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第03卷 《清濁並包 善惡兼容》古文翻譯

第三卷 清濁並包 善惡兼容

原文】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譯文】
立身處事不可太自命清高,對於一切羞辱、委屈、譭謗、髒污都要容忍才行;與人相處不可善惡分得太清,不管是好人、壞人、智者、愚者都要包容才行。

【解說】
世界本來就不完美,要想生存,必須學會容忍,培養寬容的氣度,容納世界的污辱垢穢、善惡賢愚,否則「好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李斯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法。」生活中擇友交往也是這樣。「人至察則無友,水至清則無魚。」學會生存,就是要學會在不完美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例解】
廣選治國才 化敵為我用
清太宗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生於1592年,卒於1643年)是在開國創業中成長起來的一位政治家。由於他深於實踐,經驗豐富,不僅文能治國,武能安邦,而且富有遠見。他把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作為一個國家強盛的根本。這一點,在大清河圍城戰中使他得到十分深刻的啟示。他親眼看見,明軍長期被圍,糧草斷絕,殺馬為食,馬吃完了,就吃樹皮挖野菜,儘管如此,仍不肯投降。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因為中原漢人讀書多,是非界限明確,每個人都把當亡國奴視為最大的恥辱。從這件事使清太宗認識到,馬上可以得天下,但是不能長久治天下;要做到長治久安,就必須精於韜略,有一大批賢能志士輔佐朝政,這就是文治的道理。所以,從此以後,清太宗便十分重視讀書,大力振興文化教育,提高滿族人的文化素質,並作出規定,諸王臣的子弟,凡年齡在8歲以上,15歲以下者,都必須讀書,如果子弟不讀書,就責罰他們的父母。在提倡讀書的同時,清太宗開科取士,錄取滿、漢、蒙古族中學習優秀的人為官。
為了廣選治國人才,清太宗經常對他的大臣們宣傳注重人才的重要性,他說:「金銀財物是寶貴的,但終歸是有數的,總有用完的時候,而人的才能卻不是能用金錢去衡量的。如果能得到一兩個真正有才能的人為國效力,國家就會得到無窮無盡的利益。」他還告誡大臣們說:「我治理國家,以人才為根本,而你們這些做大臣的,也應該以推薦人才做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否則,就是失職。」在用人的實踐中,清太宗一貫堅持不問資歷長短,不問身份貴賤,只問才學能力和品德。堅持唯才是用。如寧完我原是太宗侄兒薩哈磷的奴隸,太宗發現他是一個人才,立即提升他為參將。後來,寧完我竟一舉成為清初的一位治國有方的名臣。漢官範文程原是明朝名臣,富有治國才能,太宗將其收降後,敬若神明,凡事都要徵求範文程的意見後,才下詔去辦。洪承疇是明朝一位能征善戰、有勇有謀的戰將,在幾次戰鬥中,都是由於洪承疇的指揮,明軍力戰清太宗所率領的清軍,並使其連連失利。因此,清太宗對於洪承疇這樣一個有才之將十分敬慕,並決心將其弄到自己的身邊,為清廷出力。1641年,洪承疇率軍13萬、馬4萬去解錦州之圍。當時,洪承疇認為自己尚未準備就序,一時沒有出戰。然而崇禎帝卻一天幾次下詔催戰,洪承疇認為聖命難違,被逼倉促出擊,結果大敗,洪承疇被俘。清太宗聽到俘獲洪承疇的消息十分高興,急忙下令將其解到盛京,並讓明將範文程勸降。洪承疇不僅堅持不降,而且罵不絕口。清太宗對於洪承疇這種忠貞不二的崇高品質更加敬佩,於是便親自前去探望,將自己身上穿的貂皮大衣脫下以賜。面對此種景況,洪承疇沉思良久,深感清太宗為有識之君,於是便叩頭請降(也有史書記載,清太宗以其寵愛的妃子相許誘降成功的)。洪承疇降清後,清太宗非常高興,曾陳百戲以表慶賀。對此,清廷諸將非常不滿,說道:「洪一羈囚,為何待他這樣重?」清太宗聞言笑著對他們說:「我們這些人頂風冒雨進行征戰是為了什麼?」眾大臣道:「欲得中原。」太宗說:「既然如此,我們有了明朝這員勇敢有謀之將,就像一些瞎子在到處亂撞的時候,忽然得到了一個領路的嚮導,難道不值得大賀特慶嗎?」文武百官聽後,認為太宗講得很有道理,個個心悅誠服。後來,洪承疇在清軍入關、挺進中原、蕩平江南等戰鬥中,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