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
班固年譜簡編
漢光武建武八年壬辰(公元32),一歲
班固(字孟堅)誕生。有說班固生於是年「閏六月」(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不知何據。
是時政局紛亂。隗囂、公孫述等割據稱雄。
其父彪(字叔皮)年二十九(生於元始三年,公元3)。此時著《王命論》,避難於河西。
其弟超(字仲升)也生於此年。
建武九年癸已(公元33),二歲
父彪避難河西。
是年春正月隗囂病死。
建武十年甲午(公元34),三歲。
父彪避難河西。
漢軍平隴西。
建武十一年乙未(公元35),四歲
父彪避難河西。
建武十二年丙申(公元36),五歲
父彪為河西大將軍竇融的從事,為其劃策歸漢。竇融到了洛陽,向光武帝說明班彪劃策之事。光武帝因召班彪入見,舉司隸茂材,任為徐縣令。
公孫述傷重而死。政局漸趨穩定。
建武十三年丁酉(公元37),六歲
漢室大封功臣。班彪為徐令。
建武十四年戊戌《公元38),七歲
班彪因病免官,可能在此年。
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八歲
班彪可能於是年始北征冀州。
建武十六年庚子(公元40),九歲
這時班固已經「能屬文,誦詩賦」。
是年郡國大姓為亂。不久平定之。
建武十七年辛丑(公元41),十歲
班固當在讀書。
匈奴、烏桓、鮮卑多次入塞騷擾,馬援為伏波將軍擊交趾。
建武十八年壬寅(公元42),十一歲
班固當在讀書。
建武十九年癸卯(公元43),十二歲
班固當在讀書。
嶺南悉定。立劉莊為皇太子。
班彪上奏,建議配備諸王國官屬。
建武二十年甲辰(公元44),十三歲
王充見到班固,柑其背對班彪說:「此兒必記漢事。」
建武二十一年乙已(公元45),十四歲
班固當在讀書。
其妹昭(一名姬,字惠班)大約生於此年前後。
建武二十二年丙午(公元46),十五歲
班固當在讀書。
匈奴因受烏桓威脅而北徙。
建武二十三年丁未(公元47),十六歲
班固入洛陽大學。他深究學問,博覽群籍,「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與崔駰、李育、傅毅等為學友。
父彪辟於司徒(su)況府。大約於此時始著《史記後傳》。
建武二十四年戊申(公元48),十七歲。
班固在洛陽太學讀書。
匈奴始分為南北。
建武二十五年己酉(公元49),十八歲
在洛陽太學讀書。
班彪上奏,建議「復置烏桓校尉」,為光武帝採納。
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十九歲
在洛陽太學讀書。
南匈奴部眾徙於邊郡,與漢人雜居。
建武二十七年辛亥(公元51),二十歲
在洛陽太學讀書。
司徒況於夏四月卒。
建武二十八年壬子(公無52),二十一歲
在洛陽太學讀書。
北匈奴乞和親。光武帝命三府議酬答之宜。班彪奏言,為帝採納。是時彪為司徒掾,當辟於司徒馮勤府。
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公元53),二十二歲
在洛陽太學讀書。
父彪約在此年為望都(今屬河北保定)長。
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54),二十三歲
父彪卒於官,年五十二。留下了遺作《後傳》數十篇。
班固離開太學,返鄉居父喪。
建武三十一年乙卯(公元55),二十四歲
居憂。弱冠而孤,作《幽通賦》以明志。約於此時閱讀其父《後傳》手稿。
中元元年丙辰(公元56),二十五歲
居憂。
中元二年丁巳(公元57),二十六歲
二月,光武帝死,太子劉莊嗣位,是為顯宗孝明皇帝。
明帝水平元年戊午(公元58),二十七歲
東平王劉蒼任為驃騎將軍,頗見愛重,羅致人才。是時班固在東平王蒼幕府,奏記說蒼網羅英俊,被採納。
他感到司馬遷《太史公記》只寫到漢武帝之時,其父《後傳》「所續前史未詳」,於是始著手編撰《漢書》,寫西漢一代二百三十年的歷史。
永平二年己未(公元59),二十八歲
在傢俬撰《漢書》。
永平三年庚申(公元60),二十九歲
在傢俬撰《漢書》。
