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12外篇 天地第十二》文言文翻譯

  外篇 天地第十二

  【導讀】這是一篇君德論,是論述國君應具備什麼樣的道德和如何進行道德修養的。作者認為,君德就是天德。當國君的要以歷史上最原始時代的國君為榜樣,一切都無心無為,成為天道的體現者。而後世的所謂賢君聖人,如夏禹、周武王、孔丘、曾參、史魚、楊朱、墨翟等人,只不過是一些失性亂世之徒。
  篇中華封人祝聖人之語、諄芒論聖治之道,與內篇思想明顯偏離。或疑後學所作。然就整體而言,還是以闡明上無為為主。
  文章以論始,以論終,中間插入九個寓言故事。或從正面、或從反面論證「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的命題。故事「段段是撰出,愈出而愈奇」(林希逸《莊子口義》)。末段議論一轉,深痛世俗迷惑而不可挽救,以無可奈何自寬,寄托無限情深。

  【原文】天地雖大,其化均也1;萬物雖多,其治一也2;人卒雖眾3,其主君也。君原於德而成於天4。故曰:玄古之君天下5,無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6;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7;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8;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9。故通於天地者十,德也;行於萬物者⑾,道也;上治人者⑿,事也;能有所藝者⒀,技也。技兼於事⒁,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⒂。故曰:古之畜天下者⒃,無慾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⒄。《記》曰⒅:「通於一而萬事畢⒆,無心得而鬼神服。」

  【註釋】1均,平均,普遍而沒有偏私。這裡指一種支配天地萬物變化的神秘力量,又名「天均」。《寓言》篇:「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以不同形相禪」,說明天地萬物的變化;「始卒若環,莫得其倫」,說明無先無後,均平如一。其實這就是所謂「天德」。如《天道》篇所說的:「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 2一,萬物的主宰者,其實就是下文說的「行於萬物者道也」之「道」。為什麼叫它做「一」呢?後文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作者推原萬物的產生,說物質還沒有產生的時候,就有一個東西存在,後來由它產生萬物,主宰萬物。這個東西就叫做「一」。 3卒,徒。 人卒,百姓。 4原,本。 原於德,以德為本。 成於天,達到自然的境界。 5玄古三句:玄古,遠古。 天德,指無為。下文說:「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 以下反覆闡述「無為」二字。 6以道觀言句:用天道來表示君主的名號,就會得當。 當時孔子等許多家都提出「正名」的問題。這裡作者提出根據天道來「正名」的主張。 觀,示,表示或顯示。 言,名。 正,得當。 7以道觀分句:用天道來表示君臣的職分,就會明確。 8能,能力。 治,治理得好,指完成職責。 9以道泛觀句:用天道來顯示一切,那麼萬物的需求就無不具備了。這是因為天道無為,無為就無所求,所以萬物都會感到滿足。 十通,貫串,遍及。 ⑾行,作用。 ⑿上治人者,在上統治人的。 事,政事。 ⒀藝,才能。 技,技術。 句謂具備了某種才能就成一門技術。 ⒁兼,統屬。 ⒂道兼句:道與天分開,而且道統屬於天的說法是內篇中沒有的。 ⒃畜,養。 歷來的統治階級都把自己說成是養活老百姓的,作者亦是如此。但實際上是被統治者養活統治者。 ⒄淵靜,像深淵裡的水一樣平靜。 定,安定。 句謂君主無為平靜,百姓就可以安定了。 ⒅記,書名。《釋文》說是老子作的,不知根據什麼。 這裡所引的話見《西升經》,而《西升經》疑是偽書。 ⒆通於二句:人君如果能融會貫通天道,那麼就萬事都可以完成,心中空無一物,就使鬼神也能信服。 一,指道。 畢,完結。

  【原文】夫子曰1:「夫道,覆載萬物者也2,洋洋乎大哉3!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4。無為為之之謂天5,無為言之之謂德6,愛人利物之謂仁7,不同同之之謂大8,行不崖異之謂寬9,有萬不同之謂富十。故執德之謂紀⑾,德成之謂立⑿,循於道之謂備⒀,不以物挫志之謂完⒁。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⒂,沛乎其為萬物逝也⒃。若然者⒄,藏金於山⒅,藏珠於淵;不利貨財⒆,不近貴富⒇;不樂壽(21),不哀夭(22);不榮通(23),不醜窮(24)。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25),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26)。顯則明(27)。萬物一府(28),死生同狀(29)。

  【註釋】1夫子,指老子。 2覆載,包羅。覆從上面說,載從下面說。 3洋洋,廣大遼闊的樣子。 4刳(kū 枯),挖空。 刳心,徹底拋棄個人的心智。 5無為為之句:任其自然,沒有半點人為的痕跡,這樣來對待一切,就可以說符合天道了。 6無為言之句:無須去作半句解說,完全讓客觀事物的本身去表明自己,這就符合天德了。 7愛人句;作者所說的「愛人利物」與儒家所說的「仁者愛人」、墨家所說的「兼愛」等不同,他認為任隨人與物本性的自然就是愛人利物了,而絕非要對人對物表示親愛。故他又說「至仁無親」。 8不同句:客觀事物本來是彼此區分、甚至對立的。但掌握了天道之後,就可以不分彼此,消除對立,達到同歸於一,這就叫做大。 9崖異,突出而區別於眾。 句謂舉動不標新立異,和同眾人萬物,毫無界限,這就叫寬容。 十有萬句:包容了不同的萬物,無所不有,這就成為最富。 ⑾執,掌握。 紀,綱紀。 ⑿立,指立身成人。 ⒀循,遵循。 備,完備。 ⒁挫,干擾。 不以物挫志,不會因為外物而擾亂自己的心志。意即不因順境而高興,不因逆境而憂傷。 完,完美。 ⒂韜(tāo 滔),《廣雅·釋詁三》:「寬也。」在這裡是形容心懷寬廣的樣子。 事心,立心。 ⒃沛,流逝的樣子。 為(wei 位),與。 為萬物逝,與萬物一同運動變化。 ⒄若然,如果這樣。指如果明白了上述的十個方面。 ⒅藏金二句:金、珠等貴重物品也不要,隨它們存在山淵之中。 ⒆利,作動詞用。 句謂不以得貨財為利。 ⒇近,就。 不近,意即不要。 以上四句都是說明不要因為財貨利害而牽累自己。 (21)樂,作動詞用。 句謂不因長壽而高興。 (22)不哀夭,不因短命而悲傷。 以上二句說明不因壽命的長短而牽累自己。 (23)不榮通,不因飛黃騰達而感到光榮。 通,達。 (24)不醜窮,不因潦倒而感到羞愧。 以上二句說明不因地位的變化而牽累自己。 (25)拘,取。 一世之利,全天下的利益。 私分(fen 份),私自所佔有。 (26)王(wang 旺)天下,為天下之王。 處(chǔ 礎)顯,處在出眾的地位。 (27)顯則明,出眾就是顯露自己。 明,即《山木》篇「明居」之「明」。 疑這句是上句的註解而誤入正文。 (28)一府,一體。 句謂與萬物不分彼此。 (29)同狀,同樣。 句謂把生死看作一樣。

