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新注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文言文譯文

漢書新注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說明】本傳敘述公孫弘、卜式、兒寬等人的事跡。這是一篇曲學阿世者的類傳。公孫弘,少為獄吏,中年學《春秋》雜說,賢良對策以「和」為主旨,故曲學以阿世,本來疏諫征伐,但不敢堅持,而順從武帝之意。卜式,本是畜牧主,因利害關係,輸財支持武帝的備邊政策。兒寬,勤於治學,為人溫良,善屬文,議封禪附和武帝之意,為御史大夫「以稱意任職」。《史記》將公孫弘與主父偃同傳,反映游士俗儒的面貌;將卜式附干《平准書》,寫其奉迎,頗寓諷刺;但對二人的節儉、生財,也作肯定。《漢書》將三人合傳,是因公孫弘曲於對策,卜式曲於助邊,兒寬曲於議封禪,都受到武帝信用,都有曲學阿世的特點;傳未所論「非遇其時,焉能致此位乎?」說明三人官至公卿,是遇上了機會,當然還要有個人的手腕,這是不言而喻的;又統論一代人才,說「漢之得人,於茲為盛」,還首先點名「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卜式與汲黯同屬「質直」,可見班固論人的旨趣與標準,並不大高明。  
  公孫弘(1),菑川薛人也(2)。少時為獄吏(3),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4)。
  (1)公孫弘:姓公孫,名弘,字季,一字次卿。(2)菑川:諸侯王國。都劇(在今山東壽光縣甫)。薛:縣名。在今山東滕縣南。薛縣不屬菑川國。這裡並舉苗川與薛想是公孫弘少時生活於此二地。(3)獄吏:《史記》作「薛獄吏」。(4)雜說:兼儒墨、合名法的雜家之說。
  武帝初即位,招賢良文學士(1),是時弘年六十,以賢良征為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意(2),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3)。
  (1)士:其上疑有「之」字。(2)不合意:言奏事不合天子之意。(3)移病:作書聲稱疾篤,移居第捨。多為官吏求退的婉辭。
  元光五年(1),復征賢良文學,菑川國復推上弘。弘謝曰:「前已嘗西,用不能罷(2),願更選。」國人固推弘,弘至太常(3)。上策詔諸儒(4):
  (1)元光五年:前130年。或為「元光元年」之誤。 (2)用:猶以。《史記》作「以」。(3)太常:官名。掌管宗廟禮儀。(4)策詔諸儒:其下當有「曰」字。
  制曰: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1),異章服(2),而民不犯;陰陽和,五穀登(3),六畜蕃(4),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5),澤不涸(6);鱗鳳在郊藪(7),龜龍游於沼(8),河洛出圖書(9);父不喪子,兄不哭弟(10);北發渠搜(11),南撫交趾(12),舟車所至,人跡所及,跂行喙息(13),鹹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14)?子大夫修先聖之術(15),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聲乎當世,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智)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16),物鬼變化(17),天命之符,廢興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焉。其悉意正議(18),詳具其對,著之於篇(19),朕將親覽焉,靡有所隱。
  (1)畫衣冠:在罪犯衣冠上畫圖以示懲罰。(2)異章服:給罪犯穿異於常人的衣服。(3)登:成也。(4)著:多也。(5)童:無草木。(6)涸:水干;枯竭。(7)藪(sǒu):指少水的澤池。(8)沼:池也。(9)河洛出圖書:即「河出圖,洛出書」之說。古代儒家迷信傳說,謂伏羲氏時,黃河出現龍馬,背負「河圖」;洛水出現神龜,背負「洛書」,二者都是「天授神物」。(10)父不喪子,兄不哭弟:意謂子弟無夭折。(11)渠搜:縣名。屬朔方郡。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南。(12)交趾:郡名。治贏胺(今越南河內)。(13)跂行:謂有足而行者。嚎息:謂有口能息者。(14)臻:至也。 (15)子大夫:對大夫的美稱。(16)屬(zhǔ):系也。 (17)物鬼變化:王先謙疑為衍文。 (18)悉:盡也。(19)篇:簡也。
