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篇 庚桑楚第二十三
【導讀】本篇是宣傳學道的。文中先以庚桑楚與南榮趎展現了得道者與學道者的形象,然後論述至人之德、聖人之道。道的核心是「無有」,學道的關鍵在於做到無心於功名得失,無知無覺,乃至無我,一切緣於不得已。其中「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的預言,令人驚心動魄。南榮趎見老聃一段,寫得出神入化,老子的形象心明如鏡,高深莫測。
【原文】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1,偏得老聃之道2,以北居畏壘之山3。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4,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5。擁腫之與居6,鞅掌之為使7。居三年,畏壘大壤8。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洒然異之9。今吾日計之而不足十,歲計之而有餘。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⑾,社而稷之乎?」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⑿。弟子異之⒀。庚桑子曰:「弟子何異於予⒁?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⒂。夫春與秋⒃,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聞至人,屍居環堵之室⒄,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壘之細民⒅,而竊竊焉欲俎豆予於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⒆?吾是以不釋於老聃之言⒇。」弟子曰:「不然。夫尋常之溝(21),巨魚無所還其體(22),而鯢鰍為之制(23);步仞之丘陵(24),巨獸無所隱其軀(25),而㜸狐為之祥(26)。且夫尊賢授能,先善與利(27),自古堯、舜以然(28),而況畏壘之民乎(29)!夫子亦聽矣(30)!」庚桑子曰:「小子來!夫函車之獸(31),介而離山(32),則不免於網罟之患;吞舟之魚,碭而失水(33),則蟻能苦之。故鳥獸不厭高(34),魚鱉不厭深。夫全其形生之人(35),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36)!且夫二子者(37),又何足以稱揚哉!是其於辯也(38),將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簡發而櫛,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舉賢則民相軋(39),任知則民相盜(40)。之數物者(41),不足以厚民(42)。民之於利甚勤(43),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44),日中穴阫(45)。吾語女(46):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註釋】1役,門徒。古代做門徒的要為師父干雜差,故稱役。 庚桑,姓。 楚,名。 2偏,不全。 偏得,部分地學到。 3畏壘,山名,所在不詳,一說在魯國,一說在梁州,一說即《禹貢》的羽山。 4畫(huo 獲)然,明察的樣子。 知,通智。 去之,離開庚桑楚。 5挈(qi 棄),通契,本指講信用的契約,引申為自信。 挈然仁者,自信做到仁的。 遠,遠離。 6擁腫,糊塗無知的樣子。 7鞅掌,草野不恭,隨隨便便的樣子。 為使,作為庚桑楚所役使。意即代替他原有的臣妾。 8壤,通穰,亦作穰,豐收。 9吾,我們。 洒然,驚怪的樣子。 異之,對他感到奇異。 十今吾二句:說明無近功而有遠利。 ⑾子胡二句:子,畏壘之民相互間的稱呼。 屍,古代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後代用神主牌代替。 屍而祝之,意即把庚桑楚作為祖宗一樣來崇拜。 社而稷之,為他建立社稷。社、稷均作動詞用。 ⑿釋(yi 譯),通懌,高興。 ⒀異之,對庚桑子不高興感到奇怪。 ⒁何異於予,為什麼對我感到奇怪? ⒂寶,指果實。唐寫本作「實」。 萬寶,各種果實。 ⒃夫春三句:春與秋對百姓是有功德的,但這種功德僅僅是由於天道的運行罷了。 庚桑楚以此說明自己對畏壘之民有利也是出於天道自然罷了,並非是自己有意利於他們。 得,通德。 ⒄屍居,像屍主(神主牌)一樣靜寂而居,表示無為。 環堵之室,四面圍有一堵之牆的居室。 