  【原文】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1,漻乎其清也2。金石不得無以鳴3。故金石有聲4,不考不鳴。萬物孰能定之5!夫王德之人6,素逝而恥通於事7,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8,故其德廣9。其心之出,有物采之十。故形非道不生⑾,生非德不明⑿。存形窮生⒀,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⒁!忽然出⒂,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⒃?此謂王德之人。視乎冥冥⒄,聽乎無聲。冥冥之中⒅,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⒆;神之又神而能精焉⒇。故其與萬物接也(21),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

  【註釋】1淵,幽深靜寂的狀態。說明道的神秘。 居,處。 2漻(liao 遼),清澈的樣子。說明道的神明。 3不得,指不得道的作用。 無以鳴,沒法響。 4故金石二句:考,敲擊。鍾泰《莊子發微》:「『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九字,此乃郭子玄注誤入正文者。郭注本云:『聲由寂彰,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因以喻體道者,物感而後應也。』後人以注散入正文各句下,傳寫者偶未能明,遂成此誤。其跡甚顯。」可供參考。 5萬物句:孰,誰。 定,確定,分辨。 句謂萬物中誰能確定使金石發出某種響聲的原因?言外之意是:只有「王德之人」才能確定。故下面接著論述「王德之人」。這與《天道》篇「非至人孰能定之」同一意思。 6王(wang 旺)德,盛德,最高尚的道德。 7素,純真。 逝,往。 素逝,天真地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過去。 恥通於事,不願被事務所牽累。 8立之本原,立足於天道這一根本。 知,通智。 通於神,與神明相通。 9廣,偉大。 十采,牽引,影響。 ⑾形,形體。 生,活。 ⑿生,通性。 明,靈通。 ⒀存形,保身。 窮生,盡性。 ⒁蕩蕩,廣闊遼遠的樣子。 ⒂忽然二句:忽然、勃然,都是形容心神的活動隨其自然,不受外物牽制的樣子。 出,表現出來。 ⒃而萬物句:心與道相一致,而萬物隨道而變,所以萬物也是隨著心神活動而活動的。 ⒄冥冥,幽暗的樣子。 ⒅冥冥之中四句:道體本來就是沒有形狀聲音的,故此看來昏昏暗暗,聽也聽不到。但只要是領悟了天道的人,就可以在昏暗之中有所發覺,看到有個光明的境界;在無聲之中聽到一種與萬籟十分調協的聲音。 ⒆故深句:道藏得很深很深,但能支配著萬物。 ⒇神之句:道神秘莫測,卻又能顯示出它的微妙作用。 精,微妙。 (21)故其四句:接,交接,聯繫。 至無,虛無之極。 要(yāo 邀),求。 宿,居止,歸宿。 要其宿,成為萬物的歸宿。 修遠,久遠。 這幾句是闡述道與萬物的關係的。意謂:天道無時無刻不與萬物相聯繫。雖然它虛無之極,但能適應萬物的需求,隨時都在變化發展,成為萬物的歸宿,而且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可久可遠,順物之自然。 最後一句語意不夠完整,故懷疑有脫文。《淮南子·原道訓》襲用此文,下接有「各有其具」四字。

  【點評】總述全篇中心,說明君主應該具有最高尚的道德,成為天道的體現者。做到無為無慾,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原文】黃帝游乎赤水之北1,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2。還歸,遺其玄珠3。使知索之而不得4,使離朱索之而不得5,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6。乃使象罔7,像罔得之。黃帝曰:「異哉,像罔乃可以得之乎?」

  【註釋】1赤水,河名,在崑崙山南面。 2南望,南面,面向南。 古代帝王座位向南,所以常用南面代指當帝王。 3玄珠,玄妙的珍珠,比喻天道。 遺其玄珠,比喻失去了天道。 得天道的人應該是「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的,而黃帝卻「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以顯示自己當帝王。所以說他失道。 4知,通智,假設名字,是智慧的象徵。 知找不到玄珠,比喻不能憑智慧去尋求天道。 5離朱,詳見《駢拇》篇注。這裡用來比喻聰明。 6喫詬(chī gou 吃垢),假設名字。有巧辯的意思。 7象罔,假設名字。有無心的意思。