  弘對曰:
  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1);未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省(2);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3);罰當罪,則奸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業之即不爭(4),理得則不怨(5),有禮則不暴(6),愛之則親上(7),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和不遠禮(8),則民親而不暴。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9);和之所賞,禮之所取也。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則民不犯禁矣。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1)躬:謂身體力行。遇:謂對待之。(2)即:與「則」通。(3)逡:是也。群臣逡:言群臣明退讓之義。(4)業之:言各得其業。(5)理得:言各申其理。(6)有禮:言使之由禮。(7)愛之:言子愛百姓。(8)遠:違也。(9)去:棄也。
  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1)。今人主和德於上,百姓和合於下(2),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穀登,六畜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悅)義、奉幣而來朝,此和之極也。
  (1)比:和也。(2)合:謂與上合德。
  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1),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2),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3),謂之禮;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塗(途),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現)於上,謂之木: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當設施,不可廢也。得其要(4),則天下安樂,法設而不用(5);不得其術,則主蔽於上,官亂於下。此事之情,屬統垂業之本也。
  (1)履:履行。(2)致:招致。(3)分(fen):亦作「份」。(4)要:要術。(5)法設而不用:下不犯法,則無所用刑。
  臣聞堯遭鴻水,使禹治之,未聞禹之有水也。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桀紂行惡,受天之罰;禹湯積德,以王天下。因此觀之,天德無私親,順之和起,逆之害生(1)。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臣弘愚戇,不足以奉大對(2)。
  (1)順之和起,逆之害生:謂順天則和起,逆天則害(災害)生。(2)大對:大問之對。
  時對者百餘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擺弘對為第一。召入見,容貌甚麗,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1)。
  (1)金馬門:漢宦者署門,門旁有金馬,故稱。後世沿用為官署的代稱。
