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01神仙女仙卷_0065【許真君、吳真君、萬寶常、李筌、道士王纂、真白先生、桓闓、蘭公、阮基】全篇古文翻譯

許真君
許真君名遜,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肅,世慕至道。東晉尚書郎邁,散騎常侍護軍長史穆,皆真君之族子也。真君弱冠,師大洞君吳猛,傳《三清法要》。鄉舉孝廉,拜蜀旌陽令,尋以晉室棼亂,棄官東歸。因與吳君同游江左,會王敦作亂。真君乃假為符竹,求謁於敦,蓋將欲止敦之暴,以存晉室也。一日,真君與郭璞同候於敦,敦蓄怒以見之,謂真君曰:「孤昨得一夢,擬請先生圓之,可乎?」真君曰:「請大將軍具述。」敦曰:「孤夢將一木,上破其天,孤禪帝位,果十全乎?」許君曰:「此夢固非得吉。」敦曰:「請問其說。」真君曰:「木上破天,是未字也,明公未可妄動,晉祚固未衰耳。」王敦怒,因令郭璞筮之。卦成,景純曰:「無成。」又問其壽,璞曰:「明公若起事,禍將不久;若住武昌。壽不可測。」敦大怒,又問曰:「卿壽幾何?」璞曰:「余壽盡今日。」敦怒,令武士執璞出,將赴刑焉。是時,二真君方與敦飲酒,許君擲杯樑上,飛繞樑間。敦等舉目看杯,許君坐中隱身。於是南出晉關,抵廬江口,因召船師,載往鍾陵。是時,船師曰:「我雖有此船,且無人力乘駕,無由載君。」真君曰:「汝但以船載我,我當自與行船。」仍謂船師曰:「汝宜入船,閉門深隱,若聞船行疾速,不得輒有潛窺。」於是騰舟離水,凌空入雲。真君談論端坐,頃刻之間,已抵廬山金闕洞之西北紫霄峰頂。真君意欲暫過洞中,龍行既低,其船拽撥林木,戛刺響駭,其聲異常,舟師不免偷目潛窺。二龍知人見之,峰頂委舟而去,真君謂船師曰:「汝違吾教,驚觸二龍,委棄此船萬仞峰頂。吾緣貪與眾真除蕩妖害,暫須離此,游涉江湖。汝既失船,徒返人世,汝可隱此紫霄峰上,遊覽匡廬。」示之以服餌靈草之門,指之以遁跡地仙之術。由是舟師之船底,遺跡尚存。後於豫章遇一少年,容儀修整,自稱慎郎。許君與之談話,知非人類,指顧之間,少年告去。真君謂門人曰:「適來年少,乃是蛟蜃之精,吾念江西累為洪水所害,若非翦戮,恐致逃遁。」蜃精知真君識之,潛於龍沙洲北,化為黃牛。真君以道眼遙觀,謂弟子施大王曰:「彼之精怪,化作黃牛,我今化其身為黑牛,仍以手巾掛膊,將以認之。汝見牛奔鬥,當以劍截彼(彼原作後,據陳校本改)。」真君乃化身而去。俄頃,果見黑牛奔趁黃牛而來,大王以劍揮牛,中其左股,因投入城西井中。許君所化黑牛,趁後亦入井內。其蜃精復從此井奔走,逕歸潭州,卻化為人。先是,蜃精化為美少年,聰明爽雋,而又富於寶貨。知潭州刺史賈玉,有女端麗,欲求貴婿以匹之。蜃精乃廣用財寶,賂遺賈公親近,遂獲為伉儷焉。自後與妻於衙署後院而居。每至春夏之間,常求旅遊江湖,歸則珍寶財貨,數余萬計,賈使君之親姻僮僕,莫不賴之而成豪富。至是,蜃精一身空歸,且雲,被盜所傷。舉家歎惋之際,典客者報雲,有道流姓許字敬之,求見使君。賈公遽見之。真君謂賈公曰:「聞君有貴婿,略請見之。」賈公乃命慎即出與道流相見。慎郎怖畏,托疾潛藏。真君厲聲而言曰,「此是江湖害物,蛟蜃老魅,焉敢遁形!」於是蜃精復變本形,宛轉堂下,尋為吏兵所殺。真君又令將其二子出,以水噀之,即化為小蜃。妻賈氏,幾欲變身,父母懇真君,遂與神符救療。仍令穿其宅下丈餘,已旁亙無際矣。真君謂賈玉曰:「汝家骨肉幾為魚鱉也,今須速移,不得暫停。」賈玉倉皇徙居,俄頃之間,官捨崩沒,白浪騰湧。即今舊跡宛然在焉。真君以東晉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於洪州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唯有石函、藥臼各一所,車轂一具,與真君所御錦帳,復自雲中墮於故宅,鄉人因於其地置「游帷觀」焉。(出《十二真君傳》)
【譯文】
許真君名許遜,字敬之,河南汝南縣人。他祖父許琰,父親許肅也都很熱心於道術。東晉的尚書郎許邁,當散騎長侍護軍長史的許穆,都是真君的同族。真君少年時就拜大洞君吳猛為師,吳猛傳授給他修道的《三清法要》。後來通過鄉試舉薦為孝廉,被任命為四川旌陽令,後來由於晉朝宮廷混亂,真君辭去了官職由洛東歸回河南家鄉。歸途中和吳君一同游江左。正趕上晉室宰相王導的堂兄王敦造反,真君就故意寫了一道假符去見王敦,想要制止王敦造反,以維護晉朝皇室。這天,許真君和郭璞一起求見王敦,王敦忍著怒氣對真君說:「本帥昨晚做了一個夢,想請先給我圓一圓,怎麼樣?」真君讓王敦說是個什麼夢,王敦說:「本帥夢見自己持著一根木桿捅破了天,我接替晉朝沒有任何問題了吧?」許真君說:「我看這夢很不吉利。」王敦說:「你給我講講怎麼個不吉利?」真君說:「『木』字的上刺破了『天』,這是個『未』字,我看你不能輕舉妄動,因為晉朝的氣數並沒有衰落呢。」王敦大怒,又叫郭璞算卦。郭璞算完卦後對王敦說:「你做皇帝的事成不了。」王敦讓郭璞算一算他的壽數,郭璞說:「你要起兵篡位,不久將大禍臨頭,如果仍留在武昌當你的江南刺史,就會長壽。」王敦大怒,故意問郭璞:「你算算你什麼時候死呢?」郭璞說:「我的死期就是今天了。」王敦當即就讓武士把郭璞拉出去綁赴刑場。當時,二位真君正和王敦一塊喝酒,許真君突然把酒杯扔到房樑上。酒杯繞著房梁轉來轉去。王敦抬頭看酒時,許真君就隱身離去。他向南出了晉關,抵達廬江口,就高呼船工,想搭船到鍾陵。船工說:「我雖然有船,但沒人駕它,所以沒法載你。」真君說:「你只要讓我上船,我自己駕船。」真君上船後又對船工說:「你就呆在船艙裡吧,關上艙門不要出來,如果你覺得船走得太快,千萬不要向外偷看。」於是真君施起法術,船就離了水面,騰空而起,在空中飛行。