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趙顥傳》
顥字仲明。神宗立,進封昌王。哲宗嗣位,徙封揚王。帝致恭如家人禮。自熙寧以來,顥屢請居外,章上輒卻。至元祐初,乃賜咸宜坊第一區,車駕臨幸,留宴終日。拜太尉,諸子皆命賜官,制曰:「先皇帝篤兄弟之好,以恩勝義,不許二叔出居於外,蓋武王待周公之意。太皇太后嚴朝廷之禮,以義制恩,始從其請,出就外宅,得孔子遠其子之意。二聖不同,同歸於道,皆可以為萬世法。朕承侍兩宮,按行新第,顧瞻懷思,潸然出涕。昔漢明帝問東平王:『在家何以為樂?』王言:『為善最樂。』帝大其言,因送列侯印十九枚,諸子五歲以上悉佩之,著之簡策,天下不以為私。今王諸子性於忠孝,漸於禮義,自勝衣以上,頎然皆有成人之風,朕甚嘉之。其各進一官,以助其為善之樂。毋忝父祖,以為邦家光。」徙封徐王,詔書不名。宣仁有疾,顥旦旦入問,因亦被病。宣仁祔廟,拜太師,徙王冀,賜入朝不趨。改淮南、荊南節度使,徙封楚王。病益篤,帝親挾醫視診,令晝夜具起居狀聞,小愈則喜。既而薨,年四十七。帝即臨哭,輟朝五日,成服苑中。謚曰榮,陪葬永厚陵。徽宗即位,改封吳王。顥天資穎異,尤嗜學,始就外傅,每一經終,即遺講讀官以器幣服馬。工飛白,善射,好圖書,博求善本。神宗嘉其志尚每得異書亟馳使以示嘗賜方團玉帶俾服而朝顥辭乃為制玉魚以別之是後親王遂踵為故實初,居英宗喪,丐解官終制,以厭於至尊,不克遂。服慈聖光獻太后之服,易月當除,顥曰:「身為孫而情文缺然,若是可乎?請如心喪禮,須上禫除,即吉。」詔可。
(節選自《宋史·趙顥傳》)
趙顥字仲明。宋神宗即位,進封昌王。宋哲宗繼位,改封他為揚王。皇帝按家人禮數表示敬意。自熙寧以來,趙顥多次請求出居外宅,表章呈上總被推卻。至元祜初年,才賜予成宜坊第一區宅邸。皇帝親往,留宴整日。任命他為太尉,下令給每個兒子賜官,詔書說:「先皇帝篤行兄弟間的友愛,用恩情克制道義,不許二叔出居外宅,如同式王待周公的用意。太皇太后尊重朝廷的禮制,用道義約束恩情,才聽從這個請求,讓你出居於外宅,有孔子遠其子的用意。先皇帝和太皇太后做法不同,但都合乎道德規範,都可以作為萬世之法。我侍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巡視新宅,環顧四周,追憶往昔,潸然淚下。當年漢明帝問東平王:『在家以何為樂?』東平王說:『為善最樂。』漢明帝認為東平王的話很重要,於是送來十九枚列侯之印,五歲以上的兒子都佩戴印章,並把這件事記錄在書中,天下人不認為這是出於私心。現在你的各個兒子忠孝出於本性,禮義久受熏染,年齡稍大一點的,風姿挺秀,都有成才的氣度,我很讚許這一點。當各升一級官職,用來增添那為善的快樂。不要辱沒父輩和祖輩,而要成為國家的光榮。」改封徐王,詔書不稱姓名。宣仁太后生病,趙顥每天入宮探視,結果也疾病纏身。為宣仁太后舉行「柑廟」儀式後,被任命為太師,改封冀王,賜「入朝不必急步而行」。改任淮南、荊南節度使,改封楚王。(趙顥)病情更加嚴重,皇帝親帶太醫診治,命人晝夜詳細匯報起居的情況,稍有好轉就感到欣喜。不久趙顥去世,四十七歲。皇帝到宅臨柩慟哭,停朝五日,在苑中穿戴喪服。謚號「榮」,陪葬永厚陵。趙顥天資聰穎出眾,特別愛好學習.剛出外就學,每學完一部經典,就贈送給講讀官器物、布帛、服飾和馬匹。精通書法中的「飛白」(書法創作時筆畫中間夾雜絲絲點點的白痕,體現了虛實相濟的傳統審美觀)技法,擅長射箭,喜好圖書,廣泛搜集善本。宋神宗讚許他的志向,每次得到奇書,就急忙速派使者讓他閱讀。曾經賜給他一條方團玉帶,讓他佩戴上朝,趙顥推辭,於是為他製作玉魚以示區別。此後親王就沿用成為慣例。當初,為宋英宗守喪,趙顥請求免除官職服滿三年喪期,沒有能夠實現。為慈聖光獻太后守喪,過了一個月應當除去喪服,趙顥說:「作為孫兒,卻在情感禮儀上感到缺憾,像這樣能行嗎?我請求守『心喪』之禮,須舉行祭禮除去喪服,這就吉利了。」詔令准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