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新注卷一上 高帝紀第一上》古文現代文翻譯

漢書新注卷一上 高帝紀第一上

  【說明】《漢書》十二紀,是從《史記》「本紀」發展而來。《史記》《漢書》的紀,都是編年體,都以正論建立起歷史體系;它拉的不同,主要是在於《史紀》紀古今政權興亡及帝王成敗,而不是專記一姓一帝的得失,所以它那秦漢之際的本紀,列了《項羽》,而不立二世,列了《呂後》,而不立惠帝。《漢書》紀劉姓帝系,故列了《惠帝》又不為非惠帝嫡子的兩個少帝立紀;紀西漢末年,不立當時掌大權的元後和王莽於紀,而是為徒有虛名的成帝、哀帝、平帝等立紀。《漢書》紀比《史記》更具有以帝王為中心的特色。
  《高帝紀》上、下兩分卷敘述了開創西漢基業之漢高帝劉邦一生的經歷和功業,也寫了他為人為政的特點。劉邦出身平民,敢作敢為,通過鬥爭登上帝位。為人豁達大度,掌權知人善任。是個傑出人物。本卷承襲了《史記·高祖本紀》一部分文字和內容,但又有刪改和增補,大致是:記時書事,詳明而系統;刪繁就簡,文字加工;增補史事、詔令;校訂。卷末的贊語,正統論和天人感應論的味道很濃;這不是偶然為之,而有畫龍點睛之意。司馬遷和班固都是肯定漢高劉邦,而給予崇高的歷史地位的;但前者是寫活生生的人,後者則似在塑造神。瞭解和認識漢高劉邦打天下及治天下在用人施政上不同的策略和手法,有助於提高人們的歷史觀。  
  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也(1),姓劉氏(2)。母媼嘗息大澤之陂(3),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蛟)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4)。
  (1)沛:縣名。今江蘇沛縣。豐邑:當時屬沛縣,今江蘇豐縣。(2)姓劉氏:漢高祖,姓高,名邦,又名季。(3)媼(ǎo)老年婦女之通稱。(4)高祖:此所記高祖誕生乃神化劉邦之說。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1),美鬚髯(2),左股有七十二黑子(3)。寬仁愛人,意豁如也(4)。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5)。及壯,試吏,為泗上亭長(6),廷中吏無所不狎侮(7)。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婦)貰酒(8),時飲醉臥,武負(婦)、王媼見其上常有怪。高祖第酤留飲,酒讎數倍(9)。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債)(10)。
  (1)隆準:高鼻樑。(2)鬚髯:鬍鬚。(3)黑子:黑痣。(4)意豁如:性情豁達大度。(5)家人:指平常人。(6)泗上:地名,在今江蘇沛縣東。亭長:秦漢最基層的吏員,負責民政事務。(7)廷中吏:指縣裡的吏員。(8)貰(shi):賒欠。(9)讎:售。(10)折券棄債:毀帳單,免債務。
  高祖常繇(徭)咸陽(1),縱觀秦皇帝(2),喟然大(太)息(3),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
  (1)徭:服役。咸陽:秦都。在今陝西咸陽市東。(2)縱觀:允許百姓觀看皇帝車駕。(3)太息:歎息。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1),辟(避)仇,從之客,因家焉。沛中豪傑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2),主進(3),令諸大夫曰(4):「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5),乃紿為謁曰「賀錢萬」(6),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7)。酒瀾(8),呂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後。呂公曰:「臣0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愛。臣有息女(9),願為箕帚妾(10)。」酒罷,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卒於高祖。呂公女即呂後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1)單父(shanfǔ):秦縣名。今山東單縣。沛令:沛縣的行政長官。(2)主吏:縣吏重要掾屬之統稱。(3)主進:負責收受賓客送來的財禮。進,通「贐」,收入的錢財。(4)大夫:爵名,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五級。這裡借為對客之尊稱。(5)易:輕視。(6)紿(dai)欺騙。謁:名片。(7)無所詘:毫不退讓的意思。詘:與「讓」義近。(8)酒闌:行酒將終。(9)息女:親生女。(10)箕帚妾:打掃清潔的婢妾。這裡是許以為妻之謙詞。
  高祖嘗告歸之田(1),呂後與兩子居田中,有一老父過請飲,呂後因(哺)之(2)。老父相後曰:「夫人天下貴人也。」令相兩子,見孝惠帝,曰:「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也。「相魯元公主,亦皆貴。老父已去,高祖適從旁捨來,呂後具言客有過(3),相我子母皆大貴。高祖問,曰:「未遠。」乃追及,問老父。老父曰:「鄉(向)者夫人兒子皆以君(4),君相貴不可言。」高祖乃謝曰:「誠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處。
  (1)告歸:請假回家。(2)哺:以食物給人吃。(3)具言:詳細告訴。(4)向者:剛才。
  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1),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也。
  (1)求盜:秦時亭長屬下有兩卒:一為亭父,管雜務;一為求盜,負責捕「盜賊」。薛:縣名。在今山東滕縣。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1),徒多道亡(2)。自度比至皆亡之(3),到豐西澤中亭,止(4),飲,夜皆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5)!」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高祖被酒(6),夜徑(經)澤中(7),令一人行前(8)。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9),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斬蛇,蛇分為兩,道開。行數里,醉困,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10)。人問嫗何哭,嫗曰:「人殺吾子。」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者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苦之,嫗因忽不見。後人至,高祖覺(11)。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12)。諸從者日益畏之。
