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新注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古文原文及翻譯

漢書新注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說明】本傳敘述王商、史丹、傅喜等人的事跡。這是一篇外戚而所謂賢者的類傳。王商,史皇孫王夫人之侄,為人敦厚,元帝時以外戚重臣輔政,擁佑太子頗為出力。成帝時頗為信重,任丞相,素與大司馬大將軍王鳳不和,終於被劾免相,嘔血而死。史丹,衛太子史良梯之侄孫,見元帝欲廢太子而立定陶王,多次切諫,使太子得以固位,成帝感恩,信用之,封武陽侯。內奢淫,好酒色。傅喜,定陶傅太后從父弟,哀帝時不滿傅太后干預朝政,上將軍印綬,以光祿大夫養病。後又兩起兩落,西漢後期,外戚許、史、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將,窮貴極富」,多仗勢驕橫,王氏尤為貴盛,至王莽而篡位;王商、史丹、傅喜等算是外戚中的少數賢者。《漢書》傳而稱之,算是「沙裡淘金」;其實這三人平平,無啥作為。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1),徙杜陵(2)。商父武,武兄無故,皆以宣帝舅封。無故為平昌侯,武為樂昌侯。語在《外戚傳》。
  (1)涿郡:郡名。治涿縣(今河北涿縣)。蠡吾:疑作「廣望」。據《外戚傳》,王商的祖母王媼,嫁為廣望王迺始婦,生子無故、武,武子商。廣望,在今河北高陽西,其南為蠢吾縣。(2)杜陵:縣名,在今陝西西安東南。
  商少為太子中庶子(1),以肅敬敦厚稱。父亮,商嗣為侯,推財以分異母諸弟,身無所受,居喪哀戚。於是大臣薦商行可以厲(勵)群臣,義足以厚風俗,宜備近臣。繇(由)是擢為諸曹侍中中郎將(2)。元帝時,至右將軍、光祿大夫。是時,定陶共(恭)王愛幸,幾代太子。商為外戚重臣輔政,擁佑太子,頗有力焉。
  (1)太子中庶子:太子官屬之一。(2)諸曹:受理尚朽事。侍中:加官。得出入禁中。中郎將:官名。屬郎中令(光祿勳)。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徒為左將軍。而帝元舅大司馬大將軍王鳳顓(專)權,行多驕僭。商議論不能平風,鳳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1),京師民無故相驚,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躪,老弱呼號,長安中大亂。天子親御前殿,召公卿議。大將軍鳳以為太后與上及後宮可御船,令吏民上長安城以避水。群臣皆從鳳議。左將軍商獨曰:「自古無道之國,水猶不冒城郭(2)。今政治和平,世無兵革,上下相安,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訛言也,不宜令上城,重驚百姓。」上乃止。有頃,長安中稍定,間之,果訛言。上於是美壯商之固守,數稱其議。而鳳大慚,自恨失言。
  (1)建始三年:前30年。(2)冒:覆蓋。
  明年,商代匡衡為丞相(1),益封千戶,天子甚尊任之。為人多質有威重(2),長八尺餘,身體鴻大,容貌甚過絕人。河平四年(3),單于來朝(4),引見白虎殿(5)。丞相商坐未央宮廷中,單于前,拜謁商。商起,離席與言,單于仰視商貌,大畏之,遷延卻退。天子聞而歎曰:「此真漢相矣!」
  (1)匡衡:本書卷八十一有其傳。(2)質:質樸,(3)河平四年:即公元前25年。(4)單于:匈奴復株累單于。(5)白虎殿:在未央宮中。
  初,大將軍鳳連昏(婚)楊肜為琅邪太守(1),其郡有災害十四,已上(2)。商部屬按問(3),鳳以曉商曰(4):「災異天事,非人力所為。肜素善吏,宜以為後(5)。」商不聽,竟奏免肜,奏果寢不下(6),鳳重以是怨商,陰求其短,使人上書言商閨門內事(7)。天子以為暗昧之過,不足以傷大臣,鳳固爭(淨),下其事司隸(8)。
