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第03卷 《文華不如簡素 讀今不如述古》翻譯白話文

第三卷文華不如簡素 讀今不如述古

【原文】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謁朱人不如親白屋;聽街談巷語不如聞樵歌牧詠,談今人失德過舉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譯文】
與其交一個市井商人作朋友,不如交一個隱居山野的老人;與其巴結富貴豪人,不如親近布衣百姓;與其談論街頭巷尾的是是非非,不如多聽一些樵夫的民謠和牧童的山歌;與其批評現代人的錯誤過失,不如多傳述一些古聖先賢的格言善行。

【解說】
人不能逃避世事,不承擔社會責任,但為大事者必須要有超脫世俗的心境,才可能修身養德,才可能為一展大志不息奮鬥。古人一向認為,市井權貴,不如山野平民,與後者交,得自然真趣,見人心本性,而前者是世俗和計謀奸詐的代表。所以,一個真正有高雅情趣的人要接近自然,返璞歸真。

【例解】
智士勸楚王 不可進攻宋
楚國人士尹池為楚國出使到宋國去。宋相司城子罕在家裡宴請他。
子罕故意讓士尹池觀看他家院子周圍的情況。南邊鄰居的牆向前突出卻不拆了它取直,西邊鄰居家的積水流過子罕的院子卻不加制止。士尹池詢問這是為什麼,司城子罕說:「南邊鄰居家是工匠,是做鞋的。我要讓他搬家,他的父親說:『我家靠做鞋謀生已經三代了,現在如果搬家,那麼宋國那些要買鞋的,就不知道我的住處了,我也將不能謀生。希望相國您憐憫我。』因為這個緣故,我沒有讓他搬家。西邊的鄰居家院子地勢高,我家院子地勢低,積水流過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沒有加以制止。」
士尹池回到楚國,楚王還要發兵攻打宋國,士尹池勸阻楚王說:「不能攻打宋國。它的君主賢明,它的相國仁慈。賢明的人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別人能為他出力。楚國去攻打它,大概不會有功,而且還要被天下人所恥笑!」
由於士尹池到宋國進行了調查研究,因而阻止了楚王攻打宋國。

超人的膽識 公正的舉措
李尚隱(666—740),京兆萬年(今陝西潼北)人。20歲時由明經入仕。在宦海浮沉中,他始終保持著灑脫直率的本色,尤其是他的「論議皆披心示誠,言無所隱,處事明斷」更贏得了同僚的仰慕禮敬。
唐中宗京龍三十(709),中書侍郎兼史部侍郎崔湜和吏部侍郎鄭愔一起負責當年的吏部銓選。但他們大肆假公濟私,貪污受賄,甚至在用完了當年規定授官限額外,還有大批已經內定的人選未授官,以至不得不佔用三年以後的缺額。在選用的如此龐大數目官員中,「材廉者輒不用」,極大地破壞了銓選工作的正常運轉。但是,如此賣官徇私的官員在昏庸混亂的中宗朝竟獲陞遷,二人雙雙相踵知政事,都當了宰相,權勢更熏焰灼天了。但崔湜、鄭愔二人的貪贓徇私不僅使公廉者受損,甚至於有的行賄者也因過於猥眾而有所遺漏。崔湜的父親崔挹當時任國子司業,「性貪冒,受人請托」,以許諾中選為由,接受了某位候選人的錢財,但卻忘了將此事告訴其子,崔湜在公佈被黜落的人的長名榜時將此人也列入了。這位行賄者覺得受騙了,十分惱怒,當即找到崔湜問道:「公所親受某賂,奈何不與官?」大庭廣眾下的如此責難,令崔湜尷尬不已。為了面子他色厲內荏地厲聲喝問:「所親為誰?當擒取杖殺之!」投訴的人聽罷,沮喪萬分地說:您可千萬不要杖殺。否則的話,將使公披麻戴孝服三年喪。話中雖透出幾分無奈,卻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崔湜一聽是自己的父親,窘愧得無地自容。如此銓選醜聞,真是太令人憎惡,以糾察不法為己任的李尚隱當仁不讓,並不顧忌崔湜等系新榮升的顯貴,立即聯合同僚在朝廷議政大殿上公開彈劾,「顯劾其罪」。崔湜等被下獄,治罪,終於遭到了貶黜。首倡此舉的李尚隱由此聲名益振。
時睦州(今浙江建德縣)刺史馮昭泰誣陷桐廬縣令李師等二百餘家,「稱其妖逆」,中宗下詔命御史到睦州審理此獄。但馮昭泰生性殘忍苛刻,連御史對他都畏憚三分。本來唐代監察御史人員眾多,各有分職,但在詔命下達要審理此獄時,那些應該前往的御史,雖心知此獄枉濫,但畏憚於昭泰剛愎,唯恐出按不當,反遭昭泰的誣陷,為個人身家所計,「皆稱病不敢往」。按照御史出按地方的次序排不上的李尚隱目睹此等相互推諉的狀況,不禁慨歎道:「豈可使良知陷枉刑而不為中明哉!」遂「越次」自動請纓前往。沒有硬著頭皮的無奈,更沒有大出風頭的野心,只是本著執法者的公正良心,李尚隱才有這樣「越次」的舉動。而憑著他超人的膽識,諳熟的法律知識,李尚隱戰勝了殘忍苛刻的刺史,「竟推雪李師等,奏免之」,一場冤獄平反了。但這次艱苦的勝利,並未為他仕途帶來好運,反而由於崔湜的再次秉政,他被排擠出朝,當了一個小小的伊闕令,直到崔湜死,才得以重返京師。
如此的坎坷,並沒有令李尚隱改變初衷,仍一如既往,為維護法紀奮爭。後來他又曾兩次出任憲官,史稱「尚隱三為憲官,輒去朝廷之所惡者,時議甚以此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