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祐中,淮師圍武昌,杜洪中令乞師於梁王。梁與荊方睦,乃諷成中令汭帥兵援之。汭欲往親征,乃力造巨艦一艘,三年而成,號曰和州載。艦上列廳宇洎司局,有若衙府之制。又有齊山截海之名。其餘華壯,即可知也。飾非拒諫,斷自其意。幕寮俯仰,不措一辭。唯孔目吏楊厚贊成之。舟次破軍山下,為吳師縱燎而焚之,汭竟溺死,兵士潰散。先是改名曰汭,字即水內也。水內之死,豈前兆乎。湖南及朗州軍入江陵,俘載軍民職掌伎巧僧道伶官,並歸長沙,改汭之名。和州之說,前定矣。(出《北夢瑣言》)
【譯文】
唐朝天祐中年,淮師攻打圍困武昌,杜洪中令派人向梁王求救。梁王和荊州方面的關係很好,便同意讓成中令汭率領軍隊去援救。汭想要親自出戰,叫人造了一艘巨大的戰船,三年才造完,起名叫做「和州載號」。船上有幾層大小船艙,設立各種官職和組織,實行類似於官署衙門裡那樣的建制。號稱「船高與山齊,船大截斷海」,其餘部分的華麗和壯觀也可想而知了。各級將官和參謀人員雖然對造這樣大的船有意見,但是由於懼怕汭的威嚴和獨斷專行,也只能與他周旋,不敢提一句意見,只有孔目楊厚表示贊成修造大船。大船出征駛到軍山下,被吳在師放火燒燬,汭掉到水裡淹死,兵將敗逃。「汭」字分開念是水內,死在水裡豈不是應了前兆嗎!後來湖南和朗州的軍隊進入江陵,將抓到的士兵百姓、江湖藝人、能工巧匠,甚至和尚、道士全都帶回長沙。改名為「汭」以有「和州」的說法,真是事先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