  (1)連婚:婚家之婚親。琅邪:郡名。治東武(今山東諸城)。(2)上:謂上報。(3)部屬:部署屬官。按問:查究。(4)曉:告語。(5)宜以為後:意謂以後再說,暫不按問。(6)寢:擱置。(7)使人上書言商閨門內事:即下文張匡對中所云頻陽耿定上書(周壽昌說)。(8)司隸:司隸校尉。
  先是皇太后嘗詔問商女,欲以備後宮。時女病,商意亦難之,以病對,不入。及商以閨門事見考,自知為鳳所中(1),惶怖,更欲內(納)女為援,乃因新幸李捷好家白見其女。
  (1)中:中傷。
  會日有蝕之,太中大夫蜀郡張匡,其入佞巧,上書願對近臣陳日蝕咎。下朝者左將軍丹等問匡(1),對曰:「竊見丞相商作威作福,從外制中(2),取必於上(3),性殘賊不仁,遣票輕吏微求人罪(4),欲以立威,天下患苦之。前頻陽耿定上書言商與父傅通(5),及女弟淫亂(6),奴殺其私夫,疑商教使。章下有司,商私怨懟(7)。商子俊欲上書告商,俊妻左將軍丹女,持其書以示丹,丹惡其父子乖迕,為女求去。商不盡忠納善以輔至德,知聖主崇孝,遠別不親(8),後庭之事皆受命皇太后,太后前聞商有女,欲以備後宮,商言有固疾,後有耿定事,更詭道因李貴人家內(納)女(9),執左道以亂政(10),誣罔悖大臣節,故應是而日蝕。《周書》曰:『以左道事君者誅(11)。』《易》曰:『日中見昧,則折其右肱(12)。』往者丞相周勃再建大功(13),及孝文時纖介怨恨(14),而日為之蝕,於是退勃使就國,卒無怵惕憂。今商無尺寸之功,而有三世之寵(15),身位三公,宗族為列侯:吏二千石、侍中諸曹,給事禁門內,連昏(婚)諸侯王,權寵至盛。審有內亂殺人怨忽之端,意宜窮竟考問。臣聞秦丞相呂不韋見王無子,欲有秦國,意即求好女以為妻,陰知其有身而獻之王,產始皇帝(16)。及楚相春申君亦見王無子,心利楚國,即獻有身妻而產懷王(17)。自漢興幾遭呂、霍之患(18),今商有不仁之性,乃因怨以內(納)女,其奸謀未可測度。前孝景世七國反(19),將軍周亞夫以為即得洛陽劇孟(20),關東非漢之有。今商宗族權勢,合貨(資)巨萬汁,私奴以干數,非特劇孟匹夫之徒也。且失道之至,親戚畔(叛)之,閨門內亂,父子相仟,而欲使之宣明聖化,調和海內,豈不謬哉!商視事五年,官職陵夷而大惡著於百姓,甚虧損盛德,有鼎折足之凶(21)。臣愚以為聖主富於春秋,即位以來,未有懲奸之威,加以繼嗣未立,大異並見(現),尤宜誅討不忠,以遏未然。行之一人,則海內震動,百奸之路塞矣。」
  (1)下朝者:指中朝臣。丹:史丹。(2)外:謂外朝。中:謂中朝(內朝)。丞相在外朝,故言工商從外制中。(3)取必於上:意謂以己意強加於皇帝。(4)票(piāo):疾速。票輕吏:輕銳的官員。微:伺也。(5)傅:傅婢。 (6)女弟:妹。(7)怨懟(dui):怨恨。(8)遠別不親:指不貪女色。(9)詭:違也。李貴人:即李婕妤。(10)左道:僻左之道,謂不正。(11)「以左道事君者誅」:此佚《書》之文。(12)「日中見昧」二句:見《易·豐卦》九三爻辭。日中見昧:謂日中而昏。右肱:右肱之臣。(13)周勃:本書卷四十有其傳。(14)纖介:細微。(15)三世:指宣帝、元帝、成帝三代。(16)此事詳見《史記·呂不韋列傳》。(17)此事詳見《史記·春申君列傳》。懷王:當作「幽王」。(18)呂、霍:指漢外戚呂氏、霍氏。(19)七國反:指吳楚七國之亂。(20)周亞夫:周勃之子。本書卷四十附其傳。(21)鼎折足:意謂敗壞國家政治。《易·鼎卦》九四交辭曰,「鼎折足,覆公餗」,謂鼎折其足,則翻了鼎中所烹之物,比喻大臣非其任,則敗壞國政。
  於是左將軍丹等奏:「商位三公,爵列侯,親受詔策為天下師,不遵法度以翼國家(1),而回辟(僻)下媚以進其私(2),執左道以亂政,為臣不忠,罔上不道,《甫刑》之辟(3),皆為上戮,罪名明白。臣請詔謁者召商詣若盧詔獄(4)。」上素重商,知匡言多險,制曰「弗治」。鳳固爭之,於是制詔御史:「蓋丞相以德輔翼國家,典領百寮,協和萬國,為職任莫重焉。今樂昌侯商為丞相,出入五年,未聞忠言嘉謀,而有不忠執左道之辜,陷於大辟。前商女弟內行不修,奴賊殺人,疑商教使,為商重臣,故抑而不窮。今或言商不以自悔而反怨懟,朕甚傷之。惟商與先帝有外親,未忍致於理。其赦商罪。使者收丞相印緩。」