  (1)徒:指服勞役的犯人。驪山:在今陝西臨潼縣境。(2)道亡:半道逃走。(3)度(duo)估計。(4)止:停下休息。(5)逝:離去。意謂逃走。(6)被酒:帶有醉意。(7)經:經過。(8)行:循行。(9)徑:小路。(10)老嫗:老年婦女。(11)覺(jue):睡醒。(12)自負:自恃不凡。赤帝子誅白帝子的故事,乃劉邦假托以神其身的花招。因流傳開來,遂采入史。
  秦始皇帝嘗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壓)當之(1)。高祖隱於芒、碭山澤間(2),呂後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後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又喜。沛中子弟或聞之(3),多欲附者矣。
  (1)壓:壓服。當:塞。(2)芒、碭:二縣名,在今河南永城縣北。碭縣,在漢代芒縣北,在今河南夏邑東。(3)子弟:這裡指年輕人。
  秦二世元年秋七月(1)陳涉起蘄(2),至陳(3),自立為楚王,遣武臣、張耳、陳余略趙地(4)。八月,武臣自立為趙王。郡縣多殺長吏以應涉。九月,沛令欲以沛應之。掾、主吏蕭何、曹參曰(5):「君為秦吏,今欲背之,帥(率)沛子弟,恐不聽。願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因以劫眾(6),眾不敢不聽。」乃令樊噲召高祖(7)。高祖之眾已數百人矣。
  (1)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2)陳涉:即陳勝。本書卷三十一有《陳勝傳》。蘄(qi):縣名。在今安徽宿縣南。(3)陳:縣名。今河南淮陽。(4)略:侵奪。略,通「掠」。(5)掾:指沛縣的屬吏。當時曹參為沛縣獄掾。(6)因以劫眾:藉以挾制民眾。(7)樊噲:本書卷四十一有其傳。
  於是樊噲從高祖來。沛令後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城守(1),欲誅蕭、曹。蕭、曹恐,逾城保高祖(2)。高祖乃書帛射城上,與沛父老曰:「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並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可立立之,以應諸侯,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3)。」父老乃帥(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高祖,欲以為沛令。高祖曰:「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4)。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擇可者(5)。」蕭、曹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6),盡讓高祖。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奇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高祖數讓,眾莫肯為,高祖乃立為沛公。祠黃帝(7),祭蚩尤於沛廷(8),而釁鼓旗(9)。幟皆赤,由所殺蛇白帝子,殺者赤帝子故也。於是少年豪吏如蕭、曹、樊噲等皆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
  (1)城守:據城防守。(2)保:依靠。(3)無為:無價值,無意義。(4)一敗塗地:一朝失敗,使肝腦塗地。(5)可者:「能勝任的人。(6)種族:滅族。(7)黃帝:傳說為古代帝王(實是我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首領),號軒轅氏。(8)蚩尤:傳說為古代部落首領,善戰,敗於黃帝。祭祀黃帝、蚩尤,以祈求得到保佑。(9)釁鼓旗:殺牲以血塗於鼓旗。
  是月,項梁與兄子羽起吳(1)。田儋與從弟榮、橫起齊(2),自立為齊王。韓廣自立為燕王。陳涉之將周章西入關,至戲(3),秦將章邯距(拒)破之。
  (1)羽:即項羽。本書卷三十一有其傳。吳:縣名。今江蘇蘇州市。(2)田儋:本書卷三十三有其傳。齊:指今山東地區。(3)戲:地名。在今陝西臨潼東。
  秦二年十月(1),沛公攻胡陵、方與(2),還守豐。秦泗川監平將兵圍豐(3)。二日,出與戰,破之。令雍齒守豐。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秦泗川守壯兵敗於薛,走至戚(4),沛公左司馬得殺之(5)。沛公還軍亢父(6),至方與。趙王武臣為其將所殺。十二月,楚王陳涉為其御莊賈所殺(7)。魏人周市略地豐沛,使人謂雍齒曰:「豐,故梁徙也(8),今魏地已定者數十城。齒今下魏(9),魏以齒為侯守豐;不下,縣屠豐。」雍齒雅不欲屬沛公(10),及魏招之,即反為魏守豐。沛公攻豐,不能取。沛公不之沛,怨雍齒與豐子弟畔(叛)之。
  (1)秦二年;當是二世二年(前208)。(2)胡陵:秦縣名。在今山東魚台縣東南。方與:地名。在今山東魚台縣北。(3)泗川:郡名。治相縣(在今安徽淮北市西)。監平:郡監名平。(4)戚:縣名。在今山東微山縣。(5)左司馬:掌軍法的軍官。(6)亢父(gāngfǚ):古邑名。在今山東濟寧市南。(7)御:駕馭車馬的人。(8)故梁徙:言梁(即戰國時的魏國)曾從都於豐。(9)今下魏:假如投降於魏。(10)雅:平素。
  正月,張耳等立趙後趙歇為趙王。東陽寧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1),在留(2)。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時章邯從陳(3),別將司馬將兵北定楚地(4),屠相(5),至碭。東陽寧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6),不利,還收兵聚留。二月,攻碭,三日拔之。收碭兵,得六千人,與故合九千人。三月。攻下邑(7),拔之。還擊豐,不下。四月,項梁擊殺景駒、秦嘉,止薛,沛公往見之。項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8)。沛公還,引兵攻豐,拔之。雍齒奔魏。
  (1)東陽寧君:東陽縣(在今安徽天長縣西北)寧某。君:尊稱。景駒:戰國時楚貴族的後裔。(2)留:秦縣名。在今江蘇沛縣東南。(3)從陳:其下疑有脫文。(4)司馬:章邯的部將。:古「夷」字。(5)相:縣名。在今安徽淮北市西。(6)蕭:縣名。在今安徽蕭縣西北。(7)下邑:邑名。在今安徽碭山縣。(8)五大夫將:有五大夫爵位(秦爵第九級)的將領。
