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禮記》55《魯人有周豐也者》文言文翻譯解釋

魯人有周豐也者

魯人有周豐也者(1)
——身教重於言教

【原文】

魯人有周豐也者,哀公執摯請見之(2)。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3)?」使人問焉曰:「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4),夏後氏未施敬於民而民敬之(5),何施而得斯於民也(6)?」對曰:「墟墓之間(7),未施哀於民而民哀;社稷宗廟之中(8),未施敬於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9),周人作會而民始疑(10)。苟無禮儀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11),雖固結之(12),民其不解乎?」

【註釋】

 
1本節選自《植弓》下。2摯:同「贄」,古人相見時所帶得禮物。(3)其:豈,怎能.已:止.。(4)有虞氏:古代部落,首領為堯、舜、禹。(5)夏後氏:古代部落,首領禹建立了夏朝。(6)斯:此。這裡指代信任和尊敬。(7)墟:廢墟。(8)社稷:這裡指祭祀土神和谷神得寺廟。(9)畔:同「叛」,反叛。(10)作會:舉行盟會。(11)愨(que):質樸。蒞(li):君臨。(12)固結:安定團結。

【譯文】

  
魯國 有個叫周豐得人,魯哀公帶著禮物去請求見他,他卻說:「不行。」哀公說:」我難道就此算了嗎?」於是哀公派使者去請教周豐說:「虞瞬沒有對百姓進行信義得教化,而百姓卻信任他;夏禹沒有對百姓進行誠敬的教化,而百姓卻敬重他。那麼,要進行怎樣的正教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敬重呢?」周豐回答說:「在先民的廢墟和墳墓之間,用不著教百姓悲哀,而百姓會悲哀;在社稷和宗廟裡,不必教百姓敬重,百姓自然會敬重。殷代統治者曾用誓言約束民眾,而民眾卻背叛了他們;周代的統治者曾舉行盟會來團結民眾,即使能使民眾安定團結,但最終民眾怎能不離散呢?」

【讀解】

  
這段關於對老百姓進行教育的說法,很容易讓我們想起至今還保留在北京的圓明園遺址。無論我們向人們講多少遍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的罪行,都不如讓人們親眼去看看那些斷壁殘垣,荒草掩沒中的亂石。身臨其境,回喚起任何說教都無法達到的效果。

  
可是,並不可能什麼事都讓讓人們去耳聞目睹啊。這樣,說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東西。說教似乎事無可非議的,問題在於,如果說教者只是板起面孔教訓別人,自己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出現,以為只有自己是正確的,最聰明,那麼事情準會出 毛病,被說教者就會產生反感和牴觸情緒。如今說教成了一個不大受歡迎的詞,原因多半就在這裡。說教者只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卻置身於要求別人做的東西之外,從來不在乎被說教者如何看自己,乾脆說,就是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所以,即使不能讓接受說教的人親身耳聞目睹,說教者自己也應當身體力行,明白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然後才能以說教者的身份與別人對話。記住這一點肯定是有益的。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