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新注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古文譯文

漢書新注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是時既滅兩粵(1),粵人勇之乃言「粵人俗鬼(2),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上敬鬼(3),壽百六十歲。後世怠嫚(4),故衰耗(5)。」乃命粵巫立粵祝祠,安台無壇,亦祠天神帝百鬼,而以雞卜(6)。上信之,粵祠雞卜自此始用(7)。
  (1)兩粵:即兩越(南越、東越)。本書卷九十五有其傳。(2)俗鬼:謂土俗尚鬼神。(3)東甌(ou)王:即東海王。名搖。東甌活動於今浙江溫州一帶。(4)怠嫚:謂怠慢於鬼神。(5)衰耗:衰弱;衰敗。(6)雞卜:古時南方占卜法之一。殺雞祭神,觀察雞眼骨的裂紋,以測吉凶。也有以雞蛋為卜者。(7)用:謂漢朝採用。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上往常遽(1),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館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飛廉、桂館(2),甘泉則作益壽、延壽館(3),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4)。乃作通天台(5),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仙之屬。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夏,有芝生甘泉殿房內中。天子為塞河,興通天,若有光雲,乃下詔赦天下。
  (1)遽(ju):急促。(2)飛廉、桂館:二館名。(3)益壽、延壽館:當作「益延壽館」。師古註:「益壽、延壽,亦二館名。」誤。《史記》作「益延壽觀」,是也。《史記志疑》以為「益」字衍,誤。陳直據文物考證,曰:「《史記》原文最正確,《漢書》則衍「壽」字,《故事》(《漢武故事》)及《黃圖》(《三輔黃圖》)則脫『益』字」。(4)具:供具。(5)通天台:台名。在甘泉宮內,高三十丈(或說高百餘丈),可望見長安城中建築物。
  其明年(1),伐朝鮮(2)。夏,旱。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乾(干)封三年(3)。」上乃下詔:「天旱,意乾(干)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4)。」
  (1)其明年:指元封三年(前108)。 (2)朝鮮:本書卷九十五有傳。(3)乾(干)封三年:師古曰:「三歲不雨,暴(曝)所封之土令干也。」(4)靈星:古人認為它是主宰農事的星。或以為它是主宰農事的神。《御覽》卷五百三十三引《三輔故事》云:「漢靈星祠,在長安城東十里。」
  明年(1),上郊雍五畸,通回中道(2),遂北出蕭關(3),歷獨鹿、鳴澤(4),自西河歸(5),幸河東祠后土(6)。
  (1)明年:指無封四年(前107)。 (2)回中道:道路名。南起隴縣汧水河谷,經過回中(今陝西隴縣西北),北往蕭關。(3)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4)獨鹿:山名。鳴澤:澤名。傳說在漢代涿郡(今河北省中部)。(5)西河:郡名。治平定(在今內蒙古准格爾旗西南)。(6)河東:郡名。治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
  明年冬(1),上巡南郡(2),至江陵而東(3)。登禮潛之天柱山(4),號曰南嶽。浮江(5),自潯陽出機陽(6),過彭蠡(7),禮其名山川。北至琅邪(8),並(傍)海上。四月,至奉高修封焉(9)。
  (1)明年:指元封五年(前106)。(2)南郡:郡名。治江陵(今湖北江陵)。(3)江陵:縣名。今湖北江陵。(4)登禮:登山禮拜。潛:縣名。在今安徽霍山縣東北。天柱山:在今安徽霍山縣西南。(5)江:長江。(6)潯陽:縣名。在今湖北黃梅縣西南。樅陽:縣名。今安徽樅陽。(7)彭蠡(lǐ):澤名。今鄱陽湖。(8)琅邪:郡名。治東武(今山東諸城)。(9)奉高:縣名。在今山東泰安市東。泰山在其境內。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1)。明堂中有一殿(2),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環)宮垣(3),為復道(4),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5),如帶圖(6)。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座),合高皇帝祠坐(座)對之(7)。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8),燎堂下。而上又上泰山,自有秘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帝所(9),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還幸甘泉,郊泰畤。春幸汾陰(10),祠后土。
  (1)濟南:郡名。治東平陵(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公玉帶:姓公玉,名帶。(2)「明堂」:下脫一「圖」字(王念孫說)。(3)圜:通「環」。環繞。(4)復道:高樓間或山巖險要處架空的通道。(5)汶:水名。即今大汶河。(6)帶圖:公玉帶所上的明堂圖。(7)高皇帝:即漢高祖。(8)畢:謂禮畢。(9)與赤帝所:與赤帝同處。(10)春:其上當有「明年」二字。明年,指元封六年(前105)。
  明年(1),幸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祀上帝於明堂,毋修封。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2),週而復始。皇帝敬拜泰一(3)。」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4),莫驗,然益遣,幾(冀)遇之。乙酉(5),柏梁災(6)。十二月甲午朔(7),上親禪高裡(8),祠后土。臨勃海(9),將以望祀蓬萊之屬,幾(冀)至殊庭焉(10)。
  (1)明年:指太初元年(前104)。(2)泰元:即泰一。(3)贊饗曰等詞:贊祝者之辭。(4)考:考驗。(5)(十一月)乙酉:實是元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6)柏梁:台名。災:火災。(7)十二月甲午朔:實是元封六年十二月初一。(8)高星:山名。在今山東泰安市西南。(9)勃海:今渤海。(10)殊庭:指蓬萊神仙的住處。