  五月,項羽拔襄城還(1)。項梁盡召別將。六月,沛公如薛,與項梁共立楚懷王孫心為楚懷王。章邯破殺魏王咎、齊王田儋於臨濟(2)。七月,大霖雨。沛公攻亢父。章邯圍田榮於東阿(3)。沛公與項梁共救田榮,大破章邯東阿。田榮歸,沛公、項羽追北(4),至城陽,攻屠其城。軍濮陽東,復與章邯戰,又破之。
  (1)襄城:縣名。今河南襄城。(2)臨濟:邑名。今河南封丘東。(3)東阿:縣名。今山東東阿西南的阿城鎮。(4)追北:追擊敗軍。
  章邯復振,守濮陽(1),環水(2)。沛公、項羽去,攻定陶(3)。八月,田榮立田儋子市為齊王。定陶未下,沛公與項羽西略地至雍丘(4),與秦軍戰,大敗之,斬三川守李由(5)。還攻外黃(6),外黃未下。
  (1)濮陽:縣名。在今河南濮陽西南。(2)環水:挖溝引水環城(即城池),以為防守。(3)定陶:縣名。今山東定陶西北。(4)雍丘:縣名。今河南杞縣。(5)三川:郡名。治洛陽(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李由:李斯之子。(6)外黃:縣名。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南。
  項梁再破秦軍,有驕色。宋義諫,不聽。秦益章邯兵。九月,章邯夜銜枚擊項梁定陶(1),大破之,殺項梁。時連雨自七月至九月。沛公、項羽方攻陳留(2),聞梁死,士卒恐,乃與將軍呂臣引兵而東,徙懷王自盱台都彭城(3)。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魏咎弟豹自立為魏王。後九月(4),懷王並呂臣、項羽軍自將之。以沛公為碭郡長(5),封武安侯,將碭郡兵。以羽為魯公,封長安侯,呂臣為司徙,其父呂青為令尹。
  (1)銜枚:以小棒繫於口上,以免喧嘩。(2)陳留:縣名。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南。(3)盱台(xūyi):縣名。在今江蘇盱眙東北。彭城:縣名。今江蘇徐州市。(4)後九月:閏九月。(5)長:如郡守。
  章邯已破項梁,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王歇,大破之。歇保巨鹿城(1),秦將王離圍之(2)。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3),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4),北救趙。
  (1)巨鹿:縣名。在今河北平鄉縣西南。(2)王離:秦將。王翦之子。(3)上將:下脫一「軍」字。(4)范增:附見於本書卷三十一《項籍傳》。
  初,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1)。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羽怨秦破項梁,奮勢(2),願與沛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慓悍禍賊,嘗攻襄城,襄城無噍類(2),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3)。告諭秦父兄。秦交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項羽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卒不許羽,而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4),攻秦軍壁,破其二軍。
  (1)關中:地區名。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王(wang):封王。(2)奮勢:憤激的姿態。(2)無噍類:沒有吃飯的人,言全殺光。噍:同「嚼」。(3)長者:寬厚老實的人。扶義:仗義。(4)道:經由,經過。城陽:縣名。在今山東鄄城東南。槓裡:地名。在城陽西。
  秦三年十月,齊將田都畔(叛)田榮,將兵助項羽救趙。沛公攻破東郡尉於成武(1)。十一月,項羽殺宋義,並其兵渡河,自立為上將軍,諸將黥布等皆屬(2)。十二月,沛公引兵至栗(3),遇剛武侯,奪其軍四千餘人,並之,與魏將皇欣、武滿軍合,攻秦軍,破之。故齊王建孫田安下濟北(4),從項羽救趙。羽大破秦軍巨鹿下,虜王離,走章邯。
  (1)東郡:郡名。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尉:郡尉。成武:縣名。今河南成武縣。(2)黥布:本書卷三十四有其傳。(3)栗:縣名。今河南夏邑縣。(4)濟北:郡名。治博陽(在今山東泰安東南)。
  二月,沛公從碭北攻昌邑(1),遇彭越(2)。越助攻昌邑,未下。沛公西過高陽(3),酈食其為裡監門(4),曰:「諸將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度。」乃求見沛公。沛公方踞床(5),使兩女子洗(6)。酈生不拜,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於是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食其說沛公襲陳留。沛公以為廣野君,以其弟商為將,將陳留兵。三月,攻開封(7),未拔。西與秦將楊熊會戰白馬(8),又戰曲遇東(9),大破之。楊熊走之滎陽(10),二世使使斬之以徇(11),四月,南攻穎川(12),屠之。因張良遂略韓地。
  (1)昌邑:縣名。在今山東巨野縣南。(2)彭越:秦未起義者之一。本書卷三十四有其傳。(3)高陽:邑名。在今河南杞縣西南。(4)酈食其(yijī):高陽人。劉邦的謀士。本書卷四十三有其傳。裡門監:看守裡門的人。(5)踞床:坐在床上。古人跪席見客為有禮,踞床見客乃不禮貌的行為。(6)洗:洗足。(7)開封:縣名。今河南開封市西南。(8)白馬:縣名。在今河南滑縣東。(9)曲遇:邑名。在今河南中牟縣境內。(10)滎陽:縣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北。(11)斬之以徇:斬首示眾。(12)穎川:郡名。治陽翟(今河南禹縣)。
