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四十二章
【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2。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3。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4。
〔正字〕1整句歧解較多,暫從王注之義。「無」與「一」皆可謂「道」。「無」言體用,「一」言極母,故下文王注云「一可謂無」。 二:真「一」與名「一」。 三:真「一」與名「一」相匹而成之「一」。 2抱:非王注版本或作「袌」,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沖氣:虛和之氣。非王注版本或作「盅氣」,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和:調和陰陽。 3不穀:不善。非王注版本或作「不轂」,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王公:非王注版本或作「王侯」,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為稱:非王注版本或作「自稱」,或作「自名」,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4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為道日損,愈近道也;為學日益,愈損道也。
【注】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1。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2。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3,沖氣一焉。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4。以一為主,一何可捨?愈多愈遠,損則近之5;損之至盡,乃得其極6。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7,豈虛言也?
〔正字〕1由無:一作「因無」。暫如舊。 一可謂無:原讀作疑問句。據文意改讀陳述句。 謂無:或謂作「無言」,句作疑問。暫如舊。 2遂生:一作「子生」。暫如舊。 3萬形:一作「主形」。暫如舊。 4而得一者,王侯主焉:或謂作「而王侯得一者主焉」,或謂作「而王侯得一以主焉」。暫如舊。 5道猶樹也,愈多愈遠其根,愈少愈得其本。 6極:道,一,無。「一」乃數之始而物之極。 7損之而益:或謂作「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暫如舊。
【文】人之所教1,我亦教之2:
〔正字〕1所教:非王注版本或作「所以教我」,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2我亦教之:非王注版本或作「亦我之所以教人」,或作「夕(亦)議(我)而教人」,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注】我之非強使人從之也1,而用夫自然。舉其至理:順之必吉,違之必凶。故人相教「違之自取其凶2」也,亦如我之教人「勿違之3」也。
〔正字〕1我之非強使人從之也:或謂作「我之教人,非強使從之也」。暫如舊。 2違之自取其凶:即下文經文之「強梁者不得其死」。 自取:一作「必自取」。暫如舊。 3勿違之:即下文王注之「不當為強梁」。
【文】「強梁者不得其死1」,吾將以為教父2。
〔正字〕1強梁:強暴蠻橫。 不得其死:不得善終。 2教父:以不言之教為母,以此教為父而輔之。非王注版本或作「學父」,或與底本同。二者義同。暫如舊。
【注】「強梁則必不得其死」,人相教為強梁1:則必如我之教人「不當為強梁」也2。舉其「強梁不得其死」以教耶3,若云「順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違教之徒4,適可以為教父也。
〔正字〕1人相教為強梁:猶言「言辭強烈,忠言逆耳」。 2則必如我:猶言「與我殊途同歸」。 3耶:原作「邪」。一直作「耶」。「邪」通「耶」。 4得其違教之徒:得自強梁者(之經驗教訓)。
下篇 四十二章(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