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史記》【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白話文意思翻譯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張鳳嶺 譯注
【說明】本篇是戰國末期兩位著名秦國將領白起和王翦的合傳。
在秦滅六國過程中,白起和王翦起了重要作。傳文全面、簡要地記述了他們的事跡:白起是秦昭王時的國尉,精於用兵,屢戰獲勝,奪取韓、趙、魏、楚大片領土,攻克楚都郢,特別是在長平之戰中,他採取迂迴、運動的戰略戰術,大敗趙軍,坑殺俘虜四十餘萬人,舉世震驚。後遭秦相范睢嫉妒,遂稱病不起,先被貶為士卒,後被迫自殺。王翦是秦始皇的一員宿將,與其子王賁先後滅掉趙、魏、楚、燕、齊五國,頗受秦始皇的推重。在平楚過程中,秦始皇先用李信被楚戰敗,改用王翦大獲全勝。二世時王翦死去,其孫王離被項羽俘虜。作者為白、王立傳,一方面肯定他們的赫赫戰功,「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破荊滅趙,王翦之計」(《太史公自序》);另一方面也尖銳指出他們各有所短,白起「不能救患於應侯」,死於非命,王翦則「不能輔秦建德」,殃及後代。從這裡不難看出,司馬遷贊同秦統一中國的戰爭,但他反對虐民、暴政。
「取事貴約」(劉勰《文心雕龍》),這是敘事性作品寫作的一個原則。司馬遷記寫白、王的戰績,各選擇了一個重點採用橫剖面的寫法,詳細記載,即白起指揮的長平之戰,王翦指揮的破楚之戰。而司馬遷匠心獨運之處則在於同是重點記載的事件,在一篇文章中採用兩副筆墨寫出,毫不雷同又各有千秋。寫白起指揮的長平之戰,著重敘述戰爭的具體過程,尤其不惜筆墨地對雙方採取的戰略戰術,戰鬥的進展情況以及戰爭的結果作確切的說明。這是因為長平之戰是戰國史上規模最大最殘酷的一次戰爭,作為史書不能輕描淡寫;也是因為這次戰爭最能反映白起的軍事才能及其殘忍的性格。而寫王翦指揮的破楚之戰,則側重於描述戰前的秦國情況,特別對王翦提出的作戰計劃被秦始皇先否定後肯定的變化過程以及兩人的活動細節作細緻入微,繪聲繪影的描寫,至於戰爭的進展情況只作概括介紹。惟其如此,才能顯示出王翦作為宿將計出萬全,老謀深算的性格,也才能表現出王翦何以為秦始皇所推重。這樣兩種不同寫法,便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效果:前者以「真」取勝,後者以「活」見長。
白起,是郿地人。他善於用兵,奉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前294),白起封為左庶長,帶兵攻打韓國的新城。這一年,穰侯擔任秦國的丞相。他舉用任鄙做了漢中郡守。第二年,白起又封為左更,進攻韓、魏兩國聯軍,在伊闕交戰,斬敵二十四萬人,又俘虜了他們的將領公孫喜,拿下五座城邑。白起升為國尉。他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韓國安邑以東直到干河的大片土地。第三年,白起再封為大良造。戰敗魏國軍隊,奪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第四年白起與客卿錯進攻垣城,隨即拿了下來。此後的第五年上,白起攻打趙國,奪下了光狼城。這以後的第七年,白起攻打楚國,佔領了鄢、鄧等五座城邑。第二年,再次進攻楚國,佔領了楚國都城郢,燒燬了楚國先王的墓地,一直向東到達竟陵。楚王逃離郢都,向東奔逃遷都到陳。秦國便把郢地設為南郡。白起被封為武安君,他趁勢攻取楚地,平定了巫、黔中兩郡。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進攻魏,拔取華陽,使芒卯敗逃,並且俘獲了趙、魏將領,斬敵十三萬人。當時,白起與趙國將領賈偃交戰,把趙國兩萬士兵沉到黃河裡。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奪取了五個城邑,斬敵五萬人。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韓國的南陽太行道,把這條通道堵死。
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發兵進擊韓國的野王城,野王投降,使韓國的上黨郡同韓國的聯繫被切斷。上黨郡守馮亭便同百姓們謀劃說:「通往都城鄭的道路被切斷,韓國肯定不能管我們了。秦國軍隊一天天逼進,韓國不能救應,不如把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果接受我們,秦國惱怒,必定攻打趙國。趙國遭到武力攻擊,必定親近韓國。韓、趙兩國聯合起來,就可以抵擋秦國。」於是便派人通報趙國。趙孝成王跟平陽君和平原君一起研究這件事,平陽君說:「不如不接受。接受它,帶來的殃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得多。」平原君表示異議說:「平白得到一郡,接受它有利。」結果趙王接受了上黨,就封馮亭為華陽君。
昭王四十六年(前261),秦國攻佔了韓國的緱氏和藺邑。
