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禮記》41《知悼子卒》白話文解釋

知悼子卒

知悼子卒(1)
——進諫規勸的藝術

【原文】

知悼子卒(2)。未葬,平公飲酒(3),師曠、李調侍,鼓鐘。杜蕢自外來(4),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5)。」杜蕢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6)降,趨而出(7)。平公呼而進之,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8)。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9)?」曰:「子、卯不樂(10)。 知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大師也(11)。不以詔(12)是以飲之也。」「爾飲調何也?」曰:「調也,君之褻臣也(13)。為一飲一食,亡君之疾(14),是以飲之也。」「爾飲何也?」曰:「 蕢也,宰夫也(15)。非刀匕是共(16),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杜蕢洗而揚觶(17)。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無廢斯爵也(18)!」至於今,即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

【註釋】

 
1本節選自《檀弓》下。2知(zhi)悼子:晉國之卿,名荀盈、知盈。3平公:晉國的國君,名彪。4杜蕢(kuai):人名。(5)寢(qin):後宮。(6)北面:面朝北方。 (7)趨:快走。(8)曩(nang)者:剛才。開:開導。(9)飲(yin):給人喝的東西。(10)子、卯:古人認為不吉利的日子。樂(yue):奏樂。 (11)大師:太師,樂官之長。(12)詔:告訴。(13)褻:親近。(14)亡:同「忘」,忘記。疾:憂患。(15)宰夫:掌管膳食的官。(16)匕:古代食器,像湯勺。共:同「供」。(17)揚:舉。觶(zhi):古代酒器。(18)爵:古代酒器。這裡指舉杯獻酒。

【譯文】

  
如悼子死了,還沒有下葬,晉平公卻喝起酒來,並讓師曠和李調作陪,敲鐘擊鼓奏樂。杜蕢從外面進來,聽見鐘鼓聲,問道:「國君在哪裡?」有人回答說;「在後官。」杜蕢進入後宮,沿階而 上。他倒了一杯酒說:「師曠,把這杯酒喝了!」他又倒了一杯酒說:「李調,把這杯酒喝下去!」他又倒了一杯酒,在堂上面朝北坐著喝了。接著,他走下台階,快步走出後宮。晉平公叫他進宮 來,說道;「杜蕢,剛才你也許想要開導我,所以我沒有同你說話。 你為什麼讓師曠喝酒呢?」杜蕢回答道:「照禮,在甲子日和乙卯日不奏樂。知悼子的靈柩還在堂上,這比逢上甲子、乙卯日還要嚴重。師曠是掌樂的太師,不把這種禮節告訴國君,所以罰他喝酒。」晉平公問「你為什麼讓李調喝酒呢?」杜蕢回答:「李調是國君的近臣。為了吃喝,竟忘了國君的憂患,所以也罰他喝一杯。」 平公又問;「那你自己為什麼喝酒呢?」杜蕢回答;「我掌管膳食,沒有盡到提供刀、匙的職責,卻膽敢參與防止違禮的事,所以罰自己喝一杯。」平公說;「』我也有過失,倒杯酒來罰我喝。」杜蕢洗過酒杯,倒上酒舉起獻上。晉平公對侍者說;「如果我死了,一定不要廢止舉杯獻酒的禮儀!」直到如今,凡是向國君和賓客獻酒過後,就要舉起酒杯,這叫做「杜舉」。

【讀解】

  
杜蕢以獨特的方式來勸誡國君,使之知錯能改,用心可謂良苦。春秋之士多聰明之舉。諍言直諫固然可嘉,但未必都會取得好效果。「忠言逆耳利於行」,雖說是「忠言」,畢竟聽來不順耳呀 既是忠言,又讓人聽來順耳,豈不是更好。士人們在這上面煞費苦心,既體現了他們的智慧,又體現了對君主的忠誠,還富有戲劇性。研究中國傳統智謀的人們,恐怕應該在這上面做點文章才行。

  
在注重實效,追求信念,講究禮儀的前提之下,春秋士人也追求智慧和談吐舉止的高雅得體,這的確令人仰慕這種風氣的形成始於何時,還不十分清楚,但在春秋時代已十分普遍。表達 的道理要嚴正,具有征服力和穿透力,而表達的方式要精微巧妙,含蓄委婉,具有感動力和激發力。整個表達的過程像一出經過精心創意、構思、排練過的戲,富有戲劇性,既激動人。又耐人尋味。

  
這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化,也是藝術的生活化,生活與藝術高度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優遊的生活方式,使士人們有足夠的叫來培養和發展自己的某些專長。他們不必像政治家一樣忙於 權利之爭、奔走遊說、宴飲歌舞,不必像農夫匠人在自己的土地、作坊裡辛勤操勞,也不必像軍事家那樣馳騁沙場。即使是讀書,沒有浩如煙海的典籍,更沒有數理化生物之類。他們擁有一種今人 難以再擁有的東西——閒暇。這恰恰是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重要前提。

  
何時再能擁有可以用來發展心智的閒暇,對我們來說還是個未知數。但是,我們的確對此心嚮往之。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