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傳曰:「思心之不(1),是謂不聖,厥咎霿(2),厥罰恆風,厥極凶短折。時則有脂夜(液)之妖(3),時則有華孽,時則有牛禍,時則有心腹之痾,時則有黃眚黃祥(4),時則有金木水火沴土(5)。」
(1):寬容。(2)霿(meng,又讀meng):晦也。引申為愚蒙。(3)脂液之妖:傳說中的脂妖和液妖。(4)眚(shěng):災異。(5)沴(li):因氣不和而生的災害。引申為相害、相剋。
「思心之不,是謂不聖。」思心者,心思慮也;,寬也。孔子曰:「居上不寬,吾何以觀之哉(1)!」言上不寬大包容臣下,則不能居聖位。貌言視聽!以心為主,四者皆失,則區霿無識(2),故其咎霿也。雨旱寒奧(燠),亦以風為本,四氣皆亂,故其罰常風也。常風傷物,故其極凶短折也。傷人曰凶,禽獸曰短,草木曰折。一曰,凶,夭也;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在人腹中,肥而包裹心者脂也,心區霿則冥晦,故有脂夜(液)之妖。一曰,有脂物而夜(液)為妖,若脂水夜(液)污人衣,淫之象也。一曰,夜妖者,雲風並起而杳冥,故與常風同象也。溫而風則生螟螣(3),有裸蟲之孽。劉向以為於《易》巽為風為木(4),卦在三月四月,繼陽而治,主木之華實。風氣盛,至秋冬木復華,故有華孽(5)。一曰:地氣盛則秋冬復華。一曰,華者色也,土為內事,為女孽也。於《易》坤為土為牛(6),牛大心而不能思慮,思心氣毀,故有牛禍。一曰,牛多死及為怪,亦是也。及人,則多病心腹者,故有心腹之痾。土色黃,故有黃眚黃祥。凡思心傷者病土氣,土氣病則金木水火沴之,故曰「時則有金木水火沴土」。不言「惟」而獨曰「時則有」者,非一沖氣所沴,明其異大也。其極曰凶短折,順之,其福曰考終命(7)。劉歆思心傳曰時則有裸蟲之孽,謂螟螣之屬也。庶征之常風,劉向以為《春秋》無其應。
(1)孔子曰等句:引文見《論語·八佾篇》。(2)區(qiū)霿:昏昧。(3)螣(te):食苗葉的小青蟲。(4)巽:《周易·巽卦》。(5)華孽:《補注》引葉德輝曰:「《隋志》引《五行傳》云:華者,猶榮華,容色之象也。以色亂國,故謂華孽。」(6)坤:《周易·坤卦》。(7)考終命:壽考而終其命。
釐公十六年「正月,六退蜚(飛),過宋都」(1)。《左氏傳》曰「風也」(2)。劉歆以為風發於它所,至宋而高,高蜚(飛)而逢之,則退。經以見者為文,故記退蜚(飛);傳以實應著,言風,常風之罰也。像宋襄公區霿自用(3),不容臣下,逆司馬子魚之諫,而與強楚爭盟(4),後六年為楚所執(5),應六之數雲,京房《易傳》曰:「潛龍勿用(6),眾逆同志,至德乃潛,厥異風。其風也,行不解物(7),不長(8),雨小而傷。政悖德隱茲謂亂,厥風先風不雨,大風暴起,發屋折木。守義不進茲謂耄(9),厥風與雲俱起,折五穀莖。臣易上政,茲謂不順,厥風大焱發屋(10)。賦斂不理茲謂禍,厥風絕經緯(11),止即溫,溫即蟲。侯專封茲謂不統(12),厥風疾,而樹不搖,谷不成。辟不思道(導)利(13),茲謂無澤,厥風不搖木,旱無雲,傷禾。公常於利茲謂亂(14),厥風微而溫,生蟲蝗,害五穀。棄正作淫茲謂惑(15),厥風溫,螟蟲起,害有益人之物。侯不朝茲謂叛(16),厥風無恆,地變赤而殺人。」
(1)釐公十六年:前644年。(yi):鳥名,即鷁。一種象鷺茲的水鳥,能高飛。(2)風也:意謂風速使鷁退飛。(3)宋襄公:春秋時宋國君。名茲父。前650��前637年在位。(4)司馬子魚:公子目夷,宋桓公之子。爭盟:謂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子魚認為小國爭盟,乃是取禍。(5)後六年為楚所執:魯僖公二十一年,楚執宋襄公以代宋,距六鷁退飛凡六年。(6)潛龍勿用:《易·乾卦》初九爻辭。潛:隱也。(7)不解物:謂不能衝散物。(8)不長:謂吹不遠。(9)耄:昏亂。(10)焱(biāo):暴風。(11)經緯:指絲帛之類。 (12)侯:諸侯。(13)辟:君也。導利:意謂導民使之有利。(14)公:指上爵之公。常於利,謂常想著利。(15)正:王先謙曰:「《晉志》『正』作『政』」。(16)不朝:謂不朝見天子。
文帝二年六月(1),淮南王都壽春大風毀民室(2),殺人。劉向以為是歲南越反,攻淮南邊,淮南王長破之(3),後年入朝,殺漢故丞相辟陽侯(4),上赦之,歸聚奸人謀逆亂,自稱東帝,見異不寤(悟),後遷於蜀(5),道死雍(6)。
(1)(漢)文帝二年:前178年。(2)壽春:縣名。今安徽壽縣。漢代淮南王國都於此。(3)淮南王長:本書卷四十四有其傳。(4)辟陽侯:審食其。(5)蜀:郡名。治成都(今四川成都)。(6)雍:縣名。在今陝西鳳翔南。
文帝五年(1),吳暴風雨(2),壞城官府民室。時吳王濞謀為逆亂(3),天戒數見(現),終不改寤(悟),後卒誅滅。
(1)文帝五年:前175年。(2)吳:王國名。都吳(今江蘇蘇州)。(3)吳王濞:本書卷三十五有其傳。
五年十月,楚王都彭城大風從東南來(1),毀市門,殺人。是月王戊初嗣立(2),後坐淫削國,與吳王謀反,刑僇(戮)諫者(3)。吳在楚東南,天戒若曰,勿與吳為惡,將敗市朝(4)。王戊不寤(悟),卒隨吳亡。
(1)彭城:楚王國都。今江蘇徐州市。(2)王戊:楚王劉戊。(3)諫者:謂楚相張尚、太傅趙夷吾。(4)市朝:指爭名利的場所。
昭帝無鳳元年(1),燕王都薊大風雨(2),拔宮中樹七圍以上十六枚(3),壞城樓。燕王旦不寤(悟)(4),謀反發覺,卒伏其辜(5)。
(1)元鳳元年:前80年。(2)薊:燕王國都。在今北京西南。(3)枚:干也。枝曰條,干曰枚。(4)燕王旦:武帝之子。《武五子傳》有其傳。(5)以上言恆風。
釐公十五年「九月己卯晦,震夷伯之廟(1)。」劉向以為晦,暝也;震,雷也。夷伯,世大夫,正晝雷,其廟獨冥(2)。天戒若曰,勿使大夫世官,將專事螟晦(3)。明年,公子季友卒,果世官(4),政在季氏。至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5),正晝皆瞑,陰為陽,臣制君也。成公不寤(悟),其冬季氏殺公子偃(6)。季氏萌於釐公(7),大於成公,此其應也。董仲舒以為夷伯,季氏之孚也(8),陪臣不當有廟。震者雷也,晦暝,雷擊其廟,明當絕去僭差之類也。向又以為此皆所謂夜妖者也。劉歆以為《春秋》及朔言朔,及晦言晦,人道所不及,則天震之。展氏有隱慝(9),故天加誅於其祖夷伯之廟以譴告之也。
(1)釐公十五年:前645年。九月己卯:九月三十日。晦:晦朔之晦。震:雷電擊之。夷伯之廟:展氏祖廟。(2)冥:暗也。(3)將:王先謙曰:《晉》《宋志》「將」下並有「令」字。(4)公子季友卒,果世官:公子季友死後,季友之孫行父仍執政專國,自此以後常為卿。(5)成公十六年:前575年。六月甲午:六月二十九日。是月小。(6)季氏:指季文子。(7)萌:喻草木始生。言其始有威權。(8)孚:信也。(9)慝(te):邪惡;惡念。
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晉侯及楚子、鄭伯戰於鄢陵(1)。」皆月晦雲(2)。
(1)鄢陵:邑名。在今河南鄢陵縣北。(2)以上言脂液妖。
