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17外篇 秋水第十七》原文全文翻譯

  外篇 秋水第十七

  【導讀】本篇根據萬物齊一的原理,論說為人應聽天由命,一切都不應強求,尤其不應爭名奪位,才能返歸自然,獲得自由。
  開頭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一步步地展示了一個超人間的無窮的宇宙境界。繼而以大小、貴賤、是非的相對性論證了「萬物齊一」的道理,而歸結為「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為反其真」的人生態度,作為全文的篇眼。以下幾個寓言,除公孫龍問於魏牟屬吹捧莊周學說為他家不可企及外,都是分述以上結論的。

  【原文】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涇流之大2,兩涘渚崖之間3,不辯牛馬4。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6。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歎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十,始吾弗信⑾。今我睹子之難窮也⑿,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⒀,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⒁。」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⒂,拘於虛也⒃;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⒄,篤於時也⒅;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⒆,束於教也⒇。今爾出於崖涘(21),觀於大海,乃知爾丑(22),爾將可與語大理矣(23)。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24);尾閭洩之(25),不知何時已而不虛(26);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27),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8),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29),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0)。方存乎見小(31),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32)?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33)?號物之數謂之萬(34),人處一焉(35);人卒九州(36),谷食之所生(37),舟車之所通(38)。此其比萬物也(39),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40),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41),任士之所勞(42),盡此矣(43)!伯夷辭之以為名(44),仲尼語之以為博(45)。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46)?」

  【註釋】1秋水二句:時,按時。 百川,許多河流。 灌,注入。 河,黃河。 2涇(jīng 經),ࢀ檟䥁祀省兜짛䦵᧚䦰䦳⣀⣀঳ᨿ諑쥍㦌禰䦵ᣀ⣀࢑⦶諑賃젥ﺯ쉯쌦ന£$褦是쌦⳧ꄤ褨£&蚯숺hǔ 煮),水中間的小塊陸地。 崖,岸。 4辯,通辨,分。 不辯,分不出。 水漲河闊,故分不出對岸的牛和馬。 5焉,乎。 河伯,河神。傳說姓馮名夷。 欣然,高興的樣子。 6端,盡頭。 7旋,轉變。 旋其面目,改變了欣然自喜的面容。 8望洋,眼睛迷茫的樣子。 若,海神名。 9野語三句:野語,俗語。 聞道百,懂得許多道理。 莫己若,即莫若己,沒有誰比得上自己。 我之謂也,即謂我也。 都是賓語提前。 十嘗聞,曾聽說。 少,貶低。 少仲尼之聞,對孔子的學識不看在眼內。 輕伯夷之義,輕視伯夷的節義。 伯夷,殷諸侯孤竹君的長子,武王伐紂時,他認為臣伐君是不義的,故和他的弟弟叔齊避居首陽山,並表示守節義而不食周粟,於是餓死在首陽山。 ⑾弗信,指不相信對仲尼的見識可以小看與對伯夷的節義可以輕視。 ⑿子,您。本指若,這裡借指海。 ⒀殆,危險。 ⒁長,永遠。 見,被。 方,道。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 ⒂語於海,談及大海。 ⒃拘,局限。 虛,同墟。指蛙所生活的地方。 ⒄語於冰,談及冰。 ⒅篤(dǔ 賭),守,限制。 篤於時,受時間所限制。 夏蟲只生活在夏天,冬天結冰時已死,故說「篤於時」。 ⒆曲士,鄉曲之士,即《天下》篇說的「一曲之士」,孤陋寡聞的人。 ⒇束,束縛。 教,所受的教育。 (21)今爾句:爾,你。 崖涘,指河。 句謂現在你擺脫了河道的局限。 (22)丑,鄙陋。 (23)大理,大道。 (24)盈,滿。 (25)尾閭,排泄海水的地方,傳說在海的東邊。從動物的排泄處多在尾部,故擬稱「尾閭」。 (26)已,止。 虛,指水盡。 (27)此其二句:過,超過。 為量數,進行估量和計算。 二句都是說明海水盛多。 (28)多,讚美。 自多,自誇。 (29)自以句:以,認為。 比形,具形(阮毓崧說)。 句謂自己認為從天地的恩賜中形成了形體,又稟受了陰陽之氣。 (30)大(tai 太),通泰。 (31)存,察,看到。 見,讀如現。 見少,顯得太少。 (32)礨(lěi 磊),石塊。 礨空,石塊上的小孔。 大澤,大的湖澤。 (33)稊(ti 題)米,像稗籽一樣小的米。 大(tai 太)倉,儲糧的大倉庫。 (34)號物句:號,稱。 句謂表示物的數量很多時,叫「萬物」。 (35)處,居占。 處一,佔萬物中之一。 (36)人卒,人眾。 九州,天下。 (37)谷食句:稻穀等食物所生長的地方。 (38)舟車句:通,通行。 所通,通行的地方。 這句下原有「人處一焉」四字,據馬敘倫《義證》刪,否則費解。 (39)此其二句:據馬敘倫《義證》說,這兩句應接在「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句後。這樣則前後文字通暢。 (40)連,續,繼承。 (41)仁人,指儒家者流。 (42)任士,指墨家者流。《墨經》:「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經說》:「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墨家都以「任」來要求自己,故稱「任士」。 (43)此,即上文「此其比萬物也」之「此」。 句意謂三王五帝、儒墨等所爭所辯的全都是在這個渺小的天地裡的事情。 (44)辭之,指拒絕當孤竹之君。 (45)語之,指談論中國帝王的事情。 以為博,以此顯示學問上的淵博。 (46)向,從前。 自多於水,以水量自誇。

