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新注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說明】本卷論述禮、樂的性質及其歷史。《史記》有禮、樂二書,或言原作有錄無書,今本乃褚先生所補;或以為今本尚有一部分是司馬遷的手筆。本志與《史記》禮、樂二書有同有異,內容豐富多了。它首先大談「禮、樂之用」,說「像天地而制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強調禮、樂的重要意義和萬能作用。其中,禮的部分,詳敘古來禮制變化,漢朝不用賈誼、董仲舒、王吉、劉向等有關制禮的建議,以及東漢「禮樂未具」;樂的部分,詳敘古來樂的變化,寫了漢初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漢的宗廟樂「大抵皆因秦舊事」;記錄《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之詞,指出「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而受鄭衛之聲影響。作者感歎:「今大漢繼周,久曠大儀,未有立禮成樂,此賈誼、仲舒、王吉、劉向之徒所為憤發而增歎也。」這對漢代禮樂顯然寓諷刺之意。
六經之道同歸(1),而《禮》《樂》之用為急。治身者斯須忘禮(2),則暴嫚入之矣;為國者一朝失禮,則荒亂及之矣。人函(含)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3),聖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制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4),正情性,節萬事者也。
(1)《六經》:謂《易》、《詩》、《書》、《春秋》、《禮》、《樂》。(2)斯須:猶須臾。(3)稟:承受,領受。(4)人倫:謂社會等級關係。
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別(1),為制婚姻之禮;有交接長幼之序,為制鄉飲之禮(2);有哀死思遠之情,為制喪祭之禮;有尊尊敬上之心,為制朝覲之禮。哀有哭踴之節(3),樂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誠(4),邪人足以防其失。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5),而淫辟(僻)之罪多;鄉飲之禮廢,則長幼之序亂,而爭鬥之獄蕃(6);喪祭之禮廢,則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眾(7);朝聘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漸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8)。」禮節民心(9),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政刑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1)情、別:王先謙疑「情」與「別」誤倒。(2)鄉飲:古時鄉大夫以賢能之士薦升於君,為之設宴送行,飲酒酬酢有一定儀式。(3)踴:跳也。非常悲哀則踴。(4)副:符合,相配。(5)苦(gǔ):通「盬」。不堅固。(王念孫說)。(6)蕃:多也。(7)先:祖先。(8)孔子曰等句:此《孝經》載孔子之言。(9)節:節制。
樂以治內而為同(1),禮以修外而為異(2);同則和親,異則畏敬;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二者並行,合為一體。畏敬之意難見(現),則著之於享獻辭受,登降跪拜;和親之說(悅)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鐘石管弦。蓋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財賄,美其歡心而不流其聲音(3)。故孔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4)?」此禮樂之本也。故曰:「知禮樂之情者能作(5),識禮樂之文者能述;(6)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1)同:同於和樂之意。(2)禮以修外而為異:尊卑為異之意。(3)流:移動;放蕩。(4)孔子曰等句:語見《論語·陽貨》篇。意謂所謂禮樂,不能徒具形式,應當講究本質。(5)作:創新。(6)述:闡述;循行。
王者必因前王之禮,順時施宜,有所損益,即民之心(1),稍稍製作,至太平而大備。周監(鑒)於二代,禮文尤具(2),事為之制,曲為之防(3),故稱禮經三百(4),威儀三千(5)。於是教化浹洽(6),民用和睦,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囹圄空虛(7),四十餘年。孔子美之曰:「鬱鬱乎文哉!吾從周(8)。」及其衰也,諸侯逾越法度,惡禮制之害已,去其篇籍。遭秦滅學,遂以亂亡。
(1)即:就也。(2)周監於二代,禮文尤具:此謂周鑒夏、殷二代之禮而損益之。(3)事為之制,曲為之防:王念孫曰:「大事曰事,小事曰曲。『事為之制』禮儀三百也;『曲為之防』,威儀三千也。」曲:猶事。防:防範。(4)禮經:指禮儀。(5)威儀:禮儀細節。(6)浹(jiā)洽:遍及。(7)囹圄(lingyǔ):牢獄。(8)孔子美之曰等句:此《論語》載孔子之言。鬱鬱:文采盛貌。
漢興,拔亂反正,日不暇給(1),猶命叔孫通制禮儀(2),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說(悅)而歎曰:「吾乃今日知為天子之貴也!」以通為奉常(3),遂定儀法,未盡備而通終(4)。
(1)日不暇給:事務繁多而時間不足。(2)叔孫通:本書卷四十二有其傳。(3)奉常:官名。秦代九卿之一,後來稱太常。(4)終:去世。
至文帝時,賈誼以為「漢承秦之敗俗,廢禮義,捐廉恥,今其甚者殺父兄,盜者取廟器(1),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為故(2),至於風俗流溢(3),恬而不怪(4),以為是適然耳(5)。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向)道,類非俗吏之所能力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綱紀有序,六親和睦(6),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人之所設,不為不立(7),不修則壞。漢興至今二十餘年,宜定制度,興禮樂,然後諸侯軌道(8),百姓素樸,獄訟衰息」。乃草具其儀(9),天子說(悅)焉。而大臣絳,灌之屬害之(10),故其議遂寢(11)。
(1)廟器:宗廟的器物。(2)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為故:此言公卿但以文案簿書報答為事。特:但也。薄書:文件材料。期會:約定期限,也泛指政令的施行。故:事也。(3)流溢:即淫泆。(4)恬:安靜。(5)適然:適當;謂事理當然。(6)六親:歷來說法不一。有說是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7)為:作也。(8)軌道:言循行正道。(9)草:簡略;初創。(10)絳、灌之屬:絳侯周勃、灌嬰之輩。本書均有其傳。(11)寢:止也。
至武帝即位,進用英雋(俊),議立明堂,制禮服,以興太平。會竇太后好黃老言(1),不說(悅)儒術,其事又廢。後董仲舒對策言:「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天道大者,在於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天使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長養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陽出佈施於上而主歲功,陰入伏藏於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務德教而省刑罰。刑罰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今廢先王之德政,獨用執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難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2)。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天下嘗無一人之獄矣。至週末世,大為無道,以失天下。秦繼其後,又益甚之。自古以來,未嘗以亂濟亂(3),大敗天下如秦者也。習俗薄惡,民人抵冒(4)。今漢繼秦之後,雖欲治之,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一歲之獄以萬千數,如以湯止沸(5),沸俞(愈)甚而無益。辟(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6),乃可理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勝殘去殺者,失之當更化而不能更化也。古人有言:『臨淵羨魚,不如歸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而災害日去,福祿日來矣(7)。」是時,上方征討四夷,銳志武功,不暇留意禮文之事。