隱公五年「秋,螟」(1)。董仲舒、劉向以為時公觀漁於棠(2),貪利之應也。劉歆以為又逆臧釐伯之諫(3),貪利區霿,以生裸蟲之孽也。
(1)隱公五年:前718年。(2)棠:魯地。(3)臧僖伯:公子,孝公之子。諫:指諫觀漁。
八年「九月,螟」(1)。時鄭伯以邴將易許田(2),有貪利心。京房《易傳》曰:「臣安祿茲謂貪,厥災蟲,蟲食根、德無常茲謂煩,蟲食葉。不絀(黜)無德,蟲食本。與東作爭,茲謂不時(3),蟲食節。蔽惡生孽(4),蟲食心。」
(1)(隱公)八年:前715年。(2)邴:邑名。鄭祀泰山之邑。(3)不時:謂奪農時。(4)蔽惡生孽:惡人蔽君之明而生災孽。
嚴公六年「秋,螟」(1)。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衛侯朔出奔齊,齊侯會諸侯納朔(2),許諸侯賂(3)。齊人歸衛寶(4),魯受之,貪利應也。
(1)莊公六年:前688年。(2)先是衛侯朔出奔齊等句:魯桓公十六年,因衛國左公子洩、右公子職立公子黔牟,故衛惠公(名朔)奔齊。到了魯莊公五年,齊侯與宋人、蔡人伐衛而納惠公。(3)許諸侯賂:許諾賄賂諸侯。(4)齊人歸衛主:齊人以伐衛所獲之寶送給魯國。
文帝后六年秋,螟(1)。是歲匈奴大入上郡、雲中(2),烽火通長安,遣三將軍屯邊(3),三將軍屯京師(4)。
(1)文帝后六年:前158年。(2)上郡、雲中:皆郡名。上郡治膚施(在今陝西榆林東南)。雲中郡治雲中(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3)三將軍屯邊:車騎將軍令免屯飛狐,將軍蘇意屯句注,將軍張武屯北地,都在邊地。(4)三將軍屯京師:將軍周亞夫屯細柳,將軍劉禮屯霸上,將軍徐厲屯棘門,都在京師(長安)附近。以上言裸蟲孽。
宣公三年(1),「郊牛之口傷(2),改卜牛(3),牛死(4)」。劉向以為近牛禍也。是時宣公與公子遂謀共殺子赤而立(5),又以喪娶(6),區霿昏亂。亂成於口,幸有季文子得免於禍,天猶惡之,生則不饗其祀(7),死則災燔其廟(8)。董仲舒指(旨)略同。
(1)宣公三年:前606年。(2)郊:祈谷之祭。郊牛:郊祭必先擇牛而卜之,吉則養之,然後卜郊祭之日。未卜時謂牛,即卜曰牲。(3)改卜牛:因郊牛口傷,不能使用,於是另擇它牛更卜之。(4)牛死:改卜之牛又死。(5)宣公與公子遂謀共殺子赤而立:此魯文公十八年事。參《左傳》文公十八年。(6)以喪娶:魯宣公元年正月,公子遂如齊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此時文公喪制未除。(7)生則不饗其祀:指郊牛傷死,乃天不欲饗其祀。(8)死則災燔其廟:指魯成公三年宣公廟災。
秦孝文王五年(1),斿朐衍(2),有獻五足牛者。劉向以為近牛禍也。先是文惠王初都咸陽(3),廣大宮室,南臨渭,北臨涇(4),思心失,逆土氣。足者止也,戒秦建止奢泰(5),將致危亡。秦遂不改,至於離宮三百,復起阿房(6),未成而亡。一曰,牛以力為人用,足所以行也。其後秦大用民力轉輸,起負海至北邊(7),天下叛之,京房《易傳》曰:「興繇(徭)役,奪民時,厥妖牛生五足。」
(1)秦孝文王五年:疑誤。秦孝文王柱在位僅一年(前250),怎有五年?(2)斿:同「游」。朐衍:地名。在今寧夏鹽池縣。(3)先是文惠王初都咸陽:據《史記·秦本紀》,秦孝公十二年「作為咸陽,築冀闕,秦始都之」。(4)渭、涇:二水名,主要流域在關中地區。(5)建止奢泰:意謂建基於奢泰。(6)阿房:宮名。故址在今西安市西。(7)負海:猶言背海。
景帝中六年(1),梁孝王田(畋)北山(2),有獻牛,足上出背上。劉向以為近牛禍。先是孝王驕奢,起苑方三百里,宮館閣道相連三十餘里。納於邪臣羊勝之計,欲求為漢嗣,刺殺議臣爰盎(3),事發,負斧歸死,既退歸國,猶有恨心,內則思慮霿亂,外則土功過制,故牛禍作。足而出於背,下奸上之象也(4)。猶不能自解,發疾暴死,又凶短之極也(5)。
(1)景帝中六年:前114年。(2)梁孝王:劉武,文帝之子。本書卷四十七有傳。(3)爰盎:本書卷四十九有其傳。(4)奸:犯也。(5)以上言牛禍。
《左氏傳》昭公二十一年春(1),周景王將鑄無射鍾(2),冷州鳩曰(3):「王其以心疾死乎!夫天子省風以作樂(4),小者不窕(5),大者不摦(6)。摦則不容(7),心是以感(憾)(8),感實生疾。今鍾摦矣,王心弗堪,其能久乎?」劉向以為是時景王好聽淫聲,適(嫡)庶不明(9),思心霿亂,明年以心疾崩,近心腹之痾,凶短之極者也。
(1)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2)無射:十二律之一。無射鍾:無射律之鐘。(3)冷州鳩:樂官曰冷,後遂以為氏。州鳩,名也。(4)省:觀察。風:風習;風俗。省風以作樂:意謂觀察風俗而作樂以救其弊。(5)小者不窕:謂小樂器而音不細。(6)大者不摦(hua):謂大樂器而音不洪大難入耳。(7)摦則不容:音太響而難容。(8)感:借為憾,不安。(9)嫡庶不明:周太子壽卒,景王立子猛為嗣,後又欲立子朝。
昭二十五年春(1),魯叔孫昭子聘於宋(2),元公與燕(宴)(3),飲酒樂,語相泣也(4)。樂祁佐(5),告人曰:「今茲君與叔孫其皆死乎!吾聞之,哀樂而樂哀(6),皆喪心也(7)。心之精爽(8),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冬十月,叔孫昭子死;十一月,宋元公卒(9)。
(1)昭二十五年:前517年。(2)叔孫昭子:叔孫婼。(3)元公:宋平公之子。(4)相泣:相對而俱泣。(5)樂祁:宋司城子梁。佐:佐酒。(6)哀樂:可樂而哀。樂哀:可哀而樂。(7)喪:喪失。(8)精爽:猶言精明。(9)以上言心腹之痾。
昭帝元鳳元年九月(1),燕有黃鼠銜其尾舞王宮端門中(2),往視之(3),鼠舞如故。王使夫人以酒脯祠(4),鼠舞不休,夜死(5)。黃祥也。時燕刺王旦謀反將敗,死亡象也。其月,發覺伏辜。京房《易傳》曰:「誅不原情,厥妖鼠舞門。」
(1)元鳳元年:前80年。(2)燕有黃鼠等句:此事已見本志中上卷,引京房《傳》亦同。(3)往:其上脫「王」字。(4)夫人:王念孫據上文記此事,以為「夫人」乃「酒」之誤。陳直以為,「根據材料來源不同,似不必如王念孫說,夫人二字有誤字。」(5)夜死:《紀》《傳》作「一日一夜死」。
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1),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2),大風從西北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是歲,帝元舅大司馬大將軍王鳳始用事;又封鳳母弟崇為安成侯,食邑萬戶;庶弟譚等五人賜爵關內侯(3),食邑三千戶。復益封鳳五千戶,悉封譚等為列侯,是為五侯。哀帝即位,封外屬丁氏、傅氏、周氏、鄭氏凡六人為列侯(4)。楊宣對曰(5):「五侯封日,天氣赤黃,丁、傅復然。此殆爵土過制,傷亂土氣之祥也。」京房《易傳》曰:「經稱『觀其生』(6),言大臣之義,當觀賢人,知其性行,推而貢之,否則為聞善不與,茲謂不知,厥異黃,厥咎聾,厥災不嗣,黃者,日上黃光不散如火然,有黃濁氣四塞天下。蔽賢絕道,故災異至絕世也。經曰『良馬逐』(7)。逐,進也,言大臣得賢者謀(8),當顯進其人,否則為下相攘善(9),茲謂盜明,厥咎亦不嗣,至於身僇(戮)家絕(10)。」
