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呂·十二月帶堯民歌·別情
王實甫
系列:元曲精選-經典元曲三百首
中呂·十二月帶堯民歌·別情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1。見楊柳飛綿滾滾2,對桃花醉臉醺醺3,透內閣香風陣陣4,掩重門暮雨紛紛5。怕黃錯不覺黃昏6,不消魂怎地不消魂7,新洋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8。今春,香肌瘦幾分,裙帶寬三寸9。
註釋
1粼粼(lin lin):形容水明淨清澈。
2「楊柳」句:形容柳絮不揚。
3「對桃花」句:醺醺,形容醉態很濃。這是暗用崔護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語意。
4內閣:深閨,內室。
5重門:庭院深處之門。紛紛:形容雨之多。
6怕黃昏:黃昏,容易引起人們寂寞孤獨之感。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7銷魂:因過度刺激而呈現出來的疾呆之狀。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8斷腸人:悲愁到了極點的人。
9「香肌瘦」二句:形容為離愁而憔悴、消瘦。柳永《蝶戀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閨中思婦懷人的曲子。 全篇按寫法可劃為兩層。前六句為前一層,寫了女主人公面對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緒。句法對仗工整,每句後兩字疊用、以襯托情思之纏綿。 遠山近水, 楊柳桃花,香風暮雨無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視角由遠及近,由外及裡的轉移,實質上是對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第二層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態。 前四句在寫法上是每句重複兩三字,有一唱三歎之妙,說明主人公柔腸寸斷的相思之意。而這種日復一日折磨的結果就是玉肌消減、衣帶漸寬。末尾摹擬一個局外人的口吻詢問,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純情堅貞。 全曲大量運用疊字、 疊詞, 含情脈脈、如泣如訴,情致哀婉動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哪堪遠水粼粼。見楊柳飛棉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怕黃昏忽地有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今春,香肌瘦幾分,摟帶寬三寸。」(王實甫《別情》)
這首曲是用兩支小令組成的,即《十二月》與《堯民歌》。它描寫了閨中女子思念遠離家鄉的心上人的情形。曲子借境抒情,山、水、桃、柳、內閣、重門無不緊系思念之情,最後描寫傷心的淚痕重重,以致身軀瘦損,衣帶寬鬆。一種哀婉動人,不容易捉摸的感情,經過作者以具體的景物描寫和形象的描述,將它表露無遺。
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別後」可以說是點明了曲的內容---離別相思之情,為下文定下感情基調。接著作者運用了對仗的手法,展現出一幅淒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遙山,水是遠水,由遠及近,寫了楊柳、桃花、內閣、重門。其對仗句中用了「隱隱、粼粼、滾滾、醺醺、陣陣、紛紛『這些疊音詞來修飾」遙山、遠水、楊柳、飛棉、醉臉、香風、暮雨「起了兩方面的作用。一是「隱」和「粼」,「滾」和「醺」、「陣」和「紛」押韻,使作品音響聯結而成和諧的整體增加了作品的音韻之美,讀起來琅琅上口;二是加強了寥廊冷落的感覺,加倍地渲染了使人發愁的景色,間接抒發了閨中女子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達了一種渺茫的希望,可謂情景交融。
而在《堯民歌》中,作者便採用了直接抒情的表達方式,連環與誇張的手法寫少婦相思之苦。其中的語言雖不乏典雅的一面,但從總體傾向來看,卻是以俗為美。如「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表達的是少婦的閨怨情緒,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臨了,竭力想抑制憂傷,又怎麼能不憂傷呢?作者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顯豁,明白如話,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語的運用,讀起來使人感到一股濃郁的生活氣息。少婦等待歸人,每天以淚洗臉,「新啼痕壓舊啼痕」,實在悲苦。日子就在相思中過去了,瞧,少婦身體又瘦損了,連腰帶都寬了三寸。
結句塑造了一怨婦的體態,增強了形象感。在韻律上,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是對仗中的兩句對,使曲子在優美音韻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