  時趙別將司馬卬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攻平陰(1),絕河津(2)。南戰洛陽東,軍不利,從轅至陽城,收軍中馬騎(3)。六月,與南陽守齮戰犨東(4),破之。略南陽郡,南陽守走,保城守宛(5)。沛公引兵過宛西。張良諫曰:「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拒)險。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於是沛公乃夜引軍從他道還,偃旗幟,遲明,圍宛城三匝(6)。南陽守欲自剄,其舍人陳恢曰(7):「死未晚也。」乃逾城見沛公,曰:「臣聞足下約先入咸陽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郡縣連城數十,其吏民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8)。今足下盡日止攻(9),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隨足下。足下前則失咸陽之約,後有強宛之患。為足下計,莫若約降,封其守。因使止守(10),引其甲卒與之西。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足下通行無所累(11)。」沛公曰:「善。」七月,南陽守齮降,封為殷侯,封陳恢千戶。引兵西,無不下者。至丹水(12),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還攻胡陽(13),遇番君別將梅鋗(14),與偕攻析、酈(15),皆降。所過毋得鹵掠,秦民喜。遺魏人寧昌使秦。是月章邯舉軍降項羽,羽以為雍王。瑕丘申陽下河南(16)。
  (1)平陰:縣名。在今河南孟津東北。(2)絕河津:封鎖黃河渡口。(3)轅:地名。在今河南偃師東南。陽城:邑名。在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告成鎮。(4)南陽:郡名。治宛縣(今河南南陽市)。齮(yi)姓呂,名齮。南陽郡守。犨(chōu):地名。屬南陽郡。(5)宛:縣名。今河南南陽市。(6)三匝(zā):三層。匝,環繞一周。(7)舍人:幕僚。(8)乘城:登城。(9)止攻:留下攻打。(10)止守:留下守城。(11)無所累:沒有什麼牽掛。(12)丹水:縣名。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13)胡陽:縣名。在今河南唐河縣南。(14)番(po)君:秦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令吳芮,漢初因功封為長沙王。(15)析:縣名。今河南西峽縣。酈:縣名。在今河南鎮平縣東北。(16)瑕丘:縣名。在今山東滋陽縣西。申陽:人名。河南:縣名。今河南洛陽。
  八月,沛公攻武關(1),入秦(2)。秦相趙高恐,乃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中,沛公不許。九月,趙高立二世兄子子嬰為秦王(3)。子嬰誅滅趙高,遣將將兵距(拒)嶢關(4)。沛公欲擊之,張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願先遣人益張旗幟於山上為疑兵,使酈食其、陸賈往說秦將(5),啗以利(6)。」秦將果欲連和,沛公欲許之。張良曰:「此獨其將欲叛,恐其士卒不從,不如因其怠懈擊之。」沛公引兵繞嶢關,逾蕢山,擊秦軍,大破之藍田南(7)。遂至藍田,又戰其北,秦兵大敗。
  (1)武關:在今陝西商南縣東南。(2)秦:這裡指關中。(3)子嬰:不是二世之侄,而是始皇之子。(4)嶢關:在今陝西藍田縣東南。(5)陸賈:漢初謀士。本書卷四十三有其傳。(6)啗(dan):引誘。(7)藍田:縣名。今陝西藍田縣。
  元年冬十月(1),五星聚於東井(2)。沛公至霸上(3)。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4),封皇帝璽符節,降枳道旁(5)。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殺之不祥。」乃以屬吏(6)。遂西入咸陽,欲止宮休捨(7),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蕭何盡收秦丞相府圖籍文書。十一月,召諸縣豪桀(傑)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耦(偶)語者棄市(8)。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9)。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10)。凡吾所以來,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軍霸上(11),待諸侯至而定要束耳(12)。」乃使人與秦吏行至縣鄉邑告諭之。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享軍士。沛公讓不受,曰:「倉栗多,不欲費民(13)。」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1)元年:漢元年(前206)。漢初沿用秦歷,以十月為歲首。(2)五星:指水、火、木、金、土五星。東井:星名。即井宿。(3)霸上:地名。在今陝西西安市東。(4)繫頸以組:以絲帶繫頸,表示是該死的罪犯。組,絲帶。(5)枳道:一說為亭名。(6)屬(zhǔ)吏:交給有司看管。(7)止宮休捨:在宮殿中休息。(8)偶語:聚在一起議論。棄市:在市上處死。(9)抵罪:按情節輕重判罪。(10)按堵如故:照常不變。(11)軍:駐紮部隊。(12)要束:約束。(13)費民:使百姓破費。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羽號曰雍王,王關中。即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守函谷關(1),毋內(納)諸侯軍,稍征關中兵以自益,距(拒)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十二月,項羽果帥諸侯兵欲西入關,關門閉。聞沛已定關中,羽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遂至戲下(2)。沛公左司馬曹毋傷聞羽怒,欲攻沛公,使人言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亞父范增說羽曰(3):「沛公居山東時(4),貪財好色,今聞其入關,珍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小。吾使人望其氣,皆為龍,成五色,此天子氣。急擊之,勿失。」於是饗士,旦日合戰(5)。是時,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會羽季父左尹項伯素善張良(6),夜馳見張良,具告其實,欲與俱去,毋特具死(7)。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不可不告,亡去不義。」乃與項伯俱見沛公。沛公與伯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豪(毫)無所敢取,籍吏民(8),封府庫,待將軍。所以守關者,備他盜也。日夜望將軍到,豈敢反邪!願伯明言不敢背德。」項伯許諾,即夜復去。戒沛公曰:「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項伯還,具以沛公言告羽。因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兵,公巨(詎)能入乎(9)?且人有大功,擊之不祥,不如因善之。」羽許諾。
