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經》16.【感應章第十六】原文及翻譯

孝經 感應章第十六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1;事母孝,故事地察2;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3。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4;必有先也,言有兄也5。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6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7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8。』」

【註釋】
1「明王」二句:明王能夠孝順地奉事父親,也就能夠虔敬地奉事天帝,祭祀天帝,天帝能夠感受,能夠明瞭孝子的敬愛之心。孔傳:「孝,謂立宗廟,豐祭祀也。」
2「事母孝」二句:明王能夠孝順地奉事母親,也就能夠虔敬地奉事地神,祭祀地神,地神能夠感受,能夠清楚孝子的敬愛之心。
3「天地」二句:明王能明察天之道,明曉地之理,以奉事父母的孝順奉事天地,天地之神也就能明察明王的孝心,充分地顯現神靈,降下福祜。
4「故雖」三句:天子雖然地位尊貴,但是必定還有尊於他的人,那就是他的父輩。鄭註:「雖貴為天子,必有所尊,事之若父,即三老是也。」唐玄宗註:「父謂諸父。」孔傳說,父是死去的父親。參見下注。
5「必有」二句:天子必還有長於他的人,那就是他的兄輩。鄭註:「必有所先,事之若兄,即五更是也。」唐玄宗註:「兄謂諸兄。」
6著:一說音zhu,昭著之意,指神靈顯著彰明。一說音zhuo,就位、附著之意。指鬼魂歸附宗廟,不為凶厲,從而祐護後人。
7光:通「橫」,充滿,塞滿。《禮記·祭義》:「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尚書·堯典》:「光被四表。」《漢書》引作「橫被四表」。
8「自西」三句:語出《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原詩歌頌周文王和武王顯赫的武功。

【譯文】
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天子,奉事父親非常孝順,所以也能虔敬地奉祀天帝,而天帝也能明瞭他的孝敬之心;他奉事母親非常孝順,所以也能虔敬地奉祀地神,而地神也能洞察他的孝敬之心;他能夠使長輩與晚輩的關係和順融洽,所以上上下下太平無事。天地之神明察天子的孝行,就會顯現神靈,降下福祜。雖然天子地位尊貴,但是必定還有尊於他的人,那就是他的父輩;必定還有長於他的人,那就是他的兄輩。在宗廟舉行祭祀,充分地表達對先祖的崇高敬意,這是表示永不忘記先人的恩情。重視修養道德,行為謹慎小心,這是害怕自己出現過錯,玷辱先祖的榮譽。在宗廟祭祀時充分地表達出對先人的至誠的敬意,先祖的靈魂就會來到廟堂,享用祭奠,顯靈賜福。真正能夠把孝敬父母、順從兄長之道做得盡善盡美,就會感動天地之神;這偉大的孝道,將充塞於天下,磅礡於四海,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它不能達到,沒有任何一個問題它不能解決。《詩經》裡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東南西北,四面八方,沒有人不肯歸順、服從!』」

【評析】
感應,互相影響,交感相應。這裡指孝悌之道,可以通於天地之神,神明受到感動而降下福祜。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對》中即用「木火土金水」五行模式來講孝;東晉元帝作《孝經傳》說,孝「能使甘泉自湧,鄰火不焚;地出黃金,天降神女,感通之至,良有可稱」。受此影響,歷代孝行感動神鬼,天降靈驗的迷信故事不計其數。「感應章」,古文本及石台本皆作「應感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