  弘復上疏曰:「陛下有先聖之位而無先聖之名,有先聖之名而無先聖之吏,是以勢同而治異。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篤(1):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聽。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異也。臣聞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變(2),三年而化,五年而定。唯陛下之所志(3)。」書奏,天子以冊書答曰:「問:弘稱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視孰與周公賢(4)?」弘對曰:「愚臣淺薄,安敢比材於周公!雖然,愚心曉然見治道之可以然也。夫虎豹馬牛,禽獸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馴服習之,至可牽持駕服,唯人之從。臣聞揉曲木者不累日(5),銷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於利害好惡,豈比禽獸木石之類哉?期年而變,臣弘尚竊遲之。」上異其言。
  (1)篤:原也。(2)期(jī)年:一整年,一週年。(3)所志:言志之所在。(4)與:猶如。(5)揉:謂矯而正之。累:積也。
  時方通西南夷(1),巴蜀苦之,詔使弘視焉。還奏事,盛毀西南夷無所用,上不聽。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廷)爭。於是上察其行慎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2),緣飾以儒術(3),上說(悅)之,一歲中至左內史(4)。
  (1)通西南夷:見《西南夷傳》。(2)習文法吏事:公孫弘少時為獄吏,故習文法吏事。(3)緣飾:譬之於衣服加花邊。(4)左內史:官名。內史掌京哉地方。漢景帝時分左右內史。
  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廷)辯(1)。常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閒(2),黯先發之,弘推其後(3),上常說(悅),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4),至上前,皆背其約以順上指(旨)(5)。汲黯庭(廷)潔弘曰(6):「齊人多詐而無情(7),始為與臣等建此議(8),今皆背之,不忠。」上問弘,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1)廷辯:在朝廷辯論。(2)汲黯:本書有其傳。請閒:要求與皇帝個別談話。(3)黯先發之,弘推其後:讓人先發而已推其後,則可觀察君主對先發者之喜怒,而後見機行事。(4)約:要約,商定。(5)旨:意旨。(6)廷論:在朝廷指問。(7)情:《史記》作「情實。」(8)為:是也。
  弘為人談笑多聞(1),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2),人臣病不儉節。養後母孝謹,後母卒,服喪三年。
  (1)談笑多聞:言善於談笑而能識政治之要。(2)病:猶憂。
  為內史數年,遷御史大夫。時又東置蒼海(1),北築朔方之郡(2)。弘數諫,以為罷(疲)弊中國以奉無用之地,願罷之。於是上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3)。發十策,弘不得一(4)。弘乃謝曰:「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願罷西南夷、蒼海,專奉朔方。」上乃許之。
  (1)蒼海:一作滄海,郡名。在今朝鮮半島。(2)朔方郡:治所在朔方(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南)。(3)朱買臣:本書有其傳。(4)發十策,弘不得一:武帝使朱買臣向公孫弘提出十個關於置朔方利害的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十策而不能得一,「辯論有餘」之公孫弘非不能答辯,乃不敢逆上而偽屈。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1),奉(俸)祿甚多(2),然為布被(3),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廷)詰弘,誠中弘之病。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4),有三歸(5),侈擬於君(6),桓公以霸(7),亦上僭於君。晏嬰相景公(8),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亦下比於民。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9),誠如黯言。且無黯,陛下安聞此言?」上以為有讓(10),愈益賢之。