  【原文】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末1,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2,時無止3,分無常4,終始無故5。是故大知觀於遠近6,故小而不寡7,大而不多:知量無窮8。證曏今故9,故遙而不悶十,掇而不跂⑾:知時無止⑿。察乎盈虛⒀,故得而不喜⒁,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⒂。明乎坦塗⒃,故生而不說⒄,死而不禍⒅:知終始之不可故也⒆。計人之所知⒇,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21),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22),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23),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註釋】1然則句:大、小,都是形容詞作意動用法。 句意問能否把天地看作大而把毫末看作小。 2量,容積。 無窮,包括無窮大與無窮小。 3時無止,指物存在的時間無止境。 以下幾句說的都是物。 4分(fen 憤),分際,界限。 物的界限隨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故說無常。 5故,通固,固定。 6大知,指得道的人,知通智。 觀於遠近,既看到遠也看到近。 7故小二句:因此小的看來也不小(這是從近看),大的看來也不大(這是從遠看)。 寡,小。 多,大。 8量,指物量。 9曏,明。 今故,今古。 句謂驗證古今的情況。 十故遙句:以今事證古事,雖遙遠而明白。 遙,遠。 悶,如《老子》「其政悶悶」之「悶」,猶昧。 ⑾掇(duō 多)而句:以古事證今事,雖近而有不可企及的。意即有難於捉摸的地方。 掇,拾取。表示近在眼前。 跂,通企。 ⑿知時句:從古今變異、轉化不停,就可以知道時間是無止境的。 ⒀察乎句:明白了盈與虛的相對性及相互轉化。 察,看清楚。 盈,滿。 虛,空。 ⒁故得二句:盈與虛、得與失都會相互轉化,所以不用憂心。 ⒂分,指得失的界限。 ⒃坦塗,大道。 ⒄說,通悅。 ⒅不禍,不認為是災禍。 ⒆知終句:明白了終始變化是不能固定的。 故,通固,定。 ⒇計,比。 所知,所知道的事。 (21)其生二句:未生的時間長而生的時間短。 (22)至小,指有限的、微不足道的人生與知識。 窮,盡。 至大之域,指未生之時、未知之事。因為這是無限的,故說「至大」。 (23)又何二句:因為毫末不算最小,天地不算最大,因此不能用它們作為最小與最大的標準。 倪,界限,標準。

  【原文】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1,至大不可圍2。』是信情乎3?」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4,自大視細者不明5。夫精,小之微也6;垺7,大之殷也:故異便8。此勢之有也9。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十;無形者⑾,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⑿,數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⒀,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⒁。是故大人之行⒂:不出乎害人⒃,不多仁恩;動不為利⒄,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⒅;事焉不借人⒆,不多食乎力⒇,不賤貪污(21);行殊乎俗,不多辟異(22);為在從眾(23),不賤佞諂(24);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25),戮恥不足以為辱(26);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27)。聞曰:『道人不聞(28),至德不得(29),大人無己(30)。』約分之至也(31)。」

