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孟子》02【公孫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譯

三、公孫丑章句上 

【原文】

   公孫丑1問曰:「夫子當路2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3 乎?」

   盂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4) 曰:『吾子5與於路孰賢?』曾西蹴(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曰: 『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8)不悅,曰:『爾何曾(9)比予其管 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單 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10) 我願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12), 猶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13)繼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14),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 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15)輔相(16)之,故 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 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雖有鎡基,不如待時(17)』。,今時則易然也:夏後、殷、周之盛,地 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也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 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 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這憔悴於虐政,未有 甚於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於置郵(18)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註釋】    

 1公孫丑:孟子的學生,齊國人。2當路:當權,當政。3許: 興盛、復興。(4)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魯國人,孔子學生曾參的兒子。 (5)吾子:對友人的花色品種稱,相當於「吾兄」、「老兄」之類。(6)蹴 然:不安的樣子。(7)先子:指已逝世的長輩。這裡指曾西的父親曾 參。(8)艴然:惱怒的樣子。(9)曾:副詞,竟然、居然。 (10)為:同「謂」,認為。(11)由:同「猶」,好像。(12)百年而後崩:相 傳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百年是泛指壽命很長。(13)周公:名姬旦,周文 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輔助武王伐紂,統一天下,又輔助成王定亂,安定 天下成為魯國的始祖。(14作:在這裡為量詞,相當於現代口語「起」。 (15)相與:雙音副詞,「共同」的意思。  (16)輔相:雙音動詞,輔助。 (17)鎡基:農具,相當於今天的鋤頭之類。(18)置郵:置和郵都是名詞,相當於後代的驛站。

【譯文】

  公孫丑問道:「先生如果在齊國當權,管仲、晏子的功業可以再度興起來嗎?」

   孟子說:「你可真是個齊國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經有人間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個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說:『子 路可是我父親所敬畏的人啊,我怎麼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問: 『那麼您和管仲相比,哪個更有才能呢?』曾西馬上不高興起來,說:『你怎麼竟拿管仲來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齊桓公那樣信任不疑,行使國家政權那樣長久,而功績卻是那樣少,你怎麼竟拿他來和 我相比呢?』」孟子接著說:「管仲是曾西都不願跟他相比的人,你以為我願意跟他相比嗎?」

   公孫丑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天下,晏子輔佐景公名揚諸侯。 難道管仲、晏子還不值得相比嗎?「

   孟子說:「以齊國的實力用王道來統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孫丑說:「您這樣一說,弟子我就更力口疑惑不解了。以周文 王那樣的仁德,活了將近一百歲才死,還沒有能夠統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然後才統一天下。現在您說用王 道統一天下易如反掌,那麼,連周文王都不值得學習了嗎?」

   孟子說:「我們怎麼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湯到武丁,賢明的君主有六七個,天下人歸服殷朝已經很久了,久就難以變動, 武丁使諸侯們來朝,統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裡運轉一樣容 易。紂王離武丁並不久遠,武丁的勳臣世家、良好習俗、傳統風 尚、慈善政治都還有遺存,又有微於、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 鬲等一批賢臣共同輔佐,所以能統治很久以後才失去政權。當時 沒有一尺土地不屬於紂王所有,沒有一個百姓不屬於紂王統治,在 那種情況下,文王還只能從方圓百里的小地方興起,所以是是非常 困難的。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 頭,不如等農時。』現在的時勢就很利於用王道統一天下:夏、商、 週三代興盛的時候,沒有哪一國的國土有超過方圓千里的,而現 在的齊國卻超過了;雞鳴狗叫的聲音處處都聽得見,一直到四方 邊境,這說明齊國人口眾多。國土不需要新開闢,老百姓不需要 新團聚,如果施行仁政來統一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何況,統 一天下的賢君沒有出現,從來沒有隔過這麼久的;老百姓受暴政 的壓搾,從來沒有這麼厲害過的。飢餓的人不擇食物,口渴的人不擇飲料。孔子說:『道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迅速。』現 在這個時候,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就像被吊著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 就古人雙倍的功績。只有這個時候才做得到吧。」