  上還,以柏梁災故,受計甘泉(1)。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台(2),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3)。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勇之乃曰:「粵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4)。」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5)。前殿度高未央(6)。其東則鳳闕(7),高二十餘丈。其西則商中(8),數十里虎圈(9)。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10),名曰太液(11),池中有蓬萊、方丈、瀛州、壺梁(12),像海中神山龜魚之屬(13)。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14)。立神明台、井幹(干)樓(15),高五十丈,輦道相屬焉(16)。
  (1)受計:受理郡國所呈的計簿(包括戶口、財賦等)。(2)就:造成。(3)都:建都。動詞。(4)勝服:制服。(5)度:規模。(6)未央:宮名。漢高帝時建。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北。(7)鳳闕:闕名。因其上飾銅鳳凰而得名。(8)商:「唐」之訛。商中:《封禪書》、《孝武紀》並作「唐中」。唐中,池名,在漢太液池南。(9)虎圈(juan):虎欄。(10)漸台:台在水中,為水所浸(漸,浸也),故名漸台。(11)太液:池名。(12)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傳說為海上仙山,漢在太液池中托名修建。(13)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師古引《三輔故事》雲,太液池北岸有石魚,長二丈,高五尺,西岸有石鱉三枚,長六尺。(14)玉堂:宮名。璧門:宮門名。因以玉璧飾門,故名。大鳥:雕刻的神鳥。(15)神明台:台名。高五十丈。井幹(han)樓:樓名。因樓形似井幹(井上圍欄)而得名。(16)輦(niǎn)道:供輦車通行之道。相屬(zhǔ);相連接。
  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尚)黃,官更印章以五字(1),因為太初元年(2)。是歲,西伐大宛(3),蝗大起。丁夫人、洛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4)。
  (1)更印章以五字:方土以為漢是土德,土在五行中序數五,故宮印改為五個字。印文不足五字,則以「之」字補充。(2)因為:因而定為。太初元年:前104年。(3)大宛(yuān):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一帶。(4)丁夫人:姓丁,名夫人。越人之後。虞初:方士。
  明年,有司言雍五畤無牢孰(熟)具(1),芬芳不備(2)。乃令祠官進畤犢牢具,色食所勝(3),而以本寓(偶)馬代駒雲。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寓(偶)馬代。獨行過親祠,乃用駒,它禮如故。
  (1)牢熟具:指煮熟的牲祭品。具,泛指祭品。(2)芬芳:謂香味。(3)色食所勝:祭品之色,按五行相勝原則選擇,如火勝金,則祠赤帝以白牲。
  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1),以候神人於執期(2),名曰迎年(3)。上許作之如方,名曰明年(4)。上親禮祠,上犢黃焉。
  (1)五城大二樓:相傳黃帝在崑崙山上建有金台五座,玉樓十二座。(2)執期:地名。(3)迎年:若雲祈年。即祈求長壽之意。(4)明年:意謂明其得以延年益壽。
  公玉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後、封巨、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1),禪凡山(2),合符(3),然後不死。」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4),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焉。其後令帶奉祠候神物。復還泰山,修五年之禮如前,而加禪祠石閭(5)。石閭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言仙人間也(6),故上親禪焉。
  (1)風後、封巨、岐伯:傳說皆是黃帝之臣。或說封巨是黃帝之師。東泰山:山名。在今山東沂源縣以東。(2)凡山:山名。在今山東昌樂縣南。(3)合符:合乎天意之意。(4)不稱其聲:謂與其聲名不相副。(5)石閭:山名。在今山東泰安市南。(6)閭:閭裡。
  其後五年(1),復至泰山修封,還過祭恆山(2)。
  (1)其後五年:指天漢三年(前98)。(2)恆山:即北嶽恆山。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自封泰山後,十三歲而周遍於五嶽、四瀆矣。
  後五年(1),復至泰山修封。東幸琅邪,禮日成山(2),登之罘(3),浮大海(4),用事八神延年(5)。又祠神人於交門宮,若有鄉(向)坐(座)拜者雲(6)。
  (1)後五年:指太始三年(前94)。(2)日成山:即成山。今山東膠東斗島成山角。(3)之罘:山名。即今山東煙台市北芝罘島。(4)大海:指渤海。(5)延年:即上文的「迎年」。(6)若有向座拜者:此是太始四年(前93)事。
  後五年(1),上復修封於泰山。東遊東萊,臨大海。是歲,雍縣無雲如雷者三(2),或如虹氣蒼黃,若飛鳥集械陽宮南(3),聲聞四百里。隕石二,黑如黳(4),有司以為美祥,以薦宗廟。而方士之侯神入海求蓬萊者終無驗,公孫卿猶以大人之跡為解(5)。天子猶羈縻不絕(6),幾(冀)遇其真。
  (1)後五年:指征和四年(前89)。(2)如:猶「而」。(3)棫陽宮:宮名。秦昭王時建築。在今陝西扶風縣東北。(4)黳(yī):黑色的玉石。(5)解:解說;托詞。(6)羈縻:籠絡。喻牽掛。
  諸所興,如薄忌泰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1)。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凡六祠(2),皆大(太)祝領之。至如八神,諸明年、凡山它名祠,行過則祠,去則已。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不主。它祠皆如故。甘泉泰一、汾陰后土、三年親郊祠,而泰山五年一修封。武帝凡五修封。昭帝即位,富於春秋(3),未嘗親巡祭雲。