堵,一丈。 環堵,一平方丈。 ⒅今以二句:細,小。 竊竊,煩瑣計較的樣子。 俎(zǔ 祖)、豆,都是祭祀時放祭品的器具。這裡作動詞用,引申為奉祀。 二句謂:畏壘的小人們斤斤計較地把我放進賢人之列來進行崇拜。 ⒆其,豈。 杓(biāo 標),榜樣。 ⒇吾是句:庚桑楚是老聃的弟子,老聃經常教導說:「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謂『我自然』。」現在畏壘之民把功德歸於庚桑楚,所以庚桑楚想起老聃的話,感到自己沒有做到而心裡不快。 (21)八尺為尋,二尋為常。 (22)還,轉。 (23)鯢(ni 倪)、鰍,都是小魚。 制,通折,曲折迴旋。 (24)六尺為步,七尺或八尺為仞。 (25)隱,藏。 因為丘陵太小,所以藏不了巨獸的身軀。 (26)㜸(nie 聶),通孽,妖孽。 㜸狐,妖孽的狐狸。 祥,善,得意。 以上六句比喻庚桑楚雖然偉大,但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也無可奈何,只好聽從畏壘小民的擺佈才是。 (27)先善與利,首先推舉善而又對眾人有利的人。 (28)以,通已。 (29)而況句:意謂畏壘之民更是由於庚桑楚對他們有利而加以推舉。 (30)聽,聽任,順從。 (31)函,含。 獸能把車吞含,說明很大。下文「吞舟之魚」意同。 (32)介,獨個。 (33)碭,通蕩。 碭而失水,因波流動盪而離開了水。 (34)故鳥二句:因為愈高愈深則愈能避害。 厭,滿足。 (35)生,性。 (36)眇,遠。 (37)二子,指堯與舜。 (38)是其五句:辯,通辨,指分辨善與利。 殖,種。 蓬蒿(hāo 薅),即茼蒿,菊科類植物。 簡,擇。 櫛,梳發。 數(shǔ 蜀),一個一個地計算。 五句意謂:堯與舜對於分辨善與惡,就相當於胡亂地鑿牆壁來種蓬蒿,選擇頭發來梳,數米來煮,這些煩瑣的事情都是勞而無功的,對於救世是毫無用處的。 (39)軋,傾軋。 (40)盜,欺騙。 (41)物,事。 數物,指舉賢、任智等事。 (42)厚民,利民,對老百姓帶來好處。 (43)勤,努力。 於利甚勤,努力謀利。 (44)正晝,中午。 (45)日中,中午。 阫(pei 培),牆。 穴阫,把牆挖穿。 以上兩句說的都是白日搶劫。 (46)女,通汝,你。
【點評】通過得道者庚桑楚形象的描述,說明要不求功、不要名。因為有功就有害,舉賢任智就會導致人與人相食。
【原文】南榮趎蹴然正坐曰1:「若趎之年者已長矣,將惡乎托業以及此言邪2?」庚桑子曰:「全汝形3,抱汝生4,無使汝思慮營營5。若此三年,則可以及此言矣!」南榮趎曰:「目之與形6,吾不知其異也,而盲者不能自見;耳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聾者不能自聞;心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狂者不能自得。形之與形亦辟矣7,而物或間之邪8?欲相求而不能相得。今謂趎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慮營營。』趎勉聞道達耳矣9!」庚桑子曰:「辭盡矣,奔蜂不能化藿蠋十,越雞不能伏鵠卵,魯雞固能矣!雞之與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與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南榮趎贏糧⑾,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來乎?」南榮趎曰:「唯。」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南榮趎懼然顧其後⑿。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⒀?」南榮趎俯而慚,仰而歎,曰:「今者吾忘吾答⒁,因失吾問。」老子曰:「何謂也?」南榮趎曰:「不知乎人謂我朱愚⒂,知乎反愁我軀⒃;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⒄。願因楚而問之⒅。」老子曰:「向吾見若眉睫之間⒆,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⒇。若規規然若喪父母(21),揭竿而求諸海也(22),女亡人哉(23)!惘惘乎(24),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南榮趎請入就捨(25),召其所好(26),去其所惡。十日自愁(27),復見老子(28)。老子曰:「汝自洒濯(29),熟哉鬱鬱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猶有惡也(30)。