真君在船上端坐著談笑,片刻之間,船已到了廬山金闕洞西北的紫霄山的山頂。真君打算快點超過金闕洞,載著船的兩條龍就往低處飛,這就使得船撞擊著山上的林木,發出震耳的聲音。這聲音驚動了船艙中的船工,船工就向外面看了一眼,這時那兩條龍發現被人偷看,就把船擱置在山頂後飛走了,許真君對船工說:「你不聽我的話向外偷看,驚動了那兩條龍,把船擱在這萬丈高的山頂上了。現在我要去和幾位真君一塊清除妖魔,需要暫時離開這裡,到江河湖海去巡遊。你失去了船,沒法回到人世,可以在這紫霄峰上隱居下來遊覽一下廬山。」真君臨走時,又把服食靈草的方法和遁跡隱身的地仙方術告訴了船工。到現在那條船的痕跡還留在廬山紫霄峰上。後來,許真君在豫章遇見一個風度翩翩的少年,少年自稱名叫慎郎。許真君和他談話後,看出他不是凡人,雖然少年轉眼間就不見了,真君對看門的說:「剛才來了個少年,是個鯊魚或蛤蚌變的妖精,江西連年鬧洪水,就是它在興妖作怪,這次我如果不除掉它,他就又逃脫了。」那蛤蚌精知道真君識破了它,就逃到龍沙洲北邊,變成一頭黃牛。真君用他的道眼向遠處一看,就對弟子施大王說:「那個妖怪化成了黃牛,我現在變成一頭黑牛,並在我臂上綁一條手巾以便辨認,你如果看見它狂奔,就用劍截住它。」說罷真君就化身離去。不一會兒,果然看見黑牛趕著黃牛狂奔而來,施大王用劍砍黃牛,砍中了它的左腿,一頭栽進了城西一口井裡,許真君變的黑牛也追進了井裡,那蛤蚌精又從井裡逃了出來,一氣跑到了潭州(今湖南長沙市),變成了人。原來一開始那蛤蚌精變成一個聰明俊秀的少年,而且非常富有。他知道潭州刺史賈玉有一個非常端莊美麗的女兒正想要擇一個高貴的女婿。蛤蚌精就用很多財寶賄賂了賈玉身邊的人取得了好感,賈玉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婚後夫妻在衙署的後院住,每年一到了春夏之間,蛤蚌精就要求讓他到江河去旅行,回來就帶回不計其數的珍寶,賈玉的親戚和奴僕都成了大富翁。然而這一次蛤蚌被許真君追趕逃回潭州賈玉家後,什麼珍貴的東西也沒有,兩手空空,而是說自己遇上強盜,被刺傷了腿。正在全家悲歎惋惜時,門上報告說有一個姓許的道士求見刺史,賈玉趕快接見了許真君。真君對賈玉說:「我聽說你有位貴婿,能不能讓我見見他?」賈玉就讓那個自稱慎郎的女婿出來和道士相見。慎郎害怕,假稱有病躲了起來。這時徐真君厲聲說:「你這個江河裡的害人精,蛤蚌變成的老妖怪,還不快現出你的原形來!」蛤蚌精立刻現出了原形,在堂前蠕動,被刺史的衛士當場殺死。許真君又讓蛤蚌精的兩個兒子出來,用水一噴,兩個兒子立刻變成了小蛤蚌。刺史的女兒賈氏也幾乎要變成了蛤蚌,她的父母肯求真君相救,真君就給了她一道神符才使她沒有變成蛤蚌。然後,真君讓賈玉挖開他房子的地基,挖下去一丈,就見地下已被那蛤蚌精掏成了一個無邊的大坑了,許真君對賈玉說:「你家的人快要變成魚鱉了,趕快搬被一片浪濤淹沒。現在那裡還是一個大池塘。東晉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這天,在洪州西山上,許真君的住宅突然騰空而起,他全家四十二口都成了仙,只有一個石匣、一副車輪和真君用過的錦帳從雲中落到他的故居,當地人就在故居建了座廟,廟名叫「游帷觀」。

吳真君
吳真君名猛,字世雲,家於豫章武寧縣。七歲,事父母以孝聞,夏寢臥不驅蚊蚋,蓋恐其去而噬其親也。及長,事南海太守鮑靖,因語至道,將游鍾陵。江波浩淼,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畫水而渡,觀者奇之。猛有道術,忽一日狂風暴起,猛乃書符擲於屋上,有一青鳥銜符而去,須臾風定。人或問之。答曰:「南湖有遭此風者,其中二道人呼天求救,故以此拯焉。」後人訪尋,果如所述。時武寧縣令干慶死,三月未殯,猛往哭之,因云:「令長固未合死,今吾當為上天訟之。」猛遂臥慶屍旁,數日俱還。時方盛暑,屍柩壞亂,其魂惡,不欲復入,猛強排之,乃復重蘇。慶弟晉著作郎寶,感其兄及睹亡父殉妾復生,因撰《搜神記》,備行於世。猛後於西平乘白鹿寶車,沖虛而去。(出《十二真君傳》)
【譯文】
吳真君叫吳猛,字世雲,家住豫章武寧縣。他七歲時就以孝敬父母聞名於鄉里,夏天睡覺時蚊子咬他他也不趕,是怕蚊子趕跑去咬他的父母。長大後,在南海太守鮑靖手下做事,後來他說要去求仙學道,打算進鍾山。當他來到江邊時,見江波浩蕩,他不用乘船,只用手中的白羽扇劃著江水就渡過了長江,看見的人大為驚奇。吳猛有很高的道術,有一天忽然刮起了狂風,吳猛就寫了一道符扔到房頂,立刻有一個青鳥叼著符飛去,風立刻就停了,人們問他是怎麼回事,他說:「南湖中遭了這風暴,有兩個道士呼喊上天要求救助,所以我才寫了符救他們。」後來人們去訪查,果然南湖中有兩個道士被救。當時武寧縣的縣令干慶死了,三天沒有出殯,吳猛前往弔唁後說:「縣令不該死,我要向上天告狀。」吳猛就在縣令的屍體旁,過了幾天,吳猛帶著縣令的魂靈一起回來。當時正是盛夏,屍體腐爛發臭,縣令的魂魄十分討厭自己的屍體,不願進入自己的肉身,吳猛使勁把縣令的魂魄按到他自己屍體上,縣令才復活過來。縣令的弟弟叫干寶,是晉朝的著作郎,由於他的哥哥復活,他為亡父殉葬的小妾也死後復活而十分感動,就寫了著名的《搜神記》,這部書很轟動地流傳開了。吳猛後來在西平乘著白鹿天車,升天成仙而去。

萬寶常