  (1)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時公孫弘為御史大夫,故稱其三公。(2)俸祿甚多:漢制,三公號稱萬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故棄「俸祿甚多」。(3)布被:《鹽鐵論·救匱篇》雲,「公孫弘布被,兒寬練袍。」(4)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時為齊公卿,協助齊桓公改革政治、發展經濟,促成齊國霸業。(5)三歸:謂娶三姓之女。婦人謂嫁為「歸」。或說三歸,台名。言管仲築三歸台而傷於民。(6)擬:言相似。(7)桓公:指齊桓公。春秋時第一個霸主。(8)晏嬰:字平仲,春秋時齊國大夫,繼為齊卿,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9)差:差別。(10)讓:謙讓。
  元朔中(1),代薛澤為丞相(2)。先是,漢常以列侯為丞相,唯弘無爵,上於是下詔曰:「朕嘉先聖之道,開廣門路,宣招四方之士,蓋古者任賢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勞大者厥祿厚,德盛者獲爵尊,故武功以顯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鄉戶六百五十封丞相弘為平津侯(3)。」其後以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1)元朔:漢武帝年號(前128—前123)。(2)為丞相:弘為相,在元朔五年(前124)。(3)高成:縣名。屬勃海郡,在今河北鹽山縣東南。
  時上方興功業,婁(屢)舉賢良。弘自見為舉首,起徒步(1),數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弘身食一肉(2),脫粟飯(3),故人賓客仰衣食(4),奉(俸)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然其性意忌(5),外寬內深。諸常與弘有隙(6),無近遠,雖陽(佯)與善,後竟報其過(7)。殺主父偃(8),徒董仲舒膠西(9),皆弘力也。
  (1)徒步:古時平民出行無車,故以「徒步」為平民之代稱。(2)一肉:言不兼味。(3)脫粟:粟僅脫皮,猶今之糙米。(4)故人:平生故·交。仰(yǎng,舊讀yang):依靠。《西京雜記》云:弘起家徒步為丞相,故人高賀從之,弘食以脫粟飯,覆以布被。賀怨曰:「何用敵人富貴為脫粟布被,我自有之。」弘大慚。賀告人曰:「公孫弘內服貂蟬,外衣麻枲;內廚五鼎,外膳一餚,豈可以示天下。」於是朝廷疑其矯焉。弘歎曰:「寧逢惡賓,不逢故人。」(5)意忌:疑忌。(6)常:宋祁曰,「南本作『嘗』。」(7)過:《史記》作「禍」。(8)殺主父偃:詳見本書《主父偃傳》。(9)徙董仲舒於膠西:見本書《董仲舒傳》。
  後淮南、衡山謀反(1),治黨與方急(2),弘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侯,居宰相位,宜佐明主填(鎮)撫國家,使人由臣子之道(3)。今諸侯有畔(叛)逆之計,此大臣奉職不稱也(4)。恐病死無以塞責,乃上書曰:「臣聞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仁、知(智)、勇三者,所以行之也。故曰:『好問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5)。』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陛下躬孝弟(梯),監(鑒)三王,建周道,兼文武,招徠四方之士,任賢序位,量能授官,將以厲(勵)百姓勸賢材也。今臣愚駑,無汗馬之勞(6),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7),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稱(8),加有負薪之疾(9),恐先狗馬填溝壑(10),終無以報德塞責,願歸侯,乞骸骨,避賢者路。」上報曰:「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守成上(尚)文,遭遇右武(11),未有易此者也(12)。朕夙夜庶幾(13),獲承至尊(14),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君宜知之(15)。蓋君子善善及後世(16),若茲行(12),常在朕躬(18)。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已(19),乃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20)。今事少閒(21),君其存精神,止念慮,輔助醫藥以自持。」因賜告牛酒雜帛(22)。居數月,有瘳(23),視事。