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31),將內揵;內韄者不可繆而捉,將外揵;外內揵者(32),道德不能持,而況放道而行者乎!」南榮趎曰:「裡人有病(33),裡人問之,病者能言其病(34),病者猶未病也。若趎之聞大道(35),譬猶飲藥以加病也。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36)。」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37)!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38)!能止乎(39)!能已乎!能捨諸人而求諸己乎(40)!能翛然乎(41)!能侗然乎(42)!能兒子乎(43)!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44),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45),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瞚(46),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47)。是衛生之經已。」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48),能乎?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49),不以人物利害相攖(50),不相與為怪(51),不相與為謀(52),不相與為事(53),翛然而往,侗然而來。是謂衛生之經已(54)。」曰:「然則是至乎?」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兒子乎!』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
【註釋】1南榮趎(chu 除),姓南榮名趎,是庚桑子的學生。 蹴(cu 促)然,恭敬的樣子。 2將惡句:問庚桑楚如何通過學習達到上述境界。 惡,何。 托,憑借。 此言,指庚桑楚上述「藏身深眇」等語。 3全汝形,保養好你的身體。 4抱,保。 生,通性。 抱汝生,保住你的天性。 5營營,勞累而不知休息的樣子。 6目之九句:從外形上說來,盲者的眼睛,聾者的耳朵,狂者的心,和得道的人並沒有兩樣,但卻不能「自見」、「自聞」、「自得」。 三「與」字都應作「於」解。 盲、聾、狂,都是指精神上的,而不是形體上的。如《逍遙游》篇中說:「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既然是精神上的聾盲,所以從形貌上「不知其異也」。 自見、自聞、自得,都是指得道者的見、聞、得,如《駢拇》篇中說:「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 7形之句:這句上一「形」字指形體,下一「形」字指外貌。 辟,通譬,比類,相似。 句謂從外表看來,一個人的形體與得道者的形體相比,也如耳、目、心等一樣,看不出有什麼兩樣的。 8而物二句:間,間隔,阻塞。 盲者、聾者、狂者就是因為目、耳、心有所阻塞的緣故。因而南榮趎進一步推想:自己與庚桑楚的形體在外貌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向庚桑楚學道總是學不到手,因而懷疑自己的形體被什麼東西所阻塞。 9勉,勉強,約略。 達耳,僅至於耳朵,意即未入於心。 十奔蜂三句:「奔」字前原有「曰」字,依《莊子補正》說刪。 奔蜂,即蜾蠃,細腰小蟲。 藿,豆。 蠋(zhu 燭),又叫毛蟲,鱗翅目昆蟲的幼蟲,形似蠶而大如指。生在豆中的即叫藿蠋。 越雞,越地所產的雞。 魯雞,魯地所產的雞。 或當時魯地雞種優良,所以比越地的大。 伏,孵。 鵠,天鵝。 ⑾贏(ying 盈),擔。屬當時陳宋齊楚間的方言。 ⑿南榮趎句:以為後面真的有許多人跟著來,所以驚懼地往後一看。 ⒀子不句:老子上邊說的「與人偕來之眾」並非真的指人,而是指南榮趎心裡挾雜著許多東西,即下文說的「三言」,而南榮趎以為真的是指人,所以老子說他不領會自己所指的意思。 ⒁今者二句:南榮趎領悟了老子所說的話之後,認識到應該一切無心,故說「忘吾答」,「失吾問」,不忘就說明還是有心。 今者,現在。 失,也是忘的意思。 ⒂知,通智。下句同。 朱愚,即銖愚,愚鈍。楚人謂刀鈍為銖。 ⒃我軀,與下「我身」、「我己」,都是我自身、我自己的意思。 反愁我軀,反而令我自身愁苦。 作者認為智、仁、義都是離道傷性的,所以說反而令我苦惱。 ⒄趎之句:智與不智,仁與不仁,義與不義,都有所害,所以感到左右為難而產生憂患。 ⒅因楚,通過庚桑楚的介紹。 ⒆向吾二句:向,剛才。 若,你。 眉睫之間,本指眼睛,眼睛是最能反映人的表情的,故引申為表情。 