  【點評】說明求道不能靠智慧聰明,而要無所用心。

  【原文】堯之師曰許由1,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堯問於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2?吾藉王倪以要之3。」許由曰:「殆哉4,圾乎天下!齧缺之為人也,聰明睿知5,給數以敏6,其性過人,而又乃以人受天7。彼審乎禁過8,而不知過之所由生9。與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無天十。方且本身而異形⑾,方且尊知而火馳⑿,方且為緒使⒀,方且為物絯⒁,方且四顧而物應⒂,方且應眾宜⒃,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恆⒄。夫何足以配天乎!雖然,有族有祖⒅,可以為眾父而不可以為眾父父。治,亂之率也⒆,北面之禍也⒇,南面之賊也。」

  【註釋】1許由,見《逍遙游》篇注。 齧缺、王倪,見《齊物論》篇注。 被衣,即蒲衣子,見《應帝王》篇注。 2配天,稱得上得天道。 「天」即「無為為之之謂天」之「天」,亦兼指天子之位。 3藉,借,借助。 要,通邀。 堯想把帝位讓給齧缺,故通過王倪去邀請他。 4殆,危。 圾,通岌,危險的樣子。 5睿知(rui zhi 銳智),英明而有遠見。 6給(jǐ 幾),敏捷。 數(shuo 朔),快。 敏,靈敏。 句謂迅速敏捷。 7乃,且。 受,通授,加。 以人受天,用人的才智強加作用於自然。 8審,明察。 禁過,制止過錯。 句謂他對於制止別人犯錯誤是十分明察的。 9所由生,產生的原因。 十且,將。 乘人,恃著人的才智。 無天,無視天道。 ⑾方且,正將。 本身,本於自身,即以自身為根本,為出發點。 異形,形跡不同於別人。說明他不能與眾人混同一體,而是突出自己。 ⑿火馳,如火一樣迅速蔓延。形容智慧的旺盛、敏捷。 ⒀緒,絲端。比喻細小。 使,役使。 緒使,被小的事情所牽制。意即忙於事務。 ⒁絯(左右亥,gāi 該),束縛。 為物絯,被外物所拖累。 ⒂四顧,四方顧盼。形容應接不暇的樣子。 物應,與萬物相應接。 ⒃應眾宜,投合眾人的需要。 ⒄與物化,隨萬物變化。 未始,未曾。 恆,常。如《天道》篇「以無為為常」之「常」。 句謂雖然能隨物變化,但心中未曾樹立個無為的天道。 ⒅族,眾屬。 祖,祖宗。 有族有祖,既有眾屬又有祖宗。下有眾屬,故「可以為眾父」;上有祖宗,故「不可以為眾父父」。 祖、眾父父,都是指天。 《天下》篇說聖人「以天為宗」,而齧缺達不到這個水平,故此上文又說他「何足以配天乎!」 ⒆率,由,因。 句謂治是產生亂的原因。 ⒇北面二句:北面,指臣。 南面,指君。 賊,害。 這兩句說明像齧缺那樣的人,做臣必害君,做君必害臣。

  【點評】說明聖智明察、做事敏捷的人,是不配當天子的。

  【原文】堯觀乎華1,華封人曰2:「嘻,聖人!請祝聖人3,使聖人壽4。」堯曰:「辭5。」「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日:「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6,故辭。」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7,今然君子也。天生萬民,必授之職8。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9,則何事之有?夫聖人,鶉居而鷇食十,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⑾。千歲厭世⑿,去而上仙⒀,乘彼白雲⒁,至於帝鄉⒂。三患莫至⒃,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⒄?」封人去之,堯隨之曰:「請問⒅。」封人曰:「退已⒆!」

  【註釋】1觀,視察。 華(hua 話),華州。 2華封人,在華州守封疆的人。 3祝,祝禱。 4使,祈使。 5辭,不接受。 6養德,道德的自我修養。 句意謂壽、富、多男子三者對培養無為的道德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7始也二句:開始以為你是聖人呢,現在看來,只不過是君子罷了。 女,汝。 然,乃,卻是。 8職,職務。 9富而二句:富則怕有損失,故處處設防,百般張羅,所以多事。如果對財物並不著意,任人分用,哪還有什麼事呢! 十鶉居二句:鶉(chun 純),鵪鶉。 鷇(鷇鳥換鳥,kou 扣),初生小鳥。 彰,跡。 二句說明:聖人衣食住行,都如鳥獸一般,無所用心,順其天性,自然而動。 ⑾就閒,閒居。表示與世無爭。 ⑿厭,盡。 厭世,一生已盡。 ⒀去,離去人世。 上仙,升仙。 ⒁乘,駕。 句謂騰駕著白雲。 ⒂帝鄉,天帝所居的地方。 這實際上是一種虛幻的境界。 ⒃三患,即上文說的多懼、多事、多辱。 ⒄則何句:從上「夫聖人」至這句,都是說明:只要隨世任物,雖然長壽,也不存在什麼受辱的問題。 ⒅請問:堯對封人的話有所領悟,因此表示想進一步請教。 ⒆退已,回去吧。 封人已把道理說清楚,要堯用心體會,故不想再向堯解說。

  【點評】說明追求福、祿、壽,固然有害於道德修養,但把福、祿、壽看作負擔,而不是既來之則安之,也不利於道德的修養。

  【原文】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1。堯授舜2,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3。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4,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5。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6,不罰而民畏7。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8,德自此衰,刑自此立9,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十?無落吾事⑾!」俋俋乎耕而不顧⑿。

  【註釋】1伯成子高,人名,不詳。 2授,指傳授天子之位。 3辭為諸侯,辭退諸侯之位。 4趨,快步上前。 就,近。 下風,是「面前」的卑稱,猶說「足下」。意思是俯身低下,觸感足下之風。 5吾子,我的先生,您。 6賞,獎賞。 勸,積極。 7畏,畏忌,指不敢做壞事。 8不仁,不善良。 9立,建立,產生。 十闔,通盍,何不。 ⑾無,通毋,不要。 落,廢。 句謂別妨礙我的工作。 ⑿俋俋,抑抑,專心的樣子。 不顧,指不理睬禹。