  (1)淮南、衡山反:見《淮南衡山傳》。(2)黨與:同夥。(3)由:從也。(4)稱:副也。(5)「好問近乎智」等句:見《禮記·中庸》。(6)汗馬之勞:指從軍之功。(7)過意:猶言過垂恩意。卒伍:謂卑賤。與更、正、戍三卒為伍,乃卑賤之人。(8)不足以稱:言不副其任;不稱職。(9)負薪之疾:占時臣不能勝任君之使命,則用「有負薪之疾」告辭。(10)狗馬填溝壑:言死。狗馬拋在荒溝坑谷裡,即死之意。(11)守成上文,遭遇右武:言守天下時重文,遭禍亂時重武。(12)易:改也。(13)庶幾:言有幸。(14)至尊:指帝位。(15)知:謂知朕意。(16)善善及後世:謂世傳國為侯。(17)行:言所以行賞。(18)常在朕躬:謂賞罰之權操於朕躬(皇帝自稱)。(19)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己:謂遭霜露寒涼之疾輕,何憂於病不止。罹(li):遭也。恙(yang):憂也。(20)章:明也。(21)少閒:言稍有空閒。(22)賜告牛酒雜帛:賜予休假及牛酒雜帛。(23)瘳(chōu):病癒。
  凡為丞相御史六歲,年八十,終丞相位(1)。其後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犛繼踵為丞相(2)。自蔡至慶,丞相府客館丘虛(墟)而已(3),至賀、屈犛時壞以為馬廄車庫奴婢室矣。唯慶以惇謹(4),復終相位,其餘盡伏誅雲。
  (1)終:公孫弘死於元狩二年(前121),終年八十,則當生於漢高帝七年(前200)。(2)李蔡:李廣之弟。見本書《李廣傳》。石慶:石奮之予。見本書《萬石傳》。公孫賀、劉屈氂:本書有其傳。繼踵:言相躡。(3)丘墟:廢墟。(4)惇:厚也。
  弘子度嗣侯,為山陽太守十餘歲(1),詔征巨野令史成詣公車(2),度留不遣,坐論為城旦(3)。
  (1)山陽:郡名。治昌邑(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2)巨野:縣名。屬山陽郡,在今山東巨野縣東南。公車:官署名。掌殿司馬門,天下上事及徵召皆總領之。(3)城旦:秦漢時的一種刑罰,四歲刑。論決為髡鉗,輸邊,晝日伺寇虜,夜暮築長城。
  元始中(1),修功臣後,下詔曰:「漢興以來,股肱在位,身行儉約,輕財重義,未有若公孫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為布被脫粟之飯。奉(俸)祿以給敵人賓客,無有所餘,可謂減於制度(2),而率下篤俗者也,與內富厚而外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3)。夫表德章義,所以率世厲(勵)俗,聖王之制也。其賜弘後子孫之次見為適(嫡)者(4),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
  (1)元始:漢平帝年號(公元1—5年)。(2)制度:應助曰:「禮,貴有常尊,衣服有品。」(3)詭服:指有意穿的鄙服。殊科:謂不一樣。(4)次:世次。
  卜式,河南人也(1)。以田畜為事。有少弟,弟壯,式脫身出,獨取畜羊百餘,田宅財物盡與弟。式入山牧,十餘年,羊致千餘頭,買田宅。而弟盡破其產,式輒復分與弟者數矣(2)。
  (1)河南:郡名。治洛陽(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2)數(shuo):屢次。
  時漢方事匈奴,式上書,願輸家財半助邊。上使使問式:「欲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習仕宦,不願也。」使者曰:「家豈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與人亡(無)所爭,邑人貧者貸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從式,式何故見冤!」使者曰:「苟,子何欲(1)?」式曰:「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有財者宜輸之,如此而匈奴可滅也。」使者以聞。上以語丞相弘(2)。弘曰:「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3),願陛下勿許。」上不報(4),數歲乃罷式。式歸,復田牧。
  (1)苟,子何欲:《史記·平准書》作「苟如此,子何欲而然?」文意較明。(2)弘:公孫弘。(3)不軌:不法。(4)上不報:《史記·平准書》作「於是上久不報式」,文意明白。