萬寶常不知何許人也。生而聰穎,妙達鍾律,遍工八音。常於野中遇十許人,車服鮮麗,麾幢森列,如有所待,寶常趨避之。此人使人召至前曰:「上帝以子天授音律之性,將傳八音於季末之世,救將壞之樂。然正始之聲,子未備知也,使鈞天之官,以示子玄微之要。」命坐而教以歷代之樂,理亂之音,靡不周述,寶常畢記之。良久,群仙凌空而去。寶常還家,已五日矣。自此,人間之樂,無不精究。嘗與人同食之際,言及聲律,時無樂器,寶常以食器雜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宮商畢備,諧作絲竹,大為時人所賞。歷周泊隋,落拓不仕。開皇初,沛國公鄭譯,定樂成,奏之,文帝召寶常,問其可否。常曰:「此亡國之音,哀怒浮散,非正雅之聲。」極言其不可。詔令寶常創造樂器,而其聲率下,不與舊同。又云:「世有周禮《旋宮》之義,自漢魏以來,知音者皆不能通之。」寶常創之,人皆哂笑。於是試令為之,應手成曲,眾鹹嗟異。由是損益樂器,不可勝紀。然其聲雅澹,不合於俗,人皆不好,卒寢而不行,寶常聽太常之樂,泣謂人曰:「淫厲而哀,天下不久相殺盡。」當時海內晏安,天下全盛,人聞其言,大為不爾。及大業之末,卒驗其事。是時鄭譯、何妥、盧賁、蘇道、蕭吉、王令言皆能於雅樂,安馬駒、曾妙達、王長通、敦金樂等(陳校本曾作曹,敦作郭)能作新聲,皆心服寶常,言其天(天原作久,據明抄本、陳校本改)假矣。寶常無子,嘗謂其友曰:「吾不堪,病則孤矣。」因病,妻竊其財物而逃,幾至餓殞。忽一夕,先所遇神仙來降其家曰:「汝捨九天之高逸,念下土之塵愛,淪沒於茲,限將畢矣。須記得雲亭宮之會乎?」寶常懵然,良久乃悟。他日,謂鄰人曰:「吾偶自仙宮謫於人世,即將去矣。旬日,不知所之。(出《仙傳拾遺》,黃刻本作出《神仙拾遺》)
【譯文】
萬寶常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他生來就十分聰明,十分富有音樂天才,尤其對樂器「八音」有研究(八音,古指金、石、絲、竹、匏、土、草、木)。有一次,他在野外遇到了十幾個人,他們服裝華麗車馬豪華,帶著很多隨從,好像在等待什麼人,寶常一看,趕塊躲了起來。但是那群人中的頭兒卻讓人把他叫到面前說:「天帝見你有音樂天才,打算把人世快要失傳的八音演奏技法傳授給你,以挽救瀕臨消亡的音樂,然而正宗的八音演奏你根本就沒聽過,所以我讓天界的樂官把八音的要訣告訴你。」然後仙人就讓他坐下,把歷代的正宗音樂教給他,糾正各種樂曲中的錯誤,都詳細地講述。寶常把仙人的教導詳細記了下來。過了半天,那些仙人凌空升入雲中了。雖然和仙人在一起只呆了一會兒,回到家卻已是五天了。從這以後,對於人間的音樂,寶常沒有不精通的。有時他和人一同吃飯時談起了音樂,當時手頭沒有樂器,寶常就用筷子敲打手邊的碗碟餐具和各種雜物,奏出「宮、商、角、微、羽」五音俱全的音樂,其和諧動聽不亞於一支絲、竹俱全的樂隊,使大家十分讚賞。從南北朝的北周到隋朝,寶常都放達飄逸沒有做官。隋文帝開皇初年,沛國公鄭譯修訂了宮廷中的樂譜和有關音樂禮儀的規章制度,文帝召見寶常,問他鄭譯修訂的音樂行不行。寶常說那音樂是亡國之音,旋律哀怨軟綿無力,不是正宗的宮廷音樂,極力反對使用這種音樂。文帝就下詔讓寶常創作新樂曲,按新法編製了樂隊,一演奏,果然和鄭譯的音樂大不相同。當時寶常又說,秦漢以前有按《周禮》創作的樂曲,是以十二律與七聲相配的《旋宮》樂曲,但從漢、魏以來,《旋宮》音樂失傳,連懂音樂的人都聽不懂了。聽了寶常創作的樂曲,很多人都給予嘲笑,於是文帝又讓寶常試著奏一奏《旋宮》曲,寶常當場就演奏出來,人們十分驚奇。寶常對音樂的改革和創新作了很大貢獻,記也記敘不完。但是,寶常創作的樂曲,旋律十分清新淡雅,不合世俗的口味,人們聽不懂也就不愛聽,所以寶常創作的樂曲大部分沒有得到流行。每當他聽到掌管宮廷音樂事務的「太常寺」演奏音樂時,就會哭著對人說:「這種哀傷淫糜的音樂,預示著天下不久就要大亂,刀兵不止,百姓又要陷入水火中了啊!」當時天下太平,處處歌舞昇平,人們叫寶常這樣說都不以為然。到了隋煬帝大業十四年時,天下大亂,終於驗證了寶常的預言。當時鄭譯、何妥、盧賁、蘇道、肖吉、王會言等人都能創作演奏高雅的音樂,安馬駒、曾妙達、王長通、敦金樂等人都能創作新樂曲,這些人都非常佩服寶常,說他的音樂才能是上天賦予的。萬寶常沒有兒子,常對朋友說:「我要有了病,連個侍候我的人都沒有啊。」後來寶常得了病,他老婆捲了他的財物跑了,寶常幾乎要餓死。有天晚上,寶常早年在野外遇見的神仙降臨到家中,神仙說:「你本就是上界的仙人,能夠捨棄了天宮的安逸舒適,體會人間而下凡到世上,在人間沉淪了這麼久,現在你在人間的期限到了。你還記得天界的雲亭宮盛會嗎?」寶常一時卻有些發懵,過了很久才想起來,第二天他對鄰居說:「我本來是神仙,偶然被貶謫到人間,就要回天上去了。」過了十天,忽然不見了,人們不知他去了哪裡。

李筌
李筌號達觀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采方術。至嵩山虎口巖,得黃帝《陰符經》本,絹素書,朱漆軸,緘以玉匣,題云:「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其本糜爛,筌抄讀數千遍,竟不曉其義理。因入秦,至驪山下,逢一老母,髮髻當頂,余發半垂,弊衣扶杖,神狀甚異,路旁見遺火燒樹,因自語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克?」筌驚而問之曰:「此黃帝《陰符》上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授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少年從何而得之?」筌稽首載拜,具告所得。母曰:「少年顴骨貫於生門,命輪齊於日角,血脈未減(減原作滅,據明抄本、陳校本改),心影不偏,性賢而好法,神勇而樂至(明抄本至作智),真是吾弟子也。然四十五當有大厄。」因出丹書符一通,貫於杖端,令筌跪而吞之。