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蟠《徐州山水圖記》全文翻譯

《徐州山水圖記》
原文
    自昔名賢出典一郡,政教旁洽,風移俗易,士歌於庠,農樂於野,商賈輻輳於市,一時之氣象迥殊,而境內之城郭山川亦覺頓異。是故人為地重而地以人名,如青州因富鄭公而傳,隨州因劉長卿而著,徐州因蘇端明2而益顯。無他,重其人因重其地也。
    今去端明六百餘年矣。昌邑曦翁姜老父台3來守茲土,下車之日,登黃樓西望蘇堤,慨然遐想:山川猶故,人物已非,昔之河平諸績,其軼事猶有乎?苟以實心而行實政,安在古今人不相及哉!用事次第修舉,庶政聿修,期月而化,行三年而大治。迄今七載,有如一日。偶於政暇時,觴客於放鶴亭上。座客有畫者,因笑謂之曰:「而不見夫群山矗起,而河貫其中者乎?民多剽悍,吾其柔之。而不見夫九里崇岡,韓淮陰之壁壘如在;雞鳴峻嶺,張子房之簫聲猶昨乎?吾與父老共太平久矣,休養生息,固將樂其樂也。而不見夫奎閣煥於東隅,奎峰峙於南岸,秀映文曲者乎?富而後教,子弟之率,吾望之久矣。君其為我圖之。」
    圖成,舉以示余,余披圖而拜曰:「吾有以知公之志矣。嘗讀蘇端明守徐時上皇帝書,全徐形勢瞭若指掌。今公繪此圖列之屏帷之間登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其所以籌畫而安全之者,必更有出端明意計之所未及,則今日丹青尺幅,其即為異日對揚之先資可乎?」因援筆而為之記。
(選自《徐州市志》,有刪改)
註:1李蟠:徐州人,清康熙三十六年狀元。  2蘇端明:蘇軾。3姜老父台:姜焯,昌邑人,清康熙五十一年起任徐州知府。

譯文
    自古名士賢才出任一郡長官,(實現)政風教化,恩澤四野,風氣為之一振,惡俗隨之改變,學子在學校歌聲朗朗,農夫在田野其樂融融,商人在街市人頭攢動,一時之間,氣象不同,而境內的城池山川也就覺得特別奇特。因此,(他們 )這些人為地方增加了名氣,並且(這個地方)也借助了這些人的名聲,比如青州因為富鄭公而傳名,隨州因為劉長卿而著名,徐州因為蘇東坡從而更加揚名。沒有別的原因,是敬重這個人因而敬重這個地方。
    如今距離蘇軾治理徐州已經六百多年了。昌邑曦翁姜知府來管理這片地方,到任之時,登上黃樓向西眺望蘇堤,慷慨懷想:山水依舊,人世已變,尋訪過去治理黃河取得成效的諸多事跡,那些散失的故事還在這裡嗎?如果憑借誠心來實行仁政,哪裡還有自古及今都趕不上他的情況呢!政務處理及時得當,一個月就實現了政風教化,實行三年,(徐州)就被治理得井然有序。到今天以歷七年,始終如一日。偶爾在公務閒暇時,在放鶴亭上宴請賓客。(見)席座上有善畫的人,就笑著對他說:「你沒看見那群山聳立,而黃河橫穿其中嗎?百姓性情多剛勇,我(憑借教化)使他們變得柔和。你沒看見那高闊的九里山,淮陰侯韓信的營壘好像還在;高峻的雞鳴山,張良的簫聲就像昨天嗎?我和鄉里父老共享太平日子已經很久了,生活安定,人口增長,本來就把百姓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你沒看見那奎閣在城東南光彩照人,奎峰在南岸聳立,和天上的文曲交相輝映嗎?生活富足之後興教,對百姓子弟進行教育,我盼望已經很久了。請您一定為我畫這幅圖。」
    圖畫好後,拿來給我看,我打開圖就恭恭敬敬地說:「我據此就明白您的志向了。曾經讀蘇東坡治理徐州時上奏皇帝的奏疏,對整個徐州的形勢瞭如指掌。今天您繪製此圖,安放在屏帷之間,坐在臥席之上,眼睛看到的地方就是政令制定(推行)的地方。那繪製並安放全州地圖的原因,一定是又有超過蘇軾謀劃之外的地方,那麼今天這幅山水地圖,把它作為日後面君奏對時的先行資料可以嗎?」因此(我)提筆來寫下這篇圖記。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