得汝,指掌握了你的心事。 ⒇信,證實。 (21)若規規句:前一「若」解你,後一「若」解如。 規規然,不由自主的樣子。 (22)揭竿句:以為父母跌進大海,所以拿起竹竿緊急到海裡去打撈。 揭,舉。 諸,之於。 (23)女,通汝。 亡,借為妄。 (24)惘惘(wǎng 罔)二句:惘惘,不得意的神情。 反,通返。 反汝情性,恢復你的天性。 無由入,無路可進。所以覺得心情惘惘。 (25)入就捨,入居弟子之捨。 (26)召其二句:召,招,吸收。 所好,指天道。 去,拋棄。 所惡,指仁義等。 (27)自愁,自感苦惱。 (28)復見句:通過閉門思過之後,還有想不通,所以再向老子請教。 (29)汝自二句:洒濯(zhuo 濁),洗滌,指清除掉那些不合乎天道的東西。 熟,通孰,世德堂本亦作「孰」,何。 鬱鬱,悶悶不樂的樣子。 (30)然而句:水液進出為津。 津津,這裡表示滲出、流露的樣子。 津津乎猶有惡也,即猶有惡也津津乎。 老子從南榮趎鬱鬱不樂的表情中看出他還有污惡的東西流露出來。 (31)夫外四句:韄(hu 護),繫縛,束縛。 外韄,被外物所牽累。 繁,雜。 捉,促,崔本亦作「促」,急迫。 揵(jian 健),閉。 內韄,被心事所纏縛。 繆(mou 謀),綢繆,纏縛。 四句意謂:被外物牽累時,不應因為繁雜而緊張,而要心神內守;被心事所纏縛時,不應因為糾纏不清而急躁,而要排除外來干擾。 (32)外內三句:內心、外界都有牽累(如《人間世》篇中說的「人道之患」與「陰陽之患」)的話,那就連有道德的人都不能支持,何況是剛剛學道的人呢!這是針對南榮趎急於求成,患得患失說的。 放,通仿,效仿,學習。 (33)裡人,同住一居裡的人。 (34)病者二句:「其病」下原有「然其病」三字,依高山寺本刪。 未病,未病危。 (35)若趎二句:未聞大道,本來就糊塗;聞大道而又不能領會,更加糊塗。這好像有病吃了藥反而加重一樣。說明難以救藥。 (36)衛生,養生。 經,原則,方法。 (37)能抱二句:能堅持純一之道而不要放棄。 (38)能無句:順之自然,吉來知吉,凶來知凶,故無需求卜占筮。 無,通毋。 (39)能止二句:都是說明心性要寧靜。 止,定。 已,息。 (40)諸,之於。 捨諸人,對人無所求。 (41)翛(xiāo 蕭)然,無所牽掛的樣子。 (42)侗(dong 洞)然,心懷開朗的樣子。 (43)能兒句:能和小孩一樣天真。 (44)嗥(hao 豪),號叫。 嗌(yi 意),咽喉。 嗄(sha 霎),通啞,沙啞。 (45)終日握二句:掜(nie 捏),拳曲。 共,合。 成人終日握則手勞倦而不易伸直,小孩卻不會這樣,是因為合乎自然的德性。 (46)終日視二句:瞚(shun 舜),通瞬,眼晴轉動。 小孩能定睛看很久,因為他的精神並不偏注於所看的外物。意即只是無意地看著。 (47)與物委蛇(wēi yi 逶迤),隨物變化。 同其波,隨波逐流。 (48)是乃二句:冰解凍釋,比喻掃除了障礙,解開癥結,心性靈通。 能乎,問南榮趎能否做到上述要求。 (49)相與句:《徐無鬼》篇有「吾與之邀樂於天,吾與之邀食於地」二句,可見「交」與「邀」通。交,有和合之義。邀,古字作徼。《說文》:「徼,循也。」循,順。 句意謂生活、遊樂都順乎自然。 (50)攖,擾。 (51)怪,責怪。 (52)謀,謀算。 (53)事,服務。 (54)是,此。指前面說的一段話。
【點評】通過學道者南榮趎的形象,說明要學道就要放棄得失,學嬰兒那樣天真無知,解除心上故障,才是學道的準備功夫。而患得患失則是學道的最大障礙。
【原文】宇泰定者1,發乎天光。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2,物見其物。人有修者3,乃今有恆。有恆者,人捨之4,天助之。人之所捨,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
【註釋】1宇泰二句:上下四方叫宇,此指天地之間。 泰定,大定,非常寧靜。 天光,天的光芒。 二句意謂:天地間十分寧靜,就能清朗光明。比喻心裡非常平靜,就能清醒開朗。 2人見二句:意謂人和物都各自顯露出他們本來的面目。 見,通現。 3人有二句:修,修煉,指使自己心地寧靜的修煉。 恆,常,亦即恢復本性。意猶《老子》中說的:「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第十六章》) 4捨,居。 捨之,居止其下,意即歸附於他。