  (1)赤星:即上文靈星祠。靈星左角赤,故曰赤星。五:指泰一、三一、冥羊、馬行、赤星等五祠,令祠官寬舒領之。(2)六祠:五祠,外加正泰一后土祠。(3)富於春秋:謂年輕,來日方長。
  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統興(1),故立三年,尊孝武廟為世宗,行所巡狩郡國皆立廟。告祠世宗廟日,有白鶴集後庭。以立世宗廟告祠孝昭寢,有雁五色集殿前。西河築世宗廟(2),神光興於殿旁,有鳥如白鶴,前赤後青。神光又興於房中,如燭狀。廣川國世宗廟殿上有鐘音(3),門戶大開,夜有光,殿上盡明。上乃下詔赦天下。
  (1)由武帝正統興:宣帝劉詢,武帝曾孫,戾太子(衛太子劉據)之孫,故雲由武帝正統興。(2)西河:郡名。治平定(在今內蒙古准格爾旗西南)。(3)廣川:王國名。在今河北棗強東。
  時,大將軍霍光輔政(1),上共(恭)己正南面(2),非宗廟之祀不出。十二年(3),乃下詔曰:「蓋聞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禮也。間者(4),上帝之祠闕而不親十有餘年,朕甚懼焉。朕親飭躬齊(齋)戒,親奉祀,為百姓蒙嘉氣,獲豐年焉。」
  (1)霍光:本書有其傳。(2)恭己:飭身克己;以恭敬自持。恭己正南面:謂無為而治。(3)十二年:時元康四年,宣帝即位之十二年。(4)間者:近來。
  明年正月,上始幸甘泉,郊見泰畤,數有美祥。修武帝故事,盛車服,敬齊(齋)祠之禮,頗作詩歌(1)。
  (1)頗作詩歌:陳直曰:「《饒歌十八曲·上陵》云:『甘露初二年,芝生銅池中,仙人下來飲,延壽千萬歲。』當為宣帝時作品,與本文所敘時代正同。」
  其三月,幸河東,祠后土,有神爵(雀)集,改元為神爵(1)。制詔太常(2):「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闕焉無祠。其令祠官以禮為歲事(3),以四時祠江海洛水(4),祈為天下豐年焉。」自是五嶽、四瀆皆有常禮。東嶽泰山於博(5),中岳泰室於嵩高(6),南嶽潛山於潛(7),西嶽華山於華陰(8),北嶽常山於上曲陽(9),河於臨晉(10),江於江都(11),淮於平氏(12),濟於臨邑界中(13),皆使者持節侍祠。唯泰山與河歲五祠(14),江水四(15),余皆一禱而三祠雲(16)。
  (1)神爵:漢宣帝年號,共四年(前61��前58)。(2)太常:官名。漢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兼掌選試博士。(3)以禮為歲事:言每歲常祠之。(4)祠江海洛水:王先謙曰:「《地理志》東萊臨朐有海水祠,臨淮海陵有江海會祠。」(5)泰山於博:王先謙曰:「《地理志》泰山博縣有泰山廟。」(6)泰室於嵩高: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廟。(7)潛山於潛:王先謙:「《地理志》廬江潛縣天柱山在南,有祠。」(8)華山於華陰:王先謙曰:「《地理志》京兆華陰太華山在南,有祠。」(9)常山:即恆山。上曲陽:縣名。在今河北曲陽西。恆山北嶽在下曲陽西北,有祠。(10)河:黃河。臨晉:縣名。在今陝西大荔東。(11)江:長江。江都:縣名。在今江蘇儀征東。江東有江水祠。(12)淮:淮河。平氏:在今河南唐河縣東南。 (13)濟:濟水。臨邑:縣名。在今山東東阿縣。臨邑有泲(濟)廟。(14)歲:每年。 (15)四:謂歲四祠。(16)一禱而三祠:《補注》引齊召南曰:「案歐陽修《集古錄》引《漢西嶽華山碑》云:『孝武皇帝修封禪之禮,巡省五嶽,立祠其下,宮曰集靈宮,殿曰存仙殿,門曰望仙門。中宗之世,使者持節歲一禱而三祠。』可為此文確證。」
  時,南郡獲白虎,獻其皮牙爪,上為立祠。又以方士言,為隨(隋)侯、劍寶、玉寶壁、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1)。又祠太室山於即墨(2),三戶山於下密(3),祠天封苑火井於鴻門(4)。又立歲星、辰星、太白、熒惑、南斗祠於長安城旁(5)。又祠參山八神於曲城(6),蓬山石社石鼓於臨朐(7),之罘山於腄(8),成山於不夜(9),萊山於黃(10)。成山祠日,萊山祠月。又祠四時於琅邪(11),蚩尤於壽良(12)。京師近縣鄠(13),則有勞谷、五床山、日月、五帝、仙人、玉女祠(14)。雲陽有徑路神祠(15),祭休屠王也(16)。又立五龍山仙人祠及黃帝、天神、帝原水,凡四祠於膚施(17)。
  (1)隋侯:即隋侯珠。疑「隋侯」下有「珠」字。劍寶:即斬蛇劍。玉寶壁:即受命寶和氏壁。以上珠、劍、壁皆漢天子世傳之物。周康:周康王。(2)太:「天」之誤。天室山:山名。在今山東萊西縣西南。即墨:縣名。在今山東萊西縣西南。(3)三戶山:山名。在今山東昌邑縣東南。《地理志》有三石山祠。下密:縣名。在今山東昌邑縣東。(4)鴻門:縣名。在今陝西榆林縣東北。如淳曰:《地理志》西河(郡)鴻門縣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中出。」(5)長安城: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北。(6)參山:即三山,八神之一。在今山東掖縣北。曲城:《地理志》作「曲成」。縣名。在今山東招遠縣西。(7)蓬山:《地理志》臨朐縣有蓬山祠。臨朐:縣名。今山東臨朐。(8)之罘山:山名。在今山東煙台市北芝罘島。腄:縣名。今山東福山縣。(9)成山:膠東半島東端的成山角。不夜:縣名。在今山東榮成縣北。(10)萊山:山名。在今山東黃縣東南。黃:縣名。在今山東黃縣東。(11)琅邪:縣名。在今山東膠南縣南。(12)壽良:縣名。在今山東東平縣南。(13)京師:京城。指長安。鄠:縣名。今陝西戶縣。(14)勞谷:澇水谷。(15)雲陽:縣名。在今陝西淳化西北。(16)休屠王:匈奴王號。徑路神:本匈奴之祠(師古說)。《地理志》雲陽有休屠金人及徑路神祠三所。(17)膚施:縣名。在今陝西榆林東南。《地理志》上郡膚施《注》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四所。
  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1),可醮祭而致(2),於是遣諫大夫王褒使持節而求之(3)。
  (1)益州:州名。轄境約當今四川、雲南及貴州、緬甸等部分地區。金馬碧雞:金形似馬,碧形似雞(如淳說)。(2)醮(jiao):祭祀。(3)諫大夫:官名。掌議論,屬郎中令(光祿勳)。王褒:本書卷六十四下有其傳。
  大夫劉更生獻淮南枕中洪寶苑秘之方(1),令尚方鑄作(2)。事不驗,更生坐論。京兆尹張敞上疏諫曰(3):「願明主時忘車馬之好,斥遠方士之虛語,游心帝王之術(4),太平庶幾可興也。」後尚方待詔皆罷(5)。