(1)竇太后:武帝的祖母。(2)庠序:古代地方所設的學校。(3)濟:益也。(4)抵冒:觸犯;言無廉恥不畏懼。(5)湯:熱水。(6)更化:變更;變化。(7)董仲舒對策言等句:均見本書《董仲舒傳》所載《賢良對策》。
至宣帝時,琅邪王吉為諫大夫(1),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2),公卿幸得遭遇其時,未有建萬世之長策,舉明主於三代之隆者也。其務在於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3),以意穿鑿,各取一切(4)。是以詐偽萌生,刑罰無極,質樸日消,恩愛浸薄(5)。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非空言也。願與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制,驅一世之民(6),濟之仁壽之域(7),則俗何以不若成康(8)?壽何以不若高宗(9)?」上不納其言,吉以病去。
(1)王吉:本書卷七十二有其傳。(2)不世出:意謂世上不常有。(3)禮義科指:有關禮義的宗旨與條例。(4)一切:權宜。(5)浸:逐漸。(6)驅:放牧之義。(7)域:境界。(8)成康:指西周成康之治。(9)高宗:殷王武丁。武丁享國五十九年,故雲壽。
至成帝時,犍為郡於水濱得古磬十六枚(1),議者以為善祥。劉向因是說上(2):「宜興辟雍(3),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攘(讓)之容,以風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曰(4),不能具禮。禮以養人為本,如有過差(5),是過而養人也。刑罰之過,或至死傷。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6),而有司請定法,削則削,筆則筆(7),救時務也。至於禮樂,則曰不敢,是敢於殺人不敢於養人也。為其俎豆管弦之間小不備(8),因是絕而不為,是去小不備而就大不備,或(惑)莫甚焉(9)。夫教化之比於刑法,刑法輕,是捨所重而急所輕也(10)。且教化,所恃以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廢所恃而獨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自京師有悖逆不順之子孫,至於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絕(11),繇(由)不習五常之道也(12)。夫承千歲之衰周,繼暴秦之餘敝,民漸漬惡俗,貪饕險詖(13),不閒(嫻)義理(14),不示以大化,而獨驅以刑罰,終已不改。故曰:『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15)。』初,叔孫通將制定禮儀,見非於齊魯之士(16),然卒為漢儒宗,業垂後嗣,斯成法也。」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議,會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雍。案行長安城南(17),營表未作(18),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謚(19)。
(1)犍為郡:郡治僰道(在今四川宜賓市西南)。(2)劉向:本書卷三十六有傳。(3)辟(bi)雍:王朝所設的大學。(4)或曰:有的說。 (5)過差:猶過錯。 (6)皋陶:或稱咎繇。傳說舜之後,掌刑獄。(7)有司請定法等句:此意謂隨君之意而損益法律,(8)俎(zǔ)豆:古代宴享、朝聘、祭祀用的禮器。管弦:樂管。(9)惑莫甚焉:意謂最大的失誤。(10)捨:廢棄。(11)大辟:死刑。(12)五常之道:仁、義、禮、智、信等人性常行之道。(13)饕(tāo):貪甚。饕(xiān):奸邪。(bi):偏頗,邪僻。(14)閒:熟習。(15)故曰云云:此《孝經》載孔子之言。(16)齊魯之士:指魯兩生之輩(參《叔孫通傳》)。(17)案行:巡視。(18)營表:建築時度量地基的標誌。 (19)遭成帝崩等句:意謂成帝欲立辟雍,雖未就而崩,也算是美事,故謚成。
及王莽為宰衡(1),欲耀眾庶(2),遂興辟雍,因以篡位,海內畔(叛)之。世祖受命中興(3),撥亂反正,改定京師於土中(4)。即位三十年,四夷賓服,百姓家給(5),政教清明,乃營立明堂、辟雍。顯宗即位(6),躬行其禮,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養三老五更於辟雍(7),威儀既盛美矣。然德化未流洽者,禮樂未具,群下無所誦說,而庠序尚未設之故也。孔子曰:「辟(譬)如為山,未成一匱,止,吾止也(8)。」今叔孫通所撰禮儀,與律令同錄,臧(藏)於理官(9)。法家又復不傳(10)。漢典寢而不著(11),民臣莫有言者。又通沒(歿)之後,河間獻王采禮樂古事,稍稍增輯(集),至五百餘篇(12)。今學者不能昭見,但推士禮以及天子,說義又頗謬異,故君臣長幼交接之道浸以不章。
(1)宰衡:伊尹為阿衡,周公為太宰。漢平帝加王莽稱號宰衡,意謂可媲美伊周。(2)耀(yao):眩惑;迷亂。(3)世祖:東漢光武帝。(4)土中:指洛陽。(5)家給:家家皆足。(6)顯宗:東漢明帝。(7)三老五更:相傳古代設三老五更之位,以養老人。(8)孔子曰等句:此《論語·子罕篇》載孔子之言。意謂功虧一簣。(9)理官:司法官。(10)法家:指習刑法之人。(11)寢:息也。(12)五百餘篇:沈欽韓曰:「《藝文志》河間獻王所集合樂記共二百三十餘篇耳,疑『五百』誤也。」
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1),故先王著其教焉(2)。
(1)其移風易俗易:景祐本「深」下無「其」字,「俗」下無「易」字。(2)著:明也。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而動,然後心木形焉。是以纖微憔悴之音作(1),而民思憂:闡諧嫚易之音作(2),而民康樂;粗厲猛奮之音作(3),而民剛毅;廉直正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和順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僻)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亂。先王恥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4),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儀,合生氣之和(5),導五常之行(6),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集(7),剛氣不怒,柔氣不懾(8),四暢交於中(9),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也,不使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10)。
(1)憔悴:劉攽、錢大昕言當依《禮·樂禮》讀為噍殺。噍殺為樂聲蹙急之義。(2)闡:廣也。諧:和也。嫚易:言和緩不急刻。(3)粗:粗獷。厲:嚴肅。猛:猛烈。奮:振作。(4)雅頌:雅樂為朝廷的樂曲,頌樂為宗廟祭祀的樂曲,二者古以為「正樂」。(5)生氣:陰陽之氣。(6)導:引也。五常: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指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7)集:謂聚滯。(8)懾:恐懼;喪氣;(9)暢:通達。(10)是先王立樂之方:王先謙曰:「自『樂者,先王之所樂也』至此,皆用《樂記》而微刪易其文。」