【原文】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1?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2,至矣!若有不即是者3,天鈞敗之4。備物以將形5,藏不虞以生心6,敬中以達彼7。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8,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9,不可內於靈台十。靈台者有持⑾,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⑿。不見其誠己而發⒀,每發而不當;業入而不捨⒁,每更為失。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⒂,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間之中者⒃,鬼得而誅之。明乎人、明乎鬼者⒄,然後能獨行⒅。券內者⒆,行乎無名;券外者⒇,志乎期費。行乎無名者(21),唯庸有光;志乎期費者(22),唯賈人也。人見其跂(23),猶之魁然。與物窮者(24),物入焉;與物且者(25),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26)。兵莫憯於志(27),鏌琊為下;寇莫大於陰陽(28),無所逃於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29),心則使之也。
【註釋】1也,邪。下二「也」字同。 2知止二句:這是總答以上三設問句。 3即是,依照如此。 4天鈞,見《天地》篇注。 5備物句:得萬物以滋養自己的形體。 備,具備。 將,養。 6藏不句:藏,指心裡所藏。 虞,思慮。 不虞,無所思慮。 生,活。 句意謂什麼都不放在心上,心神才有生氣。 7敬中句:敬,誠。 中,心。 彼,外物。 句謂心中真誠才能與外物相通。 8皆天二句:說明是天命所造成的,而不是自己所作所為的過錯。 9不足句:意謂既然是天命,只好由之任之,不值得為此而擾亂自然形成的心性。 滑(gǔ 骨),亂。 十內,通納。 靈台,心。 ⑾持,守。 ⑿而不可,則不該。 ⒀不見二句:從反面說明「敬中以達彼」。意謂自己心中都還未做到真誠就表示出來,那麼與外界就往往合不來。 當,合。 ⒁業入二句:從反面說明「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意謂對於自己還不理解的造成萬惡的原因等放進心裡而不肯拋開,就往往會錯上加錯。 業,已。 入,指納入心裡。 失,錯。 ⒂為不句:意即公開幹壞事。 ⒃幽間之中,在陰暗的地方。 ⒄明乎句:明乎人,對人光明正大。 明乎鬼,對鬼光明正大。 意謂公開與暗中都光明正大。 ⒅獨行,猶「獨往獨來」(《在宥》篇)。 ⒆券內二句:意謂只求與自己心性相契合的,就必然自我滿足,做到不務虛名。 券(quan 勸),本指契據(合同),這裡作動詞,意即契合。 ⒇券外二句:追求與外界契合的,就必然貪多務得,總想為人所重用。 志,願,想。 期,必。 費,用。 (21)行乎二句:做到不務虛名的,必然能永遠放射著光芒。因為不務虛名則宇泰定,宇泰定者,則發乎天光。 庸,常。 (22)志乎二句:總想著為人所重用就是唯利是圖,就只不過如商人一般。 賈人,商人。 (23)人見二句:跂,與《馬蹄》篇「踶跂仁義」、「縣跂仁義」之「跂」義同,表示舉、標榜的意思。 魁,偉大。 「志乎期費者」標榜仁義一套以收買名聲(與「行乎無名」相反),人們見他們所標榜的,好像很了不起的樣子。言下之意是:其實是騙人的。 (24)與物二句:與,待。 窮,空,猶《知北遊》篇「是問窮也」之「窮」。 二句意謂:以空虛的胸懷來對待外物,就能容納外物。 (25)且,通阻。 與物且,由於胸懷梗塞,與外物格格不入。 (26)盡人,自盡的人。 以下幾句說明稱之為「盡人」的道理。 (27)兵莫二句:憯,通慘,毒,傷害。 鏌琊,利劍的名稱(詳見《達生》篇)。 為下,為之下,即比不上志那麼毒。 二句意謂:心志是對人傷害的武器,它甚至比最鋒利的劍還要厲害。 (28)寇莫二句:意謂敵人中最厲害的是陰陽,因為陰陽二氣滿佈於天地之間,如果與陰陽二氣相衝撞,就無法逃避而被它傷害。 寇,敵人。 (29)非陰二句:但並非是陰陽傷害你,而是由於你的心志未能順乎自然,陰陽不能調和而造成的。 賊,害。
【原文】道通其分也1,其成也毀也2。所惡乎分者3,其分也以備4。所以惡乎備者5?其有以備。故出而不反6,見其鬼。出而得7,是謂得死。滅而有實8,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9!出無本十,入無竅,有實而無乎處⑾,有長而無乎本剽⑿,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⒀。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⒁;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⒂。有乎生⒃,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⒄,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⒅,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⒆。聖人藏乎是⒇。
