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太康七年,郊壇下有一白狗,高三尺,光色鮮明,恆臥壇側。覺見人前則去。騎督王琬,以駿馬追之。狗徐行,馬不可及,射又逃,琬去復還。郊丘非狗所守,後遂大亂。又武帝時,幽州有狗,鼻行地三百餘步。帝不思和嶠之言而立惠帝,以致衰亂。(出《郭頌世語》,明抄本「頌」作「頒」)
【譯文】
晉武帝太康七年,在郊壇下有一條白狗,高三尺,毛色光亮鮮明。常常趴在壇的旁邊。發覺有人上前就離開了。騎督王琬,騎著駿馬追趕,狗慢慢的走,但是馬卻追不上。用箭射,可是狗又逃掉了。王琬走了狗又返回來。郊丘不是狗能看守的,後來就發生了戰亂。另外,武帝的時候,幽州有狗,能用鼻子在地上走三百多步。預兆反映在武帝不考慮和嶠的話而立了惠帝。到了衰落混亂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