  歲余,會渾邪等降(1),縣官費眾(2),倉府空(3),貧民大徒(4),皆卬(仰)給縣官,無以盡贍(5)。式復持錢二十萬與河南太守,以給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貧民者(6),上識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輸其家半財助邊。」乃賜式外繇(徭)四百人(7),式又盡復與宮,是時富豪皆爭匿財(8),唯式尤欲助費。上於是以式終長者,乃召拜式為中郎(9),賜爵左庶長,田十頃,佈告天下,尊顯以風(諷)百姓。
  (1)渾邪:匈奴渾邪王,見本書《匈奴傳》。(2)縣官:指官府或天子。(3)倉:糧倉。府:錢庫。(4)徙:遷移。由中原遷至邊地。(5)盡贍:全部供給之意。(6)助:《史記》在助字下有「籍」字。籍,所上之簿冊,卜式之名在其中。(7)賜式外徭四百人:賜給卜式四百人更賦錢。外徭:謂出徭戍錢,即更賦錢。(8)匿:藏也。(9)中郎:近侍之官。屬郎中令(光祿勳)。(10)左庶長:爵名,第十級。
  初式不願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為郎,布衣草而牧羊(1)。歲余,羊肥息(2)。上過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獨羊也,治民亦猶是矣。以時起居,惡者輒去(3),毋令敗群。」上奇其言,欲試使治民。拜式喉氏令(4),緱氏便之;遷成皋令(5),將漕最(6)。上以式樸忠(7),拜為齊王太傅(8),轉為相(9)。
  (1)草:草鞋。(2)羊肥息:言羊既肥又生多。(3)去:除也。(4)緱氏:縣名。在今河南偃師縣東南。(5)成皋:縣名。在今河南滎陽縣西北。(6)將漕最:言其領漕,課最上。(7)樸:質也。(8)齊王太傅:齊王國太傅,輔佐齊王。(9)相:諸侯王國之相,統眾官。
  會呂嘉反(1),式上書曰:「臣聞主愧臣死。群臣宜盡死節,其駑 下者宜出財以佐軍,如是則強國不犯之道也(2)。臣願與子男及臨菑習弩博昌習船者請行死之(3),以盡臣節(4)。」上賢之,下詔曰:「朕聞報德以德,報怨以直(5)。今天下不幸有事,郡縣諸侯未有奮由直道者也(6)。齊相雅行躬耕(7),隨牧蓄(畜)番(蕃)(8),輒分昆弟,更造(9),不為利惑(10)。日者北邊有興(11),上書助官。往年西河發惡(12),率齊人入粟。今又首奮(13),雖未戰,可謂義形於內矣。其賜式爵關內侯,黃金四十斤,田十頃,佈告天下,使明知之。」
  (1)呂嘉反:見本書《南越傳》,(2)強國不犯:國家威強而不見侵犯。(3)子男:自謂其子。臨菑:縣名。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習弩:古時臨淄入長於射弩。博昌:縣名。在今山東博興東南。博昌習船:古時博昌臨近渤海,故長於使船。(4)以盡臣節:謂從軍以盡死節。(5)報德以德,報怨以直:《論語·憲問篇》有孔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故詔引之。(6)未有奮由直道:言元欲憤激而從於報怨以直之道。奮:憤激。由:從也。(7)雅行:言行為雅正。(8)畜蕃:言畜牧滋多。(9)更造:意謂再行創業。(10)不為利惑:謂不惑於利。 (11)日者:往日。興:謂發軍。(12)歲惡:猶凶歲。年谷不登。(13)首奮:為首憤激。
  元鼎中(1),征式代石慶為御史大夫。式既在位,言郡國不便鹽鐵而船有算,可罷(2)。上由是不說(悅)式。明年當封禪(3),式又不習文章(4),貶秩為太子大傅,以兒寬代之,式以壽終。
  (1)元鼎:漢武帝年號(前116—前111)。(2)可罷:卜式言可罷鹽鐵等事,詳見本書《食貨志》下。(3)明年:指元封元年(前110)。是年武帝至泰山封禪。(4)文章:謂文物典章。
  兒寬,千乘人也(1)。治《尚書》,事歐陽生(2)。以郡國選詣博士(3),受業孔安國(4)。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5)。時行賃作(6),帶經而鋤,休息輒讀誦,其精如此。以射策為掌故(7),功次,補廷尉文學卒史(8)。
  (1)千乘:縣名,屬千乘郡,在今山東高青縣東北。(2)歐陽生:見本書《儒林傳》。(3)郡國:「國」字衍。千乘為郡,非國名。(4)孔安國:見本書《儒林傳》。(5)都養:當炊事員。(6)賃作:當傭工。(7)射策:漢代取士制度之一。由主試者出試題於簿策,分甲乙科,列於案上,應試者隨意取答,然後由主試者審定優劣。上者為甲,次者為乙。掌故:官名,主故事,屬太常。(8)文學卒史:主行文書。