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國派左庶長王齕攻韓國,奪取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往趙國逃。趙國在長平屯兵,據以接應上黨的百姓。四月,王齕借此進攻趙國。趙國派廉頗去統率軍隊。秦趙兩軍士兵時有交手,趙軍士兵侵害了秦軍偵察兵,秦軍偵察兵又斬了趙軍名叫茄的副將,戰事逐步擴大。六月,秦軍攻破趙軍陣地,奪下兩個城堡,俘虜了四個尉官。七月,趙軍高築圍牆,堅壁不出。秦軍實施攻堅,俘虜了兩個尉官,攻破趙軍陣地,奪下西邊的營壘。廉頗固守營壘,採取防禦態勢與秦軍對峙,秦軍屢次挑戰,趙兵堅守不出。趙王多次指責廉頗不與秦軍交戰。秦國丞相應侯又派人到趙國花費千金之多施行反間計,大肆宣揚說:「秦國最傷腦筋的,只是怕馬服君的兒子趙括擔任將領而已,廉頗容易對付,他就要投降了。」趙王早已惱怒廉頗軍隊傷亡很多,屢次戰敗,卻又反而堅守營壘不敢出戰,再加上聽到許多反間謠言,信以為真,於是就派趙括取代廉頗率兵攻擊秦軍,秦國得知馬服君的兒子充任將領,就暗地裡派武安君白起擔任上將軍,讓王齕擔任尉官副將,並命令軍隊中有敢於洩露白起出任最高指揮官的,格殺勿論。趙括一到任上,就發兵進擊秦軍。秦軍假裝戰敗而逃,同時佈置了兩支突襲部隊逼進趙軍。趙軍乘勝追擊,直追到秦軍營壘。但是秦軍營壘十分堅固,不能攻入,而秦軍的一支突襲部隊兩萬五千人已經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另一支五千騎兵的快速部隊楔入趙軍的營壘之間,斷絕了它們的聯繫,把趙軍分割成兩個孤立的部分,運糧通道也被堵住。這時秦軍派出輕裝精兵實施攻擊,趙軍交戰失利,就構築壁壘,頑強固守,等待援兵的到來。秦王得知趙國運糧通道已被截斷, 他親自到河內,封給百姓爵位各一級,徵調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全部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救兵,斷絕他們的糧食。
到了九月,趙國士兵斷絕口糧已經四十六天,軍內士兵們暗中殘殺以人肉充飢。困厄已極的趙軍撲向秦軍營壘,發動攻擊,打算突圍而逃。他們編成四隊,輪番進攻了四、五次,仍不能衝出去。他們的將領趙括派出精銳士兵並親自披掛上陣率領這些部下與秦軍搏殺,結果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部隊大敗,士兵四十萬人向武安君投降。武安君謀劃著說:「前時秦軍拿下上黨,上黨的百姓不甘心作秦國的臣民而歸附趙國。趙國士兵變化無常,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要出亂子。」於是用欺騙伎倆把趙國降兵全部活埋了。只留下年紀尚小的士兵二百四十人放回趙國。此戰前後斬首擒殺趙兵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十月,秦軍再次平定上黨郡。以後,秦軍兵分兩路:王齕攻下皮牢,司馬梗平定太原。韓、趙兩國十分害怕,就派蘇代到秦國,獻上豐厚的禮物勸說丞相應侯說:「武安君擒殺趙括了嗎?」應侯回答說:「是。」蘇代又問:「就要圍攻邯鄲嗎?」應侯回答說:「是的。」於是蘇代說:「趙國滅亡,秦王就要君臨天下了,武安君當封為三公。武安君為秦國攻佔奪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邊平定了楚國的鄢、郢及漢中地區,北邊俘獲了趙括的四十萬大軍,即使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呂望的功勞也超不過這些了。如果趙國滅亡,秦王君臨天下,那麼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無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嗎?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實也就不得不屈從了。秦軍曾進攻韓國,圍擊刑丘,困死上黨,上黨的百姓都轉而歸附趙國,天下百姓不甘作秦國臣民的日子已經很久了。如果把趙國滅掉,它的北邊土地將落入燕國,東邊土地將併入齊國,南邊土地將歸入韓國、魏國,那麼您所得到的百姓就沒有多少了。所以不如趁著韓國、趙國驚恐之機讓它們割讓土地,不要再讓武安君建立功勞了。」聽了蘇代這番話應侯便向秦王進言道:「秦國士兵太勞累了,請您應允韓國、趙國割地講和,暫且讓士兵們休整一下。」秦王聽從了應侯的意見,割取了韓國的垣雍和趙國的六座城邑便講和了。正月,雙方停止交戰。武安君得知停戰消息,自有想法,從此與應侯互有惡感。
這一年九月,秦國曾再次派出部隊,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趙國邯鄲。當時武安君有病,不能出征。昭王四十九年(前258)正月,王陵進攻邯鄲,但戰果很少,進展不大,秦國便增派部隊幫助王陵繼續進攻。結果王陵部隊損失了五個軍營。武安君病好了,秦王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統率部隊。武安君進言道:「邯鄲委實不易攻下。而且諸侯國的救兵天天都有到達的,他們對秦國的怨恨已積存很久了。現在秦國雖然消滅了長平的趙軍,可是秦軍死亡的士兵也超過了一半,國內兵力空虛。遠行千里越過河山去爭奪別人的國都,趙軍在城裡應戰,諸侯軍在城外攻擊,裡應外合,內外夾擊,戰敗秦軍是必定無疑的。這個仗不能打。」秦王親自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於是就派應侯去請他,但武安君始終推辭不肯赴任,從此稱病不起。
