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第02卷 《德怨兩忘 恩仇俱泯》翻譯白話文

第二卷 德怨兩忘 恩仇俱泯

【原文】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如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譯文】
一切怨恨都會由於行善而更加明顯,可見行善不能使事情面面俱到,瞭解的人固然會發出讚譽,不瞭解的人不免要有所責難,所以行善與其要人讚美,還不如把讚美和埋怨兩件事都忘掉;仇恨都是由於恩惠才產生,恩惠既然不能普遍施給他人,得到恩惠的人固然心生感激之情,得不到恩惠的人就會發出牢騷之聲,可見與其施恩而希望人家感恩圖報,還不如把恩惠與仇恨兩者都徹底消除。

【解說】
德怨兩忘,恩仇俱泯,是典型的道家觀點,是以避世善身為出發點的,與儒家入世濟時思想不相容。但世界上怨恩德彰之事何其多也。借錢時是恩人,還錢時卻成了仇人;相親相愛是情人,反目卻成了仇人。幾大宗教的創始人胸懷拯救生民的大志,但沒有一個能得到理解的。釋迦牟尼離宮入山,穆罕默德遠遁麥加,耶穌基督流落異鄉,仲尼孔子四處挨罵。以致於基督悲哀地感歎,為聖言者是無法留在故鄉的。你最大的敵人就是你的家人。世間行善尚需勇氣毅力,何況做起其他事業。

【例解】
「樂善好施」獎 「為富不仁」罰
清朝道光年間,江忠源出任浙江秀水知縣。時值江浙一帶發生水災,波及秀水,剛剛上任的江忠源不得不全力以赴地辦理賑災事項。由於撥給的賑濟糧款數量不多,再加上一些商人乘機抬高米價,激起了災民的憤怒。走投無路的災民出於無奈,哄搶了幾家米店和一些富戶,地方上的社會秩序一片混亂。
怎樣應付這個亂糟糟的局面呢?江忠源採取了恩威並施的辦法。他首先用武力對哄搶事件進行制止,捕捉了100餘名帶頭哄搶的要犯。為了殺一儆百,他把其中的一名情節最嚴重者處以死刑。其餘則全部關入牢中。然而他更知道要想真正剎住哄搶之風,光用硬的手段是不行的,必須要解決百姓們的生計問題,具體說來就是籌集更多的賑災錢款。然而當地的富商大戶都很吝嗇,誰也不肯多出。江忠源畢竟是一個有主意的能吏,終於想出了一條迫使富戶多出錢的辦法。
他下令把全縣的紳士召集到城隍廟裡,對大家說:「今年水災嚴重,災民多,賑款少,希望在座諸位多出錢糧。凡是願意多捐錢糧的,官府頒給『樂善好施』的匾額一塊,還要給他披紅掛綵,予以表彰;如果家有錢糧不捐,對災民不救,也送給他一塊匾,上面書寫『為富不仁某某』,懸掛在他家大門首,並責令地保監督,不許把匾隱藏起來。」他又補充說:「凡是得到『樂善好施』的人家,還要發給『禁搶告示』一張,可以張貼在大門外。誰敢到這家來哄搶,一律處死。」這樣一來,給那些富戶造成很大的壓力。他們既怕落下「為富不仁」的壞名聲,又害怕得不到官方保護而遭到搶劫,紛紛爭著捐糧捐米。數日之間,捐銀達到10餘萬兩。
由於有了大批賑災錢糧,民心很快安定下來。為了防止辦事官員貪污作弊,他親自監督賑災錢糧的發放。縣衙每五日便對各處發放情況作一次檢查。這次賑災涉及的錢糧雖然數目很大,但是內而差役,外而紳董,沒有發現一起侵吞的事情。賑務即畢,有人提出對關在牢裡的百餘名哄搶犯應該嚴厲懲辦。江忠源說:「這些人均犯的是斬、絞、軍、流的罪名。但是他們是由於飢餓的驅使才犯的法,與通常犯法不同,值得同情。我看只把他們枷杖發落就行了。」這些人終於得到了從輕處理。
施恩與施威都是統御眾庶的策略。
江忠源深悉此道,在秀水縣賑災的過程中交替使用了這兩種統御策略。有效地制止住了該處混亂的局面,解決了一系列難題。同時在鄉民中也樹立了自己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