王者未作樂之時,因先王之樂以教化百姓,說(悅)樂其俗,然後改作,以章功德。《易》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1)。」昔黃帝作《咸池》,顓頊作《六莖》,帝嚳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湯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2)。《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3)。《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4)。《招》,繼堯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華茂也。《六莖》,及根莖也。《咸池》,備矣。自夏以往,其流不可聞已,《殷頌》猶有存者。《周詩》既備,而其器用張陳,《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選有道德之人,朝夕習業,以教國子。國於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學歌九德(5),誦六詩(6),習六舞、五聲、八音之和(7)。故帝舜命夔曰(8):「女(汝)典樂,教胄子(9),直而溫(10),寬而栗(11),剛而無虐(12),簡而無敖(傲)。(13)詩言志,歌詠言(14),聲依詠,律和聲(15),八音克諧(16)。」此之謂也。又以外賞諸侯德盛而教尊者。其威儀足以充目,音聲足以動耳,詩語足以感心(17),故聞其音而德和,省其詩而志正(18),論其數而法立。是以薦之郊廟則鬼神饗,作之朝廷則群臣和,立之學官則萬民協。聽者無不虛己竦神(19),說(悅)而承流,是以海內遍知上德,被服其風(20),光輝日新,化上遷善,而不知所以然,至於萬物不夭,天地順而嘉應降。故《詩》曰:「鐘鼓穰穰,磬管鏘鏘,降福穰穰(21)。」《書》云:「擊石拊石,百獸率舞(22)。」鳥獸且猶感應,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故樂者,聖人之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萬民,成性類者也。然自《雅》《頌》之興,而所承衰亂之音猶在,是謂淫過凶嫚之聲,為設禁焉。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23),心耳淺薄,則邪勝正。故《書》序「殷紂斷棄先祖之樂,乃作淫聲,用變亂正聲,以說(悅)婦人(24)。」樂官師瞽抱其器而奔散,或適諸侯,或入河海。夫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臧(藏)骨髓,雖經乎千載,其遺風餘烈尚猶不絕。至春秋時,陳公子完奔齊(25)。陳,舜之後,《招樂》存焉。故孔子適齊聞《招》,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26)!」美之甚也。
(1)《易》曰等句:此《易·豫卦》象辭。崇:猶尊。崇德:謂尊崇其德而歌頌之。殷:盛也。薦:進也。配:猶獻。(2)《咸池》、《六莖》等等;皆樂名。(3)勺:同「酌」。酌,取也。(4)二帝:謂堯、舜。(5)九德:師古曰:「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六府三事之九功。九功之德皆可歌也,故言九德也。」(6)六詩:即詩之六義風、賦、比、興、雅、頌。(7)六舞;謂帗舞、羽舞、舞、旄舞、干舞、人舞。五聲:宮、商、角、徵、羽。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8)夔:相傳舜臣之名。(9)胄子:即國子。(10)直而溫:正直而溫和。(11)寬而栗:寬大而敬栗。(12)剛而無虐:剛毅而不害虐。(13)簡而無傲:簡約而不傲慢。(14)詩言志,歌詠言: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15)聲依詠,律和聲:五聲所以助歌,六律所以和聲。(16)諧:和也。 (17)語:「歌」之誤(王念孫說)。(18)省:視也。(19)竦:肅敬。(20)被服其風:言象其風化若被而服之。(21)《詩》曰等句:引詩見《詩·周頌·執競》。鍠鍠:聲音宏亮和諧。鏘鏘:聲音盛多。降福:謂降福於祭者。穰(rang)穰:多貌。(22)《書》雲等句:引文見《尚書·虞書·舜典》。謂擊柎磬石,則百獸相率而舞。(23)乘:陵也。(24)《書》序等句:引文見《尚書·周書·泰誓》。(25)陳公子完:即田敬仲。其奔齊事,參《左傳》莊公二十二年。(26)孔子適齊聞《招》:事見《論語·述而篇》。圖:想也。斯:這個境界。
周道始缺,怨刺之詩起。王澤既竭,而詩不能作。王官失業,《雅》《頌》相錯(1),孔子論而定之,故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2)。」是時,周室大壞,諸侯恣行;設兩觀(3),乘大路(4)。陪臣管仲、季氏之屬(5),三歸《雍》徹()(6),八佾舞廷(7)。制度遂壞,陵夷而不反(返)(8),桑間、濮上(9),鄭、衛、宋、趙之聲並出(10),內則致疾損壽,外則亂政傷民。巧偽因而飾之,以營亂富貴之耳目(11)。庶人以求利,列國以相間(12)。故秦穆遺戎而由余去(13),齊人饋魯而孔子行(14)。至於六國,魏文侯最為好古,而謂子夏曰:「寡人聽古樂則欲寐(15),及聞鄭、衛(16),余不知倦焉。」子夏辭而辨之,終不見納(17),自此禮樂喪矣(18)。
(1)《雅》《頌》:《詩經》篇名。也是古代樂曲分類名稱。錯:雜也。(2)孔子論而定之,故曰等句:事見《論語·子罕篇》。(3)兩觀:宮門前兩邊的望樓。按古禮制,諸侯只能一觀。(4)大路:天子所乘的車。(5)陪臣:諸侯之大夫,對天子自稱陪臣。管仲:齊桓公時大臣。季氏:魯桓公子季友之後,執政而奢僭。 (6)三歸:說法不一。有說娶三姓之女。婦女出嫁曰歸。有說台名。有說指市租常例之歸公者。《雍》:樂名。古時貴族膳時所奏。《雍》:言膳時奏《雍》。(7)佾(yi):為古代樂舞的行列。八佾:古代天子專用的樂舞。一行八人,八行六十四人。(8)陵夷:逐漸衰落。(9)桑間:衛地名。濮上:在濮水之上。(10)鄭、衛之聲:古時俗樂。當時或以為淫聲。趙:春秋無趙國。王先謙以為「齊」之誤。(11)營亂:惑亂。(12)相間(jian):互相矛盾。(13)秦穆遺戎而由余去:秦穆公欲兼併西戎,贈送女樂,由余諫戎王不聽,遂去戎而入秦。(14)齊人饋魯而孔子行:齊人送給魯國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離去。(15)寐(mei):入睡,睡著。(16)鄭、衛:指鄭、衛之聲。(17)子夏辭而辨之,終不見納:事見《禮·樂記》。(18)禮樂喪:謂禮樂之道喪失殆盡。
漢興,樂家有制氏(1),以雅樂聲律世世在大(太)樂官,但能紀其鏗鼓舞(2),而不能言其義。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大(太)祝迎神於廟門(3),奏《嘉至》(4),猶古降神之樂也。皇帝入廟門,奏《永至》,以為行步之節,猶古《采薺》、《肆夏》也(5)。乾豆上(6),奏《登歌》,獨上歌,不以管弦亂人聲,欲在位者遍聞之,猶古《清廟》之歌也。《登歌》再終,下奏《休成》之樂,美神明既饗也。皇帝就酒東廂,坐定,奏《永安》之樂,美禮已成也。又有《房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7)。周有《房中樂》,至秦名曰《壽人》。凡樂,樂其所生,禮不忘本。高祖樂楚聲(8),故《房中樂》楚聲也。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9),更名曰《安世樂》。
(1)制氏:善樂事,得魯樂之真傳。(2)鏗:金石之聲。(3)太祝:官名。掌祭祀。(4)《嘉至》:此及下文《永至》、《登歌》、《休成》、《永安》,皆樂章篇名。(5)《采薺》、《肆夏》:古樂名。(6)乾豆:乾,乾肉。豆,祭器。古時將乾肉置於豆中以祭祀天地祖先。(7)唐山夫人:漢高祖之姬。唐山,姓也。(8)樂:喜歡。(9)樂府令:漢武帝時始立樂府,惠帝時不可能有樂府令。此後人妄述前事。
高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孝武廟奏《盛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樂己行武以除亂也。《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1),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時舞》者,孝文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蓋樂己所自作,明有制也;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孝景采《武德舞》以為《昭德》,以尊大(太)宗廟(2)。至孝宣,采《昭德舞》為《盛德》,以尊世宗廟(3)。諸帝廟皆常奏《文始》、《四時》、《五行舞》雲。高祖六年又作《昭容樂》、《禮容樂》。《昭容》者,猶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德舞》(4)。《禮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5)。舞人無樂者(6),將至至尊之前不敢以樂也(7);出用樂者,言舞不失節,能以樂終也。大氐(抵)皆因秦舊事焉。