秦王只好改派王齕代替王陵統率部隊,八、九月圍攻邯鄲,沒能攻下來。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領數十萬士兵攻擊秦軍,秦軍損失、傷亡很多。武安君有了話說:「秦國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了!」秦王聽到後,怒火中燒,強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稱病情嚴重。應侯又請他,仍是辭不赴任。於是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為士兵,讓他離開咸陽遷到陰密。但武安君有病,未能成行。過了三個月,諸侯聯軍攻擊秦軍更加緊迫,秦軍屢次退卻,報告失利情況的使者天天都有來的。秦王就派人驅逐白起,不能讓他留在咸陽城裡。武安君已經上路,走出咸陽西門十里路,到了杜郵。秦昭王與應侯以及群僚議論說:「令白起遷出咸陽,他流露的樣子還不滿意,不服氣,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賜給他一把劍,令他自殺。武安君拿著劍就要抹脖子時,仰天長歎道:「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這個結果?」過了好一會兒,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士兵投降的有幾十萬人,我用欺詐之術把他們全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了。「隨即自殺。武安君死在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十一月。武安君死而無罪,秦國人都同情他,所以無論城鄉都祭祀他。
王翦,是頻陽東鄉人。少年時就喜好軍事,後來奉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前236),王翦帶兵攻打趙國的閼與,不僅攻陷了它,還一連拿下九座城邑。始皇十八年(前 229),王翦領兵攻打趙國。一年多就攻取了趙國,趙王投降,趙國各地全部被平定,設置為郡。第二年,燕國派荊軻到秦國謀殺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國。燕王喜逃往遼東,王翦終於平定了燕國都城薊勝利而回。秦王派王翦兒子王賁攻擊楚國,楚兵戰敗。掉過頭來再進擊魏國,魏王投降,最後平定了魏國各地。
秦始皇滅掉了韓、趙、魏三國,趕跑了燕王喜,同時多次戰敗楚軍。秦國將領李信,年輕氣盛,英勇威武,曾帶著幾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擊到衍水,最後打敗燕軍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認為李信賢能勇敢。一天,秦始皇問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國,由將軍估計調用多少人才夠?」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說:「王將軍老嘍,多麼膽怯呀!李將軍真是果斷勇敢,他的話是對的。」於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帶兵二十萬向南進軍攻打楚國。王翦的話不被採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頻陽家鄉養老。李信攻打平與,蒙恬攻打寢邑,大敗楚軍。李信接著進攻鄢郢,又拿了下來,於是帶領部隊向西前進,要與蒙恬在城父會師。其實,楚軍正在跟蹤追擊他們,連著三天三夜不停息,結果大敗李信部隊,攻入兩個軍營,殺死七個都尉,秦軍大敗而逃。
秦始皇聽到這個消息,大為震怒,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見到王翦道歉說:「我由於沒採用您的計策,李信果然使秦軍蒙受了恥辱。現在聽說楚軍一天天向西逼進,將軍雖然染病,難道忍心拋棄了我嗎!」王翦推辭說:「老臣病弱疲乏,昏聵無能,希望大王另擇良將。」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說:「好啦,將軍不要再說什麼了!」王翦說:「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滿口答應說:「就只聽將軍的謀劃了。」於是王翦率領著六十萬大軍出發了,秦始皇親自到灞上送行。王翦臨出發時,請求賜予許多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等。秦始皇說:「將軍儘管上路好了,何必擔憂家裡日子不好過呢?」王翦說:「替大王帶兵,即使有功勞也終究難以得到封侯賜爵,所以趁著大王特別器重我的時候,我也得及時請求大王賜予園林池苑來給子孫後代置份家產吧。」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起來。王翦出發後到了函谷關,又連續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請求賜予良田。有人說:「將軍請求賜予家業,也太過分了吧。」王翦說:「這麼說不對。秦王性情粗暴對人多疑。現在大王把全國的武士調光特地委託給我,我不用多多請求賞賜田宅給子孫們置份家產來表示自己出征的堅定意志,竟反而讓秦王平白無故地懷疑我嗎?」