  【點評】作者認為:從夏禹開始,就道德衰敗而天下亂了。這是由於禹實行賞罰,擾亂了民心,而未能無為而治的惡果。
  夏禹時代,是中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化的時代。莊子反對的不僅是某個階級或某種方式的統治,而是一概地反對統治,反對政治,主張無為而治。這與作者對現實統治的感受是分不開的。子高是夏代的莊子,莊子是戰國中期的子高。

  【原文】泰初有無1,無有無名2。一之所起3,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4;未形者有分5,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6,物成生理謂之形7;形體保神8,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9,德至同於初十。同乃虛⑾,虛乃大⑿。合喙鳴⒀。喙鳴合,與天地為合⒁。其合緡緡⒂,若愚若昏,是謂玄德⒃,同乎大順⒄。

  【註釋】1泰初,遠古的開頭。 有無,只有「無」,意即什麼也沒有。 2無有,沒有存在。 無名,沒有名稱。 3一之二句:從無到有,先產生「一」。「一」這個東西雖然存在,但還沒有呈現某種形狀。這個東西就是作者所說的道。 未形,未有形狀。 4物得句:萬物得到了這個「一」的作用就生長,這叫做德。意即萬物的產生是由於道的作用。 5未形二句:未形者,指道。 有分,從未形中分別出來,產生有形。 無間,不可分割地有機聯繫著。 意指在道的支配下,物體進一步形成了有機體,於是產生了有生命的生物。 6留動句:道是不斷變化的,但在變化中有所留滯,相對地穩定,就形成了物。意即物是道在變化中相對穩定的一種形式。 7物成句:物形成了生理結構,這就是生物的形體。 8形體二句:形體中寄寓著精神,而且各有它本身的表現形式,這就叫做它的本性。 保,安,居。 儀則,形式。 各有儀則,各有各的特性。 9性修句:這是指人說的。人的心性經過修養,回復到剛得到道的作用而產生的那種境界。 反,通返。 德,即上文「物得以生謂之德」之「德」。 十德至句:道德達到與泰初相同的境界。 初,泰初。 ⑾同乃虛:泰初只有「無」,故同於初就是進入虛無的境界。 ⑿虛乃大:萬物都各有局限,而虛無的道卻是貫通萬物、無所不包的,故最廣大。 ⒀喙(hui 會),鳥獸的嘴。 合喙鳴,和鳥獸的鳴叫一樣。 鳥獸嗚叫,出於無心,合乎天然,故用來比喻得道的狀態。 ⒁與天地為合,合乎自然。 ⒂緡緡(min 民),無心的樣子。 ⒃玄德,天德。因為天德玄妙而不可捉摸,故稱。 ⒄大順,即道。因道與萬物毫無抵迕,故稱大順。

  【點評】作者首先論述了從無、一、德、命、形到性的發展變化過程,這是由虛無的道分離出來形成個體的人的形體、精神的過程,然後說明人的修養,就是反過來把自己的心性復歸於泰初的虛無狀態。超越個體,超越類屬,與萬物同,與天地合,進入渾沌玄深的道德境界。

  【原文】夫子問於老聃曰1:「有人治道若相放2,可不可3,然不然。辯者有言曰4:『離堅白,若縣寓。』若是則可謂聖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5,勞形怵心者也。執留之狗成思6,猿狙之便自山林來。丘,予告若7,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8: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9;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十。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⑾。有治在人⑿。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⒀。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⒁。」

  【註釋】1夫子,指孔丘。故下文老聃直叫他的名「丘」。 2治道,進行道的修養。 放,通仿。 相放,互相倣傚。 3可不可二句:由於互相倣傚,故人云亦云,把「不可」附會為「可」,把「不然」附會為「然」。 4辯者三句:辯者,指公孫龍之流。他們提出:一塊白色的硬石頭,可分析為白色與堅質。用眼睛去看,見到白色,只能稱作白石;用手去摸,感到它堅硬,只能稱作堅石。因此,石頭的白色和堅質是可以分離的,故稱作「離堅白」。 縣,通懸,高聳。 寓,通宇。 縣寓,高屋。 三句謂:辨者的話是說:離堅白論之正確,如高屋一樣顯而易見。 作者舉這一例子說明「可不可」、「然不然」的現象。 5是胥易二句:見《應帝王》篇注。 6執留二句:留,留牛,又稱斄牛。 思,疑是「田」之誤。 這兩句似有脫文。大意是說:能捕捉斄牛的狗就要被獵人捉來,敏捷的猿狙就要被獵人從山林中捉回來。說明多才多能的害處。《應帝王》篇:「虎豹之文來田,猿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意思與此相似,可相互參看。 7若,你。 8而,你。 9有首有趾,指具備人的形體。 無心無耳,指懵懵懂懂,不明大道。 一般人都如此,故說眾。 十有形者,即有首有趾的人。 無形無狀,指道。 皆存,指有形的與無形無狀的都具備。也就是下文說的「形全神全」的人。 盡無,表示非常罕見。 ⑾此,指動與止、死與生、廢與起等變化。 以,為。 非其所以,並非是他有心要作的。 ⑿有治在人,有心於治則是在於人為。這是承上說的。 ⒀忘己,見《逍遙游》篇注。 ⒁入於天,符合了天道。

  【點評】說明學道不能互相倣傚,而要忘掉一切,甚至連自身的存在都忘掉,才可以達到天道的境界。

  【原文】將閭葂見季徹曰1:「魯君謂葂也曰:『請受教2。』辭不獲命3。既已告矣,未知中否4。請嘗薦之5。吾謂魯君曰:『必服恭儉6,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7,民孰敢不輯8!』」季徹局局然笑曰9:「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猶螳蜋之怒臂以當車軼十,則必不勝任矣!且若是,則其自為處危⑾,其觀台多物⑿,將往投跡者眾⒀。」將閭葂覤覤然驚曰⒁:「葂也汒若於夫子之所言矣⒂!雖然,願先生之言其風也⒃。」季徹曰:「大聖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⒄,使之成教易俗⒅,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⒆。若性之自為⒇,而民不知其所由然(21)。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22)?欲同乎德而心居矣(23)!」

