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05內篇 德充符第五》文言文全篇翻譯

  內篇 德充符第五

  【導讀】這是一篇道德論。充,滿,完滿。符,標誌,象徵。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標誌。文中寫了五個肢體殘缺的人,他們都是道德完美的象徵,故題為「德充符」。
  全篇由五六個寓言排比而成,多採用對比、反襯、烘托的手法。通過盛名當世的孔子,讚美兀者王駘、叔山無趾、哀駘它,現身說法,自比不如;以左右中原的政治家鄭子產與兀者申徒嘉相較,終感羞愧;還以衛靈公、齊桓公〔悅〕闉跂支離無脤、甕㼜大癭,其形體醜雖陋而令人油然喜悅。說明得道者之高尚與感人。寫他們形之丑反襯他們德之美,美到「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止也」,美在他們「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守道不失,與物為春。最後莊子與惠施關於人有無情之辯,進一步說明道德完美不靠人為的培養,而在乎保持人的自然之性。
  作者所說的道德,並非常人所說的篤學善教、平政愛民之類,而是要做到領悟大道,因循萬物的變化,消除是非的觀念,拋棄立德的動機。篇中反覆倡導全德之人,對於外物要或因、或順、或和,三者字異而義同,都是叫人取消一切能動的作用,絕對地服從天道的擺佈,任隨萬物的變化。所謂「游心於德之和」,「德者,成和之修也」。「和」是道德的主要標誌。儒家也講「和」,《論語》載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但儒家之和,是有條件、有等級標準的。「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莊子說的「和」是絕對的、無條件的,不僅人際關係上要和,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也要講和。為什麼作者反覆地強調「和」、「因」、「順」呢?在他看來,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游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生活在任人置於死地的環境之中,又容得你作什麼掙扎呢?故只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荀子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司馬談評論道家時說:「其本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可說是抓住了要害。

  【原文】魯有兀者王駘1,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2。常季問於仲尼曰3:「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4。立不教5,坐不議。虛而往6,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7,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聖人也8,丘也直後而未往耳9!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⑾!奚假魯國⑿,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

  【註釋】1兀(wu 誤)者,被處刑斷足的人。 王駘(tai 抬),假設人名。 2從之遊者,跟隨他的門徒。 相若,相當。 3常季,孔子弟子。 4中分,對半分。 句謂魯國的學士一半跟孔子,一半跟王駘。 5立不教二句:意謂任何時候都不指導學生。 6虛而往二句:指學生去跟王駘學習時肚裡是空空的,但結果滿載而歸。 7固有二句:豈有不用開口就能使學生無形中從心裡領會的嗎(呢)? 固,乃,豈,表反詰。 成,形成,引申為掌握、領會。 8夫子,孔子對王駘的稱呼。 9丘也句:我孔丘也太落後而未能追隨他啊! 直,特。 後,遲,落後。 十以為師,拜他作老師。 ⑾不若,不如。 ⑿假,但。 奚假,何止。

  【原文】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1,其與庸亦遠矣2。若然者,其用心也3,獨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4;雖天地覆墜5,亦將不與之遺6;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7,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註釋】1王(wang 旺)先生,作先生的師長。 王,長。 2庸,常人。 與庸,與常人比較。 3用心,猶今說指導思想。 4不得,不會。 與之,跟隨著它(指死生)。 5覆,指天塌下來。 墜,指地陷下去。 6之,指天地。 遺,失,指天塌地陷。 7審乎二句:審,安。 無假,真。 遷,變化。 命,主宰。 宗,根本,按《天下》篇「以天為宗」,宗則指天、自然。 「審乎無假」與「守其宗」意同,謂安守天道。「不與物遷」與「命物之化」亦同義,不隨外物變化是從反面說,主宰萬物的變化是從正面說。都是說明王駘的指導思想就是作者宣揚的天道。

  【原文】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1,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2,而游心乎德之和3。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4,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註釋】1自其四句:從那些不同的方面去看,肝和膽就像楚國和越國一樣;從那些相同的方面去看,萬物都是一樣的。 2且不知句:那就不曉得什麼聲色才是耳目感到適宜的。意即耳目對聲色無所謂適宜或不適宜。 3而游心句:而使心神在和順的道德境界中遨遊。 所謂和,就是指取消界限、對立,與物相通為一。 4物視二句:對於萬物,看到它統一的方面就看不見它所喪失的。這樣,失去了一條腿也可以看作像丟了塊泥土一樣。

