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兵書《黃石公三略》01【三略之上略篇】原文及譯文

三略 上略

【原文】
夫主將之法,務攬1 英雄之心,賞祿有功2 ,通3 志於眾。故與眾同好靡4 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5 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含氣之類成6 願得其志。《軍讖》7 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8 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9 ,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十 。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
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聖人存之,動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居之不以家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

【註釋】
1攬:收攬。
2祿:這裡用做動詞,指獎給俸祿。有功:指有功勞的人。
3通:貫通、推廣。
4同好:指一條心作戰。靡:沒有。
5人:指人心。
6含氣之類:指人。這裡用人的呼吸來借代指人整體。成:都。
7讖(chen):驗證、符驗。《軍讖》是古代的一部兵書,唐代時候還存在,後來失傳。
8賊:傷害。引申為禍患。
9設:意思通「施」,施行。
十宜:適宜。
端:開端。
莫:沒有誰。
推移:發展變化。
圖制:圖謀制勝。
守:遵守。微:微妙之道,指「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
盈:滿。
服:順服。

【譯文】
作為主將,必須收攬傑出人物的心,獎賞功臣,把自己的意志貫通於眾。只要與眾人一條心,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業,與眾人同仇敵愾就沒有推不翻的敵人。國泰民安,在於得人心;國破家亡,在於失人心。人都是願意實現自己的志向的。古代的兵書《軍讖》講:「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是美德,剛是禍害。弱者往往得到人們的同情和支援,強者常常遭到人們的怨恨和攻擊。柔有柔的用處,剛有剛的用處,弱有弱的用處,強有強的用處,應當把這四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因事制宜地加以運用。事物的始末還沒有顯露,人們就無法認識它。天地神明,是隨著事物的推移而變動無常的。戰爭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軍事上要根據敵情的變化來採取適當的對策,而不要首先採取行動,敵人動則跟隨。這樣就能圖謀制勝,無往不勝,輔佐君主,樹立威嚴,拯濟天下,安定四方。能這樣出謀劃策的人,就能做帝王的老師。
所以說,人沒有不好強的,卻很少有人能掌握柔能克剛、弱能勝強這個微妙的道理;一般人如果能夠掌握運用它,就可以保全自己。聖人如果能掌握運用它,就能夠順應事物的變化,展開它推行於天下,捲起來不滿懷抱,不需用房屋安置它,也不需用城郭保護它,只需藏在心中,就可以使敵國屈服了。

【原文】
《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1 ;能弱能強,其國彌彰2 。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夫為國之道,恃3 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4 。所適5 如支體相隨,骨節相救6 ,天道自然,其巧無間7 。軍國之要8 ,察民心,施百務9 。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冤者原十 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強者抑之,敵者殘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覆之,毀者復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脫之。

【註釋】
1彌:更加。光:光明榮耀。
2彰:顯著。
3恃:依靠。
4策:政策、謀略。無遺:無所遺漏,指全部得以施行。
5適:往,到……去。
6救:應和。
7間:間隙、縫隙。
8要:關鍵。
9百務:指各種措施。
十原:申冤。
察:考察。
抑:壓制。
殘:消滅。
覆:傾覆,翻覆。
復:報復、懲罰。
廢:廢除、毀掉。這裡指誅殺。
橫:任意橫行、暴虐的人。
損:減少。
脫:解脫。這裡指赦免。

【譯文】
《軍讖》上說:「既能用柔,又能用剛,國威就日益輝煌彰著;既能用弱,又能用強,國家就繁榮昌盛。如果單純用柔或單純用弱,國力就必定削弱;單純用剛或單純用強,國家就必定滅亡。」
治理國家的原則,首要的是依靠德才兼備的人和獲得人民群眾的擁護。信任賢人如心腹,使用民眾如手足,就不會失策。這樣,行動起來就像肢體相隨,骨節相應,運用自然有似天道,巧妙得沒有間隙。統軍治國的要訣,在於悉心體察民心,正確實施各種措施。對處境危險的人要予以保護,對心存畏懼的人要給予安撫,對叛離的人要設法召還,對含冤受屈的人予以昭雪,對有所申訴的人要為他查清,對才高職低的人要予以提拔,對恃強驕橫的人要予以壓制,對與我為敵的人要予以制裁,對貪求的人要設法滿足,對願意效力的人要予以任用,對個人隱私要予以保密,對善謀的人要親近,對進讒言的人要予以揭露,對譭謗他人的人要懲罰,對謀反的人要嚴懲,對蠻橫的人要挫傷,對自滿的人要抑制,對願歸順的人要招撫,對被征服的人要安置,對投降的人要赦免寬恕。