  【註釋】1至精句:最精細的東西是沒有形體的。 2至大句:最大的東西是不能以範圍來限制的。 3信,實。 4自細視大,如人看宇宙。 不盡,不見盡頭。 5自大視細,如人看細菌。 6小之微,小中之微小。 7垺(fu 扶)二句:垺,同郛,本指城圈外圍的大城。這裡指寬大的領域。 殷,盛大。 8便,通辨。 異便,分別。 9此勢句:句謂大小的區別是事物勢態所具有的。 十期,待,依賴。 ⑾無形二句:沒有形體的東西,是不能用數字去劃分它的大小精粗的。 ⑿不可二句:無限大的東西,數字是不能把它完全表達的。 ⒀意致,意識到。 ⒁不期精粗,無須用精與粗去衡量。這指的是玄妙的天道說的。 期,待。 ⒂大人,指得道的人。 ⒃不出二句:無心害人,但又不會讚美仁義恩惠。 多,讚美。 ⒄動不二句:舉動並非有利於人,但也不賤視家奴。 門隸,家奴。 ⒅不多句:不讚美辭讓。 ⒆事焉句:做事無須借助於人。 ⒇食乎力,自食其力。 (21)不賤句:不以貪污為卑賤。 (22)辟,通僻,偏。 辟異,偏異,猶今說標新立異。 (23)從眾,隨俗。 (24)佞諂,用花言巧語向人獻媚。 (25)世之句:封官加祿對他也不能起鼓勵作用。 勸,勉勵。 (26)戮恥,刑罰、恥辱。 辱,羞恥。 (27)不可為倪,不能進行量度。 倪,標準,引申為量度。 (28)道人句:得道的人不求名聲。 聞,聞名。 (29)至德句:道德最高尚的人不求有所得。 (30)大人句:意即《逍遙游》篇說的「至人無己」。 (31)約,約束,縮小。 分,分別。 約分之至,縮小分別到了極點。意即在精神上消除一切對立、矛盾關係。(用何善周說,見《社會科學戰線》創刊號九十六頁)。

  【原文】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1?惡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2,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3,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4,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5,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6。以功觀之7,因其所有而有之8,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9,則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十,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⑾,則趣操睹矣⑿。昔者堯、舜讓而帝⒀,之、噲讓而絕⒁;湯、武爭而王⒂,白公爭而滅⒃。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⒄,未可以為常也。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⒅,言殊器也⒆;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⒇,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鴟鵂夜撮蚤(21),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22),言殊性也。故曰:蓋師是而無非(23),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24),萬物之情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25),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捨(26),非愚則誣也(27)!帝王殊禪(28),三代殊繼(29)。差其時(30),逆其俗者(31),謂之篡夫(32);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33)。默默乎河伯(34),女惡知貴賤之門(35),小大之家!」

