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選 石壕吏
杜甫
系列:杜甫詩選|杜甫詩集
杜甫詩選 石壕吏
【原文】
暮投1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2,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3。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4。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5,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6。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7。
【註釋】
1投:投宿。「投」字寫出了一種大動亂時代的倉皇急遽之情狀。
2逾牆:越牆逃走。鄴城:指相州。附書:指捎信。
3長已矣:是說已經死去了,完結了。更無人:再也沒有人。乳下孫:指正在吃奶的小孫子。
4這兩句一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無完裙:沒有完好的衣裙。這裡是說老翁一家生活十分簡單困窘,兒媳連一件完好無缺的衣服都沒有。
5河陽:地名,在今天的河南省孟縣,當時郭子儀正在駐守河陽。
6幽咽:低微且斷斷續續的哭聲。流淚而不哭出聲音叫「泣」,哭聲哽咽叫「咽」。這裡是說老婦被捉去以後,兒媳想起婆婆和已經戰死了的丈夫的命運,以及將來的日子,極度悲痛迷惘,不由得低聲啜泣。
7獨與老翁別:是說天亮後杜甫上路時,單獨和老翁一個人告別,言外之意是說,老婦已經被抓走了,可以想見老翁的心情該是怎樣的悲痛和憤慨。
【譯文】
傍晚時分我投宿於石壕村,夜裡聽到差吏前來抓人。老翁聞聲翻牆逃走,老婦慢移腳步出去應對。差役的吼叫聲是那樣的凶,老婦人的啼哭又是那樣的悲痛!我聽到老婦人走上前去對差役說:「我三個兒子應徵防守鄴城。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信,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戰死沙場了。活著的人在這兵荒馬亂的年頭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也就死去了。家裡再沒有別的男丁,只有還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的母親還沒有離開,只是她進進出出,連件完好的衣服也沒有!你們如果非抓一個人不可,就抓我好了,我雖然衰老無力,但今晚跟你們去,還能支應河陽的差使,趕得上給部隊準備明天的早飯。」夜深人靜,無人說話,依稀聽到有人哽咽抽泣。天亮後我繼續趕路,只與老翁一人告別。
【賞析】
《石壕吏》是杜甫組詩「三吏」中的一首。乾元二年(759)春,四十八歲的杜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當時安史之亂還未平定,所以他在赴任途中,到處可見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災民,於是把自己見到的情景寫成了詩歌。
《石壕吏》是詩人途經石壕村時,對當地官衙趁夜抓人情景的真實記錄。詩歌通過描寫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現了統治者的殘暴,充分說明了戰爭給勞動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全詩依據事情的經過可分為三個部分:前四句為第一部分,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從「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到「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為第二部分,寫了老婦人在情急之下的一番申訴之詞;第三部分是詩歌的最後四句。
開篇兩句以「猛虎攫人之勢」(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勾畫出當時混亂、動盪的社會環境。「暮」字既表明事情發生的時間是在晚上,同時又給全篇增添了一抹暗色。整件事情都因「有吏夜捉人」而起,一聽到聲響,老翁旋即翻牆而走,老婦則上前哭訴。因此,它對全篇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夜」字道出了人民深受兵役之苦,即使在寧靜的夜晚,都提心吊膽,無法安然入睡。
第二部分首句「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是一組對仗句,「吏」與「婦」、「呼」與「啼」、「怒」與「苦」分別對應,它們既是「吏」、「婦」兩個形象的對比,更突出體現了「吏」與「婦」之間的矛盾。「一何」二字重複使用,有力地突出了縣吏的蠻橫和老婦的悲慘。「聽婦前致詞」起過渡作用,引出下面老婦「哭啼」的內容。詩人用十三句詩來寫老婦的哭訴內容,中間雖然沒有插入縣吏的話,但數次換韻、語意幾次轉折,說明了縣吏曾多次「怒呼」。
第一次轉折是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這是縣吏在搜尋無果的情況下發出的第一次「怒呼」:「你家的男人都去哪裡了?」老婦只能哭著說出實情:「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戰死了!……」縣吏怎肯因此放過她,於是再一次喝道:「其他人呢?快交出來!」她只能無奈回道:「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但此話與下文相矛盾,據全文來推斷,當時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老婦告訴官吏家中再無人後,嗷嗷待哺的小孫兒卻哭出了聲音,於是老婦趕緊作出解釋:「只有個還在吃奶的孫子!他母親要奶孩子,衣服破爛不堪,實在無法出來見人!」縣吏不聽解釋,仍要抓人,老婦急忙應道:「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縣吏這才饒過。事件以老婦充軍收尾,更證明了世道的混亂。
最後一部分,老婦被帶走,只留下兒媳在啜泣。詩人的心情也始終無法平靜。最後兩句,敘事中充滿深情,更讓人感到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