【原文】
獲固1 守之,獲厄塞2 之,獲難屯3 之,獲城割4 之,獲地裂5 之,獲財散之。敵動伺6 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7 去之,敵陵8 待之,敵暴綏9 之,敵悖十 義之,敵睦攜之。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羅之。得而勿有,居而弗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在!
彼為諸侯,己為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取。世能祖祖,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稅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娭,然後選士以司牧之。夫所謂士者,英雄也。故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註釋】
1固:堅固。
2厄:險峻。塞:阻塞。
3屯:屯兵、駐兵。
4割:分割。這裡指分封的意思。
5裂:分裂。這裡也是分封給有功之臣的意思。
6伺:觀察。
7佚:通「逸」,安逸。這裡是以逸待勞的意思。
8陵:欺凌,侵犯。
9綏(sui):安撫、撫平的意思。
十悖:悖逆道義。
攜:離,分離的意思。
舉:舉動、行動。
因:根據、依據。
放言:這裡指放出假情報。
拔:攻取。
祖祖:尊崇祖先。前一個「祖」用做動詞,尊崇的意思。
匱:竭盡。
牧:治理、管理。
羅:收羅、集中。

【譯文】
佔領了堅固的地方要守備,佔領了險峻的地方要設立關塞,佔領了難於攻取的要地要駐兵屯守,得到城邑要分賞給有功的人,得到土地要分封給出力的人,得到財物要分散給眾人。敵人行動時要注意偵察,敵人接近時要嚴加戒備,敵勢強盛時要示弱使它驕傲,敵人以逸待勞就要避開它,敵人來犯就要堅決還擊,敵人凶暴要設法迴避,敵人背逆天理要用正義聲討,敵人和睦團結要使它分化。順應敵人的行動以挫敗它,根據敵人的形勢而擊破它,放出假情報使它發生過失,四面包圍把它殲滅。獲得財物不要據為己有,儲存的財物不要自守,奪取城池不要自己久據,立其國人為君,不要自取其位,決策出於自己,功勞歸於將士,這正是大利之所在!
讓別人當諸侯,自己當天子,使他們各保城邑,讓他們各自徵收賦稅。世上的人都能尊重他的祖先,很少愛護民眾。尊敬祖先只是敬親,愛護民眾才能為君。愛護民眾的君主,重視農桑,不佔農時,減輕賦稅,不使民眾貧窮,減少徭役,不使民力疲睏,這樣,國家富足了,人民快樂了,然後選派士人去管理他們。所謂士人,就是英雄人物。所以說,收羅了敵國的英雄,敵國就會陷於困境。英雄人物是國家的骨幹,民眾是國家的根本。獲得了骨幹,掌握了根本,自然就能政通人和,國泰民安。

【原文】
夫用兵之要1 ,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2 財,賞功不逾3 時,則下力4 並而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5 以財,則士自來;接6 以禮,勵7 以義,則士死之。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8 而共安危,敵乃可加9 ,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囚。
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十 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

【註釋】
1要:關鍵。
2祿:這裡用做動詞,給……俸祿。愛:吝惜。
3逾:超過。
4下力:部下同心協力。
5贍:供養。
6接:對待,接待。
7勵:鼓勵、勸勉。
8同滋味:即同甘共苦的意思。
9加:進攻。
十饋:送給。簞:瓢。一說通「觶」,古代的酒器,圓肚廣口,可容三升酒。醪:美酒。
諸:之於。
味:這裡用做東西,使……有味道。
以:因為。

【譯文】
用兵的要訣,在於有隆重的禮節和優厚的俸祿。禮節隆重,有智謀的人就會自動到來;俸祿優厚,有義氣的人就樂於輕死效力。所以,用祿優待賢人,不要吝惜財物,獎賞有功的人,不要拖延時間,這樣,就能使部屬齊心協力而削弱敵國。用人的方法是,封爵位尊重他,供資財給養他,賢人就會自願投效;用禮節接待他,用大義鼓勵他,義士就會效力致死。當將帥的人,必須與士兵同甘苦、共安危,這樣才能去攻擊敵人,這樣軍隊才會全勝,敵人才會全部被俘獲。
傳說從前有一位良將,有人送給他一罈美酒,他叫人把酒倒在河裡,與士卒一起掬水共飲。很明顯,一罈酒不會使河水有美酒味,但全軍會因此而心悅誠服地為他效力死戰,這是由於將帥能與士卒同甘共苦的緣故。

【原文】
《軍讖》曰:「軍井未達1 ,將不言渴;軍幕2 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3 ,將不言饑。冬不服裘4 ,夏不操5 扇,雨不張蓋6 ,是謂將禮。」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思素蓄7 ,謀素和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軍讖》曰:「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8 也。」故將無還令9 ,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十 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乖眾不可使伐人。攻城則不拔,圖邑則不廢,二者無功,則士力疲弊。士力疲弊,則將孤眾悖,以守則不固,以戰則奔北,是謂老兵。兵老則將威不行,將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

【註釋】
1達:成功。這裡是打好井的意思。
2軍幕:軍用的帳篷。
3炊:炊煙。這裡用做動詞,指燒火做飯。
4服:穿。裘:用動物的皮毛做的衣服。
5操:拿。
6雨:用做動詞,下雨。張蓋:打傘。
7素:平常。蓄:積蓄。
8用命:服從命令。
9還令:發出的命令沒有執行或者反悔。
十御:用。
越境:指攻打別的國家。
持:把持、掌握。
亂將:治軍沒有法度的將領。
乖眾:指不守法令的軍隊。乖:背離。
拔:攻取、拔取。
悖:背離。
以:用來。
奔北:同敗北。失敗。
老兵:沒有戰鬥力的軍隊。
伍:古代軍隊的最小組織單位,五個人為一伍。失伍:指軍隊散亂沒有秩序。