  (1)翼:助也。(2)回僻:邪僻。(3)《甫刑》:《尚書》篇名。辟:指法刑。 (4)若盧詔獄:指若盧令所治之詔獄。《漢舊儀》云:「少府屬官若盧令,主治庫兵及詔獄。」
  商兔相三日,發病歐(嘔)血薨,謚曰戾侯。而商子弟親屬為附馬都尉、侍中、中常侍、諸曹大夫郎吏者(1),皆出補吏,莫得留給事宿衛者(2)。有司奏商罪過未決,請除國邑。有詔長子安嗣爵為樂昌侯,至長樂衛尉、光祿勳(3)。
  (1)附馬都尉:官名。漢武帝時置,掌副車之馬,秩二千石。多以宗室及外戚與諸公子孫任之。(2)給事宿衛:指在內朝任官。(3)長樂衛尉:官名。掌長樂宮守衛。
  商死後,連年日蝕地震,直臣京兆尹王章上封事召見(1),訟商忠直無罪,言鳳顓(專)權蔽主。鳳競以法誅章,語在《元後傳》。至元始中(2),王莽為安漢公,誅不附己者,樂昌侯安見被以罪,自殺,國除。
  (1)王章:本書卷七十六有其傳。(2)元始:漢平帝年號,共五年(公元1——5)。
  史丹字君仲,魯國人也(1),徒杜陵。祖父恭有女弟,武帝時為衛太子良娣(2),產悼皇考。皇考者,孝宣帝父也。宣帝微時依倚史氏。語在《史良娣傳》(3)。及宣帝即尊位,恭已死,三子,高、曾、玄。曾、玄皆以外屬舊恩封,曾為將陵侯,玄平台侯。高侍中貴幸,以發舉反者大司馬霍禹功封樂陵侯。宣帝疾病,拜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帝崩,太子襲尊號,是為孝元帝。高輔政五年,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罷就第。薨,謚曰安侯。
  (1)魯國:王國名。治魯縣(今山東曲阜)。(2)衛太子:即戾太子劉據。《武五子傳》有其傳。(3)《史良娣傳》:在本書《外戚傳》中。
  自元帝為太子時,丹以父高任為中庶子(1),侍從十餘年。元帝即位,為附馬都尉侍中,出常駿乘(2),甚有寵:上以丹舊臣,皇考外屬,親信之,詔丹護太子家。是時,傅昭儀子定陶共(恭)王有材藝,子母俱愛幸,而太子頗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無寵。
  (1)中庶子:太子屬官之一。(2)驂乘:陪乘。
  建昭之間(1),元帝被疾,不親政事,留好音樂(2)。或置鼙鼓殿下(3),天子自臨軒檻上,隕銅丸以鼓(4),聲中嚴鼓之節(5)。後宮及左右習知音者莫能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數稱其材。丹進曰:「凡所謂材者,敏而好學,溫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於絲竹鼓鼙之間(6),則是陳惠、李微高於匡衡(7),可相國也。」於是上默然而笑。其後,中山哀王薨(8),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太子遊學相長大(9)。上望見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廟為民父母者乎!」上以責謂丹(10)。丹免冠謝上曰:「臣誠見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損。向者太子當進見,臣切戒屬(囑)毋涕位,感傷陛下(11)。罪乃在臣,當死。」上以為然,意乃解。丹之輔相,皆此類也。
  (1)間:當作「後」。(2)留好:留意,暖好。(3)鼙(pi)鼓:軍中之鼓。(4)隤:下墜。:投也。(5)嚴鼓之節:一種鼓樂的節奏。(6)器人:選擇人材。(7)陳惠、李微:當時宮中的音樂家。(8)中山哀王薨:建昭四年(前35)事。(9)相:同處。(10)謂:疑「誚」字形近之誤(楊樹達說)。(11)感:當作「減」(楊樹達說)。
