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第01卷 《作事勿太苦 待人勿太枯》翻譯白話文

第一卷 作事勿太苦 待人勿太枯

【原文】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譯文】
盡心盡力去做事本來是一種很好的美德,但如果過分認真而使心力憔悴,就會使精神得不到調劑而喪失生活樂趣;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本來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但如若過分清心寡慾,對社會也就沒有什麼貢獻了。

【解說】
勤勞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養生之道。人在勞動的過程中,全身的筋骨都處於運動的狀態,這樣就能舒筋活血,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同時,人在勞動時,心與神、意與力都完美地融合為一。長期堅持勞動就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很好的鍛煉,從而起到養生的作用。例如,四川樂山有二位羅姓老人,八十多歲還能擔水澆地。儘管勞動能養性,可是,也要注意適量適度的問題。勞動太過勞累,就會傷筋勞骨,以致人體氣血不調,甚至消耗精陰,終會染成勞損。在勞動時,當人體出現腰酸背痛,情緒不寧,神經處於高度緊張煩悶等不適現象,就要休息。
總之,善於養生的人,他必然善於休息。另外,也要採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以減輕勞動時的壓力。
一個人淡泊名利,不為物慾所左右,也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那麼他的心理所受外界的壓力也就必然減少。當一個人的心理不受情緒的波動,他就能靜心安神,生活自然歡快暢懷了。淡泊名利與內心冷漠是兩碼事,養生者不能混為一談。淡泊名利是一種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由於拉開了人與物之間的距離,他就不受物化的危險。正是由於這種方法,才使人在紛繁的事務中認定了自我,確定了自己的生存原則,為確保心理健康奠定了基礎。它只是一種消解物慾以明心志的手段,而不是養生的目的,養生者應該看到這一點。但是內心的冷漠則是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一個人內心冷漠是絕對有損於身體健康的。這種冷漠的心態或使他對世界充滿敵意,而衍生逃避世界的悲觀情緒;或使他不能宣洩自身的情感心生壓抑而憂鬱;更有可能的發展是,向麻木和冷酷的精神偏執方向趨同,果真如此的話,他就會導致自身發生病變,他的壽命必然不長。

【例解】
真偷與假偷
齊國有位姓國的人極其富有,宋國有個姓向的人極其貧窮,姓向的人便從宋國來到齊國要向姓國的富人討教致富的方法。國氏告訴他:「我很善於偷盜。自我偷盜開始,第一年就不愁衣食,第二年便很富裕,第三年已是家財極盛。」
向人聽後十分高興。於是他翻牆挖壁,凡是能拿走的,全都拿回家裡。沒過多久,向人案發,他偷盜的所有東西都被沒收了。向氏以為國氏騙了他,就到齊國去面責他。
國氏問:「你是如何偷盜的?」向氏就講了自己的情況。
國氏說:「唉!你難道竟這麼不懂偷盜的道理嗎?現在讓我來告訴你吧!天有四季節令,地有資源肥利。我偷盜的是天時地利。雲雨能滋潤灌溉,山川河流能育養物產,我偷取用來種植禾苗,繁盛莊稼,建築院牆,興建房屋。我在陸地上偷的是禽鳥走獸,在水裡偷的是魚蝦龜鱉,沒有什麼不是偷盜而來的。莊稼、土木、禽獸、魚鱉,都是自然界的產物,哪是屬於我所有的呢?然而我偷盜天地物產就不會有什麼災禍。像金玉珍寶,谷帛財物,都是別人所積聚的財物,難道是老天給你的嗎?你如今偷盜了這些東西而被定罪受罰,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向人聽後,愈加感到迷惑,他以為國氏又在欺騙自己,就趕到東郭先生那兒,去問個明白。
東郭先生說:「人的全身難道不都是偷盜而來的嗎?盜來陰陽和氣形成你的生命,造成你的形體,更何況身外之物呢?哪一件不是盜來的?當然,天地萬物都互相關聯,把它們看作是自己的而加以佔有,全是心裡受到迷惑的結果……」
大自然有豐富的資源,只要人勤勞,並按自然的陰陽變化規律去勞作,而不逆其道而行之,就會有豐碩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