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或出處:《國語》
古文《齊桓公求管仲》原文:
桓公自莒反於齊,使鮑叔為宰,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於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於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於四方,弗若也;執包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濱於死。」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桓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桓公曰:「施伯,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則予我矣。」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
莊公以問施伯,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國,則必得志於天下。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莊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屍授之。」莊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於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於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
《齊桓公求管仲》現代文全文翻譯:
齊桓公從莒國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後),就任命鮑叔牙當太宰,(鮑叔牙)謝絕說:「我,是國君的一個平庸的臣子,您給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凍受餓,就是國君對臣子的恩賜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點:寬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國家不違背它的準則,我不如他;用忠誠信義結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禮法道德規範成為全國人民的行為準則,我不如他;(兩軍交戰)在營門前擊鼓助威,使人民勇氣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說:「那個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帶鉤,因此(我)差點喪命。」鮑叔牙解釋說:「管夷吾是為他的君主而行動;您如果寬恕他的罪過讓他回到齊國,他也會像這樣的。」齊桓公問:「那怎麼辦?」鮑叔牙回答說:「到魯國去邀請他。」齊桓公說:「施伯,是魯君有智謀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會給我,那可怎麼辦呢?」鮑叔牙說:「派人向魯國請求,就說:『我們國君有個不好的臣子在貴國,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處死,所以請求貴國。』那麼就會給我們了。」齊桓公就派使臣向魯國請求,按著鮑叔牙說的做。
魯莊公向施伯詢問這件事,施伯回答說:「這不是想殺他,是想用他治理國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國家一定能在天下如願以償,讓他在齊國,那必定長期成為魯國的憂患啊。」魯莊公問:「那怎麼辦?」施伯回答說:「殺了管仲然後把屍體交給齊國使臣。」魯莊公準備殺管仲,齊國的使臣(向莊公)請求說:「我們的國君想親眼看著處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殺了示眾,還是沒達到請求的目的呀,我們請求給我們活的。」於是魯莊公吩咐捆綁管仲來交給齊國使臣,齊國使臣領回管仲便離開了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