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第04卷 《執著是苦海 解脫是仙鄉》白話文解釋

第四卷 執著是苦海 解脫是仙鄉

【原文】
山林是勝地,一營戀變成市朝;書畫是雅事,一貪癡便成商賈。蓋心無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戀,樂境成苦海矣。

【譯文】
山川秀麗的林泉本來都是名勝地方,可是一旦沉迷留戀在這裡而不走,就會把幽境勝景變成庸俗喧囂的鬧區;琴棋書畫本來是騷人墨客的一種高雅趣味,可是一產生貪戀的狂熱念頭,就會把原本風雅的事變成俗不可耐的市儈。所以,一個人只要心地純潔絲毫不為外物所感染,即使置身人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也能建立自己快樂的仙境;反之一旦內心產生邪念而迷戀聲色物慾,即使置身山間的快樂仙境也會使精神墜入痛苦深淵。

【解說】
《維摩詰經》中說「心靜則佛土也靜」,認為雅俗苦樂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感受,只要破執去迷,就如行雲流水,來去無礙,處在任何環境下也不影響內心的寧靜。如果你沾迷留戀,無法割捨,就處處有一「得」心,什麼都想佔有,落入佛教所說的「所欲不得」之苦中,你的生活便成一苦海。

【例解】
癡迷求仙術 命喪黃泉路
秦始皇嬴政在統一中國後的第三年,開始了全國性的大巡遊,足跡幾乎踏遍了全國各地。他多次巡遊原因有二:一是政治因素。他對剛剛統一的天下是否鞏固不放心,想親自走一走,看一看,以便採取相應措施,同時也可炫耀皇帝的功德和威風。其二則是個人心理因素。他是一個有神論者,對神仙世界的存在堅信不疑,並夢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為長生不老的仙人,跨入美不勝收的神仙境地。於是,神仙家蜂擁而至,方士們撒出彌天大謊。那奇妙的大海便成了秦始皇心馳神往的追求所在。他總以為神仙就在東海,要見神仙,只有多去沿海之濱,所以他四次大巡遊,都是到沿海地區。一臨碣石(今河北昌黎北),兩登成山(今山東成山角),三次來到琅邪和芝罘,這些地方都是傳說中的神仙登岸點。
在巡遊中,秦始皇每到一地,都派大批方士去尋找神仙,求取長生仙藥。其中比較活躍的方士有翰終、徐市、盧生、侯生、石生等巧言似簧、鬼話連篇的吹牛能手。這些人抓住秦始皇求仙若渴的心理,像哄騙孩童一樣對秦始皇大加欺騙。他們說海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離海岸不遠,有人去過,仙人和長生藥都在那裡。徐市給秦始皇上書,謊說自己與仙有緣,能取到仙藥,要求秦始皇沐浴齋戒,虔誠等候,遂造大船二十隻,帶領幾千名童男童女和大批糧食、金銀財寶,遠渡東海去求仙人換取長生藥。
然而,大自然是毫不留情的。一次,秦始皇在泰山山腰遭到暴雨的突然襲擊,只好躲在一棵大樹下避雨。因為剛剛在泰山舉行完告祭上天的封禪大禮,他不便對山神發火,於是,封避雨的大樹為五大夫,怏怏下山。秦始皇聽說周朝的巨鼎沉沒在泗水之中,路過彭城(今江蘇徐州)時,就齋戒祭禱水神,想把周鼎打撈上來,結果一千餘人泅沒水底尋找,連個影子也沒見。還有一次,秦始皇乘船到湘山祠,又遭到大風襲擊,幾乎把船掀翻,他問隨行博士官湘君是什麼神?博士官回答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秦始皇聞言大怒,認為自己功兼三皇五帝,堯女舜妻算什麼東西,竟敢興風作浪,於是命令三千刑徒伐光湘山所有草木,一把火把它燒成了禿山。
秦始皇的最後一次大巡遊,是從咸陽出發的,他首先來到南方的雲夢(今洪湖、洞庭湖一帶),在九嶷山祭祀了虞舜,然後順江東下,由丹陽(今安徽當塗東)登陸,來到錢塘(今浙江杭州),打算由錢塘江南渡浙江(今富春江)上會稽山,由於水流湍急,於是繞道向西一百二十里,才渡江登上會稽山,在山上祭祀了大禹。舜和禹是五帝中的二帝,傳說死後分別葬於九嶷和會稽。以往秦始皇並不把五帝放在眼裡,除上天和祖先也很少有祭祀,現在卻趕到南方連祭二帝,似乎他已經意識到,儘管自己這位皇帝功蓋千古,恐怕最終也難免一死。
祭罷大禹,秦始皇在會稽山刻石留念,後經吳中(今江蘇吳縣)北上,秦始皇一行渡江後,一直沿著海邊向北,又來到琅邪。他總想能在海邊有所收穫,遇見仙人或得到仙藥,所以總靠著海岸走,卻仍一無所獲。方士徐市等人入海求仙,歷經數載,耗資甚多,恐怕遭到譴責,就又對秦始皇明說,蓬萊仙藥是可以取到手的,只是海中的大鮫魚常搗亂,不能靠近仙島。請求陛下調給一些射術高超的弓箭手使用,再遇見大鮫魚搗亂,就用連弩射它。秦始皇聽了這番胡謅,當夜做了一夢,夢見自己與水神打仗,水神的相貌與人一樣。他讓卜者解夢,有的博士官為了迎合秦始皇的求仙心理,又欺騙他說,水神不會輕易露面,陛下所夢見者乃是為水神站崗的大魚、蛟龍等惡神。於是,秦始皇命令入海的方士攜帶擊捕巨魚的工具,自己也準備了連弩,打算一旦大魚出現就親自射擊。從琅邪山到成山,一路也沒見到大魚的蹤影,走到芝罘時發現巨魚,於是射殺一條。
秦始皇沿膠東半島北岸繼續向西行進,直到求仙無望,便決定返回咸陽。連日的旅途勞累,加上心情沮喪,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於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七月死在途中,終年五十歲。他一生追求長生不老,最後卻死在求神拜仙的路上,神仙真是可望而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