【譯文】
《軍讖》上說:「軍井還沒有鑿成,將帥不說口渴;帳篷還沒有架好,將帥不說疲倦;軍灶還沒有做好飯,將帥不說飢餓。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張傘,這叫做將帥的禮節。」將帥能與士兵同甘共苦,軍隊就能團結一致而不離散,連續作戰而不知疲倦,這是因為官兵之間平時互愛、思想一致的緣故。所以說,將帥平時關心理解士兵,戰時就能以少勝多。
《軍讖》上說:「將帥之所以有威嚴,在於號令嚴明;作戰之所以獲得全勝,在於軍政整治;士兵之所以不怕打仗,在於服從命令。」因此,將帥要令出必行,賞罰必信,像天地那樣公正,才可統領眾人;士兵服從命令,才可出國作戰。統率軍隊掌握作戰形勢的是將領,衝鋒陷陣打敗敵人奪取勝利的是士兵。所以,治軍無方的將領不能讓他統率軍隊,離心離德的軍隊不能用以攻伐敵人。因為它既不能攻佔城池,更不能滅亡敵國,這兩件事都做不到,必將導致軍力疲弊。軍力疲弊,就會使將帥孤立,士兵違命,用這樣的軍隊來防守,會守不住,用它去進攻,也將會潰敗,這就叫做衰落之軍。衰落之軍,將領就沒有威信;將領沒有威信,士兵也就不怕刑罰;士兵不怕刑罰,軍隊必然渙散;軍隊渙散,士兵就會逃亡;士兵逃亡,敵人就會乘機進攻;敵人乘機進攻,軍隊必致損喪。

【原文】
《軍讖》曰:「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1 。推惠施恩,士力日2 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3 ,可下而不可勝4 。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
《軍讖》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裡。賞罰明,則將威行;官人5 得,則士卒服;所任賢,則敵國震6 。」
《軍讖》曰:「賢者所適7 ,其前無敵。」故士可下8 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士驕則下不順,將憂則內外不相信,謀疑則敵國奮。以此攻伐則致亂。夫將者,國之命也,將能致勝,則國家安定。
《軍讖》曰:「將能清9 ,能靜,能幹,能整,能受諫,能聽訟十 ,能納人,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故曰,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

【註釋】
1恕:寬恕的意思。恕己而治人:指用和寬恕自己一樣的心來治理軍隊。
2日:一天天。
3望:觀望,指望風而逃。當:通「擋」,抵擋。
4下:打敗。不可勝:指不能使戰士屈服。
5官人:官吏。
6震:震懾。
7適:往,到……去。
8下:謙卑。
9清:清廉。
十聽訟:處理訴訟、紛爭。
圖:畫圖。這裡是熟悉的意思。
負薪:指山裡砍柴的人。泛指百姓。
廊:指宮殿四周的走廊。廟:廟堂。因為二者都是古代帝王和大臣議論政事的地方,因此廊廟用來代指朝廷。
宜:應該。

【譯文】
《軍讖》上說:「良將統率軍隊,要用推己及人的精神管理士兵。施加恩惠,軍隊的戰鬥力就會一天比一天增強,打起仗來就像暴風驟雨那樣迅速猛烈,進攻就像江河決堤那樣洶湧澎湃。這樣的軍隊就能使敵人望風逃竄而不敢抵抗,只有降服而不能求勝。將領能身先士卒,他統領的軍隊就能稱雄於天下。」
《軍讖》上說:「軍隊以賞、罰相為表裡,不可偏廢。賞罰嚴明,將帥的威信就建立起來;官吏得力士兵就心服;任用的人德才兼備,敵國就會震動。」
《軍讖》上說:「賢人所歸附的國家,就能所向無敵。」所以,對士人要謙恭而不可傲慢,對將領要使他愉快而不可使他有所憂慮,對謀略要深思熟慮而不可猶豫不決。對士人傲慢,下級就不會悅服;對將領憂慮,君將之間就互不信任;謀略猶豫,敵國就會乘隙進攻。這樣去打仗,必然招致禍亂。將領是國家的命脈,將領能率軍戰勝敵人,國家才能穩固。
《軍讖》上說:「將領能清廉,能鎮靜,能公平,能嚴整,能接受意見,能明辨是非,能容納人才,能博采眾議,能瞭解各國風土人情,能通曉山川地理,能明確地形險阻,能掌握軍隊權柄。」所以說,仁賢的智謀,聖明的遠慮,民眾的議論,朝廷上的議論,存亡興衰的事跡,都是將領應當知道的。

【原文】
將者能思士如渴,則策從1 焉。夫2 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3 ,則功臣倦4 ;專己5 ,則下歸咎6 ;自伐7 ,則下少功8 ;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顧9 ,則士卒淫;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式十 ;有三,則下奔北;有四,則禍及國。
《軍讖》曰:「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軍心結;攻敵疾,則備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洩,則軍無勢;外窺內,則禍不制;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吏士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明誡也。