  (1)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這是關中東面的門戶,故欲守之。(2)戲下:地名。在今陝西臨潼東。(3)亞父:猶仲父。項羽對范增的尊稱。(4)山東:指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5)旦日:明天。合戰:會戰。(6)左尹:楚官名。職同左相。(7)特:但,空。(8)籍:用文簿登記。(9)詎:猶「豈」。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見羽鴻門(1),謝曰:「臣與將軍戮力攻秦(2),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不自意先入關,能破秦,與將軍復相見。今者有小人言,令將軍與臣有隙。」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毋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羽因留沛公飲,范增數目羽擊沛公(3),羽不應。范增起,出謂項莊曰(4):「君王為人不忍。汝入以劍舞,因擊沛公,殺之。不者,汝屬且為所虜。」莊人為壽(5)。壽畢,曰:「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伯亦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噲聞事急,直入,怒甚。羽壯之,賜以酒。噲因譙讓羽(6)。有頃(7),沛公起如廁(8),招樊噲出,置車官屬(9),獨騎,與樊噲、靳強、滕公、紀成步(10),從間道走軍(11),使張良留謝羽。羽問:「沛公安在?」曰:「聞將軍有意督過之,脫身去,間至軍,故使臣獻璧。」羽受之。又獻玉斗范增。增怒,撞其鬥,起曰:「吾屬今為沛公虜矣!」
  (1)鴻門:古地名。今稱項王營,在今陝西臨潼東。(2)戮力:併力。(3)目:使眼色。(4)項莊:項羽從弟。(5)為壽:祝酒。(6)譙讓:責問。(7)有頃:過了一會兒。(8):上廁所。(9)置:留下。(10)滕公:夏侯嬰。本書卷四十一有其傳。步:步行。(11)間道:小路。
  沛公歸數日,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所過無不殘滅。秦民大失望。羽使人還報懷王,懷王曰:「如約(1)。」羽怨懷王不肯令與沛公俱西入關,而北救趙,後天下約(2)。乃曰:「懷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3),何以得專主約(4)!本定天下,諸將與籍也。」春正月,陽(佯)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1)如約:照原約辦。(2)後天下約:言後於所約定的期限。(2)功伐:功勞。(3):專:獨斷。主:主持。
  二月,羽自立為西楚霸王(1),王梁、楚地九郡(2),都彭城。背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十一縣(3),都南鄭。三分關中,立秦三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4);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5);董翳為翟王,都高奴(6)。楚將瑕丘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趙將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7)。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都六(8)。懷王柱國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9)。番君吳芮為衡山王,都邾(10)。故齊王建孫田安為濟北王。徙魏王豹為西魏王,都平陽(11)。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為燕王,都薊(12)。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為齊王,都臨淄(13)。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為常山王。漢王怨羽之背約,欲攻之,丞相蕭何諫,乃止。
  (1)西楚:當時稱江陵為南楚,彭城為西楚。項羽主持分封,自王梁、楚,都於彭城,故稱西楚霸王。霸王:霸主之意。(2)梁楚地九郡:歷來說法不一,有說是楚、泗水、薛、東海、黔中、會稽、南陽、碭、東郡等九郡。(3)巴、蜀、漢中:皆郡名。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市),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漢中治南鄭(今陝西漢中市)。(4)廢丘:縣名。在今陝西興平縣東南。(5)櫟陽:縣名。在今陝西臨潼東北。(6)高奴:縣名。在今陝西延安東。(7)朝歌:縣名。在今河南淇縣東北。(8)六:縣名。在今安徽六安縣北。(9)江陵:縣名。在今湖北江陵。(10)邾:縣名。在今湖北黃崗縣西北。(息1)平陽:縣名。在今山西臨汾西南。(12)薊:縣名。在今北京市西南。(13)臨淄:縣名。今山東淄博市東北。
  夏四月,諸侯罷戲下(1),各就國(2)。羽使卒三萬人從漢王,楚子、諸侯人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3)。張良辭歸韓,漢王送至褒中(4),因說漢王燒絕棧道(5),以備諸侯盜兵,亦視(示)項羽無東意。
  (1)戲下:即「麾下」。(2)就國:到自己的封國去。(3)杜:縣名。在今西安市西南。蝕:由長安通往漢中的谷道。(4)褒中:地名。在今陝西漢中西北約四十里。(5)棧道:閣道。山谷間構築的空中通道。
  漢王既至南鄭,諸將及士卒皆歌謳思東歸,多道亡還者。韓信為治栗都尉(1),亦亡去,蕭何追還之。因薦於漢王,曰:「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於是漢王齊(齋)戒,設壇場,拜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信對曰:「項羽背約而王君王於南鄭,是遷也(2)。吏卒皆山東之人,日夜企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民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向。」因陳羽可圖、三秦易並之計(3)。漢王大說(悅),遂聽信策,部署諸將。留蕭何收巴蜀租,給軍糧食。
  (1)治粟都尉:官名。主管糧食。(2)遷:左遷,貶降。(3)三秦: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封的原秦國的關中地區。