【註釋】1道通句:通,貫通,統一。 分,區別。 句謂事物各有界限而相區別,但大道把它們統一起來。 2其成句:成,形成。 上一「也」字猶「者」。 毀,破壞。 句意謂從某一方面說來是形成了,但從大道的觀點看,這種形成就是破壞。 3所惡(wū 烏)句:萬物何以有區別? 4其分句:這種區別是對全體相對來說的。意即有全體就有局部,有局部就有區別。 備,全體。 5所以二句:何以萬物構成全體?那是因為有使它們統一成全體的條件——大道。 6故出二句:所以精神外馳而不返,與形體分離,這個人就呈現為鬼了。 反,通返。 見,通現。 7出而二句:精神外馳,追逐名利之類而有所得,其實得到的是死亡。 8滅而二句:心神已經滅亡而還有形體存在,這就是屬於鬼的一類了。 實,存在。 9以有句:因為這種心神滅亡的有形者與無形的鬼是相類似的,故此可以定為鬼的一類。這是說明上兩句的。 以,因。 十出無二句:本,根源。 竅,門。 句意謂大道不知從哪裡出來,也不知從哪裡回去。來無影,去無蹤。 ⑾有實句:有實際存在而沒有一定界限。意即無限大而又無處不在。這從空間說。 實,存在。 處,方域,界限。 ⑿有長句:道的源流久長而不分首尾,意即無限長久而又無時不在。這從時間說。 長,久。 剽,通標,末端。 ⒀有所句:宣穎認為這九個字是衍文。章太炎認為「有實」二字涉下句「有實」而衍。 ⒁宇,指空間上沒有止境的上下四方。 ⒂宙,指時間上沒有終始的古往今來。 ⒃有乎四句:說明變化多端。 ⒄入出二句:萬物出於無有,入於無有,而無有是看不見的,那就是天道的門。 ⒅為,產生,形成。 以有為有,靠有來產生有。 ⒆一無有,把無與有統一起來。 一,作動詞,統一。 ⒇藏,居,指居心。 是,此,指無有。
【原文】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1,將以生為喪也2,以死為反也3,是以分已4。其次曰始無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5。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6。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7,吾與之為友。是三者雖異8,公族也。昭景也9,著戴也;甲氏也十,著封也:非一也⑾。
【註釋】1以上數句見《齊物論》篇注。 2將以句:一般人以生為得,但作者以無為本,生是從無變有,所以由虛無之道看來,生就是有所失。 喪,失。 3以死句:把死看作是從有還原到無。 反,通返。 4是以句:是,此。 以,通已,已經。 已,通矣。 句意謂雖然能把生死等同看待,但這已經把兩者區別開來了,比之「未始有物」已低了一層。 5俄,一下子。 6尻(kāo 考陰平),屁股,指尾。 7孰知二句:這說的是第三種境界,比第二種境界又低一層,因為它把無有作首,把生作體,把死作尻,已有先後輕重的差別了。 守,王念孫說:借為「道」。《知北遊》篇:「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曰:『臣有守也。』」《達生》篇:「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是其證。而且「道」從「首」得音,古讀如「首」,與「守」音同。 以上六句解釋參閱《大宗師》篇。 8是三者,指無有、生、死。 三者都出於「未始有物」,同一祖宗,故此下說「公族」。 9昭景二句:昭、景都是楚國的王族。 著,著稱。 戴,愛戴,指尊奉的先人。 二句謂昭景二姓是因所尊奉的先人而著稱的。 十甲氏二句:甲氏則因所受封之地名而著稱。 馬敘倫認為「甲」借為「屈」。 ⑾非一句:意謂雖然同是公族,但又有所區別。比喻無有、生、死三者雖同出於「未始有物」,但畢竟不相同。
【點評】上段老子只是以衛生之經回答南榮趎,這一段作者則接著老子的意思論述「至人之德」。認為「至人之德」就是要清靜、棄知、誠己、無名、虛心,以無有為出發點與歸宿,把一切通而為一。這就是古往今來認識的最高境界了。
【原文】有生黬也1,披然曰「移是」2。嘗言「移是」3,非所言也4。雖然5,不可知者也6。臘者之有膍胲7,可散而不可散也;觀室者周於寢廟8,又適其偃焉!為是舉「移是」9。請嘗言「移是」:是以生為本十,以知為師,因以乘是非⑾。果有名實⑿,因以己為質⒀,使人以為己節⒁,因以死償節⒂。若然者,以用為知⒃,以不用為愚;以徹為名⒄,以窮為辱。「移是」,今之人也⒅,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⒆。