【註釋】
1從:服從。
2夫:句首語氣詞,那。
3同:同一對待。
4倦:倦怠。
5專己:一意孤行。
6咎:錯誤、責任。
7伐:誇耀、炫耀。
8少功:建立的功績小。
9內顧:思念妻妾,這裡指迷戀女色。
十式:規矩法度。
奔北:打敗仗。
一:團結。
設:張設、實施。
奪:失誤、過失。
制:制止、抵制。
會:會集、集中。
重:穩定。
遷怒:把過錯算在別人身上。
動:指相機而動、適時行動。

【譯文】
將領能求賢若渴,就會聽從他們的計策。拒絕規勸,智謀之士就會離去;不聽從計策謀略,謀士就會背叛;善惡不分,有功的人就會消極;一意孤行,下級就會歸咎於上;自我誇耀,部屬就不會積極立功;聽信讒言,眾人就會離心離德;貪圖財物,就無法禁止壞人壞事;迷戀女色,士兵就會淫亂違紀。以上八條,將帥身上如有一條,就會眾心不服;有了兩條,就會軍無規矩;有了三條,就會全軍潰敗;有了四條,就會禍國殃民。
《軍讖》上說:「將領的謀略要保密,士兵的思想要統一,進攻敵人要迅速。」將領的謀略秘密,奸細就無法得逞;士兵的思想統一,軍隊就能團結一致;進攻敵人行動迅速,敵人就猝不及防。軍隊有了這三條原則,計劃就不會被破壞。將領的謀略洩露,軍隊就喪失有利態勢;敵人能偵察到我內部情況,禍患就不能制止;非法的財貨入了軍營,壞人就會聚結起來。將領有了這三點,軍隊必定要失敗。將領沒有深謀遠慮,有智謀的人就會離去;將領不勇敢,官兵就會恐懼;將領輕舉妄動,軍心就不穩定;將領遷怒於人,全軍也會恐懼。《軍讖》上說:「深謀遠慮,堅定勇敢,是將領寶貴的品德。適時而動,當怒而怒,是將帥用兵的藝術。」因此,慮、勇、動、怒這四項,都是將領應當謹慎遵從的。

【原文】
《軍讖》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軍讖》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1 。」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所求者至。故禮而後悔者,士不止;賞而後悔者,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士爭死。
《軍讖》曰:「興師2 之國,務3 先隆恩;攻取4 之國,務先養民5 。」以寡勝眾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故良將之養士,不易6 於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7 。

【註釋】
1死夫:願意付出生命的人。
2師:軍隊。興師:發動戰爭。
3務:一定。
4攻取:指發動戰爭攻取別的國家。
5養民:古代指減輕徭役和賦稅,給百姓修養生息的時間,以便增加人口,積累財富。
6易:改變。不易:指和……一樣。
7全:成全,這裡是實現的意思。

【譯文】
《軍讖》上說:「軍中沒有資財,人才就不會歸附;軍中沒有獎賞,士兵就不會前往。」《軍讖》上還說:「香餌之下,必有上鉤的魚;重賞之下,必有敢死的人。」所以,使人才衷心歸向的是禮,使士兵樂於效死的是賞。用使他歸附的東西招引他,用使他效死的東西明示他,所需要的人就會自動聚集。所以,先以禮相待後來又改變了的,人才就會離去;先以賞相示後來又改變了的,士兵就不願意受驅使。只有禮、賞始終如一,部屬才會爭著為他效死。
《軍讖》上說:「要興兵打仗的國家,必先多施恩惠於士兵;要採取攻勢的國家,必先讓人民休養生息。」能以少勝多,是廣施恩惠的緣故;能以弱勝強,是由於有民眾。所以,良將愛護士兵,要像愛護自己一樣,才能使萬眾一心,戰無不勝。

【原文】
《軍讖》曰:「用兵之要1 ,必先察2 敵情:視其倉庫,度3 其糧食,卜其強弱4 ,察其天地,伺5 其空隙。敵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6 也;民菜色7 者,窮也。千里饋糧8 ,民有饑色;樵蘇後爨9 ,師不宿十 飽。夫運糧千里,無一年之食;二千里,無二年之食;三千里,無三年之食:是謂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
《軍讖》曰:「上行虐則下急刻,賦斂重數,刑罰無極,民相殘賊:是謂亡國。」《軍讖》曰:「內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上下昏;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軍讖》曰:「群吏朋黨,各進所親;招舉奸枉,排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

【註釋】
1要:關鍵、根本。
2察:觀察、考察。
3度:估計、預測。
4卜:占卜。這裡應該也是預測的意思。強弱:指軍隊力量的強弱。
5伺:窺察、探查。
6虛:指國庫空虛。
7菜色:飢餓之色。因為在困難時期,收成不好,因此百姓只能靠吃野菜為生,營養缺乏,所以面無血色。
8饋糧:指運輸糧食。
9樵蘇:打柴割草。爨:燒火。
十師:軍隊。宿:隔夜。
潰:失敗。
急刻:嚴峻苛刻。
重數:繁重。
令:使。
飾:粉飾。
端:始、開端。
進:推舉、推薦。
枉:曲。這裡指不正直的人。
排挫:排擠壓制。
訕:譏刺、誹謗。