  寬為人溫良,有廉知(智)自將(1),善屬文(2),然懦於武,口弗能發明也。時張湯為廷尉(3),廷尉府盡用文史法律之吏(4),而寬以儒生在其間,見謂不習事,不署曹(5),除為從史(6),之北地視畜數年(7)。還至府,上畜簿(8),會廷尉時有疑奏,已再見卻矣(9),椽史莫知所為。寬為言其意,椽史因使寬為奏。奏成,讀之皆服,以白廷尉湯。湯大驚,召寬與語,乃奇其材,以為掾(10)。上寬所作奏,即時得可。異日,湯見上。問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誰為之者?」湯言兒寬。上曰:「吾固聞之久矣。」湯由是鄉(向)學,以寬為奏漱椽(11),以古法義決疑獄,甚重之。及湯為御史大夫,以寬為掾,舉侍御史(12)。見上,語經學。上說(悅)之,從問《尚書》一篇(13)。擢為中大夫(14),遷左內史(15)。
  (1)有:楊樹達以為當作「以」。將:衛也。(2)屬:綴也。(3)張湯:本書有其傳。(4)史:謂善史書者。(5)署曹:委任職務。(6)從史:一般小吏。(7)北地:郡名。治馬領(在今甘肅慶陽西北)。畜:指廷尉在北地郡的牲畜。(8)薄:謂文計。(9)卻:退也。(10)掾:古代屬官的通稱。(11)奏讞掾:掌奏報與定案文書之屬吏。(12)侍御史:官名。屬御史大夫。(13)從問《尚書》:事詳本書《儒林傳》。(14)中大夫:官名。掌議論,屬郎中令(光祿勳)。(15)左內史:內史掌治京畿地方,漢景帝時分左右內史。
  寬既治民,勸農業,緩刑罰,理獄訟,卑體下士,務在於得人心;擇甲仁厚士,推情與下(1),不求名聲,吏民大信愛之,寬表奏開六輔渠(2),定水令以廣溉田(3)。收租稅,時裁闊狹(4),與民相假貸,以故租多不入。後有軍發,左內史以負租課殿(5),當免。民聞當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車,小家擔負,輸租繈屬不絕(6),課更以最(7)。上由此愈奇寬。
  (1)與:猶接待。(2)六輔渠:古代關中地區六道人口灌溉渠道之總稱。元鼎六年(前111)在兒寬主持下,於鄭國渠上游南岸開鑿六道小渠,以輔助灌溉鄭國渠所不能達到的高地。(3)水令:用水之法。(4)截:審度。闊:謂寬裕。狹:謂窘迫。(5)課殿:考核最下。(6)輸租繈屬不絕:謂輸租者接近,不絕於道。繈:繩索。(7)課更以最:考核變為最上等。
  及議欲放(仿)古巡狩封禪之事,諸儒對者五十餘人,未能有所定。先是」司馬相如病死(1),有遺書,頌功德,言符瑞,足以封泰山。上奇其書,以問寬,寬對曰:「陛下躬發聖德,統楫群元(2),宗祀天地,薦禮百神,精神所鄉(向),徵兆必報,天地並應,符瑞昭明。其封泰山,禪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節也。然享薦之義,不著於經(3),以為封禪告成,合祛於天地神祇(4),祗戒精專以接神明。總百官之職,各稱事宜而為之節文(5)。唯聖主所由(6),制定其當(7),非群臣之所能列。今將舉大事,優遊數年(8),使群臣得人自盡(9),終莫能成。唯天子建中和之極(10),兼總條貫,金聲而玉振之(11),以順成天慶,垂萬世之基。」上然之,乃自製儀,采儒術以文焉。
  (1)司馬相如:本書有其傳。(2)統揖:總攬,總統。(3)此謂封禪之享薦,不是常禮,故經無其文。(4)祛:舉也。(5)稱:副也。(6)由:從也。(7)當:猶中。(8)優遊:言不決。(9)人自盡:意謂各自為是,各執己見。(10)極:猶准。準則。(11)金聲而玉振之:言宣揚德音,如金玉聲。
  既成,將用事,拜寬為御史大夫,從東封泰山,還登明堂。寬上書曰:「臣聞三代改制,屬象相因(1)。間者聖統廢絕(2),陛下發憤,合指天地,祖立明堂辟雍(3),宗祀泰一(4),六律五聲(5),幽贊聖意(6),神樂四合(7),各有方象(8),以丞嘉祀(9),為萬世則(10),天下幸甚。將建大元本瑞(11),登告岱宗(12),發祉闓(開)門,以侯景至(13)。癸亥宗祀(14),日宣重光;上元甲子,肅邕(雍)永享(15)。光輝充塞(16),天文粲然(17),見(現)象日昭(18),報降符應(19)。臣寬奉觴再拜,上千萬歲壽。」制曰:「敬舉君之觴。」
  (1)屬:連接。像:指政教之法象。(2)聖統:聖人之遺業,謂禮文。(3)祖:始也。辟雍:古代的大學,又為祭祀之所。(4)宗:尊也。泰一:神祠名。見本書《郊祀志》。(5)六律:謂黃鐘、大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五聲:宮、商、角、徵、羽。(6)幽:深也。讚:明也。(7)神樂:謂柯神之樂。(8)方象:謂四方景象。(9)丞:同「承」。(10)則:法也。(11)將建大元:謂將改年號。本瑞:謂天瑞。(12)岱宗:泰山。(13)景:謂景象。(14)癸亥:甲子六十之末日;次日即子,為六十日之元。 (15)肅雍永享:言既敬且和,永享於天。肅,敬也。雍,和也。(16)塞:滿也。 (17)粲然:光明貌。(18)昭:明也。(19)報降符應:謂天報答而降下符應。
