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荀況)原文及翻譯

勸學
荀況
系列:高中古詩詞大全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左應為「車」,原字已廢除)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捨也。為之,人也;捨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慾見也,使耳非是無慾聞也,使口非是無慾言也,使心非是無慾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裡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的洪亮,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髮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繫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繫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裡,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裡,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裡,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乾柴易燃,低窪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裡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幹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 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上說:「布谷鳥築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隻。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現。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幹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經》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聖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後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願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經》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裡,記在心裡,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於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麼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現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譁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囉嗦;浮躁囉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像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倣傚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麼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聖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裡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瞭,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迴避他;因此,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於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詩經》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讚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範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願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於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裡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麼,在權利私慾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活著是如此,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後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注音
  
木直中(zhong)繩
  
其曲(qū)中(zhong)規
  
輮(rou)
  
槁(gǎo)暴(pu)
  
就礪(li)
  
參(cān)省(xǐng)
  
知(zhi)明
  
須臾(yu)
  
跂(qi)
  
假舟楫者 假(jiǎ)
  
楫(ji)
  
生(xing)非異也
  
跬(kuǐ )步
  
騏驥(qi ji)
  
駑(nu)馬十駕
  
鍥(qie)而捨之
  
金石可鏤(lou)
  
螯(ao )
  
蛇鱔(shan)
  
朽(xiǔ)
  
假輿(yu)
  
善假(jiǎ)於物
  
朽木不 折(zhe,二聲)
  
爪(zhao,三聲) 牙
字義
  
1.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2.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
  
3.青取之於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蓼(liǎo)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形,干時暗藍色。花淡紅色,穗狀花序,結瘦果,黑褐色。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於:從
  
4.青於藍:比蓼藍(更)深。於:比。
  
5、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
  
6.輮以為輪: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一種手工藝)。以:把。為:當作。
  
7.規:圓規,測圓的工具。
  
8.雖有槁暴: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乾。槁暴,枯乾。
  
9.挺:直。
  
10.受繩:用墨線量過。
  
11.金:指金屬製的刀劍等。
  
12.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參省乎己:對自己檢查、省察。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三」,多次。省,省察。乎,介詞,於。博學:廣泛地學習。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達。行無過:行動沒有過錯。
  
14.吾嘗終日而思矣:而,表修飾
  
15.須臾:片刻,一會兒。
  
16.跂:踮起腳後跟站著。
  
17.博見:看見的範圍廣,見得廣。
  
18.而見者遠:意思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而,表轉折。
  
19.疾:快,速,這裡引申為「洪亮」,指聲音宏大。
  
20.彰:清楚。
  
21.假:借助,利用。輿:車。
  
22.利足:腳步快。致:達到。
  
23.水:指游泳。名詞,用作動詞。
  
24.絕:橫渡。
  
25.生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天賦,資質。
  
26.善假於物也:於:向。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27.興:起。
  
28.焉:於之,在那裡。
  
29.淵:深水。
  
30.蛟:一種似龍的生物。
  
3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積累善行而養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得,獲得。而,表因果關係。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
  
33.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34.騏驥:駿馬,千里馬。
  
35.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駑馬,劣馬。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
  
36.功在不捨:(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捨,停。
  
37.鍥:用刀雕刻。
  
38.金石可鏤:金:金屬。石:石頭。鏤: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這是)因為用心專一(的緣故)。用,以,因為。
  
40.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後面的兩條腿只能划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所以不能算在「跪」裡。另一說,「六」虛指。這兩說高中課本中沒有提到)
  
41.螯:螃蟹的大鉗子。
  
42.躁:浮躁,不專心。
  
43.神明:精神智慧
  
44.跪:腳
  
45.滫:污水
  
46.勸:鼓勵。
  
47.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48.彰:清楚,明顯。
文言實詞
  
文言實詞 興 文言翻譯 xīng 起;興起。《勸學》:「積土成山,風雨~焉。」
  
文言實詞 就 文言翻譯 jiu 接近;靠近;趨向。《勸學》:「木受繩則直,金~礪則利。」
  
文言實詞 望 文言翻譯 wang 遠望;遠看。《勸學》:「吾嘗跂而~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文言實詞 長 文言翻譯 chang 長,與「短」相對。《勸學》:「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文言虛詞
  
而)<連詞>
  
1.表修飾關係。《勸學》:「吾嘗終日~思矣。」
  
2.表示遞進關係。《勸學》:「君子博學~日參省乎已。」
  
3.表假設關係。《勸學》:「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鍥而捨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詞,相當於「於是」、「於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
  
於)
  
(1)<介>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水。」
  
也)<助>語氣助詞,用於句中
  
1.表陳述或解釋。《勸學》:「君子生非異~,善假於物~。」
  
乎)<介>相當於「於」
  
1.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己。」
  
之)
  
(1)<助>定語後置的標誌。《勸學》:「蚓無爪牙~利。」[1]
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生非異(生,通「性」,資質、天賦)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曬乾。)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異義
  
1.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參 古義:檢驗。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加入。
  
3.假 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4.金 古義:金屬製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子,黃金。
  
5.爪牙 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6.用心 古義:因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7.繩 古義:墨線。例:木受繩則直
  
今義:繩子,繩索。
  
8.跪 古義:腿腳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義:跪下
  
9.疾 古義:疾勁,強,大,這裡指聲音宏大 。例:聲非加疾也
  
今義:疾病
  
10.致 古義:達到(而致千里)
  
今義:贈送,給予
  
11.寄托 古義:這裡指藏身(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今義:大致指心靈、精神的某種依靠
詞類活用
  
1名詞做狀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2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3動詞的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名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4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3. 積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5形容詞用作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直:變直,形容詞用作動詞)
  