(1)曰:此字衍(王念孫說)。(2)太宗:指文帝。(3)世宗:指武帝。(4)《昭容》者等句:此謂《武帝舞》出,則奏《昭容樂》。(5)《禮容》者等句:此謂《文始》、《五行舞》出,則奏《禮容樂》。(6)人:「入」之誤(吳恂說)。「無樂」與下文「出用樂」對舉。(7)至尊:君主,皇帝。
初,高祖既定天下,過沛(1),與故人父老相樂,醉酒歡哀,作「風起」之詩(2),令沛中僮兒百二十人習而歌之。至孝惠時,以沛宮為原廟(3),皆令歌兒習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為員。文、景之間,禮官肄業而已(4)。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5),就乾位也(6);祭后土於汾陰(7),澤中方丘也(8)。乃立樂府(9),采詩夜誦(10),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11),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12),略論律呂(13),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14)。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圓)丘(15),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16)。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於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17),百官侍祠者數百人皆肅然動心焉。
(1)沛:縣名。今江蘇沛縣。(2)《風起》之詩:即《大風歌》。(3)原廟:正廟之外別立之廟。(4)肄:習也。(5)太一:神名。《史記·封禪書》雲,「天神貴者太一。」甘泉:宮名。在今陝西淳化西北。(6)乾位:言在京師(長安)之西北。(7)后土:神名。地神。汾陰:縣名。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南。(8)方丘:土丘以方象地形。或說「圓丘」,言土丘以圓象天形,(9)樂府:官署名。掌管詩歌樂舞。(10)夜誦:夜間誦習。(11)李延年:漢代音樂家。《佞幸傳》有傳。協律都尉:官名。掌音樂。(12)司馬相如:本書卷五十七有其傳。相如作詩賦在前,延年為新聲在後。所謂「舉」乃舉相如之詩,而非舉其人。(13)律呂:泛指音律、樂律、聲律。十二律也稱律呂。十二律單數的六個律稱「律」,又稱「陽律」,雙數的六個律稱「呂」,又稱「陰呂」。(14)十九章:即《郊祀歌》十九章。(15)上辛用事:用《周禮》郊天日。辛,取齋戒自新之義。圓丘:取象天 725形。(16)昏祠至明:言郊祀通宵達旦。(17)竹宮:以竹所建之宮。《漢陽儀》雲,竹宮距祠壇三里。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其詩曰:大孝備矣,休德昭清(1)。高張四縣(懸)(2),樂充宮庭。芬(紛)樹羽林(3),雲景杳冥(4),金支(枝)秀華(5),庶旄翠旌(6)。
(1)休:美也。清:猶「明」。(2)高張四懸:謂四面懸掛鐘磬而高張之。(3)紛樹羽林:謂羽葆眾多如林。(4)雲景杳冥:謂如雲日之杳冥。(5)金枝秀華:謂黃金為枝,若草木之秀華。(6)庶:眾也。旄:旄牛尾。庶旄翠旌:用許多旄牛尾和翠羽飾在竿頂的旗。
《七始華始》(1),肅倡和聲(2)。神來宴嬉(3),庶幾是聽(4)。粥粥音送(5),細齊人情(6)。忽乘青玄(7),熙事備成(8)。清思(9),經緯冥冥(10)。
(1)《七始華始》:樂名。(2)肅:敬也。和聲:和諧之聲。(3)宴嬉(xī):宴飲嬉樂。(4)庶幾:也許可以。(5)粥粥:敬懼貌。音送:以樂送神。(6)細齊人情:意謂音樂感染人情,使之齊肅。 (7)青玄:謂天。(8)熙事:盛美之事。(9)(yǒuyǒu):幽靜貌。(10)經緯:規劃治理。冥冥:高遠。
我定歷數,人告其心(1)。敕身齊(齋)戒(2),施教申申(3)。乃立祖廟,敬明尊親。大矣孝熙(4),四極爰臻(5)。
(1)告:覺也。使覺悟知己意。(2)赦:謹敬之貌。(3)申申:反覆不休。(4)熙:福也。(5)四極:四方極遠之處。爰:於是。臻:達到。
王侯秉德,其鄰翼翼(1),顯明昭式。清明(暢)矣(2),皇帝孝德。竟全大功,撫安四極。
(1)鄰:謂近臣。翼翼:恭敬之義。(2)暢:通也。
海內有奸,紛亂東北(1)。詔撫成師(2),武臣承德(3),行樂交逆(4),《簫》、《勺》群慝(5)。肅為濟哉(6),蓋定燕國(7)。
(1)海內有奸,紛亂東北:此謂匈奴、燕國等。(2)詔撫成師:謂詔命 出師安撫。(3)承德:謂秉承君主意旨。(4)行樂交逆:謂師行而和樂,遠近皆迎(劉敞說)。(5)《簫》《勺》群慝:解說不一。晉灼曰:「《蕭》,舜樂也。《勺》周樂也。言以樂征伐也。」師古曰:「言制定新樂,教化流行,則逆亂之徒盡交歡也。」李光地曰:「簫勺,即銷鑠。」王先謙以為是。慝(te):邪惡。(6)肅為濟哉:謂行師以嚴肅取濟。(7)燕國:指燕王臧荼。
大海蕩蕩水所歸(1),高賢愉愉民所懷(2)。大山崔,百卉殖(3)。民何貴?貴有德(4)。
(1)蕩蕩:廣大貌。(2)愉愉:和樂貌。懷:思也。(3)此謂崔嵬的大山,能生殖百卉。(4)大山崔,百卉殖:謂民眾所尊貴的是有德之君。
安其所,樂終產(1)。樂終產,世繼緒(2)。飛龍秋(3),游上天。高賢愉,樂民人(4)。
(1)安其所,樂終產:謂萬物各安其所,樂終其產。(2)世繼緒:傳祚無窮。(3)秋:飛貌。(4)高賢愉,樂民人:謂王者有和樂之德,使得民眾安樂。
豐草葽(1),女羅施(2)。善何如,誰能回!(3)大莫大,成教德(4);長莫長,被無極(5)。
(1)葽(yāo):草盛貌。(2)女羅:地衣類植物。即松羅。(3)善何如,誰能回:謂至德之善,不可干亂。回:亂也。(4)大莫大,成教德:謂以德教導民眾最為重要。(5)被(bei):及也。
雷震震(1),電耀耀(2)。明德鄉(向)(3),治本約(4)。治本約,澤弘大(5)。加被寵,鹹相保(6)。德施大,世曼壽(7)。
(1)震震:雷聲。(2)耀耀:光耀貌。(3)明德向:謂上有明德,則為眾所向。(4)治本約:謂圖治之本,所操不在多。約:少也。(5)澤:德澤。李光地疑「大」為「久」之訛。(6)加被寵,鹹相保:謂百姓幸蒙德澤,室家老幼皆相保。(7)曼:延也。
都荔遂芳,窅窊桂華(1)。孝奏天儀,若日月光(2)。乘玄四龍(3),回馳北行(4)。羽旄殷盛,芬(紛)哉芒芒(5)。孝道隨世(6),我署文章(7)。《桂華》(8)。
(1)都荔遂芳,窅窊桂華:臣瓚曰:「《茂陵中書》,歌《都》、《桂英》、《美芳》、《鼓行》。」《都》:即《都荔》。《桂英》:即此章標題。《美芳》:下章之標題。《鼓行》:謂鼓樂以歌曲。窅窊(yǎowā):坳突起伏貌。(2)孝奏天儀,若日月光:謂孝道奏於天,天善之,故神降若日月之光。儀:善也。(3)玄:黑色。(4)北:古「背」字。王先謙曰:「『北行』:背行。與『回馳』同義。『北』,古『背』字。」(5)芒芒:渺茫。王先謙曰:「芒芒,言羽旄馳行愈遠而不可見。」(6)隨世:世代相承不替。漢代諸帝廟號並冠以孝,即此之義。(7)署:猶分部。或曰表也。(8)《桂華》:據臣瓚引《茂陵書》,當作「《桂英》」。李慈銘以為「華」為「英」之誤。
馮馮翼翼,承天之則(1)。吾易久遠(2),燭明四極(3)。慈惠所愛,美若休德(4)。杳杳冥冥,克綽永福(5)。《美芳》(6)。
(1)馮馮翼翼,承天之則:意謂輔翼百姓,秉承上天法則。(2)易:通「場」,邊界。久:猶「長」。(3)燭明四極:意謂周知民情。(4)慈惠所愛,美若休德:意謂上有慈惠美德,民皆美而順之。若:順也。(5)杳杳冥冥,克綽永福:意謂居上寬仁,則杳冥之中永福佑之。綽:寬也。(6)《美芳》:作《美若》誤。據臣瓚引《茂陵書》,當作「《美芳》」。
磑磑即即(1),師象山則(2)。嗚呼孝哉,案(安)撫戎國。蠻夷竭歡,像來致福(3)。兼臨是愛(4),終無兵革。
(1)磑磑(aiai):高貌。即即:充實。王先謙曰:「磑磑即即,蓋居高思謙之義。」(2)師:眾也。則:法也。師象山則:謂眾類於山。(3)象:通蠻夷之言者稱象。即譯者。致福:進獻祭祀之餘肉稱致福。(4)兼臨是愛:意謂在上者兼愛天下。
嘉薦芳矣,告靈饗矣(1)。告靈既饗,德音孔臧(2)。惟德之臧,建侯之常(3)。承保天休(4),令問不忘(5)。
(1)饗(xiǎng):合祭。 (2)孔:甚也。臧:善也。(3)建侯:封建諸侯。(4)休:美也。(5)令問:善名。
皇皇鴻明(1),蕩侯休德(2)。嘉承天和,伊樂厥福(3)。在樂不荒(4),惟民之則(5)。
(1)皇皇:猶「煌煌」,光明貌。(2)侯:與「兮」同義。蕩兮:猶「蕩蕩」。廣大。(3)伊:是也。厥:其。(4)荒:迷亂;享樂過度。(5)則: 法也。
浚則師德(1),下民鹹殖(2)。令問在舊(3),孔容翼翼(4)。
