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第01卷 《無求之施一粒萬鍾 有求之施萬金無功》古文翻譯

第一卷 無求之施一粒萬鍾 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原文】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千粟可當萬鍾之報;利物者,計己之施,貴人之報,雖然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譯文】
一個施恩於別人的人,不可老把恩惠記在心頭,更不可存有讓別人讚美的念頭,這樣即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萬鐘的回報;一個用財物幫助別人的人,不但計較自己對別人的施捨,而且要求人家的報答,這樣就算付出一百鎰,也難有一文錢的功德。

【解說】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為。」施恩助人本是善舉,一旦人為計較,即落入一「偽」字,失去了真性情。出於至誠的同情心付出的可能不多,受者卻足可感到人間真情,假如抱著沽名釣譽的心態來行事,即使已經行了善,也不會得到任何回報。朱元璋落難之時,飢餓難當,農戶人家以粗食野菜濟之,朱倍覺甘甜,居然終其一生不能忘懷。而當大明建國之後,商人沈秀屢以其財資助公益事業及軍需,卻因為動機可疑,被朱元璋尋了不是,發配雲南,施捨的目的不同,在一個人心中產生的印象,其差別是多麼大呀!

【例解】
況鍾孜愛民 抑強扶弱良
況鐘,字伯律,靖安人,最初以小官吏侍奉禮部尚書呂震,呂震奇異他的才能,向朝廷推薦拜授禮部儀制司主事,後來遷任禮部郎中。
宣德五年,明宣宗認為郡守大多不稱職,恰巧蘇州等九府守官空缺,而這九府都是非常重要的地區,因而明宣宗命部、院大臣,薦舉其所屬下的廉潔正直有才能的人前去補缺。況鍾以尚書蹇義的推薦,擢知蘇州府。明宣宗賜給敕書,況鍾接受派遣前去就任。
本來蘇州府賦役繁重,而有聲勢的不法之徒又玩弄法令條文,用不正當的手段詐取利益,故號稱最難治理。況鍾乘驛站馬車來到蘇州府。當初次到職處理政事時,眾多的胥吏圍繞他站著,請他審定公文。況鍾假裝看不明白,轉著眼珠觀望左右胥吏,並提出問題,結果只能依照胥吏的意見辦理。胥吏大為歡喜,背後說新來的太守愚昧,容易欺瞞。過了三天,況鍾召集群吏,責問說:「前天,某事應該實行,你輩卻讓我禁止;某事應該禁止,你輩卻強迫我實行。你輩舞文弄法以行奸詐,由來已久,所犯的罪行應當處死。」立刻杖殺數人,並把吏員中貪婪暴虐或平庸懦弱的全部趕走。全蘇州府大為震動,由是上下都遵守法度。況鍾於是免除繁瑣殘酷的法令、政令,立下條文教令,凡是不利民眾百姓的事情,就即時上疏進言。
清軍御史李立以清理軍伍稽查逃軍為名,行為兇惡殘暴,蘇州府同知張徽分掌清軍,逢迎李立意旨,經常用酷刑強迫普通平民充軍。況鍾上疏,免除受抑為軍的160人,服兵役僅終其本身的1240人。當時,所屬轄諸縣已拖欠田賦四年,計凡760餘萬石糧。況鍾請求朝廷酌情用錢鈔折合,為部議所阻遏,然而自此租賦稍微蠲減。況鍾又上疏,說:「最近奉詔募人耕種已經荒蕪的官田、民田,官田依照民田起科。無人耕種的荒田免除田賦數額。昆山諸縣民眾以死或徙、從軍而簿籍上除名的,凡35400餘戶,所遺留無人耕種的官田2980餘頃,應該減免稅糧14.9萬餘石。其他官田被海水淹沒,田賦數額尚且保存的,應該都依照詔書的旨意辦理。臣所管轄的七個縣,徵收秋糧277.9萬石有奇。其中民田稅糧僅15.3萬餘石,而官田稅糧達到262.5萬餘石。有的一畝徵收到3石,官田、民田起科輕重不均到這樣地步。洪武、永樂年間,令出馬役供給北方諸驛站,蘇州府前後付出400餘匹馬,期限是3年使之返回,而至今已有30多年了。馬死了就補充,沒有休止的時候。工部徵收三梭闊布800匹,浙江11府只征百匹,而蘇州府卻征至700匹,請陛下命令有關部門給予處理。」皇帝全部批示准許。
正當這個時候,宣宗屢次頒詔減輕蘇州府、松江府重賦。況鍾與巡撫周忱盡心計劃,奏免70多萬石稅糧。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況鍾都全力支持而成全他。他們所積存的濟農倉糧米,一年有數十萬石,除救濟災荒外,還用以代替民間雜辦和欠租。況鍾治理蘇州府政事,細微詳盡周到完備。曾設置兩本簿籍,記載並識別平民中善惡事,以推行勸善懲惡。又設置通關勘合簿,防止公文收入發出時出現奸偽情況。設置綱運簿,防止車、船起運貨物時運夫侵佔盜取。設置館夫簿,防止館夫接待賓客時有勒索財物行為。興利除害,不遺餘力。剷除豪強,扶持良善。蘇州府民眾百姓敬奉況鍾如神。
在況鍾來到蘇州府任職前,監督織造並採辦以及購買花木禽鳥的中官接踵而至。蘇州府郡佐以下,常常遭到宦官拷打捆綁。而衛所軍官與士兵,時常凌虐小民。況鍾來到後,那些人都有所收斂不敢放肆。就連上級官員和其他布政司官吏路過蘇州府時,也無不心存畏懼。
況鍾雖然出身於刀筆吏,但重視學校教育,尊重文士儒者,孤門寒士很多受過他救濟。有個名叫鄒亮的,將其所創作的詩獻給況鐘。況鍾想要推薦鄒亮,可是有人寫匿名信誹謗鄒亮。況鍾說:「這是要我快快樹立鄒亮名聲罷了。」於是立刻上奏到朝廷。英宗召授鄒亮吏、刑二部司務,遷監察御史。
當初,況鍾為吏員時,吳江平思忠也是以胥吏出身,當吏部司務時,對況鍾有恩。到這時,況鍾多次接見款待平思忠,非常謙恭而有禮貌。還命令兩個兒子侍候他。說:「家裡不是沒有僕人,而是希望借此來報謝您罷了。」平思忠家境一向貧寒,未曾憑借老交情有所求取。人們說這是兩個德才兼備的人。
況鍾曾經遭遇母喪,回家守制,蘇州府民眾上書皇帝乞求留下況鐘。英宗詔旨起用,仍知蘇州府。正統六年(1441年),任滿,本當陞遷除授,所統屬的民眾2萬餘人,奔走到巡按御史張文昌處訴說,乞求況鍾再次在蘇州府任職。皇帝詔旨,進況鍾正三品俸祿,仍然治理蘇州府政事。明年十二月,死於任上。蘇州府官吏、民眾一同哭泣悼念,並為況鍾建立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