(1)建始元年:前32年。四月辛丑:四月八日。(2)壬寅:九日。(3)譚等五人:譚、商、音、根、逢時凡五人。(4)封外屬丁氏、傅氏、周氏、鄭氏凡六人為列侯:據《外戚傳》,傅太后弟子喜封高武侯,晏封孔鄉侯,商封汝昌侯,同母弟子鄭業為陽信侯,丁太后兄明封陽安侯,子滿封 平周侯。六侯中有傅氏、丁氏、鄭氏,而無周氏。周壽昌:「注引傅氏封三人,鄭氏封一人,丁氏封二人,已是六人。當時外戚並無周氏,或因丁明子滿封平周侯,而誤衍『周氏』,兩字也。《晉志》引此無周氏,井無鄭氏。」(5)楊宣:諫大夫。(6)「觀其生」:《易·觀卦》上九爻辭。謂觀它國之庶官。(7)「良馬逐」:《易·大畜》九三爻辭。(8)得賢者謀:言得賢者與謀。(9)攘:卻也,(10)以上言黃祥。
史記周幽王二年(1),週三川皆震(2)。劉向以為金木水火沴土者也。伯陽甫曰(3):「周將亡矣!天地之氣不過其序(4);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升(5),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原必塞(6);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7);土無所演,而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8),河竭而商亡,今周德如二代之季,其原又塞(9),塞必竭;川竭,山必崩。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10)。」
(1)周幽王二年:前780年。(2)三川:指涇、渭、洛(即漆沮)三水。(3)伯陽甫:周太史。(4)過:《史記》、《國語》並作「失」。(5)陰迫而不能升:謂陰迫陽而使之不能升。(6)原:泉源。(7)演:猶「潤」。(8)伊、洛:二水名。在今河南省西部。(9)原:《國語》「原」上有「川」字。(10)紀:紀年的單位,若干年循環一次為一紀。
是歲三川竭,岐山崩。劉向以為陽失在陰者,謂火氣來煎枯水,故川竭也。山川連體,下竭上崩,事勢然也。時幽王暴虐(1),妄誅伐,不聽諫,迷於褒姒(2),廢其正後(3),廢後之父申侯與犬戎共攻殺幽王(4)。一曰,其在天文,水為辰星,辰星為蠻夷。月食辰星,國以女亡。幽王之敗,女亂其內,夷攻其外。京房《易傳》曰:「君臣相背,厥異名水絕(5)。」
(1)幽王:姬宮涅,前781��前771年在位。(2)褒姒:傳說是個貌美而行為不正的女子。(3)正後:指申後。(4)犬戎:古時族名。處於今陝北地區。(5)名水:有名之水。
文公九年「九月癸酉(1),地震」。劉向以為先是時,齊桓、晉文、魯釐二伯(霸)賢君新沒(2),周襄王朱道(3),楚穆王殺父(4),諸侯皆不肖,權傾於下,天戒若曰,臣下強盛者將動為害。後宋、魯、晉、莒、鄭、陳、齊皆殺君(5)。諸震,略皆從董仲舒說也。京房《易傳》曰:「臣事雖正,專必震,其震,於水則波,於木則搖,於屋則瓦落。大經在辟而易臣(6),茲謂陰動,厥震搖政宮。大經搖政,茲謂不陰,厥震搖山,山出湧水。嗣子無德專祿(7),茲謂不順,厥震動丘陵,湧水出。」
(1)文公九年:前618年。九月癸酉:九月無祭西。(2)二霸:齊桓公、晉文公。賢君:魯僖公。新沒:死了不久:(3)失道:謂避叔帶之難而出奔,失為君之道。(4)楚穆王殺父:楚穆王殺父成王。(5)宋、魯、晉、莒、鄭、陳、齊皆殺君:魯文公十六年宋人殺其君杵臼,十八年襄仲殺惡,魯宣公二年晉趙盾殺其君夷皋。魯文公十八年莒弒其君庶其,魯宣公四年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十年陳夏徵舒殺其君平國,魯文公十八年齊人殺其君商人。(6)大經:謂五行之常經。經,法也。辟:同「僻」,壞也。(7)專祿:其上當有「臣」字。王念孫曰:「《御覽·咎徵部》七引此『專祿』上有『臣』字,是也。此言嗣子無德而臣專祿則地震,故上文云『臣事雖正專必震』也。臣專祿,故曰不順。若無臣字,則義不可通。」
襄公十六年「五月甲子,地震(1)」。劉向以為先是雞澤之會,諸侯盟,大夫又盟(2)。是歲三月,諸侯為溴梁之會(3),而大夫獨相與盟(4),五月地震矣。其後崔氏專齊(5),欒盈亂晉(6),良霄傾鄭(7),閽殺吳子(8),燕逐其君(9),楚滅陳、蔡(10)。
(1)襄公十六年:前557年。五月甲子:五月十三日。(2)雞澤:衛地;在今河北邯鄲市東。據《左傳》,魯襄公三年六月,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鄭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己未(二十三日),同盟於雞澤。戊寅(七月十三日),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3)溴:景祐本作「浿」是也。浿梁:浿水之堤梁。約在今河北濟源縣西。(4)大夫獨相與盟:據《春秋》諸大夫盟,謂晉、宋、衛、鄭、曹、莒、邾、薛、杞、小邾等國之大夫。(5)崔氏:謂齊卿崔杼。(6)奕盈:即欒懷子,晉大夫欒桓子之子,於魯襄公二十一年奔楚,二十二年復入晉作亂。(7)良霄:鄭大夫伯有。於魯襄公三十年作亂而死。(8)閽:守門者(越人,被吳俘虜而為閽)。吳子:余祭。魯襄公二十九年,余祭觀舟,閽以刀殺之。(9)燕:北燕國。魯昭公三年冬,燕大夫殺其君之外劈,燕公懼而奔齊。(10)楚滅陳蔡:魯昭公八年,楚師滅陳。十一年楚滅蔡。
昭公十九年「五月己卯,地震」(1),劉向以為是時季氏將有逐君之變。其後宋三臣、曹會皆以地叛(2),蔡、莒逐其君(3),吳敗中國殺二君(4)。
(1)昭公十九年:前523年。五月己卯:五月十六日。(2)宋三臣:指宋華亥、向寧、華定。魯昭公二十年,宋三臣出奔陳。二十一年自陳入宋南裡以叛。曹會:曹大夫公孫會。魯昭公二十年曹會自(曹會之邑)出奔宋。(3)蔡、莒逐其君:魯昭公二十一年,蔡人逼迫蔡侯朱出奔楚。魯昭公二十三年,莒子庚輿虐而好劍,被國人所逐,出奔魯。(4)吳敗中國殺二君:魯昭公二十三年七月,吳敗楚、頓、胡、沈、蔡、陳、許之師於雞父,鬍子髡、沈子逞滅。
二十三年「八月乙未,地震」(1)。劉向以為是時周景王崩,劉、單立王子猛,尹氏立子朝(2)。其後季氏逐昭公,黑肱叛邾(3),吳殺其君僚(4),宋五大夫、晉二大夫皆以地叛(5)。
(1)(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八月乙未:八月二十六日。(2)劉、單:劉鼢、單旗。王子猛:周景王子。尹氏:周朝世卿。王子朝:周景王之長庶子。(3)黑肱:邾大夫。魯昭公三十一年,黑肱以濫(邾邑)奔魯。(4)吳殺其君僚:魯昭公二十七年,吳公子光使專諸刺殺吳王僚。(5)宋五大夫、晉二大夫皆以地叛:魯定公十年、十一年,宋大夫辰、仲它、石、公子地、樂大心相繼以叛。魯定公十三年,晉荀寅、士吉射入朝歌以叛。
哀公三年「四月甲午,地震(1)」。劉向以為是時諸侯皆信邪臣,莫能用仲尼(2),盜殺蔡侯(3),齊陳乞弒君(4)。