  五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1)。雍王邯迎擊漢陳倉(2),雍兵敗,還走;戰好畤(3),又大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如咸陽(4),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地。
  (1)故道:又名陳倉道。自陳倉,經散關、褒谷等地至漢中的一條道路。雍。縣名。在今陝西鳳翔南。(2)陳倉:縣名。在今陝西寶雞市東。(3)好畤:縣名。在今陝西乾縣東北。(4)如:往,到。
  國榮聞羽徙齊王市於膠東而立田都為齊王,大怒,以齊兵迎擊田都。都走降楚。六月,田榮殺田市,自立為齊王。時彭越在巨野(1),眾萬餘人,無所屬。榮與越將軍印,因令反梁地。越擊殺濟北王安,榮遂並三齊之地(2)。燕王韓廣亦不肯徙遼東(3)。秋八月,臧荼殺韓廣,並其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漢。
  (1)巨野:縣名。在今山東巨野縣南。(2)三齊:指項羽在齊地所封的膠東、齊、濟北等三個諸侯國。(3)遼東:地區名。在今遼寧省東部及朝鮮部分地區。或是郡名。治襄平(今遼寧遼陽市)。
  初,項梁立韓後公子成為韓王(1),張良為韓司徙(2)。羽以良從漢王,韓王成又無功,故不遣就國,與俱至彭城,殺之。及聞漢王並關中,而齊、梁畔(叛)之,羽大怒,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距(拒)漢。令蕭公角擊彭越(3),越敗角兵。時張良徇韓地(4),遺羽書曰:「漢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復東。」羽以故無西意。而北擊齊。
  (1)韓後:戰國時韓國的後裔。(2)司徙:官名。(3)蕭公角:蕭縣令,名角。(4)徇:略取。
  九月,漢王遣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因王陵兵(1),從南陽迎太公、呂後於沛(2)。羽聞之,發兵距(拒)之陽夏(3),不得前。
  (1)王陵:劉邦過南陽時已降,故此時用其兵。(2)太公:指劉邦的父親。(3)陽夏(jiǎ):縣名。今河南太康。
  二年冬十月,項羽使九江王布殺義帝於郴(1)。陳余亦怨羽獨不王已,從田榮藉(借)助兵,以擊常山王張耳(2)。耳敗走降漢,漢王厚遇之。陳余迎代王歇還趙,歇立余為代王。張良自韓間行歸漢,漢王以為成信侯。
  (1)郴:縣名。今湖南郴縣。(2)陳余、張耳:二人原為知交,後因矛盾成了仇敵。本書卷三十二有其傳。
  漢王如陝(1),鎮撫關外父老。河南王申陽降,置河南郡(2)。使韓太尉韓信擊韓,韓王鄭昌降。十一月,立韓太尉信為韓王。漢王還歸,都櫟陽,使諸將略地,拔隴西(3)。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繕治河上塞(4)。故秦囿園池,令民得田之。
  (1)陝:縣名。今河南陝縣。(2)河南郡:郡治洛陽(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3)隴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肅臨洮)。(4)河上:郡名。治所在長安,後改為左馮翊。塞:邊塞。當時治塞以備匈奴。
  春正月,羽擊田榮城陽,榮敗走平原(1),平原民殺之。齊皆降楚,楚焚其城郭,齊人復畔(叛)之。諸將拔北地(2),虜雍王弟章平。赦罪人。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稷(3),立漢社稷。施恩德,賜民爵。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4)。關中卒從軍者,復家一歲。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5),能帥(率)眾為善,置以為三老(6),鄉一人。擇鄉三老一個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繇(徭)戍。以十月賜酒肉。
  (1)平原:縣名。在今山東平原縣南。(2)北地:郡名。治義渠(今甘肅慶陽縣西南)。(3)社稷:古時帝王立社稷壇以祭土神(社)和谷神(稷),滅人之國則更置之,故社稷又作為國家政權的標誌與代表。(4)復勿租稅:免除租稅和徭役。(5)修行:行義有修養的人。(6)三老:鄉官名。掌教化。
  三月,漢王自臨晉渡河(1),魏王豹降,將兵從。下河內(2),虜殷王卬,置河內郡(3)。至修武(4),陳平亡楚來降。漢王與語,說(悅)之,使參乘,監諸將。南渡平陰津(5),至洛陽,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曰(6):「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夫仁不勇,義不以力,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之諸侯,為此東伐,四海之內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7)。」漢王曰「善非夫子無所聞。」於是漢王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8),哀臨三日(9)。發使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兵皆縞素(10)。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11),南浮江漢以下(12),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1)臨晉:縣名。在今陝西大荔縣東。一為關名。即蒲關,又名蒲津關。(2)河內:指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3)河內郡: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4)修武:縣名。今河南獲嘉縣。(5)平陰津:渡口名。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北。(6)新城:邑名。在今河南伊川縣西南。(7)三王:指夏、殷週三代開國的君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8)袒而大哭:吊尊者長者喪之禮。袒:露出左臂。(9)臨(lin):弔喪。(10)縞素:白色的喪服。(11)三河:指河東、河南、河內三郡。(12)江、漢:江水(長江)、漢水。