【註釋】1有生句:黬(an 暗),疵,黑痣。 句謂有生了面痣的。 2披然句:披,紛。 披然,紛紛然。 移,去。 是,此,指面痣。 句謂反反覆覆地說:「把這個去掉。」 3嘗言句:試談談「把這個去掉」的問題。 4非所句:意即非所能言,並非能夠說得很清楚的。 5雖然,雖然說了。 6不可句:意謂不能為一般人所理解。 7臘者二句:臘,臘祭,古代十二月的祭祀。 膍(pi 疲),牛胃。 胲(gāi 該),牛蹄。 二句意謂:臘祭時祭品中有牛胃與牛蹄,表示牛的內臟、四肢都齊備。但這些東西不是必然要放在一起的,故可散;但從祭禮上說,又是必需的,故不可散。 8觀室二句:觀室,遊觀居室。 周,遍。 寢廟,住所,有東西廂的叫廟,無東西廂而有室的叫寢。 適,往。 偃(yǎn 演),通匽,廁所。 二句意謂:遊觀居室,主要是遊觀寢廟等住所,而無須去遊觀廁所,但廁所又不能不去。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說明:從某一角度上說,有些東西是可以排除不要的,但從另一角度上說,又是不能不要的。由此可知,面上的黑痣,去掉有去掉的道理,不去掉也有不去掉的道理。 9舉,舉例說明。猶《韓非子·五蠹》「此所舉先王也」之「舉」。 十是以二句:生,指自己的心性。 知,通智。 心智,指個人的認識。 師,指導。 ⑾因以句:因此憑著個人的認識來駕馭是非。 「以」下省「之」字。 乘,駕馭。 ⑿果,真的。 名實,指名實相符的問題。 ⒀質,實,主。 名者實之賓,以己為主,即以人為賓,故如下句雲。 ⒁使人句:節,符節,符合。 句謂使人符合自己。 ⒂因以句:意謂使人為了符合自己而死。 償,殉。 ⒃用,利,指對己有利。 知,通智,聰明。 ⒄徹,通,顯達。 名,聲譽,光榮。 以上都是說明所謂「移是」的問題,就是以個人的認識、利益為準的,符合的就是好的,就是可取的;不符合的就是不好的,就是要去掉的。 ⒅今之人,指現在的人才這樣做。 古人把一切看作無有,根本不存在要去掉什麼的問題。 ⒆是蜩句:蜩與學鳩都自以為是而笑大鵬高飛是多餘的,現在世人動不動就叫把不合自己心意的東西去掉,就如同蜩與學鳩的自以為是一樣。 同於同,同於所同。二蟲都同樣自以為是,今人又一樣自以為是。
【原文】蹍市人之足1,則辭以放驁,兄則以嫗2,大親則已矣3。故曰:至禮有不人4,至義不物5,至知不謀6,至仁無親7,至信辟金8。徹志之勃9,解心之謬十,去德之累⑾,達道之塞⑿。貴富顯嚴名利六者⒀,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⒁,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⒂,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⒃,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⒄,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註釋】1蹍(niǎn 捻)市二句:蹍,踩。 市人,市場上的人,說明根本不相識。 辭,謝,道歉。 放驁(ao 傲),放縱妄動,說明自己不夠謹慎,但不是故意的。 2兄則句:嫗(yu 育),表示憐愛的聲音,如「㗒唷」之類。 句謂如果踩在兄弟的腳上則無須道歉,只要「嫗」一聲,表示憐愛就可以了。 3大親句:如果踩在父母的腳上,則連「嫗」一聲也不用,因為父母是一定曉得自己出於無意而表示原諒的。 大親,父母。 已矣,算了。 4至禮,最大的禮貌。 不人,不看作是別人。 對大親應該是最講禮貌的,但卻連「嫗」一聲也不發,這就是因為與父母不分彼此。 5不物,不當做一回事。 6不謀,無須謀慮。 7無親,不分親疏。 8至信句:最大的信用是不用金銀作抵押的。 辟,排除。 9徹,通,作動詞用。 勃,亂。 十謬,通繆,亦作繆,束縛。 ⑾累,拖累。 ⑿達,通。 塞,障礙。 ⒀顯,顯達。 嚴,威嚴。 ⒁容,容貌。 動,舉動。 色,顏色。 理,情理。 氣,辭氣。 意,意志。 ⒂惡,厭惡。 欲,喜愛。 ⒃去,捨棄。 就,依從。 與,給。 知,通智。 能,本領。 ⒄四六者,指上述四方面的「六者」。 蕩,動。
【原文】道者1,德之欽也;生者2,德之光也;性者3,生之質也。性之動謂之為4,為之偽謂之失5。知者,接也6;知者,謨也7。知者之所不知8,猶睨也。動以不得已之謂德9,動無非我之謂治十,名相反而實相順也⑾。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⑿;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⒀;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⒁,唯全人能之。雖蟲能蟲⒂,雖蟲能天。全人惡天⒃,惡人之天,而況吾天乎人乎⒄!一雀適羿⒅,羿必得之,或也。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⒆。是故湯以胞人籠伊尹⒇,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21)。