  (1)大夫:官名。掌議論,屬郎中令(光祿勳)。淮南:王國名。洪:大也。苑秘:言秘術之苑囿(師古說)。(2)尚方:官名。掌管為皇帝與宮殿製作器物。(3)京兆尹:官名。治所在長安。張敞:本書卷七十六有其傳。(4)游心:關心;注意。(5)待詔:猶言候命。
  是時,美陽得鼎(1),獻之,下有司議(2),多以為宜薦見宗廟,如元鼎時故事(3)。張敞好古文字,案(按)鼎銘勒而上議曰(4):「臣聞周祖始乎後稷(5),後稷封於(6),公劉發跡於豳(7),大(太)王建國於岐梁(8),文武興於豐鎬(9)。由此言之,則岐梁豐鎬之間周舊居也,固宜有宗廟壇場祭祀之臧(藏),今鼎出於歧東,中有刻書曰:『王命尸臣(10):「官此栒邑(11),賜爾旗鸞黼黻雕戈(12)。」尸臣拜手稽首曰(13):「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14)。」』臣愚不足以跡古文(15),竊以傳記言之,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賜大臣,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臧(藏)之於宮廟也。昔寶鼎之出於汾脽也,河東太守以聞,詔曰:『朕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蒙豐年,今谷嗛(歉)未報(16),鼎焉為出哉(17)?』博問耆老(18),意(抑)舊臧(藏)與(歟)(19)?誠欲考得事實也。有司驗脽上非舊臧(藏)處,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殊異於眾鼎。今此鼎細小,又有款識(20),不宜薦見於宗廟。」制曰:「京兆尹議是。」
  (1)美陽:縣名。在今陝西扶風東。(2)有司:主管官吏。(3)元鼎: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前116��前111)。元鼎時得鼎,武帝曾薦之於宗廟。(4)銘勒:鐫刻。(5)後稷:周的始祖。名棄。(6)(tai):古邑名。即邰。在今陝西武功西南。相傳周始祖居於此。(7)公劉:周族的祖先。相傳為後稷的曾孫。豳:古邑名。在今陝西旬邑西。(8)太王:即古公亶父。岐:山名。在今陝西岐山縣東北。梁:山名。在今陝西乾縣西北。(9)文、武:周文王,周武王。豐鎬:古都邑名。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10)尸臣:有二說。一說主事之臣(師古說);一說人名(楊樹達說)。(11)拘邑:即豳地。(12)旗:交龍為旗。鸞:謂有鸞之車。黼黻:冕服。雕戈:刻鏤之戈。(13)拜手:古代男子的一種跪拜禮。跪下,兩手拱合,俯頭至於與心平。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叩頭到地。(14)丕顯:大明。休命:美善的命令。(15)跡:迫尋蹤跡。(16)嗛:通「歉」。歉收。(17)焉:何也。 (18)耆((qi)老:老人。(19)意:通「抑」。或者。(20)款識:鐘鼎等器物上刻的文字。
  上自幸河東之明年正月,鳳皇集祋祤(1),於所集處得玉寶,起步壽宮,乃下詔赦天下。後間歲(2),鳳皇神爵(雀)甘露降集京師,赦天下。其冬,鳳皇集上林,乃作鳳皇殿,以答嘉瑞(3)。明年正月,復幸甘泉,郊泰畤,改元曰五鳳(4)。明年,幸雍祠五畤。其明年春,幸河東,祠后土,赦天下。後間歲,改元為甘露(5)。正月,上幸甘泉,郊泰畤。其夏,黃龍見新豐(6)。建章、未央、長樂宮鍾虞銅人皆生毛(7),長一寸所(8),時以為美祥。後間歲正月,上郊泰畤,因朝單于於甘泉宮(9)。後間歲,改元為黃龍(10)。正月,復幸甘泉,郊泰畤,又朝單于於甘泉宮。至冬而崩。鳳皇下郡國凡五十餘所。
  (1)祋祤(dui xǔ):縣名。在今陝西耀縣東。(2)間歲:隔一年。(3)答:應也。(4)五鳳:漢宣帝年號,共四年(前57��前54)。(5)甘露:漢宣帝年號,共四年(前53��前50)。(6)新豐:縣名。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北。(7)建章、未央、長樂宮:皆漢宮名。鍾虜(ju):懸掛鐘的架子。(8)所:猶「許」。(9)單于:匈奴的君王。(10)黃龍:漢宣帝年號。僅一年(前49)。
  元帝即位,遵舊儀,間歲正月,一幸甘泉郊泰畤,又東至河東祠后土,西至雍祠五畤。凡五奉泰畤、后土之祠。亦施恩澤,時所過毋出田租,賜百戶牛酒,或賜爵,赦罪人。
  元帝好儒,貢禹、韋玄成、匡衡等相繼為公卿(1)。禹建言漢家宗廟祭祀多不應古禮,上是其言。後韋玄成為丞相,議罷郡國廟,自太上皇、孝惠帝諸園寢廟皆罷(2)。後無帝寢疾,夢神靈譴罷諸廟祠,上遂復焉(3)。後或罷或復,至哀、平不定。語在《韋玄成傳》。
   (1)貢禹:本書卷七十二有其傳。韋玄成:本書卷七十三有其傳。匡衡:本書卷八十一有其傳。(2)太上皇:漢高祖劉邦之父。(3)復:恢復。
  成帝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譚奏言(1):「帝王之事莫大乎承
  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故聖王盡心極慮以建其制。祭天於南郊,就陽之義也;瘞地於北郊(2),即陰之象也(3)。天之於天子也,因其所都而各饗焉。往者,孝武皇帝居甘泉宮,即於雲陽立泰畤,祭於宮南。今行常幸長安(4),郊見皇天反北之泰陰,祠后土反東之少陽,事與古制殊。又至雲陽,行溪谷中,厄陝(狹)且百里(5),汾陰則渡大川,有風波舟楫之危,皆非聖主所宜數乘。郡縣治道共(供)張(帳),吏民困苦,百官煩費。勞所保之民,行危險之地,難以奉神靈而祈福祐,殆未合於承天子民之意(6)。昔者周文武郊於豐鎬(7),成王郊於洛邑。由此觀之,天隨王者所居而饗之,可見也。甘泉泰畤、河東后土之祠宜可徙置長安,合於古帝王。願與群臣議定。」奏可。大司馬車騎將軍許嘉等八人以為所從來久遠(8),宜如故。右將軍王商、博士師丹、議郎翟方進等五十人以為《禮記》曰(9)「燔柴於太壇(10),祭天也;瘞薶於大(太)折,祭地也。」兆於南郊,所以定天位也。,祭地於大(太)折(11),在北郊,就陰位也。郊處各在聖王所都之南北。《書》曰「越三日丁巳,用牲於郊,牛二(12)。」周公加牲,告徒新邑,定郊禮於洛(13)。明王聖主,事天明,事地察。天地明察,神明章矣。天地以王者為主,故聖王制祭天地之禮必於國郊。長安,聖主之居,皇天所觀視也。甘泉、河東之祠非神靈所饗,宜徙就正陽大(太)陰之處。違俗復古,循聖制,定天位,如禮便。於是衡、譚奏議曰:「陛下聖德匆(聰)明,上通承天之大典(14),覽(攬)群下(15),使各悉心盡慮,議郊祀之處,天下幸甚,臣聞廣謀從眾,則合於天心,故《洪範》曰『三人占,則從二人言』,言少從多之義也。論當在古(16),宜於萬民,則依而從之;違道寡與,則廢而不行。今議者五十八人,其五十人言當徙之義,皆著於經傳,同於上世,便於吏民;八人不案經藝考古制,而以為不宜,無法之議,難以定吉凶。《太誓》曰:『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17)。』《詩》曰『毋曰高高在上,涉降厥士,日監在茲(18),言天之日監王者之處也。又曰『乃眷西顧,此維予宅(19)』,言天以文王之都為居也。宜於長安定南北郊,為萬世基。」天子從之。