  【註釋】1將閭,姓。 葂(miǎn 免),名。 季,姓。 徹,名。 二人未詳。 2受教,給予指教。 3辭不獲命,推辭而得不到允許。 4中(zhong 眾),當。指合乎天道。 5薦,陳,陳述。 6服,實行。 7拔出,提拔起。 公忠之屬,公正盡責的那類人。 阿,偏。 私,指寵愛、親近的人。 無阿私,意猶今說不要用人唯親。 8輯,和睦,順從。 9局局,笑的狀聲詞,相當於「格格」。 十當,通擋。 軼(yi 逸),車轍。這裡指車輪。 ⑾自為處危,自己造成危急的境地。 ⑿觀台,宮門兩邊的樓台。《爾雅·釋宮》:「觀謂之闕。」孫炎註:「宮門雙闕,舊章懸焉,使民觀之,因謂之觀。」 多物,指觀台上載著許多法律條文。 ⒀往,向。 投跡,舉足而來。 句意謂向著觀台舉足而來的人就多了。 ⒁覤覤(左虎右見,xi 隙)然,驚慌的樣子。 ⒂汒(mang 忙),茫昧無知。 若,然。 汒若,茫昧的樣子。 句謂對先生所說的問題自己感到很無知。 ⒃風,大略。 ⒄搖蕩,鼓舞。 ⒅成教易俗,接受天道的教化,改變世俗的習慣。 教,不是指儒家的禮義教化,而是指道家的教化。 易,改變。 ⒆舉,皆,盡。 賊心,有害之心。 進,促進。 獨志,一心所嚮往,指得道的心願。 ⒇若性句:順著人的本性做去。 若,順。 (21)所由然,這樣做的原因。 (22)兄,稱之為兄,表示推崇。 溟涬,混沌不分明的樣子,猶今說糊里糊塗。 弟,以弟自稱,表示不如。 句意謂難道推崇堯舜那樣教老百姓而還要糊里糊塗地甘拜下風嗎? (23)欲同句:想使得天下的人都有共同的德性而心神安定啊! 居,定。

  【點評】說明治天下不能靠官吏的恭儉公正,而要任老百姓本性的自然發展。

  【原文】子貢南遊於楚1,反於晉2,過漢陰3,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4,鑿隧而入井5,抱甕而出灌6,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7。子貢曰:「有械於此8,一日浸百畦9,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卬而視之曰十:「奈何?」曰:「鑿木為機⑾,後重前輕,挈水若抽⑿,數如泆湯⒀,其名為槔⒁。」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⒂:「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⒃,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⒄。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⒅,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⒆。吾非不知⒇,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慚(21),俯而不對。有間,為圃者曰:「子奚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為圃者曰:「子非夫博學以擬聖(22),于于以蓋眾(23),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24)?汝方將忘汝神氣(25),墮汝形骸,而庶幾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無乏吾事(26)。」

  【註釋】1子貢,孔子弟子。 楚,諸侯國名,曾建都於今湖北江陵。 2反,通返。 晉,諸侯國名,在今山西一帶。 3漢,漢水。 江河的南面稱陰。 4丈人,對長者的稱呼。 方將,正在。 圃,萊園。 畦(qi 其),田園中用溝隔開的小塊區域。 為圃畦,在菜園中勞動。 5鑿,掘。 隧,指通入井的道路。 6出灌,出來灌溉菜地。 7搰搰(gǔ 骨),用力的樣子。 見功寡,功效差。 8械,器械。指下文所說的槔。 9浸,灌溉。 十卬,同仰。 ⑾機,機械。 ⑿挈(qie 竊),取。 抽,提。 句意為形容桔槔取水時的樣子,像人從井裡把水提到田上一樣。 ⒀數(shuo 朔),快。 泆湯(yi tang 逸燙),通逸蕩。水自然流動的樣子。表明桔槔抽水的功效顯著。 ⒁槔(gāo 高),又叫桔(jie 潔)槔。這是利用槓桿原理製作的汲水機械。 ⒂忿然,發怒的樣子。 句謂為圃者轉怒為笑。 ⒃機,與「機心」之「機」,都有投機取巧的意思。 ⒄純白不備,不具備純潔清白的品質。 ⒅生,性。 神性,神情。 不定,由於機心雜念作怪,故不安定。 ⒆不載,不容。 ⒇非不知,指枯槔之事而言。 (21)瞞(men 門),慚愧的樣子。 (22)夫,指示代詞,相當於「那個」。 擬,比擬。 擬聖,以聖人自比。 (23)于于(wū yu 烏余),盛氣呼號的樣子。 蓋眾,壓倒眾人。 句意指儒者竭力宣揚自己的學說,壓倒眾論。 (24)獨弦哀歌,哀傷地自彈自唱。說明人們並不聽他們的那一套。 (25)汝方將三句:這三句是對子貢的勸導,說方且拋棄你的神氣,廢置你的形體,就差不多得道了。與《大宗師》篇說的「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意同。 (26)乏,廢,阻礙。 事,工作。

  【原文】子貢卑陬失色1,頊頊然不自得2,行三十里而後愈3。其弟子曰:「向之人何為者邪4?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5?」曰:「始吾以為天下一人耳6,不知復有夫人也7。吾聞之夫子8:事求可9,功求成十,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⑾。執道者德全⑿,德全者形全⒀,形全者神全⒁。神全者,聖人之道也⒂。托生與民並行而不知其所之⒃,汒乎淳備哉⒄!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⒅,非其心不為⒆。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⒇,謷然不顧(21);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22)。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23),是謂全德之人哉!我之謂風波之民(24)。」反於魯,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渾沌氏之術者也(25)。識其一,不識其二(26);治其內而不治其外(27)。夫明白入素(28),無為復樸(29),體性抱神(30),以游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31)?且渾沌氏之術,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