  【原文】常季曰:「彼為己1,以其知得其心2,以其心得其常心3。物何為最之哉4?」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5。唯止能止眾止6。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8,以正眾生9。夫保始之徵十,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⑾,而況官天地⑿、府萬物⒀、直寓六骸⒁、象耳目⒂、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⒃!彼且擇日而登假⒄,人則從是也⒅。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嗎⒆!」

  【註釋】1彼,指王駘。 為,治。 為己,修養自己。 2以其句:用他的智力意識到他的心靈。如今說自我意識。 3常心,永恆不變的思想,實指天道。 句謂用他的心靈去領悟天道。 4物,外物,包括他的門徒。 最,聚,或作最。《說文》最字段註:「最與聚音義皆同。」 常季認為王駘只是自我修養罷了,並非有意教人,故此問:人們為什麼追隨他、聚集在他周圍? 5莫,沒有。 鑒,照。 止水,靜止的水。 仲尼解說人們之所以追隨王駘,是王駘固有的本性所決定的,如流水不會有人去照,而只有靜止的水才會有人去照一樣。同時靜水亦有比喻靜寂無為的意思。 6唯止句:只有靜止的水才能留住眾人停下來臨照。這句是上句的說明。 三個「止」字先後解作止水、留、停止。 7受命六句:樹木同是受命於大地而生,唯獨松柏得天地的真性,故冬夏常青;眾人同是受命於天而生,唯獨堯、舜得上天的真性,故成為萬民之首長。言下之意是:人們都得道而「成形」、「成心」,但唯獨王駘這樣的人領悟這個道的真諦(即「得其常心」),故能成為大家的老師。 「松柏獨也」下的「正」字、「堯」字、「在萬物之首」五字原本缺,據《闕誤》校引張君房本及參考郭注補。 8正生,使自己的心性純正。 生,通性。 9正眾生,使眾人的心性純正。 十夫保四句:那些遵守事先許下的諾言,具有無所畏懼的品格的,只要勇士一人,也敢直衝敵人千軍萬馬之陣。 保,守。 徵,信,指信諾。 實,本質。 九軍,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通稱九軍。這裡總言軍隊眾多。 ⑾要(yāo 腰),要求。 自要,自己要求自己。 ⑿官,主宰。 ⒀府,包藏。 ⒁直,但。 寓,寄托。 六骸,頭、身、四肢,即指代人體。 直寓六骸,只是以人體為寄托。 ⒂象,虛象,形式。 像耳目,以耳目為虛象,意即徒有耳目之形而沒有視聽的作用。 ⒃一知句:一,同一,作動詞用。 前一「知」字通智。 一知之所知,把人們的種種認識、看法視為同一。 心未嘗死者,指得常心的人。 ⒄擇日,取日,意即需要一定時間。舊注選擇吉日,疑非。 登,升。 假,通格,至。 登假,升至。與《大宗師》篇「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中之「登假」意同,指上達於大道。 這句說明王駘自我修養,得其常心,上達大道也要有個過程,是不容易的。 ⒅從是,追隨他這一點。 ⒆彼且句:他哪裡肯把世俗的事情當做一回事。 肯,肯本字。 這兩句直接回答常季問為什麼人們追隨他的問題。

  【點評】王駘能有超過孔子的聲望,就在於他領悟了永恆不變的大道,用齊一的觀點去看待萬事萬物。故人們都追隨他。作者借仲尼之口說出「丘將以為師」,無疑是要把盛行當時的儒家道德打在下風,自捧為至上。以下幾個寓言,用意亦莫不如此。

  【原文】申徒嘉1,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於伯昏無人2。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3,子先出則我止。」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4。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見執政而不違5,子齊執政乎6?」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7?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後人者也8。聞之曰:『鑒明則塵垢不止9,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今子之所取大者十,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