  (1)衡:匡衡。譚:張譚,字仲叔。(2)瘞地:祭地。(3)即:就也。(4)行:天子出行稱行。長安:疑「甘泉」之誤。吳恂曰:「『長安』二字,乃『甘泉』之誤也。上云『往者孝武皇帝居甘泉宮,即於雲陽立泰畤,祭於宮南。』此謂武帝祭泰畤於雲陽者,以身居甘泉宮故耳。今成帝不離輦轂,祭泰畤當於南郊,不應反北之泰陰之甘泉。(案《成紀》永始四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元延二年、四年,綏和二年同。)祠后土當於北郊,不應反東之少陽之汾陰,下文『又至雲陽行溪谷中』云云,及『甘泉泰畤、河東后土之祠,宜可徙置長安。』可證。」(5)陝:「狹」的本字。(6)子民:視民如子。(7)郊:祭天。(8)許嘉:封平恩侯。(9)王商:字子威。本書卷八十二有其傳。師丹:本書卷八十六有傳。翟方進:本書卷八十四有其傳。(10)太壇:古代祭夭之處,在南郊。(11)太折:古代祭地之處,在北郊。(12)《書》曰等句:引文見《尚書·周書·召浩》。(13)洛:洛邑。今河南洛陽市。(14)上通承天之大典:謂重郊祀之禮。(15)覽天下:此據何焯斷句,「覽」字上疑脫「延」字(吳恂說)。覽,通「攬」。(16)論:議也。(17)《太誓》:《尚書》篇名。稽:考也。永:長也。丕:奉。丕天之大律:奉天之大法。(18)《詩》曰等句:引詩見《詩經·周頌·敬之》。高高在上:指上帝高在天上。陟:升也。厥:其也,指上帝為使者。監:察也。茲:此也。意謂上帝的使者升降於天地之間,天天在此監察我們。(19)(《詩》又曰等句:引詩見《詩經·大雅·皇矣》。眷:回頭看。西顧:指(商)看到西方的周朝。此:指周王。宅:居也。意謂商朝看到周朝得到了上帝的保佑。
  既定,衡言:「甘泉泰畤紫壇,八觚宣通象八方(1)。五帝壇周環其下,又有群神之壇。以《尚書》禋六宗、望山川、遍群神之義(2),紫壇有文章采鏤黼黻之飾及玉、女樂(3),石壇、仙人祠,瘞鸞路(輅)、騂駒(4),寓(偶)龍馬,不能得其象於古。臣聞郊柴饗帝之義,掃地而祭,上(尚)質也。歌大呂舞《雲門》以俟天神(5),歌太簇舞《咸池》以俟地祇(6),其牲用犢,其席槁秸(7),其器陶匏(8),皆因天地之性,貴誠上(尚)質,不敢修其文也。以為神祇功德至大,雖修精微而備庶物,猶不足以報功,唯至誠為可,故上(尚)質不飾,以章天德。紫壇偽飾、女樂、欒路、騂駒、龍馬、石壇之屬,宜皆勿修。」
  (1)觚(gū):稜角。(2)禋(yīn):古代祭天的典禮。六宗:指四時、寒暑、日、月、星、水旱六種神。還有其它說法。引申為祭祀的通稱。(3)黼黻(fǔfu):花紋。玉:指玉飾器具。女樂:即《禮樂志》所云『使童男童女俱歌」也(師古說)。(4)鸞路:即鸞輅。天子之車。騂(xīng):赤色馬。(5)大呂:古時十二律之一。《雲門》:傳說是黃帝樂。(6)太簇:古時十二律之一。《咸池》:傳說是黃帝所作。(7)槁秸:乾枯的禾干。(8)匏:瓠也。
  衡又言:「王者各以其禮制事天地,非因異世所立而繼之(1)。今雍鄜、密、上下畤(2),本秦侯各以其意所立,非禮之所載術也。漢興之初,儀制未及定,即且因秦故祠,復立北畤。今既稽古,建定天地之大禮,郊見上帝,青赤白黃黑五方之帝皆畢陳,各有位饌,祭祀備具。諸侯所妄造,王者不當長遵。及北畤,未定時所立(3),不宜復修。」天子皆從焉。及陳寶祠,由是皆罷。
  (1)異世:謂前代。(2)今雍鄜、密、上下畤:指秦文公、宣公所立畤。(3)未定時所立:謂高祖之初,禮儀未定時所立北畤。
  明年(1),上始祀南郊,赦奉郊之縣及中都官耐罪囚徒(2)。是歲衡、譚復條奏:「長安廚官縣官給祠郡國候神方士使者所祠(3),凡六百八十十三所,其二百八所應禮,及疑無明文,可奉祠如故。其餘四百七十五所不應禮,或復重(4),請皆罷。」奏可。本雍舊祠二百三所(5),唯山川諸星十五所為應禮雲。若諸布、諸嚴、諸逐,皆罷。杜主有五祠,置其一。又罷高祖所立梁、晉、秦、荊巫、九天、南山、萊中之屬(6),及孝文渭陽、孝武薄忌泰一、三一、黃帝、冥羊、馬行、泰一、皋山山君、武夷、夏後啟母石、萬里沙,八神、延年之屬(7),及孝宣參山、蓬山、之罘、成山、萊山、四時、蚩尤、勞谷、五床、仙人、玉女、徑路、黃帝、天神、原水之屬(8),皆罷。侯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詔七十餘人皆歸家(9)。
  (1)明年:指成帝建始二年(前31)。(2)奉郊之縣:奉郊所在之縣。中都官:京師諸官府。耐:古代一種剃去頰須的刑罰,二歲刑。通「耏」。(3)長安廚官:或稱長安廚令,為帝王掌管廚房。屬京兆尹。縣官:指官府。(4)復重:重複。(5)雍舊祠二百三所:齊召南曰:「案《地理志》,右扶風雍有五畤、太昊、黃帝以下,祠三百三所。彼作三百,此作二百,未知孰誤。」(6)萊中:當作「秦中」(齊召南說)。(7)薄忌泰一:毫人謬忌所奏立之太一祠。(8)原水:以上文及《地理志》證之,「原」上奪一「帝」字。(9)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詔:二官名(陳直說)。
  明年,匡衡坐事免官爵。眾庶多言不當變動祭祀者。又初罷甘泉泰畤作南郊日,大風壞甘泉竹宮,折拔畤中樹木十圍以上百餘。天子異之,以問劉向。對曰:「家人尚不欲絕種祠(1),況於國之神寶舊畤!且甘泉、汾陰及雍五畤始立,皆有神祇感應,然後營之,非苟而已也(2)。武、宣之世,奉此三神,禮敬敕備(3),神光尤著。祖宗所立神祇舊位,誠未易動。及陳寶祠,自秦文公至今七百餘歲矣,漢興世世常來,光色赤黃,長四五丈,直祠而息(4),音聲砰隱(5),野雞皆雒。每見雍太祝祠以太牢,遣候者乘一乘傳馳詣行在所(6),似為福祥。高祖時五來,文帝二十六來,武帝七十五來,宣帝二十五來,初元元年以來亦二十來,此陽氣舊祠也。及漢宗宗廟之禮,不得擅議,皆祖宗之君與賢臣所共定。古今異制,經無明文,至尊至重,難以疑說正也。前始納貢禹之議,後人相因,多所動搖。《易大傳》曰:『誣神者殃及三世(7)。』恐其咎不獨止禹等。」上意恨之(8)。
  (1)家人:謂庶人之家。種祠:繼嗣所傳祠。(2)苟:草率。(3)敕:整也。(4)直:當也。息:止也。(5)砰隱:大聲。(6)遣候者乘一乘傳馳詣行在所:此為報神之來。「乘一」二字疑衍。景祐本等無「乘一」二字。(7)誣神者殃及三世:沈欽韓曰:「《大戴·本命篇》『誣鬼 神者罪及二世』。亦見《魯語》。」(8)恨:悔也。
  後上以無繼嗣故,令皇太后詔有司白(1):「蓋聞王者承事天地,交接泰一,尊莫著於祭祀。孝武皇帝大聖通明,始建上下之祀(2),營泰畤於甘泉,定后土於汾陰,而神祇安之,饗(享)國長久,子孫蕃滋,累世遵業,福流於今。今皇帝寬仁孝順,奉循聖緒,靡有大愆,而久無繼嗣。思其咎職,殆在徒南北郊,違先帝之制,改神祇舊位,失天地之心,以妨繼嗣之福。春秋六十,未見皇孫(3),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朕甚悼焉。《春秋》大復古(4),善順祀(5)。其復甘泉泰畤,汾陰后土如故,及雍五畤、陳寶祠在陳倉者。」天子復親郊禮如前。又復長安、雍及郡國祠著明者且半。