  竟寧元年,上寢疾(1),傅昭儀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進見。上疾稍侵(2),意忽忽不平,數問尚書以景帝時立膠東王故事。是時,太子長舅陽平侯王鳳為衛尉、侍中,與皇后、太子皆憂,不知所出(3)。丹以親密臣得侍視疾,候上間獨寢時,丹直入臥內,頓首伏青蒲上(4),涕泣言曰:「皇太子以適(嫡)長立,積十餘年,名號繫於百姓,天下莫不歸心;臣子見定陶王雅素愛幸,今者道路流言,為國生意,以為太子有動搖之議。審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爭(諍),不奉詔。臣願先賜死以示群臣!」天子素仁,不忍見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歎)息曰:「吾日困劣,而太子、兩王幼少,意中戀戀,亦何不念乎!然無有此議。且皇后謹慎,先帝又愛太子,吾豈可違指(旨)!駙馬都尉安所受此語?」丹即卻(5),頓首曰:「愚臣妄聞,罪當死!」上因納(6),謂丹曰:「吾病浸加,恐不能自還(旋)(7)。善輔道(導)太子,毋違我意!」丹噓唏而起。太子由是遂為嗣矣。
  (1)竟寧元年:前33年。(2)稍侵:言漸篤,(3)不知所出:意謂想不出辦法。(4)青蒲:用青布緣邊的蒲席(陳直說)。或謂青蒲之席(吳詢說)。(5)卻:退也。(6)納:當為「鈉」字之誤。蓋狀元帝病危氣促,不能成語(吳恂說)。(7)不能自施:意謂病好不了,當至於死。
  元帝竟崩,成帝初即位,擢丹為長樂衛尉,遷右將軍,賜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給事中,後徒左將軍、光祿大夫。鴻嘉元年(1),上遂下詔曰:「夫褒有德,賞元功,古今通義也。左將軍丹往時導膚以忠正(2),秉義醇壹,舊德茂焉。其封丹為武陽侯,國東海郊之武強聚(3),戶千一百。」
  (1)鴻嘉元年:前20年。(2)忠正:清官本作「中正。」(3)郯:東海郡的郯縣,在今山東郯城西北。武強聚:鄉名。
  丹為人足知(智),愷弟(悌)愛人,貌若優蕩不備(1),然心甚謹密,故尤得信於上。丹兄嗣父爵為侯,讓不受分。丹盡得父財,身又食大國邑,重以舊恩,數見褒賞,嘗賜累干金,僮奴以百數,後房妻妾數十人,內奢淫,好飲酒,極滋味聲色之樂。為將軍前後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2),上賜策曰:「左將軍寢病不衰(3),願歸治疾,朕愍以官職之事久留將軍,使躬不廖。使光祿勳賜將軍黃金五十斤,安車駟馬,其上將軍印緩。宜專精神,務近醫藥,以輔不衰。」
  (1)儻蕩:放蕩,不檢點。(2)永始:漢成帝年號,共四年(前10——前13)。乞骸骨,在永始三年。(3)寢病不衰:言病不減輕。
  丹歸第數月薨,謚曰頃侯。有子男女二十人,九男皆以丹任並為侍中諸曹,親近在左右。史氏凡四人侯,至卿大夫二千石者十餘人,皆訖王莽乃絕,唯將陵侯曾無子,絕於身雲。
  傅喜字稚游,河內溫人也(1),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從父弟。少好學問,有志行。哀帝立為太子,成帝選喜為太子庶子(2)。哀帝初即位,以喜為衛尉(3),遷右將軍。是時,王莽為大司馬,乞骸骨,避帝外家。上既聽莽退,眾庶歸望於喜。喜從弟孔鄉侯晏親與喜等,而女為皇后。又帝舅陽安侯丁明,皆親以外屬封(4)。喜執謙稱疾。傅太后始與(預)政事,喜數諫之,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輔政。上於是用左將軍師丹代王莽為大司馬(5),賜喜黃金百斤,上將軍印緩,以光祿大夫養病。
  (1)河內:郡名。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陸西南)。溫:縣名。在今河南溫縣西南。(2)太子庶子:太子屬官之一。(3)衛尉:官名。掌管宮門警衛,主南軍。(4)親:當作「新」(劉攽說)。(5)師丹:本書卷八十六有其傳。
  大司空何武、尚書令唐林皆上書言(1):「喜行義修潔,忠誠憂國,內輔之臣也,今以寢病,一旦遣歸,眾庶失望,皆曰傅氏賢子,以論議不合於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為國恨之。忠臣,社稷之衛,魯以季友治亂(2),楚以子玉輕重(3),魏以無忌折衝(4),項以范增存亡(5)。故楚跨有南土,帶甲百萬,鄰國不以為難,子玉為將,則文公側席而坐(6),及其死也,君臣相慶。百萬之眾,不如一賢,故秦行於金以間廉頗(7),漢散萬金以疏亞父(8)。喜立於朝,陛下之光輝,傅氏之廢興也。」上亦自重之,明年正月(9),乃徒師丹為大司空,而拜喜為大司馬,封高武侯。