  【註釋】1惡至,何從,依據什麼。 2以物二句:從一人一物看來,都把自身看作高貴,而把他人他物看作卑賤。 3以俗二句:以世俗的人的立場上看來,貴賤隨人,人說貴就貴,人說賤就賤。 4以差五句:從事物的相對差別看來,萬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如果從它大的方面說來(即與小的相比較),萬物都可以說是大的;反之,萬物都可以說是小的。 5知天地二句:意即可以推知天地亦如細米那麼小,毫末也可以說如丘山那麼大。 6差數睹,差別的分寸就清楚可見了。 7功,功效。 8因其四句:從有效方面說就樣樣都有效,從沒有效方面說就樣樣都沒有效。 9知東西句:東與西是兩個相反的方向,但兩者又是相互依存的,沒有東就沒有西,沒有西就沒有東,相反相成,故不得相無。大小、有無也是一樣。 十趣,通趨,傾向。 ⑾知堯句:自然,自以為然。 相非,相對立。 堯自以為對,桀也自以為對,但其實兩者都是相對的。 ⑿操,守。 趣操,傾向的憑據,與今天說的立場觀點相類似。 劉文典疑「操」是「捨」字之誤,可參考。 ⒀讓而帝,因禪讓而做了帝王。 ⒁之噲句:燕王噲十分信任國相子之。在公元前316年還學習堯、舜,把王位讓給了子之。燕人不服,大亂。齊國乘機伐燕,殺噲與子之。燕國也差點亡國。 ⒂湯武句:商湯王伐夏桀王,周武王伐商紂王,都爭得了王位。 ⒃白公句:白公,即白公勝,楚平王的孫子。他父親太子建因受別人陷害而流亡國外,生白公勝。後來白公勝回國,決心爭奪政權,發動了武裝政變,殺掉令尹子西與司馬子期,控制了國都。但結果被葉公鎮壓了。白公出走,在山裡上吊自殺。 ⒄有時,有一定的時宜。意即因時勢而不同。 ⒅梁麗句:麗,通欐(左木右麗),屋棟。梁棟是大木,故可以用來撞毀城牆。 窒,塞。 穴,小孔。 ⒆器,器具。 殊器,指用場不同,所用的器具也不同。 ⒇騏驥三句:騏驥、驊騮(hua liu 猾留),都是駿馬。 騏,青黑色,花紋如棋子。 驥,河北所產。 驊,所謂桃花馬。 騮,紫黑色的。 一般騏驥連稱或驊騮連稱。 狸,野貓。 狌,鼬,即黃鼠狼。 技,本領。 (21)鴟鵂(chī xiū 癡休),貓頭鷹。 撮,抓。 蚤,跳蚤。 (22)瞋目,張大眼睛。 (23)蓋師是二句:怎能把自己認為是正確的就認為沒有錯誤的一面,把自己認為是治的就認為沒有亂的一面呢? 蓋,通盍,何,怎能。 而,則。 師是,以是為師,認為正確是絕對可信的。 師治,以治為師,認為安定是絕對可信的。 (24)是未明二句:是,此,指「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的人。 天地萬物是不斷變化的,是非治亂都是相反相成的,如上文說的,「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如果認為「是」則可以無「非」,「治」則可以無「亂」,這就說明不懂得天地萬物的情理了。 (25)是猶三句:天與地、陰與陽都是相對而又相依存的,不能信奉天就無視地,信奉陰就無視陽,所以說那種理論是行不通的。 (26)然且句:但還要說來說去而不肯拋棄。 (27)誣,騙。 (28)帝,五帝。 王,三王。 殊禪,禪讓的方式不同。 (29)三代,指夏商周。 殊繼,繼承的方式不同。 (30)差其時,不合時機。 (31)逆其俗,違背世俗。 (32)篡夫,篡權的傢伙。如上文說的子之、白公。 (33)義之徒,如舜、禹、湯、武。 (34)默默句:靜一靜吧河伯。意即叫河伯別亂說。 (35)女惡知二句:門,猶今說「未入門」之「門」,這是承上文「至子之門」而說的。 家與門同義,都有界限的意思,亦是承上文「大方之家」說的。 二句謂:你怎麼知道貴賤、大小的道理!

  【原文】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捨1,吾終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2,是謂反衍;無拘而志3,與道大蹇。何少何多4,是謂謝施;無一而行5,與道參差。嚴乎若國之有君6,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7,其無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8,其無所畛域。兼懷萬物9,其孰承翼?是謂無方。萬物一齊十,孰短孰長?道無終始⑾,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⑿,不位乎其形。年不可舉⒀,時不可止。消息盈虛⒁,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⒂,論萬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⒃。」

  【註釋】1吾辭二句:辭,拒絕。 受,接受。 趨,進取。 捨,放棄。 終,究竟。 二句說明河伯聽了北海若上述的話,覺得有無、大小、是非、貴賤都沒有一定標準,感到不知所措,故問北海若該怎麼辦。 2何貴二句:衍,通延,發展。 反衍,向相反方向發展,即今說轉化。貴會轉化為賤,賤會轉化為貴。 3無拘二句:無,通毋。 拘,固守。 而,你。 蹇(jiǎn 剪),阻塞,引申為牴觸。 二句意謂:不要固守你的心志,否則,與大道會相牴觸的。 4何少二句:謝,「代謝」之「謝」,衰落,減少。 施,移,轉。 二句意謂:多可以減少,少可以轉多,這就叫做代謝轉化。 5無一二句:無,通毋。 一,與「拘」對舉互文,都有執一、固守的意思。 參差,不齊,不相符合。 二句意謂:不要固執你的所為,否則與大道是不相符合的。 6嚴乎二句:嚴,通儼。 嚴乎,儼然,莊重的樣子。 有,語助詞,無義。 二句意謂:像國君一樣莊重,對誰都沒有偏心。 7繇繇(you 由)二句:繇繇,通悠悠,自得的樣子。 社,土地神。 二句意謂:像受祭的土地神一樣自得,不會對誰偏袒。 8泛泛二句:像天地的東南西北沒有止境一樣遼闊,毫無局限。 泛泛,廣闊的樣子。 9兼懷三句:懷,容。 孰,誰。 承,受。 翼,庇護。 無方,沒有定見,與「執一」意義相反。 三句意謂:對萬物兼容並包,沒有對誰專門庇護,這就叫做隨意而沒有定見。 十萬物二句:一齊,齊一。 孰,何。 二句意謂:萬物都是一樣的,無所謂這個短那個長。 ⑾道無三句:道的變化始卒若環,無所謂終始,物的死生只是一時的現象,故其形態是不足憑依的。 恃,憑依。 成,形態。 ⑿一虛二句:事物的變化,是一時虛一時滿的,故不應專守一時之虛或一時之滿。 位,守。 形,與上句的「成」同義。 ⒀年不二句:舉,提取。 止,留。 二句謂:未來的歲月不能提取,將去的時光難以挽留。 ⒁消息二句:消,消亡。 息,生息。 盈,滿。 有,又。 ⒂大義之方,大道的方向、原則。 ⒃固,本來。 自化,自行變化。