(1)浚:深也。則:法也。師:眾也。(2)鹹:全,都。殖:繁殖,蕃息。(3)舊:久也。(4)孔:大也。孔容:大德之容。翼翼:盛也。
孔容之常,承帝之明(1)。下民之樂,子孫保光(2)。承順溫良,受帝之光。嘉薦令芳,壽考不忘(3)。
(1)帝:謂天。(2)保光:言永保其光寵。(3)不忘:言長久。
承帝明德,師象山則。雲施稱民(1),永受厥福。承容之常(2),承帝之明。下民安樂,受福無疆(3)。
(1)雲施稱民:言稱物平施,其澤如雲。(2)承容之常:意謂後嗣承孔容之常德而不改。(3)疆:界限。
《郊祀歌》十九章,其詩曰:
練時日(1),侯有望(2),爇蕭(3),延四方(4)。九重開(5),靈之斿(6),垂惠恩,鴻祜休(7)。靈之車,結玄雲,駕飛龍,羽旄紛(8)。靈之下,若風馬(9),左倉龍,右白虎(10)。靈之來,神哉沛(11),先以雨(12),般(班)裔裔(13)。靈之至,慶陰陰(14),相放(仿)佛,震澹心(15)。靈已坐,五音飭(16),虞至旦(17),承靈億(18)。牲繭栗(19),粢盛香(20),尊桂酒(21),賓八鄉(22)。靈安留,吟青黃(23),遍觀此,眺瑤堂(24)。眾嫭並(25),綽奇麗(26),顏如荼(27),兆逐靡(28)。被華文,廁霧縠(29),曳阿錫(緆)(30),佩珠玉。俠嘉夜(31),茞蘭芳(32),澹容與(33),獻嘉觴(34)。
《練時日》一
(1)練:選也。(2)侯:乃也。(3)爇(ruo又讀re):同「」。燒也。(liao):腸部的脂肪。蕭:植物名。即艾蒿。(4)延:邀請;引來。四方:謂四方之神。(5)九重:九重天。(6)靈:神也。斿:即「游」。
(7)鴻:大也。祜:福也。休:美也。(8)紛:多也。(9)靈之下,若風馬:言其迅速。(10)倉龍、白虎:此及朱雀、玄武,漢代謂之四靈。 (11)沛:行動迅速貌。(12)先以雨:言神來以雨為先驅。(13)班:布也。裔裔:飛流之貌。或說群行貌。(14)慶:發語辭,通「羌」。陰陰:陰暗。(15)澹:動也。(16)飭:嚴整。(17)虞:樂也。
(18)億:安也。(19)牲繭栗:謂以牛犢為牲。牛犢之角如繭如栗。(20)粢(zī)盛:祭品。指盛在祭器內的黍稷。(21)尊:古代酒器。同「樽」。桂酒。用桂花浸制的酒。(22)八鄉:謂八方之神。(23)吟:歌誦。青黃:謂四時之樂。 (24)眺:望也。瑤:似玉之石。瑤堂:以瑤所飾之堂。(25)嫭(hu):美女。(26)綽:猶「多」。(27)顏:容貌。茶(tu):管茅的白花。(28)兆:徵候;預兆。靡:華麗。(29)廁:雜也。霧縠(bu):如薄霧的輕紗。(30)曳(ye):拖、拉。阿緆(xi):織物名。阿,細繒。緆,細麻布。(31)俠:通「夾」、「挾」。嘉夜:有二說:一、芳草;二猶言良夜。 (32) 茞(chǎi):香草。蘭草之類。(33)澹:安也。容與:言閒舒。(34)觴(shāng):酒杯。
帝臨中壇(1),四方承宇(2),繩繩意變(3),備得其所。清和六合(4),制數以五(5)。海內安寧,興文匽(偃)武。后土富媼(熅)(6),昭明三光(7)。穆穆優遊(8),嘉服上(尚)黃(9)。
《帝臨》二
(1)帝:天神。中壇;中央之壇。(2)四方:四方之神。宇:四字。(3)繩繩:小心戒慎貌。(4)六合:天地四方。(5)制數以五:后土之神,其數五。(6)富熅:富庶繁盛。(7)三光:日、月、星。(8)穆穆:端莊貌。(9)上黃:土色上黃。王先謙曰:「此祀中央黃帝歌。」
青陽開動(1),根荄以遂(2),膏潤並愛(3),跂行畢逮(4)。霆聲發榮(5),巖處頃(傾)聽(6),枯槁復戶(7),乃成厥命。眾庶熙熙(8),施及夭胎(9),群生啿啿(10),惟春之祺(11)。
《青陽》三(12)鄒子樂(13)。
(1) 青陽:謂春。(2)荄(gāi):草根。遂:謂生芽。(3)並:兼也。_(4)跂(qi)行:蟲行貌。逮:及也。(5)霆聲發榮:謂植物將榮,待雷霆發動之。(6)巖:穴也。巖處:指穴居的蟄蟲。(7)枯槁:指乾枯的草木。(8)熙熙:和樂貌。(9)施:延也。夭:幼稚之物。胎:在孕之物。(10)啿啿(dǎn bān):豐厚之貌。(11)祺:福也。(12)《青陽》:此及下文《朱明》、《西顥》、《玄冥》,均為迎時氣之樂歌。(13)鄒子樂:疑鄒忌所傳之樂譜(陳直說)。
朱明盛長(1),敷(敷)與萬物(2),桐生茂豫(3),靡有所詘(屈)。敷華就實(4),既阜既昌(5),登成甫田(6),百鬼迪嘗(7)。廣大建祀,肅雍不忘,神若宥之(8),傳世無疆。
《朱明》四鄒子樂。
(1)朱明:謂夏。(2)敷與:猶敷施。普施。(3)桐:「通「侗」。侗(tong):幼稚無知。茂豫:盛美光澤。(4)敷:布也。就:成也。(5)阜:大也。昌:盛也。(6)登成:成熟。甫田:大田。(7)百鬼:百神。迪:進用。嘗:謂嘗新。古時農作物收穫後,進獻於神。(8)若:善也。宥:祐也。
西顥沆碭(1),秋氣肅殺,含秀垂穎(2),續舊不廢(3)。奸偽不萌,妖孽伏息,隅辟(僻)越遠,四貉鹹服(4)。既畏茲威,惟慕純德(5),附而不驕(6),正心翊翊(7)。
《西顥》五鄒子樂。
(1)西顥:兩方顥天。顥,白也。沆碭:白氣之貌。(2)秀:植物結實。穎:葉末曰穎。(3)續舊:猶嗣續。登新之意。(4)四貉:猶言四夷。或曰專指朝鮮。(5)純:大也。(6)附:歸附;附屬。(7)翊翊:虔敬貌,恭謹貌。通「翼翼」。
玄冥陵陰(1),蟄蟲蓋臧(藏),草木零落,抵冬降霜(2)。易亂除邪(3),革正異俗(4),兆民反本,抱素懷樸。條理信義,望禮五嶽(5)。籍斂之時(6),掩收嘉谷。
《玄冥》六鄒子樂。
(1)玄冥;北方之神(師古說)。(2)抵:至也。(3)易;改變。(4)革:改也。(5)五嶽:即嵩山(中岳)、泰山(東嶽)、華山(西嶽)、衡山(南嶽)、恆山(北嶽)。(6)籍斂:謂收籍田。
惟泰元尊(1),媼神蕃釐(2),經緯天地,作成四時。精建日月,星辰度理,陰陽五行,週而復始。雲風雷電,降甘露雨,百姓蕃滋(3),鹹循厥緒(4)。繼統共(恭)勤(5),順皇之德(6)、鸞路(輅)龍鱗(7),罔不肸飾(8)。嘉籩列陳(9),庶幾宴享(饗)(10),滅除凶災,烈騰八荒(11)。鐘鼓竽笙,雲舞翔翔(12),招搖靈旗(13),九夷賓將(14)。
《惟泰元》七建始元年(15),丞相匡衡奏罷「蠻路龍鱗」,更定詩曰「涓選休成」(16)。
(1)惟泰元尊:謂太一至尊。太元:即太一(神)。(2)「媼」:當作「熅」。熅神:謂郁煙以祀神。蕃:多也。釐:福也。(3)蕃滋:繁衍增多。(4)循:順也。緒:業也。(5)繼統:言天子繼承祖統。(6)皇:皇天。(7)鸞路:即鸞鉻(天子之車)。路,通「輅」。龍麟:形容鸞輅裝飾如龍鱗。(8)罔:無也。肸(xī)飾:塗飾;裝飾。(9)嘉籩(biān):謂祭祀之籩中果物。籩,以竹編的食器。(10)宴享:同「宴饗」。指以酒食祭神。(11)列騰八荒:言威烈之盛,逾於八方荒遠之地。(12)翔翔:高飛貌。(13)招搖:星名。在北斗杓端。招搖靈旗:禱兵之旗。(14)九夷:謂各族。賓將:猶賓從。服從;歸順。(15)建始元年:即_前32年。 (16)奏罷等句:錢大昕曰:「《志》云『奏罷』者,謂去『鸞路,句,改為『涓選休成』也。下章云『奏罷黼繡周張,更定詩曰肅若舊典』,亦謂去『黼繡』句,改為『肅若舊典』也。……其餘仍用舊文。」涓:同「蠲」,除也。謂除惡。選休成:選用美成者。
天地並況(貺)(1),惟予有慕,爰熙紫壇(2),思求厥路(3)。恭承禋祀,縕豫為紛(4),黼繡周張(5),承神至尊。千童羅舞成八溢(佾)(6),合好效歡虞(娛)泰一。九歌畢奏斐然殊(7),鳴琴竽瑟會軒朱(8)。璆磐金鼓(9),靈其有喜,百官濟濟(10),各敬厥事。盛牲實俎進聞膏(11),神奄(淹)留(12),臨須搖(13)。長麗前掞(焰)光燿(耀)明(14),寒暑不忒況(貺)皇章(15)。展詩應律鋗玉鳴(16),函(含)宮吐角激徵清(17)。發梁揚羽申以商(18),造蕬新音永久長。聲氣遠條鳳鳥翔(19),神夕奄虞(娛)蓋孔享(20)。
《天地》八 丞相匡衡奏罷「黼繡周張」,更定詩曰「肅若舊典」(21)。
(1)況:賜予。引申為光顧。(2)爰:於是。熙:興也。紫壇:紫色的壇。(3)思求厥路:思求降神之路。(4)縕豫:謂神享其祀而和悅。紛:盛貌。(5)黼繡:繡有斧形花紋之物。周張:調遍張設於壇上。壇上。(6)佾:列也。每列八人。八佾:八八六十四人。(7)斐:文采貌。文采(8)會軒朱:謂軒轅氏(黃帝)、朱襄氏(炎帝)會集。(9)璆(qiu)磬:玉磬。(10)濟濟(jǐjǐ):眾多貌。(11)盛牲實俎進聞膏:謂以牲置於俎,以蕭燒脂,則其芬磬達於神所。(12)淹留:其下當有「兮」字。(13)須搖:須臾。(14)長麗:靈鳥。(15)寒暑不忒:言陰陽和。忒,差也。貺皇章:賜君章德。(16)展詩:謂展誦詩。鋗(juān):鳴玉聲。 (17)宮、角、徵:此三者及羽、商,合稱五聲,也稱五音。(18)發梁:謂歌聲繞樑。申:重也。(19)條:達也。(20)娛:樂也。蓋:語氣詞。孔:甚也。(21)奏罷等句:謂匡衡奏罷「黼繡周張」句,改為「肅若舊典」。肅:敬也。若:順也。
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1)。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2)。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謂何(3)?吾知所樂,獨樂六龍(4),六龍之調,使我心若(5)。皆黃其何不徠(來)下(6)!