  【註釋】1申徒嘉,姓申徒名嘉,鄭國人。 2鄭子產,鄭國大夫,姓公孫,名僑,字子產。 伯昏無人,假設人名。 3我先出二句:子產認為和犯人一起,有傷體面,故此這樣說。 止,留。 4合堂,同在一個屋裡。 5執政,宰相。子產是鄭相。 違,避開。 6齊,齊比。 齊執政,與宰相平起平坐。 7先生,指伯昏無人。 8子而句:上一「而」字,解乃。 說,通悅,得意。 後,用作動詞。 後人,看不起別人。 9鑒明二句:鏡子光亮,灰塵就不會沾染,沾染了就說明不夠光滑。 鑒,鏡子。 明,光亮。 這個比喻說明:人心純潔,就沒有齷齪的想法,有了齷齪的想法,就說明心地不夠純潔。 十子,您。 取大,借重。

  【原文】子產曰:「子既若是矣1,猶與堯爭善2。計子之德3,不足以自反邪?」申徒嘉曰:「自狀其過4,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於羿之彀中5。中央者,中地也6;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7,我怫然而怒8,而適先生之所9,則廢然而反十。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⑾?吾之自寤邪⑿?吾與夫子游十九年矣⒀,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於形骸之內⒁,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⒂,不亦過乎!」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⒃:「子無乃稱⒄!」

  【註釋】1若是,如此。指申徒嘉受過斷足的刑罰。 2猶與堯爭善,還要跟堯較最長短。 這句來得太突兀,與前後文連接不順。疑「堯」為「僑」字,音近而誤。僑,為子產自稱其名。 3計子二句:衡量一下你的品德,難道還不足令你反省嗎?反,反省。 4自狀二句:狀,陳述。 過,過錯。 以,認為。 亡,指亡足。 不當亡,不應當受斷足的刑罰。 二句意謂:犯法而計較得失,申述自己的過錯,認為不應被處斷足的人是很多的;犯了法而不計較得失,不申述自己的過錯,承認自己應該受斷足刑罰的人是很少的。 5羿(yi 藝),傳說中射箭的能手。 彀(gou 夠),使勁張弓。 彀中,射程之內。 6中(zhong 眾)地,射中的境地。 7全足,雙足齊全。 8怫(fu 扶)然,臉上變色的樣子。 9適,往。 所,住處。 十廢,消除。 廢然,指怒氣消除的樣子。 反,通返。 ⑾洗我以善,即以善洗我,意謂以善教育我。 ⑿寤,覺悟。 「吾之自寤邪」五字依《闕誤》校引張君房本補。 ⒀夫子,即先生。 游,交往。 ⒁形骸之內,指心。 ⒂索,求。 形骸之外,即外貌,指腿而言。 ⒃蹴(cu 促),變色。 蹴然,臉上顯出不安的樣子。 ⒄稱,稱述。 子無乃稱,你別那樣說了。

  【點評】這個寓言寫到三個人物:伯昏無人是作者所推崇備至的,但沒有出場。出場的只有子產和申徒嘉。子產羞與被處刑者同坐,是執政者的立場;申徒嘉不以被處刑為恥辱,而且能安之若命,是道家的信徒。寓言以聲名享於當時的子產自愧不如而告終。

  【原文】魯有兀者叔山無趾1,踵見仲尼2。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3。雖今來,何及矣4!」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5,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6,吾是以務全之也7。夫天無不覆8,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9!」孔子曰:「丘則陋矣十!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⑾。」無趾出⑿。孔子曰:「弟子勉之⒀!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⒁,而況全德之人乎⒂!」

  【註釋】1叔山無趾,居於叔山,腳趾被割去,故稱。 2踵,腳跟。 踵見,由於沒有腳趾,故此只得用腳跟走去見。 3謹,謹慎。 犯患,遺殃,指犯罪而得刑罰之禍。 若是,如此,指腳趾被砍去。 4何及,哪兒來得及。意即無法挽救。 5吾唯二句:這兩句是反語,影射社會黑暗,不知務,不懂世務。 6尊足者,比足還尊貴的東西。指道德。 存,在。 7是以,因此。 務全之,竭力保全它。 8夫天二句:說明天地偉大,並用來比喻夫子。 9安知,哪曉得。 十丘,孔子自稱其名。 陋,淺陋。 ⑾請講句:請把所聽到的講一講。 ⑿無趾出:孔子請入,無趾不但不入,反而出,表示根本看不起孔丘。 ⒀勉之,努力啊! ⒁前行之惡,從前行為中的過錯。 ⒂全德,道德完美。