【譯文】
《軍讖》上說:「用兵的要訣,必須首先察明敵情:瞭解其庫存的物資,估計其糧草的多少,判斷其兵力的強弱,察明天氣和地形,以尋求敵人的可乘之隙。所以,國家沒有戰事而運糧,說明國家缺糧;民眾面黃肌瘦,說明國家貧窮。從千里之外送糧食,民眾就會挨餓;臨時打柴草做飯,軍隊就不能吃飽。如果要從千里之外運糧,國家就會短缺一年的糧食;從二千里之外運糧,就會短缺二年的糧食;從三千里之外運糧,就會短缺三年的糧食。這就叫國家空虛。國家空虛,民眾必然貧困;民眾貧困,上下就不會相親。在這種情況下,敵人從外面進攻,民眾在內部搶掠,國家就必然崩潰滅亡。」
《軍讖》上說:「君主暴虐,臣屬就會極端苛刻;賦稅繁重,濫用刑罰,民眾就會起來造反。這樣,國家就會滅亡。」《軍讖》上還說:「暗中貪污偽裝廉潔,製造假象騙取名譽;盜用朝廷爵祿以行私惠,使上下不明,是非混淆;假裝正派,騙取高官。這便是篡國的開端。」《軍讖》又說:「官吏結黨營私,各自引進親信;重用壞人,壓制好人;背棄公道樹立私恩,同事之間相互誹謗。這便是國家禍亂的根源。」

【原文】
《軍讖》曰:「強宗1 聚奸,無位而尊,威無不震;葛菡2 相連,種德立恩,奪在權位3 ;侵侮下民,國內嘩喧,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軍讖》曰:「世世作奸,侵盜縣官4 ;進退求便5 ,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謂國奸。」《軍讖》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6 ,強弱相虜;莫適7 禁御,延及君子,國受其咎8 。」《軍讖》曰:「善善不進9 ,惡惡不退十 ,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

【註釋】
1強宗:封建社會中的豪門,有權勢的家族。
2葛菡(han):即野葡萄,蔓生植物,攀附在樹木叢上。
3權位:高位。
4縣官:指天子。
5便:好處、便利。
6若:相似。
7適:能夠。
8咎:災禍。
9善善:喜好善良的人。進:推薦。
十惡惡:厭惡惡劣的人。退:貶退、罷免。
不肖:沒有賢德與才能的人。

【譯文】
《軍讖》上說:「豪門大族聚結奸黨,雖無爵位卻很顯赫,威風十足讓人無不恐懼;黨羽勾結有如葛菡相連,私施恩惠,謀奪朝政大權;欺壓民眾,國內嘩然,群臣卻蒙蔽君主,不敢直言。這就是災禍的根源。」
《軍讖》上說:「世世代代作惡,侵奪天子權威;一舉一動只求便利自己,舞文弄墨歪曲法令,以危害國君。這就是國賊。」《軍讖》上說:「官多民少,尊卑不分,以強掠弱,不能禁止,必然波及好人,國家也會受害。」《軍讖》上說:「喜愛好人而不進用,厭惡壞人而不斥退,有才有德的人隱退,無才無德的人卻當政掌權,國家就會受到危害。」

【原文】
《軍讖》曰:「枝葉強大,比周居勢1 ,卑賤陵2 貴,久而益大,上不忍廢,國受其敗。」《軍讖》曰:「佞臣3 在上,一軍皆訟4 ,引威自與5 ,動違於眾。無進無退,苟然取容6 。專任7 自己,舉措伐8 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9 。無善無惡,皆與己同。稽留行事十 ,命令不通。造作奇政,變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禍殃。」
《軍讖》曰:「奸雄相稱,障蔽主明。毀譽並興,壅塞主聰。各阿所私,令主失忠。」故主察異,乃睹其萌;主聘儒賢,奸雄乃遁;主任舊齒,萬事乃理;主聘巖穴,士乃得實;謀及負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註釋】
1比周:勾結。居勢:霸佔高位。
2陵:侵犯、侮辱。
3佞(ninɡ)臣:巧言諂媚的臣子。
4訟:訴訟、責備。這裡是憤憤不平的意思。
5與:給。
6取容:委曲討好、取悅別人。
7專任:專橫霸道。
8舉措:行動、舉動。伐:誇耀、炫耀。
9誣述:污蔑說。庸庸:平凡無能的樣子。
十稽留:扣留延緩。行事:指政事、公家文書。
命令:國家的政令。
易:改變。常:常法、常規。
相稱:互相吹捧、表揚。
聰:聽力。
其萌:指禍亂的萌芽。
主:君主。任:任用。舊齒:有聲譽的老人。齒:牙齒,指代年紀。
實:充實。
述:稱述、記載史冊。
洋溢:廣泛傳播。