  (1)令皇太后詔有司:復甘泉泰畤、汾陰后土等祠,在永始元年三月(施之勉說)。宋祁疑「令」下有「白」字。皇太后:指元後王政君。(2)上下:謂天地。(3)未見皇孫:師古曰:「皇太后自謂。」(4)大:推崇;崇尚。(5)善順祀:以順祀為善。
  成帝末年頗好鬼神,亦以無繼嗣故,多上書言祭祀方術者,皆得待詔,祠祭上林苑中長安城旁,費用甚多,然無大貴盛者。谷永說上曰(1):「臣聞明於天地之性,不可或(惑)以神怪;知萬物之情,不可罔以非類(2)。諸背仁義之正道,不尊《五經》之法言,而盛稱奇怪鬼神,廣崇祭祀之方,求報無福之祠,及言世有仙人,服食不終之藥(3),遙興輕舉(4),登遐倒景(影)(5),覽觀縣圃(6),浮游蓬萊,耕耘五德,朝種暮獲(7),與山石無極(8),黃冶變化(9),堅冰淖溺(10),化色五倉之術者(11),皆奸人惑眾,挾左道(12),懷詐偽,以欺罔世主。聽其言,洋洋滿耳(13),若將可遇;求之,蕩蕩如係風捕景(影)(14),終不可得。是以明王距(拒)而不聽,聖人絕而不語(15)。昔周史萇弘欲以鬼神之術輔尊靈王會朝諸侯,而周室愈微,諸侯愈叛。楚懷王降祭祀,事鬼神,欲以獲福助,卻秦師(16),而兵挫地削,身辱國危。秦始皇初並天下,甘心於神仙之道,遣徐福、韓終之屬多貴童男童女入海求神采藥(17),因逃不還,天下怨恨。漢興,新垣平、齊人少翁、公孫卿、欒大等,皆以仙人、黃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藥貴幸,賞賜累千金。大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重累,震動海內。元鼎、元封之際(18),燕齊之間方士瞋目扼腕,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術者以萬數。其後,平等皆以術窮詐得(19),誅夷伏辜。至初元中,有天淵玉女、巨鹿神人、轑陽侯師張宗之奸(21),紛紛復起。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22),已嘗專意散財,厚爵祿,竦精神,舉天下以求之矣。曠日經年,靡有毫氂(厘)之驗,足以揆今。經曰:『享多儀,儀不及物,惟曰不享(23)。』《論語》說曰:『子不語怪神(24)。』唯陛下距(拒)絕此類,毋令奸人有以窺朝者。」上善其言。
  (1)谷永:本書卷八十五有其傳。(2)罔:猶「蔽」。或謂罔,欺也。(3)不終:猶言不死。(4)興:起也。(5)遐:遠也。景:古影字。(6)覽觀縣圃:李奇曰:「崑崙九成,上有縣圃,縣圃之上即閶闔天門。」(7)耕耘五德,朝種暮獲:晉灼曰:「翼氏《風角》,五德東方甲,南方丙,西方庚,北方壬,中央戊。種五色禾於此地而耕耘也。」(8)與山石無極:言獲長壽超過山石之無窮。(9)黃冶變化:謂以丹沙冶煉而變化為黃金。 (10)堅冰淖溺:謂方士詐以藥石投之冰上,冰即融化,因假稱為神仙之道所致。淖溺:消融,融化。(11)化色五倉之術:李奇曰:「思身中有五色,腹中有五倉伸;五色存則不死,五倉存則不饑。」(12)左道:邪僻之道。(13)洋洋滿耳:此用《論語》「洋洋盈耳」語,避惠帝諱改盈為滿(楊樹達說)。洋洋:美盛貌。(14)蕩蕩:空曠貌。(15)聖人絕而不語:謂孔子不語怪伸。(16)卻:退。(17)徐福:即徐市。相傳徐福入海求藥,至於日本。韓終:一作韓眾。沈欽韓曰:『《抱樸·仙藥篇》,韓眾服菖蒲三年,身生毛,日視書萬言,皆能誦之,冬極不寒。眾、終同字。」(18)元鼎、元封:漢武帝的兩個年號。元鼎共六年(前116��前111)。元封共六年(前110��前105)。(19)詐得:謂君主得其詐偽之情。(20)初元:漢元帝年號,共五年(前48��前44)。(21)轑陽侯:江仁,元帝時坐使家丞上印緩隨張宗學仙免官。(22)三五:「『五』字當作『主』,蓋指漢代三主耳。新垣平事,則文帝時;元鼎、元封,則武帝時也;初元,則元帝時也。」(宋祁說。吳恂同意此說。)(23)經曰等句:引文見《尚書·周書·洛誥》。意調祭享之道,唯以至誠,若多其容儀,而不及禮物,則不為神所享也。」(24)「子不語怪神」:見《論語·述而篇》。原文為「子不語怪力亂神。」子:孔子。
  後成都侯王商為大司馬衛將軍輔政(1),杜鄴說商曰(2):「『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渝祭(3)」,言奉天之道,貴以誠質大得民心也。行穢祀豐,猶不蒙祐;德修薦薄,吉必大來。古者壇場有常處,燎禋有常用,贊見有常札;犧牲玉帛雖備而財不匱。車輿臣役雖動而用不勞。是故每舉其禮,助者歡說(悅)(4),大路所歷(5),黎元不知(6)。今甘泉、河東天地郊祀,鹹失方位,違陰陽之宜。及雍五畤皆曠遠,奉尊之役休而復起,繕治共(供)張(帳)無解已時(7),皇天著象殆可略知。前上甘泉,先驅失道;禮月之夕,奉引復迷(8)。祠后土還,臨河當渡,疾風起波,船不可御。又雍大雨,壞平陽宮垣(9)。乃三月甲子,震電災林光宮門(10)。祥瑞未著,咎徵仍臻。跡三郡所奏(11),皆有變故。不答不饗(享)(12),何以甚此!《詩》曰『率由舊章(13)』。舊章,先王法度,文王以之,交神於祀,子孫千億,宜如異時公卿之議,復還長安南北郊。」
  (1)成都侯王商:元後王政君之弟。(2)杜鄴:本書卷八十五有其傳。(3)「東鄰殺牛」等句:《易·既濟》九五爻辭。東鄰:指商紂王。西鄰:指周文王。渝(yue):以湯煮物。渝祭:謂煮新菜以祭。意謂祭祀之道,莫盛於修德,故紂之牛牲,不如文王之蘋藻(師古說)。(4)助:謂助祭。(5)大路:即大輅。天子祭無所乘之車。(6)黎元不知:意謂百姓無徭費。黎元:百姓。(7)無解已時:謂沒完沒了。(8)奉引:前導引車。(9)平陽宮:秦宮名。至漢代猶存(陳直說)。在今陝西鳳翔縣。(10)林光宮:《黃圖》雲,林光宮,(秦)胡亥所造,縱廣各五里,在雲陽縣(在今陝西淳化西北)界。(11)跡:謂觀其事跡。(12)不答:謂不答其誠。不饗(享):謂不享其把。(13)「率由舊章」:見《詩經·大雅·假樂》。率:循也。由:用也。後數年,成帝崩,皇太后詔有司曰:「皇帝即位,思順天心,遵經義,定郊禮,天下說(悅)喜。懼未有皇孫,故復甘泉泰畤、汾陰后土,庶幾獲福。皇帝恨難之,卒未得其祀。其復南北郊長安如故,以順皇帝之意也。」
  哀帝即位,寢(浸)疾(1),博征方術士,京師諸縣皆有侍祠使者,盡復前世所常興諸神祠官,凡七百餘所,一歲三萬七千祠雲。
  (1)浸:逐漸。
  明年(1),復令太皇太后詔有司曰(2):「皇帝孝順,奉承聖業,靡有解(懈)怠,而久疾未廖(3)。夙夜唯思,殆繼體之君不宜改作。其復甘泉泰畤、汾陰后土祠如故。」上亦不能親至,遣有司行事而禮祠焉。後三年,哀帝崩。
  (1)明年:哀帝建平三年(前4)。(2)太皇太后:指元後王政君。(3)瘳(chōu):病癒。