  【原文】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1,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2?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3,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4?」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5,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無趾曰:「天刑之6,安可解!」

  【註釋】1孔丘二句:孔丘對於得道的人來說,遠未達到吧?上文無趾說過:「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可見無趾原來以為孔丘是至人的,但一接觸後,感到不對,故再問老聃。 2彼何句:他為什麼恭恭敬敬地向您學習呢?賓賓,恭敬的樣子。 以,而。 學子,學於子,指向老聃學習。 為,疑問助詞。 3彼且句:他還追求奇異怪誕的名聲傳聞於天下。 蘄(qi 其),求。 諔(左右叔,chu 觸)詭,奇異。 前句說孔子好學,這句說孔子慕教。都是與至人的無為思想背道而馳的。 4是,此。指學與教。 桎梏(zhi gu 窒固),鐐銬。在腳叫桎,在手叫梏。古代用木做成,故二字均從木。 5一條、一貫,都是相連相通的意思。 可不可,可與不可。 6天刑之,天對他的懲罰。 句意謂孔丘違反了天性而受懲罰,故下句說他不可救藥。

  【點評】這裡把儒家的聖人孔子描繪成一個鄙陋而追求聲名的人,以此反襯兀者叔山無趾追求全德的高超。

  【原文】魯哀公問於仲尼曰:「衛有惡人焉1,日哀駘它2。丈夫與之處者3,思而不能去也4;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止也5。未嘗有聞其唱者也6,常和人而已矣7。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8,無聚祿以望人之腹9,又以惡駭天下十,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⑾,且而雌雄合乎前⑿,是必有異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觀之⒀,果以惡駭天下。與寡人處,不至以月數⒁,而寡人有意乎其為人也⒂;不至乎期年⒃,而寡人信之。國無宰⒄,寡人傳國焉⒅。悶然而後應⒆,氾若辭⒇。寡人醜乎(21),卒授之國(22)。無幾何也(23),去寡人而行(24)。寡人恤焉若有亡也(25),若無與樂是國也(26)。是何人者也(27)!」

  【註釋】1惡(e 餓)人,容貌醜惡的人。 2哀駘(tai 台)它(tuo 駝),假設人名。 3丈夫,男子。 4思,思慕。 去,離開。 5夫子,指哀駘它。 十數而未止,反覆請求而不罷休。 6唱,倡導立說。 7和人,附和別人。 8君人之位,人君的地位。 濟,救。 9聚,積蓄。 祿,糧食。 望,本指月滿。這裡用滿的意思。 望人之腹,使人肚子食飽。 十又以句:又因面目醜惡使天下人都驚駭。 ⑾知,認識。 四域,四方。 句謂他的認識只局限在四方之內。 ⑿且而,而且。 雌雄,男女。猶《管子·霸形》「令其人有喪雌雄」中的「雌雄」。此承上文丈夫、婦人而言。 ⒀寡人,國君自謙之稱。 寡,少。 寡人,道德不足的人。 ⒁不至句:不到一個月。 數,讀shǔ。 ⒂有意乎其為人,對於他的為人產生了傾慕之意。 ⒃期(jī 機)年,一週年。 ⒄宰,宰相。 ⒅傳國,指把國家委託給人。 ⒆悶然,無心的樣子。 ⒇氾,漠不關心的樣子。 若辭,像拒絕一樣。 (21)丑,羞恥。 (22)卒,終於。 授,委任。 (23)無幾何,沒有多久。 (24)去,離開。 (25)恤(xu 序)焉,憂慮的樣子。 (26)若無句:似乎感到沒有人和我共同以國家為歡樂了。 (27)何人,何等樣人。