  【註釋】1卑陬(zōu 鄒),慚愧不安的樣子。 失色,失去了正常的神情。 2頊頊(xū 需)然,低垂著頭的樣子。 3愈,指恢復常態。 4向,剛才。 向之人,剛才那個人,指為圃者。 5反,復,指恢復常態。 6始,曾。 以為,認為。 天下一人,天下只有一個聖人(指孔子)。 7復,再。 夫人,那種人,指為圃者之類,即道家者流。 8夫子,指孔子。 9事求可,做事要適當、合理。 十功求成,用功要講究成效。 ⑾徒,卻。 ⑿執道,掌握了天道。 全,完美。 ⒀形,形體。 ⒁形全句:形體是精神所依托的,形體健全,精神也會健全。 ⒂道,與上述德、形、神的關係,參看上文「泰初有無」一段。 ⒃托生,寄生在世上。 與民並行,與眾人一起生活。 之,至,往。 不知其所之,不必明確要達到什麼目的。 ⒄淳,通純,純潔。 句謂愚愚昧昧,具備了純潔的品質啊! ⒅非其志,不合乎他的志願。 之,往。 ⒆非其心,不合乎他的本心。 為,干。 ⒇得其句:合乎人們所讚美的。 (21)謷(ao 敖),自得的樣子。 不顧,指不理會人們的讚美。 (22)儻(tǎng 淌)然,無心的樣子。 不受,指不接受人們的非議。 (23)無益損,毫無影響。 (24)我,我們。 風波之民,容易受非譽功利等所影響而波動的人。 (25)假,托。 修,學習。 渾沌氏,參閱《應帝王》篇。 (26)識其句:意謂只識天道,不識其他。 (27)治其句:修煉心性而忘懷於世事。 (28)夫明白句:心地明淨,達到純素的境界。 (29)復樸,返歸自然。 (30)體性句:體現了真性,守藏著精神。 (31)固,胡,何。

  【點評】通過寫儒家聖人孔子及其弟子對漢陰丈人甘拜下風,以否定人們對功利機巧的追求,並反襯出道家之術的高明。

  【原文】諄芒將東之大壑1,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濱2。苑風曰:「子將奚之?」曰:「將之大壑。」曰:「奚為焉?」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3,酌焉而不竭4。吾將游焉5!」苑風曰:「夫子無意於橫目之民乎6?願聞聖治7。」諄芒曰:「聖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8,拔舉而不失其能9,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十,行言自為而天下化⑾。手撓顧指⑿,四方之民莫不俱至⒀,此之謂聖治。」「願聞德人。」曰:「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⒁,共給之之謂安。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⒂,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⒃。財用有餘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此謂德人之容⒄。」「願聞神人。」曰:「上神乘光⒅,與形滅亡⒆,是謂照曠⒇。致命盡情(21),天地樂而萬事銷亡,萬物復情(22),此之謂混冥(23)。」

  【註釋】1諄芒,與下句的苑風都是假設人名。 之,往。 大壑,指東海。 2適,恰巧。 濱,海邊。 3注,灌。 4酌,取。 竭,乾涸。 5吾將句:上以東海來比喻大道,故用游來比喻心神嚮往。 6橫目之民,指人。因為人的兩眼扁平,故稱。 句意謂先生無心於作人民的君主嗎? 7聖治,聖人之治。這是指道家的聖人。 8官施,政令措施。 9拔舉,指選拔人才。 十畢見句:看清事情的真相然後順著形勢而做所應該做的。 畢,盡。 畢見,看清。 ⑾行言句:一言一行都是聖人自然而然地發出的,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自然受到感化了。 ⑿手撓顧指,揮手指示,舉目顧盼。 ⒀莫不句:因為能順從民意,故人民亦易於順從。 ⒁四海二句:與四海之內的老百姓共同享受一切利益資財才稱得上愉快和安樂。 ⒂怊乎句:怊(chāo 抄),惆悵。 句意謂德人亦有惆悵的時候,但他惆悵也是顯得異常天真的,像嬰兒失母一樣,盡情而悲,絕無隱憂。 ⒃儻,無心的樣子。 失其道,沒有按一定軌道。比喻行路不帶任何目的。 以上兩句與《庚桑楚》篇「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意同。 ⒄容,情狀,樣子。 ⒅上神,指神人的精神。因為這是最高的精神境界,故稱上神。 乘,用。 乘光,放射光芒。 ⒆與形滅亡,指光與所照的物體都歸於虛無。 形,物體。 ⒇照,應作昭。因晉人諱昭,改昭為照。昭,明。 曠,空。 昭曠,虛明空曠。 (21)致命二句:生命性情到了盡頭的時候,與天地同樂,和萬物一樣消亡。 (22)萬物復情,萬物都恢復了未生時候的情狀。即所謂還原復樸。 (23)此之句:返樸之後,歸於「有一而未形」那種混沌狀態,故稱之為混冥。 混冥,幽暗的樣子。 昭曠指神人生時的光輝,混冥指神人死時的狀態。

  【點評】說明聖治、德人、神人的共同特徵就是無為無慾,任隨天地萬物的自然變化。但聖治中關於「官施拔舉」、「手撓顧指」等提法,與內篇「無為」的政治論已有所不同。

  【原文】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於武王之師1,赤張滿稽曰:「不及有虞氏乎2!故離此患也。」門無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3?其亂而後治之與?」赤張滿稽曰:「天下均治之為願4,而何計以有虞氏為5!有虞氏之藥瘍也6,禿而施鬄7,病而求醫8。孝子操藥以修慈父9,其色燋然,聖人羞之。至德之世十,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⑾,民如野鹿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⒀,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⒁,當而不知以為信⒂,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⒃。是故行而無跡⒄,事而無傳。」