曰:「天地相保。」於是坐於石上,與筌說《陰符》之義,曰:「此符凡三百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術,一百言演法,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民之法,下有強兵戰勝之術,皆內出心機,外合人事。觀其精微,《黃庭》、《內景》不足以為玄;鑒其至要,經傳子史不足以為文;孫、吳、韓、白不足以為奇。非有道之士,不可使聞之。故至人用之得其道,君子用之得其術,常人用之得其殃,職(明抄本職作識)分不同也。如傳同好,必清齋而授之。有本者為師,受書者為弟子,不得以富貴為重,貧賤為輕,違者奪紀二十。本命日誦七遍,益心機,加年壽。每年七月七日,寫一本藏名山石巖中,得加算。」久之,母曰:「已晡時矣,吾有麥飯,相與為食。袖中出一瓠,令筌谷中取水。水既滿矣,瓠忽重百餘斤,力不能制,而沉泉中。及還,已失老母,但留麥飯數升於石上而已。筌有將略,作《太白陰符》十卷;有相業,著《中台志》十卷。時為李林甫所排,位不顯,竟入名山訪道,不知所終。(出《神仙感遇傳》)
【譯文】
李筌道號叫達觀子,隱居在少室山中。他好神仙道術,經常遊歷各山,廣泛地搜集修煉的方術。在嵩山的虎口巖得到了黃帝的《陰符經》,經是寫在白絹上的,卷在紅漆軸上裝在玉製的匣裡,經捲上題字寫的是「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書在名山裡,傳給愛好道術的人。」這本書已經破爛不堪,李筌把它抄讀了幾千遍,還是不懂經裡的深義。後來李筌到陝西,來到驪山下,遇見一個老婦,見她把頭髮挽在頭頂,剩下的頭髮披散在肩上,穿著一件破衣拄著枴杖,神態相貌不同於凡人,老婦看見道旁有人點火燒樹枝,就自言自語地說:「火生於木禍發必克!」李筌聽見後吃驚地問老婦說:「這是黃帝《陰符經》上的話,你怎麼知道?」老婦人回答說:「我把《陰符經》傳授下去,已經歷了三元(每元三千六百年)六個周(每週一百八十年)甲子了,你這個年輕人從哪兒得到的《陰符經》呢?「李筌趕快跪下磕頭拜禮,說了他在嵩山得到《陰符經》的事,老婦說:「我看你的顴骨穿過生門穴位,兩眼和額頭相齊,血脈充沛,心房端正,性情善良愛好法術,精神振奮喜歡參與一切活動,真是我的一名好弟子,然而你四十五歲時會有一個大『坎兒』。我來替你解一解。」說罷拿出硃砂寫了一張符,掛在枴杖上,讓李筌跪下,把符吞進肚裡。老婦說:「這樣你就可以得到天地的佑護了。」說罷就坐在一塊石頭上,給李筌講述《陰符經》的深奧含意,老婦說:「這部經共三百字,一百個字講解修道的理論,一百個字講的是修道的方術,一百個字講的是修道的法度規章,上有對道術信仰固守的『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民的方法,下有用兵取勝的戰術,這些都是靠內在的心領神會與客觀的事物發展相符合。如果真正理解了這部《陰符經》的話,那道家最著名的《黃庭經》、《內景經》也不算玄奧,如果能借鑒這部經書的要點,那四書五經和《史記》都算不了什麼好文章,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等大軍事家的用兵也不算奇了。這部《陰符經》,不是有道的人,不能讓他看見。所以說聖賢掌握了它可以得到治天下的大道,君子掌握了他可以得到方術,而常人用它只能帶來禍,這是由於他們的職位和使命不相同。如果要把這卷經傳給同樣好道的人,就得讓他清心寡慾、齋戒善性才能授給他。有這本經的是當代的老師,接受了傳授的就是弟子,不能對富貴的人就特別看重,對貧賤的人就特別輕視,誰違反了這個傳授《陰符經》的規則,就會損壽二十年。在你本命年的生日那天讀七遍《陰符經》就能對養生有益,可以增加壽數。每年的七月七日,要抄寫一部《陰符經》藏到名山的石洞中,也可以增加壽數。」過了半天,老婦又說:「已經下午了,我有些麥子做的飯,咱倆一起吃吧。」說罷老婦從袖子裡拿出一個葫蘆,讓李筌到山谷裡弄些水來。水裝滿後,葫蘆忽然有一百斤重,李筌拿不起來,葫蘆就沉到泉裡去了。等李筌回來,老婦已經不見了,見石頭上留著幾升麥飯。李筌有大將的才學膽略,曾著了《太白陰符》十卷,他也是個當宰相的人才,還著有《中台志》十卷。但當時的奸相李林甫排斥他,始終沒有得到很高的官位,後來李筌就進入名山訪道,不知道去了什麼地方。

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
道士王纂 真白先生 桓闓 蘭公 阮基

道士王纂
道士王纂者,金壇人也,居馬跡山。常以陰功救物,仁逮蠢類。值西晉之末,中原亂離,饑饉既臻,疫癘乃作,時有毒瘴,殞斃者多,閭裡凋荒,死亡枕藉。纂於靜室,飛章告玄,三夕之中,繼之以泣。至第三夜,有光如晝,照其家庭,即有瑞風景雲,紛郁空際,俄而異香天樂,下集庭中,介金執銳之士三千餘人,羅列若有所候。頃之,珠幢寶幡,霓旆羽節,紅旗錦旆各二,相對前引,幢居其前,節最居後。又四青童執花捧香,二侍女捧案,地舒錦席,前立巨屏,左右龍虎將軍,侍從官將,各二十許人,立屏兩面,若有備衛焉。復有金甲大將軍二十六人,神五十人,次龍虎二君之外,班列肅如也。須臾,笙簧駭空。自北而至,五色奇光,灼爍艷逸。一人佩劍持版而前,告纂曰:「太上道君至矣。」於是,百寶大座,自空而下,太上大道君,侍二真人,二天帝。在座之上,道君五色蓮花,二真二帝立侍焉。纂拜手迎謁,跪伏於地。道君曰:「子愍念生民,形於章真,刳心投血,感動幽冥。地司列言,吾得以鑒躬於子矣。」纂匍匐禮謝竟,道君告曰:「夫一陰一陽,化育萬物,而五行為之用。