  【原文】仲尼曰:「丘也嘗使於楚矣1,適見㹠子食於其死母者2,少焉眴若3,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4,不得類焉爾5。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6。戰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7;刖者之屨8,無為愛之。皆無其本矣9。為天子之諸御十:不爪剪⑾,不穿耳;取妻者止於外⑿,不得復使。形全猶足以為爾⒀,而況全德之人乎!今哀駘它未言而信⒁,無功而親⒂,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⒃。」

  【註釋】1嘗使,曾經出使。 2適,遇。 㹠(tun 臀),通豚,小豬。 食,指食奶。 3少焉,一會兒。指發現其母已死之後。 眴(shun 瞬)若,驚慌而目動的樣子。 4不見己,不看自己。指小豬發現死母豬不會看自己。 焉爾,才如此。指棄之而走。 5不得類,不能類似生時那樣。指母豬。 6使,主宰。 使其形者,指母豬的精神。 7翣(sha 煞),棺材的裝飾品。 句謂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士,沒有棺材裝殮,因而也用不著棺材的裝飾品。 資,供給,資助。 8刖(yue 月),古代把腳割掉的一種酷刑。 刖者,受過刖刑的人。 屨(ju 具),鞋子。 9本,所從屬的本體。 翣以棺為本,屨以足為本。沒有本體,從屬的就用不著了。 十諸御,各種侍從人員。 ⑾爪剪,剪指甲。 不爪剪、不穿耳,指女侍從,從正面說。 ⑿取妻者二句:指男侍從,從反面說。 止於外,留在宮外,即結婚後不能再擔任侍從之職。 ⒀形全,指女不爪剪、不穿耳,男不結婚。 為爾,為此,指作侍從。 ⒁信,被信任。 ⒂親,被敬愛。 ⒃才全,才性完美。 德不形,道德不體現在外貌上。

  【原文】哀公曰:「何謂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飢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1。日夜相代乎前2,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3。故不足以滑和4,不可入於靈府5。使之和豫6,通而不失於兌7。使日夜無郤8,而與物為春9,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十。是之謂才全。」「何謂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⑾。其可以為法也⑿,內保之而外不蕩也⒀。德者,成和之修也⒁。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⒂。」

  【註釋】1命之行,天命的運行。 2相代乎前,在我們眼前互相交替。 代,替。 3知,智力。 規,假借為窺,觀察。 始,開端。 4滑,亂。 和,和順。 句意謂事之變、命之行實在不可知,只好任之由之,故此不值得以此擾亂心性的和順。 5靈府,指心靈。 6和豫,和順逸樂。 7通而句:與物相通而又不至有外流的弊病。 兌,即《老子》「塞其兌,閉其門」與《淮南子·道應訓》「則塞民於兌」之兌,意謂道穴,是道家指心知外流的道穴,如耳、目、鼻、口等。 唯物主義者主張以感官接觸外界,通過實踐來認識世界,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而作者則認為與外界的接觸不是實際的,而是神秘的,所謂「無視無聽,抱神以靜」、「聽之以氣」,他要在道的原則的指導下,從內心裡取消主觀與客觀的對立,從而達到統一。 8郤,同隙。 無郤,無間斷。 敦煌一抄本作「日夜無陳」,於義為長。 9為春,變得像春天一樣有生氣。 句意謂隨物更生。 十是接句:是,此。 生,反映出。 時,指四時。 句謂這就是說,與外界接觸而從心裡反映四時的變化,意即順物而變。 ⑾水停之盛,水最平靜的狀態。 ⑿法,準則,今稱作水準。 ⒀內保之,內部保持穩定。 外不蕩,外表不動盪。 都是指水而言。 ⒁成和之修,養成和順的修養。 ⒂物不句:道德外露就如水外面動盪一樣,動盪就不可能與物和順。故不形則與物和順,混然為一,故說物不能離。

  【原文】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1:「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2,吾自以為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3,恐吾無其實4,輕用吾身而亡其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5!」

  【註釋】1異日,他日。 閔子,姓閔名損,字子騫,魯人,孔子弟子。 2紀,綱紀。 3至人,指上文的孔丘。這個孔丘,不是歷史上真實的孔丘,而是按作者觀點塑造出來的孔丘。 4實,指治國憂民的實際。 5德友,以道德相交的朋友。