  【註釋】1門無鬼、赤張滿稽,都是假設人名。 師,軍隊。 句謂周武王率領軍隊東征伐紂,門無鬼與赤張滿稽看見而有所議論。 2有虞氏二句:虞舜時代講究德化,讓賢舉能,不用武力征伐,而武王要興師動眾,故說比不上虞舜時代。 有虞氏,虞舜。 離,通罹,遭。 此患,指用兵征伐的事情。 3均,平。 均治,太平。 4天下句:天下人都希望太平。 5而何句:而又何須考慮有虞氏呢?意即如果天下太平,根本不需要有虞氏的統治。 6藥,治療。 瘍(yang 羊),頭瘡。 這句是比喻,說有虞氏治亂,好像頭生了瘡然後治療一樣。 7施,用。 鬄(di 敵),假髮。 句謂頭禿了才用假髮。 8病而句:連同以上二句,都是反覆說明有虞氏到了天下亂才治理。 9孝子三句:操,拿。 修,借為羞,進。 燋(qiao 瞧)然,憔悴的樣子,表示憂慮。 作為孝子,應該養好父母,使父母不要生病才是最好的。到了慈父生病時,雖然進藥服侍,但已說明孝順不夠了,因此聖人為之感到羞恥。 這一比喻說明:聖人不是等天下亂而後治之,而是使天下不要亂。可見有虞氏治世的方法雖然比周武王好一些,但還是不理想的,比之至德之世就差了。 十至德三句:理想的社會太平無事,故無須用賢能。 ⑾上如句:上,指帝王。 標枝,樹末端的枝。 句意比喻雖然身居高位,但無心作為。 ⑿民如句:說明老百姓自由自在。 野是與被管牧的相對而言的。 ⒀端正句:後世認為正直就是義,而在至德之世,雖然大家都正直,卻不存在義的觀念。 下三句意思相類。 ⒁實,誠實。 ⒂當,正確。 ⒃蠢動句:蠢動,蠕動。 相使,互相役使,指互相幫助。 賜,恩賜。 句謂人們進行互相幫助完全出於本能,和蟲的蠕動一樣,沒有任何目的,更不會是看作對別人的恩惠。 以上四句都是說明那時人們的活動都是出於自然本性,不似後代那種人為的教化。 ⒄是故二句:因此,當時的活動、事跡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點評】說明社會的發展一代不如一代,周不如有虞氏,有虞氏不如蒙昧的原始時代。作者借此表現他的理想社會與「無為」的政治主張。

  【原文】孝子不諛其親1,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2,所行而善3,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4?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5,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6!然則俗故嚴於親而尊於君邪7?謂己道人8,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而終身道人也,終身諛人也9,合譬飾辭聚眾也十,是終始本末不相坐⑾。垂衣裳⑿,設采色⒀,動容貌⒁,以媚一世⒂,而不自謂道諛;與夫人之為徒⒃,通是非,而不自謂眾人⒄,愚之至也⒅。知其愚者⒆,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⒇;大愚者,終身不靈(21)。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22),惑者少也(23);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24),不可得也(25)。不亦悲乎!大聲不入於裡耳(26),折楊、皇荂(27),則嗑然而笑(28)。是故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29);至言不出(30),俗言勝也。以二缶鍾惑(31),而所適不得矣(32)。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33),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34)。不推,誰其比憂(35)!厲之人(36),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37),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38)。

  【註釋】1孝子三句:《漁父》篇:「希意道言謂之諂,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諛(yu 余)、諂(chǎn 產),都有阿諛奉承、討好人的意思。 盛,最。這裡指臣之最忠,子之最孝。 2親之句:父母所說的都認為是對的。 3所行句:所做的都認為是對的。 4此,指世俗所認為的。 必然,一定如此。 5世俗二句:意即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6道諛,諂諛。 7然則句:故,固,一定。 嚴,敬。 句謂難道世俗之人一定比父母還可敬,比君主還可親嗎? 8謂己四句:道人、諛人,都是對人阿諛奉承的意思。 勃然、怫(fu 扶)然,都是發怒的樣子。 作色,生氣。 9而終身二句:意即雖然自己不承認,但其實一輩子都如此。 十合譬句:用花言巧語來招惹群眾。這是道人、諛人的具體表現。 合譬,湊合比喻。 飾辭,修飾言辭。 ⑾是終始句:坐,因。 不相坐,不相連,脫節。 這句是總括上面一段,回答「而未知其必然邪」一句說的。投合父母、君主就叫做諛親、諂君,但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反而不承認是道人、諛人,這就是首尾脫節、本末倒置了。 ⑿垂,穿掛。 上叫衣,下叫裳。 垂衣裳,表示講究裝飾。與表示古代帝王無為而治的「垂衣裳」意思不同。 ⒀采色,神色,顏色。如《人間世》篇:「采色不定。」 設采色,正顏色,猶今說裝模作樣。 ⒁動容貌,變動著意態、表情。指媚人的表現。 ⒂媚,討好。 一世,指整個社會的人。 從「垂衣裳」至此數句,都是說帝王討好世人的舉止神態。 ⒃與夫二句:夫人,指世俗的人。 為徒,同黨同群。 通,同。 通是非,世人說是就說是,世人說非就說非。 ⒄而不句:而不承認是世俗的人。言外之意是:反而自命聖人。 ⒅至,極。 前一小段批判的是一般老百姓的隨波逐流,而這一小段所批判的則是統治者的隨波逐流。 ⒆知其四句:知道自己愚蠢和糊塗的,說明已算是有點覺醒了,故說「非大愚」、「非大惑」。 ⒇不解,不能解除迷惑,即不覺悟。 (21)不靈,不靈通。 (22)適,往。 致,達。指到達所去的目的地。 (23)惑者少,迷惑的人少。 根據多數人的意見行事,故「可致」。 (24)祈向,祈求嚮往,意即希望。 (25)不可得,無能為力。因為全天下的人都受迷惑了。 (26)大聲,高雅的樂音。比喻作者的高論。 不入,聽不進,聽不懂。 裡耳,世俗里巷人的耳朵。代指孤陋寡聞的人。 (27)折楊、皇荂(huā 花),都是通俗的樂曲名。 (28)嗑(ke 克),笑的狀聲詞。 句謂聽見俗樂反而得意得哈哈大笑。 (29)高言,高論,指作者的理論。 止,留,入。 (30)至言,即高言。 (31)以二缶句:缶(fǒu 否),粗俗的樂器。李斯《諫逐客書》中有:「擊甕叩缶而歌呼烏烏,真秦之聲。」 鐘,是較高級的雅樂中的樂器。 「以二缶鍾惑」是承上「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來的。兩個缶打響則一個鐘的聲音被干擾了,故聽者惑。 (32)適,適意。 所適不得,感到適意的並不合乎雅樂。 (33)強之,強迫人們接受這種「祈向」。 (34)釋,放棄。 推,推行。指強求推行自己的一套主張。 (35)誰其句:誰也沒有那麼多憂愁。 比憂,接連不斷的憂愁。 (36)厲,醜惡。 (37)遽,急。 (38)汲汲(ji 級)然,匆忙、緊張的樣子。 厲人之子,是美是醜,生了出來就成為事實了,本來無須那麼緊張的,但厲人不能做到放心任物,總是擔心兒子像自己一樣醜,故帶來恐懼。 這是從反面說明:無能為力的事無須強求,否則自尋苦惱。