五行互(互原作且,據明抄本、陳校本改)有相勝,各有盛衰,代謝推遷,間不容息,是以生生不停,氣氣相續(續原作勝,據明抄本、陳校本改)。億劫已來,未始暫輟也。得其生者,合於純陽,升於天而仙;得其死者,淪於至陰,在地而為鬼。鬼物之中,自有優劣強弱,剛柔善惡,與人世無異。玉皇天尊,慮鬼神之肆橫害於人也,常命五帝三官,檢制部御之,律令刑章,罔不明備。然而季世之民,澆偽者眾,淳源既散,妖詐萌生。不忠於君,不孝於親,違三綱五常之教,自投死地。由於六天故氣,魔鬼之徒,與歷代已來,將敗軍死,聚結為黨,亦戕害生民。駕雨乘風,因衰伺隙,為種種病。中傷極多,亦有不終天年,罹其天枉者。昔於杜陽宮出神咒經,授真人唐平,使其流布,以救於物,民間有之。世人見王翦、白起之名,謂為虛誕。此蓋從來將領者,生為兵統,死為鬼帥,有功者遷為陰官。殘害者猶居魔屬,乘五行敗氣,為瘵為瘥。然以陽為憚,以神咒服之,自當弭戢矣。今以《神化》、《神咒》二經,復授於子,按而行之,以拯護萬民也。」即命待童,披九光之韞,以《神化經》及《三五大齋》之訣,授之於纂,曰:「勉而勤之,陰功克成,真階可冀也!」言訖,千乘萬騎,西北而舉,升還上清矣。篡按經品齋科,行於江表,疫毒鎮弭,生靈又康。自晉及茲,蒙其福者,不可勝紀焉。(出《神仙感遇傳》)
【譯文】
道士王纂乃金壇人,住在馬跡山中。平時好積陰功救助生靈,對待任何動物都很仁義。當時是西晉末年,中原大亂,饑荒遍地瘟疫流行,而且還到處發生了有毒的瘴氣,病死了很多人,田野荒十室九空,到處都是病餓而死的屍體。王纂在自己修身的淨室寫了奏章向天神告急求上天救助人世的災民,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到了第三天夜裡,突然有一道耀眼的光輝把家中全都照亮了,接著吹來了陣陣祥瑞的風,空中彩雲翻捲,不一會兒,伴著陣陣仙樂傳來濃郁的香氣,有三千多穿著銀鎧甲手持兵器的武士來到院中排列著好像在迎候什麼貴人。接著一隊儀仗來了,鑲著珠穗的旗幟;綴著寶石的旗旛;還有繡著彩虹圖案的旌旗和符節,以及兩面大紅旗兩面錦繡旗在前面引導開路,鑲羽毛的大旗在最前,符節在最後。還有四位仙童舉著花捧著香,兩個侍女捧著小桌,地上鋪著彩色的地毯,堂前立著巨大的屏風,龍虎將軍和二十多個侍衛的軍官立在屏風兩邊,好像等著護衛誰。接著又有穿金色鎧甲的大將軍二十六個,神仙五十人,站在龍虎二將軍的外側,站班排列完畢,院裡十分肅穆。不一會兒,從北傳來震天的鼓樂聲,雲中散發出五彩奇光,光彩眩目。這時一個腰佩寶劍手持笏版的神來到王纂面前說:「太上道君到了!」於是鑲著百種寶石的大座從空中降下來,太上道君由兩位真人兩位天帝陪著。太上道君盤腿坐在五色蓮花上,兩位真人兩位天帝侍立在他兩旁。王纂趕快迎上去參見,跪伏在地上。太上道君說:「你體恤百姓疾苦,寫了奏章上達天界,奏章中字字血淚,感動了上蒼。由於土地神的建議,我才親自來見一見你。」王纂又趕快伏在地上拜謝太上道君的降臨。道君說:「一陰一陽相生相剋才化育出世間萬物,這裡面全靠著木、金、土、水、火這五行在起作用。五行之間各有長處也各有興盛和衰落,新陳代謝,推移變遷一刻也不休止,所以萬物才能生生不息,不斷延續下去。經過了億萬個劫數,萬物的生長始終沒有停止過。凡是長生的,都是由於合乎純陽之氣數,才會升天成仙。凡是死了的都沉淪到陰界,在地下作鬼。就是在鬼物中也有好壞強弱、剛柔善惡的不同,和人世完全一樣。至高無上的玉皇大帝,由於擔心鬼神往往肆意傷害人類,常常派五帝三宮巡視檢查鬼神的行為,制定了很完備的刑律規章來約束鬼神。然而在人世上生逢末世的人中,心術不正的人很多,忠厚善良的古風被敗壞,萌生了奸詐和妖邪。這些人對君王不忠,對雙親不孝,違背了三綱五常的古訓,自己作孽找死。自從黃帝、白帝、赤帝、蒼帝、黑帝、天皇大帝這六天帝主宰宇宙以來,魔妖鬼怪就同時產生了。他們糾集了歷代戰敗戰死的將軍士兵的鬼魂,駕雨乘風,在人世上橫行。尤其是趕上世風衰落時,他們就製造瘟疫疾病,傷害黎民。也有很多人不能終其天年中途夭亡的。從前我在杜陽宮曾把《神咒經》傳授給得道的真人唐平,讓他救助蒼生,這部經也曾流傳到民間。世間人聽說秦將白起、王翦死後還顯靈救人,認為是瞎說。其實向來那些活著當統帥的人死後在陰間也是鬼帥,他們中間有功的,在陰間也能陞官。那些殘害百姓的敗將鬼魂就屬於妖魔一類了,他們乘著陰陽五行中的敗氣製造各種大小疾病。然而他們畢竟害怕陽氣,只要用神咒制服了他們,他們就不能再興妖作怪了。現在我把《神化》、《神咒》兩卷經授給你,你按照經文去做,就可以拯救萬民了。」太上道君當即命令侍童把閃耀著九彩光芒的《神化經》和《三王大齋》的秘訣授給了王纂,並對他說:「繼續勤奮地修煉,不斷積累陰功,你大有成仙的希望!」說完後,只見千乘萬騎又騰空而起升入西北雲天回天界去了。王纂按照經文上的要求齋戒淨身,然後按照經符在荊州、揚州等江南一帶給百姓救治,瘟疫很快被鎮服消失,百姓恢復了健康。從晉朝以來,受到那兩卷仙經保佑的人不計其數,這些就不一一記述了。

真白先生