《日出入》九
(1)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謂日運行無窮,而人生命有限,世長而壽短。(2)春非我春等句:意謂日所歷四時沒有窮竟,而人壽不可能與四時共始終。(3)泊如四海之池等句:言日出入四海,遍觀此世。泊:湖澤。謂何:設問之辭。(4)獨樂六龍:謂日御六龍,行速而樂。(5)六龍之調,使我心若:謂見日御之調良,使我心善之。(6)訾:嗟歎辭。黃:乘黃。傳說龍翼而馬身,黃帝乘之升仙。
太一況(貺),天馬下(1),沾赤汗,沫流赭(2)。志倜儻(3),精權奇(4),浮雲(5),暗上馳(6)。體容與(7),迣萬里(8),今安匹(9),龍為友(10)。元狩三年馬生渥窪水中作(11)。
(1)下:謂由天而下。(2)沫(hui):通「颒」。洗面。赭:赭色。(3)倜儻(ti tang):卓異不凡。(4)權奇:高超,非常。(5)(nie):通「躡」。踏。(6)暗上馳:言闇然而上馳。(7)容與:安逸自得貌。(8)迣(zhi):超逾。(9)安:何也。匹:相配。(10)龍為友:言只有龍可為之友。(11)元狩三年:當作元鼎四年。參考《武帝紀》。
天馬徠(來),從西極,涉流沙(1),九夷服(2)。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3),化若鬼(4)。天馬徠,歷無草(5),逕千里,循東道。天馬徠,執徐時(6),將搖舉,誰與期(7)?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崑崙(8)。天馬徠,龍之媒(9),游閶闔(10),觀玉台(11)。太初四年誅宛王獲宛馬作(12)。
《天馬》十
(1)流沙:沙漠。(2)九夷:指各少數民族。(3)虎脊兩:言馬毛色如虎脊者有兩。(4)化若鬼:即《饒歌十八曲·君馬黃》「易之有」之省文(陳直說)。易之:佔之。(guī):淺黑色的馬。(5)無草:指沙漠地區。(6)執徐:十二支中辰的別稱。用以紀年。太初四年庚辰。(7)將搖舉,誰與期:言當奮搖高舉,不可與期。(8)天馬來等句:文穎曰:「言武帝好仙,常庶幾天馬來,當乘之往發崑崙也。」竦(sǒng):通「聳」。往上跳。崑崙:山名。(9)天馬來,龍之媒:意謂天馬與神龍相類,天馬已來,神龍必至。(10)閶闔:天門。(11)玉台:上帝住處。_(12)太初四年:即前101年。宛(yuān):大宛。西域國名。
天門開,詄蕩蕩(1),穆並騁(2),以臨饗(3)。光夜燭(4),德信著(5),靈浸鴻(6),長生豫(7)。大朱塗廣,夷石為堂(8),飾玉梢以舞歌(9),體招搖若永望(10)。皇留俞(11),塞隕光(12),照紫幄(13),珠熉黃(14)。幡比翅回集(15),貳雙飛常羊(16)。月穆穆以金波(17),日華耀以宣明(18)。假清風軋忽(19),激長至重觴(20)。神裴回(徘徊)若留放(21),殣冀親以肆章(22)。函蒙祉福常若期(23),寂漻上天知厥時(24)。泛泛滇滇從高游(25),慇勤此路臚所求(26)。佻正嘉吉弘以昌(27),休嘉砰·隱溢四方(28)。專精厲意逝九閡(垓)(29),紛雲六幕浮大海(30)。
《天門》十一
(1)詄(die)蕩蕩:曠遠貌。(2)穆:疑謂周穆王(楊樹達說)。(3)臨饗:謂周穆王宴西王母之事。師古曰:「言眾神穆然方駕馳騁而臨祠祭。」(4)光:神光。燭:照也。(5)著:明顯;顯露。(6)浸:益也。鴻:大也。(7)長生豫:言長生之樂。(8)大朱塗廣,夷石為堂:言以丹塗堂皇,以平石為堂基。(參考章太炎《文始》、楊樹達《窺管》)廣:殿之大屋。夷:平也。(9)飾:裝飾。玉梢:以玉裝飾的竽。(10)體:形狀。招搖:靈旗。永望:謂常得望見之。(11)俞:應答之詞。 (12)塞:充塞,充滿。(13)紫幄:紫色的篷帳。(14)熉熉(yunyuun):黃貌。(15)比翅:翅靠翅;齊飛。(16)貳:謂不一。常羊:猶逍遙。與「倘徉」義同。(17)穆穆:清明,柔和。(18)宣:遍也。(19)假:借也。軋忽:長遠之貌。 (20)激長至:謂神來激疾而長。重觴:有二說。一說,謂累獻;一說,若重疊觴饗。(21)放:寄也。(22)殣(jin):覲見。冀:希望。親:親附。肆章:盡力章明。(23)函:包含。蒙:被也。常若期:謂神來有常期。(24)寂漻:同「寂寥」。厥時:謂饗薦之時。(25)泛泛:漂浮貌。滇滇(tian tian):盛貌。(26)臚(lu):陳述。所求:「指長生不死。(27)佻:愉悅(王先謙說)。嘉:嘉美。弘:大也。(28)休:美也。嘉:慶也。砰(pēng)隱:大聲。(29)九垓:九重天。(30)紛云:同「紛紜」。多盛貌。六幕:猶言六合。
景星顯見(現)(1),信星彪列(2),像載昭庭(3),日親以察(4)。參侔開闔(5),愛推本紀(6),汾脽出鼎,皇祐元始(7)。五音六律,依韋饗(響)昭(8),雜變並會,雅聲遠姚(遙)(9)。空桑琴瑟結信成(10),四興遞代八風生(11)。殷殷鐘石羽蘥鳴(12)。河龍供鯉醇(純)犧牲(13)。百末旨酒布蘭生(14),泰(太)尊柘漿析朝酲(15)。微感心攸(悠)通修名(16),周流常羊思所並(17)。穰穰復正直往寧(18),馮蠵切和疏寫(瀉)平(19)。上天佈施后土成,穰穰豐年四時榮。
《景星》十二元鼎五年得鼎汾陰作(20)。
(1)景星:也稱德星。《史記·天官書》云:「其狀無常,常出於有道之國。」(2)信星:即鎮星(土星)。彪列:顯著排列。(3)象:懸象。載:事也。像載昭庭:謂懸象秘事,昭顯於庭。(4)日親以察:謂日來親近,甚為明察。(5)參侔開闔:謂與天地參。參:參與。侔:等也。開闔:謂乾坤陰陽,即天地。(6)愛推本紀:謂推本瑞應以紀元。(7)汾脽(shui):即汾陰脽。在河東郡汾陰縣(在今山西萬榮西)。皇:大也。祜:福也。王先謙曰:「汾脽出鼎在元鼎四年,景星見在元封元年秋,《武紀》、《郊祀志》可互證。此當在元封二年湛祠時,追作是歌。」(8)依韋:即依違。韋、違通用。形容聲音或離或合。饗:通「響」。昭:明也。(9)姚:通「遙」。(10)空桑琴瑟:空桑,地名,產善木,可為琴瑟。(11)四興遞代:謂舞者四縣代奏。八風:八方之風,謂東北曰條風,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12)殷殷:眾多。石:謂馨。羽蘥:雉羽與蘥,古代文舞用的舞具與樂器。(13)河龍出鯉:謂河龍出鯉以供祀。純:純一不雜。犧牲:為祭祀宰殺的牲畜。(14)百末:百花之木。旨:美也。以百花末雜酒,故香美。布蘭生:布列若蘭之生。(15)太尊:太古之酒器。柘漿:以甘柘所制的飲料。析:解也。酲(cheng):病酒。(16)微感:精微感應。攸:與「悠」同。修名:盛美的名聲。(17)周流:猶周行。常羊:猶逍遙。與「徜徉」義同。思所並:思與神道相合。(18)穰穰:眾多。復:猶「歸」。直:當也。往寧:往日心願。(19)馮:馮夷,河伯。蠵(xī):蠵龜。又名靈蠵。切和:切厲諧和。疏:疏導。寫:通「瀉」。宣洩。(20)元鼎五年:王先謙曰:「《武紀》得鼎在四年(前113)。『五』當『四』。」是。
齊(齋)房產草,九莖連葉,宮童效異(1),按因案諜(牒)(2)。玄氣之精(3),回復此都(4),蔓蔓日茂(5),芝成靈華。
《齊(齋)房》十三元封二年芝生甘泉齋房作(6)。
(1)宮童:謂汾陰宮中之童(陳直說)。(2)按:翻閱。牒:譜牒。(3)玄氣:天氣。(4)此都:指雲陽之都,即甘泉宮。(5)蔓蔓:長久。(6)元封二年:即前109年。甘泉:甘泉宮,在今陝西淳化西北。
後皇嘉壇(1),立玄黃服(2),物發冀州(3),兆蒙祉福。沇沇四塞(4),遐狄合處(5),經營萬億(6),鹹遂厥宇(7)。
《後皇》十四
(1)後皇:皇帝。壇:祭壇。元鼎四年(前113),立后土祠於汾陰雅上。(2)服:祭服。(3)冀州:州名。汾陰屬冀州。(4)沇沇(yanyǎn):盛多貌。或流行之貌。(5)遐:遠也。狄:有二說。一說夷狄之狄;一說「逖」之省文。合處:共處。(6)萬億:指億萬兆民。(7)宇:居也。王先謙曰:「此得鼎汾陰時作。」
華燁燁,固靈根(1)。神之遊,過天門,車千乘,敦(屯)崑崙(2)。神之出,排玉房,周流雜,拔(茇)蘭堂(3)。神之行,旌容容(4),騎沓沓(5),般縱縱(6)。神之徠(來),泛翊翊(7),甘露降,慶雲集(8)。神之揄(9),臨壇宇(10),九疑賓(11),夔龍舞(12)。神安坐,翔吉_時(13),共(恭)翊翊(14),合所思。神嘉虞(娛)(15),申貳觴(16),福滂洋(17),邁延長。沛施枯(18),汾之阿(19),揚金光,橫泰(太)河(20),莽若雲(21),增陽波(22)。遍臚歡(23),騰天歌(24)。_
