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勞亭
李白
系列:關於描寫風的古詩詞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賞析
《勞勞亭》是一首遣興之作,並不是真的因為去勞勞亭送別友人才寫的詩,所以詩中當然也就沒有送別的具體場景。勞勞亭據說始建於三國東吳時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區南,是古時送別之所。李白對這個地方很感興趣,還曾寫過一首古體的《勞勞亭歌》,詩中寫道:「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旁。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勞勞亭建在大道之旁,流水之畔,行客至此,或登車,或上船,揮手告別,很是方便。不過李白這天來到此地,卻不為送客,而信馬由韁,遊玩流連,神使鬼差地來到了這個久負盛名的送客「勞勞亭」,看到這間古往今來送走了無數遊子的所在,李白便提筆寫下了「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離別最是傷心事,歷來文人最關情,屈原有「悲莫悲兮生別離」(《楚辭·少司命》)的感歎,江淹則寫下「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別賦》)這一不知打動多少遷客騷人的千古名句。不過,李白並不想再寫前人寫過的老套,而且此時,他也沒有送人或者告別,所以用不著寫得那樣低回婉轉,愁腸百結。只不過是好似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勞勞亭了,這一聯一筆兩到,既表明了作為一個長年浪跡他鄉的遊子對離別的深切體會,又巧妙地提到,勞勞亭無疑又是送往迎來之中最著名的地方了。所以儘管不送客,走到這裡,也忍不住會想到別離,想到感傷。要在不分別的時候表現離別之情,要是常人也許會無所措手足,但李白很快就找到了一個別人意想不到的切入點,他環望四周的景色,當時正值早春二月,江南雖說春早,但是身邊還看不到一絲春意,連柳條也沒有泛青。沒想到,正是這不見春意的柳枝,喚醒了李白的創作靈感,一句誰也未曾想到的佳句,在剎那間,就跳了出來:「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古人有折柳枝以贈行者的風俗,所以在唐詩中是很常見的題材,如盛唐王之渙的《送別》詩就是一例,「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王之渙也是從眼前景物產生聯想,因為看到樹上的柳枝被折去不少,想到這都是那些多情的送行者所為,他是從眼前的景物想到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而李白到勞勞亭時,連柳條都還沒有綠。但他卻才思所至,忽發奇想,一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就把這首小詩提高到了眾人難以企及的境界了,乾隆皇帝的評語最是乾脆:「二十字,無不刺骨。」明代文壇怪傑譚元春則說得更絕:「古之傷心人,豈是尋常哀樂?」不管說此詩「刺骨」也好,還是作者不是「尋常哀樂」也好,總之,同是傷心,李白卻從尋常景物中發掘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閃光點,明明是春風未綠江南岸之際,卻被他寫得有情有意,原來春風就是怕行人太傷心,才沒有把柳條吹綠,這看似無理的擬人寫法,卻更加豐富了人間的離情別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