【原文】

  「敢問夫子惡乎長?」1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2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元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3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4)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5,心勿忘,勿助長也。元若 宋人然:宋人有閔(6)其苗之不長而揠(7)之者,芒芒然(8)歸,謂其人(9)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注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

   曰:「詖辭(12)知其所蔽,淫辭(13)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14) 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註釋】    

 1這一段系節選公孫丑與孟子的對話。問這句話的是公孫丑。2浩然:盛大而流動的樣子。3慊:快,痛快。(4)告於:名不詳, 可能曾受教於墨子。5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6)閔 :擔心,憂愁。(7)揠:撥。(8)芒芒然,疲倦的樣子。 (9)其人,指他家裡的人,(10)病,疲倦,勞累,(11)耘,除草。 (12)詖(bi)辭:偏頗的言辭。(13)淫辭:誇張、過分的言辭。(14)遁辭: 躲閃的言辭。

【譯文】

  公孫丑說:「請問老師您長於哪一方面呢?」
   孟子說:「我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說:「清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幫助它生長。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 於是到地裡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 對他家裡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裡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於死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公孫丑問:「怎樣才算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呢?」 

   孟子回答說:「偏頗的言語知道它片面在哪裡;誇張的言語知道它過分在哪裡;怪僻的言語知道它離奇在哪裡;躲閃的言語知道它理窮在哪裡。--從心裡產生,必然會對政治造成危害,用於政治,必然會對國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聖人再世,也一定會同意我的活。」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1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贍(3)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詩》雲(4):『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5),此之謂也。」

【註釋】    

  1假:借,憑借。2待:等待,引申為依靠。3贍:充足。 4《詩》云:引自《詩經‧大雅‧文王有聲》。5思:助詞,無 義。

【譯文】

  孟子說:「用武力而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所以稱霸必須是大國。用道德而實行仁義的人可以使天下歸服,使天下歸服的不 一定是大國--商湯王只有方圓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圓一百里, 用武力征服別人的,別人並不是真心服從他,只不過是力量不夠罷了;用道德使人歸服的,是心悅誠服,就像七十個弟子歸服孔子那樣。《詩經》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不心悅誠服。』正是說的這種情況。」

【原文】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 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 閒暇1,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雲2:『迨3 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4,綢繆牖戶(5)。今此下民3,或敢侮予?』孔子曰 :『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 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7),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詩》雲(8):『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太甲》(10)曰:「天作孽,猶可 違(11);自作孽,不可活(12)。』此之謂也。」

【註釋】    

  1閒暇:指國家安定無元內憂外患。2《詩》云:引自《詩經‧邪 風‧鴟鴉》。 3迨(dai):趁著。4徹:剝取。桑土(du):桑樹根; 土同「杜」,東齊方言說「根」為「杜」。。5綢繆(mou):纏結。牖 (you):窗子;戶:門。3下民:民義同「人」。這裡的詩句是以鴟鴉 (一種形似黃雀而身體較小的鳥)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稱人為「下民」。 (7)般(pan):樂。怠:怠情。敖:同「邀」,指出遊。(9)《詩》云:引 自《濤經‧大邪‧文王》。3永:長久;言:語助同,大義。配:合。命: 天命。 (10)《太甲》《尚書》中的一篇。(11)違:避。(12)活:「逭」 (huan)的借字,「逃」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仁就光榮,不仁就恥辱;現在的人既厭惡恥辱卻又 居於不仁的境地,這就好像既厭惡潮濕卻又居於低窪的地方一樣。 假如真的厭惡恥辱,那最好是以仁德為貴,尊敬讀書人,使有賢德的人處於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的職務。並且趁國家無內憂外患的時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這樣做了即使是大國也 會畏懼你。《詩經》說:『趁著天晴沒陰雨,剝些桑樹根上皮,補好窗子和門戶。現在你們下面人,有誰還敢欺侮我?』孔子說: 『寫這首詩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誰還敢欺侮他呢?』如今國家沒有內憂外患,卻趁著這個時候享樂腐化,這是自己尋求禍害。禍害和幸福都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詩經》說: 『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尚書‧大甲》說: 『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 其朝矣;市,廛而不征1,法而不廛2,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 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3,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稅4,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5無夫 裡之布(6),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7)矣。信能行此五者,則 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 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8)也。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註釋】    