(1)哀公三年:前492年。四月甲午:朔日。(2)仲尼:孔子之字。(3)盜殺蔡侯:魯哀公四年,公孫翩射殺蔡昭侯。(4)陳乞:齊大夫陳僖子。魯哀公六年,陳乞殺其君茶(齊景公之子安孺子)。
惠帝二年正月(1),地震隴西(2),厭(壓)四百餘家。武帝征和二年八月癸亥(3),地震,厭(壓)殺人。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4),地震河南以東四十九郡(5),北海琅邪壞祖宗廟城郭(6),殺六千餘人。元帝永光三年冬(7),地震,綏和二年九月丙辰(8),地震,自京師至北邊郡國三十餘壞城郭(9),凡殺四百一十五人。
(1)惠帝二年:前193年。(2)隴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肅臨洮)。(3)征和二年:前91年。八月癸亥:八月二十日。(4)本始四年:前70年。四月壬寅:四月二十九日。(5)河南:郡名。治洛陽(在今河南洛陽東北)。(6)北海、琅邪:皆郡名。北海郡治營陵(在今山東濰坊市西南)。琅邪郡治東武(今山東諸城)。(7)永光三年:前41年。(8)綏和:上脫「成帝」二字(王念孫說)。綏和二年:前7年。九月丙辰:九月二十一日。(10)京師:指長安。
釐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1)」。《榖梁傳》曰:「林屬於山曰麓(2),沙其名也。」劉向以為臣下背叛,散落不事上之象也。先是,齊桓行伯(霸)道(3),會諸侯,事周室。管仲既死,桓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霸)道將廢,諸侯散落,政逮大夫(4),陪臣執命,臣下不事上矣。桓公不寤(悟),天子蔽晦(5)。及齊桓死,天下散而從楚。王札子殺二大夫(6),晉敗天子之師(7),莫能征討,從是陵遲(8)。《公羊》以為沙麓,河上邑也。董仲舒說略同。一曰,河,大川象;齊,大國;桓德衰,伯(霸)道將移於晉文(9),故河為徙也。《左氏》以為沙麓,晉地;沙,山名也;地震而麓崩,不書震,舉重者也。伯陽甫所謂「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不過十年,數之紀也。」至二十四年(10),晉懷公殺於高梁榖。京房《易傳》曰:「小人剝廬(12),厥妖山崩,茲謂陰乘陽,弱勝強。」
(1)鰲公十四年:前646年。八月辛卯:八月五日。沙麓,山名。或以為沙山之麓。在今河北大名縣東。(2)屬:連接。(3)齊桓: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4)逮:及也。(5)蔽晦:謂被掩蔽而暗。(6)二大夫:指召伯、毛伯。(7)晉敗天子之師:晉敗天子之軍於貿戎。(8)陵遲:衰敗。(9)晉文: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10)釐公二十四年:前636年。(11)晉懷公:謂子圖,晉惠公之子。被殺於高梁(晉地)。(12)小人剝廬:《易·剝卦》上九爻辭。剝廬:擊毀廬舍,言凶也。
成公五年「夏,梁山崩,(1)。《榖梁傳》曰壅河三日不流(2),晉君帥(率)群臣而哭之(3),乃流。劉向以為山陽,君也,水陰,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壞,下亂,百姓將失其所矣。哭然後流,喪亡象也。梁山在晉地,自晉始而及天下也。後晉暴殺三卿(4),厲公以弒(5)。溴梁之會,天下大夫皆執國政,其後孫、寧出衛獻(6),三家逐魯昭(7),單、尹亂王室(8)。董仲舒說略同。劉歆以為梁山,晉望也(9);崩,弛崩也(10)。古者三代命祀(11),祭不越望,吉凶禍福,不是過也。國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美惡周必復(12)。是歲歲在鶉火(13),至十七年復在鶉火,欒書、中行偃殺厲公而立悼公。
(1)成公五年:前586年。梁山:中國梁山有多處。此梁山在今陝西韓城市東,離黃河不遠之處。(2)壅河:堵塞黃河。(3)晉君:晉景公。(4)三卿:指郤犨、郤錡、郤至。(5)厲公以弒:晉厲公殺三卿,而欒書、中行偃又殺厲公。事在魯成公十七年。(6)孫、寧:孫林父,寧殖,皆衛大夫。衛獻:衛獻公,名,定公之子。孫、寧逐出衛獻公,事在魯襄公十四年,(7)三家:指魯國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魯昭:魯昭公。三家逐魯昭公,事在魯昭公末年。(8)單、尹:指單旗、尹氏。單、尹亂周室,即爭立王子猛、王子朝事。(9)望:遙望而祭之稱。(10)弛崩:逐漸汰散。(11)三代:夏、商、周。(12)周必復:謂終而復始的循環。(13)歲:歲墾(即木星)。古人發現歲星大約十二年繞天一周,故將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即十二次)。歲星一年在一次,據此以紀年。鶉火:十二星次之一。
高後二年正月(1),武都山崩(2),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文帝元年四月(3),齊楚地山二十九所同日俱大發水,潰出(4),劉向以為近水沴土也。天戒若曰,勿盛齊楚之君,今失制度,將為亂。後十六年,帝庶兄齊悼惠王之孫文王則薨,無子,帝分齊地,立悼惠王庶子六人皆為王(5)。賈誼、鼌錯諫(6),以為違古制,恐為亂。至景帝三年(7),齊楚七國起兵百餘萬,漢皆破之。春秋四國同日災(8),漢七國同日眾山潰,鹹被其害,不畏天威之明效也。
(1)高後二年:前186年。(2)武都:郡名。治武都(在今甘肅武都東北)。(3)文帝元年:前179年。(4)此處有脫文。王念孫曰:「案:此依《漢紀·孝文紀》作『齊楚地震,山崩,二十九所同日俱大發水,潰出』。此因地震,故山崩而水潰出也。且上下文皆紀山崩之事,則此亦當有『崩』字明矣。《文紀》亦云『齊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潰出』。」(5)悼惠王庶子六人:齊孝王將閭、濟北王志、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膠西王皓、濟南王辟光。(6)賈誼、鼌錯:本書均有傳。(7)景帝三年:前154年。是年發生吳楚七國之亂。(8)春秋四國:指宋、衛、陳、鄭四國。
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戌(1),犍為柏江山崩(2),捐江山崩,皆壅江水(3),江水逆流壞城;殺十三人,地震積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動。元延三年正月丙寅(4),蜀郡岷山崩(5),壅江(6),江水逆流,三日乃通。劉向以為周時岐山崩(7),三川竭,而幽王亡。岐山者,周所興也。漢家本起於蜀漢(8),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攝提、大角(9),從參至辰(10),殆必亡矣。其後三世無嗣,王莽篡位(11)。
