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二年,裴休等二十三人登制科。時劉蕡對策萬餘字,深究治亂之本。又多引春秋大義,雖公孫弘、董仲舒不能肩也。自休已下,靡不斂衽。然以指斥貴倖,不顧忌諱,有司知而不取。時登科人李邵(明抄本"邵"作"郃"。)詣闕進疏,請以己之所得,易蕡之所失。疏奏留中。蕡期月之間,屈聲播於天下,(出《摭言》)劉蕡、楊嗣復之門生也。既直言忤,中官尤所嫉怒。中尉仇士良謂嗣復曰:"奈何以國家科第,放此風漢耶?"嗣復懼,答曰:"嗣復昔與蕡及第時,猶未風耳。"(出《玉泉子》)
【譯文】
大和二年,裴休等二十三人位進士參加皇帝親詔的殿試。劉蕡的《策》有一萬餘字。深刻探究了治亂之本,引伸春秋大義為佐證。公孫弘、董仲舒那樣的學問家也無法比擬。裴休等人都甚敬重。劉蕡的文章中,抨擊宦官權貴,無所顧忌。所以,考官雖然明知劉蕡的才華,也不敢取中。殿試取中的進士李邵上書朝廷,請把自己的的學位讓給劉蕡。李邵的上書被扣下沒有回音。劉蕡雖然沒有考中,但一月之間,聲名遠播天下。劉蕡是楊嗣復取中的進士,由於正直敢言得罪了權貴,尤其是顯貴的宦官,更加惱恨。中尉(宦官首腦,北寺最高官長)仇士良對楊嗣復說:"為什麼趁國家考試的機會,放出這樣的瘋漢子來?"楊嗣復恐懼,回答說:"殿試之前,劉蕡不瘋。"
薛保遜 薛保遜好行巨編,自號金剛杵。太和中,貢士不下十餘人,公卿之門,卷軸填委,為閽媼脂燭之費。因之平易者曰:若薛保遜卷,即所得倍於常也。(出《摭言》)
【譯文】
薛保遜經常寫有影響的大部頭文章,自己號稱金剛杵。太和中期,被舉薦的讀書人不下一千餘人。公卿家裡堆滿了他們的書畫,常被當作看門老婦的燈火之資。掮客們說:"如果是薛保遜的文章,比平常人的文章賣價要高出一倍。"賈島 賈島不善呈試,每試,自疊一幅。巡鋪("鋪"原作"捕",據明抄本改)告人曰:"原夫之輩,乞一聯,乞一聯。"(出《摭言》)
【譯文】
科舉考試為防止假冒,應試的人要先投奏狀,由考官檢驗,賈島總是寫不好這個奏狀,每次參加科考,常寫好幾幅奏狀疊在一起。巡鋪(監場的人)說:"又是你這傢伙,拿一張來,拿一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