  【原文】河伯曰:「然則何貴於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1,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2,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3,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內4,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5,本乎天6,位乎得7,蹢躅而屈伸8,反要而語極9。」曰:「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十;落馬首⑾,穿牛鼻,是謂人⑿。故曰:『無以人滅天⒀,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⒁,是謂反其真。』」

  【註釋】1權,變。 2非謂句:薄,迫切,引申為觸犯。 句謂並非說至德之人有意去觸犯火水、寒暑、禽獸之類。 3寧於句:對禍福的來臨冷靜對待。 寧,靜。 4天在三句:天性蘊藏在內心,人事表現在外表行動上,道德體現在天性上。 5天人,天與人,天性與人為。 行,動,運動變化。 6本乎天,以天性為根本。 7得,通德,或應作「德」。(《莊子義證》) 位乎得,安守著天德。 8蹢躅(zhi zhu 直逐)句:蹢躅,進退不定的樣子,或寫作躑躅。 句意謂或進或退,或屈或伸,隨機應變。 9反,通返。 要,本要。 反要,歸根返本。 極,盡。 語極,言語至此而盡,意即沉默無言,因為道是「言之所不能論」的。 十是謂天,這些是天然的稟賦。 ⑾落,通絡,籠住。 ⑿人,人為。 ⒀無以三句:不要用人為去排除天性,不要用世事去排除天命,不要出於得失的考慮而為功名作犧牲。 無,通毋。 故,事。 ⒁勿失,勿失上面所說的道理。意即叫人牢記。

  【點評】作者先從海與河,天地與毫末等相比較中,說明萬物的大小、貴賤、死生、是非都是相對的,沒有定准的,而且是不斷地相互轉化的。然後進一步指出:以道的觀點看來,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大小、貴賤、是非,萬事萬物都是齊一的。根據這個道理,順其自然,聽天由命,就可以回復到天真的境界了。

  【原文】夔憐蚿1,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2,予無如矣3。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蚿曰:「不然4。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5,小者如霧,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也。今予動吾天機6,而不知其所以然7。」蚿謂蛇曰:「吾以眾足行,而不及子之無足,何也?」蛇曰:「夫天機之所動8,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謂風曰:「予動吾脊脅而行,則有似也9。今子蓬蓬然起於北海十,蓬蓬然入於南海,而似無有,何也?」風曰:「然,予蓬蓬然起於北海而入於南海也,然而指我則勝我⑾,鰍我亦勝我。雖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⑿,唯我能也。」故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也⒀。為大勝者,唯聖人能之。