  夏四月,田榮弟橫收得數萬人,立榮子廣為齊王。羽雖聞漢東,即擊齊,欲遂破之而後擊漢,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1),東伐楚。到外黃,彭越將三萬人歸漢。漢王拜越為魏相國,令定梁地。漢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貨賂,置酒高會。羽聞之,令其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從魯出胡陵(2),至蕭,晨擊漢軍,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3),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大風從西北起,折木發屋,揚沙石,晝晦(4),楚軍大亂,而漢王得與數十騎遁去。過沛,使人求室家,室家亦已亡,不相得。漢王道逢孝惠、魯元(5),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二子。滕公下收載(6),遂得脫。審食其從太公、呂後間行(7),反遇楚軍,羽常置軍中以為質(8)。諸侯見漢敗,皆亡去。塞王欣、翟王翳降楚,殷王卬死。
  (1)劫五諸侯兵:猶言率天下之兵。五諸侯:意指除楚、漢外的齊、燕、趙、韓、魏等諸侯。歷來各說不一。有說指魏、河南、韓、殷、趙五王。(2)魯縣名。今山東曲阜。胡陵:縣名。在今山東魚台縣東南。(3)靈壁:邑名。在今安徽宿縣西北。睢水:鴻溝支脈之一,經彭城南,流入泗水。(4)晝晦:白天昏暗如黑夜。(5)孝惠:漢惠帝劉盈。魯元:魯元公主。(6)滕公:夏侯嬰。(7)間行:從小道走。(8)質:人質。
  呂後兄周呂侯(1),將兵居下邑(2),漢王往從之。稍收士卒,軍碭。
  (1)周呂侯:呂澤。(2)下邑:縣名。今安徽碭山縣。
  漢王西過梁地,至虞(1),謂謁者隨何曰(2):「公能說九江王布使舉兵畔(叛)楚,項王必留擊之。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隨何往說布,果使畔(叛)楚。
  (1)虞:縣名。在今河南虞城北。(2)謁者:官名。君王身邊負責上傳下達的官員。隨何:漢初謀士。
  五月,漢王屯滎陽,蕭何發關中老弱博者悉詣軍(1)。韓信亦收兵與漢王會,兵復大振。與楚戰滎陽南京、索間(2),破之。築甬道(3),屬河(4),以取敖倉粟(5)。魏王豹謁歸視親疾(6)。至則絕河津(7),反為楚。
  (1)老弱未傅:老者(年五十六歲以上為老)與弱者(不滿二十三歲為弱)沒有在服役的名冊上登記。(2)京:縣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南。索: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3)甬道:兩旁有牆防衛的通道。(4)屬:連接。(5)敖倉:秦朝在敖山(在今河南滎陽縣境內)上建立的大糧倉。(6)謁歸:請假回家。(7)絕河津:斷絕黃河渡口。
  六月,漢王還櫟陽,壬午(1),立太子,赦罪人。令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櫟陽為衛。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雍地定,八十餘縣,置河上、渭南、中地、隴西、上郡(2)。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3),以時祠之。興關中卒乘邊塞(4)。關中大饑,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
  (1)壬午:(六月)六日。(2)渭南:郡名。漢初置,治所在長安,後改為京兆尹。中地:郡名。漢初置,治所在長安,後改為右扶風。上郡:郡名。治膚施(在今陝西榆林東南)。(3)祀官:官名。掌管祭祀。(4)乘:登上。
  秋八月,漢王如滎陽,謂酈食其曰:「緩頰往說魏王豹(1),能下之,以魏地萬戶封生(2)。」食其往,豹不聽。漢王以韓信為左丞相,與曹參、灌嬰俱擊魏。食其還,漢王問:「魏大將誰也?」對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3);不能當韓信。騎將誰也?」曰:「馮敬(4)。」曰:「是秦將馮無擇子也,雖賢,不能當灌嬰。步卒將誰也?」曰:「項它。」曰:「是不能當曹參。吾無患矣。」九月,信等虜豹,傳詣滎陽。定魏地,置河東、太原、上黨郡(5)。信使人請兵三萬人,願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糧道。漢王與之。
  (1)緩頰:婉言勸解。(2)生:先生。(3)口尚乳臭:言其幼小。(4)馮敬:漢文帝時為御史大夫。(5)河東: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太原:郡名。治晉陽(今山西太原南)。上黨:郡名。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
  三年冬十月,韓信、張耳東下井陘擊趙(1),斬陳余,獲趙王歇。置常山、代郡(2)。甲戌晦(3),日有食之。十一月癸卯晦(4),日有食之。
  (1)井陘:縣名。在今河北井陘縣西北。(2)常山:郡名。治東垣(今河北石家莊東北)。代郡:郡名。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3)甲戌:(十月)三十日。晦: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4)癸卯:二十九日。
  隨何既說黥布,布起兵攻楚。楚使項聲、龍且攻布(1),布戰不不勝。十二月,布與隨何間行歸漢。漢王分之兵,與俱收兵到至成皋。
  (1)項聲、龍且:均為項羽的部將。(2)成皋:縣名。今河南成皋。
  項羽數侵奪漢甬道,漢軍乏食,與酈食其謀橈楚權(1)。食其欲立六國後以樹黨,漢王刻印,將遣食其立之。以問張良,良發八難(2)。漢王輟飯吐哺,曰:「豎儒幾敗乃公事(3)!」令趨(促)銷印。又問陳平,乃從其計,與平黃金四萬斤,以間疏楚君臣(4)。
  (1)橈(nao)削弱。(2)發八難:提出八點反對意見,詳見本書卷四十《張良傳》。(3)豎儒:對儒生的鄙稱。言其鄙陋如童奴。幾:幾乎。乃公:漢王自謂。猶言你老子。(4)間疏:挑撥離間。
  夏四月,項羽圍漢滎陽,漢王請和,割滎陽以西者為漢。亞父勸項羽急攻滎陽,漢王患之。陳平反間既行,羽果疑亞父。亞父大怒而去,發病死。
  五月將軍紀信曰:「事急矣!臣請誑楚,可以間出(1)。」於是陳平夜出女子東門二千餘人,楚因四面擊之。紀信乃乘王車,黃屋左纛(2),曰:「食盡,漢王降楚。」楚皆呼萬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樅公守滎陽。羽見紀信,問:「漢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燒殺信。而周苛、樅公相謂曰:「反國之王(3),難與守城。」因殺魏豹。
  (1)間出:乘機私出。(2)黃屋:古時帝王所乘黃色絲綢裝飾的車。屋:指車蓋。左纛(dao):黃屋車左邊插的犛牛尾的飾物。(3)反國之王:指魏王魏豹。魏豹曾背漢向楚。
  漢王出滎陽,至成皋。自成皋入關,收兵欲復東。轅生說漢王曰:「漢與楚相距(拒)滎陽數歲,漢常因。願君王出武關,項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陽、成皋間且得休息。使韓信等得輯河北趙地(1),連燕、齊,君王乃復走滎陽。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2)。漢得休息,復與之戰,破之必矣。」漢王從其計,出軍宛、葉間(3),與黥布行收兵。(4)
