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經》15.【諫諍章第十五】古文原文翻譯

孝經 諫諍章第十五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愛1、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2!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3,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4,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5,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6;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註釋】
1若夫:句首語氣詞,用於引起下文。慈愛:指愛親。慈,通常指上對下之愛,但也可指下對上之愛。
2與:通「歟」(yu),句末語氣詞,表感歎或疑問語氣。
3天子有爭臣七人:舊注說,天子的輔政大臣有三公、四輔,合在一起是七人。「三公」是太師、太傅、太保。「四輔」是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爭臣,敢於直言規勸的臣僚。
4諸侯有爭臣五人:諸侯的輔政大臣五人,或說是三卿及內史、外史,合計五人。孔傳說,五人是天子所任命的孤卿(天子派去輔佐諸侯的師、傅一類的官員)、三卿(指司馬、司空、司徒)與上大夫。
5大夫有爭臣三人:大夫的家臣,主要有三人。孔傳說,三人是家相(管家)、室老(家臣之長)、側室(家臣)。
6令名:好名聲。令,善,美好。

【譯文】
曾子說:「諸如愛親、敬親、安親、揚名於後世等,已聽過了老師的教誨,現在我想請教的是,做兒子的能夠聽從父親的命令,這可不可以稱為孝呢?」孔子說:「這算是什麼話呢!這算是什麼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敢於直言勸諫的大臣七人,天子雖然無道,還是不至於失去天下;諸侯身邊有敢於直言勸諫的大臣五人,諸侯雖然無道,還是不至於亡國;大夫身邊有敢於直言勸諫的家臣三人,大夫雖然無道,還是不至於丟掉封邑;士身邊有敢於直言勸諫的朋友,那麼他就能保持美好的名聲;父親身邊有敢於直言勸諫的兒子,那麼他就不會陷入錯誤之中,幹出不義的事情。所以,如果父親有不義的行為,做兒子的不能夠不去勸諫;如果君王有不義的行為,做臣僚的不能夠不去勸諫;面對不義的行為,一定要勸諫。做兒子的能夠聽從父親的命令,又哪裡能算得上是孝呢!」往竭天祠

【評析】
諫諍,對尊者、長者或友人進行規勸。這一章敘述遇到君父有失誤時,臣子應當諫諍的道理。《諫諍章》提出「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的原則,體現了其進步因素。姚際恆《古今偽書考》批評這些話「何其徑直而且傷於激也」,說它不像《論語》裡「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那樣,「多少低徊曲折」!並且以此懷疑《孝經》是偽書。不過,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它的意義。當封建專制制度確立後,「當不義則爭之」的進步原則便不再可能真正去實行了,取而代之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之類的說教。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