  1廛(Chan):市中儲藏或堆積貨物的貨棧。征:徵稅。2法而不廛: 指官方依據法規收購長期積壓於貨棧的貨物,以保證商人的利益。3譏 而不征:只稽查不徵稅。譏,查問。4助而不稅:指「耕者九一」的井 田制只幫助種公田而不再收稅。5廛:這裡指民居,與「廛而不征」的 「廛」所指不同。(6)夫裡之布:古代的一種稅收名稱,即「夫布」、「裡 布」,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土地稅、勞役稅。(7)氓:指從別處移居來的移民。 (8)天吏:順從上天旨意的執政者。這裡的「吏」不是指小官

【譯文】

  孟子說:「尊重賢才,使用能人,傑出的人物都有職位,那麼, 天下的士人都樂於在這樣的朝廷擔任一官半職了;在市場上提供 儲貨的地方卻不徵稅,把滯銷的貨物依法收購不使積壓,那麼,天 下的商人都樂於在這樣的市場做生意了;海關只稽查而不徵稅,那 麼,天下的旅客都樂於在這樣的路上旅行了;種莊稼只按井田制 助耕公田而不再徵稅,那麼,天下的農民都樂於在這樣的土地上 耕種了;居民區沒有額外的土地稅和勞役稅,那麼,天下的百姓 都樂於成為這裡的居民了。真正能夠做到這五點,就連鄰國的百 姓都會把他當父母一樣仰慕。如果有誰想率領這些百姓來攻打他, 就好比率領兒人去攻打父母,自有人類以來就沒有成功過的。使 這樣,他就今天下大改了。天下無敵的可叫做『天吏』。做到了 這個程度還不能夠應天下歸服的,是從來沒有過的。』」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2見孺子將人於打,皆有怵惕 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4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5於鄉 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6)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 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 剛端於我(7)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達。苟 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註釋】    

  1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1乍:突然、忽然。3怵 惕:驚懼。側隱:哀痛,同情。4內交,內交即結交,內同 「納」。5要(yao)譽:博取名譽。要同「邀」,求。(6)端:開端,起 源.源頭。(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於憐憫體 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 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 裡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 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 了,必然會產生驚棋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 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 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問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 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 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 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 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 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 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 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 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

【原文】

  孟子曰:「矢人1豈不仁於函人2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3。故術4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 仁5,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 役,由(6)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註釋】    

  1矢人:造箭的人。2函人,造銷甲的人。3巫:巫醫,鵝生。匠:匠人,這裡特指做棺材的木匠。4術:這裡指選擇謀生之術,也 就是選擇職業。5御:阻擋。(6)由:同「猶」,好像。

【譯文】

  孟子說:「造箭的人難道不如造銷甲的人仁慈嗎?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夠傷害人,造銷甲的人卻唯恐箭傷害了人。醫生和棺材匠之間也是這樣。所以,一個人選擇謀生職業不可以不 謹慎。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才好。選擇住處而不迷 在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怎麼能說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貴的爵位,人間最安逸的住宅。沒有人阻擋卻不選擇仁,是不明智。不 仁不智,無禮無義的人,只配被別人驅使。被別人驅使而引以為恥,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卻又以造弓為恥,做了造箭的人卻又以造 箭為恥一樣。如果真正引以為恥,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後才放箭;如果沒有射中, 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過來找自己的原因。」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1大焉,善與人同2,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 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3者也 故君於莫大乎與人為善。」

【註釋】    

 1有:同「又」。2善與人同:與人共同做善事。3與人為善: 與:偕同。

【譯文】

  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有教益的活,就給人家敬禮。偉大的舜帝又更為了不得:總是與別人共同做善事。捨棄自己的缺點,學習人家的優點,非常快樂 地吸取別人的長處來行善。從他種地、做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帝 王,沒有哪個時候他不向別人學習。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行善,也就是與別人一起來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別人一起來行善。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