  【點評】說明社會上人們互相討好,人云亦云,阿諛成風。而更可悲的是連在上的統治者也是如此。因而哀歎自己雖然有心撥亂,但由於眾人迷惑太甚,亦無能為力了。

  【原文】百年之木1,破為犧尊2,青黃而文之3,其斷在溝中4。比犧尊於溝中之斷5,則美惡有間矣6,其於失性一也7。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8,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9,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十,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⑾,困惾中顙⑿;四曰五味濁口⒀,使口厲爽⒁;五曰趣捨滑心⒂,使性飛揚⒃。此五者,皆生之害也⒄。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⒅,非吾所謂得也。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則鳩鴞之在於籠也⒆,亦可以為得矣。且夫趣捨聲色以柴其內⒇,皮弁鷸冠搢笏紳修以約其外(21)。內支盈於柴柵(22),外重纆繳(23),睆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為得(24),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檻(25),亦可以為得矣!

  【註釋】1木,樹。 2破,剖開。 犧尊,雕刻成犧牛形狀的樽,是名貴的祭神器具。 3文,粉飾,畫上文彩。 4其斷句:大樹被砍斷之後,另一段丟在溝裡。 5比犧句:把用一段所做成的犧樽與被丟在溝裡的另一段相比。 6間,分別。 7失性,喪失了樹木本來的天性。 一,相同。 8行義句:根據當時統治階級的觀點,則認為跖凶、曾參孝、史魚直。故說有別。 行義,品行。因為品行要求合乎道義,所以稱作行義。 9一曰句:青、黃、赤、白、黑,五色紛繁,使人看得眼花繚亂。 十五聲,宮、商、角、徵(zhǐ 止)、羽。 ⑾臭(xiu 嗅),氣味。 五臭,膻、焦、香、腥、朽。(取《禮記·月令》說) ⑿困惾(zōng 宗),悶塞。 中(zhong 眾),中傷。 顙(sǎng 嗓),額。 句謂由於氣味濃雜,使鼻孔壅塞,甚至中傷額竇。 ⒀五味,酸、辛、甘、苦、鹹。 濁,沾污。 ⒁厲,病。 爽,傷。 ⒂五曰句:趣捨,取捨。有利則取,有害則捨。 滑(gǔ 骨),亂。為得失利害左思右想,故心亂。 ⒃性,心性。 飛揚,馳騁浮動,意指心猿意馬。 ⒄生,通性。指天生本性。 ⒅離跂,闊步,得意洋洋的樣子。 ⒆則鳩句:鴞(xiāo 消),又叫鴟鴉、鷦鷯,似麻雀而小。 在於籠,說明受困。 ⒇柴其內,如柴木一樣充塞在心胸之中。 (21)皮弁(bian 辯),用皮做的一種帽子,形狀如瓜皮帽。 鷸(yu 域),鳥名。 鷸冠,用鷸毛裝飾的帽子。 搢(jin 進),插。 笏(hu 戶),手版,用玉或象牙、木做成,上朝時拿著,有事記在上面以備忘。 紳,大帶。 修,長。 這些都是官服的裝束。 約,束縛。 外,外表。 (22)支盈,塞滿。 柵(zha 乍),木排。 柴柵,意謂取捨聲色,充塞內心,使內心阻梗不通,如豎柱柵。 (23)重(chong 蟲),再加上。 纆(左右墨,mo 墨),繩索。 繳(zhuo 濁),纏繞。 纆繳,被繩所綁,即束縛。 (24)睆睆(huǎn 緩)然,睜著眼睛的樣子。 (25)歷,通櫪。 歷指,古時酷刑的一種,用幾支小木棒,穿上繩子,把手指夾綁著。罪人被綁時兩臂交叉,帶上枷鎖,手指被夾綁。 檻,圈,用來捕捉老虎的,能進不能出,如囊,故叫囊檻。

  【點評】說明曾、史、楊、墨與盜跖,官人與罪人,雖然在社會上聲譽不同,但其實從害生傷性說來,都是一路貨色,都是如被關在牢籠中一樣沒有一點自由的。

  外篇 天地第十二(終)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