【譯文】
《軍讖》上說:「朝廷宗室權力強大,結黨營私,竊踞高位,以下犯上,時間愈久,勢力愈大,君主卻不忍除掉他們,國家就會深受其害。」《軍讖》上說:「奸佞之人當權,全軍都憤憤不平,他們卻仗勢逞威,行動違背眾意。不知進退,行事都為討好上級。只信任自己,一舉一動都自誇功勞。誹謗品德高尚的人,將其誣蔑為庸碌之輩。好壞不分,只求符合己意。積壓政事,上令不向下傳達。制定奇異制度,變更古制,改易常法。君主重用這種奸佞之人,勢必遭受禍殃。」
《軍讖》上說:「奸雄互相標榜,蒙蔽君主的眼睛,使其良莠不分。誹謗與吹捧同時盛行,以堵塞君主的耳朵,使其邪正不辨。各自庇護其親信,使君主失去忠臣。」所以,君主明察異端的言論,就能看到禍亂的萌芽;君主使用高德賢才,奸佞之徒就會躲開;君主任用高德舊臣,萬事就會治理清明;君主聘用埋名隱士,人才就會充實;如再普遍汲取百姓的智慧,就會廣得人心,建立不朽的功業;不失去眾人的擁護,德政才能廣泛傳播。

【評析】
《上略》命名為「任賢擒敵之學」,顧名思義,就是告訴人們如何選擇賢才,讓他擔任主將,從而對抗敵人。主將是一個軍隊的骨幹,只有這個骨幹立直了,軍隊才可能打勝仗。因此選擇主將在戰爭中是很重要的。作為一個主將,最重要的是能夠集合軍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與眾同惡」,這樣才能同仇敵愾,才有取得戰爭勝利的可能,這是第一步。首先贏取軍中將士的認同,同仇敵愾。在具體的作戰過程中則要剛、強、柔、弱各種手段並用,並且要使用得恰到好處。要「兼此四者而制其宜」。這樣一來,「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如果相反,則結果也會相反的。「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這裡也提到了一些具體的作戰策略,如文中說的「察敵情」:「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卜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敵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也;民菜色者,窮也。千里饋糧,民有饑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夫運糧千里,無一年之食;二千里,無二年之食;三千里,無三年之食:是謂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但是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樣,這樣具體的策略其實《三略》中涉及的並不是很多,《三略》重點在講政治策略,而不是軍事策略。