王翦終於代替李信進擊楚國。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來,就竭盡全國軍隊來抗拒秦兵。王翦抵達戰場,構築堅固的營壘採取守勢,不肯出兵交戰。楚軍屢次挑戰,始終堅守不出。王翦讓士兵們天天休息洗浴,供給上等飯食撫慰他們,親自與士兵同飲同食。過了一段時間,王翦派人詢問士兵中玩什麼遊戲?回來報告說:「正在比賽投石看誰投得遠。」於是王翦說:「士兵可以派用了。」楚軍屢次挑戰,秦軍不肯應戰,就領兵向東去了。王翦趁機發兵追擊他們,派健壯力戰的兵丁實施強擊,大敗楚軍。追到蘄南,殺了他們的將軍項燕,楚軍終於敗逃。秦軍乘勝追擊,佔領並平定了楚國城邑。一天後,俘虜了楚王負芻,最後平定了楚國各地設為郡縣。又乘勢向南征伐百越國王。與此同時,王翦的兒子王賁,與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國和齊國各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兼併了所有的諸侯國,統一了天下,王將軍和蒙將軍的功勞最多,名聲流傳後世。
秦二世的時候,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都已死去,蒙恬也因被構陷而被誅殺。陳勝起義反抗秦朝時,二世派王翦的孫子王離攻打趙國,把趙歇和張耳圍困在鉅鹿城。當時有個人說:「王離,這是秦朝的名將。現在他率領強大的秦軍攻打剛剛建立的趙國,戰勝它是必然的。一個過客說:「不是這樣的。說來做將領的世家到了第三代的必定要失敗。說他必定失敗是什麼道理呢?一定是他家殺戮的人太多了,他家的後代就要承受為惡的懲罰。如今王離已是第三代將領了。」過了不久,項羽救援趙國,攻打秦軍,果然俘虜了王離,王離的軍隊就投降了諸侯軍。
太史公說:俗話說「尺有短的時候,寸有長的時候。」白起算計敵人能隨機應變,計出不盡,奇妙多變,名震天下,然而卻不能對付應侯給他製造的禍患。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在當時不愧是元老將軍,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卻苟且迎合,取悅人主,直至死去。到了他的孫子王離被項羽俘虜,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他們各有自己的短處啊。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1,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2。是歲,穰侯相秦3,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干河。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4,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5,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6,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7,而虜三晉將8,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9。昭王四十三年十,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
1昭王十三年:即前294年。梁玉繩《史記志疑》謂,「十三年」當為「十五年」。此段以下紀年多與《紀》、《表》不合。2將:帶兵。3穰侯:秦相魏冉的稱號。4夷陵:楚國先王的墓地。5亡:逃亡。去:離開。6昭王三十四年:即前273年。7走芒卯:使芒卯戰敗而逃。走,使敗逃。8三晉將:這裡指趙、魏兩國的將領。三晉,春秋末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並各立為國,故稱「三晉」,有時也稱其中的國家為「三晉」。9沈:同「沉」。十昭王四十三年:即前264年。絕:斷絕,截斷。
四十五年1,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2。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3,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4。」因使人報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6。」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7,以按據上黨民8。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9,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十。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⒀。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⒁,曰:「秦之所惡⒂,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⒃,廉頗易與⒄,且降矣⒅。」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⒆;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20),張二奇兵以劫之(21)。趙軍逐勝(22),追造秦壁(23)。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24),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25),遮絕趙救及糧食。
