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我見害於心 聰明障於道
【原文】
利慾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藩屏。
【譯文】
名利慾望未必都會殺害我的心性,只有自以為是的偏私和邪妄才是殘害心靈的毒蟲;歌舞女色未必都會妨礙人的品德,只有自作聰明的人才是破壞道德的最大障礙。
【解說】
利慾之所以誘惑人心,是因為它能完成人的心理代償功能,人借慾望的追求,來轉移內心的矛盾。
人總是企求與自身的生存環境保持平衡。由於他與他所在的生存環境常發生矛盾衝突,人為了保護自己,維持自我的獨立自轉,他就企圖與生存環境保持在勢均力敵的狀態。事實上,個體人的條件有限,他無法具有那種抗爭實力,心理便存在著一種恐懼意識。而人體的潛意識就幫助他製造一種意念來轉移這種恐懼心理,即把物質對生命有利的部分誇大,企圖借助物質的力量,來抗衡生存環境。
古人說:「虛心者,遣其實也。」養心的關鍵在於祛除恣意妄想。外物本來是不能害心的,因為人自己故意去創造一個虛擬的景致,來滿足心理的某種需求,以去消除內心所受到的壓抑。這無疑是一種極為錯誤的行為,恣意害心就是指的這種行為。養生者必須將自己的意念引導向有利於健康的事物上去。例如創造詩的意象等等。
享受聲色滋味,是人的生理需要,荀子說:「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適當地去享受聲色樂趣,可以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有利於身體的健康。而一個人喜歡自作聰明,是由於他不懂事理或對事物一知半解。這樣的人,他的行為多憑主觀感覺,心裡被一種盲目的躁動充斥著。他往往還沒看清事物的變化,甚至是根本什麼也不知,就去行動,完全聽憑主觀的意志。這樣的行為,必然是害生的,他引發了事物潛藏的危機,也觸發了人與生存環境的矛盾。
【例解】
莊子與骷髏
莊子到楚國去,在路途的郊野看見一具骷骸,他勒馬駐足,用策馬杖敲敲它的顱骨說:「你呀究竟為啥落得個如此地步?是貪慾滋生、夭折至此,還是橫遭亡國的斧欽之殃?是行為不檢點唯恐玷污門庭自裁至此,還是受自然災害的凍餒?再不就是你命數如此,天年享盡?」
莊子調侃一陣就取骷髏頭枕在自己頭下睡著了。
到了半夜,莊子同骷髏在夢中相會了,骷髏說:「你的模樣好像是個貧嘴的辯士,白天你所說的儘是人活在世上的累贅,人死了就沒有這等事。你想知道人死後的情形嗎?」
「好呀,不妨說給我聽聽。」
「人死以後就到了我們這裡,在這裡上沒有國君的統治,下沒有臣子管理,也沒有四時的炎涼和勞碌,自由自在地同天地共始共終。要是講人間的快樂莫過於帝王,它也不足與這裡媲美和相提並論。」
莊子不相信,又以誘惑的口吻對骷髏說:「這樣吧,我讓掌管生命的神恢復你的本性,為你脫胎換骨,修復肌膚,還你生時的形體,再讓你回故鄉和父母、妻子、親戚、朋友團聚。你說好不好?」
骷髏嗤之以鼻,不屑地說:「先生好不明白,我剛講過在這裡勝過帝王的快樂,誰願意捨棄這裡的快樂回到人間去受苦受累呢?」骷髏說完轉身隱去。
莊子醒來,天色已明,繼續上路趕程。
人們常常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曲解事物的本質意義,像莊子那樣自以為理解了那個骷髏,卻不知自己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現象。自作聰明往往阻礙了他自己去接近事理,也因而使自己的心智迷濛了。