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其三)》(杜甫)古文翻譯成現代文

作者或出處:杜甫
古文《羌村(其三)》原文: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
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歎,四座涕縱橫。


《羌村(其三)》現代文全文翻譯: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成群的雞正在亂叫,客人來時,雞又爭又鬥。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把雞趕上了樹端,這才聽到有人在敲柴門。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四五位村中的年長者,來慰問我由遠地歸來。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手裡都帶著禮物,倒上一杯杯的濁酒和清酒。
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一再的解釋說:"酒味為什麼淡薄,是由於田地沒人去耕耘。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戰爭尚未停息,孩兒全都東征去了。"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請讓我為父老歌唱,在艱難的生活裡,領受你們深厚的情誼,真是慚愧啊!歌罷仰天歎,四座涕縱橫。吟唱完畢,我不禁仰天長歎,在座的客人也都熱淚縱橫不絕,悲傷之甚。
【註釋】
[1]客:來訪的客人,即下文"父老四五人"。
[2]叩:敲。柴荊:等於說"柴門",園子籬笆門。
[3]問:慰問。
[4]榼(kē):酒器。濁復清:自釀土酒較混濁,須稍待沉澱,使酒澄清。
[5]苦辭:苦苦地說。一再說明。
[6]兵革:兵是兵器,草是皮革制的甲,兵革引申指戰爭。
[7]兒童:等於說"孩子們",指年輕的兒孫輩。東征:指從軍到東而征伐安、史之亂。
[8]請:請允許。
[9]仰天歎:表示只有老天理解。
[10]涕縱橫:形容熱淚不絕,悲傷之甚。
【賞析】
這首詩抒寫鄰里相訪,共談世事,感歎戰亂造成田園荒廢,生活艱難。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個有趣的序曲:"客至"的當兒,庭院裡發生著一場雞鬥,群雞亂叫。待到主人把雞趕到它們棲息的庭樹上(古代黃河流域一帶養雞之法如此),院內安靜下來時,這才聽見客人叩柴門的聲音。這開篇不但頗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時也表現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來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沒有稍為年輕的人,這為後文父老感傷的話張本。這些老人都攜酒而來,酒色清濁不一,各各表示著一家心意。在如此艱難歲月還這樣看重情禮,是難能可貴的,表現了淳厚的民風並未被戰爭完全泯滅。緊接四句以父老不經意的口吻道出時事:由斟酒謙稱"酒味薄",從酒味薄說到生產的破壞,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時世之艱難,點明而不說盡,耐人尋思。
末了寫主人致答詞。父老們的盛意使他感奮,因而情不自禁地為之高歌以表謝忱。此外言"愧",暗中照應"晚歲迫偷生"意。如果說全組詩的情緒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處則由父老致詞而重新高漲。所以他答謝作歌,強為歡顏,"歌罷"終不免仰天長歎。所歌內容雖無具體敘寫,但從"艱難愧深情"句和歌所產生的"四座淚縱橫"的效果可知,其中當含有對父老的感激、對時事的憂慮、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內容。不明寫,讓讀者從詩中氣氛、意境玩味,以聯想作補充,更能豐富詩的內涵。寫到歌哭結束,語至沉痛,令讀者三復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安史之亂給唐代人民帶來深重苦難。"兒童盡東征"、"黍地無人耕"的現象,遍及整個北國農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過北國農村之一角,反映出當時社會現實與詩人系心國事的情懷,具有很高的典型意義。
這組詩,每章既能獨立成篇,卻又相互聯結,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第一首寫初見家人,是組詩的總起,三首中惟此章以興法開篇。第二首敘還家後事,上承"妻孥"句;而說到"偷生",又下啟"艱難愧深情"意。第三首寫鄰人的交往,上承"鄰人"句;寫斟酒,則承"如今足斟酌"意;最終歸結到憂國憂民、傷時念亂,又成為組詩的結穴。這樣的組詩,通常又謂之"連章體"。詩人從還家情事中抽選三個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予以描繪。不但每章筆墨集中,以點概面,而且利用章與章的自然停頓,造成幕閉幕啟的效果,給讀者以發揮想像與聯想的空間,所以組詩篇幅不大而能含蓄深沉。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