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稽郢行成於吳》(《國語》)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

作者或出處:《國語
古文《諸稽郢行成於吳》原文:
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勾踐起師逆之江。大夫種乃獻謀曰:「夫吳之與越,唯天所授,王其無庸戰。夫申胥、華登,簡服吳國之士於甲兵,而未嘗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設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以廣侈吳王之心。吾以卜之於天,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既罷弊其民,而天奪之食,安受其燼,乃無有命矣。」
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於吳,曰:「寡君勾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敢私告於下執事曰:『昔者越國見禍,得罪於天王,天王親趨玉趾,以心孤勾踐,而又宥赦之。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災,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今勾踐申禍不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陲之小怨,以重得罪於下執事?句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句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帚以咳姓于王宮;一介嫡男,奉架匜以隨諸御。春秋貢獻,不解於王府。天王豈辱裁之?亦征諸侯之禮也。』夫諺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於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敢使下臣盡辭,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諸稽郢行成於吳》現代文全文翻譯:
吳王夫差起兵攻打越國,越王勾踐發兵在錢塘江邊迎敵。大夫文種獻計說:「吳國與越國,誰勝誰負,就看天命如何,君王用不著打仗。那申胥、華登,從來是在戰爭中訓練吳國的兵士,而未曾有過挫折。常言道一人善於射箭,就會有一百人戴上抉拾傚法他,所以要同吳國打仗,勝負尚不能肯定。大凡一個計劃,必須預見到能夠成功,然後去實行它,不能夠白白送命。君王不如陳兵邊境,卑辭求和,讓吳國的百姓高興,並擴張吳王的野心。我們向上天禱卜,上天如果拋棄吳國,吳國一定會允許我國求和,認為我國不足掛齒,一定會傲然有稱霸諸侯的野心。吳國既已使它的百姓疲憊,天災再奪去他們的食物,我國安然承受他們災禍之後的餘燼,吳國就不會享有天命了。」
越王答應了,就命令諸稽郢到吳國求和,說:「敝國國君勾踐派遣下臣郢前來,不敢公然陳獻禮品,行聘問之禮,而是冒昧地私下向君王手下的侍從奉告:『從前越國取禍,得罪了天王,天王親勞玉步,本來是要拋棄勾踐,後來還是寬恕了我。君王對於越國,是使死人復生,白骨生肉。我不敢忘記上天降下的災禍,怎敢忘記君王的大恩呢?現在勾踐無德,重新取禍,鄙陋之人,怎敢忘記天王的大德,去考慮邊境的小怨,而重新得罪君王手下的侍從呢?勾踐為此率領二三家臣,親負重罪,在邊境叩頭迎接。現在君王不加以考察,就大怒調兵,準備摧毀越國。越國本來是替君王進貢的封邑,君王不用馬鞭役使它,反而辱蒙貴國軍隊前來,使他們象抵禦外寇一樣地對付越國。勾踐請求訂盟。一個嫡妻生的女兒,在君王內宮聊備一姓,充任灑掃之職;一個嫡妻生的兒子,跟隨眾侍臣之後服侍君王盥洗。春秋兩季向君王府庫進貢,決不懈怠。難道還要辱蒙天王來加以制裁嗎?我們也是遵照天子徵收諸侯的禮制而奉行的呢。』俗語說:『狐狸埋下東西又掘出來,所以沒有成功。』現在天王既已培植了越國,而以此名揚於天下,又要剷除消滅它,這就是天王沒有善始善終了。這樣一來,即使四方的諸侯想要事奉吳國,天王又拿什麼事實來取信於天下呢?所以敝國國君大膽命令下臣將話說完,希望天王把握利害,衡量道義,予以裁奪。」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