《華燁燁》十五
(1)華燁燁:固靈根:謂靈之車。華:與上「金支秀華」同義。燁燁:光閃爍貌;光盛貌。固靈根:金華下有根莖,故云「固靈根」。(2)敦:通「屯」。聚也。(3)拔:「茇(ba)之借字。捨止。(4)容容:流動起伏貌。(5)沓沓:疾行貌。(6)般:相連。縱縱(zōng zōng):眾多。(7)翊翊:飛貌。 (8)慶云:五色雲。古以為祥瑞之氣。(9)揄:「愉」之假借字,謂愉樂(陳直說)。(10)壇宇:謂祭祀壇場及宮室。(11)九疑:山名。傳說舜葬於此。此指舜。九疑賓:謂以舜為賓客。(12)夔(kui):人名。相傳為堯舜時樂官。龍:人名。相傳於堯舜時掌納言。(13)神安坐,翔吉時:謂神安坐迴翔,皆趣吉時。(14)翊翊:敬也。(15)娛:歡樂。(16)貳觴:猶重觴。(17)滂洋(Pāngyang):豐厚而廣大。 (18)沛:充盛貌。(19)汾:水名。在今山西省境。阿:水曲處。(20)太河:大河。(21)莽:猶莽莽,廣大貌。(22)陰波:大波(吳恂說)。(23)臚:陳也。(24)騰:升也。天歌:王先謙曰:「帝自作《秋風詞》,故曰天歌。」又曰:「此禮后土祠畢,濟汾河作。」
五神相(1),包四鄰(2),土地廣,揚浮雲。挖嘉壇(3),椒蘭芳,璧玉精(4),垂華光。益億年,美始興,交於神,若有承(5)。廣宣延(6),鹹畢觴(7),靈輿位(8)偃蹇驤(9)。卉汩臚(10),析奚遺(11)?淫淥澤(12),汪然歸(13)。
《五神》十六
(1)五神相:謂五帝壇環居於太一之下。(2)包:含也。四鄰:四方。(3)扢(gǔ):摩,擦拭。(4)璧:禮神之璧。玉精:玉之精英。(5)永:意謂承受天賜。(6)廣宣延:遍延諸神。(7)鹹畢觴:盡畢觴爵。(8)位:各就其列。(9)偃蹇:天矯貌。驤:昂首;高舉。(10)卉汩:急速貌。臚:陳也。 (11)析:分也。奚:何也。遺:遺留。(12)淫:長久,淹留。或曰溢也。淥澤:有二說,一說,澤名;一說,神之賜祿。淥,當是「祿」。(13)汪然:深廣貌。歸:言歸上天。
朝隴首(1),覽西垠(2),雷電燎(燎),獲白麟。愛五止(趾)(3),顯黃德,圖匈虐,熏鬻殛(4)。辟流離,抑不詳(祥)(5),賓百僚(6),山河饗。掩回轅(7),鬗長馳(8),騰雨師,灑路陂(9)。流星隕,感惟風,歸雲(10),撫懷心(11)。
《朝隴首》十七元狩元年行幸雍獲白麟作(12)。
(1)隴首:隴坻之首。(2)垠(yin):邊際,界限。(3)垠:發語辭。五趾:白麟足有五蹄。(4)熏鬻:匈奴本號。殛:誅也。(5)辟流離,抑不祥:謂打擊惡人。辟:屏除。流離:梟也。喻惡人。抑:抑黜。不祥:指壞人。(6)百僚:百神之官。(7)掩:與「奄」同。忽然。(8)鬻(Man):長貌。(9)路陂:路傍。(10)(nie):通「躡」。踏。(11)。懷心:懷柔四夷之心。(12)元狩元年:即前122年。雍:縣名。在今陝西鳳翔南。
像載瑜(1),白集西(2),食甘露,飲榮泉。赤雁集,六紛員(紜)(3),殊翁雜,五采文(4)。神所見(現)(5),施祉福,登蓬萊(6),結無極(7)。
《象載瑜》十八太始三年行幸東海獲赤雁作(8)。
(1)象載:象輿。瑜:美貌。(2)色集西:色白而出西方。指雍之白麟。(3)六:指所獲赤雁之數。紛員:即紛壇。員、紜古字通。(4)殊翁雜,五采文:言赤雁的文采,與鳧翁雜文有異。翁:鳧翁。(陳直說)(5)見:同「現」。顯示。(6)蓬萊:海島名。(7)結:成也。(8)太始三年;即前94年。東海:郡名。治郯縣(今山東郯城)。
赤蛟綏(1),黃華蓋(2),露夜零(3),晝暗濭(4)。百君禮(5),六龍位,勺(酌)椒漿(6),靈已醉。靈既享,錫吉祥,芒芒極(7),降嘉觴。靈殷殷(8),爛揚光(9),延壽命,永未央。(10)杳冥冥(11)塞六合,(12)澤汪(13),輯(集)萬國(14)。靈禗禗(15),像輿(16),票(飄)然逝(17),旗逶蛇(18)。禮樂成,靈將歸,託玄德(19),長無衰(20)。
《赤蛟》十九
(1)綏(sui):上車時挽手所用的繩索。繩色赤,故以赤蛟形容之。(2)蓋:車蓋。其色黃,故雲黃華蓋。(3)零:落也。(4)暗濭:雲氣陰暗貌。同「暗靄」。(5)百君:謂百神。(6)勺:通「酌」。舀取。(7)芒芒:廣大貌。(8)殷殷:盛也。(9)爛:光貌。(10)未央:未盡;未已。 (11)杳(yǎn)冥冥:昏暗。(12)塞:充滿。六合:謂天地與四方。 (13)汪:言饒多。(14)輯;與「集」同。(15)禗禗(sīsī):不安,欲去貌。(16)(yǐ):等待。(17)票:(piān):輕舉貌。(18)逶蛇:同「逶迤」。曲折宛轉貌。(19)托玄德:托恃天德。(20)長無衰:長生而不衰老。
其餘巡狩福應之事(1),不序郊廟,故弗論。
(1)巡狩之事;指武帝巡狩詩歌。福應之事:指宣帝福應之詩。
是時,河間獻王有雅材(1),亦以為治道非禮樂不成,固獻所集雅樂。天子下大樂官(2),常存肄之(3),歲時以備數,然不常御(4),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然詩樂施於後嗣,猶得有所祖述(5)。昔殷周之《雅》《頌》(6),乃上本有娀、姜原(7),契、稷始生(8),玄王、公劉、古公、大(太)伯、王季、姜女、大任、太姒之德(9),乃及成湯、文、武受命(10),武丁、成、康、宣王中興(11),下及輔佐阿衡、周、召、太公、申伯、召虎、仲山甫之屬(12),君臣男女有功德者,靡不褒揚(13)。功德既信美矣,褒揚之聲盈乎天地之間,是以光名著於當世,遺譽垂於無窮也。今漢郊廟詩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調均(14),又不協於鍾律(15),而內有掖庭材人(16),外有上林樂府(17),皆以鄭聲施於朝廷(18)。
(1)河間獻王:劉德。本書卷三十六有其傳。(2)下:發下。(3)肄(yi):學習。(4)御:奉進。(5)祖述:師法前人,加以陳述。(6)《雅》、《頌》:《詩經》的組成部分。(7)有娀:傳說簡狄乃有娀之女,吞燕卵而生契。姜原:即姜嫄,後稷之母。(8)契:商的祖先。稷:即後稷,周的祖先。(9)玄王:即契。吳恂云:「『始生玄王』四字,疑『有娀,之注語闌入本文,致辭不可通,顏監不省其誤,遂謂玄王非契一人,繆矣。」此說是。公劉:後稷之曾孫。古公:即古公亶父(太王)。太伯:太王之子,王季之兄。王季:文王之父。姜女:古公亶父之妃。大任:文王之母。太姒:文王之妃,武王之母。(10)成湯:商湯王。文、武:周文王、周武王。(11)武丁:商王(高宗)。成、康、宣王:皆周王。(12)阿衡:伊尹。周:周公旦。召:召公爽。太公:師尚父,即姜太公。申伯、召虎、仲山甫:皆周宣王之臣。(13)靡:無。(14)八音:古代樂器分類法名稱。即金(鍾、鎛)、石(如磬、編磬)、絲(如琴、瑟)、竹(如蕭、篪)、匏如笙、竽)、土(如塤、缶)、革(如鼗、雷鼓)、木(如柷、)八類。調均:謂和諧。 (15)協:協調。鍾律:中國古代律學中泛指最早的定律法。(16)掖庭:宮中官署名。有令丞,由宦官充任。材人:宮內官名。(17)上林樂府:上林令屬下的樂府。陳直曰:「樂府令屬少府,上林令屬水衡都尉,有八丞十二尉,疑有一部分管理音樂事,今不可考。」(18)鄭聲:古代鄭地的俗樂。儒家以為是淫聲。
至成帝時,謁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間樂(1),能說其義,其弟子宋曄等上書言之,下大夫博士平當等考試(2)。當以為「漢承秦滅道之後,賴先帝聖德,博受兼聽,修廢官,立大(太)學,河間獻王聘求幽隱(3),修興雅樂以助化。時大儒公孫弘、董仲舒等皆以為音中正雅(4),立之大樂。春秋鄉射(5),作於學官,希闊不講(6)。故自公卿大夫觀聽者,但聞鏗,不曉其意,而欲以風諭眾庶(7),其道無由(8)。是以行之百有餘年,德化至今未成。今曄等守習孤學(9),大指(旨)歸於興助教化。衰微之學,興廢在人。宜領屬雅樂,以繼絕表微(10)。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1)』。河間區區(12),小國藩臣,以好學修古,能有所存(13),民到於今稱之,況於聖主廣被之資(14),修起舊文,放鄭近雅(15),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於以風示海內,揚名後世,誠非小功小美也。」事下公卿,以為久遠難分明,當議復寢(16)。