  平帝元始五年(1),大司馬王莽奏言:「王者父事天,故爵稱天子(2)。孔於曰:『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3)。』王者尊其考(4),欲以配天,緣考之意,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是以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禮記》天子祭天地及山川,歲遍。《春秋榖梁傳》以十二月辛卜,正月上辛郊(5)。高皇帝受命,因雍四畤起北畤,而備五帝,未共(供)天地之祀。孝文十六年用新垣平,初起渭陽五帝廟,祭泰一、地祇,以太祖高皇帝配。日冬至祠泰一,夏至祠地祇,皆並祠五帝,而共(供)一牲(6),上親郊拜。後平伏誅,乃不復自親,而使有司行事。孝武皇帝祠雍,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祠,則禮不答也。』於是元鼎四年十一月甲子始立后土祠於汾陰。或曰,五帝,泰一之佐,宜立泰一。五年十一月癸未始立泰一祠於甘泉,二歲一郊(7),與雍更祠,亦以高祖配,不歲事天,皆未應古制。建始元年,徒甘泉泰畤、河東后土於長安南北郊。永始元年三月(8),以未有皇孫,復甘泉、河東祠。綏和二年,以卒不獲佑,復長安南北郊。建平三年,懼孝哀皇帝之疾未瘳,復甘泉、汾陰祠,竟復無福。臣謹與太師孔光、長樂少府平晏、大司農左鹹、中壘校尉劉歆、太中大夫朱陽、博士薛順、議郎國由等六十七人議(9),皆曰宜如建始時丞相衡等議,復長安南北郊如故。」
  (1)元始五年:即公元五年。(2)爵:此字疑誤。爵乃以序次群臣的勳德材能,天子乃至尊,豈能排列序次,且經傳未見以天子為爵稱者。疑為「尊」之誤。(3)孔子曰等句:《孝經》載孔子之言。(4)考:舊稱已死之父。(5)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郊:謂於十二月下一個辛日預卜郊之日,而於正月第一個辛日郊。(6)牲:景德本、景祐本作「特」。特,謂特牛。(7)二歲:當作「三歲」。據錢大昭、朱一新、葉德輝、王先謙等雲,南雍本、閩本、汪本、德藩本、官本皆作「三歲」。朱一新雲,「三歲」為是,「即前所謂甘泉泰畤、汾陰后土三年一郊祀也」。(8)永始元年三月:《成紀》繫於永始三年十月,誤。王先謙據《成紀》立說,亦誤。當從此《志》。(9)孔光:本書卷八十一有其傳。平晏:平地之子。左鹹:「左』當作「尹」。據《百官表》,元始五年大司農為尹鹹,左成於哀帝建平元年才為大司農。國由:長安人,後為王莽講《易》祭酒。
  莽又頗改其祭禮,曰:「《周官》天地之祀,樂有別有合。其合樂曰『以六律、六鍾、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1)』,祀天神,祭地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2)。凡六樂,奏六歌,而天地神祇之物皆至(3)。四望,蓋謂日月星海也。三光高而不可得親,海廣大無限界,故其樂同。祀天則天文從,祭地則地理從。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誼(義)一也。天地合精,夫婦判合。祭天南郊,則以地配,一體之誼(義)也。天地位皆南鄉(向),同席,地在東,共牢而食。高帝、高後配於壇上,西鄉(向),後在北,亦同席共牢。牲用繭栗(4),玄酒陶匏(5)。《禮記》曰天子籍田千畝以事天地(6),繇(由)是言之,宜有黍稷。天地用牲一,燔燎瘞薶用牲一,高帝、高後用牲一。天用牲左,及黍稷燔燎南郊;地用牲右,及黍稷瘞於北郊。其旦,東鄉(向)再拜朝日;其夕,西鄉(向)再拜夕月。然後孝弟(悌)之道備。而神祐嘉享,萬福降輯(集)。此天地合祀,以祖妣配者也。其別樂曰『冬日至,於地上之圜(圓)丘奏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樂八變,則地祇皆出(7)。』天地有常位,不得常合,此其各特祀者也。陰陽之別於日冬夏至(8),其會也以孟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親合祀天地於南郊,以高帝、高後配。陰陽有離合,《易》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剛(9)。』以日冬至使有司奉祠南郊,高帝配而望群陽,日夏至使有司奉祭北郊,高後配而望群陰,皆以助致微氣,通道(導)幽弱。當此之時,後不省方(10),故天子不親而遣有司,所以正承天順地(11),復聖王之制,顯太祖之功也。渭陽祠勿復修。群望未悉定,定復奏。」奏可。三十餘年間,天地之祠五徒焉。
  (1)六律:古代樂律有十二,陰陽各六,陽為律,陰為呂。六律即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鍾:以六律立六鍾之均。五聲:宮、商、角、徵、羽。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六舞:《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大合樂:聯合演奏。(2)先妣:指姜嫄。先祖:指先王先公。(3)凡六樂,奏六歌等句:師古曰:「謂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祇,再變而致裸物及山林之祇,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祇,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祇,五變而致介物及地祇,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4)牲用繭栗:謂牛角如蠶繭、如板栗。指小牛角。(5)玄酒:上古祭祀用水。古人以為水是黑色,故曰玄酒。後引申為薄酒。陶匏:瓦壺。匏,通「壺」。(6)楊樹達曰:「《禮記》未見此語。惟《祭義篇》云:『天子為籍千畝,冕而朱紘,躬秉耒。』俟再考。」(7)別樂曰等句:師古曰:「此亦《春官》大司樂之職也。天神之樂:圓鍾為宮,黃鐘為角,太簇為徵,姑洗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地祇之樂:函鍾為宮,太簇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靈鼓靈鼗,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先奏是樂,以致其神,禮之以玉,然後合樂而祭。」(8)冬夏至:冬至、夏至。(9)《易》曰等句:《易傳·說卦》之辭。陽為剛,陰為柔,兩者迭用。迭:更替;輪流。(10)當此之時,後不省方:此據於《易傳·復》象辭「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當此之時:謂冬至之日。後:君也。省:視察。方:猶「邦」。(11)承天順地:景祐本作「承順天地」。