真白先生陶君,諱弘景,字通明,吳荊州牧浚七世孫,丹陽人也。母初娠,夢青龍出懷,並二天人降,手執香爐。覺語左右,言當孕男子,非凡人,多恐無後。及生,標異,幼而聰識,長而博達,因讀《神仙傳》,有乘雲馭龍之志。年十七,與江學、褚炫、劉俊,為宋朝「升明四友」。仕齊,歷諸王侍讀。年二十餘,稍服食,後就興世觀主孫先生咨稟經法,精行道要。殆通幽洞微,轉(轉原作傳,據《雲笈七簽》一○七《李渤貞白先生傳》改)奉朝請,乃拜表解職。答詔優歎,賜與甚厚。公卿祖之於征虜亭,供帳甚盛,鹹云:宋齊已來,未有斯事。遂入茅山,又得楊許真書。遂登巖告靜,自稱「華陽穩居」,書疏亦以此代姓名。至明帝(帝原作年,據《雲笈七簽》改)時,議欲迎往蔣山,懇辭得止。然敕命餉賚,恆為繁極。乃造三層樓棲止,身居其上,弟子居中,接賓於下,令一小豎傳度而已。潛光隱耀,內修秘密,深誠所詣。遠屬靈人,可謂感而遂通矣。身長七尺八寸,為性圓通謙謹,心如明鏡,遇物便了。深慕張良之為人,率性輕虛,飄飄然頗有雲間興。其所通者,皆得於心,非傍識所能及。長於詮正謬偽。地理歷算,文不空發,成即為體。造渾天儀,轉之,與天相會。其撰真誥隱訣,注老子等書,二百餘卷。至永元(元原作平,據明抄本改)三年,深藏嚮晦。及梁武帝革命,議國號未定,先生乃引諸讖記,定梁應運之符。又擇交禪日,靈驗昭著。敕使入山,宣旨酬謝。帝既早與之交遊,自此後動靜必報。先生既得秘旨妙訣,以為神丹可成,恆苦無藥,帝給之。又手敕咨迓,先生因畫二牛:一散放於水間;一著金籠,一人執繩,以杖驅之。帝笑曰:「此人無所不作,欲效曳尾龜,豈可致邪。」其時每有大事,無不已前陳奏,時人謂之「山中宰相。」以大同初,獻二刀,一名「善勝」,一名「成勝」,為佳寶。梁武初未知道教,先生漸悟之,後詣張天師道裕,建立玄壇三百所,皆先生之資也。梁(梁下原有武字,按《金樓子》乃元帝所撰,據《雲笈七簽》刪)帝《金樓子》云:「予於隱士重陶真白,士大夫重周弘正。其於義理,精博無窮,亦一時名士也。」先生嘗作詩云:「夷甫任散誕,平叔坐譚空。不信昭陽殿,化作單于宮。」其時人皆談空理,不習武事,侯景之難,亦如所言。先生以大同二年丙辰歲三月壬寅朔十二日癸丑告化,時年八十一,顏色不變,屈伸如常,室中香氣,積日不散。以其月十四日,窆於雷平山,同軒轅之葬衣冠,如子喬之藏劍舄,比於茲日,可得符焉。詔追贈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仍敕舍人監護。馬樞《得道傳》云:「受蓬萊都水監,弟子數百人。有先得道者,唯王遠知、陸逸沖、桓清遠,嗣先生之德焉。」唐天寶元年,追贈金紫光祿大夫太保,梁郡(許刻本郡作邵)陵王蕭綸為碑銘焉。(出《神仙感遇傳》,明抄本作出《神仙拾遺》)
【譯文】
陶弘景,字通明,道號真白先生,是吳地荊州牧陶浚的七世孫,丹陽人。他的母親剛懷上他,就夢見一條青龍在她的懷中,同時有兩個神仙從天而降,手裡拿著香爐。他母親睡醒後對旁邊的人說懷的一定是個男孩,但不會是凡人,恐怕還是等於沒有後代。孩子生下以後,果然和平常人不同,自小就特別聰明,長大後博學多聞,因為讀了《神仙傳》而萌生了乘龍駕雲的志向。先生十七歲時,和江學、褚炫、劉俊,並稱為南朝宋國的「升明四友」。真白先生一開始在齊地做官,給幾位王侯當過侍讀。二十多歲時,開始服食仙藥,後來在興世觀的觀主孫先生門下學習道經和法術,研究道學的奧秘,達到了洞察人間一切大小事物的程度,後來先生就上表請求辭去官職。皇帝很惋惜,給了他很多的賞賜准許了他的請求。真白先生辭官返鄉,臨上路時,三公大臣們在征虜亭為他送行,宴會很豐盛,都說南朝宋、齊以來,從沒見君主給臣下這樣的賞賜禮遇。真白先生進入茅山修道,又得到了楊主、許邁的真經。於是他登上山峰與人世隔絕,自稱「華陽穩居」,寫信著書也用「華陽隱居」為代名。到南朝宋明帝時,朝裡的人們共同商量打算迎他到蔣山,真白先生再三辭謝才算作罷。但是皇室給他的俸祿和賞賜比以前更豐厚了。於是給他在茅山中建了一座三層樓,真白先生住在上層,中層住弟子,下層會賓客,派了一名小僮給他當傳達事情的僕人。從此真白先生更加深居簡出,收斂了自己一切外在的神采,專門修煉心性。他修道的一份誠心始終寄托給天上的神靈,上天的神人果然也很讚賞他的堅定志向,真可謂人神相互通達感應了。真白先生身高七尺八寸,性格謙遜豁達,心為明鏡般清淨,任何事情一眼都能看透。他羨慕敬佩張良的為人,認為張良也是放達飄逸,看破凡俗,頗有雲中神仙的氣度。真白先生對道木的精通全靠心領神會,不是靠薄人的學識所能達到的。他尤其擅長註解經典,糾正書中的謬誤。對於地理、曆法、算學等門類的學問也不只停留在論述上,而是聯繫實際使之能夠應用。他製造出表示宇宙星球運行軌跡的「渾天儀」,運轉起來和天體的運傳完全符合(按「渾天儀」並非陶宏景發明,此處系附會)。他撰寫的有關道學研究和修道秘訣的著作,以及註解《老子》的書共有二百多卷。到了永元(南朝齊東皆侯年號)三年時,更加潛心修煉。後來梁武帝謀取皇位後,和大臣們商討定國號的事,一直沒有統一的意見。真白先生就按照各種卦書推算,建議國號定為「梁」,說這個國號上應天運,一定能使國家昌盛。先生又為梁武帝卜算出登基的日子,也十分吉利靈驗。梁武帝即位後,派使臣進山,向先生宣讀了感謝他輔佐的聖旨。梁武帝早就和真白先生交往,從即位以後,更是有事必然報知先生,一同商議國家大事。先生早就得到了煉製仙丹的秘方,認為仙丹一定可以煉成,但苦於一時找不到煉丹的金、石等藥料。梁武帝就供給他需要的藥料,梁武帝有一次寫了一封親筆信請真白先生入朝作官,先生就畫了兩條牛,一條散放在水間自由自在,另一條戴著黃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著,用棍子趕著走。梁武帝看後笑道:「這個人真是什麼都能幹的好人才,但他硬要學烏龜縮頭縮腦,誰也沒法子讓他出山做官。」儘管真白先生不入朝做官,但朝中的每件大事,他都事先向梁武帝陳奏,幫著出主意,所以當時人們都稱他為「山中宰相」。梁武帝大同初年,先生獻了兩口寶刀,一口叫「善勝」,一口叫「成勝」,都很珍貴。梁武帝並不懂道教,先生逐漸啟發感悟他,後來梁武帝訪問張道裕張天師,建立了道觀三百所,這都是先生的意見起了作用。梁武帝曾說過:「隱士中我最看重真白先生,士大夫中我最看重周弘正。周弘正對於治國處世的各種理論也十分精通,也是當代的名士啊!」真白先生曾作過一首詩說:「夷甫任散誕,平叔坐談空。不信昭陽殿,化作單于宮。」