  (1)輯:收服,安撫。(2)力分:力量分散。(3)宛:縣名。今河南南陽市。葉:縣名。在今河南葉縣南。(4)行收兵:廣招兵馬。
  羽聞漢王在宛,果引兵南,漢王堅壁不與戰。是月,彭越渡睢,與項聲、薛公戰下邳(1),破殺薛公。羽使終公守成皋,而自東擊越。漢王引兵北,擊破終公,復軍成皋。六月,羽已破走彭越,聞漢復軍成皋,乃引兵西拔滎陽城,生得周苛。羽謂苛:「為我將,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周苛罵曰:「若不趨(促)降漢,今為虜矣!若非漢王敵也。」羽亨(烹)周苛,並殺樅公,而虜韓王信,遂圍成皋。漢王跳(2),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3),北渡河,宿小修武(4)。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5),而奪之軍。乃使張耳北收兵趙地。
  (1)下邳:縣名。今江蘇邳縣南。(2)跳:輕裝(減少裝備和人員)疾走。(3)成皋玉門:成皋的北門。(4)小修武:邑名。在今河南獲嘉縣境內。(5)壁:營壘。
  秋七月,有星孛於大角(1)。漢王得韓信軍,復大振。八月,臨河南鄉(向),軍小修武,欲復戰。郎中鄭忠說止漢王,高壘深塹勿戰。漢王聽其計,使盧綰、劉賈將卒二萬人(2),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3),佐彭越燒楚積聚,復擊破楚軍燕郭西(4),攻下睢陽、外黃十七城(5)。九月,羽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曰:「謹守成皋。即漢王欲挑戰,慎勿與戰,勿令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復從將軍。」羽引兵東擊彭越。
  (1)孛(bo):星芒四射的現象。大角:星名。北天的亮星。即牧夫座第一星。(2)盧綰、劉賈:二人皆劉邦的部將。(3)白馬津:黃河渡口之一。在今河南滑縣東北。(4)燕:縣名。在今河南延津縣東北。郭:城郭。(5)睢陽:縣名。在今河南商丘市南。
  漢王使酈食其說齊王田廣,罷守兵與漢和。
  四年冬十月,韓信用蒯通計(1),襲破齊。齊王亨(烹)酈生,東走高密(2)。項羽聞韓信破齊,且欲擊楚,使龍且救齊。
  (1)蒯通:秦漢之際的辯士。(2)高密:縣名。在今山東高密西南。
  漢果數挑成皋戰,楚軍不出,使人辱之數日,大司馬咎怒,渡兵汜水(1)。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金玉貨賂。大司馬咎、長史欣自剄汜水上。漢王引兵渡河,復取成皋,軍廣武(2),就敖倉食。
  (1)汜(si)水:水名。源於河南滎陽西南方山,北流經古時的虎牢關東,注入黃河。(2)廣武:山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山上有二城,其間隔著廣武澗。
  羽下梁地十餘城,聞海春侯破,乃引兵還。漢軍方圍鍾離昧於滎陽東(1),聞羽至,盡走險阻。羽亦軍廣武,與漢相守。丁壯苦軍旅,老弱罷(疲)轉餉(2)。漢王、羽相與臨廣武之間而語。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漢王數羽曰(3):「吾始與羽俱受命懷王,曰先定關中者王之。羽負約,王我於蜀漢,罪一也。羽矯殺卿子冠軍(4),自尊,罪二也。羽當以救趙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罪三也。懷王約入秦無暴掠,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塚(5),收私其財,罪四也。又強殺秦降王子嬰,罪五也。詐坑秦子弟新安二十萬(6),王其將,罪六也。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爭畔(叛)逆,罪七也。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並王梁、楚,多自與,罪八也。使人陰殺義帝江南,罪九也。夫為人臣而殺其主,殺其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吾以義兵從諸侯誅殘賊,使刑餘罪人擊公,何苦乃與公挑戰!」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胸,乃捫足曰(7):「虜中吾指(8)!」漢王病創臥,張良強請漢王起行勞軍,以安士卒,毋令楚乘勝。漢王出行軍,疾甚,因馳入成皋。
  (1)鍾離昧:項羽的部將,後歸韓信。(2)轉餉:運輸糧餉。(3)數(shǔ):指責。(4)卿子冠軍:即宋義。(5)塚:墳墓。(6)新安:縣名。在今河南澠池縣東。(7)捫:捂著。(8)虜:這裡是對敵人的蔑稱。
  十一月,韓信與灌嬰擊破楚軍,殺楚將龍且,追至城陽,虜齊王廣。齊相田橫自立不齊王,奔彭越。漢立張耳為趙王。
  漢王疾愈,西入關,至櫟陽,存問父老(1),置酒。梟故塞王欣頭櫟陽市(2)。留四日,復如軍,軍廣武。關中兵益出(3),而彭越、田橫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4)。
  (1)存問:慰問,安撫。(2)梟:梟首示眾。市:市場。(3)益:增加。(4)絕:斷絕。
  韓信已破齊,使人言曰:「齊邊楚(1),權輕,不為假王(2),恐不能安齊。」漢王怒,欲攻之。張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春二月,遣張良操印,立韓信為齊王。秋七月,立黥布為淮南王。八月,初為算賦(3)。北貉、燕人來致梟騎助漢(4)。漢王下令:軍士不幸死者,吏為衣衾棺斂(殮)(5),轉送其家。四方歸心焉。
  (1)邊:靠近。(2)假王:代理王。(3)算賦:漢制,民年十五至五十六歲,每人每年出錢一算(一百二十錢),以供軍用。(4)北貉、指北方某族。梟騎:勇健的騎兵。(5)棺斂:以棺殮葬。
  項羽自知少助食盡,韓信又進兵擊楚,羽患之。漢遣陸賈說羽,請太公(1),羽弗聽。漢復使侯公說羽,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2),以東為楚。九月,歸太公、呂後,軍皆稱萬歲。乃封侯公為平國君。羽解而東歸。漢王欲西歸,張良、陳平諫曰:「今漢有天下太半(3),而諸侯皆附,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之時,不因其幾而遂取之(4),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從之。
  (1)請:請求,要求。(2)鴻溝:戰國時魏國所開的一條溝通黃河與淮河的運河,在今河南境內。(3)太半:大半,多半。(4)幾:危。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