  後莽又奏言:「《書》曰『類()於上帝,禋於六宗(1)』。歐陽、大小夏侯三家說六宗(2),皆曰上不及天,下不及地,旁不及四方,在六者之間,助陰陽變化,實一而名六,名實不相應。《禮記》祀典,功施於民則祀之(3)。天文日月星辰,所昭仰也;地理山川海澤,所生殖也。《易》有八卦(4),《乾》《坤》六子(5),水火不相逮(6),雷風不相悖(7),山澤通氣(8),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9)。臣前奏徒甘泉泰畤、汾陰后土皆復於南北郊。謹案《周官》『兆五帝於四郊』(10),山川各因其方(11),今五帝兆居在雍五畤,不合於古。又日月雷風山澤,《易》卦六子之尊氣,所謂六宗也。星辰水火溝瀆,皆六宗之屬也。今或未特祀,或無兆居。謹與太師光、大司徒宮、羲和欲等八十九人議(12),皆曰天子父事天,母事地,今稱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稱地祇曰后土,與中央黃靈同,又兆北郊未有尊稱。宜令地祇稱皇地後祇,兆曰廣畤。《易》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13)』。分群神以類相從為五部,兆天地之別神:中央帝黃靈后土畤及日廟、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宮於長安城之未地兆;東方帝太昊青靈勾芒畤及雷公、風伯廟、歲星、東宿東宮(版 權所 有https://FanYi.Cool 古文翻譯庫)於東郊兆;南方炎帝赤靈祝融畤及熒惑星、南宿南宮於南郊兆;西方帝少皞白靈蓐收畤及太白星、西宿西宮於西郊兆;北方帝顓頊黑靈玄冥畤及月廟、雨師廟、辰星、北宿北宮於北郊兆。」奏可。於是長安帝諸廟兆峙甚盛矣。
  (1)《書》曰等句:引文見《尚書·虞書·舜典》。已解於上。(2)歐陽、大小夏侯:指歐陽生(和伯)、夏侯始昌、夏侯勝。(3)功施於民則祀之:語見《禮記·祭法篇》。(4)八卦:即《乾》(天)、《震》(雷)、《兌》(澤)、《離》(火)、《巽》(風)、《坎》(水)、《艮》(山)、《坤》(地)。(5)六子:指《震》、《巽》、《坎》、《離》、《艮》、《兌》。師古曰:「《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故雲六子。」(6)水火:指《坎》《離》。逮:及也。(7)雷風:指《震》、《巽》。悖:亂也。(8)山澤:指《艮》、《兌》。(9)既:盡也。(10)《周官》:謂《周禮》。兆:作動詞用。謂營其兆域。五帝於四郊:謂青帝於東郊,赤帝及黃帝於南郊,白帝於西郊,黑帝於北郊。(11)各因其方:謂各順其所在。(12)光:孔光。宮:馬宮。本書卷八十一有其傳。歆:劉歆。(13)《易》曰等句:見《易傳·系辭》上。
  莽又言:「帝王建立社稷,百王不易。社者,土也。宗廟,王者所居。稷者,百谷之主,所以奉宗廟,共(供)粢盛(1),人所食以生活也。王者莫不尊重親祭,自為之王,禮如宗廟。《詩》曰『乃立塚土(2)』。又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3)』。《禮記》曰『唯祭宗廟社稷,為越紼而行事(4)』。聖漢興,禮儀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5)。」遂於官社後立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後稷配食官稷。稷種毅樹(6)。徐州牧歲貢五色土各一斗(7)。
  (1)粢(zī)盛:指盛在祭器內的黍稷。(2)《詩》曰等句:引詩見《詩經·大雅·綿》。塚:大也。土:土神,謂太社(師古說).(3)又曰等句:引詩見《詩經·小雅·甫田》。御:祀也。田祖:稷神。(4)越紼而行事:意謂當祭天地五祀,則越紼而行事,不以私喪廢公祀。紼(fu):特指下葬時引柩入穴的繩索。(5)漢興等句:臣瓚曰:「高帝除秦社稷,立漢社稷,《禮》所謂太社也。時又立官社,配以夏禹,所謂王社也。見《漢祀令》。而未立官稷,至此始立之。世祖(劉秀)中興,不立官稷,相承至今也。」(6)榖(gǔ)樹:楮樹。榖子類谷,故於官稷處種之。(7)徐州:州名。轄境約當今江蘇北部及山東省東南部。徐州牧:徐州的長官。
  莽篡位二年,興神仙事,以方士蘇樂言,起八風台於宮中(1)。台成萬金(2),作樂其上,順風作液湯(3),又種五粱禾於殿中(4),各順色置其方面,先鬻(煮)鶴髓、毒冒(玳瑁)、犀玉二十餘物漬種(5),計粟斛成一金,言此黃帝谷仙之術也(6)。以樂為黃門郎(7),令主之(8)。莽遂崇鬼神淫祀,至其未年,自天地六宗以下至諸小鬼神,凡千七百所(9),用三牲鳥魯三千餘種。後不能備,乃以雞當騖雁,犬當糜鹿。數下詔自以當仙,語在其傳(10)。
  (1)八風台:在漢長安宮中,至今猶有遺物出土。陳直云:「《金石萃編》卷二十二有『八風壽成當』瓦當,蓋即八風台遺物,至今漢城內猶有出土者。」(2)台成萬金:謂耗費萬金才築成台。(3)液湯:古時的一種湯藥。《藝文志》經方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周壽昌以為「殆服食之法」。(4)五粱禾:五色禾(師古說)。(5)先鬻鶴髓……漬種:謂煮取鶴髓等汁以浸泡種子。漬(zi):淹泡。(6)此黃帝谷仙之術:錢大昭曰:「李少君之谷道,疑即此也。」(7)黃門郎:官名。給事於黃門之內。(8)主:掌管。(9)莽遂崇鬼神淫祀等句:錢大昭曰:「案《志》中所載鬼神名目,悉數之不能終。漢自孝武信方士之術,所祠神靈鑿空無據者多。新莽未年,媚神尤甚,卒以敗亡,非所謂淫把無福者邪!今考《地理志》所載,得三百八十九所。」(10)其傳:指本書《王莽傳》。
  贊曰:漢興之初,庶事草創,唯一叔孫生略定朝廷之儀(1)。若乃正朔、服色、郊望之事,數世猶未章焉。至於孝文,始以夏郊,而張倉(蒼)據水德(2),公孫臣、賈誼更以為上德(3),卒不能明。孝武之世,文章為盛,太初改制,而兒寬、司馬遷等猶從臣、誼之言(4),服色數度,遂順黃德。彼以五德之傳從所不勝(5),秦在水德,故謂漢據土而克之。劉向父子以為帝出於《震》(6),故包(庖)羲氏始受木德,其後以母傳子(7),終而復始,自神農、黃帝下歷唐虞三代而漢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號,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統矣(8)。昔共工氏以水德間於木火,與秦同運,非其次序,故皆不永。由是言之,祖宗之制蓋有自然之應,順時宜矣。究觀方士祠官之變,谷永之言,不亦正乎!不亦正乎(9)!
  (1)叔孫生:叔孫通。本書卷四十三有其傳。(2)張蒼:本書卷四十二有其傳。(3)賈誼:本書有專傳。(4)臣、誼:公孫臣、賈誼。(5)彼以五德之傳從所不勝:謂彼以五德相勝之法。如火勝金,土勝水。(6)《震》:《易》卦名。(7)以母傳於:周壽昌:「木生火,故雲以母傳子也。」(8)著赤帝之符等句:鄧展曰:「(劉)向父子雖有此議,時不施行,
  至光武建武二年,乃用火德,色尚赤耳。」(9)不亦正乎等句:班氏於此
  肯定谷永(否定神怪)之言。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