6形容詞作使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7數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一:數詞用作形容詞,專一)
  
8動詞作名詞
  
輮使之然也 (輮:動詞做名詞,使彎曲的作法)
一詞多義
  
1.於:
  
(1)寒於水 (比)
  
(2)善假於物也 (介詞,不譯。引進作用)
  
(3)取之於藍 (從)
  
2.而: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遞進關係,並且)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並列關係,而且)
  
(3)終日而思矣 (表修飾)
  
(4)而見者遠 (表轉折)
  
(5)鍥而捨之 (表假設或承接)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連詞,表轉折關係,卻)
  
(8)鍥而不捨(表假設,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並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詞,指……的人)
  
(2)不復挺者(……的原因)
  
4.焉:
  
(1)風雨興焉(兼詞,「於之」,意為在這裡)
  
(2)聖心備焉(語氣詞)
  
5.利:
  
(1)金就礪則利(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
  
(2)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音節助詞)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代詞 代青)
  
7.假
  
(1)善假於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8.疾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強)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絕
  
(1)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 停止
  
(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次絕境(《桃花源記》) 與世隔絕
  
(3)以為妙絕(《口技》) 極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橫渡
  
(5)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 斷絕關係
  
10.強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強壯
  
(2)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有餘
  
(3)乃自強步,日三四里(《觸龍說趙太后》) 勉強
特殊句式與固定格式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2.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4.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5.無以至千里(固定句式,「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
  
7. 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狀語後置介詞結構「於水」,表示比較)
  
8.輮以為輪【省略句:輮(之)以(之)為輪】
  
9.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10.善假於物也(狀語後置)
  
11.學不可以已(省略句)
  
12. 金石可鏤(被動句)
賞析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樣,也是獨具風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樣,用正反相成、矛盾統一的辯證法思想貫穿始終;也不像《墨子》那樣,用嚴密、周詳的形式邏輯進行推理;既不像《莊子》那樣,海闊天空、神思飛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樣,語言犀利、氣勢磅礡,具有雄辯家的特點。他是在老老實實地講述道理。他的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這一切構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將《荀子》一書概括為「學者之文」,這是十分恰當的評論。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全文共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從《勸學》前面部分節選的幾個片段,解放後一直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名篇之一。
  
《勸學》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字的開頭、結尾部分作出明確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既是全文的一個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所要開始闡述的內容。而在段的結尾部分則歸結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就明確而有力地照應首句,收束了上文,並且清楚地點明了該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來說明個人獨自冥思苦想遠不如學習有益。而在列舉了「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幾個生活中十分常見而又極有說服力的比喻後,有力地小結道:「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在這裡,荀子從他的「性惡論」觀點出發,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惡的,其所以不同於眾人,就在於他善於向良師益友學習嘉言懿行,以改變自己的不良天性。這個「物」字就從「舟楫」「輿馬」之類,變成了學習的內容,文字也就逐漸深化了。這裡舉的兩個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應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該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適當概括。總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則並不死板。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較難讀,荀子這種謹嚴、樸實的寫作方法,對幫助讀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內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說理文中,巧妙地運用大量比喻進行論述,這是《勸學》另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並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覆地說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不過一般大都是用來輔助景物描寫。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來說明事理。
  
有時作者又採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恆、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並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 ,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捨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荀子認為,要學有所成,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積累。一個人長期耕田(「積耨耕」),就會成為農夫,長期砍砍削削(「積斲削」),就會成為工匠;長期販賣貨物(「積反貨」),就會成為商賈;長期學習禮義(「積禮義」) ,就會成為君子;聖人也只不過是「人之所積」。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樣,習慣成自然而已。瞭解了荀子這一思想觀點的重要意義,我們就不難懂得,他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力氣,選擇那麼多比喻,不憚煩地對讀者進行諄諄教導。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善於通過比喻,將議論逐步引向深入。忽視了這一特點,我們就會被眾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繚亂,而理不清文字的脈絡。
  
試以第一段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論斷性的話外,其餘全部由比喻組成。作者先用「青出於藍」和「冰寒於水」這兩個比喻,說明後天的影響可改變事物本性,並能使之有所發展。接下來又提出另一個比喻:中繩的直木,經改造後,變成了「其曲中規」的車輪;以後即使曬乾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復到「直」的狀態。這就說明,後天的影響,對改變事物本性來說,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這樣就把道理的闡述向前推進了一步。然後再用「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引出結論「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的重要性。這一段以比喻為主的文字,從提出問題到進行小結,邏輯性是很強的。
  
再以前面提到過的「積」字一段為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和「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是比喻,「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才是正意。對一個人來說,「積善」要達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變氣質,具備聖人的思想感情。緊承這一論斷,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四組比喻,它們闡述了前後相承的兩層意思。前面三組論述了「積」字的重要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從正面說明,不「積」就將一事無成;「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這兩組對比的比喻,則著重表明,「積」與「不積」必將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前一組對比,偏重主觀條件的分析,後一組對比,偏重客觀情況的分析。三組比喻的結合使用,把道理講得十分清楚。後面部分的另一組,以「蚯蚓」和「螃蟹」的對比為喻,指出「用心專一」是「積」的關鍵,將論述進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關「積」字的基本內容已經談清,於是作者緊扣「用心專一」進行小結。
  
荀子這種用比喻說理的寫法,在其他先秦諸子散文中也是罕見的,應當說這是他的一種獨創。
  
《勸學》的第三個重要特點,是句式整齊,讀時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適當夾進散句,使文氣流暢而不呆滯。
  
由於具備以上一些風格特點,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讀的一面;但是,這並不是問題的全部情況。就以這篇《勸學》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幾個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見的。
  
有了這麼一大批攔路虎,《荀子》當然又有它並不易讀的另一面了。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