這是先生在告誠當時的官宦大夫們都愛空談,不注重富國強兵,後來河南王侯景叛變,攻破建康把梁武帝圍困在台城最後餓死,這場「侯景之亂」,就驗證了真白先生那首詩中的預言。真白先生在梁武帝(中)大同二年(丙辰年)三月十二日癸丑去世,當時八十一歲,死時臉上顏色像活著一樣,四肢柔軟沒有僵硬能屈能伸,室內的香氣奸幾天不散。三月十四日,在雷平山給他建了衣冠塚(只埋葬他生前的一兩件衣物)就像軒轅黃帝埋葬衣冠,子喬埋葬劍和鞋一樣,希望在埋葬他的時候,可以看到天上仙人帶著符節來接他成仙而去。皇帝下詔,追賜他中散大夫的官職,還追賜他「貞白先生」的廟號,並派人監辦他的喪禮。馬樞在《得道傳》裡說,真白先生成仙後被天界任命為蓬萊仙洲的都水監,有好幾百弟子。弟子中有些是得道的如王遠之、陸逸沖、桓清遠等人,都繼承了真白先生的高尚的道德節操。唐代天寶元年,唐玄宗追賜他為金紫光祿大夫和太子太保,梁郡陵王肖綸為他的墓碑撰寫了墓誌銘。

桓闓
桓闓者,不知何許人也,事華陽陶先生,為執役之士,辛勤十餘年。性常謹默沉靜,奉役之外,無所營為。一旦,有二青童白鶴,自空而下,集隱居庭中。隱居欣然臨軒接之,青童曰:「太上命求桓先生耳。」隱居默然,心計門人無姓恆者,命求之,乃執役桓君耳。問其所修何道而致此,桓君曰:「修默朝之道積年,親朝太帝九年矣,乃有今日之召。」將升天,陶君欲師之,桓固執謙卑,不獲請。陶君曰:「某行教修道,勤亦至矣,得非有過,而淹延在世乎?願為訪之,他日相告。」於是桓君服天衣,駕白鶴,升天而去。三日,密降陶君之室言曰:「君子陰功著矣,所修本草,以虻蟲水蛭輩為藥,功雖及人,而害於物命。以此一紀之後,當解形去世,署蓬萊都水監耳。」言訖乃去。陶君復以草木之藥可代物命者,著別行本草三卷,以贖其過焉。」後果解形得道。(出《神仙感遇傳》、明抄本作出《神仙拾遺》)
【譯文】
桓闓,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拜華陽陶先生為師,擔當一些雜務活兒,默默無聞地干了十幾年。他性格十分沉靜謹慎,幹完了活兒,就什麼也不幹了。有一天,有兩個青童騎著白鶴從天而降,落到了陶先生的院子裡。陶先生非常高興地到門口迎接,但是騎鶴青童卻說:「太上老君命我們來見桓先生。」陶先生一時說不出話來,心裡暗想自己的門人中也沒有一個姓桓的呀,就讓左右找一找,結果還真找到了,原來是在他家干雜活的桓闓。於是就問他是修的什麼道達到了這個程度,桓君說:「我修的默默養性的道,已經好幾年,而且我親自到天界朝見太帝也有九年了,所以神仙今天才會來召我升天。」陶先生一聽,就馬上向桓君拜師,桓君趕快拒絕,說怎麼能擔當得起。陶先生說:「我信道教,並認真修道,說得上是很勤奮的。是不是因為我有什麼罪過才不讓我得道成仙,而讓我留在人間呢?請你替我在天界查訪一下,回頭告訴我。」於是桓君穿上天仙的衣服,騎著一隻白鶴升了天。三天後,他秘密地降臨到陶先生的屋裡對他說:「你積累的陰功已經很卓著了,但是你所著的本草藥方中,把虻蟲、水蛭等昆蟲當成藥物,這樣的藥雖然對人類有益,但你犯了殺生害命的罪。從現在起,十二年之後,你將脫離你的肉體去世,到蓬萊仙島去任水監。」說罷就走了。後來陶君以草藥代替了昆蟲,又寫了別行本草三卷來贖罪。以後他果然脫離肉體得道成仙。

蘭公
兗州曲阜縣高平鄉九原裡,有至人蘭公。家族百餘口,精專孝行,感動乾坤,忽有斗中真人,下降蘭公之捨,自稱孝悌王。雲居日中為仙王,月中為明王,斗中為孝悌王。夫孝至於天,日月為之明;孝至於地,萬物為之生;孝至於民,王道為之成。且其三才肇分,始於三氣,三氣者,玉清三天也。玉清境是元始太聖真王治化也;太清者,玄道流行,虛無自然,玉皇所治也。吾於上清已下,托化人間,示陳孝悌之教。後晉代嘗有真仙許遜,傳吾孝道之宗,是為眾仙之長。」因付蘭公至道秘旨。於是蘭公獲斯妙訣,穎悟真機,默辨往由,顧知前事。因與裡人共出郊野,忽睹古塚三所,乃云:「此是吾三仙解化之墳,請民報官,令移塚旁之路,勿令人物踐蹋。」吏乃訊於蘭公,此言以何驗實。公曰:「第一塚者,昔有真人骸骨,今乃已得復形,是為地仙,長生久視。第二塚見有仙衣一對,道經一函,復有一人,方如醉臥,發之良久,乃能話談,此以太陰煉形,綿養真氣耳。第三塚有玉液丹,服之,白日便當沖翥。」於時官吏與蘭公對開三塚,其所明驗,一一併同。蘭公乃詣塚間,躬取仙衣掛體,又取金丹服之,招邀臥塚二真人,同共聳身而輕舉。官吏悔謝,虔懇拜陳,啟問蘭公,何時下降。公曰:「我自此,每十日一至於斯,更逾數年,百日一降,施行孝道,宜准玄科,接濟樊籠,符臻至道。」自爾,吳都十五童子,丹陽三歲靈孩,泊於蘭公,並是仙之化現也。所傳孝道之秘法,別有寶經一帙,金丹一合,銅符鐵券,得之者唯高明大使許真君焉。(出《十二真君傳》)
【譯文】
山東兗州曲阜縣高平鄉九原裡,有一位賢人蘭公。他的家族有一百多口,但蘭公以他特別孝順的品行感動了天界,天界派了一位斗中真人降臨到蘭公家,自稱「孝悌王」。他說:「住在太陽中的叫仙王,住在月亮中的叫明王,住在斗中的叫孝悌王。因為孝行可以感動上天,日月都為孝順的人大放光明,孝行在地上傳揚,可以使萬物滋生。孝行在民間發揚光大,天下就可以大治,王道就可以得到施行。而且天、地、人這「三才」的劃分是根據玄氣、元氣、始氣這「三氣」,而三氣就是清微天、禹宇天、大赤天這「玉清三天」。玉清境,是元始太聖真王所治理管轄的仙境,而「太清三天」,則是虛無自然,玄道流行,由玉皇大帝治理的境界。我從上清仙界降臨到人間,就是為了宣傳和張揚孝悌之道。後來,晉代曾有一位得道的真仙許遜,由於傳揚了我的孝悌之道,成為眾仙的首座。」於是,斗中真人向蘭公傳授了道術的秘訣宗旨。蘭公得了修道的秘訣,悟到了天機,能夠重見過去往事,預知未來吉凶。有一次蘭公和鄉中的朋友們一起到野外,忽然看見三座古墳,蘭公就說:「這就是三仙解脫肉體達到成仙的墳,請各位報告官府,把這三座墳旁的道路挪走,以免被人們踐踏。」