(1)河平三年:前26年。二月丙戌:二月二十七日。(2)犍為:郡名。治武陽(在今四川彭山縣東)。(3)柏江、捐江:今不知其為何水,大約在今四川彭山縣、樂山縣一帶。沈欽韓曰:「《水經注》江水東南逕南安縣西,有熊耳峽,連山竟險,接嶺爭高。漢河平中,山崩地震,江水逆流也。」(4)元延三年:前10年。正月丙寅:正月十日。(5)蜀郡:郡名。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岷山:今岷山。(6)江:今岷江。(7)岐山:山名。在今陝西岐山縣東北。(8)蜀漢:蜀郡、漢中郡。(9)星孛(bei,又讀bo):星芒四出掃射的現象。攝提、大角:皆星名,均屬亢宿。(10)參:星宿名。在西方。辰:心宿。在東方。(11)以上言金木水火沴土。
傳曰:「皇之不極(1),是謂不建,厥咎眊(2),厥罰恆陰,厥極弱。時則有射妖,時則有龍蛇之孽,時則有馬禍,時則有下人伐上之痾,時則有日月亂行,星辰逆行。」
(1)皇極:帝王統治的原則。(2)眊:目不明。引申為昏憒,糊塗。
「皇之不極,是謂不建」,皇,君也。極,中;建,立也。人君貌言視聽思心五事皆失,不得其中,則不能立萬事,失在眊悖(1),故其咎眊也。王者自下承天理物。雲起於山,而彌於天(2);天氣亂,故其罰常陰也。一曰:上失中,則下強盛而蔽君明也。《易》曰「亢龍有悔,貴而亡(無)位,高而亡(無)民,賢人在下位而亡(無)輔」(3),如此,則君有南面之尊,而亡(無)一人之助,故其極弱也。盛陽動進輕疾(4)。禮,春而大射(5),以順陽氣。上微弱則下奮動,故有射妖。《易》曰「雲從龍」(6),又曰「龍蛇之蟄,以存身也」(7)。陰氣動,故有龍蛇之孽。於《易》,乾為君為馬,馬任用而強力,君氣毀,故有馬禍。一曰,馬多死及為怪(8),亦是也。君亂且弱,人之所叛,天之所去,不有明王之誅,則有篡弒之禍,故有下人伐上之痾。凡君道傷者病天氣,不言五行沴天,而曰「日月亂行,星辰逆行」者,為若下不敢沴天,猶《春秋》曰「王師敗績於貿戎」,不言敗之者,以自敗為文,尊尊之意也。劉歆皇極傳曰有下體生上之痾。說以為下人伐上,天誅已成,不得復為痾雲。皇極之常陰,劉向以為《春秋》亡(無)其應。一曰,久陰不雨是也。劉歆以為自屬常陰。
(1)悖:惑也。(2)彌:滿也。(3)《易》曰等句:引文見《易傳·乾卦》。亢龍:比喻統治者居高貴之位。意謂統治者無人君之德,民不擁護,朝無賢臣,故動而有悔。(4)疾:速也。(5)大射:君將祭,與群臣射,謂之大射。(6)雲從龍:《易傳·乾卦》九五文言。(7)又曰等句:引文見《易傳·系辭下》。此言龍蛇屈以求伸。蟄,潛藏。(8)馬多死及為怪:沈欽韓曰:「《隋志》引《洪範五行傳》曰:逆天氣,故馬多死。又曰:馬者,兵象,將有寇戎之事,故馬為怪。」
昭帝元平元年四月崩(1),亡(無)嗣,立昌邑王賀(2)。賀即位,天陰,晝夜不見日月。賀欲出,光祿大夫夏侯勝當車諫曰(3):「天久陰而不雨,臣下有謀上者,陛下欲何之(4)?」賀怒,縛勝以屬(囑)吏(5),吏白大將軍霍光(6)。光時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謀欲廢賀(7)。光讓安世(8),以為洩語,安世實不洩,召問勝。勝上《洪範五行傳》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陰,時則有下人伐上。』不敢察察言(9),故雲臣下有謀。」光、安世讀之,大驚,以此益重經術士。後數日卒共廢賀,此常陰之明效也。京房《易傳》曰:「有霓、蒙、霧,霧上下合也。蒙如塵雲。霓,日旁氣也。其占曰:后妃有專(10),霓再重,赤而專,至沖旱(11)。妻不一順,黑霓四背,又白霓雙出日中,妻以貴高夫,茲謂擅陽,霓四方,日光不陽,解而溫(12)。內取(娶)茲謂禽(13),霓如禽,在日旁,以尊降妃,茲謂薄嗣,霓直而塞,六辰乃除(14),夜星見而赤。女不變始(15),茲謂乘夫,霓白在日側,黑霓果之(16),氣正直。妻不順正,茲謂擅陽,霓中窺貫而外專。夫妻不嚴茲謂媟(17),霓與日會,婦人擅國茲謂頃(傾),霓白貫日中,赤霓四背。適(嫡)不答茲謂不次(18),霓直在左,霓交在右。取於不專,茲謂危嗣,霓抱日兩未及。君淫外茲謂亡,霓氣左日交於外。取不達茲謂不知,霓白奪明而大溫,溫而雨。尊卑不別茲謂媟,霓三出三已,三辰除(19),除則日出且雨。臣私祿及親,茲謂罔辟(20),厥異蒙,其蒙先大溫,已蒙起,日不見(現)。行善不請於上,茲謂作福,蒙一日五起五解。辟不下謀,臣辟(僻)異道,茲謂不見(現),上蒙下霧,風三變而俱解。立嗣子疑,茲謂動欲,蒙赤,日不明。德不序茲謂不聰,蒙,日不明,溫而民病,德不試(21),空言祿,茲謂主窳臣夭(22),蒙起而白。君樂逸人茲謂放,蒙,日青,黑雲夾日,左右前後行過日。公不任職,茲謂怙祿(23),蒙三日,又大風五日,蒙不解。利邪以食,茲謂閉上,蒙大起,白雲如山行蔽日。公懼不言道(24),茲謂閉下,蒙大起,日不見(現),若雨不雨,至十二日解,而有大雲蔽日。祿生於下,茲謂誣君,蒙微而小雨,已乃大雨。下相攘善,茲謂盜明,蒙黃濁。下陳功,求於上,茲謂不知,蒙,微而赤,風鳴條,解復蒙,下專刑茲謂分威,蒙而日不得明。大臣厭(壓)小臣茲謂蔽,蒙微,日不明,若解不解,大風發,赤雲起而蔽日。眾不惡惡茲謂閉(25),蒙,尊卦用事(26),三日而起,日不見(現)。漏言亡(無)喜,茲謂下厝用(27),蒙微,日無光,有雨雲,雨不降,廢忠惑佞茲謂亡,蒙,天先清而暴,蒙微而日不明。有逸民茲謂不明,蒙濁,奪日光。公不任職,茲謂不絀,蒙白,三辰止,則日青,青而寒,寒必雨。忠臣進善君不試(28),茲謂遏,蒙,先小雨,雨已蒙起,微而日不明。惑眾在位,茲謂覆國,蒙微而日不明,一溫一寒,風揚塵。知佞厚之茲謂庳(29),蒙甚而溫。君臣故粥茲謂悖(30),厥災風雨霧,風拔木,亂五穀,已而大霧。庶正蔽惡,茲謂生孽災,厥異霧。」此皆陰雲之類雲(31)。
(1)元平元年:前74年。(2)昌邑玉賀:本書《武五子傳》附傳。(3)夏侯勝:本書卷七十五、八十八有其傳。當:遮闌;阻當。(4)何之:往哪去。(5)囑吏:交給官吏(審處)。(6)白:報告。霍光:本書有其傳。(7)張安世:張湯之子。本書《張湯傳》附傳。(8)讓:責備。(9)察察:辨明;分析。(10)專:貝也。(11)霓再重,赤而專,至沖旱:孟康曰:「若五月再重,赤而員,至十一月旱也。」(12)解而溫:蒙氣解而溫(服虔說)。(13)取:通「聚」。禽:迷亂。(14)六辰:謂從卯至申,即卯、辰、巳、午、未、申。(15)女不變始:始貴高於夫,終行此不變。(16)果:當讀為「裹」(楊樹達說)。(17)媟(xie):狎慢;不恭敬。(18)嫡不答:意謂妻有承順之心,而夫不報答。適:通「嫡」。正妻。答:報也。或曰答,對也。(19)霓三出三巳,三辰除:韋昭曰「若從寅至辰也。霓旦現西,晏則雨。」(20)周:欺也。辟(bi):國君。(21)試:任用。(22)窳(yǔ):愚劣。夭:屈抑。(23)怙(hu):倚仗,依靠。(24)懼:疑作「拒」。王先謙曰:「『懼』,疑『拒』,聲近而訛。拒下使不言道,所謂閉下也。作『懼』則無義。」(25)惡(wū)惡(e):憎恨邪惡。(26)尊卦:有二說。一說指乾、坤卦(孟康說)。一說謂之方伯卦,指震、兌、坎、離等卦(臣瓚說)。(27)厝(cuo):通「錯」。錯雜。(28)試:任用。(29)知佞厚之:知邪佞而優待之。庳:痺「」之誤。蓋知佞而不能遠,近於麻痺不仁也。(楊樹達說)(30)弼:違背。悖:惑也。(31)以上言恆陰。