永平四年辛酉(公元61),三十歲
在傢俬撰《漢書》。
永平五年壬戌(公元62),三十一歲
東平王蒼罷歸藩國。
班固因有人告發「私改作國史」,被關進了京兆監獄,家中的書籍也被查抄。班超擔心他受屈而難以自明,乃馳往京都上書,具言其所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將其書稿送到朝廷。明帝甚奇之,召詣校書部,任為蘭台令史。班固與陳宗、尹敏、孟冀等共成《世祖本紀》。
班超與母隨至洛陽,因家貧而為官傭書,嘗輟業投筆而感歎。
永平六年癸亥(公元63),三十二歲
班固遷為郎,典校秘書。又撰功臣及平林、新市、公孫述之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之。明帝復使他繼續前所著書。《漢書》的撰寫,中輟一年又復進行;從此具有奉命撰寫的性質。
永平七年甲子(公元64),三十三歲
繼續撰寫《漢書》。自為郎之後,遂見親近,作《兩都賦》,「盛稱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賓淫侈之論」,大約此時又撰《答賓戲》。水平八年乙丑(公元65),三十四歲
繼續撰寫《漢書》。
班超大約在此年或稍後為蘭台令史,涉獵書傳。後坐事免官。
永平九年丙寅(公元66),三十五歲
繼續撰寫《漢書》。
永平十年丁卯(公元67),三十六歲
繼續撰寫《漢書》。
蔡愔等取佛經回京,浮屠迦葉摩騰、竺法蘭同來。
永平十一年戊辰(公元68),三十七歲
繼續撰寫《漢書》。
永平十二年己已(公元69),三十八歲
繼續撰寫《漢書》。水平十三年庚午(公元70),三十九歲
繼續撰寫《漢書》。
永平十四年辛未(公元71),四十歲
繼續撰寫《漢書》。
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四十一歲
繼續撰寫《漢書》。奉詔與馬嚴等雜定《
建武注記》。
永平十六年癸酉(公元73),四十二歲
繼續撰寫《漢書》。
《南史·劉之遴傳》所說「古本《漢書》稱
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郎班固上」,不可信。
班超為假司馬,被竇固所遣,往使西域,因功為軍司馬。西域與漢絕六十五年,至是復通。
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四十三歲
繼續撰寫《漢書》。與賈逵等撰《神雀頌》奉獻。奉命詣雲龍門,答對關於《秦始皇本紀》所引《過秦論》之是非。
班超立龜茲國王。
永平十八年乙亥(公元75),四十四歲
繼續撰寫《漢書》。
明帝死,太子劉炟嗣位,是為肅宗孝章帝。焉耆、龜茲等攻沒西域都護陳睦。班超拒守歲余。
章帝建初元年丙子(公元76),四十五歲
繼續撰寫《漢書》。
章帝「雅好文章」,班固「愈得幸,數入讀書禁中,或連日繼夜」。
楊終上疏論天災民怨。司空第五倫同意楊終之議。班固等人難之。第五倫為司徒,令班固為文薦謝夷吾。
建初二年丁丑(公元77),四十六歲
繼續撰寫《漢書》。
建初三年戊寅(公元78),四十七歲
繼續撰寫《漢書》。約在此年任玄武司馬。
班超擊破姑墨,上書請兵平西域。
建初四年己卯(公元79),四十八歲
繼續撰寫《漢書》。
詔命諸儒會於洛陽北宮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作《白虎通德論》,班固撰集其事。楊終、魏應、賈逵等也與會講論。
建初五年庚辰(公元80),四十九歲
繼續撰寫《漢書》。
班超擊破疏勒,又與徐干擊破番辰。
建初六年辛巳(公元81),五十歲
繼續撰寫《漢書》。
建初七年壬午(公元82),五十一歲
自永平初始撰《漢書》,歷時二十餘年,「至建初中乃成」,大約修成於此年。「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焉。」是後班固大概忙於政治生活和社會應酬,修補《漢書》可能為時不多。後來班固卒於洛陽獄,書頗散亂,莫能綜理,其妹曹大家(即班昭)奉詔校敘,方與馬續完成八表及《天文志》。
建初八年癸未(公元83),五十二歲
北匈奴遣使貢獻,要求和親。詔問群臣,議者不一。班固建議通使往來。
