者,其餘皆不載。(3)以上言星辰逆行,星隕、隕石附見。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