  【註釋】1夔憐蚿五句:夔(kui 葵),是一種似牛而無角、一隻腳的野獸。(據《山海經·大荒經》說) 蚿(xian 弦),馬蚿,俗名百足。 憐,羨慕。 夔只有一足,行走不易,故羨慕多足的蚿;蚿又羨慕蛇沒有足而能行;蛇羨慕風無形而能飄;風羨慕眼睛一轉就可以看得很遠;眼晴羨慕心一動就可以想到萬物。 2趻踔(chěn chuō 踸戳),跳著走。 3無如,是「無如何」的省略,意即沒有辦法。 4不然,指萬足並非是「使」的。 5噴,指猛力的咳唾。 大者,與下句的「小者」指的都是鼻涕、唾沫。 6天機,天生的機能,本能。 7不知其所以然,意即只是像噴唾一樣自然而動,並不曉得為什麼會這樣。 8夫天二句:本能的活動,哪能交換的呢?意即各有不同的本能。 9有似,馬敘倫認為應作「似有」,與下文「似無有」相對。意謂好像有足行走一樣。 十今子三句:蓬蓬,風塵轉動的樣子。 雖然從北海吹到南海,但憑空捲動,不見形狀,故說好像沒有一般。 ⑾然而二句:但是有手有腳的指我、踏我,都能勝我。因為風是無法反抗的。 鰍(qiū 秋),通䠓,踏。 ⑿蜚,通飛,刮起。 ⒀故以三句:眾小不勝,是「不勝眾小」的提賓。 眾小,指萬物,從道看,萬物都是小的。 一物勝過另一物,如文中說的「指我」、「鰍我」、「折大木」、「蜚大屋」等都屬於小勝。不勝眾小,即不以勝過眾小為勝。 大勝,指主宰一切,無物不勝,無時不勝。 作者從上文一連串的比較中推及聖人,說明在一些小問題上不與凡人爭勝,得天道而支配萬物這樣的大勝,只有聖人才能做到。

  【點評】本段說明:萬物的本能都是出於天然的。羨慕他人他物的本能,或者想勝過別人,都是沒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應該任隨天然,忘勝負,忘得失,才是絕對地勝過一切的。這叫「無以人滅天」。

  【原文】孔子游於匡1,宋人圍之數匝2,而絃歌不惙3。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娛也4?」孔子曰:「來,吾語女。我諱窮久矣5,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6,而不得,時也7。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8,非知得也9;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十:時勢適然⑾。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⑿;陸行不避兕虎者⒀,獵夫之勇也;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由,處矣⒁!吾命有所制矣⒂!」無幾何,將甲者進⒃,辭曰:「以為陽虎也⒄,故圍之;今非也,請辭而退。」

  【註釋】1孔子句:當時到別國去學習叫遊學,到別國去做官叫游宦。這句「游」指游宦。 匡,位居宋、衛、鄭三國之間,故或稱衛邑,或稱鄭邑。司馬貞《史記索隱》:「匡,宋邑也。」故下句云「宋人」。 2匝,周。孔子被匡人包圍的事,《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說:「去衛,將適陳,過匡,顏刻為僕,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拘焉」似即這裡說的「圍之數匝」。 3惙(chuo 啜),通輟,一本亦作輟,止。 4娛,樂。 5諱,忌,擔擾。 6通,順利,得意。 7時,時勢。指求通不得是時勢造成的。 8當,遇上。 堯、舜,指堯、舜的時代。下「桀、紂」同。 9非知句:並非堯、舜時代的人用智慧所取得的。 知,通智。 十知失,才智不足而失誤。 ⑾時勢適然,碰上時運。 適,遇。 ⑿蛟,屬龍而無角。 漁父,漁夫。 ⒀兕(si 似),雌的犀牛。 ⒁處矣,安居吧。意即叫子路不要擔心。 ⒂有所制,指被天命所支配,故應聽天由命。 ⒃將,率領。 將甲者,率領甲士的將官。 ⒄以為二句:陽虎,原是魯國季孫氏家臣,後篡奪了魯國的政權,專政三年。在定公六年,他曾帶兵侵略匡地(時屬鄭國),匡人十分恨他,這時走過匡地的孔子,類似陽虎,故被圍困。

  【點評】本段通過孔子一行被圍於匡一事的記敘,說明命運是由天道主宰的,窮通不能由人,遇到一切情況都應該安時聽命。這就叫做「無以故滅命」。

  【原文】公孫龍問於魏牟曰1:「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2,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3,窮眾口之辯4:吾自以為至達已5。今吾聞莊子之言,汒然異之6。不知論之不及與7?知之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8,敢問其方9。」公子牟隱機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坎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十,人休乎缺甃之崖⑾。赴水則接腋持頤⑿,蹶泥則沒足滅跗⒀。還虷蟹與科斗⒁,莫吾能若也⒂。且夫擅一壑之水⒃,而跨跱坎井之樂⒄,此亦至矣⒅。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⒆?』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⒇。於是逡巡而卻(21),告之海曰(22):『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23);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24)。禹之時,十年九潦(25),而水弗為加益(26);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27)。夫不為頃久推移(28),不以多少進退者(29),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坎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30),規規然自失也(31)。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32),而猶欲觀於莊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蚷馳河也(33),必不勝任矣。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34),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與?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35),無南無北,奭然四解(36),淪於不測(37);無東無西(38),始於玄冥(39),反於大通(40)。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41),索之以辯(42),是直用管窺天(43),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於邯鄲與(44)?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45),直匍匐而歸耳(46)。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47),失子之業。」公孫龍口呿而不合(48),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49)。