1四十五年:即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2這一句的意思是說:韓國必定不可能管我們臣民了。3被:遭受。4當:擋住。5平陽君:趙豹的封號。平原君:趙勝的封號。6便:有利。7軍:屯兵。8按據:按兵據援。9斥兵:偵察兵。十裨將:副將。鄣:城堡。數:多次,屢次。⒀讓:責備。⒁應侯:即范睢。反間:指在敵人內部製造矛盾、糾紛。⒂惡:憂患。⒃馬服:指馬服君趙奢。將:任為將軍。⒄與:對付。⒅且:將要,就要。⒆陰:暗地裡。(20)詳:通「佯」。假裝。(21)張:佈置。(22)逐勝:乘勝追擊。(23)造:到。(24)之:往,到。(25)發:徵召。詣:到。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1。來攻秦壘,欲出2。為四隊,四五復之3,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4,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5,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6。趙人大震。
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7:「武安君禽馬服子乎8?」曰:「然。」又曰:「即圍邯鄲乎?」曰:「然。」「趙亡則秦王王矣9,武安君為三公十。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⒀。故不如因而割之⒁,無以為武安君功也⒂。」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⒃。
1內:指內部。2出:指衝出敵圍。3四五復之:連續四五次反覆衝擊。4反覆:變化無常。5挾詐:暗用欺騙詭計。阬殺:陷之於坑而殺,即活埋。6首:首級。虜:俘虜。7說(shui,稅):勸說,說服。8禽:同「擒」,捕捉。9秦王王:後一「王」字,稱王,統治天下。十三公:指輔佐國君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長官。周代三公,說法不一,或謂太師、太傅、太保,或謂「天子之相」。周:指周公旦。召:指召公奭。今:如果。⒀亡:通「無」。⒁因而割之:趁機讓它們割讓土地。⒂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不要拿(攻佔韓、趙土地)給武安君去建立功勞。⒃隙:嫌隙,怨恨。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1。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2。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3,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4,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5,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6,武安君遂稱病篤7。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8,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供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9,有餘言十。」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1任:堪,能夠。2亡:損失。校:軍營。3日:每天,天天地。4絕:渡過,越過。5春申君:即黃歇。魏公子:即信陵君魏無忌。6強起:強迫任職。7篤:重。8免武安君為士伍:免掉武安君的官爵,令其與士卒為伍。9怏怏:不滿意,不服氣。十餘言:多餘的話。指怨言。自裁:自殺。
王翦者,頻陽東鄉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1,翦將攻趙閼與,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將攻趙。歲余,遂拔趙,趙王降,盡定趙地為郡。明年,燕使荊軻為賊於秦2,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遼東,翦遂定燕薊而還。秦使翦子王賁擊荊3,荊兵敗。還擊魏4,魏王降,遂定魏地。
1始皇十一年:即前236年。2賊:謀殺,殺害。3荊:楚國的別稱。秦始皇父莊襄王名子楚,為避諱「楚」字,故改楚為荊。4還:返回。