嚴公十八年「秋(1),有蜮」。劉向以為蜮生南越。越地多婦人,男女同川,淫女為主,亂氣所生,故聖人名之曰蜮。蜮猶惑也,在水旁,能射人,射人有處,甚者至死。南方謂之短弧(2),近射妖,死亡之象也。時嚴將取齊之淫女(3),故蜮至。天戒若曰,勿取(娶)齊女,將生淫惑篡弒之禍。嚴不寤(悟),遂取之。入後淫於二叔,二叔以死,兩子見弒,夫人亦誅。劉歆以為蜮,盛暑所生,非自越來也。京房《易傳》曰:「忠臣進善君不試(4),厥咎國生蜮。」
(1)莊公十八年:前676年。蜮(ru):即螣。一種食禾苗的害蟲。或謂一種能含沙射人的動物。(2)短弧:師古曰,「即射工也,亦呼水弩。」(3)嚴:莊公。(4)試:任用。
史記魯哀公時(1),有隼集於陳廷而死(2),楛矢貫之(3),石砮(4),長尺有咫(5)。陳閔公使使問仲尼(6),仲尼曰:「隼之來遠矣!昔武王克商,通道百蠻,使各以方物來貢,肅慎貢咫矢(7),石砮長尺有咫。先王分異姓以遠方職,使毋忘服(8),故分陳以肅慎矢。」試求之故府,果得之(9)。劉向以為隼近黑祥,貪暴類也;矢貫之,近射妖也;死於廷,國亡表也。像陳眊亂,不服事周,而行貪暴;將致遠夷之禍,為所滅也。是時中國齊晉、南夷吳楚為強,陳交晉不親,附楚不固,數被二國之禍。後楚有白公之亂(10),陳乘而侵之(11),卒為楚所滅(12)。
(1)魯哀公:春秋時魯君。前494��前468年在位。(2)隼(sǔn):烏綱、隼科各種類的通稱。陳:春秋時陳國。廷:殿廷。(3)楛(hu)矢:以楛木做干的矢。楛木,荊類。貫:射穿。(4)咫(nu):石製的箭鏃。(5)咫(zhǐ):古代長度名。周制八寸曰咫。(6)陳閔公:名周,陳懷公之子。《國語·魯語》作「陳惠公」,疑誤。(7)肅慎:古族名。在今東北地區。(8)服:事也。(9)求之故府,果得之:意謂陳國庫藏中果然還有楛矢。(10)白公:名勝,楚平王太子建之子。建遇讒,奔鄭而死。勝在吳,稱白公。吳人伐慎,白公敗之,請以戰備獻,因而作亂。事在魯哀公十六年。(11)陳乘而侵之:陳國乘白公之亂而侵楚。事在魯哀公十七年。(12)為楚所滅:魯哀公十八年,陳被楚所滅。以上言射妖。
史記夏後氏之衰,有二龍止於夏廷,而言「余,褒之二君也(1)」。夏帝卜殺之,去之(2),止之(3),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4),乃吉。於是布幣策告之(5)。龍亡而漦在,乃櫝去(弆)之(6)。其後夏亡,傳櫝於殷周,三代莫發(7),至厲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廷,不可除也。厲王使婦人裸而噪之(8),漦化為玄黿(9),入後宮,處妾遇之而孕(10),生子,懼而棄之。宣王立,女童謠曰:「檿弧萁服,實亡周國(11)。」後有夫婦鬻是器者(12),宣王使執而漻(戮)之。既去,見處妾所棄妖子,聞其夜號,哀而收之,遂亡奔褒(13)。後褒人有罪,入妖子以贖,是為褒姒,幽王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王廢申後及太子宜咎,而立褒姒、伯服代之。廢後之父申侯與繒西畎戎共攻殺幽王(14)。《詩》曰:「赫赫宗周,褒姒滅之(15)。」劉向以為夏後季世(16),周之幽、厲,皆悖亂逆天,故有龍黿之怪,近龍蛇孽也,漦,血也,一曰沫也。檿弧,桑弓也。萁服,蓋以萁草為箭服,近射妖也。女童謠者,禍將生於女,國以兵寇亡也。
(1)褒:古部落名。(2)去:驅逐。(3)止:拘留。(4)漦(li):涎沫。(5)布幣策告之:奠幣為禮,讀策辭而告之。(6)櫝:櫃。去:通「弆(jǔ)」」,藏也。(7)發:打開。(8)噪:疑為「澡」。漦為沫水,婦人裸體而洗澡,在情理之中。(9)玄:黑色。黿(yuan):俗稱「癩頭黿」。或謂蜥蜴。(10)處妾:宮中之處女(童女)。(11)檿(yǎn)弧:以山桑製成的弓。萁:草名。似獲而細,可以織服,萁服:以萁草編織的箭袋。(12)鬻(yu):賣。(13)亡:逃也。(14)繒:古國名。畎戎:即大戎。(15)《詩》曰等句:引詩見《詩經·小雅·正月》赫赫:盛貌。宗周:鎬宗。(16)季世:末世。
《左氏傳》昭公十九年(1),龍斗於鄭時門之外洧淵(2)。劉向以為近龍孽也。鄭以小國攝乎晉楚之間(3),重以強吳,鄭當其衝,不能修德,將斗三國,以自危亡(4)。是時子產任政(5),內惠於民,外善辭令,以交三國,鄭卒亡(無)患,能以德消變之效也。京房《易傳》曰:「眾心不安,厥妖龍鬥。」
(1)昭公十九年:前523年。(2)鄭:春秋時鄭國。時門:城南門。洧淵:潭名。洧水源於陽城山(今河南登封縣東北),流經密縣,過新鄭縣南,為洧淵潭。(3)攝:夾處。(4)不能修德三句:意謂如果不修德,則面對三個強國,必然危亡。(5)子產:鄭國的賢臣。
惠帝二年正月癸酉旦(1),有兩龍見(現)於蘭陵廷東裡溫陵井中(2),至乙亥夜去(3)。劉向以為龍貴象而困於庶人井中,像諸侯將有幽執之禍。其後呂太后幽殺三趙王(4),諸呂亦終誅滅。京房《易傳》曰:「有德遭害,厥妖龍見井中(5)。」又曰:「行刑暴惡,黑龍從井出。」
(1)惠帝二年:前193年。正月癸酉:正月四日。 (2)現於蘭陵廷東裡溫陵井中:《孝事紀》作「現蘭陵家人井中。」溫陵:人姓名。(3)乙亥:(正月)六日。(4)三趙王:趙隱王劉如意、趙幽王劉友、趙共王劉恢。(5)《易傳》曰等句:沈欽韓曰:「此下脫成帝時黑龍現東萊事。」
《左氏傳》魯嚴公時有內蛇與外蛇斗鄭南門中,內蛇死(1)。劉向以為近蛇孽也。先是鄭厲公劫相祭仲而逐兄昭公代立(2)。後厲公出奔(3),昭公復入(4)。死,弟子儀代立(5)。厲公自外劫大夫傅瑕(6),使僇(戮)子儀(7)。此外蛇殺內蛇之象也。蛇死六年,而厲公立。嚴公聞之,問申曰(8):「猶有妖乎?」對曰:「人之所忌,其氣炎以取之,妖由人興也。人亡(無)釁焉,妖不自作。人棄常,故有妖。」京房《易傳》曰:「立嗣子疑,厥妖蛇居國門鬥。」
(1)魯嚴(莊)公:春秋時魯君。自前693年至前662年在位。(2)鄭厲公:春秋時鄭君。前70O��前697年在位。祭仲:祭封人仲足。(3)出奔:出奔於蔡,(4)昭公復入:昭公於魯桓公十五年六月復歸鄭。二年死。(5)弟子儀代立:此魯桓公十八年事。(6)傅瑕:鄭大夫。(7)使戮子儀:鄭厲公使傅瑕戮子儀,復立。事在魯莊公十四、十五年。(8)申:魯大夫。
《左氏傳》文公十六年夏(1),有蛇自泉宮出(2),入於國(3),如先君之數(4)。劉向以為近蛇孽也。泉宮在囿中,公母姜氏嘗居之,蛇從之出,像宮將不居也。《詩》曰:「維虺維蛇,女子之祥(5)。」又蛇入國,國將有女憂也。如先君之數者,公母將薨象也。秋,公母薨。公惡之,乃毀泉台。夫妖孽應行而自見(現),非見(現)而為害也。文不改行循正,共(恭)御厥罰,而作非禮,以重其過。後二年薨,公子遂殺文之二子惡、視(6),而立宣公(7)。文公夫人大歸於齊(8)。