  【註釋】1公孫龍,戰國時趙人,著名的名家。 魏牟,魏國公子,故又稱公子牟。 2合同四句:見《齊物論》篇注。 3困百家句:當時各家都辯他不過,故說把百家的才智都難倒。 困,使動用法,使……困,意即把……難倒。下句「窮」字義近。 4窮眾句:使眾人的口才都無法施展。 辯,口才。 5至達,最通達。 6汒,通茫。 異之,對它感到驚奇。 7論,談論,指口才。 與,通歟,下同。 8喙(hui 惠),嘴。 無所開吾喙,我無法開口。 9方,術,辦法。 十跳梁,同跳踉,即跳躍。 井干,井欄。 ⑾休,止。 甃(zhou 咒),砌井壁用的磚。 缺甃,爛磚頭。 崖,本指高的岸邊,這裡指井壁。 缺甃之崖,磚頭破爛脫落的井壁處,即井壁中的破洞。 ⑿赴水句:寫蛙浮游的狀態。 接、持,都有承托的意思。指水把蛙的兩腋及兩腮承托著。 ⒀蹶(jue 決)泥句:寫蛙在爛泥上走的樣子。 蹶,即《史記·申徒嘉列傳》「以材官蹶張」之「蹶」,踏。 跗(fū 膚),腳背。 沒、滅,都有埋的意思。 ⒁還,回顧。 虷(han 含),蚧蛤之類。一說虷蟹即孑孓。(何善周《莊子秋水校注辯證》) 科鬥,即蝌蚪,蟾蜍的幼蟲。 ⒂莫吾句:是「莫能若吾也」的賓語提前,意謂沒有誰能像我那樣。 ⒃擅,獨佔。 壑(he 賀),坑。 ⒄跨跱(zhi 至),叉開腿立著。 ⒅至,指樂之至,最大的快樂。 ⒆夫子,稱東海之鱉。 時,時時,常。 ⒇縶(zhi 執),絆住。 因為鱉大井小,故踏進了一個腳就給絆住。 (21)逡巡,遲疑徘徊的樣子。 (22)告之海,即告之以海,把大海的情況告訴井蛙。 (23)舉,稱,形容。 (24)極,盡,量盡。 (25)潦,同澇,雨大水淹。 (26)而水句:為(wei 位),下省「之」字,為之,因此。下句同。 加益,愈來愈多,指水位上漲。 (27)而崖句:崖,通涯,指水邊。 損,減。 加損,愈來愈少。 句意謂水位不會因此降低。 (28)夫不句:頃,暫。 推移,改變。 句意謂不會因為時間的長短而有所變化。 (29)多少,指雨水的多少。 進退,指水位的升降。 (30)適適(ti 剔)然,驚懼的樣子。 (31)規規然,侷促的樣子。 自失,指自己感到不如人。 (32)前一個「知」字,通智,智力。 竟,通境,界限。 (33)商蚷(ju 巨),即馬蚿。馬蚿是生活在陸地的,要它在河水上遊走是不行的。 (34)且夫三句:極妙,無限微妙。 極妙之言,指莊子的高論。 適,快意。 是,此。 與,通歟。 三句意謂:智力不能理解莊子的高論而以得一時之利,自感得意的人,就類似坎井裡的青蛙。 (35)且彼句:彼,指莊子。 方,正在。 跐(cǐ 此),踩。 黃泉,地下泉水。 大(tai 太)皇,天高處。 句謂莊子的思想能入地登天那麼了不起。如《刻意》篇說的:「精神上際於天,下蹯於地。」 (36)奭(shi 式),借為釋。釋然,毫無阻礙的樣子。 四解,四面通達。 (37)淪,入。 不測,指不可測的深度。 (38)無東無西,王念孫認為應作「無西無東」,「東」與下文「通」押。 (39)始,開頭。 玄冥,微妙的境界。 (40)反,通返,復歸。 大通,無所不通的境界。 以上七句都是形容莊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41)子,指公孫龍。 乃,卻。 規規然,淺陋拘泥的樣子。 察,細看,可引申為今說的狹隘觀點。 求之以察,用狹隘的觀點去衡量。 (42)索,求。 辯,善辯。 (43)是直三句:天大地大,而卻用管用錐去測量,故說太小。 是,此。 直,但,僅僅。 指,點。 指地,點地而量。 (44)壽陵,成玄英說是燕邑,司馬注則只說是邑名。疑是趙邑,因為邯鄲是趙國國都,而下句說「未得國能」,「國能」即指國都人走路的本領。壽陵余子是趙人,才可以稱邯鄲為國,如果是燕邑人,就不宜稱為國能了。 餘子,少年。 (45)故行,原來行路的本領。 (46)直,只能。 匍匐,爬行。 (47)故,與下句「業」字互文見義。 忘故失業,意思都是忘記原有的那一套。 (48)公孫龍二句:形容公孫龍驚呆得張口結舌的樣子。 呿(qū 驅),口張開的樣子。 (49)逸,逃。