  (1)何武:本書卷八十六有其傳。(2)魯:指春秋時魯國。季友:魯國貴族。(3)楚:指先秦時楚國。子玉:楚國大臣。(4)魏:指戰國時魏國。無忌:信陵君魏無忌,魏國貴族。(5)項:項羽。本書卷三十一有其傳。范增:項羽部下謀士。(6)文公:指晉文公。(7)秦:先秦時秦國。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8)漢:指楚漢相爭時之漢方。亞父:指范增。(9)明年正月:《百官表》為建平元年四月。兩者必有一誤。
  丁、博驕奢,皆嫉喜之恭儉。又傅太后欲求稱尊號,與成帝母齊尊,喜與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共執正議。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師丹以感動喜,喜終不順。後數月,遂策免喜曰:「君輔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其上大司馬印綬,就第。」傅太后又自詔丞相御史曰:「高武侯喜無功而封,內懷不忠,附下罔上,與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叛),放命圮族(1),虧損德化,罪惡雖在赦前,不宜奉朝請,其遣就國。」後又欲奪喜侯,上亦不聽。
  (1)放命:放棄教令。圮(pǐ)族:毀其族類。
  喜在國三歲余,哀帝崩,平帝即位,王莽用事,免傅氏官爵歸故郡,晏將妻子徙合浦(1)。莽白太后下詔曰:「高武侯喜姿性端愨(2),論議忠直,雖與故定陶太后有屬,終不順指(旨)從邪,介然守節,以故斥逐就國。傳不雲乎?『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調也(3)。』其還喜長安,以故高安侯莫(幕)府賜喜(4),位特進,奉朝請。」喜雖外見褒賞,孤立憂懼,後復遣就國,以壽終。莽賜謚曰貞侯。子嗣(5),莽敗乃絕。
  (1)合浦:郡名。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2)愨(que):誠篤;忠厚。(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調」:見《論語·子罕篇》。此喻有節操之人。(4)高安侯:董賢。幕府:或疑「舊府」之誤(吳恂說)。(5)子嗣:傅喜之子名勁。
  贊曰:自宣、元、成、哀外戚興者,許、史、三王、丁、傅之家(1),皆重侯累將,窮貴極富,見其位矣,未見其人也(2)。陽平之王多有材能(3),好事慕名(4),其勢尤盛,曠貴最久(5)。然至於莽,亦以覆國。王商有剛毅節,廢黜以憂死,非其罪也。史丹父子相繼,高以重厚,位至三公。丹之輔道(導)副主(6),掩惡揚美,傅(附)會善意,雖宿儒達士無以加焉。及其歷房闥,入臥內,推至誠,犯顏色,動寐(悟)萬乘,轉移大謀,卒成太子,安母后之位。「無言不讎(7)」,終獲忠貞之報。傅喜守節不傾,亦蒙後調之賞。哀、平際合,禍福速哉!
  (1)三王:指鄧成,宣帝王皇后之族,王奉光、王舜、王駿、王章、王成諸人;陽平之王,元帝王皇后之族,王禁、王鳳、王崇、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王音、王莽諸人;涿郡之王,史皇孫王夫人之族,王武、王無故,皆以宣帝舅封侯。(2)見其位矣,木見其人:言無善人。(3)陽平之王:指陽平侯王禁之諸於及孫。(4)事:或作「士」(宋祁說)。(5)曠貴:謂曠世之貴。因陽平王氏一門,十侯,五大司馬,其貴無與相比。(6)副主:太子。(7)「無言不讎」:見《詩經·大雅·抑》。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