(1)謁者:官名。掌賓贊。常山:郡名。治元氏(在今河北元氏西北)。王禹受河間樂事:參考《藝文志》。(2)下大夫:古官名。(3)幽隱;隱士。(4)公孫弘:本書卷五十八有其傳。董仲舒;本書卷五十六有其傳。(5)春秋鄉射:古時春秋兩季以禮會民,以射選士。(5)希闊:疏遠。講:講習。(6)鏗(kēng qiāng):樂聲。同「鏗鏘」。(7)風:教化。(8)由:因由。(9)孤學:僅存的學術。(10)繼絕:繼承絕學。表微:弘揚精微。(11)孔子曰等句:《論語·衛靈公》載孔子之言。弘:弘揚。(12)河間:王國名。治樂成(在今河北獻縣東南)。區區:小貌。(13)存:謂訪求遺書,存其篇籍。 (14) 況於:當作「況以」(宋祁說)。被:猶覆。(15)放(fang):放棄。鄭:鄭聲。雅:雅樂。(16)寢:止息。
是時,鄭聲尤甚。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屬富顯於世(1),貴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過度(2),至與人主爭女樂。哀帝自為定陶王時疾之(3),又性不好音,及即位,下詔曰:「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鄭衛之聲興。(4)夫奢泰則下不孫(遜)而國貧,文巧則趨末背本者眾(5),鄭衛之聲興則淫辟(僻)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樸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孔子不雲乎?『放鄭聲,鄭聲淫(6)。』其罷樂府官。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7),條奏(8),別屬他官。」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9)「郊祭樂人員六十二人,給祠南北郊。大樂鼓員六人,《嘉至》鼓員十人(10),邯鄲鼓員二人,騎吹鼓員三人(11),江南鼓員二人,淮南鼓員四人,巴俞鼓員三十六人(12),歌鼓。員二十四人,楚嚴鼓員一人(13),梁皇鼓員四人(14),臨淮鼓員三十五人,茲邡鼓員三人(15),凡鼓十二,員百二十八人,朝賀置酒陳殿下,應古兵法。外郊祭員十三人,諸族樂人兼《雲招》給祠南郊用六十七人(16),兼給事雅樂用四人,夜誦員五人,剛、別柎員二人(17),給《盛德》主調篪員二人(18),聽工以律知日冬夏至一人(19),鍾工、磬工、蕭工員各一人(20),僕射二人主領諸樂人(21),皆不可罷。竽工員三人(22),一人可罷。琴工員五人,三人可罷。柱工員二人(23),一人可罷。繩弦工員六人(24),四人可罷。鄭四會員六十二人(25),一人給事雅樂,六十一人可罷。張瑟員八人,七人可罷。《安世樂》鼓員二十人(26),十九人可罷。沛吹鼓員十二人(27),族歌鼓員二十七人(28),陳吹鼓員十三人,商樂鼓員十四人(29),東海鼓員十六人(30),長樂鼓員十三人(31),縵樂鼓員十三人(32),凡鼓八,員百二十八人,朝駕置酒,陳前殿房中,不應經法(33)。治竽員五人,楚鼓員六人,常從倡三十人,常從像人四人(34),詔隨常從倡十六人(35),秦倡員二十九人(36),秦倡像人員三人,詔隨秦倡一人,雅大人員九人,朝賀置酒為樂。楚四會員十七人,巴四會員十二人,銚四會員十二人(37),齊四會員十九人(38),蔡謳員三人(39),齊謳員六人,竽瑟鐘磬員五人,皆鄭聲,可罷。師學百四十二人(40),其七十二人給大官挏馬酒(41)其七十人可罷。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罷,可領屬大樂,其四百四十一人不應經法,或鄭衛之聲,皆可罷。」奏可。然百姓漸漬日久(42),又不制雅樂有以相變,豪富吏民湛沔(沈湎)自若(43),陵夷壞於王莽(44)。
(1)黃門:宦者之稱。倡:古稱歌舞藝人為倡。(2)五侯:指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等同日封侯者五人。定陵:指淳於長。富平:指張放。(3)疾:憎恨。(4)鄭衛之聲:古代鄭、衛等地的俗樂。儒家以為是淫聲。(5)趨末背本:趨向商業而背棄農業。(6)放鄭聲,鄭聲淫:《論語·衛靈公》載孔子之言。(7)在經:合乎常道。(8)條奏:分條奏聞。(9)孔光:本書卷八十一有其傳。何武:本書卷八十六有其傳。(10)《嘉至》:樂章名。迎神廟門所奏。(11)騎吹:從行鼓吹為騎吹。 (12)巴:地名。在今四川境內。俞:同「渝」。地名。在今四川重慶。(13)楚嚴:謂楚聲卞急(陳直說)。(14)梁皇:沈欽韓曰:「『皇』當作『王』。《唐志》梁孝王築雎城,擊鼓為下杵之節。」(15)茲邡:即楚地之茲方(陳直說)。(16)族:雜也。《雲招》:樂章名。(17)剛、別柎:皆鼓名。別柎,疑即搏柎。(18)《盛德》:即孝武廟所奏「盛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篪(chi):古管樂器,七孔,似笛。(19)冬夏至:冬至、夏至。(20)磬(qing):樂器。以玉、石或金屬為材料,形狀如矩。(21)僕射(yi):官名。漢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此官。樂府也有僕射。(22)竽:(yu):管樂器名。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隨葬器物中有竽。(23)柱工:主箏、瑟之柱者。(24)繩弦工:主調琴瑟之弦者。(25)鄭:地名。在今河南境內。四會:與四方樂聲會合。(26)《安世樂》:樂章名。(27)沛吹鼓員:王先謙曰:「上文所云沛中僮兒習歌風起之詩,吹以相和者也。」(28)族:雜也。(29)商樂:倡優之樂(沈欽韓說)(30)東海:郡名。治郯縣(在今山東郯城西北)。(31)長樂;官名。陳直曰:「長樂宮有鐘室,見《韓信傳》,蓋有部分音樂,故設鼓員。」(32)縵樂:雜樂。(33)經法:常法。(34)像人:演員。(35)詔隨常從倡:巡幸時隨從之倡。(36)秦:地名。在今關中地區。(37)銚;疑是「鼗」(李奇、沈欽韓說)。或疑為「趙」,國名(吳仁傑說)。或疑為「跳」。陳直曰:「銚,疑跳字假借,《說文》,『跳、蹶也。』為舞蹈之樂。前後所敘為國名之樂,此為變例。」(38)齊:地名。在今山東境內。(39)蔡:地名。在今河內境內。謳(ōu):歌唱。(40)師學:為學徒之樂人。(41)大官:主造酒。(42)(tong)馬酒:馬奶酒。(42)漸漬(chan zi):浸潤,引申為沾染、感化。(43)湛沔:與「沈湎」同。自若:依然如故。(44)陵夷:衰落。
今海內更始(1),民人歸本(2),戶口歲息(3),平其刑辟(4),牧以賢良(5),至於家給(6),既庶且富(7),則須庠序禮樂之教化矣(8)。今幸有前聖遺制之威儀,誠可法象而補備之(9),經紀可因緣而存著也(10)。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百世可知也(11)。」今大漢繼周,久曠大儀(12),未有立禮成樂,此賈誼、仲舒、王吉、劉向之徒所為發憤而增歎也(13)。
(1)今:指班氏撰書之時。海內:天下;國內。更始:除舊布新。(2)歸本:還務農業。(3)息:滋息,繁育。(4)平:公平。刑辟:刑法。(5)牧:謂統治。賢良:謂官吏。(6)家給:家家富裕。(7)庶:眾多。(8)庠序:古代地方學校。後泛指學校。(9)法象:郊法,模仿。(10)經紀:綱常,法度。(11)孔子曰等句:《論語·為政篇》孔子之言。禮:謂禮制。損益:廢除和增加。十世可知:謂以後一百代,也可預先知道。(12)曠:空缺,荒廢。大儀:指禮樂制度。(13)賈誼:本書卷四十八有其傳。仲舒:董仲舒。王吉:本書卷七十二有其傳。劉向:本書卷三十六有傳。歎: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