(1)文公十六年:前611年。 (2)泉宮:此宮在郎(邑名,在曲阜南郊)。(3)國:指魯都曲阜。(4)先君:指魯文公之前的魯國,自伯禽至僖公凡十七君。為先君之數:即謂十七條蛇。(5)《詩》曰等句:引詩見《詩經·小雅·斯干》。虺(huǐ):毒蛇。虺蛇是陰類,故象徵女子。(6)惡:即子赤。視:子赤之母弟。(7)宣公:春秋時魯君。前608��前591年在位。 (8)文公夫人:即哀姜。大歸:婦女出嫁後,又歸於娘家,稱大歸。哀姜本齊女,出而歸齊,故曰大歸。
武帝太始四年七月(1),趙有蛇從郭外入(2),與邑中蛇斗孝文廟下,邑中蛇死。後二年秋,有衛太子事(3),事自趙人江充起(4)。
(1)太始四年:即公元前93年。(2)趙:西漢時王國名。郭:城郭。(3)衛太子:武帝衛皇后生,名據。本書《武五子傳》有傳。(4)事自趙人江充起:江充與巫蠱事件,見本書《衛太子傳》。以上言龍蛇之孽。
《左氏傳》定公十年(1),宋公子地有白馬駟(2),公嬖向魋欲之(3),公取而朱其尾鬣以予之(4)。地怒,使其徒抶而奪之(5)。魋懼將走,公閉門而泣之(6),目盡腫。公弟辰謂地曰:「子為君禮(7),不過出竟(境),君必止子。」地出奔陳,公弗止。辰為之請,不聽。辰曰:「是我(誑)吾兄也(8),吾以國人出,君誰與處?」遂與其徒出奔陳。明年俱入於蕭以叛(9),大為宋患,近馬禍也。
(1)定公十年:前500年。(2)公子地:宋景公之庶母弟。駟:四馬曰駟。(3)公:指宋景公。劈(bi):愛寵幸的人。向魋(tui):宋司馬桓魋。(4)鬣(lie):馬頸上的長毛。(5)抶(chi):擊也。(6)泣之:向魋哭泣以挽留之。(7)子為君禮:謂您待君之札。(8)(guang,又讀kuang):通「誑」。誑騙。(9)蕭:宋邑:在今安徽蕭縣西北。
史記秦孝公二十一年有馬生人(1),昭王二十年牡馬生子而死(2)。劉向以為皆馬禍也。孝公始用商君攻守之法(3),東侵諸侯,至於昭王,用兵彌烈(4)。其象將以兵革抗極成功,而還自害也。牡馬非生類,妄生而死,猶秦恃力強得天下,而還自滅之象也。一曰,諸畜生非其類,子孫必有非其姓者,至於始皇,果呂不韋子(5)。京房《易傳》曰:「方伯分威,厥妖牡馬生子。亡(無)天子(6),諸侯相伐,厥妖馬生人。」
(1)秦孝公二十一年:前341年。(2)昭王二十年:前287年。牡馬:公馬。(3)商君:商鞅:(4)彌:更加。烈:猛烈。(5)始皇,果呂不韋子:關於秦始皇為呂不韋子,事詳《史記·呂不韋列傳》。(6)無天子:其上當有「上」字。錢大昕曰:「《搜神記》作『上無天子』。」玉念孫曰:「《開元占經·馬占》引此『無』上有『上』字,是也。『上無天子』,語出《公羊傳》。」沈欽韓曰:「《續漢志》及《晉志》引京房有『上』字,此脫。」
文帝十二年(1),有馬生角於吳(2),角在耳前,上鄉(向)。右角長三寸,左角長二寸,皆大二寸。劉向以為馬不當生角,猶吳不當舉兵鄉(向)上也,是時,吳王濞封有四郡五十餘城(3),內懷驕恣,變見(現)於外,天戒早矣。王不寤(悟),後卒舉兵,誅滅。京房《易傳》曰:「臣易上,政不順,厥妖馬生角,茲謂賢士不足。」又曰:「天子親伐,馬生角。」
(1)文帝十二年:前168年。(2)吳:西漢時吳王國。(3)吳王濞:本書卷三十五有其傳。四郡:東陽郡、鄣郡、會稽郡、吳郡。楚漢之際,會稽郡析出吳郡。
成帝綏和二年二月(1),大廄馬生角,在左耳前,圍長各二寸。是時王莽為大司馬,害上之萌自此始矣。哀帝建平二年(2),定襄牡馬生駒(3),三足,隨群飲食,太守以聞。馬,國之武用,三足,不任用之象也。後侍中董賢年二十二為大司馬(4),居上公之位,天下不宗。哀帝暴崩,成帝母王太后召弟子新都侯王莽入(5),收賢印綬,賢恐,自殺,莽因代之,並誅外家丁、傅(6)。又廢哀帝傅皇后,令自殺,發掘帝祖母傅太后、母丁太后陵,更以庶人葬之。辜及至尊,大臣微弱之禍也(7)。
(1)綏和二年:前7年。 (2)建平二年:前5年。 (3)定襄:郡名。治成樂(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4)董賢:本書《佞幸傳》有其傳。(5)王太后:元後王政君,王莽之姑。(6)誅外家丁、傅:事詳本書《外戚傳》。(7)以上言馬禍。
文公十一年(1),「敗狄於鹹」(2)。《榖梁》、《公羊傳》曰,長狄兄弟三人,一者之魯(3),一者之齊(4),一者之晉(5)。皆殺之,身橫九畝;斷其首而載之,眉見於軾(6)。何以書?記異也。劉向以為是時周室衰微,三國為大,可責者也。天戒若曰,不行禮義,大為夷狄之行,將至危亡。其後三國皆有篡弒之禍(7),近下人伐上之痾也。劉歆以為人變,屬黃祥。一曰,屬裸蟲之孽。一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凡人為變,皆屬皇極下人伐上之痾雲。京房《易傳》曰:「君暴亂,疾有道,厥妖長狄入國。」又曰:「豐其屋(8),下獨苦。長狄生,世主虜。」
(1)文公十一年:前616年。 (2)狄:古族名。鹹:魯地。(3)一者之魯:指僑如,伐魯時為叔孫得臣所獲。(4)一者之齊:指榮如。齊襄公二年代齊,為王子成父所獲。(5)一者之晉:指焚如。宣公十五年,晉滅潞國而滅之。(6)軾:車前橫木。(7)三國皆有篡弒之禍:魯文公薨,襄仲弒惡、視而立宣公;齊國連稱、管至父弒襄公而立無知;晉國欒書、中行偃弒厲公而立悼公。(師古說)或謂齊襄公之弒在魯莊公八年,去文公遠矣,此當謂邴歜閻職弒懿公事。(陳景雲說)(8)豐其屋:《易·豐卦》上六爻辭。豐:大也。
史記秦始皇帝二十六年(1),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2)。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是歲始皇初並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遂自賢聖,燔《詩》《書》,坑儒士;奢淫暴虐,務欲廣地;南戍五嶺,北築長城以備胡越,塹山填谷,西起臨洮,東至遼東(3),經數千里。故大人見於臨洮,明禍亂之起。後十四年而秦亡,亡自戍卒陳勝發(4)。
(1)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 (2)臨洮:縣名。今甘肅岷縣。(3)遼東:郡名。治襄平(今遼寧遼陽市)。(4)陳勝:本書有其傳。
史記魏襄王十三年(1),魏有女子化為丈夫。京房《易傳》曰:「女子化為丈夫,茲謂陰昌,賤人為王;丈夫化為女子,茲謂陰勝,厥咎亡。」一曰,男化為女,宮刑濫也;女化為男,婦政行也。
(1)魏襄王十三年:前343年。
哀帝建平中(1),豫章有男子化為女子(2),嫁為人婦,生一子。長安陳鳳言此陽變為陰,將亡(無)繼嗣,自相生之象。一曰,嫁為人婦生一子者,將復一世乃絕。
(1)建平:哀帝年號,共四年(前6��前3)。(2)豫章:郡名。治南昌(今江西南昌市)。
哀帝建平四年四月(1),山陽方與女子田無嗇生子(2)。先未生二月,兒啼腹中,及生,不舉,葬之陌上,三日,人過聞啼聲,母掘收養。
(1)建平四年:前3年。 (2)山陽:郡名。治昌邑(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方與:縣名。在今山東魚台縣西,稍北。田無嗇:姓田,名無嗇。