官府的人來問蘭公,用什麼來驗證。蘭公說:「第一座墳裡,過去曾埋著一位真人的屍骨,現在真人已成為地仙,得以長生永不衰老。第二座墳裡埋著兩件仙衣,一部道經,還有一個人好像喝醉後還在沉睡,如果把這人挖出來,過一段他就能說話,這是他在進行太陰煉形,綿養真氣。第三座墳中有玉液丹,如果凡人喝下,當時就可以升天成仙。」於是官府的人就當蘭公的面打開了三座墳,結果墳內的情形和蘭公說的完全符合。蘭公就來到墳前,親手解開仙衣穿在身上,又取了墳中的玉液丹吞服下去,招呼躺在墳裡的兩位真人,一起聳身升入雲天了。官府派來的人十分懊喪,跪在地上虔誠地陪禮,並問蘭公什麼時候回來。蘭公說:「以後我每十天來一次,幾年後百日來一次,來施行孝道,指導修道者,接濟困苦的人,來發揚道學。」從那時起,吳都十五歲的男孩和丹陽三歲的聰明兒童都常常成為蘭公的化身。他所傳授的孝道秘法以及一卷寶經、一盒金丹,還有銅符、鐵券,只有高明大使許真君得到了。

阮基
阮基者,河內人也。以周武帝建德七年,因射熊入王屋山東北,見一道士坐松樹下,神狀奇異。基遂捨弓矢,稽首起居已。師命基曰:「可暫往觀中眺望。」巖間忽有一童子,引基到觀門。台殿嚴麗,皆飾以金玉;土地清淨,皆紺碧琉璃;行樹端直,綠葉朱實,清風時起,鏘然有聲。基於門下觀覽,心神惶怖。載拜請退。即至師所、師笑曰:「汝不敢進邪?」基曰:「凡夫肉人,不識大道,忽於今日,得睹天堂,情誠喜悅,不能自勝。願師弘慈,濟基沉溺。」師曰:「汝積罪人也,先身微緣,今得遇我。汝命將盡,其奈之何?」基聞,不勝惶悚,叩頭千百,求乞生津。師遂令基,捨惡從善,誓棄弓矢,乃授基《智惠上品十戒》,兼為設蔬食。食訖令去。基載拜奉辭,師曰:「汝命絕之時,吾將度汝。」其年冬,基得暴病而卒,唯左手一指尚暖。家人不即葬之,三日而活,久能言。言云:初見黃衣使者二人,執文書,引基去,忽至一處,狀如台府,至屏門,使者引入。見大廳上有官人隱隱,階前小吏數十人,皆執簿書,或青或黑。有一吏執黑簿,謂基曰:「汝積罪深厚,應入地獄。」基聞,倉卒惶怖,莫知何言。良久思之,忽憶聖師,心中作念:「初別之時,『言臨命絕時,必來度汝』,今日危困,幸垂救濟。」須臾,天西北瑞雲忽起,雲車冉冉,自空而下,直至階前,去地丈餘而止。乃見聖師在車中坐,冥官見之。皆稽首作禮。聖師曰:「我有弟子在此,故來度之。」乃取經一卷付基,基載拜跪受,題雲《太上救苦經》。令基讀之一遍,冥官皆稽首受命聽訖。謂基曰:「可去,勿住此,深勤精進,後更與汝相見。」言訖,失師所在,唯覺香氣氛氳久之。乃見一黃衣使者,引基至家,唯聞家號泣之聲,基乃還活。凝坐良久,追憶夢中經,不遺一字。乃慎持念,遂抄錄傳於世。復辭親友,入王屋山,莫知所在。(出《神仙感遇傳》)
【譯文】
阮基是河內人。南北朝周武帝建德七年時,阮基因為射熊進了王屋山的東北,看見一個道士坐在松樹下,外貌神態很不凡。阮基就扔掉弓箭,向道士跪拜問候。道士讓阮基先到他的道觀中眺望遠處。這時山巖中忽然來了一個童子,領著阮基來到道觀的門前。見道觀裡的樓閣殿堂莊嚴華麗,都鑲著金玉,地面上也鋪著碧藍的琉璃,清淨光潔,道旁是成行的樹木,樹上結著鮮紅的果實。陣陣清風吹得樹木搖動發出金屬的聲音。阮基在門前站著,心裡很惶然。向童子施了禮就回到了道士那裡。道士笑著說:「你是不是沒敢進那道觀裡去呀?」阮基說:「我是個凡夫俗人,不懂得道家的玄奧,今天忽然看見了天堂,萬分欣喜,不知所措了。懇望仙師指點迷津,使我這個凡俗之輩能夠超度。」道士說:「你是個罪孽深重的人,由於你的前身和我有緣分,才得遇見我。你的陽壽快要到頭了,你打算怎麼辦呢?」阮基聽了這話,更加惶恐,不斷向道士磕頭乞求延長壽命。道士就告訴他只有改惡從善才是出路,讓他發誓扔掉弓箭從今以後不再殺生害命,然後授給他《智惠上品十戒》,並給他安排了素食讓他吃。吃完後,道士讓他回去。阮基再三拜謝,向道士告別,道士說:「你死了以後,我會使你超度的。」這年冬天,阮基得急病突然死亡,但左手有一個指頭還是暖的。家裡人沒有馬上葬他,三天後阮基又復活了,過了很久才能說話。據他說,剛死時,看見兩個穿黃衣的使者手裡握著公文領著他走,來到了一個像官府的地方,使者領他進了門。看見大廳上影影綽綽有位官人,台階前有好幾十個官員,每人手裡都拿著個本子,本子有青色的有黑色的。這時有個官員手裡拿著黑本子對他說:「你罪孽深重,該入地獄!」他十分恐懼不知該怎麼回答,好半天才忽然想起那位仙師。就心裡默默祈求說:「我和仙師辭別時,仙師曾說我死後會來超度我,現在我眼看要入地獄了,仙師快來救我啊!」果然不一會兒西北天邊湧起祥雲,一輛雲車從空中慢慢降下來,在大廳階前離地一丈多懸在那裡不動了。只見他遇到的那位仙師在車裡坐著,陰曹裡的官員們忙向他跪拜行禮。仙師對冥府的官員們說:「我有位弟子在這裡,我是來超度他的。」說罷拿了一卷經授給阮基,阮基忙跪下接了過來,見經上題知是《太上救苦經》。仙師讓阮基把這卷經念一遍,阮基就念了,那些冥官都恭敬地低著頭聽。阮基念完經後,仙師說:「你可以走了,不要在這兒停留。以後要刻苦修道,我還會和你相見的。」說完,仙師就突然不見了,只留下很濃重的香氣很久不散。這時有一個黃衣使者把阮基領到他家門口,只聽見家裡一片哭聲,阮基就復活了。復活後,坐在那裡長時間地回憶夢中得到的那卷經文,竟一字不漏地默寫下來了。以後阮基就天天持齋唸經,經文也被抄錄流傳開來。後來阮基辭家出走,進了王屋山修道,不知究竟在什麼地方。

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
杜子春 張老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