  【原文】闉跂支離無脤說衛靈公1,靈公說之2,而視全人:其脰肩肩3。甕㼜大癭說齊桓公4,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5。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6,此謂誠忘7。

  【註釋】1闉(外門內垔,yīn 因)跂支離無脤(chun 純),按形狀虛設的人名。 闉,曲,傴背。 跂,企,走路腳跟不著地。 脤,通脣。 說(shui 稅),遊說,勸說別人,使他聽從自己的意見。 2說(yue 悅),通悅。 3脰(dou 豆),頸。 上一「肩」字解肩膀,下「肩」字解肩負。 句謂他的脖子要用肩膀來托住。 4甕(weng 翁去聲)㼜(ang 盎)大癭(yǐng 影),假設人名。意為像瓦甕那麼大的腫瘤。 甕㼜,裝東西的陶器。 癭,長在脖子上的一種囊狀肉瘤。 5長(chang 常),善。 忘,指對形體上的缺陷。 6不忘其所忘,即不忘其所當忘(指形體缺陷)。 忘其所不忘,即忘其所不當忘(指道德上的不足)。 7誠,真。

  【點評】本段所著重說明的是:像魯哀公那樣,「執民之紀而憂其死」,世人一定稱他為有德行的了。但作者認為,他比起不以國政為事的「至人」,可以說還未進入道德之門。有道德的人是「才全而不形」的。因此世人重形不重德是大錯特錯的。
  當時社會上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很重視人的外貌。《盜跖》篇記孔子以「生而長大,美好無雙」作為天下的「上德」。作者在上文卻寫了五個殘形怪狀的人,他們道德無限高尚,連君主、師友,不管男女都被他們所感動、所吸引。完全否定了以貌相人的觀點。但他所宣揚的道德標準是混同自然、齊一生死、淡漠無為,不足為師。

  【原文】故聖人有所游1,而知為孽2,約為膠3,德為接4,工為商5。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斲6,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7,惡用商?四者,天鬻也8。天離者,天食也。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9!

  【註釋】1游,指心游。 2知,智謀。 孽(nie 聶),妖孽。 句謂把智慧看作是孽根。 3約為膠,結合是因為有膠粘。 約,結合。 4德,通得。下文「無喪惡用德」之「德」亦同。 接,取。 句謂有所得是因為有所取。 5工為商,工巧是為了做生意。 6斲(zhuo 濁),斲開,指人為地分開。 聖人與物是不能離的,故說不斲。 7貨,賣。 8鬻(yu 育),養。 天鬻、天食,都是說明稟受於天然。 9人,人為。

  【原文】有人之形,無人之情1。有人之形,故群於人2;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3。眇乎小哉4,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5,獨成其天6。

  【註釋】1情,指人主觀上的性情,即所謂世間的是非。詳見下文。 2群於人,與人為群。 3不得於身,在身上毫無反映。 4眇(miǎo 秒),細小。 5謷(ao 敖),偉大。 6獨成句:獨能成為與天同體的聖人。

  【原文】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1。」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2,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3。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4。」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5?」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6,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7,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8,子以堅白鳴9。」

  【註釋】1然,是這樣。 2與,賦予。下句同。 3是,此。指惠子所說的人情。 4常因句:因,順。 不益生,無需培養性情。 句意謂一切順乎自然而不用人為地去培養性情。 5身,身體。 有其身,維持身體健康。 6今子二句:謂惠子把精神用在追逐外物上,以至疲勞。 7倚樹二句:據槁梧,靠著乾枯的梧桐。與「倚樹」互文。都是表現惠施與人在樹下辯論,疲倦、歎息的樣子。 8選,選擇,決定。 形,形體。 9堅白,堅白論,這是當時名家辯論的重要命題。 鳴,爭鳴。(參閱《齊物論》篇注)

  【點評】世人一方面重形輕德,另一方面又常常以道德高尚標榜於眾。因此作者在這一段裡繼而指出:道德完美的標誌不僅不在於形體,而且也不在於智慧、感情,甚至連自己道德修養的動機也要忘卻,做到掃除是非好惡,順於自然。也就是要極力抹殺人的主觀能動性,乃至泯滅自我的好惡之情。

  內篇 德充符第五(終)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