【國學故事】
1. 司馬炎一舉滅孫皓
魏滅蜀後,魏、吳南北對峙。魏鹹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黜魏元帝曹奐,自立為武帝,國號晉,改元泰始。吳國自蜀國滅亡之後,形勢已岌岌可危。吳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吳景帝孫休病死,孫權之孫孫皓為帝,孫皓沉湎酒色,後官美女多達5000名,奢侈無度,國用入不敷出。孫皓寵幸佞臣,迷信巫卜,有敢於上諫和得罪於他的大臣,不是挖眼、斷足,就是剝皮、鋸頭。朝中人人自危,朝不慮夕。
司馬炎經過5年的努力,國內政局穩定,軍事實力大增,於是就著手滅吳,派尚書右僕射羊祜統領荊州諸軍,鎮守襄陽,虎視江南。晉泰始六年(公元270年),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廓)一帶的鮮卑族首領禿髮樹機能起兵反晉,佔據涼州,司馬炎分兵御邊。泰始八年(公元272年)邊地稍安,司馬炎即召來羊祜商議伐吳。羊祜認為當年曹操南征失敗,原因是缺乏水師,現應訓練水軍,製作舟艦,控制上游,一旦時機成熟,水陸齊發,一舉滅吳。司馬炎當即密令益州刺史王浚在巴蜀訓練水軍,建造大艦,長120米,可載2000餘人,可馳馬往來。
吳國建平(今四川巫山縣北)太守吾彥發現上游不斷有大量碎木漂下,推斷晉必攻吳,上疏孫皓,請求增兵建平,守住險要,以防晉軍順水而下。孫皓以為晉國無力對吳用兵,根本不予理睬。吾彥只得自命民工,鑄造鐵鏈、鐵錐,在西陵峽設置障礙,橫鎖江面。羊祜在荊州實行懷柔策略,減少守備巡邏部隊,進行屯田,積蓄軍糧,並與吳人友好相處。會獵時,捕獲被吳人射傷的禽獸送還吳人。羊祜的這些舉動,麻痺了吳人的警覺。晉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吳名將陸抗病死,他所轄的軍隊由他的5個兒子率領。吳國長江中下游防務,由於失去幹練的統帥,更加削弱。
羊祜認為,伐吳時機已到,向司馬炎進言:「現在伐吳可以不戰而勝。」司馬炎贊同。不久,羊祜病死,司馬炎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年底,司馬炎以琅琊王司馬仙出塗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成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復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驤將軍王浚沿江東下,六路大軍共20餘萬人,水陸齊發,直撲東吳。王浚水師,越瞿塘,過巫峽,一舉擊破丹陽城(今湖北秭歸東),活捉丹陽守將盛紀。進入西陵陝,艦船受阻於攔江的鐵鏈和鐵錐。王浚命水性好的士卒,撐數十個大木筏先行,將鐵錐拔出,又命令士卒,將巨大的火炬安置船前,燒熔鐵鏈。吳軍原以為這些障礙足以阻止晉軍,未曾派兵把守。晉軍順利地拆除水障,繼續進軍。在王浚進軍的同時,杜預也出兵策應,派部將周旨率奇兵800人,乘夜渡江,埋伏在樂鄉(今湖北滋縣東北)。王浚軍抵達樂鄉,都督孫歆率軍迎戰,吳軍大敗。伏於城外的周旨軍趁亂入城,孫歆做了晉軍的俘虜。杜預、王浚水陸大軍合攻江陵,斬守將伍延。隨即逼降武昌(今湖北鄂城)守將,勝利結束長江上游作戰。
吳主孫皓為挽救危局,派丞相張悌領精兵3萬渡江退敵。軍至牛渚(今安徽當塗北之採石),太守沈瑩建議在此堅守,以防晉軍水師。張悌不納,率全軍渡江,尋找晉軍決戰。吳軍在楊荷(今安徽和縣境內)遇王渾前鋒張喬所率7000餘人。張睇將其包圍。張喬見寡不敵眾偽降。吳軍繼續前進,至牌橋(楊荷以北),與王渾主力遭遇。沈瑩率5000精兵發起衝擊,被晉軍擊退,沈瑩陣亡。
吳軍後退,晉軍乘勢反擊,張喬也從背後殺來,吳軍全線崩潰。副軍師諸葛靚勸丞相張睇後撤。張睇決意以身殉國。諸葛靚揮淚離去,不久,張睇為晉兵所殺。王浚水師抵達三山(今南京西南五十里)。吳主孫皓派游擊將軍張象率萬餘水軍前去阻擋,張象竟望風而降。孫皓於是將全部軍權交給陶浚,命他第二天領兵迎敵。誰知吳軍將士不是紛紛逃走就是過江降晉。孫皓採用光祿勳薛寶、中書令胡沖等人的計策,同時分送降書給王渾、王浚、司馬仙,想使三人爭功以激起晉軍內亂。王渾接到降書後,要王浚來江北商議,王浚借口「風大,不能停泊」,揚帆直指建業(今南京)。3月15日,率8萬水師進入建業。吳主孫皓被迫到王浚軍門請降。
晉軍僅用兩個月時間,就滅亡了割據江東57年之久的孫吳政權。
2. 曹操擇將守合肥
公元215年,孫權攻破皖城之後,率10萬大軍直逼合肥。
此時,曹操想乘劉備在西蜀立足未穩之際,消滅劉備,特委派大將張遼守衛合肥,以防孫權的偷襲。張遼只有7000餘人,將士們聽說孫權以10倍有餘的兵力來攻合肥,一個個談虎色變。急迫間,曹操派人送來一個木匣,上面寫著四個字:「賊來乃發。」張遼立即打開木匣,匣內有一封短信,信上寫道:「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護城(如果孫權來攻城,張遼和李典兩位將軍出去迎戰,樂進將軍守城)。」
張遼把曹操的信遞給樂進和李典,李典看後默不做聲,樂進問張遼:「將軍想怎麼辦?」張遼說:「孫權乘主公(曹操)遠征在外,率大軍而來,以為必勝無疑,我們只有先主動迎擊打掉他們的銳氣,才能守住合肥。」樂進見李典不說話,便說:「敵眾我寡,我看還是不要冒險吧!」張遼道:「現在已是生死關頭,待我出城,與孫權一決死戰!」說完即吩咐備馬出城。李典見狀,慨然而起,道:「將軍如此,李典難道能因私廢公嗎?我願意聽從您的指揮!」原來,李典一向與張遼不合,所以一直沒有說話。
張遼留樂進守城,與李典一起率領800名精悍將士乘孫權的軍隊尚未建好營寨之際,突然殺入孫權所在的大營,孫權措手不及,慌忙上馬逃竄,吳軍大敗,死傷慘重。待孫權重新把大軍集結好時,張遼、李典已率800壯士退回合肥城。
吳軍失了銳氣,人人懼怕張遼的威名,雖然依仗人多,天天攻城,但都心懷畏懼,攻城也不肯出死力。這樣,一連攻了十多天城,合肥城依然固若金湯。
據《三國誌》記載:張遼,「武力過人」;樂進,「有膽略」;李典,「有雄氣」、「不與諸將爭功」。曹操正是根據三將各自的長處予以重任,才取得了以少勝多和反圍城的勝利。
3. 魏文侯用賢不疑
