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徽中,萊州人劉聿性好鷹,遂於之罘山懸崖,自縋以取鷹雛。欲至巢而繩絕,落於樹歧間,上下皆壁立,進退無據。大鷹見人,銜肉不敢至巢所,遙放肉下,聿接取肉喂鷹雛,以外即自食之。經五六十日,雛能飛,乃裂裳而系鷹足,一臂上系三聯,透身而下,鷹飛,掣其兩臂,比至澗底,一無所傷,仍系鷹而歸。
【譯文】
唐高宗永徽年間,萊州人劉聿喜好飼養獵鷹,於是到之罘山的懸崖上,拴好繩子縋下山崖去捉雛鷹。當他快到鷹巢時繩子斷了,他掉在樹枝上。上下都是直立的石壁,沒有辦法爬上或爬下。大鷹看見人,銜著肉不敢到巢裡去,遠遠地放下肉。劉聿取過肉來喂雛鷹,剩下的就自己吃了。過了五六十天,雛鷹能飛翔了,劉聿就撕開衣服繫在鷹的腳上,一隻胳臂繫了三根布繩,然後舉著雛鷹跳下懸崖。雛鷹飛起來,提起他的兩臂,人和鷹一塊落到山澗的底下,一點也沒有受傷。他仍舊繫著鷹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