  後太史令司馬遷等言(1):「歷紀壞廢,漢興未改正朔,宜可正(2)。」上乃詔寬與遷等共定漢《太初歷》,語在《律歷志》。
  (1)司馬遷:本書有其傳。(2)正:謂改正。
  初梁相褚大通《五經》,為博士,時寬為弟子。及御史大夫缺,征褚大,大自以為得御史大夫。至洛陽,聞兒寬為之,褚大笑,及至,與寬議封禪於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誠知人。」寬為御史大夫,以稱意任職,故久無有所匡諫於上,官屬易之(1),居位九歲(2),以官卒。
  (1)易:輕也。(2)九歲:當作「八歲」。兒寬自元封元年為御史大夫,卒於太初二年十二月(見《武紀》),在位八年。
  贊曰:公孫弘、卜式、兒寬皆以鴻漸之翼困於燕爵(雀)(1),遠跡羊承之間(2),非遇其時,焉能致此位乎?是時,漢興六十餘載,海內艾(義)安(3),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制度多闕(缺)。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輪迎枚生(4),見主父而歎息(5)。群士慕向,異人並出。卜式拔於芻牧,弘羊擢於賈豎(6),衛青奮於奴僕(7),日出於降虜(8),斯亦囊時版築飯牛之朋已(9),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10),篤行則石建、石慶(11),質直則汲黯、卜式(12),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13),定令則趙禹、張湯(14),文章則司馬遷、相如(15),滑稽則東方朔、枚皋(16),應對則嚴助、朱買臣(17),歷數則唐都、洛下閎(18),協律則李延年(19),運籌則桑弘羊(20),奉使則張騫、蘇武(21),將率則衛青、霍去病(22),受遺則霍光、金日碑(23),其餘不可勝紀(24)。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孝宣承統,纂修洪業,亦講論六藝,招選茂異(25),而蕭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玄成、嚴彭祖、尹更始以儒木進(26)、劉向、王褒以文章顯(27),將相則張安世、趙充國、魏相、丙吉、於定國、杜延年(28),治民則黃霸、王成、龔遂、鄭弘、召信臣、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嚴延年、張敞之屬(29),皆有功跡見述於世;參其名臣(30),亦其次也(31)。
  (1)鴻:大雁。漸:進也,此喻公孫弘等有鴻之大材,未進之時為燕雀所輕。(2)遠跡:遠竄其跡。(3)又安:太平無事。(4)枚生:枚乘,本書有其傳。(5)主父:主父偃,本書有其傳。(6)弘羊:桑弘羊,見《食貨志》。(7)衛青:本書有其傳。(8)日碑:金日碑,本書有其傳。(9)版築飯牛之闕:指傅說、寧戚。相傳商代傅說原是傅巖地方從事版築的奴隸,後被商王武了任為大臣,治理國政。寧戚,即寧越。相傳春秋時齊桓公郊迎客,寧戚飯牛車下,望見桓公而悲,擊牛角而疾商歌。桓公以為非常人,命以後車載之而歸,用為客卿。(10)董仲舒:本書有其傳。(11)石建、石慶:見本書《萬石傳》。(12)汲黯:本書有其傳。 (13)韓安國、鄭當時:本書有其傳。(14)趙禹:見本書《酷吏傳》。張湯:本書有其傳。(15)相如:司馬相如。(16)東方朔:本書有其傳。枚皋:見本書《枚乘傳》。(17)嚴助、朱買臣:本書有其傳。(18)唐都、洛下閎:見本書《律歷志》。(19)李延年:見本書《佞幸傳》。(20)運籌:劃策。 (21)張騫、蘇武:本書有其傳。(22)霍去病:本書有其傳。 (23)受遺:受先帝之遺命。霍光:本書有其傳。(24)紀:記也。 (25)茂異:茂才異等之簡稱,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26)蕭望之:本書有其傳。梁丘賀、夏侯勝、嚴彭祖、尹更始:見本書《儒林傳》。韋玄成:見本書《韋賢傳》。(27)劉向、王褒:本書有其傳。(28)張安世、趙充國、魏相、丙吉、於定國、杜延年:本書有其傳。(29)黃霸、王成、龔遂、召信臣:見本書《循吏傳》。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張敞:本書卷七六有其傳。嚴延年:見本書《酷吏傳》。(30)參:考察之意。其:指漢皇帝。(31)其:指漢武帝。其次:謂次於武帝時之臣。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