戰國初期,中山國的國君荒淫無道。魏文侯打算派兵前往討伐,正在物色一位領兵的大將。有人推薦樂羊能文能武,有勇有謀,品質又好,可以擔當此任。但也有人反對說:「樂羊之子樂舒在中山國做官,讓樂羊帶兵去討伐中山國,怎麼能放心呢?」
魏文侯召見樂羊說:「我有心讓你率兵去收服中山國,可就是你的兒子是中山國的大官,這事情可有點不好決定啊!」
樂羊答道:「作為您的臣民,為國立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怎麼能為了父子的私情,而把國家的利益放在一邊呢?我要拿不下中山國,請您懲處我好了!」
於是,魏文侯拜樂羊為大將軍。樂羊帶著人馬,直奔中山國。他用火攻的辦法,把中山國的大將鼓須打敗,一口氣追到中山國的都城下,將城團團圍住。
中山國君姬窟逼著樂舒從城樓上向樂羊喊話,勸說樂羊退兵。樂羊怒不可遏,指著樂舒大罵了一通,並叫他及早獻城投降。樂舒央求說:「請能寬恕我一段時間,容我與國君合計合計。」樂羊答應以一個月為限,逾期不降就要攻城。
姬窟以為樂羊看在兒子的面子上,不見得真會攻城。一個月的期限到了,他讓樂舒要求再寬限一個月,樂羊又答應了,又過了一個月,樂舒還要求再寬限一個月,樂羊繼續答應了。就這樣,三個月的時間拖延過去了。這時,魏國宮廷裡議論紛紛,不少人在魏文侯面前吹冷風,說樂羊的壞話。但魏文侯對樂羊的信任毫不動搖,並派人到前線去慰勞樂羊,犒賞將士。
又一個月的限期過去了,姬窟仍無獻城的表示。於是,樂羊下令發動總攻。姬窟將樂舒五花大綁地推上城樓,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向城下喊話道:「如不停止攻城,樂舒就沒命了!」樂舒也大聲呼喊父親救命。樂羊並不為之心動,他彎弓搭箭,對著兒子就要射去。這時,姬窟慌忙把樂舒拉下城樓殺了。樂羊身先士卒,帶頭衝鋒,一舉攻下了中山國,殺了暴君,安撫了百姓,留下5000人駐守,自己帶著得勝人馬回朝。
魏文侯領著滿朝文武大臣,到安邑城外迎接。他拉著樂羊的手說:「為了收服中山國,你捨了親生兒子,寡人實在過意不去啊!」樂羊說:「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這正是做臣子的義務。」魏文侯在宮中大擺宴席,為樂羊慶功,並賞給他一隻封得非常嚴實的箱子。回到家中,樂羊打開箱子一看,裡面裝得都是皇親國戚、朝中大臣要撤職查辦他的奏章。他邊看邊流淚,感慨萬千地說:「要不是國君用人不疑,哪會有我今天的成功呢!」
4. 唐太宗知人善任
唐太宗李世民是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人才思想及實踐方面均有重要的建樹。
唐太宗總結了歷史上人才得失決定事業興亡的深刻教訓,提出了「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的著名觀點,作出了「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論斷。
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以後,原先的老部屬紛紛向他伸手要官。為此,他公開申明:「用人事關重大,必須大公無私,以德才為標準,不能按關係的親疏和資格的新舊來確定官職的大小。」「我的用人標準不是任人唯親、唯故,而是任人唯賢、唯才。」
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不講出身,不分親疏和新舊,只要確有突出才幹,即使是原先的仇敵,也要極力爭取過來,為我所用。如魏征、王珪,都是李建成部下的知名人物,他不記前嫌,拋棄舊怨,放手使用;曾為王世充部下的戴胄,也被任命為戶部尚書,參與朝政;曾給謀反被殺的李密披麻戴孝、收葬屍骨的徐懋功,也同樣受到重用。
唐太宗還十分注意把那些出身寒門庶族的傑出人才提拔到中央政府裡來,開闢了官資淺、門戶低的人擔任宰相的途徑。在他的朝廷大臣中,有出身於農民而官至刑部尚書的張亮,有打鐵匠出身而任右武侯大將軍的尉遲敬德,有白布衣而為卿相的馬周,還有來自少數民族的黑齒常之、契必何力等等。
唐太宗堅信:「官在得人,不在員多。」他任用官員,寧可少而精,不可多而濫。他對各級政府機構、官員數額均作出明確規定。他下令:「省官」,把中央各官府的官員從2000多人壓縮到600多人。唐律對亂置機構、私設官員的人,規定了懲罰條款。
唐太宗非常注意求賢擇善,藉以保證官員的質量。他要求宰相不要不分輕重緩急,把大量的時間都消磨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而要「廣開耳目,求訪賢哲」,把主要注意力放在發現人才、使用人才這樣的大事上來。
對於地方官吏的選拔和任用,唐太宗也十分重視。各州刺史都由他親自選拔,各縣縣令也要有五品以上的官員向他保舉。他還把全國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寫在寢室的屏風上,隨時將他們的政績和過失記錄在上面,作為提升和貶降的參考。他再三強調說:「都督、刺史各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大權,他們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一個地方的治與亂,尤其需要委派稱職的人,絲毫也不能掉以輕心。」他經常派出黜陟使到各地考察地方官員,有時還親自下去考察。
唐太宗大力提倡和鼓勵年邁體衰的老臣去職休息,以便年富力強的人才上來。貞觀八年,開國元勳李靖自感年事已高,向唐太宗提出了告老歸第的請求。唐太宗讚揚他說:「自古到今,身居富貴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不少人缺乏自知之明,能力雖然不夠,也要勉強佔著官位,縱然年邁多病,也不肯遜位讓賢。您能顧大局、識大體,實在難能可貴。我滿足您的要求,不僅僅是為了成全您的雅志,更重要的是想把您樹立為一代楷模啊。」
由於唐太宗能夠知人善任,在他統治的貞觀時期,出現了人才濟濟、群星燦爛的局面。太宗依靠這些人,使唐帝國富強昌盛,成為我國歷代封建王朝中最強盛的一個朝代。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