  【點評】以坎井之蛙觀於大海等寓言來說明:以別家學說來看莊子的高論,是不可企及的。

  【原文】莊子釣於濮水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2,曰:「願以境內累矣3!」莊子持竿不顧4,曰:「吾聞楚有神龜5,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6。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7?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8?」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9。」

  【註釋】1濮(pu 僕)水,在今河南省范縣。 2楚王,楚威王。 使,派使。 先,先去傳達楚王的意思。 3累,拖累,麻煩。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聘之,許以為相。」這裡說的「願以境內累矣」,就是指請莊子為相的事。 4竿,釣竿。 不顧,不回頭,不理睬。 5神龜,龜殼用來占卜,決事神靈,故稱「神龜」。 6笥(si 四),竹箱。 巾笥,裝進竹箱,再用巾包起來。 7寧,寧可。 留骨而貴,留下骨殼被人珍重。 8曳,搖曳。 塗,泥。 9吾將句:莊子用「死為留骨而貴」比喻困於當官事務,用「生而曳尾於塗中」比喻不當官活得自由快樂,而他所取的是後者。

  【原文】惠子相梁1,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2:「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3,搜於國中三日三夜4。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5,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6,非練實不食7,非醴泉不飲8。於是鴟得腐鼠9,鵷鶵過之十,仰而視之曰:『嚇⑾!』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⑿?」

  【註釋】1惠子,惠施,曾為梁惠王相。 2或謂句:莊子未到惠子處,就有人對惠施說。 或,有人。 3恐,指怕莊子取代自己的相位。 4搜,查捕。 5鵷鶵(左芻右鳥,yuān chu 冤除),像鳳凰一類的鳥。 6止,棲息。 7練,或作「竹」字。(見劉文典《莊子補正》) 竹實,竹米。 8醴泉,味道甘美如甜酒的泉水。 9鴟,即鷂鷹,這裡比喻惠施。 腐鼠,腐爛的死老鼠,比喻相位。 十鵷鶵句:比喻莊子到梁國。 ⑾嚇,狀聲詞,表示一種驚怕的語氣。怕鵷鶵搶吃它的腐鼠。 ⑿以,因,為了。 嚇我,驚怕我,指驚怕我搶梁國的相位。

  【點評】寫莊子辭相,甚至把相位比作腐鼠,表現了作者對權欲的厭惡。說明「無以得殉名」。

  【原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1。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2,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3!」莊子曰:「請循其本4。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5。我知之濠上也6。」

  【註釋】1濠(hao 豪),水名,在今安徽省鳳陽縣北。此處有莊子的墳墓。 梁,攔河堰。 2儵(tiao 條)魚,俗稱蒼條魚,身窄小而有條紋。 從容,自得的樣子。 3全矣,完全如此。意即無可辯駁。 4循,追溯。 本,始,指開頭的話題。 5既已句:「汝安知魚樂」這句話本來是一反詰問句,意謂:「你怎麼知道魚快樂呢?」莊子卻用偷換概念的手法進行詭辯,說惠子問的是「你哪兒知道魚快樂?」把所問的問題換成了地點。這樣一來原來的反詰問句就已經包含了肯定莊子是知道魚的快樂的意思,只是問莊子是在哪兒知道的罷了。故莊子抓住這一點,說明惠子是在已經承認他知道了魚的快樂的前提下提出問題的。 6我知句:意謂我是在濠樑上知道的。

  【點評】用莊子在濠樑上游而感到魚在濠水裡游的快樂,來表達「反其真」的境界。

  外篇 秋水第十七(終)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