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 ◎坐禪品第五
【原文】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不動。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看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1。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看心看淨,即障道也。」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唸唸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註釋】
1淨縛:追求「淨相」過分而被束縛。
【譯文】
大師對眾人說:「這個法門中的坐禪,本來就不強調返內視心,也不是觀想清潔淨土,更不是枯坐著一動不動。如果說返內視心,心原本就是虛妄不實的,既然知道心乃虛妄,所以就沒有什麼可內視的。如果說觀想清潔淨土,人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只是由於產生了妄想胡念,才把真如佛性給遮蔽住,只要沒有了妄想胡念,本性自然就變清淨了,著意地觀想淨土,就產生了執著於『淨土』的妄想,妄想胡念沒有什麼固定的生成處所,觀想本身也是虛妄的,潔淨本來也是無形無象的,現在卻要定出一個淨土的具體形象,說看到它才是真功夫,這樣認識的人,那障礙就從自己的本性中產生了,反倒被所謂淨土的觀想所束縛住了。善知識們,如果修行坐禪不動法門,要能夠看見任何人時,對他的是和非,長和短,好和壞,過失和毛病等都視而不見,這才是修到了自己的本性真正不動的境界。善知識們,迷惑的人打坐時身體雖然不動,一開口就說別人的是和非,長和短,好和壞,這是與佛道根本違背的,就像所謂返視內心,觀想淨土,都是產生智慧障礙的歪門邪道。」大師又對眾人說:「善知識們,什麼叫坐禪呢?金刀落發這個法門中的坐禪,是指消除了任何障礙。對外在一切或善或惡的情況境界都不產生心思念頭,這就叫『坐』;對內在則能體會到自己的真如佛性是永不動搖的,這才叫『禪』。善知識們,什麼叫禪定呢?外在任何事相永遠都不會干擾自己就叫『禪』,內心永遠平和不紛亂就是『定』。如果執著於外在事相,內心就會紛亂;如果能遠離外在事相,內心就不紛亂,人的本性自然也就清淨和安定了。只是因為執著於外在境界,內在的思想境界就跟著亂了,如果對外在一切境界都能心不紛亂,那就是真正的入了『定』了。善知識們,外在離開各種境界不受干擾就是『禪』,內在保持不亂就是『定』,外禪內定,就是禪定。《菩薩戒經》中說:『我的本性原初就是清淨的。』善知識們,在自己產生的每一個念頭中,去體會自己的本性原本的清淨,自己修,自己行,那佛道自然就修成功了。」
【評析】
在這一品中,六祖主要闡述了禪宗對坐禪的理解和態度,禪宗,要不要坐禪?該不該坐禪?答案是肯定的。如何才是禪宗所倡導的坐禪呢?禪宗學人到底該怎樣理解坐禪呢?在這裡,六祖清楚地講:外於一切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這就是說,能夠做到面對一切外境而不起心動念就是坐,這個坐並不是我們講究的要坐在那裡,而是一切時中,一切處所,只要你在遇有外境時能夠保持心念不起,這就是六祖講的坐,當然這也包括打坐,也是證道歌上說的: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境界,在這裡,我要說的是:禪宗貴在學人破執,就像文字,不立文字,也不能離開文字。坐禪也是如此,面對一些執著於坐的人,就要為其破掉這種坐相,面對一些鑽研經文的學人,就要說: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這就是打破執著,而且,六祖還講了什麼是禪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