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 管仲論
蘇洵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選
蘇洵 管仲論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亦稱老蘇,眉州眉山(今四川)人。蘇洵少時遊蕩不學,至二十七歲始發憤攻讀,走上科舉仕進之路。他先後兩次舉進士不中。蘇洵目擊時艱,既為國家前途渺茫而失望,又為自己仕路不通而灰心,於是「絕意於功名,而自托於學術」。十年之間,他閉戶讀書,「大究六經、百家之說,考質古今治亂成敗、聖賢窮達出外之際」,不僅思想發生質的飛躍,而且為文也進入新的境界。蘇洵一生寫的文章,如《幾策》、《權書》、《衡論》、《六經論》、《洪範論》、《史論》等,僅有百餘篇,卻名滿天下,被後人奉為一代文豪。
蘇洵作為傑出的散文家,其文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特色:一是務出己見,勇於創新;二是非特能文,更重用世;三是文貴自然,簡切平易;四是學雜縱橫,博辯宏偉。
【原文】
管仲相威公1,霸諸侯,攘戎狄2,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3,威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4,其禍蔓延,訖簡公5,齊無寧歲。
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則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齊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凶6,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嗚呼!仲以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知威公之為人矣乎?威公聲不絕乎耳,色不絕乎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邪?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於威、文。文公之才,不過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7,不如孝公之厚寬8。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襲文公之餘威,得為諸侯之盟主者,百有餘年。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敗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為是數子者,皆不足以托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
吾觀史9,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十,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註釋】
1威公:即齊桓公。宋避欽宗諱,作「威」。
2攘:排斥。戎狄: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蔑稱。
3豎刁、易牙、開方:三人都是齊桓公的寵幸近臣。
4五公子:桓公之五子,即惠公元、孝公昭、昭公潘、懿公商人、公子雍。
5簡公:即齊簡公,名壬,公元前484—公元前481在位,為田常所弒。
6四凶:傳說被舜流放的四個凶人,指渾敦、窮奇、檮杌、饕餮。一說指共工、兜、三苗、鯀。
7靈公:指晉靈公,晉文公之孫。
8孝公:指齊孝公,齊桓公之子。
9史(qiū):即史魚,春秋時衛國大夫,字子魚。
十蘧(qu)伯玉:春秋時衛國大夫,名瑗。彌子瑕:衛靈公幸臣。
【譯文】
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排斥夷狄,直到他死,齊國都很強盛,諸侯不敢背叛。管仲一死,豎刁、易牙、開方受到重用,結果致使齊桓公於動亂中死去,五位王子爭著繼承王位,這個禍亂不斷蔓延,直到簡公即位,齊國沒有安寧過一年。
功業的成就,並不是在成功的那一天就完成了,一定是有它的起因;禍亂的發生,不是在發生的那天才發生的,也一定有它的跡象。因此,齊國的強盛安定,我認為不是管仲的功勞,而是鮑叔的功勞。齊國的禍亂,我認為不是豎刁、易牙、開方的罪過,而是管仲的罪過。為什麼呢?豎刁、易牙、開方三個人,他們固然是攪亂國家的人,但任用他們的卻是齊桓公。有了舜帝然後才知道流放四個壞人,有了仲尼然後才知道殺掉少正卯。那齊桓公是什麼人呢?但是使桓公能夠任用這三個人的卻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時候,齊桓公問他宰相的人選。在這個時候,我以為管仲會以推舉天下的賢明之士來回答,而他的話卻不過說「豎刁、易牙、開方三個人,不近人情,不可信用」罷了。管仲唉!管仲以為桓公真的能不重用那三個人嗎?管仲與桓公相處多少年了,也該瞭解桓公的為人了吧?桓公是個音樂在耳畔不能停止,女色在眼前不能斷絕的人,如果沒有這三個人,便沒有辦法滿足他的慾望。桓公最初不重用他們的原因,只是因為有管仲罷了。一旦沒有了管仲,那三個人便可以彈去帽子上的灰塵相互慶賀將受重用了。管仲認為臨終前的遺言就能夠縛住桓公的手腳嗎?齊國不怕有這三個人,只怕沒有管仲。如果管仲在的話,那麼這三個人,不過是三個平常人罷了。否則,天下難道還缺少像這三個人一樣的人嗎?即使桓公有幸聽從管仲的話,殺掉這三個人,但對其餘的這種人,管仲能夠把他們全都除掉嗎?唉!管仲可以說是個不懂得治本的人啊。假如趁桓公詢問之際,推舉天下的賢人來接替自己,那麼,管仲雖則死了,而齊國卻不能說沒有了管仲那樣的人啊。哪會怕這三個人呢?不提他們也行啊。
五霸之中,沒有比齊桓公、晉文公更強盛的了。晉文公的才能,超不過齊桓公,他的臣下又都不及管仲;晉靈公是個暴君,不如齊孝公寬容仁厚。晉文公死後,諸侯各國不敢背叛晉國,晉國憑借文公留下的威力,還能夠做各國的盟主一百多年。為什麼呢?因為晉國的國君雖然無能,但還有一些老成持重的臣下在呢。桓公死後,齊國卻一敗塗地,沒有什麼好疑惑的,因為他僅僅只靠一個管仲,而管仲卻已經死了。天下從不曾沒有賢能的人,恐怕只有有賢臣而沒有英明的君主的情況。桓公在世的時候,卻說天下不再有管仲那樣的人,我是不會相信的。管仲的書中有記載他快去世時,評論鮑叔、賓胥無的為人,並分別指明了他們的短處。這是他自己心裡認為這幾個人都不足以托付治理國家的重任,並且又預料到自己將要死亡,可見這本書荒誕無稽,不值得相信。
我看史,因為生前未能勸衛靈公進用蘧伯玉而退斥彌子瑕,所以有死後的尸諫。蕭何將死,推舉曹參來接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應該這樣啊。國家因為一個人而興盛,又因為一個人而滅亡。賢能的人不擔心自己的死亡,而擔憂他的國家衰弱,所以一定要再推舉出賢明的人來接替自己,然後才能夠放心死去。對那個管仲來說,怎能那樣就死去呢?
【評析】
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其才能與功績獲得了世代的稱讚。蘇洵的這篇文章卻別開生面,從另一個角度論述了管仲政策上的失誤,認為他不懂治國之本,臨終未能推舉賢能來代替自己,導致齊國在桓公去世後發生了一百多年的動亂,以此告誡當政者吸取教訓,選賢與能以防奸臣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