秦始皇既滅三晉,走燕王,而數破荊師。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1?」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2,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王翦言不用,因謝病3,歸老於頻陽。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郡,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捨4,大破李信軍,入兩壁5,殺七都尉,秦軍走。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6,見謝王翦曰7:「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8:「老臣罷病悖亂9,唯大王更擇賢將十。」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⒀。」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⒁。或曰:「將軍之乞貸⒂,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⒃。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⒄,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⒆?」
1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由將軍估計調用多少人才夠?度,估計,推測。2果勢:果斷。3謝病:推脫有病。4頓捨:停留,止息。5壁:軍營。6如:往,到。7謝:道歉。8謝:推辭。9罷(pi,皮):通「疲」。疲乏,軟弱。悖亂:糊塗、昏亂。十唯:這裡是表示希望的意思。請:請求(賜予)。甚眾:很多。及:趁著。向:偏愛,器重。⒀業:置家業。⒁使使:前一「使」字,派遣。後一「使」字,使者。輩:次。⒂乞貸:請求借貸。指請求賜予家產。⒃怚:粗暴。⒄專:專門,特地。⒅自堅:自己表示堅定不移。⒆顧:反而,卻。坐:憑空,徒然。
王翦果代李信擊荊。荊聞王翦益軍而來1,乃悉國中兵以拒秦2。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荊兵數出挑戰,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3,而善飲食撫循之4,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5。」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6。歲余,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7。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8,盡並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9。
1益軍:增兵。2悉:竭盡。3休士洗沐:讓士兵休整洗浴。洗,指洗腳;沐,指洗頭。4撫循:安撫,安頓撫慰。5投石超距:指軍事遊戲。《索隱》:「超距,猶跳躍也。」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錄《正義》:「超,跳躍也。距,木械也。出地若雞距然也,壯士跳躍走拔之。」陳直《史記新證》釋「超距」,「謂軍中以遠距離投石為戲也」。6略定:佔領、平定。7竟:終於。8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前221年。9施(yi,義):延續。
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陳勝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1,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2。或曰:「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強秦之兵,攻新造之趙3,舉之必矣。」客曰:「不然。夫為將三世者必敗。必敗者何也?必其所殺伐多矣,其後受其不祥。今王離已三世將矣。」居無何,項羽救趙,擊秦軍,果虜王離,王離軍遂降諸侯。
1趙:秦漢之際的諸侯國。2趙王:指趙歇。3造:建立。
太史公曰: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1」。白起料敵合變2,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3。王翦為秦將,夷六國4,當是時,翦為宿將5,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6,以至歿身7。及孫王離為項羽所虜,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1鄙語:俗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語出《楚辭》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思是尺雖比寸長但度量長物也有短的時候,寸雖比尺短但度量短物也有長的時候。這裡喻指白起、王翦各有其長處也各有其短處。2料敵:算計敵人。合變:符合變化,隨機應變。3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然而不能防止應侯製造的禍患。救,止。4夷:平定。5宿將:老將。6偷合:苟全迎合。取容:取悅於人主。7歿(mo,墨):同「歿」。死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