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經》09.【聖治章第九】原文及翻譯

孝經 聖治章第九

【原文】
曾子曰:「敢1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2,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3,則周公其人也4。昔者,周公郊祀後稷5以配天,宗祀文王6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7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8,以養父母日嚴9。聖人因嚴以教敬十,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像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註釋】
1敢:謙詞,有冒昧的意思。
2性:指性命,生靈,生物。敦煌遺書伯3382此句作「天地之性,人最為貴」。孔傳:「言天地之間,含氣之類,人最其貴者也。」
3配天:根據周代禮制,每年冬至要在國都郊外祭天,並附帶祭祀父祖先輩,這就叫做以父配天之禮。配,祭祀時在主要祭祀對像之外,附帶祭祀其他對象,稱為「配祀」或「配享」。
4則周公其人也:以父配天之禮,由周公始定。周公,姓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
5郊祀:古代帝王每年冬至時在國都郊外建圜丘作為祭壇,祭祀天帝。後稷:名棄,為周人始祖。
6宗祀:即聚宗族而祭。宗,宗族。文王:姓姬名昌,商時為西伯,據說能行仁義,禮賢者,敬老慈少,從而使國家逐漸強大,為日後武王滅商奠定了基礎。
7職:職位。這是說海內諸侯,各按職位,進貢財物特產,趨走服務,幫助完成祭祀典禮。
8故親生之膝下:這是說子女對父母的親愛之心在幼年時期即自然天成。
9日嚴:日益尊敬。
十因嚴以教敬:孔傳:「言其不失於人情也。其因有尊嚴父母之心,而教以愛敬;所以愛敬之道成,因本有自然之心也。」這是說聖人以人的自然天性中的尊父之心為憑依,加以教育培養,使之昇華為理性的「敬」。續:指繼先傳後。這是說父母生下兒子了,使兒子得以繼承父母,如此連續不絕,這是人倫關係中最為重要的。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是說父親對兒子,具有國君與父親的雙重意義的身份,既有君王的尊嚴,又有為父的親情,既有君臣之義,又有天性之恩,在人倫關係中,厚重莫過於此。悖(bei)德:違背常識的道理、道德。悖,違背,違反。劉炫《孝經述議》殘卷:「世人之道,必先親後疏,重近輕遠,不能愛敬其親而能愛敬他人,自古以來恐無此。」以順則逆:是「以之順天下則逆」的省略,是說,如果用「悖德」和「悖禮」來教化人民,治理人民,就會把一切都弄顛倒。民無則焉:人民無所適從,沒有可以傚法的。不貴:即鄙視,厭惡。貴,重視,讚賞。「是以」二句:敬畏君王的威嚴,愛戴君王的美德,以君王為楷模,倣傚他。「淑人」二句:語出《詩經·曹風·鳲鳩》。淑,美好,善良。儀,儀表,儀容。忒,差錯。

【譯文】
曾子說:「請允許我冒昧地提個問題,聖人的德行中,難道就沒有比孝行更為重要的嗎?」孔子說:「天地之間的萬物生靈,只有人最為尊貴。人的各種品行中,沒有比孝行更加偉大的了。孝行之中,沒有比尊敬父親更加重要的了。對父親的尊敬,沒有比在祭天時以父祖先輩配祀更加重要的了。祭天時以父祖先輩配祀,始於周公。從前,成王年幼,周公攝政,周公在國都郊外圜丘上祭天時,以周族的始祖後稷配祀天帝;在聚族進行明堂祭祀時,以父親文王配祀上帝。所以,四海之內各地的諸侯都恪盡職守,貢納各地的特產,協助天子祭祀先王。聖人的德行,又還有哪一種能比孝行更為重要的呢?子女對父母的親愛姨母養育之心,產生於幼年時期;待到長大成人,奉養父母,便日益懂得了對父母的尊敬。聖人根據子女對父母的尊崇的天性,引導他們敬父母;根據子女對父母的親近的天性,教導他們愛父母。聖人教化人民,不需要採取嚴厲的手段就能獲得成功;他對人民的統治,不需要採用嚴厲的辦法就能管理得很好。這正是由於他能根據人的本性,以孝道去引導人民。父子之間的關係,體現了人類天生的本性,同時也體現了君臣關係的義理。父母生下兒子,使兒子得以上繼祖宗,下續子孫,這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最大恩情。父親對於兒子,兼具君王和父親的雙重身份,既有為父的親情,又有為君的尊嚴,父子關係的厚重,沒有任何關係能夠超過。如果做兒子的不愛自己的雙親而去愛其他什麼別的人,這就叫做違背道德;如果做兒子的不尊敬自己的雙親而去尊敬其他什麼別的人,這就叫做違背禮法。如果有人用違背道德和違背禮法去教化人民,讓人民順從,那就會是非顛倒;人民將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傚法什麼。如果不能用善行帶頭行孝,教化天下,而用違背道德的手段統治天下,雖然也有可能一時得志,君子也鄙夷不屑,不會讚賞。君子就不是那樣的,他們說話,要考慮說的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被人民稱道;他們做事,要考慮行為舉動能使人民高興;他們的道德和品行,要考慮能受到人民的尊敬;他們從事製作或建造,要考慮能成為人民的典範;他們的儀態容貌,要考慮得到人民的稱讚;他們的動靜進退,要考慮合乎規矩法度。如果君王能夠像這樣來統領人民,管理人民,那麼人民就會敬畏他,愛戴他;就會以他為榜樣,倣傚他,學習他。因此,就能夠順利地推行道德教育,使政令順暢地得到貫徹執行。《詩經》裡說:『善人君子,最講禮儀;容貌舉止,毫無差池。』」

【評析】
聖治,聖人之治,即聖人對天下的治理。此處所說的明堂祭祀制度,與其他儒家經典不全相合,在各朝制定禮儀制度時或依據《孝經》之說,如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就頒詔按《孝經》制定祭祀天地及配祀制度(《宋書·禮志》三)。《孝經》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