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選 詠懷古跡》(杜甫)詩句譯文賞析

杜甫詩選 詠懷古跡
杜甫
系列:杜甫詩選|杜甫詩集
杜甫詩選 詠懷古跡

其一

【原文】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1衣服共雲山。羯胡2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註釋】
1五溪:指辰溪、巫溪、酉溪、武溪、沅溪,在今湖南、貴州兩省接界處。
2羯(jie)胡: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此明指南朝梁將侯景,暗指胡人安祿山。

【譯文】
關中兵荒馬亂百姓流離失所,躲避戰亂漂泊流浪來到西南。長久地停留在三峽樓台熬日月,與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雲山。胡人狡詐事主終究不可靠,傷時感世的詩人至今未能回鄉。梁代庾信的一生處境最淒涼,到晚年作的詩賦轟動了江關。

【賞析】
大歷元年(766),詩人先後遊覽了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並寫下了五首詠懷歷史人物的七言律詩,即《詠懷古跡》。組詩表現了詩人關心時政、憂國憂民的思想,同時也抒發了詩人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此為《詠懷古跡》中的第一首,詠懷的是詩人庾信。詩的前半部分哀歎詩人身世之悲,抒發了他晚年漂泊的無奈和辛酸。詩的後半部分以南朝時曾羈留北朝的詩人庾信自比,暗含著濃郁的故國之感和鄉關之思。具體來說,詩的首聯寫安史之亂爆發後,詩人為躲避戰亂漂泊到偏遠的蜀地。「支離」、「漂泊」,寫出了詩人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不幸遭遇。頷聯寫詩人流落三峽、五溪,與夷人共處的狀況。頸聯寫叛將安祿山狡詐善變,就像梁朝的侯景;而詩人漂泊他鄉,有家不能歸,如同當年的庾信。尾聯寫庾信晚年處境淒涼,卻創作了大量詩篇來懷念故國。詩人以庾信自比,暗寓著幽深的鄉國之思。
全詩筆調悲涼,淒婉動人,實為雋永佳作。

其二

【原文】
搖落深知宋玉悲1,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註釋】
1「搖落」句:見宋玉《九辯》中的詩句:「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戰國時楚人,楚辭作家。

【譯文】
落葉飄零是因為深知宋玉的悲哀,他風流儒雅堪當我的老師。悵望千秋往事灑下同情淚水,身世同樣淒涼可惜生不同時。江山依舊故宅空留文藻,雲雨荒台難道真是荒唐夢思?最可歎楚王宮殿早已蕩然無存,駕船人還指點遺跡讓人生疑。

【賞析】
此為《詠懷古跡》之第二首,詠懷的是楚國詩人宋玉。相傳江陵有宋玉故宅,故杜甫暮年出蜀,至江陵時觸景生情,不禁懷念起宋玉來。詩中抒發了詩人對宋玉的崇敬之情,並對其壯志難酬、死後遭曲解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詩人由宋玉的不幸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際,借緬懷古人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哀傷。詩的前半部分對宋玉生前不得志深表同情,後半部分則為宋玉死後遭人誤解鳴不平。在杜甫看來,宋玉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更是一位胸懷天下的志士。然而,他卻不被人們理解,一生懷才不遇,抱負難展,屢遭誤解。「搖落深知宋玉悲」一句,將詩人對宋玉的無限同情表露無遺。好在世人並沒有徹底遺忘他,還為他保留著故宅,但人們只是欣賞他在文學上的才華,對他的志向抱負並不瞭解。詩人在此讚美了宋玉在文學上的巨大成就,以「雲雨荒台」喻其風流儒雅,堪稱自己的老師。同時,又將楚宮泯滅與宋玉文采猶存作對比,突出其對文學的卓越貢獻,表達了深深的崇敬之情。全詩用語精練,清麗自然。詩中所描繪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雲雨、故宅荒台等情景,全是詩人親臨其地的切身體會,觸景生情之感慨,更加真摯動人。

其三

【原文】
群山萬壑赴荊門1,生長明妃2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3,獨留青塚4向黃昏。畫圖省識5春風面,環珮6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7。

【註釋】
1荊門:山名。
2明妃:即王昭君,漢元帝時宮女,後赴匈奴和親。
3去:離開。紫台:皇帝所居的宮殿,這裡指漢宮。連:這裡是聯姻的意思。朔漠:北方沙漠之地,這裡指匈奴王庭所在地。
4青塚:指王昭君的墳墓。
5省識:指大概地看。
6環珮:指環鐲一類的裝飾物,這裡代指昭君。
7曲中論:通過樂曲抒發感情。

【譯文】
三峽中成千上萬的峰巒山谷相依相連,一齊依靠著荊門山,那裡還保留著明妃王昭君出生的山村。當年她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大漠,最後死在異域,只留下青塚在昏黃的風沙中。憑著畫工的畫像怎能識別出昭君那傾國傾城的容顏呢,如今能夠帶著環珮在月夜歸來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了。即使過了千年,琵琶彈出的依舊是胡地之音,但那樂曲中傾訴的分明就是昭君滿腔的怨恨之情。