班超時為將兵長史。固與超書及贈送物品。
元和元年甲申(公元84),五十三歲
章帝每行巡,班固輒獻上賦頌。是年南巡,班固大約在此時作《南巡頌》。
班超再定疏勒、更立新王。
元和二年乙酉(公元85),五十四歲
章帝東巡狩,班固約於此時上《東巡頌》。
元和三年丙戌(公元86年),五十五歲
詔召班固問改定禮樂之宜。班固建議廣招諸儒說禮,共議得失。
班超計斬疏勒王,遂通南道。
章和元年丁亥(公元87),五十六歲
此時之前,班固曾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參見《後漢書·曹褒傳》)。
班超擊破莎車,威震西域。大月氏奉獻獅子。
章和二年戊子(公無88),五十七歲
班固曾以母喪去官,大約是在章和年間。
又作《典引篇》,「述敘漢德」。
章帝死,太子劉肇嗣位,是為孝和皇帝。
和帝永元元年己丑(公元89),五十八歲
漢乘北匈奴連年天災人禍之機,派車騎將軍竇憲征伐北匈奴。班固為中護軍,參與謀議。戰於稽落山,漢軍大勝,追至燕然山(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班固應竇憲之命,刻石勒功,記漢功德。班固作銘曰: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惟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於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愛該六師,暨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氏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狙,星流彗埽。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單,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上德。其辭曰:
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凶虐分截海外,復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熙帝載兮振萬世。(見《後漢書·竇憲傳》)
永元二年庚寅(公元90),五十九歲
北匈奴遣使來漢,欲修舊好。帝命班固行中郎將事,將數百騎出居延塞迎之。適值南匈奴擊破北匈奴,班固到了私渠海,聞其亂,引騎還。
大月氏向漢求婚被拒絕,因怒攻擊班超。班超擊敗之,月氏由是震恐。
永元三年辛卯(公元91),六十歲
班固在竇憲幕府,「以典文章」。得到竇憲賜予之物。
是年二月,大將軍竇憲遣耿夔、任尚出居延塞,大破北匈奴單于於金微山,獲其母閼氏、名工以下五千餘級。北匈奴震恐遠遁。竇憲威權震於朝廷,公卿希旨,心腹為用。
因班超定西域,漢復西域都護。以班超為都護,居於龜茲。
永元四年壬辰(公元92),六十一歲
竇憲因外戚威權招忌,被和帝奪了兵權,又遭人暗算,被迫自殺,宗族賓客失勢而鳥獸散。班固也受牽累罷了官。
班固平時教子不嚴,諸子多不遵法度,招惹是非。起初洛陽令種兢出行,被倚仗權威的班家奴僕仗勢所侮辱,含怒飲恨而未發。待到竇憲垮台及班固失勢,種兢便乘機收捕班固,關進監獄。不久,班固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
古史未記班固葬於何處。明、清時,陝西扶風縣城東十八里有班固墓及碑。乾隆《鳳翔府志》、嘉慶《扶風縣志》皆記之。另外,明、清時在扶風縣尚修建有鄉賢祠、班馬祠、三班祠、四班祠、班馬名區坊、廣育莊等,以紀念班固等古代鄉賢。
班固著述《漢書》數十年,臨終功虧一簣,八表及《天文志》未成。後由班昭及馬續完成之。
班固除寫《漢書》外,還寫了很多詩賦和文章。明代張溥曾輯了《班蘭台集》,近人丁福保輯有《班孟堅集》,可資參考。(撰寫本篇,參考了鄭鶴聲《班固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