平帝元始元年二月(1),朔方廣牧女子趙春病死(2),斂棺積六日,出在棺外,自言見夫死父(3),曰:「年二十七,不當死。」太守譚以聞。京房《易傳》曰:「『干父之蠱,有子,考亡(無)咎,(4)。子三年不改父道,思慕不皇(遑)(5),亦重見先人之非(6),不則為私,厥妖人死復生。」一曰,至陰為陽,下人為上。
(1)元始元年:即公元1 年。(2)朔方:郡名。治朔方(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南)。廣牧:縣名。在今內蒙古五原縣西南。(3)夫死父:夫之故父。(4)《易傳》曰等句:引文為《易·蠱卦》初六爻辭。原意謂匡正父不正行為,有子如此,則父自無咎。(5)皇:通「遑」。閒暇:有暇。(6)重:猶「難」。
六月,長安女子有生兒,兩頭異頸面相鄉(向),四臂共匈(胸)俱前鄉(向),尻上有目長二寸所(1)。京房《易傳》曰:「『睽孤,見豕負塗,(2),厥妖人生兩頭。下相攘善,妖亦同。人若六畜首目在下,茲謂亡(無)上,正將變更。凡妖之作,以譴失正,各象其類。二首,下不壹也(3);足多(4),所任邪也;足少,下不勝任,或不任下也。凡下體生於上,不敬也;上體生於下,媟瀆也;生非其類,淫亂也;人生而大,上速成也;生而能言,好虛也。群妖推此類,不改乃成凶也。」
(1)尻(kāo):脊骨的末端;臀部。(2)《易傳》曰等句:引文為《易傳·睽卦》上九象辭。腰孤:即遺腹孤兒。睽,目不相見。即出生時未見其父。孤,無父曰孤。負:疑借為「伏」。塗:讀為「途」。道路。(高亨說)(3)下不一:當作「上不一」。王念孫曰:「『下不一』,當為『上不一』。人首在上,故上下專一,則人生二首,上文所謂各象其類也。今作『下』者,涉上下文諸『下』字而誤。《漢紀》作『二首,上不一也』,是其證。」(4)足多:當作「手多」。王念孫曰:「『足多,當為『手多』。此承上文「四臂共胸』而言,故曰手多。今作『足』者,亦涉下文足字而誤。《漢紀》作『手多,下僭濫也』。《開元占經·人占篇》引此《志》作『手多,所任邪也』,是其證。」
景帝二年九月(1)、膠東下密人年七十餘(2),生角,角有毛。時膠東、膠西、濟南、齊四王有舉兵反謀,謀由吳王濞起,連楚、趙(3),凡七國。下密,縣居四齊之中(4);角,兵象,上鄉(向)者也;老人,吳王象也;年七十,七國象也。天戒若曰,人不當生角,猶諸侯不當舉兵以鄉(向)京師也;禍從老人生,七國俱敗雲。諸侯不寤(悟),明年吳王先起,諸侯從之,七國俱滅。京房《易傳》曰:「塚宰專政(5),厥妖人生角。」
(1)景帝二年:前155年。(2)膠東)王國名。治即墨(在今山東萊西縣西南)。下密:縣名。今山東昌邑縣。(3)楚、趙:皆王國名。(4)四齊:膠東、膠西、濟南、齊四王國,本故齊地,故謂之四齊。(5)家宰:周代官名。掌邦治,統百官。
成帝建始三年十月丁未(1),京師相驚,言大水至。渭水虒上小女陳持弓年九歲(2),走入橫城門,入未央宮尚方掖門(3),殿門門衛戶者莫見(4),至句盾禁中而覺得(5)。民以水相驚者,陰氣盛也。小女而入官殿中者,下人將因女寵而居有宮室之象也。名曰持弓,有似周家弧之祥。《易》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6)。」是時,帝母王太后弟鳳始為上將(7),秉國政,天知其後將威天下而入宮室,故象先見(現)也。其後,王氏兄弟父子五侯秉權,至莽卒篡天下,蓋陳氏之後雲。京房《易傳》曰:「妖言動眾,茲謂不信,路將亡(無)人,司馬死。」
(1)建始三年:前30年。十月:「七月」之誤。參考《成紀》。七月丁未:七月二十八日。是年十月己酉朔,無丁未。(2)虒(si)上:地名。(3)尚方:官署名。掌管供應製造帝王所用器物。掖門:宮中的旁門。(4)門衛:宮門衛士。戶者:司戶之人。(5)句盾:官署名。屬少府。禁中:宮中。覺得:發覺而捕得。(6)《易》曰等句:引文見《易傳·系辭下》。(7)王太后:元後王政君。
成帝綏和二年八月庚申(1),鄭通裡男子王褒衣絳衣小冠(2),帶劍入北司馬門殿東門(3),上前殿,入非常室中(4),解帷組結佩之(5),招前殿署長業等曰(6):「天帝令我居此。」業等收縛考問,褒故公車大誰卒(7),病狂易(8),不自知入宮狀,下獄死。是時王莽為大司馬,哀帝即位,莽乞骸骨就第(9),天知其必不退,故因是而見(現)象也。姓名章服甚明,逕上前殿路寢,入室取組而佩之,稱天帝命,然時人莫察。後莽就國,天下冤之,哀帝征莽還京師。明年帝崩,莽復為大司馬,因是而篡國。
(1)綏和二年:前7年。八月庚申:是年八月丙寅朔,無庚申。 (2)鄭:縣名。今陝西華縣。通裡:裡名。(3)入北司馬門殿東門:入司馬門,又入殿之東門。(4)非常室:室名。在未央宮中。(5)帷:帷帳。組:用絲織成的闊帶子。佩:佩帶。(6)前殿署長:主管前殿之官。屬少府。(7)公車大誰卒:公車令之衛土(陳直說)。沈欽韓曰:「案,掌門衛者,見人輒呵問曰『誰』,故取以為名。大誰長,屬公車司馬令。」(8)狂易:瘋狂失常。(9)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或借它故請求退職的用語。言使骸骨得歸葬其故鄉。就第:回歸故居。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1),民驚走,持稿或棷一枚(2),傳相付與,曰行詔籌。道中相過逢多至千數,或被(披)發徒踐(3),或夜折關,或逾牆入,或乘車騎奔馳,以置驛傳行,經歷郡國二十六,至京師(4)。其夏,京師郡國民聚會里巷仟(阡)佰(陌),設張博具(5),歌舞祠西王母(6)。又傳書曰:「母告百姓,佩此書者不死。不信我言,視門樞下,當有白髮。」至秋止。是時帝祖母傅太后驕,與(預)政事(7),故杜鄴對曰(8):「《春秋》災異,以指象為言語。籌,所以紀數。民,陰,水類也。水以東流為順走,而西行,反類逆上。像數度放溢,妄以相予,違忤民心之應也。西王母,婦人之稱。博弈,男子之事。於街巷仟(阡)佰(陌),明離內(9),與(預)疆外。臨事盤樂,炕陽之意。白髮,衰年之象,體尊性弱,難理易亂。門,人之所由;樞,其要也。居人之所由,制持其要也。其明甚著(10)。今外家丁、博並侍帷幄,佈於列位。有罪惡者不作辜罰,亡(無)功能者畢受官爵。皇甫、三桓(11),詩人所刺,《春秋》所譏,亡(無)以甚此。指象昭昭,以覺聖朝,奈何不應!」後哀帝崩,成帝母王太后臨朝,王莽為大司馬,誅滅丁、傅。一曰丁、傅所亂者小,此異乃王太后、莽之應雲(12)。
(1)建平四年:前3年。(2)稿:禾稈。棷(zōu):通「菆」。麻桿。(3)徒踐:謂徒跣。赤足步行。(4)京師:指長安。(5)博具:博戲之具。 (6)西王母:神話中的女神。(7)與:讀曰「預」。干預。(8)杜鄴:本書卷八十五有傳。(9)(nie):門橛,門中央所豎的短木。(10)其:當為「甚」。王念孫曰:「『其』當為『甚』。謂所陳災異之像甚明甚著也。《漢紀·孝哀紀》作『甚明著』,是其證。」(11)皇甫:即《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所刺的「皇父卿士」。皇甫,人名。卿士,官名,總管王朝政事。三桓:春秋時魯大夫孟孫(仲孫)、叔孫、季孫(皆魯桓公之後)。《春秋》多處譏之。(12)以上言下人伐上之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