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無有也。介者拸畫(22),外非譽也。胥靡登高而不懼(23),遺死生也。夫復謵不饋而忘人(24),忘人(25),因以為天人矣!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26)。出怒不怒(27),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於無為矣!欲靜則平氣(28),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29),則緣於不得已(30)。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
【註釋】1道者二句:欽,主,君。 得道之謂德,德兼於道。所以德以道為主體,是從屬於道的,是道在人物身上的反映。 2生者二句:人物的生長化育,是德的光輝的體現。 3性者二句:天性就是生的本質。意即失去天性就等於死。 4性之句:天性本來是靜的,受外物的感召而動,就成了行為。 5為之句:行為就是加上了人的作用,這種作用與天性相違背,就是失。 6接,接觸,如耳聞目見之類。這指感性認識。 7謨,謀慮,思索。這指理性認識。 8知者二句:認識能力所不能認識的,就好像斜視的人有許多東西還沒有看到一樣。意即所知道的極為有限,極為模糊。 睨(ni 膩),斜視。 9動以句:意謂不得已而動就合乎天德。 以,而。 不得已,說明被動而又無心。 十動無句:所作所為沒有不符合我的天性的就叫做治。 治,不亂,順心。 ⑾名相句;名、實,都是指德與治而言。兩者在名義上好像是相反的,一是「動以不得已」,一是「動無非我」,但其實質是相一致的,即都以天道為出發點,只不過前者從客觀說,後者從主觀說就是了。 ⑿羿,古代射箭能手。 工,善。 中微,射中微小的目標。 拙,笨,不善。 無己譽,不要讚揚自己。 ⒀工乎天,善於順應天時。 拙乎人,不善於處理人事。指他們不能無為,而以禮樂一套治天下。 ⒁夫工二句:俍(liang 良),善。 俍於人,指能順應人的天性,無為而治。如《達生》篇說的:「不厭其天,不忽於人,民幾乎以其真。」 全人,完美的人,即至人之類。 ⒂雖蟲二句:意謂雖然人們當我是蟲,我也可以把自己看作是蟲;雖然把自己看作蟲,但也是順乎天然的。意如《天道》篇說的:「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這是工乎天而俍乎人的具體說明。 此二句「雖」字原本作「唯」,據《釋文》改。 ⒃全人二句:人之天,指人為而形成的情勢。這雖然是一種客觀的趨勢,但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為所造成的,所以道德完美的人厭惡它。意如《達生》篇說的:「不開人之天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 ⒄而況句:天乎人乎,則把天與人割裂、對立開來。這更是全人所厭惡的了。 ⒅一雀三句:適,過,指經過羿所在的地方。羿善射,故必得之。 或,原作威,依《釋文》引崔本改。或,即域字,範圍。 說明羿得雀是由於雀飛進他的射程之內。 ⒆無所逃,指逃不出天地之外。說明沒有局限。 ⒇是故句:胞,通庖,廚工。 伊尹善做廚工,並以此求官做,商湯王就請他做廚工而籠絡他。 (21)秦穆公句:百里奚,春秋時虞人,傳說他特別喜愛五色羊皮做的皮衣。秦穆公則用五色羊皮籠絡他,任他為相。 以上兩件事都說明要順其所好。 (22)介者二句:介者,單足的人。 拸(chǐ 恥),棄。 畫,裝飾。 外,排除。 二句謂:單足的人是放棄了自我裝扮的,因為他已經把人們對他容貌上的非議或者讚美早已置之度外了。 (23)胥靡,犯人。 (24)夫複句:復,免除。 謵(xi 習),通慴,懼怕。 饋(kui 愧),通愧,負疚。 忘人,忘卻自己是人。 這句是說:像胥靡之類那樣,由於能解除了懼怕的心理,精神上毫無負擔,而且根本不把自己當人來看待。 (25)忘人二句:由於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所以一切任由老天爺擺佈。這是完全回復於自然的人,所以算是「天人」了。 (26)同乎天和,混同在與自然的絕對統一之中。 為然,做到如此。 (27)出怒四句:出,產生。 怒產生於不怒,為產生於無為,可見不怒、無為才是根本,怒與有為是枝生的東西。 (28)欲靜二句:平氣、順心,都是心平氣和的意思,這就是要不怒。 神,靈通。 (29)當,合乎天道。 (30)緣,順。
【點評】本段主要說明:世人往往自以為是,而要別人服從自己,但其實他們自以為是的,正是擾亂心志,阻礙道德修養的東西。而且就是聖人,也還是有局限性的。因此,連自己是一個人也要忘卻,順隨天然而不由自主,這就接近於得天道了。
雜篇 庚桑楚第二十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