【賞析】
本篇為《詠懷古跡》之第三首,詠懷的是王昭君。詩開篇便點明了昭君村所在之地。頷聯概述了昭君一生的遭遇。「一去紫台連朔漠」,描寫了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獨留青塚向黃昏」,則敘述了她死後的寂寞與冷清。一個「連」字,聯結了漢宮和匈奴,聯結了昭君的生地與死地,暗含著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最後客死異域、獨留青塚的不幸遭遇,營造出一種悲涼淒清的氛圍。頸聯中的「畫圖省識春風面」一句,諷刺了漢元帝的昏庸無能。「環珮空歸月夜魂」,寫出了昭君客死大漠、遺恨無窮的悲哀,表達了詩人的悲憤之情和傷悼之意。尾聯用「怨恨」二字點明全詩主旨,將詩人的悲歎之情推向極致。

其四

【原文】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1。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2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鄰近3,一體君臣祭祀同。

【註釋】
1「崩年」句:指劉備伐吳敗回,死於永安宮。永安宮在夔州。
2伏臘:伏祭和臘祭。
3「武侯祠」句:諸葛亮曾封武鄉侯,其祠在劉備廟西。

【譯文】
蜀主劉備攻伐東吳駕臨三峽,他敗死的那年正住在永安宮。在空山中依然可想像翠華儀仗的樣子,在野寺中隱約能憶起玉殿行宮。古廟荒涼松杉樹上野鶴做巢,逢年遇節村翁來上供。武侯祠與先主廟緊緊相鄰,君臣生前一體死後祭祀相同。

【賞析】
本篇為《詠懷古跡》之第四首,詠懷的是永安宮。詩人稱頌了三國時的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抒發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負難展的哀怨之情。首聯追懷往事,回顧歷史。一個「窺」字,既突出了劉備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又暗含著詩人對其剛愎自用的批評。「幸」字寫出了劉備出征時的豪邁之氣。「亦」字則表達了詩人對劉備功業未就身先死的惋惜之情。頷聯回到眼前所見之景。詩人面對著空蕩蕩的山谷和荒涼淒清的野寺,想像當年翠旗招展、萬馬奔騰、大軍浩蕩的氣勢,以及宮殿的雄偉華美。然而所有這一切,如今都已成為過眼煙雲。頸聯進一步描寫眼前所見之景。詩人放眼望去,看到荒涼的古廟中杉木挺立,野鶴在樹上築巢棲息。由此可見,此地已經被荒廢很久了。接著,詩人又說,即便是一年中隆重的伏祭和臘祭,也只有一兩個村翁前來祭祀,可見其荒涼與冷清。尾聯揭示全詩主旨,稱頌了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一體」的親密關係,表達了詩人對這種魚水相得的君臣關係的嚮往之情。此詩用典貼切,巧連古今,將歷史人物的關係與詩人自身的遭遇聯繫起來,形成鮮明對比,極富藝術感染力。此外,本詩還採用虛實相和的手法,將歷史的幻像疊加在現實的景物之上,思接千古,使詩境更為開闊。

其五

【原文】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1。三分割據紆籌策2,萬古雲霄一羽毛3。伯仲之間見伊呂4,指揮若定失蕭曹5。運移漢祚6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註釋】
1宗臣:人們所崇尚的賢臣。肅清高:為其清高而肅然起敬。
2三分割據:指魏、蜀、吳三國鼎立,割據天下。紆籌策:周密地運籌策劃。
3雲霄一羽毛:高空飛翔的大鳥。
4伯仲之間:指不相上下。伊:伊尹,輔佐商湯。呂:呂尚,輔佐周文王、周武王。伊呂二人俱是開國賢臣。
5蕭曹:指漢相蕭何、曹參。
6運移:國運轉移。祚:國運。

【譯文】
諸葛亮大名永遠流傳天地間,他的高尚品德令人肅然起敬。三分天下建立蜀國盡心運籌,千秋萬代他像大鵬翱翔雲空。與伊尹、呂尚相比分不出上下,指揮若定使蕭何、曹參也失色。可惜漢室國運不濟終難復興,但他依然堅決獻身竭盡忠心。

【賞析】
此為組詩《詠懷古跡》的最後一篇。杜甫在瞻仰了武侯祠之後,對諸葛亮的清高品德和雄才大略衷心敬慕,遂作詩詠之。
本詩開篇即說「諸葛大名垂宇宙」。「垂宇宙」三字既涵蓋了空間,又容納了時間,將諸葛亮「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形象描繪得具體而生動。接著詩人走進祠堂,瞻仰了諸葛亮的遺像,遙想起諸葛的高風亮節,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之後,詩人又追憶了諸葛亮的曠世才能和卓越功績,對他的一生做出了高度評價:「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和過人膽略是曠古少有的,其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的瀟灑氣度更是令人欽佩。所以詩人站在武侯祠中,不禁發出了「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贊語。可悲的是,諸葛亮雖然品性高潔、才能卓著,無奈漢室國運不濟,終難復興。即便如此,諸葛亮也沒有放棄,而是「志決身殲軍務勞」,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本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堪稱詠懷詩中的名篇。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